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基础油全套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25878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1.5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成基础油全套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合成基础油全套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合成基础油全套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合成基础油全套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合成基础油全套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合成基础油全套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5页
合成基础油全套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5页
合成基础油全套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5页
合成基础油全套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5页
合成基础油全套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5页
合成基础油全套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5页
合成基础油全套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5页
合成基础油全套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5页
合成基础油全套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5页
合成基础油全套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5页
合成基础油全套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5页
合成基础油全套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5页
合成基础油全套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5页
合成基础油全套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5页
合成基础油全套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5页
亲,该文档总共6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合成基础油全套资料.docx

《合成基础油全套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成基础油全套资料.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合成基础油全套资料.docx

合成基础油全套资料

第三章合成润滑油的制备

Ø知识目标

1.了解合成润滑油的分类和性能特点。

2.掌握酯类合成润滑油的生产过程、性能和应用。

3.掌握聚醚类润滑油的生产过程、性能和应用。

4.掌握合成烃类润滑油的生产过程、性能和应用。

5.了解硅酸酯、磷酸酯等合成润滑油

Ø能力目标

1.能从外观上认识合成润滑油。

2.能根据不同的应用场合和润滑油的特性分析并选用适合的合成类润滑油。

3.能识别和理解各种合成润滑油工艺流程。

4.能应用所学技能和知识工业生产和制备酯类、合成烃类以及聚醚类润滑油。

第一节概述

一般润滑油由基础油和添加剂组成。

基础油主要有三类,第一类动植物油,例如菜子油、葵花子油、大豆油等,由于植物油极易氧化,使用寿命很短。

第二类矿物油,目前绝大部分润滑油产品都是以矿物油为基础油的。

第三类为合成基础油,采用有机合成方法,由低分子经过化学合成制备成的较高分子的物质,具有一定化学结构和特殊性能。

制备合成油的原料可以是动植物油脂,也可以用石油或其它化工产品。

在化学组成上,合成基础油的每一个品种都是单一的纯物质或同系物的混合物。

构成合成基础油的元素除碳、氢之外,还包括氧、硅、磷和卤素等。

合成润滑油与矿物润滑油相比,在性能上具有一系列优点,可以解决矿物润滑油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日益得到重视,合成润滑油不但是许多军工产品的重要润滑材料,而且在民用方面也有很大的潜力。

合成润滑油虽然比矿物润滑油价格高,但由于性能优良、使用寿命长、机械磨损小,因此合成润滑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一、合成润滑油的分类

根据合成润滑油基础油的化学结构,美国材料试验学会(ASTM)特设委员会制定了合成润滑油基础油的试行分类法。

合成润滑油基础油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合成烃润滑油,主要包括聚α-烯烃油、烷基苯、合成环烷烃、聚丁烯等;第二类有机酯,主要包括双酯、多元醇酯和聚酯;第三类其它合成油,主要有聚醚、磷酸酯、硅油、硅酸酯、卤代烃、聚苯醚等。

二、合成润滑油的性能特点

矿物润滑油是目前最常用的润滑油,但矿物油产品有明显的不足:

首先矿物油的低温性能差,尤其是高黏度润滑油的倾点一般都在-10℃以下,在寒区冬季野外操作很难启动。

其次,矿物油在120℃下就开始迅速氧化,加入各种添加剂后可以在150℃下长期使用,但在更高温度下使用寿命很短,且容易生成积炭。

另外矿物油的黏度指数一般都在90~1l0,加氢油可提高到l20~l30。

而且矿物油遇火会燃烧,抗辐射性差,一般情况下密度都不大于1。

合成润滑油与矿物油相比具有很多的优点,可以弥补矿物油的上述不足,合成润滑油具有以下特性。

1.具有优良的耐高温性能

合成润滑油具有热安定性好、热分解温度高、闪点及自燃点高、对添加剂的感受性好等特点。

合成润滑油比矿物质油具有更为优良的耐高温性能。

表3-1列出了各类合成油的热分解温度和整体极限工作温度范围。

从表中可以看出,对黏度相近的油品来说,合成油比矿物油的使用温度要高。

表3-1各类合成油的热分解温度及整体极限工作温度范围

类别

热分解温度/℃

长期工作温度/℃

短期工作温度/℃

矿物油

250~340

93~121

135~149

聚α-烯烃油

338

177~232

316~343

双酯

283

175

200~220

多元醇酯

316

177~190

218~232

聚醚

279

163~177

204~218

磷酸酯

194~421

93~177

135~232

硅油

388

218~274

316~343

硅酸酯

340~450

191~218

260~288

聚苯醚

454

316~371

427~482

全氟碳化合物

288~343

399~454

聚全氟烷基醚

232~260

288~343

2.具有好的低温性能及粘温性能

大多数合成润滑油比矿物油黏度指数高,黏度随温度的变化小。

在高温黏度相同时,大多数合成润滑油的凝点要比矿物油低、低温黏度也比矿物油小,所以合成润滑油可在较低的温度下使用。

表3-2列出了各类合成润滑油的黏度指数及凝点的范围。

表3-2各类润滑油的黏度指数以及凝点的范围

类别

黏度指数

凝点/℃

类别

黏度指数

凝点/℃

矿物油

50~130

-45~-6

硅油

100~500

<-90~+10

聚α-烯烃油

80~150

-60~-20

硅酸酯

110~300

<-60

双酯

110~190

<-80~-40

聚苯醚

-100~+10

-15~+20

多元醇酯

60~190

<-80~-15

全氟碳化合物

-240~+10

<-60~+16

聚醚

90~280

-65~+5

聚全氟烷基醚

23~355

-77~-40

磷酸酯

30~60

<-50~-15

从表中可以看出,合成润滑油的粘度指数比矿物油的黏度指数高,倾点比矿物油的倾点低,具有低温性能及粘温性能好的特点,另外合成润滑油的高温性能也比矿物油的要好,所以合成润滑油比矿物油的使用温度范围要宽。

3.具有低的挥发损失

油品的挥发性是油品在使用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性能。

若使用温度高,挥发性大的油品不但耗油量高,而且由于轻组分的挥发会使油品变粘,造成油品基本性能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油品的使用寿命。

