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世纪70年代英国率先发动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19481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7.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18世纪70年代英国率先发动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从18世纪70年代英国率先发动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从18世纪70年代英国率先发动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从18世纪70年代英国率先发动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从18世纪70年代英国率先发动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从18世纪70年代英国率先发动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从18世纪70年代英国率先发动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从18世纪70年代英国率先发动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从18世纪70年代英国率先发动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从18世纪70年代英国率先发动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18世纪70年代英国率先发动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docx

《从18世纪70年代英国率先发动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18世纪70年代英国率先发动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从18世纪70年代英国率先发动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docx

从18世纪70年代英国率先发动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

 

从18世纪70年代英国率先发动“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算起,世界范围的工业化实践已走过200多年的历程;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起步也很早,但人类首创“城市化”(Urbanization)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伊勒丰索·塞达尔出版的《城市化概论》一书,首次提出了“城市化”(Urbanization)①术语。

这一术语却不过150年的时间。

历史地看,工业革命掀开了工业化的序幕,工业化又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两者的互动发展则促进了人类社会不断地迈向现代化。

第一节工业化——从传统到现代

直至现在,人们对“工业化”这一概念也没能形成一个经典的定义。

但伴随200多年来工业化实践的深入展开,各界对工业化所涉及的理论探究却从来没有停顿过。

特别是科技革命的迅速生成,使得工业化从传统走向现代,又一次成为世界各国探讨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1.1.1工业革命与工业化进程

工业革命是工业化的开端。

1760—1830年间,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英国建立了以蒸汽为新能源的纺织业、采煤、冶炼等新产业,这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具优势的产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之时,美国、德国等国家走上了工业化道路,有效地建立起以电力为新能源、以内燃机为新型运输工具的钢铁、电机、机械设备、化工工业等新兴产业。

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汽车业、钢铁业和建筑业一直是美国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

工业革命使工业从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发展的附属部门,迅速成长为经济发展的带动部门和主导部门,机器大工业逐步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由于工业革命的出现和加速,人类社会绵延数千年来,一直以手工技术和手工作坊为基础的工业,被代之以机器技术和工厂制,并随之带动了生产组织与管理的革命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工业化进程由此展开。

“工业化”的定义有众多版本,目前尚缺乏统一的规范。

一般认为,工业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工业化是指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其基本特征是,“首先,国民收入中制造业活动或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提高了;其次,在制造业或第二产业就业的劳动人口比例也有增加的趋势。

在这两种比例增加的同时,除了暂时的中断以外,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也增加了”。

①也有经济学家将工业化过程定义为资源由农业向工业转移的过程,如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认为,工业化是“产品的来源和资源的去处从农业活动转向非农业生产活动”②。

广义工业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以及工业社会的自身发展过程,即“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其基本特征有四:

一是生产技术的突出变化,具体表现为以机器生产替代手工劳动;二是各层级经济结构的变化,包括农业产值和就业比重的相对下降或工业产值和就业比重的上升;三是生产组织的变化;四是经济制度和文化的相应变化③。

综合对广义和狭义工业化的定义可以看出,无论哪种界定都强调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将引发产业结构的变化。

所不同的是,狭义的界定注重工业化中工业的渐进性变化过程以及结构的变化过程;广义的界定则注重工业化中产业的突破性变化过程。

笔者认为,工业化本身体现的是一个产业发展的动态过程,有产业结构演进的阶段性特征。

衡量工业化程度有多种分析方法。

虽然大多数方法属于一种定性的判断,但也基本上揭示出了工业化进程的一般规律。

具有代表性的方法有如下几点。

1.霍夫曼工业化阶段划分法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W.G.Hofmann)在1931年出版的《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一书中,将工业部门分为资本品工业、消费品工业和其他工业三类。

资本品工业包括冶金及金属制品工业、一般机械工业、运输机械工业和化学工业;消费品工业包括食品工业、纺织工业、皮革工业和家具制造业;其他工业包括橡胶工业、木材加工工业、造纸工业和印刷工业等。

同时规定,如果某工业产品的用途有75%是消费品时,该产业即划归消费品工业;反之,如果某工业产品的用途有75%是资本品时,该产业即划归资本品工业。

霍夫曼将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品工业比例关系,即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之比,称为霍夫曼系数。

通过近20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关于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品工业的比例关系的对比分析,得出了著名的霍夫曼定律:

即随着工业化进程,霍夫曼系数不断下降。

由此他将工业化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见表1-1)。

表1-1霍夫曼工业化阶段划分法①

工业化阶段

霍夫曼系数

特  征

第一阶段

5(±1)

消费品工业占统治地位

第二阶段

2.5(±1)

消费品工业大于资本品工业

第三阶段

1(±0.5)

