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面板企业整合对台湾中国大陆产业影响分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27437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36.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本面板企业整合对台湾中国大陆产业影响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日本面板企业整合对台湾中国大陆产业影响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日本面板企业整合对台湾中国大陆产业影响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日本面板企业整合对台湾中国大陆产业影响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日本面板企业整合对台湾中国大陆产业影响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日本面板企业整合对台湾中国大陆产业影响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日本面板企业整合对台湾中国大陆产业影响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日本面板企业整合对台湾中国大陆产业影响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日本面板企业整合对台湾中国大陆产业影响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日本面板企业整合对台湾中国大陆产业影响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日本面板企业整合对台湾中国大陆产业影响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日本面板企业整合对台湾中国大陆产业影响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日本面板企业整合对台湾中国大陆产业影响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日本面板企业整合对台湾中国大陆产业影响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日本面板企业整合对台湾中国大陆产业影响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日本面板企业整合对台湾中国大陆产业影响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日本面板企业整合对台湾中国大陆产业影响分析.docx

《日本面板企业整合对台湾中国大陆产业影响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面板企业整合对台湾中国大陆产业影响分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日本面板企业整合对台湾中国大陆产业影响分析.docx

日本面板企业整合对台湾中国大陆产业影响分析

2011年的不景氣使得日本面板廠商動作頻頻:

日本多家面板生產廠商整合業務,縮減大尺寸面板生產,加重海外代工比例,利用政府牽頭合併重組中小尺寸面板業務,進一步突顯上游材料及設備製造的優勢,鎖定新型顯示器件及應用材料的開發。

品牌廠LCDTV委外代工是趨勢

Source:

拓墣產業研究所,2012/08

一.面板產業不景氣促使日廠轉型

日本作為曾經面板產業的一霸,在韓廠的緊逼、台廠的緊跟及大陸面板產業的崛起下,又適逢全球經濟不景氣及日本311地震,其在面板產業的領先優勢已在漸漸弱化,從規模上已退居全球第四的位置。

然而「多難興邦」,市場的劇變和業績的艱難也迫使日本廠商一改以往的保守姿態,紛紛著手變革,以期能重振昔日輝煌。

(一)企業重整,轉向中小尺寸面板發展

1.淡出大尺寸面板,轉戰中小尺寸面板

在品牌廠商和面板廠商的全力推廣下,經過6年的滲透,至今TFT-LCDTV已取得了絕對的市占率。

然而這也意味著LCDTV市場已趨於飽和,未來成長緩慢,甚至在全球經濟的影響下出現衰退。

TV、Monitor和NB等大尺寸面板受市場需求衰退影響而供過於求嚴重,導致價格一路看跌。

經歷了2011年的跌勢,目前NB的每吋單位面積平均價格已不到0.2美元,Monitor和TV更是在0.15美元以下;這對人力和運營成本高企的日本面板廠而言,幾無獲利可言。

而在Apple產品改變全球移動通信產業鏈後,用於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的中小尺寸面板,找到了爆發性的市場潛力。

Apple產品的熱賣也吸引其他廠商紛紛跟風,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在2011年雙雙得到了較大幅度的成長,也帶動中小尺寸面板的需求急遽升溫。

以應用於平板電腦的中尺寸面板為例,自2012年起,隨著NewiPad等一批高解析度的平板電腦上市,帶動了高階中尺寸面板的出貨,也拉高了中尺寸面板單位面積的均價,目前約為0.75美元,遠高於TV等大尺寸面板。

並且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的需求仍然在增加,2年內中小尺寸面板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圖一 2011~2012年每季中大尺寸面板單位面積價格

註:

單位面積是指每吋對角線長度的面積(以16:

9為基準)。

Source:

拓墣產業研究所整理,2012/08

正是基於市場及獲利考量,日本面板廠商紛紛做出了淡出大尺寸面板、轉戰中小尺寸的決定。

Sharp將在原本生產大尺寸面板的G6和G8廠鎖定高階中小尺寸面板,以應對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猛增的需求。

G10廠則轉往生產50吋、60吋等超大尺寸面板,40吋以下毛利較低的面板則採取外包的方式。

Sharp將中小尺寸面板定位為本身之重點領域,預估到2012年第四季SharpG8產能的80%將轉往中小尺寸面板,特別是平板電腦用的面板;另外20%將繼續為日本本土及大陸市場提供TV面板。

