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专项言语理解知识讲义及真题题库30页可直接打印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22719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78.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测专项言语理解知识讲义及真题题库30页可直接打印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行测专项言语理解知识讲义及真题题库30页可直接打印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行测专项言语理解知识讲义及真题题库30页可直接打印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行测专项言语理解知识讲义及真题题库30页可直接打印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行测专项言语理解知识讲义及真题题库30页可直接打印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行测专项言语理解知识讲义及真题题库30页可直接打印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行测专项言语理解知识讲义及真题题库30页可直接打印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行测专项言语理解知识讲义及真题题库30页可直接打印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行测专项言语理解知识讲义及真题题库30页可直接打印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行测专项言语理解知识讲义及真题题库30页可直接打印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行测专项言语理解知识讲义及真题题库30页可直接打印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行测专项言语理解知识讲义及真题题库30页可直接打印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行测专项言语理解知识讲义及真题题库30页可直接打印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行测专项言语理解知识讲义及真题题库30页可直接打印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行测专项言语理解知识讲义及真题题库30页可直接打印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行测专项言语理解知识讲义及真题题库30页可直接打印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行测专项言语理解知识讲义及真题题库30页可直接打印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行测专项言语理解知识讲义及真题题库30页可直接打印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行测专项言语理解知识讲义及真题题库30页可直接打印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行测专项言语理解知识讲义及真题题库30页可直接打印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行测专项言语理解知识讲义及真题题库30页可直接打印1.docx

《行测专项言语理解知识讲义及真题题库30页可直接打印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测专项言语理解知识讲义及真题题库30页可直接打印1.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行测专项言语理解知识讲义及真题题库30页可直接打印1.docx

行测专项言语理解知识讲义及真题题库30页可直接打印1

一、言语理解题型分析

言语理解类考试题目的题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题型:

词语替换

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替换句中划线的局部,尽量使句子的意思保持不变。

例题:

送货上门当然是促销的一个好方法,但如果我们送上门去的不是优质品,甚至是假冒货,又怎能受到客户的欢送呢?

A、垂青;B、青睐;C、表扬;D、好感

解答:

用“青睐〞替换“欢送〞,最能保持句子的原意。

⊙第二种题型:

选词填空。

从所给的四个词或四组词中选出一个或一组来填入句中的空格内,从而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最准确。

例题:

旅游胜地名泉多,但“天下第一泉〞就有四处。

而?

神州名泉?

一书列为天下第一的名泉竟达十处。

到底谁是第一,恐怕陆羽再世,也会感到的。

A、苦恼;B、怅惘;C、劳神;D、难断

解答:

“苦恼〞是指痛苦烦恼;“怅惘〞是指惆怅迷惘;“劳神〞那么是指精神上的疲劳,因事件难以处理而感到烦恼;“难断〞是指难以作出判断。

此题中只有“难断〞使原文意思表达得最准确。

例题:

对盗伐林木者要严肃查处,如果姑息肇事者,少数人得不到惩办,就会使更多的人,最终使国家资源蒙受损失。

A、以身试法,肆无忌惮,群起效尤

B、肆无忌惮,以身试法,群起效尤

C、肆无忌惮,群起效尤,以身度法

D、群起效尤,以身试法,肆无忌惮

解答:

只有选项C才能使原文意思表达得最准确、最连贯,故正确答案为C。

这两种题型主要考察应试者对词义的辨析,而被辨析的词主要是同义词或意义相近的词,造成了辨析词义的困难。

⊙第三种题型:

语句表达。

这种题型注重考查应试人员对于语气、词序、语法结构等在言语表达中的作用的理解程度。

具体的形式有多种,这里仅举五种。

1〕第一种形式:

从给出的几句话中选出没有或有歧义的一句。

例题:

以下四句话中有一句既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请把这个有歧义的句子找出来:

A他父亲最近到云南去考察工作。

B新来的老张的助手登台唱了一首歌。

C房管所的门外停着一辆大卡车。

D汽车在高速公路上一辆接着一辆驰过。

解答:

选项B有歧义。

从“新来的老张的助手〞中不知道“新来的〞是修饰“老张〞还是修饰“助手〞的,故正确答案为B。

2〕第二种形式:

从给出的几句话中选出有或没有语病的一句。

例题:

从给出的几句话中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

A阅读理解与否,是衡量阅读能力好坏的重要标志。

B阅读与理解,是衡量阅读能力好坏的重要标志。

C阅读是否理解,是衡量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志。

D阅读能力好坏的标志是理解。

解答:

此题的正确答案为A,B、C、D皆有搭配不当的毛病。

---------------------------------------------------------------

 

---------------------------------------------------------------

3〕第三种形式:

从所给的几句话中选出缺少必要成分或有多余成分的一句。

例题:

下面四句话中有一句缺一个必不可少的“的〞,请找出这一句:

A著名中外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解决了岷江泛滥问题,使受益农田达三百多万亩。

B?

