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高三第一次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24594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95.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高三第一次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福建省高三第一次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福建省高三第一次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福建省高三第一次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福建省高三第一次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福建省高三第一次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福建省高三第一次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福建省高三第一次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福建省高三第一次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福建省高三第一次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福建省高三第一次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福建省高三第一次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福建省高三第一次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高三第一次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

《福建省高三第一次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高三第一次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高三第一次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

福建省高三第一次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高三第一次联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史学家吕思勉曾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作这样的评述:

“《书经·洪范》载:

‘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笠。

汝则从,龟从,笠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此以

(一)君主

(二)卿士(三)庶人(四)龟(五)笠,各占一权,而以其多少数定吉凶。

”下列最能反映材料观点的是

A.中国早期政治极具神权色彩

B.中国早期政治带有民主遗风

C.中国早期政治实行君主专制

D.中国早期政治充满迷信愚昧

【答案】B

............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带有民主遗风。

2.下表是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统计表。

对于该表分析正确的是

A.主流价值儒学化

B.法家大行其道

C.重利轻义观盛行

D.伦理脱离政治

【答案】A

【解析】材料中体现了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为儒家思想为主的伦理观“仁、礼、信”,说明了两汉社会主流价值儒学化,故A正确;法家大行其道与史实不符,汉代已确立了儒家的统治思想,故排除B;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错误;D项与史实上汉代儒家伦理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不符,故排除D。

3.下图为唐宋时期政权结构示意图。

唐朝的政事堂是宰相集体议决军国大政的权力机关,必须宰相才能参加。

到宋代时,明确规定御前会议必须有皇帝参加。

这种变化反映了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B.中央机构行政效率的提高

C.专制主义不断强化的趋势

D.具有近代民主政治的色彩

【答案】C

【解析】唐朝的政事堂必须宰相才能参加,宋代御前会议必须有皇帝参加,这从实质上反映出专制皇权的加强,故C项正确;二府三司取代三省六部体现的专制主义的强化,不是中央集权的加强,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中央机构行政效率的提高,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专制皇权的加强,不具有近代民主政治色彩,故D项错误。

4.清雍正帝对军机大臣张廷玉评价道:

“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联意,训示臣民,其功甚巨”,遗诏允其配享太庙,从而成为清代唯一获此殊荣的汉官。

张廷玉之所以获此殊荣的原因是

A.处理军机处事务决策得当

B.因满官职权下降而掌大权

C.文笔谋划严格,秉承皇帝意旨

D.在僵化的体制下认真监察百官

【答案】C

【解析】张廷玉是军机大臣,从材料“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结合军机处职能可判断C项正确;军机大臣没有决策权,故A项错误;军机大臣只是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没有实权,故B项错;军机大臣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机构,没有监察职责,故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清朝的军机处,抓住关键信息“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结合所学军机处的职责进行解答,军机处的职责:

秉承皇帝旨意,上传下达。

5.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十三刺史部,九部在北,四部在南。

西晋前期19州,南7北12。

至唐贞观元年,分全国为10道,正好5道在南,5道在北。

北宋元丰时期23路,南方占14路而北方只有9路。

明清时期南北方省区基本是二比一。

这说明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设置的依据是

A.山川形便原则

B.犬牙交错原则

C.依据地方风俗不断变化调整

D.依据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

【答案】D

6.下表太湖地区东晋至清各代水旱比较表

根据表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推测

A.隋唐政治制度完善导致水旱灾害较少

B.两宋时期水旱灾害较多导致经济倒退

C.经济发展水平与水旱灾害次数成正比

D.农耕经济发展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答案】D

【解析】由表格信息可知,太湖地区水旱灾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农耕经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带来的结果,故D项正确;隋唐时期全国再次完成统一,农耕经济和人口分布较为合理,这是此时水旱灾害较少的原因,不是因为隋唐政治制度的完善,故A项错误;两宋时期虽然水旱灾害较多,但是经济比隋唐时期有所发展,故B项错误;经济越发展不一定水旱灾害次数就越多,比如隋唐相比南朝的水灾次数、元明相比南宋的旱灾次数,故C项错误。

