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拜之交典故概略.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18696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拜之交典故概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八拜之交典故概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八拜之交典故概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八拜之交典故概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八拜之交典故概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八拜之交典故概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八拜之交典故概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八拜之交典故概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八拜之交典故概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八拜之交典故概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八拜之交典故概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八拜之交典故概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八拜之交典故概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八拜之交典故概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八拜之交典故概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八拜之交典故概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八拜之交典故概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八拜之交典故概略.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八拜之交典故概略.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拜之交典故概略.docx

《八拜之交典故概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拜之交典故概略.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拜之交典故概略.docx

八拜之交典故概略

20XX年八拜之交典故概略

八拜之交,旧时汉族社会交际习俗。

原表示世代有交情的两家弟子谒见对方长辈时的礼节,旧时也称异姓结拜的兄弟姐妹。

后来八拜之交指:

管鲍之交、知音之交、刎颈之交、舍命之交、胶漆之交、鸡黍之交、忘年之交、生死之交。

下面给大家整理了八拜之交典故概略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八拜之交典故概略

一、知音之交--伯牙子期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士大夫俞伯牙,是个擅长操琴的音乐家。

伯牙从小酷爱音乐,从师于著名的乐师威连先生门下。

他天资聪颖,后天刻苦,很快琴艺迅速提高,演奏乐曲的技巧登峰造极,一时间名扬各国,无人能及。

东海的蓬莱山花香鸟语,山高水美,伯牙不远千里去此处练琴。

他被自然的美妙气息所吸引,沉浸在宁静的氛围中弹奏乐曲,完全达到了忘我。

那曲子绕梁三日,余音不绝,令人称奇。

然而,伯牙也为再也遇不到像老师那样的知音人而苦恼。

思及此,他的心中充满了寂寞和惆怅,经常抚琴慨叹。

一次,伯牙奉命去楚国修聘,正在长江之上航行时,突然狂风大作,江面上白浪滔天。

伯牙只好命人将船停泊在安全地方。

他停船的地方就是现在的湖北汉阳江口。

只一天,正是中秋月圆之日,傍晚时分,月色如水,景色如诗如画,另伯牙陶醉不已。

他兴致所至,于是拿出自己随身所带的古琴,来到岸边一块大石之上,对着汉水江月,抚琴抒怀,直弹得如痴如醉。

浑然忘我之时,“噔”的一声,琴弦断了。

这时,从山崖后突然走出一人,连声夸伯牙的琴艺。

伯牙吃了一惊,心里十分诧异。

借着晴朗的月光一看,更是惊讶,来者一身的樵夫打扮。

两人攀谈起来。

来人名叫钟子期,精通音乐。

伯牙为了考考他,提出了一系列音乐方面的问题,他都对答如流。

博雅既惊又细,连忙请子期上船,吩咐童子设案置酒,两人饮酒赏月,倾心交谈。

伯牙说,“足下既知乐理,不知道可不可以效仿颜回闻孔子鼓琴,而知孔子有贪杀之意的故事,也来听我抚琴时的思念呢?

”子期点了点头,说:

“我姑且试试看吧,若是猜不到,还望大人不要见罪。

”。

伯牙调好琴弦,沉吟半晌,开始抚琴。

只听得声音雄壮而高亢。

伯牙刚停下,子期就称赞道:

“美哉!

峨峨乎大人之志在高山。

”伯牙微笑,沉默不语。

凝神静气后,再次抚琴,这次意在流水,所以琴声淙淙宛若山涧溪水,清新流畅。

一曲刚终,子期脱口而出:

“美哉!

