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奶业发展历程.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2407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8.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奶业发展历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中国奶业发展历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中国奶业发展历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中国奶业发展历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中国奶业发展历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中国奶业发展历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中国奶业发展历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中国奶业发展历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中国奶业发展历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中国奶业发展历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中国奶业发展历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中国奶业发展历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中国奶业发展历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中国奶业发展历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中国奶业发展历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中国奶业发展历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中国奶业发展历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中国奶业发展历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中国奶业发展历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中国奶业发展历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奶业发展历程.docx

《中国奶业发展历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奶业发展历程.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奶业发展历程.docx

中国奶业发展历程

中国奶业发展历程

1.中国奶业发展的现状亟盼政策扶持、模式突破与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奶业持续快速发展,饲养规模不断扩大,加工能力明显增强,奶类产量持续增长,乳品消费稳步提高,对丰富城乡市场、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去年以来,我国奶牛养殖效益大幅度下降,部分奶牛养殖户亏损,个别地区出现宰杀母牛犊现象。

对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奶业发展出现较大波动,直接原因是饲料价格上涨、原料奶收购价格偏低,深层次原因主要是:

奶牛良种覆盖率和单产水平低,养殖方式较为落后;乳品加工企业与奶农的利益关系不顺,原料奶定价机制不合理;加工企业恶性竞争,市场秩序不规范;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液态奶标识制度不落实;消费群体培育滞后,市场开拓不力。

4月11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报道了奶站生鲜奶掺假问题,5月30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报道山西山阴县杀牛事件,这不仅仅是陕西、山西存在的问题,也是全国范围内普遍凸现的问题。

只有采取综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确保我国奶业持续健康发展。

   9月1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促进油料生产和奶业发展工作。

会议指出,油料生产和奶业发展,直接关系城乡居民生活和农民收入。

我国油料生产和奶业发展有很大潜力,正处在关键时期。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油料生产和奶业发展,坚持以农为本,理顺利益关系;坚持市场导向,加大政策扶持;依靠科技进步,发展规模化经营;规范企业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促进油料生产迅速恢复发展,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

随之,9月27日,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07〕31号),提出了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意见,即

(1)加强良种繁育和推广,提高奶牛生产水平。

(2)推进养殖方式转变,提高原料奶质量。

(3)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形成合理的原料奶定价机制。

(4)优化奶业布局,提高企业素质。

(5)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和标识制度,规范市场秩序(6)引导乳品消费,开拓奶业市场。

以及出台了加大奶业发展的政策扶持措施,即

(1)加大奶牛养殖补贴力度。

(2)建立奶牛政策性保险制度。

(3)支持建设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

(4)加强对奶牛养殖农户信贷支持。

(5)完善产业政策。

   中国奶业在6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已经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惑,危机随时存在爆发的可能,国家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意见与探索解决办法,是值得欣慰与鼓舞的。

   2.印度奶业发展经验值得借鉴

   从发达国家过去三十年的奶牛养殖发展历程来看,乳品消费基本稳定但养殖水平和奶牛的产奶遗传水平不断提高,总体表现为奶牛单产逐年提高而奶牛头数逐年下降,牛场规模在逐步扩大而奶牛场数量在逐步减少;生鲜奶杂菌污染控制在5万/毫升以下(甚至低于2万),乳品质量和营养得到大幅提高。

发达国家所有舍饲奶牛场的粪污全部收集、处理、还田。

   我国奶业在过去十年来,经过了一个快速发展期。

奶牛养殖数量和乳品产量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加。

近年来发展的奶牛养殖主体以散户为主。

中国奶业把最艰巨的任务-“养健康牛产优质奶”留给最无助的奶农来实现。

奶牛养殖总体水平低下,把牛当猪养的方式导致奶牛体弱多病、产奶期短、产奶量低、生鲜奶的微生物污染高达数百万,低劣的产品无法实现优质优价。

部分地区奶农对布氏杆菌病和结核等人畜共患的奶牛传染病认识不足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薄弱也严重危及产业的健康发展。

