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后汉书》精选精练.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220365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后汉书》精选精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后汉书》精选精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后汉书》精选精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后汉书》精选精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后汉书》精选精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后汉书》精选精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后汉书》精选精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后汉书》精选精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后汉书》精选精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后汉书》精选精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后汉书》精选精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后汉书》精选精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后汉书》精选精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后汉书》精选精练.docx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后汉书》精选精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后汉书》精选精练.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后汉书》精选精练.docx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后汉书》精选精练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后汉书》精选精练

  徐璆字孟玉,广陵海西人也。

父淑,度辽将军,有名于边。

璆少博学,辟公府,举高第。

稍迁荆州刺史。

时董太后姊子张忠为南阳太守因埶放滥臧罪数亿璆临当之部太后遣中常侍以忠属璆。

璆对曰:

“臣身为国,不敢闻命。

”太后怒,遽征忠为司隶校尉,以相威临。

璆到州,举奏忠臧余一亿,使冠军县上簿诣大司农,以彰暴其事。

又奏五郡太守及属县有臧污者,悉征案罪,威风大行。

中平元年,与中郎将朱玺击黄巾贼于宛,破之。

张忠怨璆,与诸阉官构造无端,璆遂以罪征。

有破贼功,得免官归家。

后再征,迁汝南太守,转东海相,所在化行。

  献帝迁许,以廷尉征,当诣京师,道为袁术所劫,授璆以上公之位。

璆乃叹曰:

“龚胜、鲍宣[注],独何人哉?

守之必死!

”术不敢逼。

术死军破,璆得其盗国玺,及还许,上之,并送前所假汝南、东海二郡印绶。

司徒赵温谓璆曰:

“君遭大难,犹存此邪?

”璆曰:

“昔苏武困于匈奴,不队七尺之节,况此方寸印乎?

后拜太常,使持节拜曹操为丞相。

操以相让璆,璆不敢当。

卒于官。

(节选自《后汉书•列传第三十八》)

【注】龚胜、鲍宣:

皆西汉末官员,有名望。

王莽执政,鲍宣不肯依附,被王莽指使人诬陷,自杀。

龚胜辞官归乡,王莽代汉后强征其入朝为官,龚胜拒不受命,绝食十四日而死。

此处徐璆自比于龚、鲍,而将袁术比作王莽。

袁术自特出身,早有称帝野心,建安二年(197年,即文中“献帝迁许”之次年),不顾部下反对,于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

后先后败于吕布、曹操。

穷极奢侈,其治下“士卒冻馁,江淮间空尽,人民相食”。

建安四年(199),资实耗尽,众叛亲离,病死。

史家评其“无毫芒之功,纤介之善”。

(1)对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敢闻命闻:

B.悉征案罪征:

追究

C.并送前所假汝南、东海二郡印绶假:

D.不队七尺之节队:

通“坠”

(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臣身为国遽征忠为司隶校尉

B.及还许,上之不队七尺之节

C.以相威临璆遂以罪征

D.昔苏武困于匈奴卒于官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董太后姊子张忠为/南阳太守因势放滥臧/罪数亿/璆临当之部/大后遣中常侍以忠属璆

B.时/董太后姊子张忠为南阳太守/因势放滥臧/罪数亿/璆临当之部/太后遣中常侍以忠属璆

C.时/董太后姊子张忠为/南阳太守因势放滥/臧罪数亿/璆临当之部/太后遣中常侍以忠属璆

D.时/董太后姊子张忠为南阳太守/因势放滥/臧罪数亿/璆临当之部/太后遣中常侍以忠属璆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意思是征召、荐举。

