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天津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228558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天津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天津市天津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天津市天津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天津市天津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天津市天津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天津市天津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天津市天津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天津市天津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天津市天津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天津市天津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天津市天津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天津市天津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天津市天津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天津市天津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天津市天津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天津市天津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津市天津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天津市天津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天津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天津市天津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天津市天津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天津市天津一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I卷(111分)

一、(1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佣(yònɡ)金  脊(jǐ)梁 接榫(sǔn)挑(tiǎo)灯夜读

B.与(yù)会     拂(fó)晓刊载(zǎi)不可胜数(shènɡ)

C.舌苔(tāi)       作(zuò)料   胚(pī)胎 公开露(lòu)面

D.船坞(wù)    弥笃(dǔ)  青蒿(ɡāo) 窗明几(jī)净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多棱镜  屹立  整饬  洗血耻辱  沸反盈天

B.一溜烟  侥幸  矫形  烜赫一时  管窥蠡测

C.不成器  菲薄  诽谤  振古烁今  诡计多端

D.一窝蜂  辅弼  复辟  变本加利  辩才无碍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不能容忍异类的现象,时时可见。

蜂拥而上的党同伐异和      的语言暴力,正说明我们缺少起码的宽容心态。

一个高度发达、受人尊敬的大国,首先要有宽宏大量的国民      ,最起码要能容忍那些并不妨碍别人、又不      法律的异类行为。

对于一个健全发展的体系,异类的存在   正常   必需。

A.随心所欲    气度     违反    不仅…而且 

B.肆无忌惮    气度     违犯    不仅…而且

C.肆无忌惮    气量     违反    不是…而是

D.随心所欲    气量     违犯    不是…而是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央纪委监察部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党员和领导干部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

B.徐峥首次自编、自导、自演的喜剧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上映以来受到观众极力所追捧,被赞为“年度最好笑喜剧”,创造华语片首周票房纪录。

C.生活中,一些市民随手将用过的垃圾扔在地上,这种不文明的行为犹如城市里一道有碍观瞻的污点,影响着城市的日常管理。

D.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使我们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和风险。

5.下列各项中,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博大精深,不仅达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也堪称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既是作者对知音的期待,也是对后世每一个读者的诱惑。

Ks5u

B.《红楼梦》特别令人赞叹的是其中真实而丰满的细节描写。

因为庶出而倍感委屈的探春,洗一次脸也很讲究礼数,其实是摆小姐的谱来显示自己的身份。

贾宝玉在众姐妹的聚会中向黛玉使的一个眼色,黛玉心领神会,表现两人不同一般的默契。

C.《红楼梦》善于刻画人物形象。

其中王熙凤才干出众,擅弄权术,“协理宁国府”表现了她非凡的治家本领,也暗示她的治国才干高出贾雨村等人。

她的性格既有心狠手辣,阴险狡诈的一面,也有爽朗大度,谈笑风生的一面。

D.《红楼梦》的情节主线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但作者突破才子佳人的局限,把对人的情感世界的刻画与对整个社会及其文化传统的反省结合起来。

深刻细腻地描写了当时贵族家庭内部和外部的种种矛盾冲突。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9分)

      自由是现代政治的核心价值。

而自由的政治,则要求国家视保障公民平等的基本自由为首要责任。

在这样的国度,每个人都可以免于恐惧免于压迫,自由地思想自由地信仰,自由参与公共生活,自由选择和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这是启蒙运动以来,最重要的对理想政治的想象。

世间有形形色色的束缚,相应就有形形色色的自由。

自由是个众数。

思想言论的自由和散布谣言的自由,人身行动的自由和冲闯红灯的自由,是不同性质的自由,不能随意将它们作出简单的类比或加减。

例如我们不会说,一个社会虽然没有政治自由,但却因为可以随地吐痰扔垃圾,所以从整体上看还是自由的。

一个自由的社会,绝非指人人可以为所欲为,而是指这个社会能够通过制度,保障每个公民享有某些根本而重要的基本自由。

如果我们留意联合国人权宣言和许多国家的宪法,这张自由清单往往包括人身自由和免于任意拘禁虐待的自由、思想言论和新闻自由、良心和信仰自由、集会结社和参与政治的自由,以及婚姻迁徙择业和拥有个人财产的自由等等。