矿物油是一段馏分油,在一定蒸发温度下,其轻馏分就很容易挥发。

而合成润滑油油大多数是一种单一的化合物,其沸点范围较窄,所以一般合成油与相同黏度的矿物油相比挥发性要低,其与同黏度的矿物油相比在高温下挥发损失就要小得多。

如用矿物油调制的SAE40内燃机油比用合成油调制的SAE20内燃机油的挥发损失大一倍以上。

4.具有难燃性

矿物润滑油遇火会燃烧。

在许多靠近热源的部位,常常由于矿物油的泄漏着火造成重大事故。

目前还没有找到靠加入添加剂的办法来改善矿物油的着火性能。

而某些合成油却具有优良的难燃性能。

如磷酸酯虽然本身闪点并不高,但是由于没有易燃和维持燃烧的分解产物,因此不会造成延续燃烧。

芳基磷酸酯在700℃以上遇明火会发生燃烧,但它不传播火焰,一旦火源切断,燃烧立即停止。

所以磷酸酯其本身具有难燃性。

聚醚是水-乙二醇难燃液的重要组分,主要用来增加黏度。

聚醚和乙二醇都能燃烧,但水-乙二醇难燃液中含40%~60%的水,在着火情况下,由于水的大量蒸发,水蒸汽隔绝了空气,从而达到阻止燃烧的目的。

全氟碳润滑油在空气中根本不燃烧,而全氟烷基醚油在氧气中亦不能燃烧。

表3-3中列出了各类合成油的难燃性能。

合成油的难燃性能对航空、冶金和发电等工业部门具有极重要的使用价值。

表3-3合成油的难燃性

油品类型

闪点/℃

燃点/℃

自燃点/℃

热歧管着火温度/℃

纵火剂点火温度/℃

矿物汽轮机油

200

240

<360

<510

芳基磷酸酯

240

340

650

>700

不燃

聚全氟甲乙醚

>500

>500

>700

>930

不燃

水-乙二醇难燃液

>700

不燃

5.具有较高的密度

矿物油相对密度小于1,而某些合成润滑油具有相对较大的相对密度,可满足一些特殊用途的需求,如用于导航的陀螺液、仪表隔离液等。

合成润滑油的相对密度见表3-4。

表3-4合成润滑油的相对密度

油品名称

相对密度

油品名称

相对密度

矿物油

0.8~0.9

氟硅油

1.4

多元醇酯

0.9~1.0

聚全氟烷基醚

1.8~1.9

磷酸酯

0.9~1.2

全氟碳、氟氯油

>2.0

甲苯基硅油

1.0~1.1

氟溴油

2.4

甲基氯苯基硅油

1.2~1.4

6.其它特殊性能

含氟润滑油包括全氟碳化合物、氟氯油、氟溴油和聚全氟烷基醚等,都具有极好的化学稳定性,这是矿物油及其它合成油所不及的。

在100℃以下,全氟碳油、氟氯碳油与全氟聚醚油分别与氟气、氯气、68%硝酸、98%硫酸、浓盐酸、王水、铬酸洗液、高锰酸钾和30%的过氧化氢溶液不起作用。

在100℃下,全氟碳油与全氟聚醚油用20%的氢氧化钾溶液处理后可长期与偏二甲肼接触不发生反应。

氟油与火箭用的液体燃料及氧化剂,如煤油馏分、烃类燃料和偏二甲肼、二乙基三胺、过氧化氢、红色发烟硝酸及液氧等不起反应。

但氟油可与融化的金属钠发生猛烈反应。

全氟聚醚油与金属卤化物-路易斯酸,如AlCl3,SbF3、CoF3接触,在100℃以上会发生分解。

聚苯及聚苯醚具有良好的抗辐射性能。

一般来说,每年106拉德的吸收剂量对润滑剂的影响很小,到107~108拉德就能分出润滑油抗辐射性能的优劣。

矿物油能耐108~109拉德/年的剂量。

酯类油、聚α-烯烃油与矿物油的耐辐射性能相近,硅油、磷酸酯则低于矿物油,只能耐107拉德/年的剂量。

如果需要耐109拉德/年的吸收剂量的润滑油,就需要含苯基的合成油,如:

烷基化芳烃、聚苯或聚苯醚。

聚苯醚的抗辐射性能最好,能耐1011拉德/年的吸收剂的量。

酯类及聚醚合成油具有生物降解功能,润滑油应用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遇到润滑油泄露、溢出或不当排放,矿物润滑油不可生物降解,对环境的造成严重污染。

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生产和使用可生物降解的润滑油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

可以生物降解的基础油有:

植物油、合成酯和聚乙二醇等。

表3-5为列出了上述几种生物降解基础油的性能比较。

表3-5几种生物降解基础油的性能比较

性质

矿物油

植物油

合成酯

聚乙二醇

生物降解性/%

10~40

70~100

10~100

10~90

粘度指数

90~100

100~250

120~220

100~200

倾点/℃

-54~-15

-20~20

-60~-20

-40~20

与矿物油的相容性

不溶

氧化稳定性

一般

相对价格比

1

2~3

5~20

2~4

三、合成润滑油的发展与应用

合成润滑油是在二十世纪3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

首先是美国人和德国人先后制备了合成烃润滑油,以解决润滑剂的短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为了维持战争,克服严冬低温的困难,首先发展了酯类合成润滑油的生产,解决了坦克和牵引车在低温下的启动,并开始用于活塞式和喷气式飞机发动机的润滑。

德国还开始了包括聚合、氯化烃脱氢、烯烃与芳烃缩合的合成烃生产。

1942年德国合成油的生产量达到6.7万吨,其中50.7%用于航空。

在1935年左右,美国研究了有机硅聚合物制备方法,并于1944年用直接合成法生产硅油。

在此期间美国和德国都研究了用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生产聚醚合成油,著名的“Ucon”润滑剂就是美国联合碳化合物公司生产的单烷基聚醚润滑剂。

20世纪50到60年代,由于商业和军用飞机的涡轮喷气式发动机的发展,对航空润滑油提出了耐高温、低温的苛刻要求,一般矿物润滑油已不能满足。

于是加速了酯类合成油的发展。

1952年美军首次提出酯类航空润滑油的军用规格MIL-L-7808。

到50年代末,美国酯类航空润滑油的年产量达到7400吨。

然而,对于用于更现代化飞机的高功率发动机来说,要求使用高温性能更好的润滑油,于是又发展了多元醇酯类航空润滑油。

到60年代末,美国酯类航空润滑油的年产量达到2.7万吨。

在1949年至1953年间,壳牌公司研究了有机磷化合物作为合成润滑油和液压油的可能性。

找到了芳基磷酸酯可作为难燃液压液,先用于民用飞机,后用于工业液压设备和海军舰船上。

为了研制原子弹,在二战中美国发展了氟油,用于六氟化铀气体扩散的润滑。

随后前苏联亦开展了氟油的研究工作。

到60年代,氟油的制备技术一直处于绝密状态。

在70年代以前,由于合成润滑油的产量小、价格高.主要在军工部门应用。

进入70年代后,由于能源危机和汽车等民用工业的技术进步,出现了一些特殊润滑问题,使合成润滑油找到了更广阔的应用场合,逐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汽车上使用获得节能效果和经济效益,促使合成润滑油的产量得到了较快的增长。