中外的实践证明,奶牛养殖必须走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道路。

我国奶牛养殖业又重复走了我国的家禽业和养猪业所走过的由散户到集约化的老路,何况奶牛养殖要比养鸡养猪复杂的多。

我国奶牛养殖水平、生鲜奶质量、乳品质量、以及环保养殖等方面与发达国际的差距甚远,具有大幅的提升空间。

   所有奶业发达国家的奶业合作化程度一般高于其他农业产业。

产奶牛每天的挤奶需求、奶的易腐性和乳品加工的门槛一般较高等特点决定了建立奶农横向合作化、纵向产加销一体化的必要性,以便实现产业和谐共赢、可持续发展和稳定。

在60年前,与中国相邻而且都是世界人口大国的印度堪称为牛奶沙漠,只有孟买的一家牛奶公司,独家垄断,产量极低。

1946年,通过“阿南德模式”(AnandPattern)组建奶业合作社,将牛奶生产、加工与市场销售连接起来,实现奶农利益和生产力的最大化。

从奶业机制上的变革,用奶农合作社取代当时的“公司+农户”模式,牛奶产量大增。

目前,全国奶业合作社拥有1200万个奶农会员,10.8万个村级协会,338个区域联盟和170个邦级联合会。

村级协会负责收集会员每天生产的牛奶,对收集的牛奶进行乳脂和非脂固形物测试以便按质定价,年终还要按会员交纳的牛奶量进行分红。

区域联盟负责收集村级协会的奶源,加工与销售液态奶及奶制品,并为会员提供饲料、兽医、人工受精服务。

邦级联合会负责协调区域联盟液态奶及奶制品的销售,部分联合会还生产饲料供应区域联盟。

   1970年,印度发起了“让牛奶流成河”(Operationflood)的活动,开展了“白色革命”运动。

利用国外无偿援助与低息贷款作为奶业发展基金,其中30%为无偿援助,用于服务体系建设;70%为低息贷款,用于建设基础建设。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对改善印度农村牛奶生产、加工与销售的基础设施,发展奶业生产合作组织,提高妇女在奶源生产中的地位,以至加快全国奶业发展步伐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03年印度全国牛奶产量达到8840万吨,是项目开始期1970年2018万吨的4.4倍,年递增速度高达13.3%。

目前,印度的牛奶产量不仅能满足国内消费,还有少量奶制品供出口。

年人均83千克水平。

步入奶牛发达国家行列。

总结

   印度奶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一是通过“阿南德模式”(AnandPattern)组建奶业合作社,将牛奶生产、加工与市场销售连接起来,实现奶农利益和生产力的最大化。

二是通过政府和国际援助共投资(合28亿人民币)解决了奶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建设与发展资金问题。

   印度实现鲜奶无包装配送体系―――学生课间饮用鲜奶

   3.中国奶业发展现状催生“奶联社”

   我国奶业在过去十年来,经过了一个快速发展期。

奶牛养殖数量和乳品产量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加。

近年来发展的奶牛养殖主体以散户为主。

中国奶业把最艰巨的任务-“养健康牛产优质奶”留给最无助的奶农来实现。

奶牛养殖总体水平低下,把牛当猪养的方式导致奶牛体弱多病、产奶期短、产奶量低、生鲜奶的微生物污染高达数百万,低劣的产品无法实现优质优价。

部分地区奶农对布氏杆菌病和结核等人畜共患的奶牛传染病认识不足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薄弱也严重危及产业的健康发展。

中外的实践证明,奶牛养殖必须走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道路。

我国奶牛养殖业又重复走了我国的家禽业和养猪业所走过的由散户到集约化的老路,何况奶牛养殖要比养鸡养猪复杂的多。

我国奶牛养殖水平、生鲜奶质量、乳品质量、以及环保养殖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甚远,具有大幅的提升空间。

   

(1)解决之道―――自主知识产权的《奶牛养殖集成技术》

   公司以留学加拿大的奶牛营养学博士乔富龙领衔的技术团队通过大量研究和实践自主创新了奶牛养殖集成技术。

该集成技术在北京、河北和内蒙古等地的推广应用证实平均提高单产20-50%,实现了“养健康牛、产优质奶”的目标。

公司致力于打造中国优质原奶第一品牌“奶联社”,利用自主知识产权的《奶牛养殖集成技术》,生产的优质原奶达到欧盟标准,目前是伊利集团生产金典、蒙牛集团生产特伦苏等高端产品的优质原奶供应商。

   2006年6月6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持,对奶联科技的奶牛养殖集成技术进行了科技成果鉴定,评价为“技术水平国内领先”。