我们判断一个国家是否自由国家,主要看这些被宪法视为基本权利的自由,能否真正落实并且受到充分保障。

这些自由绝非可有可无,更不容任意牺牲。

它们是国家的基石。

我们也应留意,当我们享有这些权利的同时,也有相应的义务尊重其他公民享有同样的自由。

为什么基本自由如此重要?

这可以有许多不同理由。

我这里只谈几个方面。

第一,有的自由和人的生存状态密切相关。

试想象,如果有这样一个国度,个体随时会因政治观点不同而被恐吓被拘禁被虐打,随时因宗教信仰不同而被羞辱被歧视被消灭,随时因“国家需要”而被强行侵夺个人财产,那么人就活在非常悲惨非常没有安全感的境地。

最基本的人身自由,是所有政治理论的共同底线,无关派别。

没有这条底线,人类就活在黑暗当中。

或许有人说,既然明知掌权者不喜欢你有异于正统的政治观和宗教观,那么你何必要争这些自由?

何不从这些领域撤退然后享受那吃喝玩乐的自由?

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的选择体现着我们作为人所必须拥有的自主和尊严,并且这些领域对作为人类的我们而言不可或缺,人只能在这些领域的活动中实现自己。

如果从信仰撤退,即意味着将生之意义死之归宿灵魂之安顿这些根本的人生问题从我们的生命切割开去;如果从政治撤退,即意味着我们放弃做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政治动物,不再通过参与公共事务实践人之为人最值得珍惜的理性能力和道德能力;如果从思想撤退,即意味着我们放弃独立思考。

有助人类能力情感信念发展的领域受到限制愈多,人就活得愈不完整。

这种缺失,不仅仅是对某一个体的伤害,而是对整个政治社群的伤害。

人的尊严基于此,自由和民主之所以可贵,其理也在此。

讨论至此,我们应可见到,基本自由之所以可贵,最主要的理由,是这些自由乃实现个人自主的必要前提。

而我们如此重视自主,则因为它是活出美好人生的重要条件。

我们由此推出这样的政治理想:

一个公正的社会,必须使活在其中的每个人,有能力和有机会过上独立自主的生活。

这个理想,除了要求政府保障公民的基本自由外,在人格、政治、教育、经济、文化上还有更多更深的政治含义。

(节选自周保松《为什么要追求自由》,《南风窗》2012年第3期)

6.下列关于“自由的社会”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自由的社会是指每个公民都享有人身自由、思想言论自由和财产占有自由的社会。

 B.自由的社会指能够通过制度保障每个公民享有某些根本而重要的基本自由的社会。

 C.自由的社会就是生活在其中的人能免于一切束缚去做自己想做的所有事情的社会。

 D.自由的社会是指国家宪法中对每个公民都享有的基本自由权利有明文规定的社会。

7.下列说法,不属于“基本自由如此重要”的原因的一项是

 A.人们不能因为自己的政治观宗教观异于正统就随意放弃。

 B.没有最基本的人身自由这条底线,人类就活在黑暗当中。

 C.人只能在政治、宗教等基本自由领域的活动中实现自己。

 D.基本自由是人的尊严所在,是实现个人自主的必要前提。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一个自由的社会,人们可以拥有思想言论的自由和散布谣言的自由、新闻自由、信仰自由、随地吐痰的自由等。

 B.在一个个自由的国家。

每一个公民享有宪法视为基本权利的自由,也有权利和义务尊重政府的行为,可以因为国家需要而被政府强行征拿个人财产。

 C.一个人在社会中享受吃喝玩乐的自由,也就是拥有了一个人必须拥有的自主和尊严。

 D.现在政治的核心是自由,一个自由的社会要保障每个公民在经济上享受公平合理的社会分配。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12分)