洋洋乎大人之志在流水。

”。

两次赞美都道出伯牙的心事,这使伯牙惊叹不已、欣喜若狂。

连忙起身,连连致歉:

“失敬、失敬,常言道山中之石藏有美玉,伯牙最初以貌取人,差点错失了一位贤士。

”子期急忙还礼,说:

“我家就住在附近的马鞍山集贤村,平素爱好音乐,稍有研究,刚才隐约听到有人在抚琴,所以循声而来。

我久仰先生大名,今日得见,实在三生有幸。

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博雅主动提出,愿与子期结为异姓兄弟,以不负两人知音一场。

当下,两人便在船中向苍天跪拜,伯牙年长一岁为兄,子期为弟。

两人依依不舍道别,约定好明年的中秋再来此地相会。

第二年的中秋,伯牙如期来到汉阳江口。

可是等了许久也不见子期到来。

伯牙焦急不安,便借琴音遣怀。

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感怀去年此时的偶遇,欣喜于陌路逢知音,迫切地希望见到故人。

琴声悠扬,一直传到很远的地方,可是子期还是不见身影。

伯牙深知子期不是背信之人,定是出了什么事情,于是只好背着琴,朝集贤村的方向找去。

此时,天已大亮。

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四周染上一层清淡的金色,煞是好看。

可是伯牙哪有心观景,视如无睹地向前赶路。

自然也没有注意到岸边有一座面对汉水的新坟。

远远的他看见有个人朝他走来,以为是子期呢,边挥手示意,边急匆匆地向那人走去。

待走近看,来人是一位慈祥的老人。

伯牙有些失望,但还是恭谦地向老人作了个揖,询问起集闲村和钟子期的家。

老人一听,老泪纵横,悲痛地告诉他自己就是子期的父亲,子期劳累过度,不幸染病,前不久已经不治而亡了。

这个噩耗如同晴天霹雳,伯牙悲从中来,大呼一声,晕了过去。

伯牙醒来后,老人告诉他:

“子期临死前再三提到,他去年曾和先生相约八月十五在江边会面。

他再三嘱咐我们,一定要把坟墓修在江边,面对汉水,为的就是在九泉之下也能听到先生的琴声。

先生你看,前面那座新坟就是他的……”伯牙悲痛欲绝,一路跌跌撞撞,摔倒好几次,才来到子期的墓前,他颤抖地抚摸着坟前长出的新草,跪拜在地,哀哀痛哭起来。

老人说:

“先生,子期生前常提起你的琴声天下无人能及,你就弹奏一曲,以慰他在天之灵吧。

伯牙这才擦擦眼泪,盘膝席地而坐,取出瑶琴,弹奏起那支古曲——高山流水。

琴声呜咽,如泣如诉,听者为之落泪。

弹罢,他取出刀先割断琴弦,再双手拿琴,高高举起,向祭台用力摔去,直摔得金徽零乱。

伯牙含泪,无限凄苦地说:

“琴为知音而生,如今知音既逝,琴又留着有何用呢?

伯牙此生再也不会抚琴了。

”随即伯牙向子期坟台告别而去。

伯牙子期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的美妙乐曲至今还萦绕在人们的心底耳边,而那种知音难觅,知已难寻的故事却世世代代上演着。

世上如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实在是太少了。

孟浩然曾叹曰: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岳飞无眠之夜也道: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苏轼自比孤鸿,写下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州冷”句子。

贾岛却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丘。

”的辛酸。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两位的友谊,特地在小山包上筑起一座古琴台,并将小山取名为碎琴山,在距汉阳十余里的地方,还有一个琴断口,相传就是伯牙当年挥琴的地方。

还有人专门写诗吟咏这段千古佳话: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二、刎颈之交--廉颇相如

