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八 码型变换实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31456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24.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八 码型变换实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实验八 码型变换实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实验八 码型变换实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实验八 码型变换实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实验八 码型变换实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实验八 码型变换实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实验八 码型变换实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实验八 码型变换实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实验八 码型变换实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实验八 码型变换实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实验八 码型变换实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实验八 码型变换实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实验八 码型变换实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实验八 码型变换实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八 码型变换实验.docx

《实验八 码型变换实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八 码型变换实验.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实验八 码型变换实验.docx

实验八码型变换实验

实验八码型变换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了解二进制单极性码变换为AMI/HDB3码的编码规则;

熟悉HDB3码的基本特征;

熟悉HDB3码的编译码器工作原理和实现方法;

根据测量和分析结果,画出电路关键部位的波形;

掌握CMI码的编码规则

熟悉CMI编译码系统的特性

二、实验仪器

JH5001通信原理综合实验系统一台

20MHz双踪示波器一台

函数信号发生器一台

三、实验原理和电路说明

在实际的基带传输系统中,并不是所有码字都能在信道中传输。

例如,含有丰富直流和低频成分的基带信号就不适宜在信道中传输,因为它有可能造成信号严重畸变。

同时,一般基带传输系统都从接收到的基带信号流中提取收定时信号,而收定时信号却又依赖于传输的码型,如果码型出现长时间的连“0”或连“1”符号,则基带信号可能会长时间的出现0电位,从而使收定时恢复系统难以保证收定时信号的准确性。

实际的基带传输系统还可能提出其他要求,因而对基带信号也存在各种可能的要求。

归纳起来,对传输用的基带信号的主要要求有两点:

1、对各种代码的要求,期望将原始信息符号编制成适合于传输用的码型;

2、对所选码型的电波波形要求,期望电波波形适宜于在信道中传输。

前一问题称为传输码型的选择;后一问题称为基带脉冲的选择。

这是两个既有独立性又有互相联系的问题,也是基带传输原理中十分重要的两个问题。

传输码(传输码又称为线路码)的结构将取决于实际信道特性和系统工作的条件。

在较为复杂的基带传输系统中,传输码的结构应具有下列主要特性:

1、能从其相应的基带信号中获取定时信息;

2、相应的基带信号无直流成分和只有很小的低频成分;

3、不受信息源统计特性的影响,即能适应于信息源的变化;

4、尽可能地提高传输码型的传输效率;

5、具有内在的检错能力,等等。

满足或部分满足以上特性的传输码型种类繁多,主要有:

CMI码、AMI、HDB3等等。

1)AMI/HDB3码

AMI码的全称是传号交替反转码。

这是一种将消息代码0(空号)和1(传号)按如下规则进行编码的码:

代码的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而把代码中的1交替地变换为传输码的+1、–1、+1、–1…

由于AMI码的传号交替反转,故由它决定的基带信号将出现正负脉冲交替,而0电位保持不变的规律。

由此看出,这种基带信号无直流成分,且只有很小的低频成分,因而它特别适宜在不允许这些成分通过的信道中传输。

由AMI码的编码规则看出,它已从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了一个三进制符号序列,即把一个二进制符号变换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把一个二进制符号变换成一个三进制符号所构成的码称为1B/1T码型。

AMI码除有上述特点外,还有编译码电路简单及便于观察误码情况等优点,它是一种基本的线路码,并得到广泛采用。

但是,AMI码有一个重要缺点,即接收端从该信号中来获取定时信息时,由于它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因而会造成提取定时信号的困难。

为了保持AMI码的优点而克服其缺点,人们提出了许多种类的改进AMI码,HDB3码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种。

HDB3码的全称是三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它的编码原理是这样的:

先把消息代码变换成AMI码,然后去检查AMI码的连0串情况,当没有4个以上连0串时,则这时的AMI码就是HDB3码;当出现4个以上连0串时,则将每4个连0小段的第4个0变换成与其前一非0符号(+1或–1)同极性的符号。

显然,这样做可能破坏“极性交替反转”的规律。

这个符号就称为破坏符号,用V符号表示(即+1记为+V,–1记为–V)。

为使附加V符号后的序列不破坏“极性交替反转”造成的无直流特性,还必须保证相邻V符号也应极性交替。

这一点,当相邻符号之间有奇数个非0符号时,则是能得到保证的;当有偶数个非0符号时,则就得不到保证,这时再将该小段的第1个0变换成+B或–B符号的极性与前一非0符号的相反,并让后面的非0符号从V符号开始再交替变化。