             贵公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

平得于公。

尝试观于上志①,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必以公,其失之必以偏。

凡主之立也,生于公。

故《鸿范》②曰: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或③作好,遵王之道;无或作恶,遵王之路。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伯禽④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曰:

“利而勿利也。

”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

“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

”孔子闻之曰:

“去其‘荆’而可矣。

”老聃闻之曰:

“去其‘人’而可矣。

”故老聃则至公矣。

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

“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

”管仲对曰:

“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

”桓公曰:

“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

”管仲敬诺,曰:

“公谁欲相?

”公曰:

“鲍叔牙可乎?

”管仲对曰:

“不可。

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

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

“勿已,则隰朋其可乎?

”“隰朋之为人也:

上志而下求,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

勿已乎,则隰朋可也。

夫相,大官也。

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

大匠不斫,大庖不豆⑥,大勇不斗,大兵不寇。

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⑦长;行私阿所爱,用竖刀⑧而虫出于户。

人之少也愚,其长也智,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

日醉而饰服,私利而立公,贪戾而求王,舜弗能为。

【注释】①上志:

古记,指古代典籍。

 ②《鸿范》:

《尚书》中的一篇。

③或:

有。

④伯禽:

周公之子。

⑤周公:

姓姬,名旦,武王之弟,成王之叔,辅助成王。

⑥豆:

摆设祭祀用的食器,名词作动词。

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阿:

偏私

 B.利而勿利也            利:

利益

C.万物皆被其泽           被:

蒙受

D.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   比:

亲近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其得之必以公              农人告余以春及

 B.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生而弗子,成而弗有,      弃甲曳兵而走

 D.其于国也,有不闻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1.下列句子全都能表明“贵公”的一项是:

 ①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         ②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③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               ④去其‘人’而可矣 

 ⑤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   ⑥日醉而饰服,私利而立公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④⑥     D.④⑤⑥

1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以为,三皇五帝等古代圣王治理天下之所以能使天下太平,是因为他们首先做到了公正无私。

 B.周公教育自己的儿子,为政要“利而勿利”,目的就是教儿子做事要出以公心;楚人丢了弓却不肯去找,也是为了向世人表明自己做事出以公心。

 C.文中将孔子和老子并举,认为老子的心胸包容天地,对他的评价要高于孔子。

 D.本篇文章语言平实,善用事例。

其中管仲素善鲍叔牙,但他并不同意在自己病故以后由鲍叔牙继任相齐,由此可以看出管仲的公正无私。

第II卷(114分)

四、(22分)

13.翻译画线的句子。

(8分)

(1)甘露时雨,不私一物(2分)

译文:

                                                         

(2)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3分)

译文:

                                                         

(3)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3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8分)

湖上晚归

           清 蒋士铨

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

败叶存秋气,寒钟过雨声。

       半檐群鸟入,深树一灯明。

猎猎西风劲,湖心月乍生。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分)

答:

                                                                           

                                                                             

(2)“寒钟过雨声”哪个字最具有表现力,为什么?

(4)

答:

                                                                           

                                                                            

(3)“猎猎西风劲,湖心月乍生”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分)

答: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                     ,常在于险远(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                  ,知来者之可追。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3)申之以孝悌之义,                        。

    (《寡人之于国也》)

(4)驾一叶之扁舟,                   。

(苏轼《赤壁赋》)

(5)试使山东之国,____________________,比权量力(《过秦论》)

(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

(李密《陈情表》

(8)渔舟唱晚,                        。

(王勃《滕王阁序》)

(9)江间波浪兼天涌,                       。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10)                    ,未成曲调先有情 。

(白居易《琵琶行》)

(11)画图省识春风面,                    。

(杜甫《咏怀古迹》)

(12)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1题(21分)