是中国古代耀用人才的一种制度,盛行于汉代,朝廷征召称“辟”,三公以下官府征召称“征”。

B.印绶,指印信和系印信的丝带。

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可佩带在身。

印绶是官爵的凭证,故常借指官爵。

C.司徒,是古代官制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官职。

周时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的教化。

西汉末罢丞相,置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并为三公。

东汉时称司徒,与太尉、司空并为三公,分掌丞相职能。

后代沿置,多无实权,至明代废。

明清时别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徒。

D.匈奴,亦称“胡”,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

战国时游牧于燕、赵、秦以北地区。

东汉时分裂为南北二部,北匈奴在公元1世纪末被汉击败,部分西迁。

南匈奴附汉,西晋时曾建立汉国和前赵国,后逐渐与汉族融合。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璆为官正直,不畏权势。

他敢于许逆太后,不因张忠是太后姐姐的儿子而徇私枉法,但也因此被张忠捏造无端之罪免官。

B.徐璆年少时即博学,后被公府征召,被推举为高第,逐渐升迁为荆州刺史。

C.徐璆忠于皇上,有节操有远见,他以龚胜、鲍宣自比表达必死的决心,使袁术不敢强逼,后又把所得到的袁术盗取的传国玉玺交给了汉献帝。

D.徐璆以身为国,为官期间,能惩恶扬善,威风大行,能教化百姓,形成好的风气,所以皇帝派他持节拜曹操为丞相时,曹操愿意把丞相位让给他。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璆到州,举奏忠臧余一亿,使冠军县上簿诣大司农,以彰暴其事。

②献帝迁许,以廷尉征,当诣京师,道为袁术所劫,授璆以上公之位。

【分析】

(1)本题考查实词的意义。

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

(2)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用法。

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3)本题考查断句,注意句意,抓好常见的文言虚词这些断句标志和主谓结构。

(4)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常识的了解。

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考生既要了解识记文学著作名称、主要内容、表达的主题,还要了解识记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创作情况等方面知识。

(5)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注意将题干与原文进行对比。

(6)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

翻译的基本方法: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具体方法:

“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

“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解答】

(1)C.假:

授予。

句意:

并送还之前借汝南、东海二郡的印绶。

(2)A.两个“为”,前者是介词,表示目的,可译为“为了,为的是”,后者是动词,可译为“担任”。

B.两个“之”,前者是代词,指“国玺”,后者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C.两个“以”都是介词,前者表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为“用,拿”(“以”后省略了代词“之”或“此”),后者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D.两个“于”均为介词,表示处所,可译为“在”。

故选D。

(3)D.句意:

当时,董太后姐姐的儿子张忠任南阳太守,依仗权势骄纵,贪赃数亿,徐璆到这个地方任职,太后派遣中常侍把张忠托付给徐璆。

本句中,据下文“张忠怨璆”可知“张忠”是人名,在“为”后断开句子不通,可排除A、C两项。

据下文“臧余一亿”“臧污”等语,可知此句中“臧罪数亿”不可断开,“臧”应属后句,可排除A、B两项。

故选D。

(4)A.  错在“朝廷征召称‘辟’,三公以下官府征召称‘征’”,说反了,应为“朝廷征召称‘征’,三公以下官府征召称‘辟’”。

(5)D.错在“所以”和“愿意”。

徐璆忠于国家,为官政绩良好与“皇帝派他持节拜曹操为丞相”“曹操愿意把丞相位让给他”不构成因果关系,属强加因果。

另“曹操愿意把丞相位让给他”于文无据。

(6)①“举”,揭举;“臧”,通“赃”,贪赃;“上簿”,呈递文状;“诣”,到;“以”,连词表目的,来;“彰暴”,揭发、显露。

译为:

徐璆到荆州后,揭举上奏张忠贪赃一亿多,指派冠军县令呈递文状到大司农处,来揭发暴露张忠的贪污事实。

②“迁”,迁都;“诣”,前往;“道”,名词做状语,在路上;“为袁术所劫”,被动句。

译为:

献帝迁都到许昌,征召徐璆任廷尉,当他前往京师任职时,在路上被袁术所劫,袁术授予徐璆上公的职位。

答案:

(1)C

(2)D

(3)D

(4)A

(5)D

(5)①徐璆到荆州后,揭举上奏张忠贪赃一亿多,指派冠军县令呈递文状到大司农处,来揭发暴露张忠的贪污事实。

②献帝迁都到许昌,征召徐璆任廷尉,当他前往京师任职时,在路上被袁术所劫,袁术授予徐璆上公的职位。

参考译文:

  徐璆字孟玉,是广陵海西人也。

父亲徐淑,是度辽将军,在边境很是闻名。

徐璆年轻的时候博学多才,征辟公府,举荐高职。

渐渐升任荆州刺史。

当时,董太后姐姐的儿子张忠任南阳太守,依仗权势骄纵,贪赃数亿,徐璆到这个地方任职,太后派遣中常侍把张忠托付给徐璆。

徐璆回答说:

“臣只为国家,不敢听命。

”太后非常生气,立刻征召张忠做司隶校尉,来胁迫徐璆。

徐璆到荆州后,揭举上奏张忠贪赃一亿多,指派冠军县令呈递文状到大司农处,来揭发暴露张忠的贪污事实。

又上奏五郡太守及属县有贪赃者,全部抓来问罪,威风大振。

中平元年,与中郎将朱玺在宛抗击黄巾贼,大败贼人。

张忠怨狠徐璆,与诸多宦官诬陷徐璆,徐璆于是代罪征敌。

有击破贼人功劳,得以免官回家。

后来再次被征召,升任汝南太守,转任东海相,所处化行。

  汉献帝迁都到许昌,征召徐璆任廷尉,当他前往京师任职时,在路上被袁术劫持,袁术授予徐璆上公的职位。

徐璆于是感叹说:

“龚胜、鲍宣,是什么人啊?

守护他们必死!

”袁术不敢逼迫他。

袁术死后军队被攻破,徐璆得以盗回国玺,等到回到许昌,呈上国玺,并送还之前借汝南、东海二郡的印绶。

司徒赵温对徐璆说:

“君遭此大难,还能保存这些东西?

”徐璆说:

“以前苏武被困匈奴,没有丢弃七尺符节,何况这方寸大小的印呢?

  后来被任命为太常,持节出使去任命曹操为丞相。

曹操要把丞相之职让给徐璆,徐璆不敢接受。

最后死在官任上。

【点评】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然后再注意常见的句末语气词“者、也、矣、乎、欤”和句首语气词“故、夫、盖、惟”,同时还需注意陈述主语的变化和事件的切分。

可根据文言虚词及名词作主语或宾语的情况断句。

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人也。

好读书,通左传、孙子。

汉兵起,异以郡掾监五县,与父城长苗萌共城守,为王莽拒汉。

光武略地颍川,攻父城不下。

异间出行属县,为汉兵所执。

异从兄孝丛光武,因荐异,得召见。

异日:

“异一夫之用,不足为强弱。

有老母在城中,愿归据五城,以效功报德。

”光武日:

“善”异归谓苗萌曰令诸将皆壮士倔起多暴横独有刘将军所到不虏掠观其言语举止非庸人也可以归身苗萌曰:

“死生同命,敬从子计。

”及光武为司隶校尉,道经父城,异等即开门奉牛酒迎。

光武署异为主簿,苗萌为从事。

及王郎起,光武自蓟东南驰,晨夜草舍。

时天寒烈,众皆饥疲,异上豆粥。

明旦,光武谓诸将曰:

“昨得公孙豆粥,饥寒俱解。

”及至南宫,遇大风雨。

光武引车入道傍空舍,异抱薪,光武对灶燎衣,异复进麦饭。

复度滹沱河至信都,使异别收河间兵。

还,拜偏将军。

从破王郎,封应侯。

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

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

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

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士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