而長期受困於虧損中的大廠Sony也於2012年初終止了與Samsung的合作,將兩家企業的合資公司S-LCD全部股權以1.08兆韓圜售於Samsung,S-LCD將成為Samsung的全資子公司;由此,Sony以損失660億日圓的代價徹底退出大尺寸面板領域,後續將向中小尺寸面板傾斜,專注於和Toshiba、Hitachi成立的JapanDisplay。

此外,處在轉型期的Sony將展開「OneSony」方案,致力於品牌重建並將裁員1萬人。

Panasonic因TV事業持續陷入虧損,亦宣布將退出大尺寸LCD面板,並出售其位於日本千葉縣茂原市的G6工廠;此外Panasonic還計劃停產尼崎第3工廠的PDP產線。

2.鴻海入股Sharp

2012年3月久受10代線拖累的Sharp終於決定出售G10股權,以減輕虧損壓力。

轉讓方則是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代工廠商鴻海集團,Sharp公司向鴻海集團出售約10%股權,以獲取669.1億日圓增資。

鴻海集團旗下4家公司-鴻海精密、鴻準、富士康國際控股與Q-Run,分別以認股4.06%、2.53%、0.65%和2.64%的形式出資。

鴻海成為Sharp最大股東。

Sharp將堺市G10工廠一半的經營權交給鴻海,而鴻海保證採購G10產線的50%的產品。

圖二 鴻海入股Sharp示意圖

Source:

Displaybank;拓墣產業研究所整理,2012/08

經歷了2011年巨額虧損的Sharp,需要資金、需要夥伴來改善經營提升市場。

此次股權轉讓之後,Sharp將利用這筆資金投資IGZO技術,以搶佔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崛起的先機。

對鴻海而言,Sharp的品牌、面板供應和技術也是其所極為看重的。

鴻海入股Sharp後,計劃將G10轉型成為高階面板供應廠,藉由與其他品牌商緊密的代工關係,取得更多訂單以提高其稼動率,恢復其盈利能力;另一方面,藉由Sharp優異的LCD面板技術,幫助鴻海爭取新代工訂單,形成鴻海與Sharp雙贏局面。

此外鴻海入股Sharp之後,後續有可能進入光伏和LED上游。

3.強強聯手打造JapanDisplay

Toshiba、Sony、Hitachi三家日本電子產業大廠經歷了2011年虧損之後,在日本政府的牽頭下,終於在2012年完成合併走到了一起。

由官民共同基金-日本產業革新機構(INCJ)主導,Toshiba、Sony、Hitachi合資的JapanDisplay於2012年3月正式成立。

其中半官方性質的INCJ以第三方分配增資方式投入2,000億日圓,持有70%股份,Sony、Toshiba和Hitachi則分別持有10%股份。

合併之後的JapanDisplay的中小尺寸面板全球市占率和營收占比,分別達到了12%和25%,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中小尺寸面板供應商,主要生產包括3.5~11吋的高階中小尺寸面板,至2015年產值有望達到7,500億日圓。

從技術來看,3家日廠在高階面板技術上各有所長:

Hitachi擁有當紅的IPS廣視角和MENS等技術,Toshiba是LTPS面板龍頭,而Sony在AMOLED面板上擁有很多技術和專利。

日本政府希望通過整合日本現有面板優勢資源,以中小尺寸面板為突破口,重新謀求更強的產業地位以應對韓國的崛起。

圖三 強強聯合成立JapanDisplay

Source:

拓墣產業研究所整理,2012/08

JapanDisplay獨立自主經營,擁有合併前的a-Si和LTPS兩種LCD生產線共6座工廠。

之後JapanDisplay又以200億日圓左右的價格,收購Panasonic位於千葉縣茂原市的原本用於生產TV面板的G6工廠。

此前該產線由於鄰近Hitachi的中小尺寸面板廠,具有易於技術轉移的優點,故深獲INCJ的青睞。

JapanDisplay收購Panasonic的G6之後,計劃對該廠追加投資約1,000億日圓,將其轉換為中小尺寸面板的先進工廠,並將導入具高亮度、廣視野角度,且適用於觸控面板的Hitachi「IPS」面板製造技術。

預計於2012下半年開始量產使用於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的面板產品。

JapanDisplay期望藉由擴增產線穩定事業基本盤,以抗衡來自台韓廠商的競爭。

JapanDisplay後續的計畫是在未來5年總投資3,000億日圓,其中一半用於技術研發;改造Hitachi位於茂原市的G4.5用於研發OLED;Toshiba位於加賀的G5.5LTPS產線於2012年6月進入量產;後續還將對Panasonic在茂原市的G6進行改造,成為LTPS和AMOLED的生產線,自建CF和觸控面板產線,且投入IGZO研發和生產。

