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6.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224448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8.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6.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6.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6.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6.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6.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6.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6.docx

《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6.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6.docx

学年高一语文上册课时模块检测卷6

第二单元

4 烛之武退秦师

在那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刻,一个老迈而又佝偻的背脊缓缓站直,苍老而满是坚毅的脸庞以不容任何置疑的神态打动了郑国人。

他,烛之武,用他充满智慧的头脑化解了一场突降的齐天大祸。

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了神奇色彩的人物。

为了拯救危难的国家,他,一个年已七十的老人,半夜行动,直入敌营;分析国家利益,陈说利害得失;瓦解秦晋联盟,解除郑国的危亡。

他有胆有识,他机智聪明,他有谋善断,他能言善辩。

烛之武为什么这样做?

一句话,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

——正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美字体

赏美文

永远的烛之武

①秦、晋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

国难面前,烛之武临危受命,孤身出城;强秦帐内,烛之武不卑不亢、字字珠玑。

终于,谈笑间,干戈化为玉帛。

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的爱国情操,烛之武义无反顾独闯秦营的英雄气概,虽经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依然放射出熠熠夺目的光华!

②命运对烛之武并不公允,几十载的饱受冷落,大半生的怀才不遇,满腹经纶的烛之武,只是郑国一个小小的负责养马的“圉正”。

在他俯下苍老的身躯拾起艰辛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当他仰起斑白的头颅呼出抑郁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

③当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有人想起了他;当大军压境“国危矣”的时候,有人推出了他。

就这样,“今老矣”的烛之武,踉跄着,被推到了两军对峙的刀锋前,被推到了生死难测的境地前。

④没有多少抱怨,说的只是谦逊的“无能为也已”;没有怎么推辞,做的只是慨然“许之。

夜缒而出”。

于是,一个一直模糊的身影,在历史的这一刻,变大、变高、变清晰。

当一个须发尽白、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在月隐风高的夜晚,被人用绳子拴着放到围有层层虎狼之师的孤城外;当一个步履蹒跚、牙落齿摇的老人,在冰冷刺骨的寒风里,揉着酸痛的腰肢走进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这该需要怎样的坚定和无畏!

无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千载之后的我们都该为他的忠诚和勇敢高声喝彩!

⑤面对雄心勃勃的秦穆公,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要有智慧。

慷慨陈词间,有烛之武对郑国的一片赤诚,还有对局势的准确掌控;寥寥数语里,有烛之武对人情的自如练达,还有对世事的深刻洞明。

所以,一场思想的碰撞之后,“秦伯说,与郑人盟”,一场灭国的灾难,就这样化为无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感谢《左传》为我们记下了这位忠勇睿智的老人,纵然隔着千年看去,他依然傲然屹立在历史长河中,他就是烛之武。

⑥永远的烛之武。

【课内挖掘】

1.烛之武

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难,只身前往秦军驻地。

面对强悍的秦伯,他凭借自己高超的语言艺术、外交思想和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说服秦王退兵,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2.郑伯

做人要听得进良言,像郑伯,既然自己的能力不行,但他起码能听取别人的建议,最终成功地保住了郑国。

3.晋侯

学会包容,不因为被人背叛而发怒,从而做出不理智的举动;学会包容,要像晋侯一样,懂得把握形势,理智退兵;学会包容,更要放眼未来,不要把眼光留在自己的脚下。

[适用话题]①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②双赢;③责任;④一鸣惊人源于默默积蓄、隐忍;⑤宽容;⑥知错能改;⑦换个角度看问题;⑧变通;⑨屈与伸。

【课外运用】

示例一:

烛之武虽有“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牢骚与怨气,但是他是一匹蓄势待发的老骥。

我想他也曾因人生虚掷而悲

哀过,感伤过,但他时刻关心着国家与人民的安危。

我们可以想象出多少个日夜他翻看竹简的手势与眼神,想象出多少次他侧耳细听能从王宫中传来征召自己的声音的焦虑与渴盼。

如果没有对国家执着朴实的爱与时刻准备着为国家效力的心,他又怎么能对秦伯的心理以及秦晋之间的恩怨如此了然?

烛之武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烛之武必定取得胜利,因为成功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示例二:

《烛之武退秦师》中,从烛之武对晋国历史和国君的为人了解之清楚,对秦伯心理和秦晋恩怨把握之全面,可以看出:

他虽然长期怀才不遇,却一直关注天下形势,思考安天下济苍生的方法。

长期的默默积蓄,使其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沉稳自信,也使其具备了能言善辩、巧妙退兵的高超智慧。

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迎来了瞬间释放的闪亮时刻。

长期的默默积蓄,使老迈的烛之武最终一鸣惊人,名垂青史。

苏轼说: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

“板凳要坐十年冷。

”读书、治学,都要有这种精神,才能为将来报效国家积蓄力量。

示例三:

烛之武怀才不遇,但他时刻关注天下形势,思考安定天下、救济苍生的计策。

他对晋国的历史和晋君的为人十分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和秦、晋之间的恩怨一目了然,这表明他是一位志存高远之士。

哪怕社会不公,也决不放弃,到了紧要关头,便有了用武之地。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秦伯说,与郑人盟 B.失其所与,不知

C.朝济而夕设版焉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解析:

A项“说”通“悦”;B项“知”通“智”;D项“共”通“供”。

答案:

C

2.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郑人盟     盟:

结盟

B.既东封郑封:

封地

C.是寡人之过也过:

过错

D.亡郑以陪邻陪:

增加

解析:

B项“封”,把……当成边地。

答案:

B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A.夜缒而出,见秦伯    B.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解析:

C项与例句中的加点词语都是意动用法。

A项,夜,名词作状语;B项,军,名词用作动词;D项,亡,使动用法。

答案:

C

4.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D项,两个“焉”都是句末语气词。

A项,之:

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项,以:

介词,因为/介词,拿。

C项,其:

代词,代指郑国/语气词,表示商量或希望的语气,可译为“还是”。

答案:

D

5.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解析:

A项,“不能”的古今意思均指不能够。

B项,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C项,行李:

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D项,夫人:

古义,那个人;今义,对一般人妻子的尊称。

答案:

A

6.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亡”相同,两个“之”不同

B.两个“亡”相同,两个“之”也相同

C.两个“亡”不同,两个“之”也不同

D.两个“亡”不同,两个“之”相同

解析:

第一组中,前一个“亡”为“灭亡”;后一个“亡”为“使……灭亡”。

第二组中,前一个“之”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个“之”是助词,可译为“的”。

答案:

C

7.与“是寡人之过也”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邻之厚,君之薄也B.失其所与,不知

C.以乱易整,不武D.夫晋,何厌之有

解析:

例句与A、B、C项都是判断句,D项是宾语前置句。

答案:

D

8.在横线上补写出空缺的句子。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________________,不仁;失其所与,________________;以乱易整,不武。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亦无所害。

答案:

(1)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知 

(2)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

二、迁移发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宋人使乐婴齐告急于晋,晋侯①欲救之。

伯宗曰:

“不可,古人有言曰:

‘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天方授楚,未可与争。

虽晋之强,能违天乎?

谚曰:

‘高下在心。

’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君其待之。

”乃止。

使解扬如宋,使无降楚,曰:

“晋师悉起,将至矣。

”郑人囚而献诸楚。

楚子②厚赂之,使反其言,不许,三而许之。

登诸楼车,使呼宋人而告之,遂致其君命。

楚子将杀之,使与之言曰:

“尔既许不榖③,而反之,何故?

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

”对曰:

“臣闻之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谋不失利以卫社稷民之主也。

义无二信,信无二命。

君之赂臣,不知命也。

受命以出,有死无霣④,又可赂乎?

臣之许君,以成命也。

死而成命,臣之禄也。

寡君有信臣,下臣获考死⑤,又何求?

”楚子舍之以归。

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

“毋畏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

”王不能答。

申叔时仆,曰:

“筑室反耕者,宋必听命。

”从之。

宋人惧,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曰:

“寡君使元以病告,曰:

‘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

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

退三十里,宋及楚平。

华元为质。

盟曰: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节选自《左传·宣公十五年》)

注:

①晋侯:

晋景公。

②楚子:

楚庄王。

③不榖:

楚王自称。

④霣:

通“陨”,下降,引申为“辱命”。

⑤考死:

为完成使命而死。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闻之/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谋不失利/以卫社稷/民之主也

B.臣闻之/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谋不失/利以卫社稷/民之主也

C.臣闻之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谋不失利/以卫社稷/民之主也

D.臣闻之/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谋不失利/以卫社稷/民之主也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

主要根据句意断句,同时参考句子结构。

答案:

A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瑾瑜”是美玉的意思,“瑾”和“瑜”也都有美玉的意思,其中,“瑾”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是美德的意思。

B.古人以“稷”为五谷之长。

古代帝王、诸侯祭祀土神(社)和谷神(稷),故合称为“社稷”,并用来代称国家。

C.“疾”有丰富的含义,但在文中可翻译成毒虫猛兽。

D.文中“国君含垢”中“含垢”可以解释为污秽、脏东西。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项,“含垢”在这里指耻辱。

答案:

D

11.下列语句全部不属于楚国退兵原因的一组是(  )

①晋师悉起,将至矣

②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

③筑室反耕者,宋必听命

④寡君使元以病告

⑤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

⑥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A.②③⑤B.②④⑥

C.①③④D.①⑤⑥

解析:

⑤⑥两句是华元向楚国表达了宋国坚守的决心和对楚国提出的要求,是楚国退兵的原因。

排除这两句即可。

答案:

C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景公在宋国告急的情况下,听从了伯宗的劝告,没有出兵相救,只是派解扬前去告诉宋国不要投降。