时赤眉、延岑暴乱三辅,郡县大姓各拥兵众,大司徒邓禹不能定,乃遣异代禹讨之。

车驾送至河南,赐以乘舆七尺具剑。

敕异曰:

“三辅遭乱久矣,重以赤眉、延岑之酷,元元注涂炭,无所依诉。

今之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

诸将非不健斗,然好虏掠。

卿本能御吏士,念自修饬,无为郡县所苦。

”异顿首受命,引而西,所至皆布威信。

弘农群盗称将军者十余辈,皆率众降异。

(节选《后汉书·冯异传》)

[注]元元,百姓。

7.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3分)

A.异归/谓苗萌曰/令诸将皆壮士倔起/多暴横/独有刘将军所到不虏掠/观其言语举止/非庸人也/可以归身/

B.异归谓苗萌曰/令诸将皆壮士/倔起/多暴横/独有刘将军所到不虏/掠观其言语举止/非庸人也/可以归身/

C.异归/谓苗萌曰/令诸将皆壮士/倔起/多暴横/独有刘将军所到不虏掠/观其言语/举止非庸人也/可以归身/

D.异归谓苗萌曰/令诸将皆壮士倔起/多暴横/独有刘将军/所到不虏掠/观其言语举止/非庸人/也可以归身/

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子,即《孙子兵法》,作者是《过秦论》中提到的战国著名军事家孙膑。

B.掾,本义为辅助,后来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文中郡掾是郡守的属员。

C.侯,爵位名,中国古代施行五等封爵制——公侯伯子男,侯为其中第二等。

D.车驾,我国古代指帝王所乘之车,亦用为帝王代称,文中代指光武帝刘秀。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冯异有识人之明。

他一开始服务于王莽政权与汉军对抗,但与刘秀接触后,认定他并非常人,于是劝说苗萌一起归顺汉军,并得到刘秀任用。

B.冯异与光武帝共同患难。

征讨王朗的战争中,光武帝快速南下,昼夜兼程;艰苦的行军途中冯异尽力照顾众人起居,与光武帝结下深厚的情谊。

C.冯异为人谦虚。

军队停下休息时,其他将领们都聚在营房里夸耀战功,冯异却独自避坐在大树下;因此部队改编时,很多将士愿意归属他的麾下。

D.冯异善于约束将士。

赤眉、延岑军在三辅地区作乱,光武帝派善于管理将士的冯异平定混乱、安定百姓;冯异很好地完成了光武帝赋予他的使命。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异间出行属县,为汉兵所执。

异从兄孝从光武,因荐异,得召见。

(5分)

(2)异顿首受命,引而西,所至皆布威信。

弘农群盗称将军者十余辈,皆率众降异。

(5分)

7.A

[解析]“今诸将皆壮士倔起”中“倔起”为突然兴起之意,是否断开均能解通。

B项“虏掠”不可断开,错;C项“言语举止”不可断开,错;D项“非庸人也”不可断,错。

8.A

[解析]《孙子兵法》的作者是春秋军事家孙武。

9.C

[解析]选项有两处错误:

(1)舍,不是屋含和军营,古代行军一宿或三十里为一舍,如退避三舍,这里指暂时休息;

(2)将士愿意归属他的麾下,除了他的谦虚外,更重要的是“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

10.

(1)冯异秘密地到所管辖的属县巡察,被汉军抓获。

当时冯异的堂兄冯孝跟随着光武,于是举荐冯异,冯异得到了光武帝的召见。

(得分细则:

间,秘密地;为所表被动:

从兄,堂兄、族兄;各1分。

句义2分。

(2)冯异叩首领命,带兵西征,所到之处都推行(树立)汉朝的威信。

弘农地区十几个自称将军的盗贼首领,都带着队伍投降了冯异。

(得分细则:

顿首,叩头;引,带领;“群盗称将军者十余辈”定语后置;各1分,句义2分。

[参考译文]

