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热点问题之师德观察》心得体会.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16612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热点问题之师德观察》心得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育热点问题之师德观察》心得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育热点问题之师德观察》心得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育热点问题之师德观察》心得体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育热点问题之师德观察》心得体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教育热点问题之师德观察》心得体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教育热点问题之师德观察》心得体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教育热点问题之师德观察》心得体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教育热点问题之师德观察》心得体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教育热点问题之师德观察》心得体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热点问题之师德观察》心得体会.docx

《《教育热点问题之师德观察》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热点问题之师德观察》心得体会.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热点问题之师德观察》心得体会.docx

《教育热点问题之师德观察》心得体会

《教育热点问题之师德观察》学习体会(范文)

本书分为“构建篇”、“彰显篇”和“警示篇”。

“专题一:

教育热点问题的构建”展示当前我国在行业道德(师风)建设方面采取的重要举措及意义。

“专题二:

教育热点问题的彰显”展示我国师德建设方面的典型人物的楷模事迹,彰显师德建设的成效。

“专题三:

教育热点问题的警示”展示教育系统存在的有损于师德师风的现象,剖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客观原因及主观因素,指出它们对师德建设的警示作用。

教育热点问题往往是当下教育领域主要矛盾的显现,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教育热点问题也往往是师德师风建设的重点。

一、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已经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公平。

1、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1)是自然原因。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先天性”差异。

比如,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气候宜人,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占据先天发展优势;西部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和戈壁沙漠,气候干燥,生态恶化,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及贸易往来受到限制,经济社会发展不利因素多。

(2)是历史原因。

数千年来我国就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国家的经济重心处在不断变迁中。

中原地区很长时间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唐代以后特别是北宋以后,经济中心逐步向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转移。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主要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

虽然国家在“一五”计划、“三线”建设时期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和扶持,但总体不平衡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纵向比较,各个地区都有很大发展;横向比较,地区差距在拉大。

(3)是政策原因。

我国发展不平衡的一些问题,也与一定时期内实施的具体政策有关。

比如,改革开放后,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采取积极促进东部沿海率先发展、率先开放的政策,在投资、财税和金融等方面对东部地区进行倾斜。

这些政策给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但客观上也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发展的差距。

(4)是体制原因。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还有体制的因素。

比如,计划经济时代不尽合理的价格体制对城乡、区域差距扩大有明显影响,国家为积累工业化所需资金,长期维持了能源原材料产品和农产品的低价格,使中西部和农村发展受到抑制。

又比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观念、资金和管理等的差异,市场竞争会造成不同市场主体的优胜劣汰,从而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也会扩大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不同主体间的差距。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涉及面广,原因很复杂,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结果。

2、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对于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人们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是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最应体现教育公平的领域。

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抓住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

近年来,在推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同时,党和政府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005年,教育部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转到均衡发展上来。

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将均衡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强调各级政府的法定义务。

《规划纲要》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和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

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如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区域内校际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辐射面窄等。

要以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为基本要求,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到新水平。

(1)是“提质量”。

在人人都有学上之后,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上。

促进均衡发展要把提升质量作为根本,更加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解放出来,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2)是“缩差距”。

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后,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上升为义务教育的主要矛盾之一。

促进均衡发展,就要大力加强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支持。

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和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尽快形成城乡同标准、一体化发展的格局。

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对口支援制度,促进老少边穷地区义务教育发展。

很多地方为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如成都积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广东省开展“千校扶千校”活动,组织发达地区100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对口帮扶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收到良好效果。

(3)是“重配置”。

合理配置资源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措施。

陕西吴起县投入5亿多元统一全县建校标准,实现了办学条件均等化;安徽铜陵市鼓励教师跨校兼课、兼职,促进了高水平教师资源共享。

要从硬件、软件等各方面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

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取消设置重点校和重点班,统一学校公用经费和生均教育经费标准,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

实行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加强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4)是“建机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长效机制。

要打破校际和城乡之间的分割,形成城乡和地区义务教育共同发展机制。

认真总结一些地方探索的学区管理、集团化办学、农村九年一贯制、示范性高中和重点高中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到初中等做法和经验,创新教育管理运行机制。

强化督导评估,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和激励机制。

还应注意的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搞平均主义,更不是一个模式办学,千篇一律、千校一面。

在大力扶助薄弱学校的同时,要鼓励优质学校继续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3、如何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得起学?