20世纪80年代末,全世界合成润滑油的总产量达到13.6万吨/a。

合成润滑油需求量的迅速增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高科技的发展对润滑剂的要求更苛刻。

机械设备的体积缩小、负荷增加、精密度提高、使用寿命延长、要求润滑油用量少,同时能耐高、低温、重负荷、长寿命。

例如高级轿车用的5W/50SG汽油机油,只有全合成油才能达到指标要求。

其次,由于资源短缺,普遍要求节能。

合成润滑油可利用动植物油及其它化工原料制备,扩大了原料来源。

而且合成润滑油用量少、蒸发量小,补加量少,且寿命长,最终可减少用量,达到了节约能源的目的。

再一方面,新世纪对环境保护的要求更高、更全面。

矿物油不能生物降解,而酯类合成油、低分子的聚烯烃油及聚乙二醇都有很好的生物降解性能。

可以满足新世纪的环保要求。

今后,在各类合成润滑油中增长较快的是聚α-烯烃油和酯类合成油。

中国的合成润滑剂工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

1949年生产聚烯烃润滑油18吨。

50年代末期开发硅油和氟油的生产工艺,并建立了工业生产装置,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和第一枚人造卫星上天提供了润滑剂产品。

60年代初开始研究酯类合成油,研制成酯类航空润滑油、精密仪表油和高温润滑脂,并在航空工业部门正式使用。

70年代初,为配合引进的大型喷气客机和轧钢设备配套用油,发展了磷酸酯航空液压油和工业难燃液压油,同时还研究和生产全氟聚醚产品。

70年代中期研究出了聚醚产品,同时对蜡裂解和合成烃加氢工艺进行了系统研究。

80年代以来,对合成润滑剂的生产工艺进行改进,优化生产条件,降低原材料消耗,开发新品种和扩展产品市场。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中国共有15个单位研究和生产合成润滑剂。

已研制和生产的合成润滑油有聚烯烃油、酯类油、聚醚、硅油、氟油、磷酸酯等各类品种,发展了一百多种合成润滑油脂产品。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重庆高级润滑油公司所属一坪化工厂是中国研究和生产合成润滑油脂的重要基地,多年来,为中国国防军工和尖端科技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润滑油产品,满足了军工和民用工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合成润滑油的应用领域是很广的,可以说,凡使用矿物油的部位均可以使用合成油代替。

此外,由于合成油具有许多矿物油所不及的特殊性能,因此有些部位只能使用合成润滑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合成润滑油的应用领域和生产量将不断扩大,使用合成润滑油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将更加显著。

表3-6列出了合成润滑油的应用领域。

表3-6合成润滑油的应用领域

应用领域

用途

合成润滑油类型

汽车工业

发动机润滑油

聚烯烃、酯类油

二冲程发动机油

聚丁烯

汽车齿轮油

聚烯烃、酯类油、聚醚

汽车自动传动液

聚烯烃、酯类油

中心液压油

聚烯烃、酯类油

制动液

聚醚

一般工业

齿轮和轴承润滑油

聚烯烃、酯类油、聚醚

冷冻机油

酯类油、聚醚

压缩机油

聚烯烃、酯类油、聚醚

难燃液压油

磷酸酯、聚醚

导热和电气用油

烷基苯、聚烯烃、硅油

金属加工液

聚醚、酯类油

润滑脂

聚烯烃、酯类油、硅油、氟油

国防军事业

航空喷气发动机

聚烯烃、酯类油

活塞式发动机油

聚烯烃、酯类油

航空及导弹液压油

聚烯烃、酯类油、磷酸酯、硅酸酯

耐辐射、抗化学润滑剂

烷基苯、聚苯醚、氟油

四、合成润滑油的性能对比

表3-7各类合成润滑油与矿物润滑油性能对比

油类型

粘温性

低温性

热安定性

氧化安定性

水解安定性

抗燃性

耐负荷性

体积模数

挥发性

抗辐射性

相对密度

储存性

价格

矿物油

超精制矿油

合成烃

酯类油

聚醚

磷酸酯

硅酸酯

硅油

氟碳油

全氟醚

合成润滑油的种类很多,表3-7将各类合成润滑油与矿物润滑油性能做了详细对比,从表中可以看出,有机酯类油和合成烃类油均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两类合成润滑油品种。

