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纲要》思考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2239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言学纲要》思考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语言学纲要》思考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语言学纲要》思考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语言学纲要》思考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语言学纲要》思考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语言学纲要》思考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语言学纲要》思考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语言学纲要》思考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语言学纲要》思考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语言学纲要》思考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语言学纲要》思考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语言学纲要》思考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语言学纲要》思考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语言学纲要》思考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语言学纲要》思考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语言学纲要》思考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语言学纲要》思考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语言学纲要》思考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语言学纲要》思考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语言学纲要》思考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言学纲要》思考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语言学纲要》思考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学纲要》思考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言学纲要》思考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什么是语言符号的层级体系?

什么是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请举例说明。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就是指,作为符号系统的成员,单个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自然属性上的必然联系,只有社会约定的关系。

如在表达“母亲”这一含义时,汉语发音为“mama”,英语为“mother”,同样的概念,在不同语言中其语音形式差别很大。

语言符号的线条性指语言符号在使用中是以符号序列的形式出现,符号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能再空间的面上铺开。

这跟表格相反,表格分横纵,占有空间,可要将表格中的信息用语言叙述出来,就变成线性符号序列了。

如“小王把杯子摔碎了”这句话,每个字只能顺着时间一个一个的说出来,决不能在同一时间点蹦出两个字。

语言符号系统是一种分层装置,底层是音系层,最小单位是音位。

音位自身组合并与现实中某种意义相结合,成为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便构成了语言系统中的上层语法层。

这一层又分为若干级,语素,词,句子……

组合关系:

符号和符号组合起来,形成高一级结构。

处于高一级结构的中的各个符号,称为结构成分。

结构中各个成分的关系称为组合关系。

如主谓关系等都是具体的组合关系类型。

聚合关系:

如果一些语言符号或更大的单位在组合结构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并且替换后结构关系不变,那么这些符号在结构中有某种相同的作用,它们自然地聚集成群,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叫做聚合关系。

如“红花”,可以出现在红的位置并仍保持偏正关系的词还可以有:

“蓝、白、香、小……”则它们之间为聚合关系。

5.人类语言符号与其他动物“语言”的区别。

1)单位的明晰性;

人类说出的话是有界限清晰的单位的。

2)任意性;

3)结构的二层性;

4)开放性/创造性:

即人们能够运用有限的语言手段通过替换和组合造出无限的句子。

5)传授性:

人类的语言能力是先天具备的,但是掌握什么语言,则是后天学会的,没有现实的语言环境,就学不会一种语言;

动物的“语言”则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不用学习。

6)不受时、地环境的限制。

6.音素和音位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音位和音素都是最小的语音单位,但二者不是一回事,它们既不相同,但又有联系。

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也就是说,是从语音的物理属性和生理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只要是音色上稍有差别,就是不同的音素,而不管它是否区别意义。

音位是从语音的社会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只有具有社会性特点,具有区别词形和区别词义作用的语音单位才是音位。

一个音位实际上概括了好几个近似的音素。

因此,音位划分考察的是与意义的区别相对应的语音差别,与意义区别无关紧要的音质上的差别则不加以考虑的音素,因为某个音素较典型,就选择它来作为这一个音位的代表。

一个音位可以是一个音素构成的,也可以是一组音素构成的,这组音素在音质上彼此有区别,但是不能区别词的语音形式,语音感上又比较近似,所以概括在一起。

由于划分角度不同,所以同样一个最小的语音单位,从自然属性角度看是音素,从社会属性角度看是音位,比如p和p‘,从自然属性看,是两个不同的音素,从社会属性角度看,则要结合具体的语言来考察,在汉语中,它们是两个音位,在英语中,它们是一个音位。

7.辅音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有哪些?

熟记元音舌位图。

列举并举例说明。

1)发音部位就是发音器官阻碍气流的部位。

发音部位有十一处,分别是双唇、唇齿、齿间、舌尖前、舌尖后、舌叶、舌面前、舌面中、舌面后(舌根)、小舌、喉。

如汉语拼音中的b[p]是双唇音。

2)发音方法就是形成和克服阻碍的方式。

发音方法分别是清浊、送气与不送气、塞音、爆音、擦音、塞擦音、鼻音、口音、颤音、闪音、搭音、边音、近音和半元音。

如汉语拼音中的z[ts]发音方法是塞擦音。

如嘴唇不圆,把嘴的开口度调整到最小,舌面的最高点尽量往前,发出来的音像“衣”,国际音标为[i]。

8.怎样归纳音位和音位变体,什么是语音系统的平行对称?