“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是切实保障全体人民特别是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的必然要求。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城乡还有一些学生家庭经济比较困难,这些孩子的上学问题一直牵动着党和政府的心。

近年来,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免除学杂费,为农村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在中等职业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保障制度,国家助学金每年资助近1200万人,总资助面达在校生的90%,同时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在高等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助学金制度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每年资助约450万人,总资助面超过20%。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是国家对困难学生资助强度最大的制度安排,也是困难学生得到实惠最多、人民群众最满意的制度安排。

要不断完善这一政策体系,把各项资助措施落到实处,确保每一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无论哪个教育阶段,都不能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上不起学。

(1)扩大资助范围。

资助范围要在现有基础上,向各个教育阶段、各级各类学校延伸。

鼓励各地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提供资助;推进把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国家助学体系;逐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范围,在免除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基础上,将政策实施范围扩大到城市低收入家庭子女;完善研究生资助政策,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这样,就能逐步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资助体系,实现“应保尽保”。

(2)提高资助标准。

由于国家财力有限,目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标准还不高。

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大资助力度,让这些孩子不仅上得起学,而且逐步上得好学。

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改善学生营养状况。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建立国家奖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3)落实资金保障。

完善资助体系,资金投入是基础。

中央和地方财政要足额安排应当负担的资金并及时拨付到位。

省级政府要做好统筹协调,完善省对下转移支付制度,确保应承担的资金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

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从其事业收入中提取4%—6%的资金,用于助学。

加强对各项资助经费的管理使用、审计监察,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把国家有限的财力用好。

(4)动员社会力量。

长期以来,社会力量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比如,希望工程实施20年来,募集资金超过56亿元,援建希望小学15900多所,资助失学孩子340多万名。

要继续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崇文重教、扶危济困的文明风气,完善各项引导激励政策,形成社会各界关心教育、帮助困难家庭学生的良好氛围。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是全国亿万孩子的共同心愿;“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让所有孩子都站在公平的起跑线上,让祖国的花朵共享一片蓝天的目标,必将逐步变为现实。

二、如何减负,让学生更幸福起来

要给学生减负,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学校领导、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家长以及社会等方面的思想观念问题,从而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协调好学生减负问题。

当前急需解决下列问题:

1、给教师“加负”。

减负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加负”是要求教师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以教育方式的改变促使教育质量的提高,形成以“务实、高效、创新”为标志的教学风格,使课堂教学效益不断提高。

2、改变以“分”看人的做法。

作为学校领导或上级领导,应该是减负的主要源头,因为领导看人一般都看分数,如看学生的学习成绩、看教师的教学实绩,所以形成“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机制。

因此,领导眼睛里千万不要只有分数,除了分数就容不进任何东西,看人也只看其分数,就连教师的教学也不例外,领导注重教师的教学实绩之后,那么教师就加强了这方面的要求了,这本无可厚非,但有些老师通过增加过重课业负担来提高“分数”,达到上级规定的硬性指标,学生的负担就不会减轻,减负还只是空谈。

3、教育部门加强出台文件的落实。

虽然各地都根据教育部的减负精神相应地出台了一些强制性的减负规定,这些规定、措施的出台从制度层面上给予了一定的保障,但真正落实的情况令人堪忧,俗话说: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如果上级领导来检查时,只是看看资料,然后了事,根本不去真正过问落实的情况,那么当这些规定、措施到了下面落实时,大都成了表面文章。

所以给学生减负,应加大对文件的落实。

在必要时,应制定硬性规定强制执行,确保这些出台减负文件真正落到实处。

4、取得家长的支持。

要切实为学生减负,仅靠行政命令,靠学校单方面努力还远远不能达到既定目的,还缺少不了家长的大力支持与积极配合。

家庭内部也要给孩子一道“减负令”。

家长配合得好,减负工作和学校教育就在家庭中得到巩固和强化。

反之,则很有可能极大削弱甚至抵消家庭中的学校教育内涵。

目前,许多家长在认识和理解上存在着不同的差异。

他们认为只有学习优秀,成绩突出,考上大学就是好孩子,就算完成了培养任务,就如释重负了。

因此,往往会出现白天教师在学校把负担减了下来,实施了素质教育,晚上家长则开小灶,请家教,搞应试强化培训,进行模拟训练,甚至比实施减负之前更是变本加厉。

对此,家长们也颇感无奈的说:

“白天,学校实施减负,孩子在校里学的东西少了,晚上回家就要补上。

自己也不忍心看到孩子们天天学习如此辛苦,但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残酷无情的现实告诉我们不得不对孩子严格要求,增加将来竞争能力的‘砝码’。

在挤‘独木桥’的局面还没有彻底改变之前,确实不敢丝毫放松对孩子的要求。

升学看分,求职凭分靠学历,晋级靠分挣文凭,现实就是这样,不容许我们对孩子有一丁点儿的‘仁慈’之心,我们的良苦用心孩子日后会理解的。

”看来,这也是课业负担减而不轻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在减负过程中,应转变家长的观念,使孩子无论在学校还是家里,都有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自我发展的宽松空间。

如果家长行动不起来,问题是不能得到根本解决的。

总之,减负不减质,减负不等于不做作业,也不是不考试,它减掉的是频繁的考试和机械、盲目的作业,减负工作的真正目的,是把孩子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让孩子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地发展,健康地成长,在宽松的,属于自我的支配空间里生活、学习,接受全面的培养和训练,进而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创造、把握自我、战胜自我、走向成功。

我们真心希望孩子的书包从此不再沉重,孩子的心灵不再沉重,孩子的一切不再沉重。

三、怎样用爱铸师魂

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

人世间,拥有最多热爱别人孩子机会的职业,就是教师。

温家宝总理说:

“没有对孩子的爱,就没有教育。

可以说,老师是蜡烛,在孩子们心里点燃希望,并且照亮他们的一生”。

是啊,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爱为师德之本,无爱则无教育。

植根于爱是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关键所在,教师必须真心诚意地去关爱每一个学生,既当慈母又当严父,在学习上严格要求学生,在生活上更要关心热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受到孩子们热爱的合格教师。

教师,全部的职业生涯都离不开孩子。

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师爱是师魂,师爱是教育的基础。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无私而广泛且没有血缘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

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爱,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最终实现教育的根本功能。

1、用爱心去温暖学生

“如果学生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教师的职责就是让他们在生活这片温暖的阳光里绚丽绽放”。

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必须是普遍而广泛的,不应该以社会原因、家庭背景及平时表现而有所偏爱,应该一视同仁。

对于调皮生,我从来就没有放弃他们,任其破罐子破甩,而是给予特别的关爱。

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敞开心扉认同你,快乐地融合到集体当中去,充分地扮演主人公的角色,才能创造一个融洽的、温暖的、团结的集体。

师爱的细腻和多样,没有哪一种职业可以相比,特别在一个幅员辽阔、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多样化的师爱,润泽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每到一个班,我都要求学生写日记,日记内容不要求很多,只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变化,发现自己,完善自己。

从中我得到了许多……在日记中,学生可以说是无话不谈,同伴关系,与老师的关系,学习及家庭的问题,都是我们的话题,在这同时我也得到的学生的信任,这是很有利的我的教学,而学生那种渴望被老师注意,被老师关心的心情也是我为之惊讶!

尽管有的男同学不是经常在我面前表现,但那颗心我是理解的。

我的亲近也使那些不爱说话的学生渐渐地来到了我的身边,开始主动讲话了。

我相信我也会让我的学生健康的成长的。

我认为,学生的要求不是很高,只要教师肯于主动的了解学生的心理,适当的拿出一点时间去接近学生,在师生关系方面,一定会做到事半功倍。

当我因有事一天没有给学生上课时,学生在日记中写下了“离开老师的日子……”。

在课下,我也经常和学生们以朋友相称,与他们共站在同一条线上,共同来渡过难关,享受荣誉。

倾听学生的心声,让他们感到教师是一个热情和蔼的人,一个平易近人的人,一个可以信赖的人。

教师,有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种爱。

面对性格迥异的学生,即使爱如潮水,教师也要化作细雨精心浇灌。

2、用耐心去感化学生

师爱还必须要有耐心,这是由教育的长期性与反复性决定的。

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品德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而是要通过反复的训练与实践才能成功。

后进生的进步犹如蜗牛行走缓慢之极,往往是今天变好了,明天又差了,反反复复,难以巩固。

教师绝不能有“恨铁不成钢”的思想,需要坚持正面教育,用循循善诱的方法,经常性地作耐心细致的思想转换工作,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后进生尤其渴望能够得到别人的赞赏和承认,当他们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时,会获得精神上的愉快,从而促进自信心的建立。