第二节酯类油的制备

一、酯类油的分类

酯类合成油是由有机酸与醇在催化剂作用下,酯化脱水而获得的。

根据反应产物的酯基含量,酯类油可分为:

双酯、多元醇酯和复酯(聚酯)。

1.双酯

以二元酸与一元醇或二元醇与一元酸反应的产物。

其通式为:

常用的二元酸有癸二酸、壬二酸、己二酸,邻苯二甲酸、十二烷二酸、二聚油酸等。

常用的一元醇有2-乙基己醇、C8~C13羰基合成醇。

二元醇有新戊基二元醇、低聚合度聚乙二醇。

一元酸为直链和带短支链的饱和脂肪酸。

2.多元醇酯

由多元醇和直链或带短支链的饱和脂肪酸反应的产物。

常用的多元醇为三羟甲基丙烷和季戊四醇。

酯的通式为:

式中:

当n=0时为季戊四醇醋;n=1时为三羟甲基乙烷酯、三羟甲基丙烷酯;n=2时为新戊基二元醇酯。

式中:

n=0时,为双季戊四醇醋;n=1时为双三羟甲基丙烷酯。

3.复酯

由二元酸和二元醇酯化成长链分子,其端基再由一元醇或一元酸酯化而得的高黏度基础油。

其通式为:

以酸为中心的复酯:

一元醇-二元酸-[二元醇-二元酸]n-一元醇

以醇为中心的复酯:

一元酸-二元醇-[二元酸-二元醇]n-一元酸

式中,n为自然数。

复酯的平均分子量一般为800~1500。

二、酯类油的生产过程

酯化反应一般是在搪瓷釜中进行的,反应产物是酯和水,此反应是一典型的可逆反应。

按下列方程进行:

1.原料

醋化过程中常用的原料包括酸和醇两大类。

其中一元酸多采用直链一元脂肪酸,由天然油脂裂解或石蜡氧化而来。

直链二元酸由天然油脂或石油化工产品氧化而得。

脂肪酸是合成酯类油的原料,它由石蜡经高锰酸钾氧化而得。

通常生产合成润滑油所需要的是C5~C10的低碳数脂肪酸,是制皂工业的副产物。

由制皂工业副产物中得到的这种低碳数脂肪酸,其中仍有20%~30%的高碳数脂肪酸和少量的带不饱和双键的烯酸杂质,因此必须进行精制,把对产品有影响的杂质去掉,并分馏成单一成分的酸。

一般采用硝酸氧化去掉不饱和物,以改善产品的抗氧化性能,即在氧化釜中以硝酸和脂肪酸在90~95℃下回流4h,分出酸渣,然后进行水洗,再进入精馏塔切割成单一成分的酸。