举例说明。

划分归纳音位的原则主要有对立和互补两条原则。

1)对立原则

如英语bad,意思是“坏的”,如果把其中的b换成d,这个词的语音形式变成了dad,与原来不同,含义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小孩口语说的“爸爸”,可见,b和d是不能互换的,因此b和d之间的关系就是对立关系。

如果两个音素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进而能够区别意义,且又是最小的,符合音位的定义特征,那么它们都是音位。

即处在对立关系之中的若干音素都具有辨义功能,因而一定分属于不同的音位。

要注意的是,运用对立原则划分音位,确立音位,只能在同一语言进行分析比较,不能跨语言进行,那样是永远也确定不了音位的,因为音位只能是属于一定语言的。

比如前面我们举的两个音素p和p‘,在汉语中是两个音位,而在英语中只是一个音位,因为在英语中它们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不能构成对立。

2)互补原则

这种情况在英语中也有,比如p和p‘在汉语中是完全对立的,二者互换了意义就发生了变化,而在英语中它们就不是对立的,p‘一般出现在音节开头或末尾,如plan、plane、paper,等,p只出现在s后面,如spell、speak、spring等,凡是出现p‘的地方绝对不会出现p,凡是出现p的地方绝对不会出现p‘,二者完全是互补的。

如果我们互换位置,把p‘lan念成plan,把speak念成sp‘eak,并不影响英国人对这些词的意义的理解,因为英语中没有送气与不送气的对立关系。

处于互补关系中的音位,类似于化学上的同位素,这些同位素就放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同一格内,音位也是这样,所以互补关系的各个音就归并为一个音位。

3)语音相似原则

语音系统的平行对称性:

语言中的音位不是孤立的,每个音位都通过自己的区别特征和其他有共同特征的音位联系着,聚合成群。

处于这种聚合中的音位,结构上具有平行对称的特点。

比如说北京话的/p/音位至少同时处在两个聚合群,按发音部位,它是双唇聚合群/pp’m/的成员,按发音方法,它是不送气、口、塞音聚合群/ptk/的成员。

/p/的双唇聚合群既然有送气的塞音/p’/、鼻音/m/与之对立,那么/t//k/两行肯定也会有相应的同部位的送气塞音/t’//k’/和鼻音/n//ŋ/与之对立,相互间形成平行的、对称的系列,如下图:

p

t

k

P’

t’

k’

m

n

ŋ

聚合群之间的这种平行的、对称的系列,是因为系统性的具体表现。

知道了聚合群中某一个音位的特点,也大抵可以推出和它处于同一聚合群中其他音位的特点了。

9.什么是语流音变?

语流音变就是音位与音位组合时,受邻音的影响或由于说话时快慢、高低和强弱的不同而产生的语音变化。

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四种。

1)同化:

两个不同的音位,其中一个受另一个的影响,变成了跟它相同或相近的音位。

如英语中表示复数的s,在清辅音后念清音s,如books,在浊辅音后念z,如dogs。

同样的音位,就是受到前面的辅音的影响而念不同的音位,就是被前面的辅音同化了。

汉语tanke(坦克),其中的n受k影响,有/?

/的特点,就是同化。

同化的情况主要有两种:

发音部位逆同化,发音方法顺同化。

2)异化:

两个相同相近的音位,其中一个由于某种原因变得跟它不同。

普通话中的变调是典型的异化现象。

比如上声,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变成阳平,如“老虎、展览、打死、纸马、管理”;

而上声在其它声调前一律念半上,即21调,如“马上、理由、揽车”。

“不”在去声前念阳平,在其它声调前念本音。

可见在普通话中非音质音位中的调位也有变体音位,比如上声实际上有214、35、21三个变体形式。

3)弱化:

语流中,有些音位的发音变弱,不那么清晰,这种现象就是弱化。

普通话的轻声就是比较典型的弱化现象。

如头在“木头、念头、苦头”中变成了轻声,“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妹妹、天天、玫瑰、西瓜”等词语的第二个音节往往也念轻声。

4)弱化往往伴随着脱落。

北京话的“你们”/nim[n/常发成/nim/,“我们”常发成/wom/。

如普通话中的“清音浊化”往往伴随着“元音脱落”,“元音央化”往往伴随着“尾音脱落”。

10.语素的不同类别有哪些?

(1)成词语素与不成词语素。

(2)自由语素与不自由(黏着)语素。

(3)定位语素和不定位语素。

(4)实义语素和虚义语素。

11.词类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什么是形态?

什么是语法范畴?