虽然HDB3码的编码规则比较复杂,但译码却比较简单。

从上述原理看出,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一非0符号同极性(包括B在内)。

这就是说,从收到的符号序列中可以容易地找到破坏点V于是也断定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从而恢复4个连0码,再将所有–1变成+1后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HDB3码是CCITT推荐使用的线路编码之一。

HDB3码的特点是明显的,它除了保持AMI码的优点外,还增加了使连0串减少到至多3个的优点,这对于定时信号的恢复是十分有利的。

AMI/HDB3频谱示意图参见图5.1.1。

在通信原理综合试验箱中,采用了CD22103专用芯片(UD01)实现AMI/HDB3的编译码实验,在该电路模块中,没有采用复杂的线圈耦合的方法来实现HDB3码字的转换,而是采用运算放大器(UD02)完成对AMI/HDB3输出进行电平变换。

变换输出为双极性码或单极性码。

由于AMI/HDB3为归零码,含有丰富的时钟分量,因此输出数据直接送到位同步提取锁相环(PLL)提取接收时钟。

AMI/HDB3编译码系统组成框图见图5.1.2。

接收时钟的锁相环(PLL)提取电路框图见第二章模拟锁相环一节的图2.3.2。

AMI/HDB3编译码系统组成电原理图见图1.22.2。

输入的码流进入UD01的1脚,在2脚时钟信号的推动下输入UD01的编码单元,HDB3与AMI由跳线开关KD03选择。

编码之后的结果在UD01的14(TPD03)、15(TPD04)脚输出。

输出信号在电路上直接

返回到UD01的11、13脚,由UD01内部译码单元进行译码。

通常译码之后TPD07与TPD01的波形应一致,但由于当前的输出HDB3码字可能与前4个码字有关,因而HDB3的编译码时延较大。

运算放大器UD02A构成一个差分放大器,用来将线路输出的HDB3码变换为双极性码输出(TPD05)。

运算放大器UD02B构成一个相加器,用来将线路输出的HDB3码变换为单极性码输出(TPD08)。

跳线开关KD01用于输入编码信号选择:

当KD01设置在Dt位置时(左端),输入编码信号来自复接模块的TDM帧信号;当KD01设置在M位置时(右端),输入编码信号来自本地的m序列,用于编码信号观测。

本地的m序列格式受CMI编码模块跳线开关KX02控制:

KX02设置在1_2位置(左端),为15位周期m序列(111100010011010);KX02设置在2_3位置(右端),为7位周期m序列(1110010)。

跳线开关KD02用于选择将双极性码或单极性码送到位同步提取锁相环提取收时钟:

当KD02设置在1_2位置(左端),输出为双极性码;当KD02设置2_3位置(右端),输出为单极性码。

跳线开关KD03用于AMI或HDB3方式选择:

当KD03设置在HDB3状态时(左端),UD01完成HDB3编译码系统;当KD03设置在AMI状态时(右端),UD01完成AMI编译码系统。

该模块内各测试点的安排如下:

1、TPD01:

编码输入数据(256Kbps)

2、TPD02:

256KHz编码输入时钟(256KHz)

3、TPD03:

HDB3输出+

4、TPD04:

HDB3输出–

5、TPD05:

HDB3输出(双极性码)

6、TPD06:

译码输入时钟(256KHz)

7、TPD07:

译码输出数据(256Kbps)

8、TPD08:

HDB3输出(单极性码)

2)CMI码

根据CCITT建议,在程控数字交换机中CMI码一般作为PCM四次群数字中继接口的码型。

在CMI码模块中,完成CMI的编码与解码功能。

CMI编码规则见表5.2.1所示:

表5.2.1CMI的编码规则

输入码字

编码结果

0

01

1

00/11交替表示

因而在CMI编码中,输入码字0直接输出01码型,较为简单。

对于输入为1的码字,其输出CMI码字存在两种结果00或11码,因而对输入1的状态必须记忆。

同时,编码后的速率增加一倍,因而整形输出必须有2倍的输入码流时钟。

在这里CMI码的第一位称之为CMI码的高位,第二位称之为CMI码的低位。

在CMI解码端,存在同步和不同步两种状态,因而需进行同步。

同步过程的设计可根据码字的状态进行:

因为在输入码字中不存在10码型,如果出现10码,则必须调整同步状态。

在该功能模块中,可以观测到CMI在译码过程中的同步过程。

CMI码具有如下特点:

1、不存在直流分量;

2、在CMI码流中,具有很强的时钟分量,有利于在接收端对时钟信号进行恢复;