支链一元醇多由烯烃聚合,再经碳基合成制取,多元醇由醇醛缩合而成。

图3-8列出了酯类油生产用醇的来源及生产工艺,图3-9列出了酯类油生产用酸的来源及生产工艺。

表3-8酯类油生产用醇的来源及生产工艺

原料

生产工艺

2-乙基己醇

异辛醇

异壬醇

异癸醇

异十三醇

聚乙二醇

季戊四醇

三羟甲基乙烷

三羟甲基丙烷

丙烯/乙醛

正丁烯/丙烯

正丁烯

丙烯

丙烯

乙烯

甲醛/乙醛

甲醛/丙醛

甲醛/丁醛

羰基合成或缩合

聚合羰基合成

齐聚再羰基合成

齐聚再羰基合成

齐聚再羰基合成

氧化聚合

醇醛缩合

醇醛缩合

醇醛缩合

表3-9酯类油生产常用酸的来源及生产工艺

原料

生产工艺

饱和脂肪酸

庚酸

辛酸

壬酸

癸酸

C4~C9

邻苯二甲酸

己二酸

壬二酸

癸二酸

二聚油酸

十二烷二酸

蓖麻油

椰子油、棕榈仁油

大豆油、牛油

椰子油、棕榈仁油

石蜡

邻二甲苯/萘

油酸

蓖麻油

植物油

丁二烯

裂解

裂解

裂解

裂解

催化氢化

催化氢化

催化氢化

皂化裂解/电解合成

皂化裂解/电解合成

皂化酸化聚合

聚合环化、氧化开环

2.酯类油合成工艺

(1)原料配比

为有利于酯化反应完全,原料配比中常使沸点较低的原料组分加入量比理论计算所需的摩尔比多5%~10%。

通常生产二元酸双酯时,为醇过量;生产二元醇双酯和多元醇酯时,为脂肪酸过量;生产复酯时,第一步反应按计算摩尔比,第二步为封头的酸或醇过量。

如制备癸二酸二(2-乙基己基)酯时加入过量的醇(摩尔数过量10%);制备三羟甲基丙烷酯或季戊四醇酯时,加入过量的酸(摩尔数约过量10%),以打破平衡,使反应向着有利于生成酯的方向进行。

(2)催化剂的选择

酯化反应可以在无催化剂下进行,只要及时导出反应水,反应就不断往正方向发展,但反应速度较慢。

工业生产中,酯化反应一般都是在催化剂作用下进行的。

常用的催化剂有硫酸、硫酸氢钠、对甲苯磺酸、磷酸、磷酸酯、钛酸酯、锆酸酯、活性炭、氧化锌旧、羰基钴、和阳离子交换树脂等。

采用硫酸作催化剂时,酯化反应进行得比较完全,但因其能使仲醇和叔醇脱氢而生成烯烃,或发生异构化聚合等副反应,使酯化产物颜色较深。

以磷酸和磷酸酯作催化剂时,产物颜色较浅,但反应速度较慢,酯化时间过长。

以氧化锌为催化剂,过程中需增加一道酸分解工艺。

有机聚合物作载体的阳离子交换树脂对双酯合成比较有效,对粗酯处理也有相当经济效益,但其耐热强度尚不足以承受新戊基多元醇酯的酯化温度。

故现在工业生产中.最为有效而普遍采用的催化剂多为对甲苯磺酸、锆酸四辛酯、钛酸四丁酯等。

(3)酯化分水

为使反应生成的水及时离开反应体系,使过程有利于向酯化主方向进行,酯化过程常在减压条件下进行。

若在常压下反应则往往加人苯、甲苯等低沸点溶剂作为携水剂,以降低生成水的饱和蒸气分压,与水一起汽化离开体系。

冷凝后的低沸点溶剂再返回酯化釜.直至酯化过程完毕。

(4)粗酯精制

酯化后的产物需要经过精制才能作为润滑油的基础油。

因为粗酯中含有过量的未反应的酸、醇和反应不完全的半酯或部分酯;同时,留在粗酯中的催化剂也需要通过精制处理,否则基础油的低温性能和热氧化安定性能均不理想。

在酯类油中除去游离酸是提高酯类基础油热安定性的重要手段。

粗酯中未反应的过量酸或过量醇,通常是在酯化反应完后在反应釜中减压条件下蒸馏除去。

在生产多元醇酯时,在200℃、3.3kPa残压下,可将过量脂肪酸蒸出。

蒸出过量酸或过量醇的粗酯,冷却至60℃后,放人带夹套的碱、水洗釜,再冷却搅拌至35℃后,加入3%~4%的Na2CO3,水溶液(也有采用NaOH或Ca(OH)2)进行中和,水洗,除去酸性催化剂及部分未反应物质,随后,再在真空条件下进行脱水干燥,精密过滤即得基础油。

图3-1二元酸酯生产流程图

图3-2多元醇酯生产流程图

三、酯类合成油的性能特点

1.粘温性能和低温性能

酯类合成油有着较高的黏度指数,优良的粘温性能和低温性能。

酯类油的物理化学性质与其结构组成有密切关系,其黏度与黏度指数主要取决于分子形态。

酯类油的链长增加,黏度和黏度指数增大,倾点升高;加入侧链,黏度增高,倾点下降,黏度指数变坏;侧链的位置离酯基越远,对黏度指数和黏度影响越小。

双酯的黏度较小,但黏度指数较高,一般都超过120,高的可达180。

双酯的倾点一般都低于-6O℃,而闪点则通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