一、词类划分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主要是词的语法功能。

1、词的语法功能指的是词与词的组合能力,有以下三种表现:

(l)词在语句里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

(2)实词与另一类实词的组合能力。

(3)虚词依附实词和短语的能力。

2、词的形态可分两种:

一指重叠,二指构词形态。

3、词的意义,是指语法上同类词的概括意义或意义类别。

形态:

在有些语言中,词与词组合时形式要发生变化。

同一个词与不同的词组合就有不同的变化。

这些不同的变化形成一个聚合,叫做形态。

如:

Theappleisonthetable./Theseapplesareonthetable.像apple这种的可数名词进入句子,必须用形态表明是单数还是复数。

语法范畴:

词形变化是语法形式,每种变化都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

词形变化所表现的语法

意义的聚合就叫做“语法范畴”。

常见的语法范畴有性、数、格、时、体、态人称等。

英语中“be”动词有多种变化,包括单复数,主宾,时态变化等,把单数和复数两种语法意义概括成一类,叫做“数”的范畴;

把各个时态的意义概括成一类,叫做“态”的范畴;

把主宾格的意义概括成一类,叫做“格”的范畴。

12.什么是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

解释类的配列;

五种基本语法结构的意义和形式。

语法意义:

语法单位本身所具有的语法上的意义及其在组合中产生的通过语法形式来体现

的关系意义。

语法形式:

体现特定语法意义的方式。

如选词,词序,虚词和词形变化等都属于语法形式。

类的配列:

类的选择及其次序。

如英语中,主语由名性成分担当,谓语由动性成分担当,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这些规则都是极其严格的。

主谓结构。

意义:

反应主体的动作、状态、性质的关系。

形式:

在不同的语言中有不同的体现。

如在英语中体现为类的配列,俄语中体现为形态在组合上的配合变化。

述宾结构。

大抵反应动作(述语)和受动作支配的事物(宾语)的关系。

形态或

格助词;

汉语中的类的配列。

偏正结构。

反应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

汉语中有类的配列和虚词的使用,形态

的一致性配合也可以体现偏正结构。

联合结构。

联合结构的构成成分在语法上是平等的。

类的配列和虚词。

述补结构。

是汉语所特有的语法结构,在紧接述语之后的位置上。

加上一些成分表示

述语的程度、结果、趋向等的补语。

类的配列,虚词。

13.举例说明句式变换的作用。

变换可以揭示句型之间的关联,这样的研究可以使语法分析简明、清楚,避免臃肿重复,而且对揭示句法同义和句法多义有重要的作用。

并且可以有效地分析句法结构中的歧义现象,而且也有助于辨析句法意义之间的细微差别。

如以下几个句子:

(1)台上坐着主席团。

(2)台上唱着戏。

这两个句子语法结构格式完全相同

(1)可以变成“主席团坐在台上”但

(2)做相应的变换就不成立。

(1)

(2)相同的还有一个句子:

(3)台上摆着酒席。

它可以变换为“酒席摆在台上”,也可以变为“台上正在摆酒席”,这说明(3)是一个歧义句。

因此通过变换分析,我们得出这个句式是一个歧义格式。

14.句法组合的层次性表现在哪里?

词构成词组,但词组结构是可以再套合的,因此任何一个词组都还可以和其他的词或词组再组合而构成更大的词组。

词或词组加上语气等成句范畴的表达形式就可以实现为句子。

这样,语言中的句子,不管多么复杂,都是以上几种基本结构一层层套起来组成的。

每个语法单位都是由一个挨着一个更小的语法单位按照一定的规则一层一层地组合起来的,是线性的,每个语法单位之间的组合具有层次性。

15.什么是语法的结构类型?

介绍最常见的分类。

语法结构类型:

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将世界上正在使用的几千种语言归为少数的几种类型即为语法结构类型。

语法结构类型体现该语言语法的基本特征。

1、根据形态变化(即屈折)分类:

(1)孤立语(词根语)

缺乏词形变化,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主要靠词序和虚词来实现。

以汉语为典型。

(2)黏着语

没有内部屈折,变词语素和语法意义一一对应(每个变词语素只表示一种语法意义,每

种语法意义也总是由一个变词语素来表示)。

以日语、韩语、朝鲜语为典型。

(3)屈折语

有丰富的词形变化,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词形变化来完成。

以英语、德语、法

语为典型。

(4)复综语(多式综合语,编插语)

一个词往往由好些个语素编插黏合而成,一个词往往就是一个句子。

北美印地安部分语

言。

以北美印地安部分语言为典型。

2、根据语法意义分类

(1)综合型:

形态表达语法关系。

如德语。

(2)分析型:

虚词、词序表达语法关系。

如汉语。

16.语言的意义有哪些层次?