这是我国自主创新的第一个通过正式成果鉴定的奶牛养殖集成技术。

若该集成技术能在我国奶牛养殖业中广泛应用,就目前的奶牛养殖规模每年奶牛养殖可增收高达上百亿,而且为我国奶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技术的保障。

   

(2)推广之道―――创新的奶联社模式

   《奶牛养殖集成技术》的应用,确保单个牧场实现了“养健康牛、产优质奶”的目标。

如何在中国现有的奶业发展条件下,在新农村建设新形势下,探索一套推广《奶牛养殖集成技术》,让更多的奶农分享这项高技术成果。

经过研究与探索,公司提出创新的制度模式“奶联社|农联社”,推进现代奶业产业化,实现“让中国人每天喝杯好奶”。

2007年4月13日,由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组织,有内蒙古农牧业厅主持,对奶联科技创建的“奶联社模式”进行了评定。

认为,奶联科技立足中国奶牛养殖产业现状,借鉴奶业发达国家产业发展成功经验,创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奶牛养殖合作化模式--“奶联社”。

“奶联社”搭建了技术、管理、现代化设施设备和资金投入平台,吸纳奶农现有奶牛保本入社并获取固定回报,以解决现代奶业发展中处于弱势地位奶农的生存问题。

采取“人畜分离和严格防疫措施”以规避奶牛养殖所面临的高疫病风险。

推行“以牛为本”的集约化生态奶牛养殖模式,以提高奶牛生产效率。

“养健康牛、产优质奶”,实现产品的优质优价,以体现技术、资金和资源相结合的强大竞争优势,引领中国奶业向“节粮型和生态型”的可持续方向发展,以实现社会、农民和企业的共赢。

该模式依托创新的奶牛养殖集成技术,以创新的生态奶牛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化模式,实现奶业现代化,科学可行。

   4.奶联社发展初现成效

   

(1)中国第一个示范“奶联社”

   位于呼和浩特市土左旗兵州亥的第一个奶联社由内蒙古加牛科技有限公司投资,于2006年低开始运作,深受奶农的欢迎,目前入社奶牛达到800多头。

奶联社给农民回报在15-20%,奶联社自身硬件设施和管理的投资回报约在12%左右。

   “奶联社”的发展引起国家各级主管部门高度关注,国内外专家认可“奶联社”的运作模式,国内外新闻媒体关注奶联社的创新发展与推广。

“奶联社”成为中国奶业发展低谷时期一个创新的亮点。

   

(2)示范“奶联社”的建设与发展

   公司通过新建与整合的方式,加速示范“奶联社”的推进进程,在内蒙古包头土默特右旗以整合的方式建立了第2-4示范“奶联社”,目前奶牛存栏3000多头。

   未来两年公司将计划在呼和浩特、包头两地建立“奶联社|农联社”50个,实现存栏奶牛5万头,引导1.5万奶农以牛入社。

   5.“奶联社|农联社”发展前景

中国奶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中国奶牛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

自主知识产权的《奶牛养殖集成技术》确保“养健康牛、产优质奶”。

创新的“奶联社”模式以现有奶农奶牛资源为基础,在新农村建设形势下,探索依靠科技、依靠制度创新、依靠国家政策支持,探索带领奶农实现持续发展之路。

印度是我们的榜样!

奶业发达国家的昨天就是我国奶业的明天,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国家支持政策的创新,中国奶牛方能够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

据介绍,这种由伊利率先践行的“奶联社”模式,是由企业搭建技术、管理、现代化设施设备和资金平台,吸纳奶农现有奶牛以入股分红、保本分红、固定回报、合作生产等多种形式入社,并获取回报的奶牛养殖合作化产业模式。

此种模式下,不仅使企业可以把控从养牛到挤奶的全部过程和细节,也使奶农以一种主人翁的姿态出现在整个产业链条中,从根本上杜绝了投机的行为。

业内普遍认为:

这种模式更符合中国奶农众多,分散养殖的现实条件,既能够保证原奶的质量安全,同时也能兼顾奶农、乳企等多方面的利益,便于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

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透露:

近期伊利就将有20个新的奶联社投入使用。

面对充满挑战和机遇的2009年,张剑秋表示:

“全球化过程中,企业面临着来自国际的监管和挑战。

乳品企业必须加强自身实力,在确保产品品质、安全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只有这样,中国乳品企业才有望成为全球化时代的乳业赢家。

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奶联社”有了固定的饲料生产基地,对奶联社“养健康牛产优质奶“提供了充足优质粗饲料的保障。

奶联社把目前缺乏养殖技术承受很大风险的散户奶农中的牛有效的吸纳到奶联社,让奶农不承担任何风险而获取高额的固定回报。

这个农民、奶农、奶联社投资主体奶联科技,消费者和政府共赢的项目应该得到各级政府的积极扶持。

愿奶联社与农联社的发展成为国家惠农资金的支持,成为一劳永逸的让农民受益的平台之一。

奶联社”引领奶农一步实现“中国乳都”与奶业发达国家接轨

一、“奶联社”引领奶农率先突围

  内蒙古奶联科技有限公司早在2004年设立的时候便提出了打造“中国优质奶源第一品牌”的发展目标,并多年根植于优质奶源基地建设。

在2005、2006年中国奶业低迷状态下,“奶联公司”先后开展了培训、冻精与饲料销售、连锁技术服务站、奶站建设等多种形式的探索,意在引领奶农走出困境,但治标不治本。

最终,公司管理层意识到要实现质的飞跃必须从体制上、机制上突破。

于是,经过两年多的探索与总结,在借鉴奶业发达国家奶农合作组织经验的基础上,创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奶牛养殖合作化产业模式---“奶联社”,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认可。

1.什么是“奶联社”?

  “奶联社”系由企业搭建技术、管理、现代化设施设备和资金平台,吸纳奶农现有奶牛以入股分红、保本分红、固定回报、合作生产等多种形式入社,并获取回报的奶牛养殖合作化产业模式。

  

(1)立足于当地农民现有牛源实现保值增值,采取多种“入社”形式,即“奶农自愿入社、不参与经营、获取年稳定回报、到期自愿退社、退社时领取入社奶牛金”。

  

(2)合同期内,奶牛疫病和死亡风险由“奶联社”承担,奶农零风险。

  2.“奶联社”取得的应用成效

  2007年初,在呼和浩特市土左旗兵州亥农业开发区建设了占地300亩的中国首个“奶联社示范牧场”,引进农民奶牛入社近千头。

  

(1)显著提高奶牛产奶量:

入社之前平均4.12吨/头•年,入社1年半后平均5.70吨/头•年,平均增产1.58吨/头•年。

  

(2)原奶质量达到国际标准:

平均乳蛋白3.1%、平均乳脂率3.8%、干物质12.3%、细菌总数(CFU/ml)低于5,达到国际水平。

  (3)显著提高农民收益:

一头入社奶牛年收益率20%左右。

因给“奶联社”种植青贮饲料玉米,一亩地增收150元左右;因“奶联社”大型联合收获玉米机械,为奶户解放一个劳动力,年增收12000元左右。

  二、“奶联社”用专业为“2008北京奥运会”作贡献

  “奶联社”因生产的原奶品质达到国际标准,成为伊利集团“金典奶”等高端乳制品原奶供基地。

2008年4月,被“中奶协(即中国奶业协会)”(北京)认证中心评为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GAP)示范牧场。

2008年5月,被推荐为伊利集团“2008奥运特供奶”原奶生产基地,北京奥运会期间有近三分之一的远动员与教练员品尝到“奶联社”优质原奶制造的乳制品。

“奶联社”用专业为“2008北京奥运”会作贡献。

  内蒙古奶联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之后,提出了“让更多的中国人每天喝杯好奶”企业愿景。

以“养健康牛、产优质奶”为“奶联社”经营理念。

在传统产业上寻求突破并取得不菲成绩,靠的是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

  “奶联社”与奶业发达国际接轨,率先实现奶牛养殖“四化”,利用国内领先的牧场设施设备,确保生产规模化;利用自主创新的“优质原奶生产集成技术”,确保生产集约化;建立规范与标准,实现牧场运营标准化;上联奶农,下联乳品企业,实现“共赢”一体化。

  1. 技术创新

拥有自主创新的“优质原奶生产集成技术”,推动原奶生产集约化,确保实现“养健康牛、产优质奶”。

  2. 机制创新

  2007年4月13日,由内蒙古农牧业厅主持,对内蒙古奶联科技有限公司创建的《“奶联社”模式》进行了评定,认为“奶联社”是我国奶业发展转型时期值得推广的一种先进合作化产业模式。