               被移植的树    李浩

我要说的并不是树。

至少不单单是树,我要说的是另外的人和事。

有时,在春天或者秋天的公路上,我会遇到装载大树的卡车。

那些树已经足够高大,甚至都小有沧桑,硕大的树根和根部的泥土被粗草绳仔细地包裹起来,伤掉的细根似可忽略不计。

它们将会被移植到城市,路边或者公园,携带着这一小点儿的“故土”,然后开始新的生长。

它们会长得更高大些,部分的根须会获得延展,把原属于异乡的土也一并紧紧抓牢。

我要说的并不是树。

我要说的,是贵州,安顺,一个叫屯堡的地方,和那里生活的“少数民族”。

说他们是“少数民族”并不是我个人的发现,在贵州的朋友特别向我指认,然后告诉我,屯堡居住的“少数民族”其实是更严格意义上的汉人,他们的祖上来自明朝时的中原,是征战和屯兵的结果。

有战,有和,还得有驻守。

于是,这些来自中原的将士被安插在屯堡,之后他们的家人,妻儿,或者在中原被招募、被迁徙的男男女女也跟着来到了这里,就像……就像树的移植,是的,就像是树的移植,他们在这个完全异乡的地方扎下了根,在这块异乡,他们部分的根须获得了伸展,被和那小部分的故土一起紧紧抓牢。

那一小点儿的故土:

这些迁徙者和他们的子孙,曾经固执地将它固执地守住,让它尽可能地不融化,不变异——这是他们从中原所带过来的,我们可以从这份固执中看到迁徙者们的“念念不忘”。

那一小点儿的故土是:

语言,服装和发式,被称为“地戏”的传统戏剧,生活习惯,也许还包括家族观念,邻里关系……进屯堡的路上,有一个专门的纪念馆,在那里,我见到了屯堡人的传统服饰,见到了地戏表演用的面具。

据说,地戏表演内容以“杨家将”、“薛家将”等居多,很中原化,或者说很“凤阳化”——在我的观看中,我承认,这一切,对我这个汉人来说几乎是全然陌生的,惊异的,我用出的目光是那种……就如同对苗、藏、日耳曼民族的观看与探寻,我努力在其中寻找着不同,加入着自己的理解和想象。

是的,这一小点儿的故土在一个中原的汉人那里也变得古老而新鲜了,变得异质了,他们固执的坚守竟使得自己完全地区别于“中原”。

这种坚守:

使他们这些人成为恒久的“少数民族”,成为恒久的异乡人,即使在他们生长的这片土地上,我想他们的归属和认同也不会强烈,他们大约有一种永恒性的局外感,这几乎是一块“飞地”,它陷入于其他民族的周围,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警惕甚至敌意。

在云山屯(屯堡中的一个更小的地方,大约属于它的八分之一),安顺的朋友向我介绍,在某个历史时期,屯堡曾先后被当地的另外的土著攻破,最后所有活着的屯堡人都集中到了易守难攻的云山屯,做着顽强的、攸关生死的抵抗……朋友们说得轻描淡写,但在我听来,却足够动魄。

我回头看那些古老安静的房子,想象自己是一个青年的屯堡人在寨门上警戒,绷紧神经,日日夜夜……毕竟,他们是被安插到这里来的,移植到这里来的,虽然那是他们祖辈的事了,虽然,他们的祖辈肩负着使命和荣耀。

在不被融合、融化的固执里,除了怀乡这种病症,我想大约还有着某种精神上的高傲。

这点,毋庸讳言。

我继续说树的移植,说屯堡。

说树的枝叶下那一小片的故土。

在我来到屯堡的时候遭遇的是一场大雾,我们在雾中上山,这几乎要打断我们的行程,好在,它缓缓地散着。

有雾掩映的屯堡其实更有独特的美,有它自己的时间史,有它自己的时间长度和额外宽度,有单独属于它的时间黏稠——这点,在云山屯更为明显,更为强烈。

走在古老的石阶上,走在石质的、木质的古老房子之间,那种时间的黏稠感是显见的,它甚至有了弯曲,起伏,让人仿若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中,仿若,进入到了历史。