--------《史记·廉蔺相如列传》: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典故

战国时,赵国宦者令缨贤的门客蔺相如,受赵王派遣,带着稀世珍宝和氏璧出使秦国。

他凭着智慧与勇气,完璧归赵,得到赵王的赏识,封为上大夫。

后来,秦王又提出与赵王在渑池相会,想逼迫赵王屈服。

蔺相如和廉颇力劝赵王出席,并设巧计,廉颇以勇猛善战给秦王以兵力上的压力,蔺相如凭三寸不烂之舌和对赵王的一片忠心使赵王免受屈辱,并安全回到赵国。

赵王为了表彰蔺相如,就封他为上卿,比廉颇的官位还高。

这下廉颇可不乐意了,他认为自己英勇善战,为赵国拼杀于前线,是第一大功臣,而蔺相如只凭一张嘴,居然官居自己之上。

廉颇很是不服气,就决心要好好羞辱他一番。

蔺相如听到这个消息,便处处回避与廉颇见面。

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称病不出。

有一次,蔺相如有事出门遇到廉颇。

廉颇就命令手下用各种办法堵住蔺相如的路,最后蔺相如只好命令回府。

廉颇就更得意了,到处宣扬这件事。

蔺相如的门客们听说了,纷纷提出要回家,蔺相如问为什么,他们说:

“我们为您做事,是因为敬仰您是个真正崇高的君子,可现在您居然对狂妄的廉颇忍气吞声,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听了,哈哈一笑,问道:

“你们说是秦王厉害还是廉颇厉害?

我连秦王都不怕,又怎么怕廉颇呢?

秦国现在不敢来侵犯,只是慑于我和廉一文一武保护着赵国,作为赵王的左膀右臂,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顾国家的江山社稷呢?

廉颇听说后,非常惭愧,便袒胸露背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

从此,他们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好朋友,齐心为国效力。

三、胶膝之交--陈重雷义

陈重、雷义,汉时人,是东汉年间豫章郡(今江西南昌)两位品德高尚、舍己为人的君子。

两人为至交密友,当时人们称颂道:

“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

”事见《后汉书·独行列传》。

后以“陈雷胶漆”比喻彼此友情极为深厚。

陈重,字景公,豫章宜春人。

年轻时与同郡雷义结为知交。

两人一起研读《鲁诗》、《颜氏春秋》等经书,都是饱学之士。

太守张云闻陈重之名,嘉许他的德才品行,举荐他为孝廉,陈重要把功名让给雷义,先后十余次向太守申请,张云不批准。

第二年,雷义也被选拔为孝廉,两人一起到郡府就职。

同事中有一小吏家遭变故,举债负息钱数十万,债主天天上门索讨,小吏跪求暂缓,仍无法通融,欲诉诸官府,陈重得知后,便私下替他还债。

小吏感恩戴德,登门拜谢,陈重若无其事地说:

“这不是我做的,也许是与我同姓名的人代你偿还的吧!

”始终不谈自己的恩德。

有一次,一个同事告假回乡,忙中穿错了别人的一条裤子回去。

失主怀疑是陈重拿走,陈重也不置申辩,而去买了一条新裤赔偿他。

直到回乡奔丧的同事归来,才真相大白。

陈重与雷义两人同时官拜尚书郎,雷义因为代人受罪,被免职。

陈重也以身体有病为理由,辞职一同还乡。

后来陈重复出,任细阳县令,颇有政绩,举措标新立异;又升任会稽郡太守,因为姐姐去世守丧,辞官离职;后又被司徒征召,官拜侍御史,卒于任上。

雷义,字仲公,豫章鄱阳人。

初时任郡府功曹,举荐擢拔了很多德才兼备的人,却从不夸耀自己的功劳。

雷义曾经救助过一个犯了死罪的人,使他减刑得以赡养一家老少。

这个人为了感谢雷义的再造之恩,攒了两斤黄金送到雷家,以表寸心。

雷义坚辞不受。

这个人没法,只好趁雷义不在家时,暗暗把金子放在雷家老屋的天花板上。

若干年后,雷义修葺房屋,翻开屋顶,才发现那两锭金子。

但是送金子的人已过世,妻小也不知流落何方,无法退还。

雷义便将这两斤黄金交付县曹,充入官库。

雷义任尚书侍郎时,有一同僚因犯事,当受处罚,雷义为他分担责任,向上司上书申辩,愿意自己独担罪责。

同僚闻知,弃职进京自陈曲衷,请求为雷义赎罪。

后顺帝下诏,两人皆免官,并免予刑事处分。

雷义回乡又被举荐为秀才,雷义要把这功名让给陈重,刺史不批准。

雷义就假装发狂,披头散发在街上替陈重奔走呼吁,而不去应命就职。

因此遍乡里传颂他们两人的事迹,说道:

胶和漆自认为融为一体,坚不可摧,还不如陈重与雷义,荣辱与共,生死相依。

后来三府同时征召两人,雷义被任命为灌谒太守,让他持节督察诸郡国的风俗教化,他设席讲学,太守令长各级官员来听讲的有70多人。

不久雷义官拜侍御史,授南顿令,卒于任上。

陈雷胶漆,肝胆相照;为官为民,政声载道。

四、鸡黍之交--元伯巨卿

有一个秀才,是汉明帝时人,姓张名劭,字元伯,汝州南城人氏。

家本农业,苦志读书;年一十五岁,不曾婚娶。

其老母年近六旬,并弟张勤努力耕种,以供二膳。

时汉帝求贤。

劭辞老母,别兄弟,自负书囊,来到东都洛阳应举。

在路非只一日。

到洛阳不远,当日天晚,投店宿歇。

是夜,常闻邻房有人声唤。

劭至晚问店小二:

“司壁声唤的是谁?

“小二答道:

“是一个秀才,害时症,在此将死。

”劭曰:

“既是斯文,当以看视之。

”小二日:

“瘟病过人,我们尚自不去看他:

秀才,你休去!

”劭曰:

“死生育命,安有病能过人之理?

吾须视之。

”小二劝不住。

劭乃推门而入,见一人仰面卧于土榻之上,面黄肌瘦,口内只:

“救人!

”劭见房中书囊、衣冠,都是应举的行动,遂扣头边而言曰:

“君子勿忧,张劭亦是赴选之人。

今见汝病至笃,吾竭力救之。

药饵粥食,吾自供奉,且自宽心。

”其人曰:

“若君子救得我病,容当厚报。

”劭随即挽人请医用药调治。

早晚汤水粥食,劭自供给。

数日之后,汗出病减,渐渐将息,能起行立。

劭问之,乃是楚州山阳人氏,姓范,名式,字巨卿,年四十岁。

世本商贾,幼亡父母,有妻小。

近弃商贾,来洛阳应举。

比及范巨卿将息得无事了,误了试期。

范曰:

“今因式病,有误足下功名,甚不自安。

”劭曰:

“大丈夫以义气为重,功名富贾,乃微末耳,已有分定。

何误之有?

范式自此与张劭情如骨肉,结为兄弟。

式年长五岁,张劭拜范式为兄。

结义后,朝暮相随,不觉半年。

范式思归,张劭与计算房钱,还了店家。

二人同行。

数日,到分路之处,张劭欲送范式。

范式曰:

“若如此,某又送回。

不如就此一别,约再相会。

”二人酒肆共饮,见黄花红叶,妆点秋光,以劭别离之兴。

酒座司杯泛荣英,问酒家,方知是重阳佳节。

范式曰:

“吾幼亡父母,屈在商贾。

经书虽则留心,亲为妻子所累。

幸贤弟有老母在堂,汝母即吾母也。

来年今日,必到贤弟家中,登堂拜母,以表通家之谊。

”张劭曰:

“但村落无可为款,倘蒙兄长不弃,当设鸡黍以持,幸勿失信。

”范式曰:

“焉肯失信于贤弟耶?

”二人饮了数杯,不忍相舍。

张劭拜别范式。

范式去后,劭凝望堕泪;式亦回顾泪下,两各悒怏而去。

有诗为证:

手采黄花泛酒后,殷勤先订隔年期。

临歧不忍轻分别,执手依依各泪垂。

且说张元伯到家,参见老母。

母曰:

“吾儿一去,音信不闻,令我悬望,如饥似渴。

”张劭曰:

“不孝男于途中遇山阳范巨卿,结为兄弟,以此逗留多时。

”母曰:

“巨卿何人也?