解决困扰农民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普遍遇到的启动资金与技术瓶颈问题,是探索新农村建设形势下企业带动农牧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三、构建国家级优质奶源基地,重塑“中国乳都”新形象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专题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

会议指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内蒙古奶联科技有限公司创建的“奶联社”就是在实现规模化过程中的一种体制和机制上的创新,以打造国家级优质奶源基地为目标,旨在加强农业基础,以创新的技术与模式引领奶农增加收入。

公司计划在2008-2009年度自建4个“奶联社”牧场、奶联︱伊利合建20个牧场、吸引奶农入社奶牛25000头基础上。

加大投资力度,未来3年,再实现100个“奶联社”标准化牧场的发展计划,吸引奶农入社奶牛10万头,订单青贮玉米地25万亩。

  “奶联社”的发展壮大,提出建设国家级优质品牌奶源基地,将对重塑“中国乳都”新形象,对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奶牛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有着积极而又深远的现实意义。

“奶联社”引领奶农率先促进中国奶牛养殖实现“四化”

―――中国奶业协会理事长刘成果在“奶联社”视察时讲话

中国奶业协会理事长、原农业部常务副部长刘成果于2006年6月18日视察“奶联社”时,针对中国奶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困境,认为以“奶联社”发展模式为契机,将有望引领奶农率先促进中国奶牛养殖实现“四化”。

刘成果理事长指出:

中国奶业作为一个产业开始运作是近几年的事情,当时奶源基础非常薄弱。

目前,中国奶源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小、散、低”,这也是中国奶牛养殖的实际情况。

“小”就是养殖规模小;“散”就是分散养殖,没有形成规模;“低”就是养殖基础低,起点低,产奶量低,原奶质量低。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刘成果理事长按照中国奶业规律提出了以“四化”模式来实现中国奶业质的飞跃。

吹响实现中国奶业“四化”号角

   根据现代奶业发展的规律和道路,刘成果理事长提出了实现中国奶业“四化”的基本思路。

中国奶业发展的根本在于奶源的发展,奶源的发展又首推奶牛养殖。

奶牛养殖要按照“四化”的模式推进。

   第一化:

奶牛养殖规模化。

2004年4月,在河北省石家庄召开的第一届奶业发展大会,就是为了解决奶牛养殖规模化的问题。

奶牛养殖规模化是实现“集约化、标准化、一体化”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规模化养殖谈不上集约化,没有规模化也谈不上标准化,没有规模化更形不成一体化。

   第二化:

奶牛养殖集约化。

2006年6月18日,在包头市召开的第二届奶业发展大会,就是为了解决奶牛养殖集约化的问题。

集约化是实现奶牛养殖“四化”的核心,集约化的本质就要靠科技,只有先进的科学技术被引进到奶牛养殖中来,才能实现奶牛养殖的集约化。

   第三化:

奶牛养殖标准化。

2008年4月16日,在上海召开的第三届奶业发展大会,就是解决奶牛养殖在集约化基础上的标准化问题。

实现标准化是奶牛养殖“四化”的关键。

标准化就是集约的技术到位,在集约化的基础上技术要达到一个什么程度?

这要有个标准,当然这个标准是动态的。

标准实现以后就是标准化。

标准化实现最后出来的是什么样的呢?

就像“奶联社”的奶牛养殖那样,奶牛的单产增加了,原奶质量提高了,干物质降低了,比重增加了,体细胞和细菌总数下降了,一句话就是,营养指标上去了,卫生指标下来了,这样养殖奶牛的原奶质量就提高了。

   第四化:

奶牛养殖一体化。

实现一体化要经过一段时间,在实现其它“三化”的基础上,最终要实现中国奶业链条的一体化,就是把奶牛养殖——原奶加工——成品牛奶销售链接起来,形成一个真正产业链条,利益链条,这样在利益链条上的企业才能够联起手来,共同为实现中国奶业健康发展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现在中国奶源“小、散、低”的情况距离“四化”相差太远了!