点睛:

数据表格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首先关注表格中的数据,注意数据的变化;其次关注表格外的文字信息,注意要求范围。

7.南宋末年,松江“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籽,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

元初,崖州黄道婆在松江府“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人既受教,竞相作为”,松江逐步成为全国性的手工棉纺织业中心。

这说明

A.元朝私营纺织业优势超官方

B.元朝商业贸易中心移至南方

C.手工业进步依托技术革新

D.棉纺织技术决定商业水平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民营纺织业超过官方开始居主导地位,故A项错误;自从两宋之际开始,中国经济重心就已经转移到南方,故B项错误;松江之所以成为全国性的手工棉纺织业中心是因为黄道婆棉纺织技术的传播,故C项正确;D项说法太过绝对,故错误。

点睛:

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简化的办法是分层概括,归纳组合。

本题的材料可简化为黄道婆在松江府传授棉纺织技术使其逐步成为全国性的手工棉纺织业中心,由此判定答案。

8.明代法律规定:

“其夫殴妻,非折伤,勿论;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涟表门间,除免本家差役。

”这反映了

A.明代法律存在等级观念

B.小农经济滋生性别歧视

C.明代政府禁止寡妇改嫁

D.理学思想影响婚姻观念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体现出“三纲五常”和“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这是理学思想对婚姻观念的影响,故D项正确;A项是材料的现象,不是本质,故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小农经济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禁止寡妇改嫁,只是鼓励守节,故C项错误。

点睛:

反映类选择题考查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过程是“现象——本质”。

本题的现象是“丈夫殴打妻子无罪,鼓励寡妇守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代法律的等级观念,但从实质上反映出理学思想的影响。

9.南京政府国民生产毛值1934-1936年分别为213,237,259亿元。

1928年,南京政府的税收为25930万元,1936年则达到105730万元,8年中提高近3倍。

这几年南京政府每年的财政支出中,军费经常占岁出的30}-40%,债务费占岁出的30%左右,建设性的支出(包括实业费、交通费、建设费、教育文化费等)从来没有超过岁出的4%。

这反应了

A.南京政府的重税政策和非建设性财政促进了经济发展

B.南京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阻碍了经济发展

C.南京政府对经济的调控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

D.南京政府为抵抗日本侵略大借外债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重税政策和非建设性财政不可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由材料数据可以看出此时国民政府的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故B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开始抵抗日本侵略是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故D项错误;南京政府国民生产总值之所以不断提高,是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币制改革以及税收政策等调控措施带来的结果,故C项正确。

10.到1912年3月,几百个社团,几十个党派群起纷立,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中国大地。

全国报纸总数达5000种,销售数量达4200万份。

不仅拥袁的报刊,而且制袁反袁的报刊也都可以公开出版发行,各种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及马克思的学说,亦允许见诸报端或公开演讲宣传。

这反映了

A.袁世凯实现假民主真独裁

B.当时政治环境较为宽松

C.马克思主义己经成为近代中国主流思想

D.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体现出民国建立之初,各种党派、舆论、思想并行不悖,这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环境比较宽松,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袁世凯独裁,故A项错误;此时马克思主义还没有成为主流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民主共和思想,故D项错误。

11.据王德州回忆,1922年,第三国际是在“接到开滦煤矿罢工的报告后”才“正式承认中国党的”。

列宁在病中得知“二七”斗争的消息后也极为兴奋,认为中国工人阶级己经走上了世界政治舞台。

据此可知,“二七”斗争

A.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历史舞台

B.表明中国共产党己经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C.是在第三国际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D.扩大了中国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影响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故A项错误;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才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二七”斗争是在第三国际的指导下进行的,故C项错误;开滦煤矿罢工和“二七”斗争引起了第三国际和列宁的关注,这说明中国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影响扩大了,故D项正确。