教师要善于使用“放大镜”寻找后进生身上的每一个哪怕是十分微小的闪光点。

当他们有了点滴进步,就及时予以肯定表扬,让其产生“成功感”,培养自信心。

我班有位叫王恒的学生,身体长得结实,但经常迟到甚至旷课,学习成绩较差,不爱完成作业。

对于这样的学生,我给了他特别的关注,用心地寻找和捕捉他身上的闪光点。

我发现他关心集体、劳动积极,于是就选他当劳动委员,以作班干部来树立他对自己的信心。

他担任劳动委员后劲头可大了,工作认真负责,每天的清洁扫除,都主动留下来管理,并帮助别人打扫。

在他的带动下,班上的清洁评分在学校总是位居前列。

我常利用课余时间给他开小灶,耐心地辅导,鼓励他在学习上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

3、用真心去打动学生

由于受传统教育那种师道尊严的影响,学生对老师总会或多或少存有畏惧心理,师生之间有着一道无形的鸿沟。

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去填平这道沟呢?

那就是用滚烫的心温暖学生的心灵,用真心去感动学生,用真诚去填平师生间的鸿沟。

真心诚意是打动人的最有效的手段,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有着巨大的感召力。

只有真心对待学生,才能引起学生内心的强烈共鸣,达到师生间的相互信任,学生才会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敞开心扉,倾诉他们的心里话。

老师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有的放矢地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健康成长。

4、用垂范去引导学生

“德高为范,博学为师”。

古人云“以身立教,其身亡而其教存”,反之“其身虽存则其教已废”。

教师必须具备美好的师德师风,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良好的形象做好学生的表率,在潜移默化中用自己的榜样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道德品质的提高。

平时,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本人也应该做到,要充分展现教师在各个方面的素质,用实际行动从情感上取得学生的认可,让学生心服口服。

不仅要有爱的情感,爱的行动,还要有爱的能力和爱的艺术,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课堂实践中去,用教师特有的语言和行动去唤起学生的热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热情。

四、校园安全重于泰山

2009年12月7日晚,湖南省湘乡市育才中学发生一起严重的学生楼梯踩踏事件,以及多个省市发生的踩踏事件警示我们:

安全重于泰山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地体现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

校园内是学生生活学习的地方,也是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如何避免此类事件发生是人人都应关注的问题。

安全工作应做在事故之前,而不是亡羊补牢。

频频发生的踩踏事件,也使得解决校园安全问题迫在眉睫。

特别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多,校区开放程度和后勤服务社会化程度亦越来越高,学校的管理工作和安全保安工作面临新的课题。

一次次的悲剧为我们敲响警钟,保障学校安全,保障孩子生命安全,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那么我们又怎样打造安全的校园呢?

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校园安全、校园文明的重要性,安全在我身边。

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一个浓烈的自我教育氛围,提高安全、文明意识。

第二,注意课间安全。

请同学们在课间不做剧烈的活动,避免发生各种伤害事故;上、下楼梯靠右走,做到“右行礼让”,不追逐嬉戏,不打闹,不攀高、不拥挤、不抢道;不在教学楼上打球、踢球。

第三,强化规范操作。

体育活动、实验课、社会实践及其他户外活动要严格服从老师指挥,严守操作规程,严禁擅自行动,防止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

第四,认真做好防火、防触电。

要爱护消防设施和电器设备,不把火种带入校园;不吸烟、不玩火,禁止焚烧废弃物;不随意触摸各种电器,不开无人灯,离开教室时自觉关闭电源。

第五,严禁携带管制刀具,易燃易爆物品进入校园。

维护校园秩序,不打架斗殴,自觉同打架斗殴、敲诈勒索、赌博等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

敢于批评、指正一切违反安全要求的行为和现象,做维护校园安全的主人。

第六,遵守交通秩序。

行走要走人行道,骑车要行慢车道,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线,养成“一停二看三通过”的习惯。

“生命”,一个多么鲜活的词语;“安全”,一个多么古老的话题;生命至上,安全为天。

安全工作重如泰山,安全工作人人有责,安全工作任重而道远。

2011-4-12整理

参考文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