冯异字公孙,颍川郡父城县人。

他爱好读书,通晓《左氏春秋》《孙子兵法》。

汉兵初起时,冯异以郡掾的身份监察五个县,与父城县长苗萌共同守城,为王莽抵御汉军。

光武攻击颍川地区时,攻打父城县攻不下来。

冯异秘密地到所管辖的属县巡察,被汉军抓获。

当时冯异的堂兄冯孝跟随彩光武,于是举荐冯异,冯异得到了光武帝的召见。

冯异说:

“以冯异我一人的微薄之力,不足以影响您的强弱。

我的老母尚在父城之中,请允许我回去据守五个城邑,立功来报答您的恩德。

”光武回答说:

“很好。

”冯异回去后,对苗萌说:

“当今众将领都是由武土兴起,大多暴虐专横,只有刘将军所到之处不抢掠。

我看他的言谈举止,并非庸俗之人,可以归附他。

”苗萌说:

“我与您生死与共,一切都听从您的安排。

”等到光武担任司隶校尉,途经父城时,冯异等人随即打开城门奉上牛酒相迎。

光武任命冯异为主簿,苗萌为从事。

等到王郎兴起,光武从蓟城城东快速南下,昼夜兼行,中途只能在路边草野中国休息。

当时天寒地冻,众人饥渴疲惫,冯异送来了豆粥。

第二天一早,光武对将领们说:

“昨天得到冯异送来的豆粥,饥饿寒冷就都解除了。

”到了南宫县,遇上了大风雨,光武将车停到了路旁的空房子里,冯异抱来了干柴,光武对着灶烘烤衣服,冯异又送上麦饭。

光武于是又渡过滹沱河到了信都,派冯异去聚集河间的军马。

冯异回来后,就被封为偏将军。

后来他又跟着光武击败王郎,被封为应侯。

冯异为人谦让,从不夸耀自己的功劳,路上与其他将领相遇,总是让自己的车到路边避让。

进退都做好标记,军中称为最有秩序。

每次军队停下来作短暂休息时,将领们都围坐在一起讲论战功,冯异却经常独自避坐大树之,因此在军中有“大树将军”的称号。

攻破邯郸后,军中调整将领部署,并重新分配各自的归属。

很多将士都愿意跟从大树将军,光武因此更加欣赏他。

此时赤眉、延岑军还在三辅地区作乱,各郡县大姓人家也都各自聚集兵马,大司徒邓禹无法平定他们,光武帝就派冯异代替邓禹讨伐。

光武帝亲自将他送到河南,赐给他自己的乘车和用宝玉装饰的七尺宝剑,并且告诉冯异说:

“三辅地区饱受战乱折磨,继而又遭受赤眉、延岑军马的暴虐,黎民百姓饱受摧残,没有可以依靠与倾诉的对象。

此次出征,不是为了侵占土地、抢掠城市,重要的是平定混乱,安定和睦百姓。

其他将领不是不善于战斗,但喜好抢掠。

你原本就善于管理将士,希望再加强约束,不要再给百姓增添痛苦。

”冯异叩首领命,带兵西征,所到之处都推行(树立)汉朝的威信。

弘农地区十几个自称将军的盗贼首领,都带着队伍投降了冯异。

  郭躬字仲孙,顺川阳翟人也。

家世衣冠。

父弘,习《小杜律》。

太守寇恂以弘为决曹掾,断狱至三十年,用法平。

诸为弘所决者,退无怨情。

年九十五卒。

  躬少传父业,讲授徒众常数百人。

后为郡吏,辟公府。

永平中,奉车都尉实固出击匈奴,骑都尉秦彭为副。

彭在别屯而辄以法斩人,固奏彭专擅,请诛之。

显宗乃引公卿朝臣平其罪科。

躬以明法律,召入议。

议者皆然固奏,躬独曰:

“于法,彭得斩之。

”帝曰:

“军征,校尉一统于督。

彭既无斧钺,可得专杀人乎?