12.针对1941年1月皖南事变的发生,毛泽东认为是有同志“没有了解中国革命的实际,没有了解经过10年反共的蒋介石”。

他提醒党内同志对苏联人的话,“不可不听,又不可尽听”。

并于1942年在全党范围内开展整风。

这反映了

A.中共力图从思想根源上破除将共产国际指示神圣化和教条化的氛围

B.皖南事变发生是延安整风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

C.毛泽东对共产国际阳奉阴违

D.延安整风运动是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映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皖南事变的发生一定程度上受到共产国际的影响,由此毛泽东决心尽快改变与共产国际的关系,从实质上摆脱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干预,故A项正确;皖南事变的发生是延安整风运动的导火线,故B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延安整风运动是一次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故D项错误。

第II卷(共160分)

本卷36^-43题为必答题,每道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请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南方经济发展很快,但闺北、闽西、湘西、江西东部、南部,广东和广西北部、云贵等许多地区还没开发,广西全省的赋税不及苏州的几分之一。

到了清代中国进入了全域性开发时期,政府重视落后地区的开发,雍正在广西、湖南、四川等地“改土归流”,把这些地区的实际管辖权收归中央,“盛世兹丁,永不加赋”,“湖广填四川”等政策,耕地面超过明朝一倍,清代中期人口比明代增加3倍,四川人口由清初不到全国的1%到清后期占全国人口的10%,乾隆年间人口达1.7亿,1840年前后达4.亿多,东部与西部经济总量由明代的2:

1发展到1:

1,中南、西南的经济总量由明代的19.%上升到34%,换句话说,中南、西南得到更多的开发。

1762年设立伊犁将军,调派人员和发配罪犯去戍边、垦荒,内地移民村落也开始出现。

材料二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用大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了抵杭外来侵略的历程。

1931年开始的杭日战争为什么能坚持到胜利?

固然有许多因素与条件,但不可回避的是中国的地大物博,中国的经济分散到广阔的腹地,是支持民族独立战争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因素。

—摘编自赵和平《中国文化史之财政经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说明朝区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清代区域经济开发的特点和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全域性开发的历史作用。

【答案】

(1)问题:

区域发展不平衡。

说明:

南方(江浙)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南方、中部、西部、西南许多地区还没有开发。

特点:

国家意志下的全域性开发;重视边疆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开发。

措施:

改土归流;取消人头税;移民;设立伊犁将军(军政长官)。

(2)作用:

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大幅度增加;开发了中南和西南等落后地区;促进了人口流动;促进边疆开发;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抗日战争地胜利奠定了基础。

【解析】第

(1)问,“问题”,由材料信息“明代南方经济发展很快,但闺北、闽西、湘西、江西东部、南部,广东和广西北部、云贵等许多地区还没开发,广西全省的赋税不及苏州的几分之一”可以得出区域发展不平衡。

“说明”,由材料得出南方(江浙)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南方、中部、西部、西南许多地区还没有开发。

“特点”,由材料信息“到了清代中国进入了全域性开发时期,政府重视落后地区的开发。

”概括得出。

“措施”,由材料“雍正在广西、湖南、四川等地“改土归流”,把这些地区的实际管辖权收归中央,“盛世兹丁,永不加赋”,“湖广填四川”等政策……1762年设立伊犁将军,调派人员和发配罪犯去戍边、垦荒,内地移民村落也开始出现”概括得出改土归流、取消人头税、移民、设立伊犁将军等。

(2)问,“作用”由材料概括得出。

材料一“耕地面超过明朝一倍,清代中期人口比明代增加3倍,四川人口由清初不到全国的1%到清后期占全国人口的10%,乾隆年间人口达1.7亿,1840年前后达4.亿多,东部与西部经济总量由明代的2:

1发展到1:

1,中南、西南的经济总量由明代的19.%上升到34%,换句话说,中南、西南得到更多的开发”得出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大幅度增加;增加经济总量;开发了中南和西南等落后地区;促进了人口流动;促进边疆开发;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等。

材料二“但不可回避的是中国的地大物博,中国的经济分散到广阔的腹地,是支持民族独立战争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因素”得出为抗日战争地胜利奠定了基础。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代文明是否兼收并蓄,有如下评价:

“唐代的社会和文化吸收此前数百年间的历史遗产,能够兼容并包地摄取外来的各种文化营养。

—(《ThePerspectivesOntheTang》A.WrightD.Twichetted1973YALe)