(二)布局新技術

技術領先、藉由先進技術生產高附加值產品獲取豐厚利潤是日本廠商的基本策略,該策略未來也不會動搖。

1.Sharp確定以IGZO技術為次世代面板發展方向

有著「液晶之父」之稱的Sharp作為面板產業先驅,儘管在多個方面被韓國Samsung和LG趕超,但在技術上依然有其領先之處。

Apple領先將高解析度面板使用在新產品上,掀起高解析度面板需求的高潮。

高解析度小尺寸面板可使用LTPS技術來製造;但在NB與TV等大尺寸產品上尚無法採用LTPS,IGZO技術是目前被認為解決高解析度大尺寸面板量產的最佳技術,而Sharp正是最先量產IGZOTFT的面板廠,已確立該技術之低成本量產技術。

IGZO是用由銦(In)、鉀(Ga)、鋅(Zn)所構成的氧化物半導體,可達到驅動LCD之TFT的小型化與配線細微化,精細度可較原本之LCD提高1倍,有助於將4k×2k解析度面板推廣成為主流應用。

此外IGZO遷移率高,是a-Si的幾十倍,製備工藝簡單,均一性好而且是透明的,大大增加了器件開口率,從而提高了亮度,降低功耗,還具有很好的彎曲性能,能夠很好的配合柔性OLED,並且IGZO製成製程與傳統a-Si相似,在現有面板產線上可以通過較少規模投資加以實現。

不過IGZO目前技術尚未成熟,精確製程控制難度較高,壽命問題尚沒有很好解決方案,量產難度高是其技術障礙。

正是由於IGZO有著引領產業革新的巨大優勢,Sharp確定發展IGZO面板技術為策略主軸,計劃於2013年底前投入數百億日圓,改造生產線,生產採用最新技術的LCD面板,未來Sharp之LCD工廠大半將轉換為生產次世代LCD面板。

目前Sharp龜山第一工廠將G6設備出售給南京中電熊貓之後,為自主開發LTPSTFT技術提供了資金和空間。

而龜山第二工廠(G8)則率先導入IGZOTFT面板的量產,自2011年以來逐漸縮小TV用面板產量,轉換為以平板電腦用的中小型面板為主。

此外Sharp還計劃在三重工廠和天理工廠導入IGZO技術,投資時間點視市場與接單狀況再決定。

而Sharp與鴻海合作後,也計劃將IGZO技術導入堺市G10產線,這將是雙方合作後第一個大型投資案;如此將使得Sharp成為全球最大高解析度面板供應商。

表一 Sharp龜山G8IGZO面板

Source:

拓墣產業研究所,2012/08

2.Sony聯合Panasonic重撐AMOLED大旗

在AMOLED方面,儘管Samsung和LG目前在AMOLED規模上取得了較大的優勢,但日本在AMOLED方面具有先發優勢,多年來積累了豐富的技術儲備和經驗:

1997年日本Pioneer開始銷售配備有綠色OLED點陣顯示屏(256×64)的車載FM接收機;同年,日本出光興產研製出5吋QVGA全彩OLED顯示屏;1998年CDT與SeikoEpson也聯合開發LTPS主動式高分子單色OLED,以增加產品表現。

1999年Pioneer銷售配備有多色OLED點陣顯示幕的車載音響設備;2001年Sony展示了13吋的OLED全彩顯示屏。

2007年底Sony推出11吋AMOLEDTV量產產品,宣告OLED產品將正式進入大尺寸平板顯示領域。

儘管其後Sony因為連年的虧損,而不得不暫時削弱AMOLED的研發投入力度,但其技術與人才儲備卻並未減弱。

時至今日,日本在AMOLED核心技術及材料、設備等技術和專利高度密集的領域依舊佔據著領先地位。

有著「面板業夢幻組合」之稱的JapanDisplay中的兩強Sony和Panasonic也正積極推動AMOLEDTV事業,計劃從2013年開始量產OLED面板,希望在OLED領域挽回其在全球TV市場的地位。

目前AMOLED量產技術尚未標準化,雖然OLED小分子材料蒸鍍製程已經可以量產中小尺寸AMOLED面板,但是蒸鍍最大30%的材料利用率十分不利於成本下降,於是各式OLED材料沉積技術仍持續開發中。