3、具有检错能力,这是因为1码用00或11表示,而0码用01码表示,因而在CMI码流中不存在10码,且无00与11码组连续出现,这个特点可用于检测CMI的部分错码。

CMI编码模块组成框图如图5.2.1所示。

CMI编码器由:

1码编码器、0码编码器、输出选择器组成。

1、1编码器:

因为在CMI编码规则中,要求在输入码为1时,交替出现00、11码,因而在电路中必须设置一状态来确认上一次输入比特为1时的编码状态。

这一机制是通过一个D触发器来实现,每次当输入码流中出现1码时,D触发器进行一次状态翻转,从而完成对1码编码状态的记忆(1状态记忆)。

同时,D触发器的Q输出端也将作为输入比特为1时的编码输出(测试点TPX03)。

2、0编码器:

当输入码流为0时,则以时钟信号输出做01码。

3、输出选择器:

由输入码流缓冲器的输出Q用于选择是1编码器输出还是0编码器输出。

输入码经过编码之后在测试点TPX04上可测量出CMI的编码输出结果。

M序列产生器:

M序列产生器输出受码型选择跳线开关KX02控制,产生不同的特

殊码序列(111100010011010或1110010)。

当输入数据选择跳线开关KX01设置在M位置时(右端),CMI编码器输入为M序列产生器输出数据,此时可以用示波器观测CMI编码输出信号,验证CMI编码规则。

错码发生器:

为验证CMI编译码器系统具有检测错码能力,可在CMI编码器中人为插入错码。

将KX03设置在E_EN位置时(左端),插入错码,否则设置在NO_N位置(右端)时,无错码插入。

随机序列产生器:

为观测CMI译码器的失步功能,可以产生随机数据送入CMI译码器,使其无法同步。

先将输入数据选择跳线开关KX01设置在Dt位置(左端),再将跳线开关KX04设置在2_3位置(右端),CMI编码器将选择随机信号序列数据输出。

正常工作时,跳线开关KX04设置在1_2位置(左端)。

在该模块中,测试点的安排如下:

1、TPX01:

输入数据(256Kbps)

2、TPX02:

输入时钟(256KHz)

3、TPX03:

1状态记忆输出

4、TPX04:

输出时钟(512KHz)

5、TPX05:

CMI编码输出(512Kbps)

6、TPX06:

加错输出指示

CMI译码模块组成框图如图5.2.2所示。

CMI译码电路由串并变换器、译码器、同步检测器、扣脉冲电路等电路组成。

1、串并变换器:

输入的512Kbps的CMI码流首先送入一个串并变换器,在时钟的作用将CMI的编码码字的高位与低位码子分路输出。

2、CMI译码器:

当CMI码的高位与低位通过异或门实现CMI码的译码。

由于电路中的时延存在差异,输出端可能存在毛刺,又进行输出整形。

译码之后的结果可在TPY07上测量出来,其与TPX01的波形应一致,仅存在一定的时延。

3、同步检测器:

根据CMI编码的原理,CMI码同步时不会出现10码字(不考虑信道传输错码);如果CMI码没有同步好(即CMI的高位与低位出现错锁),将出现多组10码字,此时将不正确译码。

同步检测器的原理是:

当在一定时间内(1024bit),如出现多组10码字则认为CMI译码器未同步。

此时同步检测电路输出一个控制信号到扣脉冲电路扣除一个时钟,调整1bit时延,使CMI译码器同步。

CMI译码器在检测到10码字时,将输出错码指示(TPY05)

4、测试点TPY03是调整观测时间(1024bit的周期)。

在该模块中,测试点的安排如下:

1、TPY01:

CMI编码输入数据

2、TPY02:

512KHz输入时钟

3、TPY03:

调整观测时间(1024bit的周期)

4、TPY04:

扣脉冲指示

5、TPY05:

错码输出指示

6、TPY06:

256KHz时钟输出

7、TP807:

CMI译码数据输出

四、实验内容

初始状态:

HDB3:

KD01,KD02,KD03:

左边

CMI:

KX01,KX02,KX03:

右;KX04:

锁相环:

KP01右边,KP02左边

1)AMI/HDB3码

1.AMI码编码规则验证

(1)首先将输入信号选择跳线开关KD01设置在M位置(右端)、单/双极性码输出选择开关设置KD02设置在2_3位置(右端)、AMI/HDB3编码开关KD03设置在AMI位置(右端),使该模块工作在AMI码方式。