人民日报?

的一篇报道介绍了她的事迹,她被武汉大学授予“模范教师〞称号。

C二战后,二十多年,慕尼黑一些古建筑上依然可以看见战争痕迹。

D北京西山碧云寺是由明朝的大太监刘瑾出资兴建,他想把碧云寺附近作为自己死后的墓地。

解答:

选项D“出资兴建〞后缺少的一个“的〞,“是„„〞无着落,其他三句不缺少“的〞,故正确答案为D。

4〕第四种形式:

从所给的几句话中选出写得最连贯、最顺的一句。

例题:

以下各句,哪一句写得最连贯

A确定合理的目标本钱和对产品的设计和功能进行必要的分析是加强本钱领前控制的关键。

B加强本钱领前控制的关键是确定合理的目标本钱,是对产品的设计和功能进行分析。

C确定合理的目标本钱、分析产品的设计和功能是加强本钱领前控制的关键。

D确定合理的目标本钱和分析产品设计和功能是加强本钱领前控制的关键。

解答:

选项A、B、D虽然没有语病,但句子成分之间衔接不紧,显得冗长、拖沓,而句子C那么显得连贯、得体,故正确答案为C。

5〕第五种形式:

对长句的意思进行准确的理解。

即先给你一个复杂的长句,然后针对长句提出一个问题,提供四个选项,要求你根据长句的意思对这一问题作出正确的答复,选择出正确答案。

这一方式主要考查应试者对长句语意的理解和语言的组合、表达能力。

解这样的题要用紧缩法,先把主干成份分析出来,再对各个长定语进行分析。

在这种题型中,往往使用多重否认扰乱应试者的判断(如上例),只要利用“否否得肯〞的规律,对长句子的各种成份尤其是定语进行分析,应试者也不

难得出正确结论。

例题:

地方法院今天推翻了那条严禁警方执行市长关于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级的剧场的指示的禁

令。

地方法院究竟允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剧场

A、允许B、不允许C、同允许和不允许无关

D、对允许和不允许不置可否

解答:

此题的正确答案是B,即地方法院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剧场。

⊙第四种题型:

阅读理解。

这种题型重点查考生对文字材料的准确理解和归纳、分析、提炼的能力。

阅读理解是言语理解与表达测验最

重要的内容之一,从近年考试来看,要求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

要求考生对所提供的材料有完整、准确的理解,并能找出材料的主题。

因为后面的问题的设计往往与主题有关。

同时,也要注意句中的关键词,有些问题的设计是与关键词有关的,用以考察考生阅读的细致性、准确性。

阅读理解一般有两种类型。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钢铁

A、是一种丰富的金属

B、具有许多不同的用途

C、是所有金属中最巩固的

D、是唯一用于建造摩天大楼和桥梁的物质解答:

答案为B。

对这段话后面问题的正确答复,要求考生能够完整、准确理解这段话的意思,并概括出这段话的

主题,即“要证明一个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这段话支持的论点。

2、要求考生找出这段话后四个句子中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的一句。

例题:

有一对夫妻,他们有一个儿子。

一天,来了一个陌生人,他说他认识这对夫妻,还说他认识这对夫妻的儿子。

最能准确地复述这段话的意思的是

A、新来的人认识这对夫妻和他们的儿子

B、新来的陌生人认识这对夫妻和他们的儿子C、新来的陌生人认识这对夫妻和他的儿子

D、新来的陌生人自称认识这对夫妻和他们的儿子

解答:

答案为D。

要求考生能够迅速准确地把握材料的中心思想或主题,尤其要注意其中的一些关键词。

2〕第二种形式:

文章阅读

例题:

哈勃望远镜是美国航天局联合制造的,长13米,重达12吨。

它于1990年4月24日由美国“发现〞号航天

飞机带入太空,在25日被施放到613公里高的空间轨道,开始了为期15年探索宇宙奥秘的使命。

1990年5月20

日,哈勃太空望远镜首次睁开了它的电眼观察宇宙。

它的对焦精度设计制造为0.007弧秒,也就是说相当于在965公里之外对准一个直径0.03米的目标。

它升空两个月以后,科学家发现望2.远镜的米主镜的精密度长大约为一根头发丝的41/50140,使进入望远镜的光线不能全部聚焦,造成成象模糊。

原先预期它能区分亿光年的物体。

但是由于主镜的缺陷,只能清楚地显示40亿光年的物体。

另一个大问题是太阳能电池板颤抖。

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轨道

运行周期为97分钟,即每隔97分钟绕地球运行一击,一天之内日出日没15次,哈勃望远镜24小时要进出地球

阴影区15次,科学家发现,哈勃望远镜每次进出地球阴影都不断产生剧烈振动,是由于其金属支架在地球阴影内外的温差幅度为150℃——50℃情况下,反复热胀冷缩所致。

进入地球阴影区时,振动持续6分钟左右;飞出阴影区时,振动约持续20分钟,这个时段出现的颠簸,造成图像失真,严重地影响了哈勃太空望远镜观测宇宙遥远天

体这一主要任务的完成。

1993年12月2日,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载着7名宇宙员,从卡纳维拉尔角发射中心升入太空,执行对哈勃望远镜进行在轨维修的任务。

1、对哈勃望远镜是什么物体,判断对的是〔〕

A、它是安装在“发现〞号航天飞机上的天文望远镜。

B、它是由“发现〞号航天飞机指挥运行的宇宙探测器。

C、它是由美国航天局和欧洲航天局联合制造的天文望远镜。

D、它是在近地球轨道上运行的观测宇宙天体的天文仪器。

2、不属于哈勃望远镜设计制造预期功能的是〔〕

A、对焦精度为0.007弧秒

B、主镜精密度差大约为一根头发丝的1/50。

C、能区分距地球140亿光年的宇宙物体。

D、平均每天绕地球运行近15圈。

3、“是由于其金属支架„„〞一句中的“其〞指代的是〔〕

A、哈勃望远镜B、望远镜的主镜头

C、太阳能电池板D、航天器上的照相机

4、对哈勃望远镜上产生故障的原因,说明不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A、主镜头有误差,不符合预定规格

B、太阳能电池组的控制板结构有缺陷

C、每次进出地球阴影时都反复热胀冷缩

D、其他某些仪器中还有小问题

答案为:

1、D2、B3、C4、C。

答复这类题目时,必须先通读全文一遍,根本掌握了原文大意之后,再看题目。

有些题目的答案一目了然,有些那么需要透过题意加以分析才能得出答案。

一般来说,在答复每一个问题时,必须把文中涉及该题的内容再扫瞄一次,以确定判断是否正确。

下面我们就文章阅读理解应当注意一些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

1、理解词语的含义

例题:

在地球之外,究竟有没有外星人?

两位美国学者撰文说,他们花了5年时间,在北半球天空捕捉到37个可

能是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

这两位学者是利用直径为26米的射电望远镜,来寻找由浩翰宇宙深处发出的未知讯

号的。

他们以波长21厘米和10.5厘米的电波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分别进行了三次和两次调查。

许多从事探

索地球外文明的科学家认为,波长为21厘米的电波在宇宙空间中极为普通,如果地球外文明要向其他星体发出讯号,就很有可能会使用这个波长。

文中的“三次和两次〞是指:

A、向宇宙中的37个讯号分阶段进行调查的次数。

B、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进行分片调查的次数。

C、使用两种不同波长的电波分别进行调查的次数。

D、按照时间〔天数〕的长短分别进行调整的次数。

解答:

选择C。

此题检测考生对数量词所指范围的理解程度。

原文讲他们寻找的结果是“捕捉到了37个可能是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而不是向这些讯号调查,因此A项不对。

原文称他们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分别进行〞调查,而不是“分片调查〞,所以B也不对。

D项中的“时间的长短〞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关的内容。

原句的含义是:

用波长21厘米的电波进行了三次调查,用波长10.5厘米的电波进行了两次调查。

应选择C项。

2、把握关键语句

对关键语句的把握是解决阅读中的障碍,准确理解文章内涵的重要环节。

一般是指说明文章主旨的句子,在结构上起衔接、照应作用的句子,在句意上比较隐晦难懂的句子等。

理解它们的含义,仍然离不开具体语境条件。

例题:

据美国K大学研究人员称,大多数“生物降解〞塑料并不真正降解。

利用能随时降解普通有机物质〔例如纸和木屑〕和细菌所进行的试验说明,包括塑料垃圾袋、用后即丢的尿布、饮料瓶等在内的大多数产品并不是可以“生物降解〞的。

研究人员指出,术语“生物降解〞这个词的使用是不标准的。

一些生产厂家说,这些产品如果在物理上发生了变化,那么是可能生物降解的,它们一旦与其它物质混合,便会自然消失或者可以支持生物的成长。

研究人员认为,真正的生物降解物质在需氧条件下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厌氧条件下它们那么可以分解成甲烷和二氧化碳。

然而,经他们试验的每个产品都不能降解,也不能到达上述标准。

文中“术语生物降解’这个词的使用是不标准的〞这句话的意思是

A、“生物降解〞不是一个科学的术语B、“生物降解〞这个说法名不符实

C、“生物降解〞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

D、“生物降解〞这个术语的运用有语法错误解答:

选择B。

结合具体语境可知,这句话是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

为了说明这句话,下文先介绍了厂家的说法,又谈了研究人员的看法及试验结果。

试验说明厂家的宣传与实际情况不符,即句不符实。

原文并没有否认生物降解这个术语的科学性,倒数第二句话还对这类物质的特点作了分析;原文也没有否认“生物降解〞的现实性,开头强调并不能真正生物降解的塑料是“大多数〞,结尾讲“每个产品都不能降解〞的“每个产品〞是“经他们试验〞的产品,并不是所有产品。

所以A、C有误。

D是明显的干扰项。

3、概括具体内容

概括具体内容,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的提练与升华。

在抽象概括过程中,要做到内容完整而不片面、语言恰当而不偏颇、文字简明而不拖沓。

例题:

阴山以南的沃野不仅是游牧民族的苑囿,也是他们进入中原地区的跳板。

只要占领了这个沃野,他们就可以强渡黄河,进入汾河或黄河河谷。

如果他们失去了这个沃野,就失去生存的根据,史载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就是这个原因。

在另一方面,汉族如果要解除从西北方面袭来的游牧民族的威胁,也必须守住阴山这个峪口,否那么这些骑马的民族就会越过鄂尔多斯沙漠,进入汉族居住的心脏地带。

对上文主旨概括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说明阴山以南沃野不仅是游牧民族的苑囿,也是他们进入中原的跳板

B、说明阴山以南沃野对游牧与汉族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C、说明历史上游民族与汉族剧烈矛盾的由来与开展

D、说明阴山以南沃野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解答:

例题:

这两位学者是利用直径为26米的射电望远镜,来寻找由浩瀚宇宙深处发出的未知讯号的。

他们以波长21厘

米和10.5厘米的电流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分别进行三次和两次调查。

许多从事探索地球外文明的科学家认为,

波长为21厘米的电波在宇宙空间中极为普通,如果地球外文明要向其他星体发出讯号,就很有可能会使用这个波长。

在探测时,他们试图寻找从极狭窄区域中释放出强大电波。

每次探测的时间约需200——400天,所以获得

两位学者说,37个讯号“可能来自地球外文明“,他们的依据是

〔1〕讯号的波长是宇宙间极为普通的

〔2〕大多数电波讯号沿着银河系分布

〔3〕每次探寻的时间约为200——400天

〔5〕捕捉到的讯号是离地球最近的

A、〔1〕〔3〕B〔3〕〔5〕C、〔2〕〔4〕〔5〕D、〔1〕〔2〕〔4〕解答:

选择D。

〔1〕句强调地球外文明很有可能用波长21厘米的极为普通的电波向其他星体发出讯号;〔2〕句强调

在银河系内有着大量的恒星,它们是智慧生命可能存在的地方;〔4〕句强调讯号十分强大,这有可能是外星人发出的电波。

其它〔3〕〔5〕的内容与试题的内容无关。

 

例题:

在“根本粒子〞的大家族中,有一种叫中微子。

它那穿山过海,敢于与光速较量的神奇本领和不费吹灰之力穿过地球的拿手好戏,极大地触发了科学家们应用研究的灵感。

于是,中微子通信的设想脱颖而出了。

这是一种采用中微子束代替电磁波信息的无线通信方式。

它可以冲破电磁通信不可逾越的水下和地下这两个禁区,实现全球无线通信;它保密性好,传递信息快,不受外界干扰,对人体无害。

这些优点是其他通信方式无法比较的。

中微子通信过程和微波通信相似,有发射和接收装置。

通信时,发射端首先用高能质子加速器,将质子加速到几千亿电子伏特的能量,然后去轰击一块金属靶子。

此时,靶子的反面就会产生许多“短命〞的介子,这些介子一边运动,一边发生衰变,从而变成中微子和μ子。

再让它们共同穿过钢板,这时μ子被钢板阻挡并衰变了,剩下的就是纯洁的中微子束。

然后,再用信号对它进行调制,接着通过磁场控制载有信息的中微子束,使之按人的旨意朝一定方向传向目标。

接收端是一个贮有近亿吨水的大水箱,箱内的光探测器星罗棋布。

当发射来的中微子束在水中传过时,就会与原子核中的中子发生核反响而生成μ子,μ子在水中高速前进,受到核的减带作用放出光子,这些光子进而被水中的光探测器接收了,即可把原来中微子束所携带的信息解调出来,从而到达通信的目的。

1、从原文意思来看,以下对中微子通信和电磁波通信所作的判断,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它们的通信过程、传递路线和装置是根本相同的

B、中微子穿透力强,金属板对它不会产生阻碍C、中微子能冲破水下和地下两大禁区,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通信方式。

D、中微子通信和电磁波通信都是用光来传输信息的

2、以下对中微子通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解调器是用来复原信息的装置B、中微子通信的始端和终端都利用了核物理原理及其技术

C、经过磁场之后的中微子才成为束状并具有定向性

D、中微子通信利用了根本粒子的其些物性,是一种采用高新技术的无线通信方式。

解答:

1、B2、C。

做这类题需要将备选项中的内容与原文逐一对应,淘汰错误的,选择正确的。

如果是选择不正确的一项,那么做法恰好与前者相反。

我们先来分析第一题:

A项错误,虽然第二自然段从开头讲中微子和微波通信过程相似,但这是从都有发射和接收装置角度讲的。

中微子可以冲破电磁波通信不可逾越的水下和地下禁区,二者传递路线不同;从通信装置看,也存在着明显差异。

B项正确,因为中微子与μ子共同穿过钢板后,μ子被阻挡并衰变。

剩下的是纯洁的中微子束。

C项错误,中微子通信现在只是一种设想,并不是“目前〞的通信方式。

D项的错误在于混淆了中微子的光波和电磁波的电波这两种不同的通信方式。

再看第二题:

C项是不正确的,因为经过磁场之前的中

微子已成为束状,原文的第二自然段称,“再让它们共同穿过钢板„„剩下的就是纯洁的中微子束〞。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这类试题主要是在原文和备选答案之间通过比较来选择或排除,考生要有较快的阅读速度,更要有阅读的敏感性和准确性,能够迅速抓住关键词语,分辨原文与备选答案之间的细微差异。

要具备上述能力,就要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并注意在阅读训练中不断提高阅读水平。

⊙第五种题型:

病句判断。

病句是指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那么、不合逻辑事理的句子。

辨析病句,是考查对病句的识别与分析,对句法结构正确掌握与词语正确使用的能力,这类题型需要考生在言语表达的标准性和准确性上具有较高水平。

一、句子成分搭配不当

1.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

主谓句是汉语中最根本、最常见的句型,句子的主语和谓语所用词语不能够搭配,便形成了主谓语搭配不当的病句类型。

其语病通常由两方面原因造成:

一是主语和谓语使用的词语语义范围不能相容;二是一主多谓或一谓多主不能全部搭配。

【例1】他的第二次考试已经录取了。

【解析】上句主谓搭配不当。

“考试〞是不能够“录取〞的,录取的应该是考生。

【例2】国外的汽车厂家的年产量不但比我们多,而且花色品种也比我们丰富。

【解析】上句主谓搭配不当。

“产量〞是不能与“多〞搭配的,而只能搭配“高〞。

句子的主语和宾语所用词语不能够搭配,便形成了主语、宾语搭配不当的病句类型。

其语病通常由两方面原因造成:

一是主语和宾语使用的词语语义范围不能相容;二是一主多宾或一宾多主不能全部搭配。

【例1】江西的瓷器是全国产量最高、质量最好的省份之一。

【解析】上句的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

主语为“瓷器〞,宾语为“省份之一〞,指称的事物不能搭配。

4.中心语和修饰语搭配不当

修饰语是指句中的定语、状语和补语成分,中心语是指受到修饰语修饰和限定的句子主要成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