Samsung與LG為盡快生產AMOLEDTV,搶佔市場先機,採取量產性高的蒸鍍技術,但由於材料價格及消耗較高,預期其AMOLEDTV售價下滑幅度不會很快。

例如LG預定在2012年推出的55吋OLED電視55EM9600售價可能逼近1萬美元。

由於價格高昂,Samsung與LG尚無法穩固的掌控AMOLEDTV市場。

而Sony與Panasonic則計劃開發印刷技術,希望藉助低成本印刷製程能夠後來居上超越韓國競爭對手。

Panasonic透過NEDO計畫,與日本TAZMO合作開發SlotDie塗佈OLED發光層技術,材料使用率達80%以上。

若Sony與Panasonic發展的印刷製程成功進入量產,就可以推出較便宜的AMOLEDTV,屆時銷售量可望超越韓國品牌產品,後來居上成為AMOLEDTV市場領導品牌,預計日廠將在韓廠暫時領先的AMOLED領域打開一片藍天。

表二 3種日本廠商發展的OLED發光層印刷技術

Source:

各分司;拓墣產業研究所整理,2012/08

(三)推進委外代工

一直以來,日廠高額的人力成本和運營成本使得其產品競爭力大打折扣,也削弱了其盈利能力。

經過長時間的虧損,日本廠商已經意識到必須啟動外包戰略,甚至要停產廉價低階產品,從而提升利潤率;採用對外採購和外包方式,已成為日廠下一步CostDown的主要策略。

通過將中低階面板或TV產品外包給台灣或大陸,既可以降低成本,又能集中精力於高階的LTPS或AMOLED等新興顯示技術。

Sony、NEC、Toshiba等大廠目前正積極擴大生產外包,以降低成本。

Panasonic已計劃將等離子工廠設備轉到大陸;Toshiba將墨西哥LCDTV廠出售給仁寶;Sharp與鴻海將合建面板與零部件合資企業;NECPC正式被聯想併購。

圖四 2010~2013年品牌廠LCDTV委外代工是趨勢

Source:

拓墣產業研究所,2012/08

二.日本面板產業後續發展對兩岸影響

(一)台灣

1.鴻海勝算幾何

2011年初Sharp因連續多季虧損而出讓龜山G10面板廠46.5%給鴻海集團,這在面板乃至整個電子消費品製造領域都是重大事件,對鴻海未來發展具有較大影響。

鴻海究竟是低價淘到了寶,還是攬上了燙手山芋,耐人尋味。

(1)入股Sharp為鴻海贏得品牌和面板資源

此前儘管位居世界500強的鴻海是全球最大的代工廠商,但其利潤率很低,僅為2%。

為提升利潤率,獲得強勢的品牌一直是鴻海和郭台銘本人的強烈意願。

Sharp是全球知名的電子產品品牌商,品牌價值較高,導入Sharp品牌將有助於鴻海由代工廠商向品牌廠商拓展。

之前鴻海替Apple代工iPhone和iPad時,親眼見證了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的爆發式增長,也在智慧型手機製造、原始設計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Sharp品牌儘管在手機行業也佔有一席之地,但規模一直沒有做大,產品也比較單一。

鴻海入股Sharp後,將會利用Sharp的品牌在大陸成立移動通信合資公司,推廣Sharp的手機業務,並且在與Sharp手機業務的合作中,鴻海將逐漸導入自己的設計和研發,為日後經營自己的品牌積累經驗。

儘管鴻海出於維持現有的客戶關係,以及條件尚不成熟而公開表示,近期沒有自建品牌手機業務的計畫;但從長遠考量,出於對品牌價值和利潤的追求,以及自身技術和經驗的積累,鴻海必然會效仿宏達電,在代工利潤不斷下滑的市場環境下,向自有品牌手機廠商轉型。

以鴻海的實力,屆時將成為手機市場強有力的競爭者。

此外,鴻海入股Sharp也直接為鴻海獲得了Sharp的高性能面板。

此前鴻海在為Apple代工iPhone和iPad時,外購Samsung和LG等高階面板成本較高。

然而現在,鴻海則可以通過關聯交易,以較低的價格獲得Sharp一流的面板,有助於降低成本提升利潤。

由於Apple的產品不論是iPhone、iPad與MacbookPro都往配備高解析度面板發展,身為Apple最大代工廠的鴻海若能協助Apple取得穩定的高解析度面板供給,勢必有助於穩固Apple的代工訂單。