何况那雾。

遮住了向更远处望见的雾。

在“我们的”时间之外,这是屯堡给我的强烈感觉。

当战事平息,那些背井离乡的人在这片陌生、偏僻的地方得到安顿,修养,生息,刻意而固执地保持着祖辈的文化和习惯,慢慢,它和“我们的”时间脱开了,它有了自己的坚固。

在云山屯,或者我所走过的其他几个屯堡,它们保留的是明时的建筑,至少是明时的风格,它们也成为树的根部的小片故土,慰藉着一代一代的怀乡病。

六百年,在屯堡之外已几度风雨变幻,云卷云舒,当他们把和“外界”的路一一打开,突然发现,那个臆想的、被记忆的“故土”早已没有了当初的模样。

他们打量我这个来自北方的汉人,也许就像打量一个“外族人”,尽管我们都知道我们有着特别的、大致相同的血缘。

那些生活在贵州、安顺的另外汉人也大抵如此。

云山屯,它的静寂让我意外。

那种静寂应当只有梦里才有,它多少已不属于凡尘,尤其对我这样当下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

它的静寂更凸显了它的质感和美,我想是这样的,石寨在别处也有所见,但像如此安静的,似乎只有此处。

它几乎是空的,旷的,单独属于我们这少数几位来访者的,它允许你向任何一处探幽。

远处有些许的鸡鸣,引得近处石房角落里的鸡也跟着叫起来,那一刻,我都想停下来,止住呼吸——在云山屯,仿佛它们才是这里的主人,任何一个人都是外在于这个时间这片土地的,在进入到它们的地域里,我们必须保证对“主人”的敬重使它们免被打扰。

我们走远些的时候,回头,有几只鸡缓缓走上了石阶,走在我们刚走过的路上,它们安然的样子让人感动。

朋友们说,这座屯堡除了少数的老人外,其他的人多数已经下山,他们接受与“我们”同样的教育,穿同样的服装,喝啤酒,泡吧,上网,经商或外出打工……屯堡的“少数民族”正在普遍地汉化,重新成为汉人。

屯堡,用不了几年,就会变成一个完全的象征,一种旅游资源,一种可在“外人”面前展示的、不具根脉感的文化。

在屯堡博物馆里,负责讲解的屯堡小姑娘给我们叙述的只有博物馆墙壁文字上提供的那些,她远不如一个“外人”,博学的杜应国先生对屯堡知道得更多,包括她服饰中的文化内含——在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并没有指责,甚至有小小的欣慰。

当然,我对这份欣慰也有些忐忑和质疑。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节)

16.文章从树的移植说起,有什么作用?

(3分)

答:

                                                                        

17.作者多次用什么词来修饰屯堡人的“坚守”?

为什么(4分)

答:

                                                                        

18.理解下面语句在文中的含义。

(3分)

他们在这个完全异乡的地方扎下了根,在这块异乡,他们部分的根须获得了伸展,一起紧紧抓牢那小部分的故乡。

答:

                                                                             

19.作者在文章结尾为什么说“我对这份欣慰也有些忐忑和质疑”?

(3分)

答:

                                                                             

20.请简要赏析文中倒数第二段划波浪线的句子。

(4分)

答:

                                                                              

21.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读了文本的启发或感悟。

(4分)

答:

                                                                            

六、(11)分

22.在冬天,本来是游客冷落的时候,何况这样雨雪清冷的日子呢?

我们一直跑上最后的观海亭。

那里石阶上下都厚厚地堆满了水沫似的雪,亭前的树上,雪着得很重,在雪的下层还结了冰块。

旁边有几株山茶花,①正开着。

那花朵有些②飘下来的,半掩在雪花里,红白相映,色彩灿然;有些③              ,使我们感到华而不俗,清而不寒,因而联忆起那“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佳人来。

(1)根据上下文意,请将画线处①“正开着”一句置换成一种形象性表达,要求与整体文风一致。

(不超过25字)(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