(2)将CMI编码模块内的M序列类型选择跳线开关KX02设置在2_3位置(右端),产生7位周期m序列。

用示波器同时观测输入数据TPD01和AMI输出双极性编码数据TPD05波形及单极性编码数据TPD08波形,观测时用TPD01同步。

分析观测输入数据与输出数据关系是否满足AMI编码关系,画下一个M序列周期的测试波形。

(3)将输入数据选择跳线开关KD01拨除,将示波器探头从TPD01测试点移去,使输入数据端口悬空产生全1码。

重复上述测试步骤,记录测试结果。

(4)将输入数据选择跳线开关KD01拨除,用一短路线一端接地,另一端十分小心地插入测试孔TPD01,使输入数据为全0码(或采用将示波器探头接入TPD01测试点上,使数据端口不悬空,则输入数据亦为全0码)。

重复上述测试步骤,记录测试结果。

2.AMI码译码和时延测量

(1)将输入数据选择跳线开关KD01设置在M位置(右端);将CMI编码模块内的M序列类型选择跳线开关KX02设置在1_2位置(左端),产生15位周期m序列;将锁相环模块内输入信号选择跳线开关KP02设置在HDB3位置(左端)。

(2)用示波器同时观测输入数据TPD01和AMI译码输出数据TPD07波形,观测时用TPD01同步。

观测AMI译码输出数据是否满正确,画下测试波形。

问:

AMI编码和译码的的数据时延是多少?

(3)将CMI编码模块内的M序列类型选择跳线开关KX02设置在2_3位置(右端),产生7位周期m序列。

重复上译步骤测量,记录测试结果。

问:

此时AMI编码和译码的的数据时延是多少?

思考:

数据延时量测量因考虑到什么因数?

3.AMI译码位定时恢复测量

(1)将输入数据选择跳线开关KD01设置在M位置(右端),将CMI编码模块内的M序列类型选择跳线开关KX02设置在1_2(或2_3)位置,将锁相环模块内输入信号选择跳线开关KP02设置在HDB3位置(左端)。

(2)先将跳线开关KD02设置在2_3位置(右端)单极性码输出,用示波器测量同时观测发送时钟测试点TPD02和接收时钟测试点TPD06波形,测量时用TPD02同步。

此时两收发时钟应同步。

然后,再将跳线开关KD02设置在1_2位置(左端)单极性码输出,观测TPD02和TPD06波形。

记录和分析测量结果。

(3)将跳线开关KD02设置回2_3位置(右端)单极性码输出,再将跳线开关KD01拨除,使输入数据为全1码或全0码(方法见1)。

重复上述测试步骤,记录分析测试结果。

思考:

为什么在实际传输系统中使用HDB3码?

用其他方法行吗(如扰码)?

4.HDB3码变换规则验证

(1)首先将输入信号选择跳线开关KD01设置在M位置(右端)、单/双极性码输出选择开关设置KD02设置在2_3位置(右端)、AMI/HDB3编码开关KD03设置在HDB3位置(左端),使该模块工作在HDB3码方式。

(2)将CMI编码模块内的M序列类型选择跳线开关KX02设置在2_3位置(右端),产生7位周期m序列。

用示波器同时观测输入数据TPD01和AMI输出双极性编码数据TPD05波形及单极性编码数据TPD08波形,观测时用TPD01同步。

分析观测输入数据与输出数据关系是否满足AMI编码关系,画下一个M序列周期的测试波形。

(3)将CMI编码模块内的M序列类型选择跳线开关KX02设置在1_2位置(左端),产生15位周期m序列。

重复上述测试步骤,记录测试结果。

(4)使输入数据端口悬空产生全1码(方法同1),重复上述测试步骤,记录测试结果。

(5)使输入数据为全0码(方法同1),重复上述测试步骤,记录测试结果。

5.HDB3码译码和时延测量

(1)将输入数据选择跳线开关KD01设置在M位置(右端);将CMI编码模块内的M序列类型选择跳线开关KX02设置在1_2位置(左端),产生15位周期m序列;将锁相环模块内输入信号选择跳线开关KP02设置在HDB3位置(左端)。

(2)用示波器同时观测输入数据TPD01和HDB3译码输出数据TPD07波形,观测时用TPD01同步。

分析观测HDB3编码输入数据与HDB3译码输出数据关系是否满足HDB3编译码系统要求,画下测试波形。

问:

HDB3编码和译码的的数据时延是多少?

(3)将CMI编码模块内的M序列类型选择跳线开关KX02设置在2_3位置(右端),产生7位周期m序列。

重复上译步骤测量,记录测试结果。

问:

此时HDB3编码和译码的的数据时延是多少,为什么?