Sharp不僅率先量產IGZOTFT面板,而且日本廠商血統亦符合Apple新的供應商策略。

同時,鴻海獲得Sharp股權和面板資源後,也將進一步拉攏最大客戶Apple,形成三方緊密合作關係來對抗Samsung的競爭。

現今鴻海正積極聯合Apple,開拓採用IGZO技術之Sharp面板的iTV產品。

之前,鴻海已經買下Sony大部分的電視組裝業務,鴻海同時還持有奇美電子的股份;但奇美面板技術離Apple要求尚有差距,而採用Samsung和LG面板不僅價格高企還受制於人。

此番獲得Sharp面板後,鴻海顯然有了關鍵的籌碼,在和Apple的談判中更具主動。

(2)通過入股獲得IGZO技術亦鴻海之意圖所在

對於鴻海而言,取得穩定的高階面板供應只達到投資Sharp的基本成效,順利取得Sharp先進面板技術,才算達成投資的最大效益。

當前電子產品競爭十分激烈,高解析度面板不僅用於行動裝置如Smartphone與TabletPC上,連NB、TV也正逐漸導入,Apple新一代MacbookPro將率先使用解析度高達2880×1800面板,Toshiba已領先銷售解析度為3840×2160的裸視3DTV,電子產品配備高解析度面板已成趨勢;隨著眾多終端品牌商的湧入,高解析度面板市場需求急遽膨脹。

然而高解析度面板產能有限,鴻海若能獲取Sharp先進技術,再移轉至旗下奇美電子、深超光電與天憶顯示科技等關係廠商,便可獲得更多由大到小各式尺寸的高階面板供應量,建置完善高解析度面板供應體系,將有利於鴻海提高代工利潤,並爭取更多Android與Windows作業系統的電子產品代工訂單,擴大代工事業版圖。

表三 鴻海在高解析度面板布局的供應廠商

Source:

拓墣產業研究所,2012/08

因此鴻海在入股Sharp之後,便意圖通過加碼投資、增持Sharp股份,以達到獲取Sharp先進面板技術的目的。

然而此舉卻遭到了技術立本的Sharp婉拒,Sharp社長奧田隆司在股東大會回應指出,並無接受鴻海擴大投資的計畫。

事實上,保守的日本人絕不會輕易釋出先進技術。

Sharp同意與鴻海合作主要基於改善本身營運考量,期望透過鴻海牽線增加客戶,並且降低背光模組成本,來改善獲利與活化G10線產能,因此希望的合作範圍似乎只限於高階面板供應與Sharp產品代工生產及銷售,不包括將IGZOTFT等敏感的次世代技術釋放給鴻海。

簡單來講就是鴻海只能拿到面板,拿不到技術。

Sharp拒絕鴻海擴大投資也主要是防止鴻海進入董事會而影響經營決策;所以鴻海恐怕需要額外支付龐大權利金,才可能取得Sharp的先進技術,因而鴻海投資Sharp來獲得面板先進技術的如意算盤也只是其一廂情願,深諳技術是獲利之道的Sharp不會做賠本生意。

(3)短期內鴻海將被Sharp拖累

倘若說從長遠來講,收購Sharp有利於鴻海品牌和代工業發展,那麼短期內Sharp虧損的包袱將是鴻海的燃眉之急。

經過一個季度的調整,至今Sharp的業績沒有絲毫改觀。

2012年第二季SharpG10的開工率仍然表現低迷。

此外作為特別損失,還將計提與面板價格壟斷訴訟有關的和解金約160億日圓,2012年第二季的合併最終損益預計將虧損1,000億日圓左右。

不斷虧損已將Sharp逼到了裁員和變賣家當的地步,為了減少虧損,Sharp準備要實施「時隔62年」來的首次裁員,將現在的16個部門精簡為9個,在2013年3月底之前使員工數減少約5,000人。

除了退休等自然減員和轉讓資產帶來的減員以外,將實施自願提前退休;基於轉讓資產減少的人數約為1,300人,因此剩餘約3,700人將通過自然減員和自願退休來實現。

Sharp同時計劃出售位於東京的辦公大樓等一些閒置的不動產。

因價格下滑導致盈利情況正在惡化的太陽能電池的生產也將被大幅縮減,以加快改善業績。

Sharp連續的虧損也將其新的股東鴻海拖下了水。

根據鴻海公布的資料顯示,以2012年6月22日東京股市的收盤價格為準,由於Sharp公司股價的下跌,該投資同時也為鴻海帶來了大約64億元新台幣(2.139億美元)的帳面損失。