”张劭备述详细。

母曰:

“功名事,皆分定。

既逢信义之人结交,甚快我心。

”少刻,弟归,亦以此事从头说知,各各欢喜。

自此张劭在家,再攻书史,以度岁月。

光阴迅速,渐近重阳。

劭乃预先畜养肥鸡一只,杜酝浊酒。

是曰早起,洒扫草堂;中设母座,旁列范巨卿位;遍插菊花于瓶中,焚信香于座上。

呼弟宰鸡炊饭,以持巨卿。

母曰:

“山阳至此,迢递千里,恐巨卿未必应期而至。

持其来,杀鸡末迟。

”劭曰:

“巨卿,信士也,必然今日至矣,安肯误鸡黍之约?

入门便见所许之物,足见我之持久。

如候巨卿来,而后宰之,不见我倦倦之意。

”母曰:

“吾儿之友,必是端士。

”遂烹炮以持。

是曰,天晴曰朗,万里无云。

劭整其衣冠,独立庄门而望。

看看近午,不见到来。

母恐误了农桑,令张勤自去田头收割。

张劭听得前村犬吠,又往望之,如此六七遭。

因看红曰西沉,观出半轮新月,母出户令弟唤劭曰:

“儿久立倦矣!

今日莫非巨卿不来?

且自晚膳。

”劭谓弟曰:

“汝岂知巨卿不至耶?

若范兄不至,吾誓不归。

汝农劳矣,可自歇息。

”母弟再三劝归,劭终不许。

候至更深,各自歇息,劭倚门如醉如痴,风吹草木之声,莫是范来,皆自惊讶。

看见银河耿耿,玉宇澄澄,渐至三更时分,月光都没了。

隐隐见黑影中,一人随风而至。

劭视之,乃巨卿也。

再拜踊跃而大喜曰:

“小弟自早直候至今,知兄非爽信也,兄果至矣。

旧岁所约鸡黍之物,备之己久。

路远风尘,别不曾有人同来?

”便请至草堂,与老母相见。

范式并不答话,径入草堂。

张劭指座榻曰:

“特设此位,专持兄来,兄当高座。

”张劭笑容满面,再拜于地曰:

“兄既远来,路途劳困,且未可与老母相见,杜酿鸡黍,聊且充饥。

”言讫又拜。

范式僵立不语,但以衫袖反掩其面。

劭乃自奔入厨下,取鸡黍并酒,列于面前,再拜以进。

曰:

“酒看虽微,劭之心也,幸兄勿责。

”但见范于影中,以手绰其气而不食。

劭曰:

“兄意莫不怪老母并弟不曾远接,不肯食之?

容请母出与同伏罪。

”范摇手止之。

劭曰:

“唤舍弟拜兄,若何?

”范亦摇手而止之。

劭曰:

“兄食鸡黍后进酒,若何?

”范蹙其眉,似教张退后之意。

劭曰:

“鸡黍不足以奉长者,乃劭当日之约,幸勿见嫌。

”范曰:

“弟稍退后,吾当尽情诉之。

吾非阳世之人,乃阴魂也。

”劭大惊曰:

“兄何放出此言?

范曰:

“自与兄弟相别之后,回家为妻子口腹之累,溺身商贾中,尘世滚滚,岁月匆匆,不觉又是一年。

向曰鸡黍之约,非不挂心;近被蝇利所牵,忘其日期。

今早邻右送荣英酒至,方知是重阳。

忽记贤弟之约,此心口醉。

山阳至此,千里之隔,非一日可到。

若不如期,贤弟以我为何物?

鸡黍之约,尚自爽信,何况大事乎?