刘成果理事长希望所有在中国从事奶业事业的人士都要向“四化”方向努力,这样,我们的奶业才能健康、持续发展。

目前的工作重点就是实现奶牛养殖的标准化。

   根据中国现有奶牛饲养情况,刘成果理事长分析了目前我国存在的奶牛养殖的几种模式,分别是牧场养殖模式、大户养殖模式、奶牛小区养殖模式、合作社养殖模式等。

牧场养殖模式要靠企业投资才能够发展;大户养殖模式实质上就是规模化的家庭牧场,需要有个资金积累过程,这个过程比较缓慢;奶牛小区养殖模式相对散养是个进步,但是和真正的规模化又相差甚远,所以,奶牛小区养殖模式不是规模化的终端模式,只是在规模化过程中的一种过渡;合作社养殖模式是规模化养殖的终端模式。

因此,我国现有奶牛养殖模式离“四化”还任重道远。

“奶联社”引领奶农率先促进中国奶牛养殖实现“四化”   刘成果理事长对内蒙古奶联科技有限公司创建的“奶联社”养殖模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奶联社’模式是在实现规模化过程中的一种体制和机制上的创新,是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新生事物,这个事物所以说叫创新,就是它符合规模化饲养的规律,而且又具备很旺盛的生命力,不像小区养殖模式,那是要在实践中最终被淘汰的。

‘奶联社’是有生命力的,是要逐步发展完善的问题而不是淘汰的问题,这是因为它是资源整合的理想方式,是奶牛养殖在中国很现实的一种实现形式。

   刘成果理事长还指出:

“‘奶联社’的本质就是规模化,通过资源整合实现规模化。

把老百姓散养的奶牛吸引到‘奶联社’,然后,‘奶联社’再实现规模化饲养,这是很容易做到的。

假如让‘奶联社’去买奶牛,这就会搞下去很费劲。

‘奶联社’是规模化饲养的捷径,没有奶牛,‘奶联社’就实现不了快速规模化。

   刘成果理事长最后指出:

通过规模化的实现,“奶联社”运用占有的技术和管理的优势,能够提高奶牛饲养、管理水平,这样就实现了集约化饲养。

也就是说“技术含量上去了,管理水平上去了,集约化就实现了!

   接下来就是奶牛的良种。

因为奶牛养殖就两个词,一个是良种,一个是良法。

刘成果理事长特别指出:

“良种只是一个遗传资源的问题,如果后期饲养水平上不去,良种照样白费。

良种潜力挖出来靠的就是技术和管理,技术和管理靠的是良法,所以,良种、良法都发挥作用了,最终体现在奶牛增产,在‘奶联社’的奶牛半年就变了,原来是那么的‘罗锅’样,现在是水光溜滑的,体型外貌都变了,单产增了,一年增产一吨多奶”。

   由于“奶联社”通过规模化饲料,运用科学配方,饲料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了,成本就下降了。

而散养的问题是饲料水平上不去,产奶量不去越喂精料,奶牛本来是食草动物,也需要精料,但绝不能多喂精料,必须是粗饲料、青饲料都上去。

过多地给奶牛吃精料只能是浪费饲养成本,并且效益也不好。

   “奶联社”在奶牛养殖上实现了“节本”和“提质”两个效益。

在奶牛养殖中,增产可以增效,提质也可以增效。

“奶联社”一斤原奶与其它原奶差一块钱,这就是提质效益。

还有一个是节本效益,这个节本效益不是指绝对成本下降,是相对成本下来了,这就是提质增效,节本增效,最后,整体效益就上来了!

   整体效益提高以后,奶农自然得到实惠,就等着分红吧!

公司也得到实惠了,利润实现了。

乳品加工企业也收到了好的原料奶,就能做出好的产品,也能卖出好价钱。

“奶联社”饲养模式生产出来的原奶加工的产品才是优质产品,既品质好又安全。

所以,奶业整个链条各个环节都得到了效益。

   刘成果理事长指出,“奶联社”这种模式在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首先,把产业链条的上游(饲养阶段)一体化,这个一体化的本质是利益编织,这个一体化的利益编织为整个链条的一体化创造了前提,起到推进作用。

“奶联社”和伊利集团就好连接了,而一家一户散养的时候就不好连接了,一体化是不容易做到的。

所以,“奶联社”这种的方式比单独建设牧场发展大户要快,更容易实现。

不过,“奶联社”需要有懂行的热心人认真地干。

要求企业人有风险精神,有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