儘管鴻海更看重長遠的合作優勢,但短期內卻必須承受Sharp虧損慣性帶來的陣痛。

而且儘管郭台銘較有手腕和策略,但跨國入股並非自主經營的企業,更何況郭台銘在董事會也並非佔有決策席,縱有千萬錦囊措施,無奈還要看保守的日本人臉色。

由此可見,鴻海入股Sharp並非是低價抄底的買賣,Sharp之於鴻海也並非完全是棵「搖錢樹」,短期之內無疑還有「拖油瓶」之嫌。

鴻海和Sharp結盟力圖抵抗Samsung可能也只是一項美好的願景,畢竟合作雙方都各自打著自己的如意算盤,利益協調、策略制定、企業文化等也都面臨著矛盾與考驗。

當然鴻海若是把握住現今Sharp被財務壓力壓得喘不過氣的巨大機會,進一步以利誘之,或許能夠迫使Sharp出讓,或至少通過聯合開發的方式釋出次世代面板技術,若此鴻海則可謂大勝。

否則,以短期來講鴻海喜憂參半,長期考量則依然利多弊少。

2.日廠轉型促使台廠關注

日本及韓國廠商力攀面板新技術也帶給台灣廠商壓力,然而生產AMOLEDTV通常需要使用G5.5以上全尺寸OLED發光層沉積與封裝製程技術與設備才具有經濟效益。

在目前技術不成熟的情況下,勢必投入龐大的研發經費才能開發出可量產的製程;此外投資生產線也價格不斐,預估全新AMOLED建廠費用是同代TFT-LCD的2~2.5倍,加上市場不成熟,深陷TFT-LCD最久衰退期的台灣面板廠,在營運未改善前,不會大規模投資AMOLEDTV生產線。

但在日本和韓國都規劃次世代顯示技術的同時,台廠也不願等閒視之。

友達光電與奇美電子計劃於2012下半年量產小尺寸AMOLED面板;至於中大尺寸AMOLED則維持實驗階段,待終端產品市場成熟後,再決定是否要投入中大尺寸AMOLED生產。

同時友達也計劃調整其G5、G6、G8.5等產線部分產能用於IGZO的研發和試製,並計劃於2013年量產。

此外,儘管Sony和Panasonic高調宣布要大力開發AMOLED技術,但客觀的講,巨額虧損之後的Sony和Panasonic財力已遠不如Samsung與LGD,因此可以判斷即使兩大日本大廠共同發展出AMOLEDTV量產技術,恐怕也無法如韓國同業一樣大張旗鼓的擴產,應該會尋求第三方合作擴大生產規模,而台灣友達光電與奇美電子將是潛在合作對象,這將是台灣面板廠快速切入AMOLEDTV的機會。

放棄高世代線的Sony,也可能在友達的產線上,實現大尺寸OTFT背板的量產。

不過由過去TFT-LCD技轉的經驗來看,日方強勢主導下合作的條件可能相當嚴苛。

3.日本將加大對台面板採購和委外代工

儘管日本正逐漸淡出大尺寸面板產業,但是日系TV品牌依然在發展,因此未來日本廠商的TV面板將大量外購。

由於韓廠面板優先供應自家品牌,並且價格也高於台廠面板,可以預見未來日本TV品牌將增大對台灣面板的採購。

以Sony為例,當時和Samsung合資經營G8.5時,為保證面板廠的正常運營,Sony需採購G8.5近50%的產量,約40K/月。

現在Sony從G8.5代線推出之後,不再有包產量的義務,因此勢必會加大對性能尚可價格便宜的台灣面板採購,友達和奇美將會受益。

Sharp在轉向超大尺寸TV面板和中小高階面板的過程中,40吋以下面板也將向奇美電子採購,外包比重將提高到14%。

而此前奇美也為Panasonic代工面板,並獲得SharpUV2A和Hitachi中小尺寸IPS認證。

後續隨著大陸高世代線產量的擴充,甚至在一些中低階款機型中會採用大陸面板。

在TV品牌方面,隨著LCDTV市場日趨飽和,除個別高階產品外,大部分規格TV已進入拼價格階段,為降低成本,日本品牌廠也會順應潮流將一些中低階型號產品交由代工廠外包,其可以專心於高階產品和品牌建設。

而台灣代工廠將是日廠最願意合作的對象,預計2012年台灣TVOEM出貨量將較2011年成長約30%。

未來出於進一步降低成本考慮,部分產品也會外包給大陸OEM廠代工。

表四 台灣及大陸TV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