寻思无计。

常闻古人有云:

人不能行千里,魂能曰行干里。

遂嘱咐妻子曰:

‘吾死之后,且勿下葬,持吾弟张元伯至,方可入士。

’嘱罢,自则而死。

魂驾阴风,特来赴鸡黍之约。

万望贤弟怜悯愚兄,恕其轻忽之过,鉴其凶暴之诚,不以千里之程,肯为辞亲,到山阳一见吾尸,死亦瞩目无憾矣。

”言讫,泪如进泉,急离坐榻,下阶砌。

劭乃趋步逐之,不觉忽踏了苍苔,颠倒于地。

阴风拂面,不知巨卿所在。

有诗为证:

风吹落月夜三更,千里幽魂叙旧盟。

只恨世人多负约,故将一死见乎生。

张劭如梦如醉,放声大哭。

那哭声,惊动母亲并弟,急起视之,见堂上陈列鸡黍酒果,张元伯昏倒于地。

用水救醒,扶到堂上,半晌不能言,又哭至死。

母问曰:

“汝兄巨卿不来,有甚利害?

何苦自哭如此!

”劭曰:

“巨卿以鸡黍之约,己死于非命矣。

”母曰:

“何以知之?

”劭曰:

“适司亲见巨卿到来,邀迎入坐,具鸡黍以迎。

但见其不食,再三恳之。

巨卿曰:

为商贾用心,失忘了日期。

今早方醒,恐负所约,遂自则而死。

阴魂千里,特来一见。

母可容儿亲到山阳葬兄之尸,儿明早收拾行李便行。

”母哭曰:

“古人有云:

囚人梦赦,渴人梦浆。

此是吾儿念念在心,故有此梦警耳。

”劭曰:

“非梦也,儿亲见来,酒食见在;逐之不得,忽然颠倒,岂是梦乎?

巨卿乃诚信之士,岂妄报耶!

”弟曰:

“此末可信。

如有人到山阳去,当问其虚实。

”劭曰:

“人禀天地而生,天地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人则有五常,仁、义、礼、智、信以配之,惟信非同小可。

仁所以配木,取其生意也。

义所以配金,取其刚断也。

礼所以配水,取其谦下也。

智所以配火,取其明达也。

信所以配土,取其重厚也。

圣人云:

‘大车无輗,小车无(车兀),其何以行之哉?

’又云:

‘自古旨有死,民无信不立。

’巨卿既己为信而死,吾安可不信而不去哉?

弟专务农业,足可以奉老母。

吾去之后,倍加恭敬;晨昏甘旨,勿使有失。

”遂拜辞其母曰:

“不孝男张劭,今为义兄范巨卿为信义而亡,须当往吊。

己再三叮吟张勤,令侍养老母。

母须早晚勉强饮食,勿以忧愁,自当善保尊体。

劭于国不能尽忠,于家不能尽孝,徒生于天地之司耳。

今当辞去,以全大信。

”母曰:

“吾儿去山阳,干里之遥,月余便回,何放出不利之语?

”劭曰:

“生如淳沤,死生之事,旦夕难保。

”恸哭而拜。

弟曰:

“勤与兄同去,若何?

”元伯曰:

“母亲无人侍季,汝当尽力事母,勿令吾忧。

”洒泪别弟,背一个小书囊,来早便行。

有诗为证:

辞亲别弟到山阳,千里迢迢窖梦长。

岂为友朋轻骨肉?

只因信义迫中肠。

沿路上饥不择食,寒不思衣。

夜宿店舍,虽梦中亦哭。

每曰早起赶程,恨不得身生两翼。

行了数日,到了山阳。

问巨卿何处住,径奔至其家门首。

见门户锁着,问及邻人。

邻人曰:

“巨卿死己过二七,其妻扶灵枢,往郭外去下葬。

送葬之人,尚自未回。

”劭问了去处,奔至郭外,望见山林前新筑一所土墙,墙外有数十人,面面相觑,各有惊异之状。

劭汗流如雨,走往观之。

见一妇人,身披重孝。

一子约有十七八岁,伏棺而哭。

元伯大叫曰:

“此处莫非范巨卿灵枢乎?

”其妇曰:

“来者莫非张元伯乎?

”张曰:

“张劭自来不曾到此,何以知名姓耶?

”妇泣曰:

“此夫主再一之遗言也。

夫主范巨卿,自洛阳回,常谈贤叔盛德。

前者重阳曰,夫主忽举止失措。

对妻曰:

‘我失却元伯之大信,徒生何益!