“尽管在宗教、艺术、器物等方面,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等文明,对于唐代的习俗、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影响,但是唐代的官职、兵制、刑法、赋役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

—张广达《唐代的中外文化汇聚与晚清的中外文化交流》

“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是要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开放趋势与保守倾向并存。

—邓小南《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唐代史知识,围绕“开放”与“保守”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评分标准:

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围绕主题阐述即可。

示例一:

论题:

唐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多元

阐述:

唐朝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

(思想)唐朝风气开放,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习俗、生活、宗教、器物)中外交流频繁,吸收了印度、中亚、西亚的宗教、艺术,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丰富了人民的生活

示例二:

论题:

唐朝文化是保守的

阐述:

唐代的官职(科举制)、兵制、刑法(《唐律》)、土地和赋役(均田制、租庸调制)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政治制度、伦理文化都没有发生改变。

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

(服务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示例三:

唐朝文化开放趋势与保守倾向并存(略)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首先,围绕“开放”与“保守”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如唐代文化开放多元,或唐代文化是保守的;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必须史论结合,如果选择“开放”,从民族交流、中外交流角度组织答案;如果选择“保守”,则从继承前朝的角度回答。

点睛;本题要求学生自主命题,考查层次较高。

解题的关键,首先要认真审题,尤其是设问括号中的内容;其次围绕“开放”与“保守”自行拟定具体的论题,选择开放或保守都行,关键是选择自己容易答的论题;再次论述时要充分运用材料信息,然后结合所学,一定要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五口通商章程》签订后,西方各国以中国审判方式野蛮、监狱条件恶劣为借口纷纷攫取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但他们在审判中依据各自所属法律所规定的审判原则处理案件,令人耳目一新,使时人得以更直观的方式与西方审判制度、审判观念、审判原则相接触。

1906年清政府着手司法官制改革:

改刑部为法部,统一管理司法行政,不再兼理审判;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作为中央审判机关,专掌最高审判。

1910年清廷通过了《刑事诉讼律草案》与《民事诉讼律草案》,明确把诉讼分为刑、民两部分,为审判中的刑、民分立确立了法律依据。

1910年颁行《法官考试任用暂行章程》及其细则,以法令的形式初步确定了通过考试选取法官的制度,并严格规定了考试章程。

在所颁布的《宗室觉罗诉讼章程》中,更是规定过去享有司法特权的“宗室”在民事诉讼中,审判管辖、起诉、被诉等审理过程中都不再享有特权,而与汉人“一体同科”,满洲宗室犯罪,必须像汉人一样关进监狱。

—龚春英《清末审判制度改革与中国法制近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审判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清末审判制度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答案】

(1)原因:

中国原有司法审判制度存在弊端(司法权由行政部门掌管,司法不独立);西方审判制度和观念的传入;司法主权丧失(列强攫取领事裁判权)的刺激。

(2)内容:

成立专门的司法行政与审判机构;确立民刑分立原则;确定考试选拔法官制度;取消满洲宗室的司法特权。

影响:

确立了司法审判的独立地位;有利于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推动了中国法制近代化进程。

【解析】

(1)主要原因:

依据材料一“西方各国以中国审判方式野蛮”、“监狱条件恶劣为借口纷纷攫取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使时人得以更直观的方式与西方审判制度、审判观念、审判原则相接触”可知原因主要有:

中国原有司法审判制度存在弊端(司法权由行政部门掌管,司法不独立);西方审判制度和观念的传入;司法主权丧失(列强攫取领事裁判权)的刺激。

(2)内容:

依据材料二“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作为中央审判机关,专掌最高审判”可知设立了成立专门司法行政与审判机构;依据材料二“以法令的形式初步确定了通过考试选取法官的制度”“过去享有司法特权的‘宗室’在民事诉讼中,审判管辖、起诉、被诉等审理过程中都不再享有特权”得出:

确立考试选拔法官制度;取消满洲宗室的司法特权。

影响:

依据前面所示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可从确立了司法审判的独立地位;有利于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推动了中国法制近代化进程方面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