”躬对曰:

“一统于督者,谓在部曲也。

今彭专军别将,有异于此。

兵事呼吸,不容先关督帅。

且汉制棨戟即为斧钺,于法不合罪。

”帝从躬议。

又有兄弟共杀人者,而罪未有所归。

帝以兄不训弟,故报兄重而减弟死。

中常侍孙章宣诏,误言两报重,尚书奏章矫制,罪当腰斩。

帝复召躬问之,躬对:

“章应罚金”。

帝曰:

“章矫诏杀人,何谓罚金?

”躬曰:

“法令有故、误,章传命之谬,于事,为误,误者其文则轻。

”帝曰:

“善”。

  后三迁,元和三年,拜为廷尉。

躬家世掌法务在宽平及典理官决狱断刑多依矜恕乃条诸重文可从轻者四十一事奏之。

事皆施行,著于令。

章和元年,赦天下系囚,在四月丙子以前减死罪一等,勿笞,诣金城,而文不及亡命未发觉者。

躬上封事曰:

“圣恩所以减死罪使戍边者,重人命也。

今死罪亡命无虑万人,又自赦以来,捕得甚众,而诏令不及,皆当重论。

伏惟天恩莫不荡有,死罪已下并蒙更生,而亡命捕得独不沾泽。

臣以为赦前犯死罪而系在赦后者,可皆勿笞诣金城,以全人命有益于边。

”肃宗善之,即下诏赦焉。

(选自《后汉书•郭躬传》)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躬家世掌法务/在宽平/及典理/官决狱断刑/多依矜恕/乃条诸重文可从轻者四十一事奏之

B.躬家世掌法/务在宽平/及典理/官决狱断刑/多依矜恕/乃条诸重文可从轻者四十一事奏之

C.躬家世掌法务/在宽平/及典理官/决狱断刑/多依矜恕/乃条诸重文可从轻者四十一事奏之

D.躬家世掌法/务在宽平/及典理官/决狱断刑/多依矜恕/乃条诸重文可从轻者四十一事奏之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赦”是指免除或减轻罪犯的罪责或刑罚,由帝王在登基或更改年号等时机施行。

B.“迁”是指古代官员官职调动,“迁”单独出现时一般是指升职,“左迁”指降职。

C.“辟”是指君主招募名士授予官职。

“召”则不同,“召”是指官府感召能士任职。

D.“尚书”指东汉尚书台的首脑尚书令,负责处理机要政务。

尚书令直接对君主负责。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躬子承父业,精通法律。

郭躬的父亲郭弘是断案专家,后来郭躬讲授法律时,学生也常达数百人。

B.郭躬行事依法,通晓事理。

面对秦彭一案,他认为秦彭应该被斩首,但根据实际情况,应另当别论。

C.郭躬明辨是非,宽严相济。

他认为犯罪有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对过失犯罪的处罚应比故意犯罪轻。

D.郭躬思虑细致,心系百姓。

郭躬认为,在大赦前犯了死罪又在大赦后被抓捕的罪犯也应被免除一死。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彭专军别将,有异于此。

兵事呼吸,不容先关督帅。

②臣以为赦前犯死罪而系在赦后者,可皆勿笞诣金城,以全人命有益于边。

【分析】(11)本题考查断句,注意句意,抓好常见的文言虚词这些断句标志和主谓结构。

(1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常识的了解。

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考生既要了解识记文学著作名称、主要内容、表达的主题,还要了解识记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创作情况等方面知识。

(13)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注意将题干与原文进行对比。

(1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

翻译的基本方法: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具体方法:

“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

“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解答】(11)D.译为:

郭躬一家世代掌管法律,务求宽容公平,等到做了法官,审案判刑,大多喜欢同情宽恕,于是写了条陈,对四十多条量刑过重可以从轻论处的条文进行了(修改),并上奏皇上。

“务在宽平”是“务求宽容公平”的意思,不可断,排除AC.“典理官”指“法官”,不可断,故选D。

(12)C.“官府感召能士任职”错,也是指“征召来授予官职”。

(13)B.“他认为秦彭应该被斩首”错,根据原文“于法,彭得斩之”的“之”代“那些人”,不是“斩秦彭”。

(14)①专军别将,另率一支军队驻扎于别处;呼吸,瞬息万变;先关督帅,先禀告主将后再作处置。

译为:

现今秦彭另率一支军队驻扎于别处,情况不一样,军情瞬息万变,有时不容许先禀告主将后再作处置。

②系,是;笞,鞭笞;诣,到;全,保全。

译为:

我认为大赦令之前犯了死罪又在大赦令之后被抓捕的罪犯,都应不加鞭笞,发配金城,这样既保全了人命,又有益于边防。

答案:

(11)D

(12)C

(13)B

(14)①现今秦彭另率一支军队驻扎于别处,情况不一样,军情瞬息万变,有时不容许先禀告主将后再作处置。

②我认为大赦令之前犯了死罪又在大赦令之后被抓捕的罪犯,都应不加鞭笞,发配金城,这样既保全了人命,又有益于边防。

译文:

  郭躬字仲孙,颍川阳翟人。

其家族世代为官。

父亲郭弘,研习《小杜律》。

太守寇恂让郭弘做决曹椽,断案达三十年,执法公平。

那些被郭弘判罪的人,回去后没有怨恨之情。

郭弘活到95岁去世。

  郭躬年轻时继承父业,讲授法律,学生常达数百人。

后来做了郡吏,被公府征召。

永平年中,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骑都尉秦彭做他的副将。

秦彭带兵驻扎在另外的地方,有时不经请示就依法杀人,窦固上奏皇帝说秦彭专权,擅自杀人,请求诛杀秦彭。

显宗于是请公卿朝臣评判秦彭的罪行。

郭躬因为通晓法律,也被召见参与审理。

大家都认为窦固的上奏是对的,惟独郭躬说:

“从法律角度看,秦彭该杀那些人。

”皇帝说:

“军队出征,校尉要一律受制于主将。

秦彭既然没有斧钺,怎么能专权杀人呢?

”郭躬回答说:

“校尉要一律受制于主将,那是说校尉与主将驻扎在一起,现今秦彭另率一支军队驻扎于别处,情况不一样,军情瞬息万变,有时不容许先禀告主将后再作处置。

况且按汉朝制度,戟就是斧钺,这样,判秦彭死罪不符合法律。

”皇上听从了郭躬的意见。

又有一案,兄弟两人一起杀了人,但罪责还没有分清。

皇帝认为做兄长的没有尽到教育弟弟的责任,所以判了哥哥的重刑而免除了弟弟的死罪。

中常侍孙章宣读诏书时,误说两人判的都是重刑,尚书上奏皇帝说孙章假传圣旨,罪当腰斩。

皇帝又召见郭躬询问他的看法,郭躬回答:

“孙章应处罚款”。

皇帝说:

“孙章假传圣旨杀人,怎么处以罚款呢?

”郭躬说:

“法律上有故意犯罪和失误犯罪的区别,孙章传达诏书出现错误,事属失误,对失误者法律量刑要轻。

”皇帝说:

“好。

  后来三次升迁,元和三年,被任命为廷尉。

郭躬一家世代掌管法律,务求宽容公平,等到做了法官,审案判刑,大多喜欢同情宽恕,于是写了条陈,对四十多条量刑过重可以从轻论处的条文进行了(修改),并上奏皇上。

都得到施行,并写到了法律文件中。

章和元年,大赦天下,对四月丙子日以前的在押犯减轻死罪,不加鞭笞,发配金城(守边),但大赦令没涉及那些没抓到的逃犯。

郭躬上奏皇帝说:

“皇上施恩给死囚犯减刑使其戍边,原因是重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