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品工业相当

第四阶段

1

以下资本品工业大于消费品工业

2.钱纳里工业化阶段划分法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H.Chenery)等人认为,经济增长是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转变的结果,结构转变与人均收入有着规律性联系,在不同收入水平上经济增长依次通过以消费品工业、重化工业和高科技高附加值工业为不同侧重点的增长阶段。

其中,重化工业品的发展又可分为以原材料工业为重点和以加工型工业为重点的两个不同阶段。

在上述过程中,经济增长具有加速趋势,而当经济发展完成工业化进入成熟经济以后,增长速度会明显放缓。

钱纳里借助多国模型提出的增长模式,将随人均收入增长而发生的经济结构转换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和七个时期(见表1-2)。

表1-2钱纳里工业化阶段划分法①

人均收入(美元)

经济发展阶段

时期

1964年

1970年

0

70—100

100—140

初级产品阶段

1

100—200

140—280

2

200—400

280—560

初期阶段

工业化阶段

3

400—800

560—1120

中期阶段

4

800—1500

1120—2100

后期阶段

5

1500—2400

2100—3360

初级阶段

发达经济阶段

6

2400—3600

3360—5040

高级阶段

3.罗斯托工业化阶段划分法

著名经济学家罗斯托在1960年出版的《经济成长的阶段》一书中,根据投资率和主导部门两项指标将工业化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在1971年出版的《政治与成长阶段》一书中,又在上述五个阶段的基础上增加了第六个阶段,依次分别为:

传统阶段、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见表1-3)。

表1-3 罗斯托工业化阶段划分法

阶段划分

基 本 特 征

传统阶段

不存在现代科学技术,生产力水平低下

准备阶段

占人口75%以上的劳动力转移到工业、交通、商业和服务业投资率的提高明显超过人口增长水平

起飞阶段

相当于工业革命时期,投资率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率由5%增加到10%以上,有一种或几种经济主导部门带动国民经济增长

成熟阶段

投资率达到10%~20%,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一系列现代技术有效地应用于大部分资源

续表

阶段划分

基 本 特 征

消费阶段

工业高度发达,主导部门已经转移到耐用消费品和服务业部门

追求生活

质量阶段

提高生活质量的产业成为主导部门,包括教育、保健、医疗、社会福利、文娱、旅游等部门

4.联合国工业化阶段划分法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根据工业净产值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指标,将工业化阶段划分为农业经济阶段、工业初兴阶段和工业加速阶段(见表1-4)。

表1-4联合国工业化阶段划分法

工业化阶段

阶段特征R:

工业净产值/国民收入(%)

农业经济阶段

R<20

工业初兴阶段

20

工业加速阶段

R>40

根据联合国的界定,制造业增加值占整个产品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的国家为工业化国家,在40%~60%之间的为半工业化国家,在20%~40%之间的为正在工业化国家,而在20%以下的为非工业化国家。

上述判断方法各有独特之处。

一般认为,钱纳里的工业化分析法更具有现实可操作性。

我国学者郭克莎按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分类特点,考虑到美元币值变化等因素,曾对1982年美元币值和1996年美元币值情况下不同工业化阶段的人均GDP的数量做了测算①。

以1996年美元币值为例,初期工业化阶段人均GDP在1240—2480美元之间,中期工业化人均GDP在2480—4960美元之间,后期工业化阶段人均GDP在4960—9300美元之间,工业化完成阶段人均GDP在9300—14880美元之间。

工业化进程带动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具有明显的特征,即重化工业化、高加工度化和技术集约化。

在初始工业化时期,工业结构是重化工业化,工业结构中逐步由以轻工业为主转向以重化工业为主。

在重化工业化过程中,工业部门的增长对资本的依赖度逐步增大,工业化过程进入资本集约化阶段。

随着工业化进一步发展,工业结构又逐步出现以原材料工业为中心转向以加工、装配工业为中心即高加工度化转变趋势。

在高加工度化阶段,工业的增长越来越依赖技术,技术取代资本成为工业增长的主要生产要素。

也就是说,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的发展过程在重心由轻工业向重工业转移、由原材料工业向加工装配工业转移的同时,还经历了由劳动密集型为主→资本密集型为主→技术密集型为主的工业结构演进过程。

实践证明,工业化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摆脱贫困落后的中心问题。

早期工业化从1760年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止,造就了英、美、德、日等一批经济技术实力显赫的国家。

恩格斯分析英国工业化变化时指出:

“近六十年来英国工业的历史,在人类的编年史中无与伦比的历史,简短地说来就是如此。

六十年至八十年前,英国和其他任何国家一样,城市很小、工业很少而不发达、人口稀疏而且多半是农业人口。

现在它却是和其他任何国家都不一样的国家了:

有居民达250万的首都,有许多巨大的工业城市,有供给全世界产品而且几乎一切东西都是用极复杂的机器生产的工业,有勤劳而明智的稠密的人口,这些人口有三分之二从事于工业和商业,完全是由另外的阶级组成的,而且和过去比起来实际上完全是具有另外的习惯和另外的需要的另外一个民族。

”①

这些国家通过完成工业化历史过程成为世界上工业化的先行国和发达国家。

目前这些国家大部分还保持着现代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水平和基本实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包括中国在内更多的国家和地区走上了工业化道路,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成长起来,国家和地区在国际上的竞争实力和经济地位迅速提升。

正如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Rsosenstein-Rodan)在1943年撰写的《东欧和东南欧的工业化问题》一文中所述,经济落后国家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关键在于实现工业化。

缪尔达尔在《世界贫困的挑战》一书中也指出,“不发达国家很自然地把工业化看作它们摆脱贫困的阳关大道”。

①如表1-5所示。

表1-5主要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历程①

国别

工业化起步期

工业化基本完成期

英国

18世纪70年代

19世纪70年代

法国

18世纪末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德国

18世纪末19世纪初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美国

19世纪初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俄国

19世纪60年代

20世纪60年代

日本

19世纪70年代

20世纪60—70年代

以我国为例,改革开放为中国加速工业化注入了活力。

支撑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背后,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从初期走入了中期。

根据王梦魁等学者的研究成果,从收入水平看,2001年我国的人均GDP按世界银行购买力评价为3772美元,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

从产业结构水平看,2003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为52.9%,工业占GDP的比重为45.9%,已经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

从就业结构看,2002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为50%,第二产业为21.4%,第三产业为28.6%,处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

综合上述标准评价,可以确认我国的工业化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

1.1.2传统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

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又不断为工业化进程提出新的课题,特别是20世纪末科学技术出现的重大变化,使人们通过对传统工业化的反思,萌生出对新型工业化的追求。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卡斯特尔和英国伦敦大学教授霍尔在对比英国伦敦、法国巴黎、日本东京、德国慕尼黑和美国南加利福尼亚五个城市高新技术产业状况后得出结论:

高新技术产业之所以在那里崛起,主要得益于这些大城市所具有的创新环境。

分析表明,创新环境是非流动性经济资源与可流动性经济资源有机整合的结果,更是两者优化配置产生比较优势促成的。

也就是说,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迅猛生成条件下,土地、资本、人力、技术资源等经济要素,研发、营销、制造、物流等生产环节,区位、成本、人才、信息、服务、环境等基础条件,都对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社会信息化条件下工业化进程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只有上述要素与环节的综合投资成本最低,才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加快发展,进而有效地加速了现代工业化的进程。

这种新的趋势对从历史角度和现实角度辨析传统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的异同,具有重要的帮助。

1.传统工业化的发展过程

根据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主导产业的演进过程。

每个国家工业化进程的不同阶段总会有一个到几个主导产业在发挥作用,而后又有新的主导产业替代先前的主导产业。

工业化先行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以主导产业为划分标志的各个阶段,基本上是按照时间依次顺序出现的,也就是说主导产业是顺序更替的。

到目前为止,这种更替的大体时序为:

以农业为主导的阶段→以轻纺工业为主导的阶段→以原料和燃料动力等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阶段→以低度加工组装型重化工业为主导的阶段→以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的阶段→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阶段→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阶段(见表1-6)。

上述主导产业演进过程或者说工业化进程,是伴随着科技进步出现革命性变革演绎出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和所谓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而出现的。

按上述时序对历史进程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工业化从传统走向新型,是科学技术进步、工业革命推进带来的必然效应。

表1-6工业化先行国主导产业顺序更替的七个阶段①

序号

主导技术

主导产业部门

主导产业群体

1

耕作

农业

农业

2

棉纺技术

纺织工业

纺织、日用品等轻工业

3

机械技术

原料和燃料动力等基础工业

原料、燃料、动力、铁路修建等基础设施

4

机电技术

冶金技术

低度加工组装型工业

电力、电器、钢铁、机械制造、造船、汽车、化工

5

精密机械技术

精密化工技术

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

耐用消费品、原子能、合成材料、飞机制造

6

高新技术

第三产业

服务、运输、旅游、商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

7

信息技术

信息产业

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宇航工业、信息产业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支撑主要依托于力学理论的突破。

16世纪到18世纪中数学、物理学和机械学取得的成就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奠定了理论前提。

恩格斯曾形象地描述:

“分工、水力,特别是蒸汽力的运用,这是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的杠杆”②。

其中,牛顿力学三大定律更是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产生了巨大的、直接的影响。

的确,纺织机的问世、蒸汽机的发明等一系列新技术的出现,掀起了以机械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的社会变革。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高度概括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取得的成就:

“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竟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

”③。

事实证明,煤炭与冶金业、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等工业的初兴与发展,无一不与蒸汽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