常闻人不

能行千里,吾宁死,不敢有误鸡黍之约。

死后且不可葬,持元伯来见我尸,方可人士。

今日己及二七,人劝云:

“元伯不知何曰得来,先葬讫,后报知未晚。

’因此扶枢到此。

众人拽植入金井,并不能动,因此停住坟前,众都惊怪。

见叔叔远来如此慌速,必然是也。

”元怕乃哭倒于地。

妇亦大恸,送殡之人,无不下泪。

元伯于囊中取钱,令买祭物,香烛纸帛,陈列于前。

取出祭文,酹酒再拜,号泣而读。

文曰:

维某年月曰,契弟张劭,谨以炙鸡絮酒,致祭于仁兄巨卿范君之灵曰:

于维巨卿,气赁虹霓,义高云汉。

幸倾盖于穷途,缔盍淳于荒店。

黄花九日,肝瞩相盟;青剑三秋,头颅可断。

堪怜月下凄凉,恍似曰司眷恋。

弟今辞母,来寻碧水青松;兄亦嘱妻,仁望素车自练。

故友那堪死别,谁将金石盟寒?

大夫自是生轻,欲把昆吾锷按。

历干百而不磨,期一言之必践。

倘灵爽之忧存,料冥途之长伴。

呜呼哀哉!

尚飨。

元伯发棺视之,哭声恸地。

回顾嫂曰:

“兄为弟亡,岂能独生耶?

囊中己具棺椁之费,愿嫂垂怜,不弃鄙贱,将劭葬于兄侧,乎生之大幸也。

”嫂曰:

“叔何放出此言也?

”勋曰:

“吾志己决,请勿惊疑。

”言讫,掣佩刀自则而死。

众皆惊愕,为之设祭,具衣棺营葬于巨卿墓中。

本州太守闻知,将此事表奏。

明帝怜其信义深重,两生虽不登第,亦可褒赠,以励后人。

范巨卿赠山阳伯,张元伯赠汝南伯。

墓前建庙,号“信义之祠”,墓号“信义之墓。

”旌表门闾。

官给衣粮,以膳其子。

巨卿子范纯绶,及第进士,官鸿胪寺卿。

至今山阳古迹犹存,题咏极多。

惟有无名氏《踏莎行》一词最好,词云:

千里途遥,隔年期远,片首相许心无变。

宁将信义托游魂,堂中鸡黍空劳劝。

月暗灯昏,泪痕如线,死生虽隔情何限。

灵輀若候故人来,黄泉一笑重相见。

五、舍命之交--角哀伯桃

春秋时期羊角哀与左伯桃这两个人交情致厚,行影不离,而且两个人都有学问。

人人都想求取功名富贵,这也是人知常情,羊角哀左伯桃也不例外也想求取功名。

两人一商量,决定结伴而行到楚国谋个差事,不管是谁能谋个差事咱哥俩就都不用愁了。

商议过后两个人就起程了。

由于家境不富裕带的东西衣物也不多,在走到马鞍山时突然风云大变,在这深山老林之中突降大雪,真是滴水成冰!

俩人衣服穿的都不多,冻的是瑟瑟发抖,要是都这样下去非的一起冻死不可,后来左伯桃先说话了:

贤弟呀,你比我小的多,哥哥已经不行了,你看咱俩的衣服要是脱下来给一个人穿上肯定是冻不死,咱俩要是象现在这样,那都的冻死!

贤弟我把衣服脱了,你穿上赶往楚国求取功名去吧!

羊角哀一听,不行哥哥,我把衣服脱了你穿上吧,哥哥你去求取功名。

两个人争来争去也没个结果.最后左伯桃说了,贤弟要不这样,你去捡点干材,我们生点火,取取暖或许都冻不死!

羊角哀信以为实走了!

可是整了点材伙回来时才发现,左伯桃身无遮物,衣服脱在旁边,已经冻僵而死!