修饰语和中心语所使用的词语不能够搭配,便形成了中心语和修饰语搭配不当的病句类型。

这类语病通常是由中心语和修饰语的词语语义范围不能相容造成的。

【例1】人人都把这看成是一场义不容辞的重大政治任务。

【解析】上句存在中心语和修饰语搭配不当的语病。

句中的中心语“政治任务〞,不能受修饰语量词“一场〞的修饰,而应该用“一项〞。

5.一面对两面搭配不当

在汉语词语中,有些词语只有“一面〞意思:

可以是正面的,如“高〞、“优〞、“是〞、“应该〞等;也可以是反面的,如“低〞、“劣〞、“不是〞、“不应该〞等。

还有一些词语兼有正反两面的意思,如“上下〞、“优劣〞、“是否〞、“应该不应该〞等。

句子中使用“能否〞、“是否〞等类似的表示正反两面的词语时,与之搭配的状况也必须包含有正反两方面的情况,如果把一面性的词语与两面性的词语搭配,就会造成表达的混乱,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搭配不当。

【例1】能否提高学习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虚心刻苦。

【解析】句中“能否〞要求“学习成绩〞所“取决于〞的因素应该谈到两方面的情况,而不只是“自己虚心刻苦〞这一正面的方面,所以要将“能否〞删去。

二、句子成分残缺或多余

1.句子成分残缺

句子成分可以省略,但省略是有条件的,即语义必须明确。

因此省去的词语都可以补出,必要的成分不能欠缺,否那么就会造成句子成分残缺。

句子成分残缺包括缺主语、缺谓语、缺宾语、缺定语、缺状语等。

〔1〕主语残缺A.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

有些句子,实际上并非真正缺少主语,而是滥用介词,是主语丧失了本来的功能,误作了介词短语中的宾语。

这种情况,通常只要删去介词就可以改正病句。

这里重点关注以下介词:

由于、通过、经过、为了等。

【例1】经过学习,使我提高了文化水平。

【解析】“经过学习〞是一个介宾短语,不能作主语,可改为“经过学习,我提高了文化水平〞或“学习使我提高了文化水平〞。

B.暗中更换主语而造成主语残缺

【例1】他是位廉洁奉公的好干部,得到了人民的拥戴,并安排他担任了县长的职务。

【解析】此题中前两个分句的主语是“他〞,而最后一个分句却暗中更换了主语,导致其主语残缺。

可改为“被上级安排担任了县长的职务〞或“上级安排他担任了县长的职务〞。

C.定语过长,丢掉了中心词,造成主语残缺

有些句子的主语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而是一个短语,甚至是一个句子。

在这个短语或者句子中有一些局部是起修饰或者限定作用的,将这些短语或者句子中的修饰局部剔除,剩下的就是中心语。

在句子的修饰限定成分过长的情况下,经常会出现因丢掉中心词而造成主语残缺的问题。

【例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今天,任何脱离国际化市场需要去谈志愿、兴趣,都是不恰当的。

【解析】此题中的主语是“任何脱离国际化市场需要去谈志愿、兴趣〞,很显然,这个主语的结构是不完整的,缺乏可以与宾语“不恰当的〞搭配的中心词,因而需要在“兴趣〞的后面加“的情况〞构成完整的主语。

〔2〕谓语残缺

一般句子中都有主语和谓语这两局部,相比之下,谓语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谓语是陈述主语的。

如果没有谓语,就弄不清主语是怎么回事了。

谓语残缺,常见的病因是错把状语或宾语中的动词作整个句子的谓语。

【例1】最近又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

【解析】本句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都是宾语“工作〞的定语,找不到可与“工作〞搭配的谓语动词,故应在“建立〞前加上谓语“完成〞,即“要在这个运动中完成„„工作〞。

〔3〕宾语残缺

宾语是谓语动词的连带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或结果,用在动词之后,答复“谁〞或者“什么〞这类问题。

宾语残缺,动作就没有对象了,行为就没有结果了,意思也就表达不清楚了。

考试中常见的宾语残缺主要是由于动词所带的宾语较长,在表述时,往往只写了宾语的修饰语,而把宾语的中心语丢了。

【例1】依据纪律处分方法,决定给予该队员停止参加今年余下所有甲级队比赛资格,并罚款人民币4万元。

【解析】此题中的谓语是“给予〞,后面虽有内容,但显然都不能作为“给予〞的宾语与其搭配,而只是宾语的定语。

故正确的改法应该是“4万元〞后加“的处分。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