中医医家学说及学术思想史重点分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15795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医家学说及学术思想史重点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医医家学说及学术思想史重点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医医家学说及学术思想史重点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医医家学说及学术思想史重点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医医家学说及学术思想史重点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中医医家学说及学术思想史重点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中医医家学说及学术思想史重点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中医医家学说及学术思想史重点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医家学说及学术思想史重点分析.docx

《中医医家学说及学术思想史重点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医家学说及学术思想史重点分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医家学说及学术思想史重点分析.docx

中医医家学说及学术思想史重点分析

中医医家学说及学术思想史

一、总论

1、战国时期还未涉及环境养生。

2、药物的气味用于治病的:

“天人合一”

3、经方:

以《伤寒杂病论》所载方称之,经验方则是当时临床医家自制的新方。

4、“儒医”之称始于宋代

二、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

1、“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

2、运动:

养性之道,常欲小劳

3、研究方法:

方证同条、比类相附。

4、三则方:

桂枝汤,麻黄汤,小青龙汤

5、学术思想为大医精诚论,认为医学乃:

“至精至微之事”

6、“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三、宋金元医学

1、庞安常阐述寒毒伤阳和四时温证。

2、朱肱对《伤寒论》的阐发和补充,研究特点在于以经络论三阴三阳,举表里虚实为辩证大纲。

认为《伤寒论》里的三阴三阳病为足三阴、三阳经络为病。

3、成无己开《伤寒论》注解之先河。

4、王好古倡论伤寒內感阴证。

5、《伤寒金镜录》是现存最早的伤寒舌象研究专著。

6、官方钦定方书:

《太平圣惠方》《校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

7、学术流派:

河间学派——火热论——刘完素、朱震亨、张从正

易水学派——脏腑论——张元素、李杲、薛己

(寒凉派刘完素、补土派李杲、攻邪派张从正、滋阴派朱丹溪)

8、我国的外伤科学从整体观念出发的治疗思想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四、钱乙

1、《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第一本以原本形式保存下来的儿科著作。

2、小儿生理特点:

“小儿脏腑之气软弱,易虚易实”、“小儿在母腹中,乃生骨气,五脏六腑,成而未全”。

病理特点: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3、“面上证”和“目内证”

4、诊查小儿之疾,主张四诊合参,尤重望诊。

5、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

小儿五脏辨证纲领,是以五脏为基础,以证候为依据,以虚实寒热为论治的准则。

6、肝实热,泻青丸主之,若肝肾俱虚则用地黄丸滋水涵木

7、疮疹的病因“外感天行,内蕴热毒”,预后“疮疹属阳,出则为顺”。

治疗目的是使邪毒能从外疏散,从里清解,而不至于邪毒内陷,代表方,紫草散。

8、论治惊风“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

五、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

1、创立了脏腑六气病机、玄府气液理论。

2、导致“玄府”闭塞的原因:

热气怫郁

3、对火热病症的阐发:

大题204

4、如何利用开发郁结治疗火热病症:

大题210

5、治痢“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厚重自除”代表方:

芍药汤

6、阐发了病机十九条的内容,增加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病机,促进后世病机理论的发展。

六、张从正《儒门事亲》

1、认为人之所以发病是因为邪气侵犯(不是邪气侵入)的结果。

2、论天地人三邪发病。

3、树立血气贵流不贵滞:

创造性运用汗法治疗腹泻。

4、汗法:

a凡解表者,皆汗法。

除了辛散解表的内服药物之外,(多选题)灸、蒸、熏、喋、洗、熨、烙、针刺、砭刺、导引、按摩;b适应症:

邪气侵犯肌表,尚未深入。

5、刺血的注意事项:

a循经取穴时当知经络气血多少之常数。

太阳、阳明血多宜刺,少阳血少不宜出血。

b穴位禁忌:

后顶、强间、脑户、风府。

6、吐法:

a适应范围:

引涎、漉涎、嚏气、追泪。

凡上行者,皆吐法也。

b先于小剂,不效则逐渐加量。

7、下法:

适应范围:

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

凡下行者,皆下法也。

8、食疗补虚:

张从正主张”养生当论食补,论病当以药攻”。

9、情志疗法:

移情胜病而,不是完全根据内经五行相胜{判断}

七、张元素《医学启源》

1、气厚着未必尽升,气薄者未必尽降。

2、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中央、燥降收、寒沉藏。

3、根据脾喜温运、胃喜润降的特点,确定了治脾宜守、宜补、宜升,治胃宜和、宜攻、宜降等治则。

张元素十分注重抚养脾胃,曾有“养正积自除”的名言。

八、李杲《脾胃论》

1、论述脾胃:

a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源泉b脾胃为精气升降之枢纽(论述脾味之气上升的同时,还重视胆气的升发作用。

胃气的升发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有升然后才有降)c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造成脾胃虚弱的原因,认为主要是饮食失节、劳逸过度、七情所伤(先导)。

2、内伤热中证病机:

气火失调、升降失常。

3、东垣所说“阴火”,与外感疾病的“阳”相对而言,意为火由内伤而来,是因脾胃内伤造成的,指内伤所引起的虚性或本虚标实的火热邪气。

4、内伤热中证症状:

脾胃气虚症状(肢体沉重、四肢不收、倦怠嗜卧、气短精神少)和火热亢盛症状(火热上行于面部、身热而烦、气高而喘、渴而脉洪大、三焦九窍积热)。

5、治疗:

甘温除热法:

甘温之剂补益脾胃,升其阳气,泄其火热。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

九、朱震亨《局方发挥》

1阳有余阴不足论。

“阴不足”是指阴精难成易亏。

“阳有余”是指在生理状态下,人体脏腑功能,时时处于活跃状态,容易发生相火亢盛的趋势。

2、相火论:

相火之常为生命动力;相火妄动则为贼邪。

3、相火寄予肝肾二部。

还分属于胆、膀胱、心包络、三焦等脏腑。

4、丹溪“气有余便是火”(张介宾“气不足便是寒”)

5、阴精虚而相火妄动所致内火,滋阴降火的代表方:

大补阴丸(用药特点:

补阴必兼泻火,而泻火也即补阴,滋阴与泻火,只是根据不同症候表现的不同而用药有所侧重。

所谓“补阴即火自降”“有泻火为补阴之功”)

6、阴血虚而相火妄动者用四物汤加知母、黄柏。

7、痰证(百病兼痰)治疗:

a“治痰法:

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也”b“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c代表方:

二陈汤

8、郁证a病机为气血郁滞。

病位“凡郁皆在中焦”。

b六郁:

气郁、湿郁、痰郁、热郁、食郁、血郁。

c治郁重在调气(体现在皆用香附、苍术、川芎),代表法方:

越鞠丸。

十、薛几《内科摘要》《名医杂著注》易水学派

1、学术思想既继承了张元素、李东垣的脾胃理论,又遥承了王冰、钱乙的肾命水火学说,形成了脾胃与肾命并重的学术理论。

2、薛几认为“脾胃为五脏之根蒂,人身之本源”,强调“以胃气为本”。

认为“生血必以调补脾胃之阳气为先”,这是薛几论述脾胃与气血的精髓之处。

3、强调脾胃之衰,“人之胃气受伤,则虚证蜂起”。

4、血症四方:

阳气虚弱六君子汤,阳气虚寒六君子汤加炮姜,胃土燥热四物汤,脾胃虚寒八味丸。

5、脾胃病四方:

饮食不适枳术丸,脾胃虚弱四君子汤,脾胃虚寒四君子加炮姜,命门火衰八味丸。

6、治虚心得:

a内伤虚损,只补不泻b重视五脏,尤重补母c急症骤补,偏虚纯补d补阴温化,反对苦寒。

十一、张介宾(张熟地)《类经》《景岳全书》

1、阳常不足,阴本无余

2、阳非有余三辨:

形气之辨、寒热之辨、水火之辨。

3、真阴五论:

真阴之象、真阴之脏(肾的藏精之所就是名门)、真阴之用、真阴之病、真阴之治。

4、药物四维:

人参、熟地、附子、大黄。

5、名门藏精化气,兼具水火。

左归丸“阳中求阴,气中生精”,右归丸“阴中求阳,精中生气”。

十二、吴有性(吴又可)《瘟疫论》

1、瘟疫的致病因素——杂气

2、最凶最险为戾气。

3、疫邪从口鼻而入。

4、治疗经验:

a瘟疫初起,疏利募原:

达原饮(疏利表气)。

“治疫之全剂”:

三消饮。

b邪入胃腑,下不嫌早:

善用大黄,通大便是手段,逐邪是目的。

c疫后养阴,不宜温补:

与张子和妄投补剂则闭门留寇的观点一致。

十三、李中梓《内经知要》、《士材三书》(包括《诊家正眼》、《病机沙篆》、《本草通玄》选择)

1、先后天根本论:

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

2、化源论:

治虚证之化源,虚者补其母,治实证之化源,根据五行相克之订法。

3、水火阴阳论:

“气血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

4、治泻九法,无湿则不泄,以湿为主:

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

5、癃闭七法:

清金润肺、燥脾健胃、滋肾涤热、淡渗分利、疏理气机、苦寒清热、温补脾肾。

6、戴天章之后,致力于瘟疫学说的研究并有所建树的有,杨璿、刘奎、余霖、王孟英。

十四、叶桂《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

1、创立卫气营血论治大法(吴鞠通创立三焦),“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2、强调脾胃分论,创立胃阴学说。

“脾喜刚燥,胃喜柔润”“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3、倡阳化内风说,是对中风病的认识。

阳化内风的病机是“身中阳气之变动”

4、医学实践:

a虚损论治:

重视正气、甘药培中、血肉填精、中下兼顾。

b久病入络论治【大题论述】

十五、王清任《医林改错》

1、“灵机记性在脑”

2、“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

3、“治病之要诀,在于明白气血”

4、四个活血汤:

通窍活血汤(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证)、血府逐瘀汤(治胸中血府血瘀之证)、膈下逐瘀汤(治肚腹血瘀之证)、少腹逐瘀汤(治冲任虚寒,少腹积块,妇人病)

5、中风半身不遂之根本在于元气亏损,代表方:

补阳还五汤。

十六、吴师机(善用吴大膏药)

1、外治法的理论根本“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汤丸之有效者,皆可熬膏”

2、上焦之病,取嚏发散为第一捷法;中焦之病,敷脐为第一捷法;下焦之病,坐于身下为第一捷法。

3、三大膏:

清阳膏,治上焦;散阴膏,治下焦;金仙膏,治中焦。

4、膏药特点:

a炒用、蒸用皆不如生用,总要假猛药、生药、香药。

b膏药的功用“一是拔,一是截”c膏药的贴法【填空】:

上贴心口,中贴脐眼,下贴丹田。

【大题】

1、阐述刘完素“开发郁结”

1、开发郁结是刘完素治疗火热表证的主要思路和方法,他认为导致“玄府”闭塞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热气怫郁。

2、刘完素对火热病证的阐发中认为,风寒暑湿燥火皆可致病,即“六气皆可化火”,导致玄府闭塞。

3、在治疗上他擅长用辛味药物或辛凉药物开发郁结,宣通玄府气液,祛除邪气使病证痊愈。

二、叶天士对久病入络学说的论证

1叶天士受《难经》和《金贵要略》的启发,提出“初为气结在经”和‘久则血伤入络’的观点。

2他认为络病有形,形坚似梗,疼痛且痛有定处。

这是络病的病理性质。

3他将络病分虚实,他认为大凡络虚,通补最宜,当以通补入络,治疗应根据“络以辛为泄”的原则,用辛味药物,提出了通络大法,具体包括:

辛润通络法、辛温辛香通络法和虫蚁通络法。

4他认为络病根深蒂固,应宿疾缓攻,故以丸剂以缓图之。

三、朱震亨和张介宾的比较

张介宾“阳常不足,阴本无余”和朱震亨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二者的相同点是:

都论述阴对人体的重要性及阴不足对人体的危害和产生的临床表现。

不同的是朱震亨的阳常有余主要是阴阳相对关系上即从病理方面论述相火妄动、阴精耗损的问题。

张介宾的阳常不足则是在阴阳互根的关系上,即从生理上论述阳气亏乏与真阴不足的因果关系。

二家之说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张氏只说补充了丹溪之说,完善了阴阳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