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人力资源.docx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人力资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人力资源.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艾德教育:
www.艾德.com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人力资源
一、着力推进人力资源发展理应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
在党的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十八大首次提出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新要求,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完成五位一体的战略系统工程,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人力资源的支撑。
人力资源发展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如期完成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任务。
为此,党的十八大着眼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基于准确判断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基础上,作出了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的重大部署,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着力推进人力资源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保证和智力支持,是中国富民强国大战略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任务,应当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
二、当前构建人力资源支撑面临的挑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不断推进,我国人力资源的发展有了显著进步。
但是,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建设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还不能完全适应,人力资源的发展还面临着严峻挑战。
首先,人力资源的发展与庞大的人口和就业压力相伴。
人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在一定条件下,人口数量的增加,可以促进生产力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口越多越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多的人口必然带来教育、就业、交通、医疗等一系列社会压力。
我国是人口大国,到2013年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607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68万人。
由于人口基数过大,再加上单独生二胎政策全面放开,未来若干年内我国人口净增人数不可避免地有一定幅度的进一步增加。
庞大的人口所造成的诸如住房、教育、就业等各种社会压力将长期存在。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每季度公布的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自2002年起一直维持在4.0-4.3%水平,2014年上半年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8%。
如果从国际上比较通用的调查失业率看,我国失业率更高。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2013年9月9日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署名文章《中国将给世界传递持续发展的讯息》就指出,2013年上半年中国调查失业率为5%。
其次,人力资源的结构与分布不够理想。
在我国潜在人力资源中,男女性别结构比例失衡与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特征并存。
2013年年末,我国男性人口69728万人,女性人口66344万人,男女总人口性别比约为1.05:
1;65岁及以上人口13199万人,比2012年年末增加485万人,占总人口的9.7%,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我国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阶段。
此外,人力资源分布的地区差异也非常大,且产业分布格局不合理。
从地区差异角度看,西北、西南等不发达地区,人口密度明显低于中东部发达地区。
在人力资源产业分布格局方面,据2013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977万人中,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分别占比31.4%、30.1%和38.5%,尽管相比较于过去有较大的改进,但与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发展中国家相比,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仍然偏高,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三,人力资源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匹配。
当前,中国总体经济实力排名在世界前两位,但是,人力资源的平均素质状况尚不能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实力和地位相匹配。
纵向自比,我国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有大幅度提升。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已达9.05年,比2000年的7.85年提高了1.20年。
但横向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较大差距。
2010年美国25岁及以上人口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2.4年,日本为11.6年,分别比我国高3.8年和3年。
这种差距意味着我国总体受教育水平仍落后于发达国家,教育发展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事实上,中国人力资源的平均素质,不仅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落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
调查分析显示,在OECD国家和“金砖四国”中,2005年中国的基础实力指数、研发实力指数和科技效能指数的分值分别为0.002、0.025和0.053,分别排名第17、10和7位,三个分类指标中,中国人才基础实力国际竞争力相对较低,反映出当前中国就业人口科学文化素质较低。
中国人才资源的平均素质,不仅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落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
最后,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人力资源发展机制尚不健全的同时,还面临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日益激烈的人力资源国际竞争压力。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促进人力资源发展,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争取实现“人尽其才”的改革措施,但是由于相当一部分单位内部管理机制仍处于从传统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受国家及单位财力的限制,还存在暂时满足不了人才资源发展需要的现象;我国科技发展水平较低,对某些高技术、高投入科技项目的需求还有限,不利于该领域人才有效发挥作用;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完善,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
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人力资源发展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在许多单位、部门还存在现有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的问题。
与此同时,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这种竞争,说到底是人力资源能力的竞争,是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的竞争,也是人力资源发展机制的竟争。
世界各国正在纷纷采取措施,加大培养、吸引人才和开发人力资源的力度,增强核心竞争能力。
世界各国不仅重视本国人才,而且还通过各种手段引进人才。
西方发达国家还利用自己的优势加强了世界范围的人才争夺,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的争夺,简直到了白热化程度。
近年来,在中国人力资源市场,各类人才成为发达国家争夺人才的重点,各种人力资源公司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展开人才大战。
三、推进人力资源支撑的策略思考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积极推动我国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行列,需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基础上进行积极探索,从理念和实践层面上采取积极应对之策。
首先,确立科学的人力资源战略理念。
在传统的自然经济、典型的农业经济社会里,由于人们的劳动生产率很低,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资源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突出,很大程度上掩盖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
工业革命之后,科技飞速进步,金融资源快速积累,科技和金融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不同程度上模糊了人力资源的决定性价值。
当前的知识和信息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作为一切资源的创造者和经济社会发展主导者的角色彻底突显,人力资源成为最现实、最具有活力的第一资源的条件已经成熟。
我们需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动人才优先发展,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发展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其次,有效掌控人口数量和调节人口结构的同时优先发展教育。
长期不懈地有效掌控人口增长是解决中国其他经济社会问题的基本条件。
要加强对人口现状的研究分析,通过多方案预测对人口发展趋势做出明确分析,在适当控制生育和防止人口过度老龄化通盘考虑基础上,制定一个适度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优化人口年龄结构的综合方案。
在当前中国人口数量已是既定事实的情况下,有效提升人力资源的质量,必须发挥教育在人力资源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人力资源发展的最主要内容和基础性途径就是教育投资。
对于我国来说,只有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才能尽快地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中国推出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就是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人力资源。
为此,我们要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造就高素质人才。
第三,积极推进人力资源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构建良性可持续的人力资源发展环境。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和完善各项制度,改进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创新人力资源工作机制,特别是创新人力资源培养开发机制、评价发现机制、选拔任用机制、流动配置机制、激励保障机制,加快形成激发各类人力资源创新创造活力的人力资源制度优势。
严格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力资源发展规律,积极构建涵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的政策体系,大力营造优质人力资源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努力形成重才敬才、识才用才、引才聚才和优才留才等多层面环境,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