B.解扬路过郑国时,郑国人扣住了他并把他献给楚国,楚国国君以利相诱,但解扬却趁机传达了晋君的命令。

C.楚国军队要撤离宋国时,申犀和正为楚王驾车的申叔时对楚国撤军表示反对,楚王听从了他们的意见。

D.宋人无奈之下,让华元夜入楚师,告诉了宋国城中困难的情况,请求楚师同情百姓的困苦,后退三十里。

解析:

D项理解错误,宋人华元入楚师,虽然说了宋城百姓的困难,但并不是请求楚师的同情,而是表达了誓死保卫国家的决心,这样才使楚师和宋国结盟而离开。

答案:

D

13.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之许君,以成命也。

死而成命,臣之禄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连词,表目的;而,连词;禄,福。

(2)虽然,固定搭配,即使这样,即使如此;盟,名词用作动词,结盟;毙,使动用法,使……灭亡(毙命)。

答案:

(1)我之所以答应君王,是为了完成我的使命。

我死了而能完成使命,这是我的福分。

(2)即使如此,兵临城下被逼签订的盟约,就算让国家灭亡,也不能答应。

参考译文:

宋国人派乐婴齐去晋国告急求援,晋景公想援救宋国。

伯宗说:

“不行,古人说过:

‘鞭子虽然长,达不到马肚子。

’上天正在保佑楚国,不能同它争斗。

晋国虽然强盛,怎么能违背天意?

俗话说:

‘高高低低,都在心里。

’河流湖泊能容纳污秽,山林草野隐藏着毒虫猛兽,美玉隐匿着瑕疵,国君也可以含耻忍辱,也是上天的常道。

君王还是等一等吧。

”晋景公便停止了出兵。

晋国派解扬到宋国去,叫宋国不要向楚国投降,并说:

“晋国军队已全部出发,快要到宋国了。

”解扬路过郑国时,郑国人扣住解扬并把他献给楚国。

楚庄王重重地贿赂他,让他对宋国人说相反的话,解扬不答应,楚王再三劝诱,他才答应了。

楚王让解扬登上楼车,叫他对宋人喊话说晋国不来救宋国,解扬借机传达了晋君要宋人坚守待援的命令。

楚庄王要杀解扬,派人对他说:

“你既然已经答应了我,却又违背诺言,是什么原因?

这不是我不讲信用,而是你丢弃了它,快去接受你该受的刑罚吧!

”解扬回答说:

“臣下听说过。

国君能制定正确的命令就叫义,臣子能奉行国君的命令就叫信,信承载着义而推行就叫利。

谋划不丢掉利益,以此捍卫国家,这才是百姓的主人。

合乎道义不能有两种诚信,讲求诚信不能接受两种命令。

君王收买臣下,就是不懂‘信无二命’的道理。

我接受君命出使,宁可去死也不能背弃使命,难道可以用财物收买吗?

我之所以答应君王,是为了完成我的使命。

我死了而能完成使命,这是我的福分。

我们国君有诚信的臣下,臣下又能完成使命而死,还有什么可求的呢?

”楚庄王放了解扬,让他回国。

夏天五月,楚国军队要撤离宋国,申犀在楚庄王的马前叩头说:

“无畏明知会死,但不敢背弃君王的命令,现在君王您背弃了誓言!

”楚王无法回答。

楚臣申叔时正为楚王驾车,他说:

“修建房屋,把种田的人叫回来,宋国就一定会听从君王的命令。

”楚王照他的话去做了。

宋人害怕起来,派华元在夜里潜入楚营,上了子反的床,把他叫起来,说:

“我们国君派我来把宋国的困难告诉你,说:

‘敝国人已经在交换孩子杀了吃,劈开尸骨烧火做饭。

即使如此,兵临城下被逼签订的盟约,就算让国家灭亡,也不能答应。

如果撤离我们三十里,宋国就一切听命。

’”子反很害怕,就与华元定了盟誓并报告了楚庄王。

楚军退兵三十里,宋国与楚国讲和。

华元当了人质。

盟誓上说:

“我不欺你,你不骗我。

三、创新语用

14.烛之武临危受命,只身入秦营,能言善辩退秦师。

请你结合读过的文学名著中的人物故事,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

巧舌三寸,退秦师十万。

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蛇矛八丈,却魏将千名。

15.请指出下列各句中不得体的地方,并改正。

(1)前几天,本人丢失了钱包,幸亏您及时送还,万分感激,明日我要去寒舍当面表示感谢。

(2)鄙人才学有限,倾尽全力成书一本。

现奉上力作,特此敬请斧正。

(3)某大学学生会对学校的食堂服务质量提出改进意见,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

(4)听说您的公司在经营方面有些问题,如果需要的话,我们将不吝赐教。

(1)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答案:

(1)寒舍 府上 

(2)力作 拙作

(3)责成 希望 (4)不吝赐教 全力协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