语言的意义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一个层次涉及语言形式如何与他所指代的现实世界发生联系。

比如汉语普通话中“天气”这个词或者“天气真热!

”这句话反映了现实世界中的哪一类现象,这一层次的意义是语义学研究的内容。

另一个层次涉及语言与使用者的关系,涉及说话人具体运用语言时所要表达的交际目的。

比如同样是“天气真热!

”这句话,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关系不同,所处的交谈环境不同,所要表达的意思可能不同。

这一层次的意义是语用学研究的内容。

17.词义的概括性有什么特点?

词义的概括性具体表现在词义具有一般性、模糊性和全民性三个方面,这是词义概括性的三种具体表现形式,因而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进一步认识词义的概括性。

1)词义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具有一般性。

词义的一般性就是指词义是从特殊的具体的对象事物中抽象出来的,舍弃了个别的具体事物的特点,反映的是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一般性的特点。

2)词义对现实现象的概括有模糊性。

词义的模糊性是指,通过概括而形成的一般的、简单的东西,本身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词义的指称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

虽然词义具有模糊性,但词义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中心和典型是比较清楚的。

3)词义对于具体语言社团的全体成员具有全民性。

词义的全民性指,词义反映的现实现象是一个社会集团的全体成员共同认知的,没有阶级、阶层之分,没有阶级性,全民共同理解,都可以使用来表达思想。

词义具有全民性特点,这是由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社会职能本身决定的。

语言没有阶级性,一视同仁地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词义作为语言的构成要素,反映的是普遍性的东西,是全社会的成员所认可的,自然也就没有阶级性可言。

相反,如果词义具有阶级性,同样一个词的意义不同阶级有不同理解不同解释,那么交际中必然要造成理解上的偏差,不同阶级的人之间是不可能有效沟通的,语言也不可能成为社会大众的交际工具。

说词义具有阶级性,就等于说语言具有阶级性,这是十分荒谬的。

18.什么是本义?

派生义?

中心义?

派生义产生的途径有哪些?

1)本义:

词的有历史可查的最初的意义,它是产生这个词的其他意义的基础。

2)派生意义:

由本义衍生出来的意义。

3)中心意义:

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本义可能逐渐退居次要地位,让某一个派生意义占据中心的地位,这个派生意义就成为该词的中心意义。

派生意义产生的途径就是一般所说的引申。

引申大体上可以分为隐喻和换喻两种方式。

1)所谓隐喻,就是词义是通过比喻方式获得的意义,这种意义是某种比喻方式长期运用,从而把临时的意义固定在了一个词中,成为一项派生意义。

通过隐喻方式产生的派生意义同本义之间有某种相似性关系。

通过隐喻方式产生的派生义,由于同本义之间具有一种相似关系,因此往往可以还原为比喻格式来理解。

常见的相似关系有形状相似和结构相似两种类型,一般是以较具体的意义为基础来构建较抽象的意义,在不同的意义领域之间建立起相似关系。

2)换喻反映的是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二者互相联系,也从本义产生派生意义。

换喻其实就是借代引申,本义和派生义之间是一种相关的关系,而不是相似的关系,由此产生了借代意义。

换喻有以下几种常见类型:

工具——劳动者;

材料——产品;

地名——产品;

地点——机构;

部分——整体;

19.什么是词义的上下位关系?

词义的上下位关系指词义反映的现象之间具有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

上位义更具有概括性,所反映的现实现象比下位义更多。

比如“人”是“男孩”的上位词,“人”所反映的现实现象是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种族不同的全部人类,当然也包括下位的“男孩”。

而下位义比上位义的概括内涵属性更丰富,除了继承上位的属性以外,还有自己独特的属性。

如“男孩”除具有“人”的所有属性以外,还有“男性”、“年龄小”的属性。

20.词义组合成句义要受到哪些条件的限制?

词义的组合是通过词语的搭配(组合)来实现的。

词语的搭配一方面要受到语法规则的支配,另一方面也要受到语义条件的限制。

词义组合的语义条件还要受到语义系列中其他成员的制约。

词语的搭配还要考虑社会的使用习惯,即所谓“惯用法”。

词语的搭配还涉及词义的各种附加色彩和修辞效果。

21.什么是句子的语义结构?