6.HDB3译码位定时恢复测量

(1)将输入数据选择跳线开关KD01设置在M位置(右端),将CMI编码模块内的M序列类型选择跳线开关KX02设置在1_2(或2_3)位置,将锁相环模块内输入信号选择跳线开关KP02设置在HDB3位置(左端)。

(2)先将跳线开关KD02设置在2_3位置(右端)单极性码输出,用示波器测量同时观测发送时钟测试点TPD02和接收时钟测试点TPD06波形,测量时用TPD02同步。

此时两收发时钟应同步。

然后,再将跳线开关KD02设置在1_2位置(左端)单极性码输出,观测TPD02和TPD06波形。

记录和分析测量结果。

根据测量结果思考:

接收端为便于提取位同步信号,需要对收到的HDB3编码信号做何处理?

(3)将跳线开关KD02设置回2_3位置(右端)单极性码输出,再将跳线开关KD01拨除,使输入数据为全1码或全0码(方法见1)。

重复上述测试步骤,记录分析测试结果。

2)CMI码

首先将输入信号选择跳线开关KX01设置在M位置(右端);加错使能跳线开关KX03设置在无错NO_E位置(右端);m序列码型选择开关KX02设置在2_3位置(右端),产生7位周期m序列;将输出数据选择开关KX04设置在1_2位置,选择CMI编码数据输出。

1.CMI码编码规则测试

(1)用示波器同时观测CMI编码器输入数据(TPX01)和输出编码数据(TPX05)。

观测时用TPX01同步,仔细调整示波器同步。

找出并画下一个m序列周期输入数据和对应编码输出数据波形。

根据观测结果,分析编码输出数据是否与编码理论一致。

(2)将KX02设置在1_2位置(左端),产生15位周期m序列,重复上一步骤测量。

画下测量波形,分析测量结果。

2.1码状态记忆测量

(1)用示波器同时观测CMI编码器输入数据(TPX01)和1码状态记忆输出(TPX03)。

观测时用TPX01同步,仔细调整示波器同步。

画一个m序列周期输入数据和对应1码状态记忆输出数据波形。

(2)将KX02设置在2_3位置,重复上述测量。

画下测量波形,分析测量结果。

3.CMI码解码波形测试

用示波器同时观测CMI编码器输入数据(TPX01)和CMI解码器输出数据(TPY07)。

观测时用TPX01同步。

验证CMI译码器能否正常译码,两者波形除时延外应一一对应。

4.CMI码编码加错波形观测

跳线开关KX03是加错控制开关,当KX03设置在E_EN位置时(左端),将在输出编码数据流中每隔一定时间插入1个错码。

TPX06是发端加错指示测试点,用示波器同时观测加错指示点TPX06和输出编码数据TPX05的波形,观测时用TPX06同步。

画下有错码时的输出编码数据,并分析接收端CMI译码器可否检测出。

5.CMI码检错功能测试

首先将输入信号选择跳线开关KX01设置在Dt位置(左端);将加错跳线开关KX03设置在E_EN位置,人为插入错码,模拟数据经信道传输误码。

(1)用示波器同时测量加错指示点TPX06和CMI译码模块中检测错码指示点TPY05波形。

(2)将输入信号选择跳线开关KX01设置在M位置(右端),将m序列码型选择开关KX02设置在1_2位置(或2_3),重复

(1)试验。

观测测量结果有何变化。

(3)关机5秒钟后再开机,重复

(2)试验。

认真观测测试结果有何变化(注:

可以重复多测试几次——关机后再开机)。

问题与思考:

为什么有时检测错码检测点输出波形与加错指示波形不一致?

6.CMI译码同步观测

CMI译码器是否同步可以通过检测错码检测电路输出反映出。

从当CMI译码器未同步时,错码将连续的检测出。

观测时,将输入信号选择跳线开关KX01设置在Dt位置(左端),输出数据选择开关KX04设置在2_3位置(输出不经CMI编码,使接收端无法同步)。

(1)用示波器测量失步时的检测错码检测点(TPX06)波形。

(2)将KX04设置在1_2位置,检测错码检测点波形应立刻同步。

7.抗连0码性能测试

(1)将输入信号选择跳线开关KX01拔去,使CMI编码输入数据悬空(全0码)。

用示波器测量输出编码数据(TPX05)。

输出数据为01码,说明具有丰富的时钟信息。

(2)测量CMI译码输出数据是否与发端一致。

(3)观测译码同步信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