羊角哀就明白了,哥哥是为了我宁愿冻死把衣服脱下给我穿,留下我一条活命。

后人有诗赞云:

寒来雪一尺,人去途千里。

长途苦雪寒,何况囊无米?

并粮一人生,同行两人死;

两死诚何益?

一生尚有恃。

贤哉左伯桃!

陨命成人美。

于是羊角哀号啕大哭。

穿上哥哥的衣服是倍感温暖,用大雪将哥哥掩埋,做上记号心中发誓一定要到楚国,谋一官半职,回来后为哥哥超度亡灵!

就这样羊角哀离开马鞍山来到楚国,由于特别有学识深受楚王喜爱,加封为上大夫!

羊角哀达到目的不忘哥哥左柏桃恩情,怀揣仁义来到马鞍山。

可回到马鞍山在一找做过记号的地方,已经什么都没有了,狼拉狗掏早已经不存在了!

羊角哀命令手下,在这修一座草窝铺,请来僧侣给哥哥超度,要为好哥哥左伯桃守灵!

谁知就在当天的晚间羊角哀偶得一梦,梦见好哥哥左伯桃混身是血,赤条条一丝不挂站在自己面前!

口称:

贤弟呀,你现在做了大官,哥哥成了冻死鬼,现在到了地府,原来我以为,人死之后,无论是升天还是入地,就彻底的解脱了,不存在阳世三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纯在什么勾心斗角,哪知道哥哥我想错了!

阳世三间不公道,阴曹地府仍然不公道,这个鬼与鬼之间依然是勾心斗角,以大压小,贤弟呀哥哥受了罪了,这山中有个怨鬼叫荆轲。

知道这人吗,他曾经刺杀过秦王,就这个荆轲他可是鬼里的一霸呀,都得给他进贡,给他拿好处,要不然他不容你呀。

你想哥哥一丝不挂,也没有什么东西,我拿什么给他呀,就这样哥哥可受老罪了。

你看哥哥混身是血,可让他欺负坏了,贤弟你给哥哥想个办法呀,说完后便不见踪迹。

羊角哀激灵灵打个冷颤,这才醒过来,原来是南柯一梦!

羊角哀睡不着了,看着月色心想这里有古怪。

第二天,命人在山中查找,看有没有个荆轲坟有没有个荆轲庙。

本地人告诉,有个荆轲庙,羊角哀率领人找到荆轲庙,一看小庙不大,里面竖的泥相就是荆轲。

羊角哀指着泥相言道,我说荆轲呀,我哥哥可是个老实人,生前谁也没得罪过,死后你应当照顾,谁知你持强凌弱,以大欺小,你简直不够个侠客,你别欺负老实人,欺负老实人有罪。

羊角哀越说越来气,伸出手啪啪,就给荆轲的泥相两个嘴巴,警告荆轲说你要是在欺负我哥哥,我可不容你,

说完后就回到了他来时的那个草窝铺,继续为哥哥超度!

可就在当晚又做一梦左伯桃又来找羊角哀,在一看依然还是伤痕累累,鲜血淋漓。

左伯桃说:

兄弟呀,你不但没救我,你捅了大篓子了,你是不是打了荆轲两个嘴巴,骂了他一顿,这荆轲变本加利,严刑拷打,拿哥哥我出气,你看这让他打的。

羊角哀惊醒又是一梦,马上派人又来到荆轲庙,这回是越骂火越大,吩咐手下给我扒庙毁了神像。

一声令下如山倒,众人把庙扒了,把泥相砸了个稀碎,决的这回可出了气了。

可就在当晚又做一梦,左伯桃又来了,还不如昨天呢。

左伯桃说:

贤弟呀,你为我好,可你把我坑了,你把荆轲庙砸了,他把一腔的怒气,都加在我什么,给我上了大型的大刑,你看看我这身上,我都坚持不住了,兄弟你在不救我,我可就完了。

把羊角哀吓的,从梦中惊醒,心想这可怎么办呢,束手无策。

哎,要不我也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