解释语义角色、动程等相关概念。

人们根据语言成分与人类经验的映像关系,把千变万化的现象或事件分析为由稳定的、空间上离散的“物体”(体词)和依附于物体上的、时间上有连续性的可变的“动程”(谓词)抽成的结构叫做句子的语义结构。

语义角色:

语义角色是根据名词与动词的语义关系而抽象出来的,它们反映了人们对古往今来变动不居的人类经验中体词与谓词多种多样具体关系的模式化抽象。

语义角色是可以涵盖许多句子动—名关系的抽象角色。

比如动作发出者与动作的承受者。

动程可分为如下最基本的大类:

(1)猩猩玩球/他走了(动作)

(2)雪很白/鼻子红红的(性质、状态)

(3)他的故事感动了我(使动)

22.什么是句法语义范畴?

解释人称、时、指示;

语气;

情态。

句法的语义范畴由句子中“说话者—说话地—说话时”相关的某些语义范畴,如人称、时、指示,语气,情态及其表达来实现。

人称、时、指示这三个范畴是负责句子与“说话者—说话地—说话时”挂钩的范畴,在哲学上也称作“索引”范畴。

人称是与说话者挂钩的名词性范畴。

时是与“说话时”挂钩的范畴。

指示是与“说话者位置”挂钩的范畴,许多语言中都用专门的指示代词来表示。

语气是表达“句子的言语交际作用”的范畴。

情态是体现“说话者对所言的主观态度”的范畴。

23.什么是蕴涵和预设?

蕴涵:

句子真值的蕴涵关系就是,从一个句子的句义一定可以推导出另一个句子的句义,反向推导却不成立。

a.小红发烧了。

b.小红生病了。

a为真b一定为真,但b为真a不一定为真,那么a句义蕴涵b句义。

预设:

如果一个句子的肯定和否定两种形式都以另一句子的肯定式为前提,则另一句子是该句的预设。

a.他舅舅昨天喝酒了/没喝酒。

B.他有舅舅。

a为真b一定为真,b为假a一定为假,a为假b也仍然为真,那么b句义是a句义的预设.

24.什么是话题和说明?

注意话题与主语、施事的区别及联系。

一个句子中句义信息所关涉的那个事实体是句子的“话题”,针对话题展开的句子其他部分是“说明”。

话题体现说话者选择那个句法成分作为向受话者传递信息的基点,并且与整篇话语的组织有关;

施事则只是体现句法成分与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动程关系的对应关系。

话题和施事都落到句子同一个成分上的情况比较多,但也有很多情况下两者不一致。

比如“小王昨天去了北京”,这句话中的“小王”既是施事又是话题,而“昨天,小王去了北京”这句话中,小王仍是施事,但话题却换成了“昨天”。

主语是单纯的语法范畴,在不少语言中由专门的格助词或名词的格变化标识出来。

在具体句子中,话题与主语常常落在同一个句子成分上,但相反的情况也不少。

“信我写好了”其中话题是“信”,主语却是“我”。

25.什么是焦点和预设?

标示焦点的手段有哪些?

从信息的角度来看,句子中的新信息是说话者所传递的信息的重点所在,是说话者认为受话者不知道因此希望受话者特别关注的部分。

这就是句子的“焦点”。

句子传递信息所依赖的、说话者设定为自己与受话者都知道的那些只是就是“预设”。

在会话中,焦点通过语调重音标示出来。

焦点还可以通过句法形式表现出来,比如,汉语中“是……的”句式中,“是”后面的成分就是信息的焦点。

在有些语言中,焦点用专门的句法虚化成分来标示。

26.什么是言语行为及其分类。

言语行为就是指在传播过程中人们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活动。

它是一种以交流信息为基本功能的传播行为。

言语行为分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

具体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阐述、命令、请求、询问、感谢、道歉、祝愿、承诺、宣告等等。

一些动词如“建议”、“提议”、“命令”、“承诺”、“宣布”等,当主语为说话者“我”时,都体现了明显的相应的言语行为,这样的动词叫施为动词,这样的句子叫施为句。

有基本句型或施为句明确体现出来的言语行为,可以称为直接言语行为。

现实中的话语,常常具有超越直接言语行为的其他言语行为功能,这称为间接语言行为。

如一些疑问句在很多语境中表示请求,则它们的直接语言行为是询问,间接语言行为是请求。

27.如何理解“文字必然有一级单位与语言单位(音义结合体)相对应,体现了所有语言的共性”这句话?

如何依据这个次小单位对文字进行分类?

这一级单位在文字文本中的排列次序对应于语言符号的出现次序,由此文字才可以有效地通过语言的符号义表达信息。

比如汉文中的“方块字”和英文中的“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