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衡水一调考试语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245546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衡水一调考试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河北衡水一调考试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河北衡水一调考试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河北衡水一调考试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河北衡水一调考试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河北衡水一调考试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河北衡水一调考试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河北衡水一调考试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河北衡水一调考试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河北衡水一调考试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河北衡水一调考试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河北衡水一调考试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河北衡水一调考试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河北衡水一调考试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河北衡水一调考试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河北衡水一调考试语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河北衡水一调考试语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河北衡水一调考试语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河北衡水一调考试语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河北衡水一调考试语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衡水一调考试语文.docx

《河北衡水一调考试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衡水一调考试语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衡水一调考试语文.docx

河北衡水一调考试语文

衡水中学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一调考试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语言表达题)两部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小题。

“道不远人”:

处处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杨国荣

①所谓“日用即道”,亦即强调道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②按照中国文化的理解,道作为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无法与人相分。

《老子》已提出“域中有四大”之说,所谓“四大”则指道、天、地、人四项,其中既包括广义的“物”(天地),亦涉及人,而涵盖二者的最高原理则是道。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作为最高原理的“道”与人并非彼此相分,二者作为域中四大中的两项而呈现内在关联。

③在儒家那里,也可以看到类似观念。

儒家反复强调道非超然于人:

“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

”道并不是与人隔绝的存在,离开了人的为道过程,道只是抽象思辨的对象,难以呈现其真切实在性。

而所谓为道(追寻道),则具体展开于日常生活过程之中。

④强调“道”和“人”之间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重要涵义之一,是肯定道所具有的各种意义唯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才能呈现出来。

正如深山中的花自开自落,并无美或不美的问题,只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它的审美意义才得到呈现。

作为社会理想和规范系统的“道”,其意义更是直接地通过人自身的知行活动而形成。

上述意义上的道,都具有“不远人”的品格。

从哲学的视域看,以上观念的重要之点,在于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意义的生成过程联系起来。

⑤道和人之间相互关联的另一重涵义,是“日用即道”。

所谓“日用即道”,亦即强调道人的日用常行而存在,它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这一观点的重要之点在于没有把道视为一种彼岸世界的存在或超越的对象,而是把它引入到现实之中,使之与人的日用常行息息相关。

在孔子那里,已可看到这类观念。

孔子的学生曾向孔子请教有关鬼神的事情,孔子的回答是: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他的学生又问有关死的事,孔子的回答依然是:

“未知生,焉知死?

”在孔子看来,我们应当关心的,不是那种超越的对象,不是远离现实人生的存在,而就是人自身的现实存在和现实生活。

总之,从“道不远人”的观念出发,儒家处处把目光引向现实的世界。

⑥道不远人,同时也规定了道和人的实践活动无法相分。

在实践过程中,道的品格具体地表现为“中”。

儒家一再谈到“中道”或“中庸之道”,孟子便主张“中道而立”,荀子也肯定:

“道之所善,中则可从。

”道作为实践的原理,其意义首先便体现在“中”之上。

这种“中”并不仅仅是量的概念。

从量的概念去理解,“中”往往表现为与两端等距离的那一点,然而,中国文化家们所说的“中”,更多体现为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种原则。

在天道的层面,道首先表现为多样的统一。

从多样的统一这一视域看,“中”就在于使统一体中的各个方面彼此协调。

千差万别的事物同处于一个系统,如何恰当地定位它们,使之各得其所,这就是“中”所涉及的重要方面。

道同时体现于变化过程,表现为发展的原理。

从过程的角度来看,“中”则关乎不同演化阶段之间如何协调的问题。

以上意义上的“中”,其实质的内涵集中体现于“度”的观念。

这种“度”的意识,同时可以看作是一种实践的智慧。

⑦以“度”为内涵的实践智慧,体现于不同的方面。

《中庸》曾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从本体论上看,这一命题意味着对象世界中的诸种事物都各有存在根据,彼此共存于天下。

从人的实践活动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则涉及不同的个体、团体、民族、国家之间的共处、交往问题,它以承认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为前提。

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是一种历史演化过程中无法否认的事实,如何使分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个体、存在形态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便成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所指向的实质问题,在这里,所谓“并育而不相害”,便要求以“度”的中道原则,恰当地处理、协调社会共同体中方方面面的关系。

这种协调方式没有一定之规,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序,它需要根据实践生活的具体形态来加以调节。

这种调节作用就体现了一种“度”的智慧。

(节选自《中国文化中的“道”》,原载2011年6月12日《文汇报》)

1.下列有关“道”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日用即道”,道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B.道是抽象的,道的意义只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方可呈现出来。

C.儒、道两家学说中“道”都涉及到人,说明儒、道两家对“道”的理解是一致的。

D.道的品格具体表现为“中”,它体现了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种原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3分)

A.在儒家那里,道是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

B.儒家的“中道”,实质内涵则集中体现在“度”的观念上,可以看作一种实践智慧。

C.孔子只关心自身的现实存在,而反对关心任何超现实的对象。

D.从哲学的视域来看,“道”具有“不远人”的品质,即在于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自身的生活过程联系起来。

3.下列表述与原文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A.儒家的“中庸之道”,能使“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B.深山中的花开花落,本身不存在美或不美的问题,因为其审美意义是要在人的审美活动中才得到呈现的,这就是“美不远人”。

C.儒家反复强调道并非超然于人,它能具体展开于人的日常生活过程中。

D.“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体现了“度”的智慧,这种智慧能使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过程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何敞字文高,扶风平陵人也。

其先家于汝阴。

敞性公正。

自以趣舍不合时务,每请召,常称疾不应。

元和中,辟太尉宋由府,由待以殊礼。

司徒袁安亦深敬重之。

是时京师及四方累有奇异鸟兽草木,言事者以为祥瑞。

敞通经传,意甚恶之。

乃言于二公日:

“夫瑞应依德而至,灾异缘政而生。

今异鸟翔于殿屋,怪草生于庭际,不可不察。

”由、安惧然不敢答。

居无何而肃宗崩。

时窦氏专政,外戚奢侈,赏赐过制。

敞奏记由日:

“赏赉过度,至于空竭帑藏,损耗国资。

寻公家之用,皆百姓之力。

明君赐赉,宜有品制,忠臣受赏,亦应有度。

今明公位尊任重,宜先正己以率群下,还所得赐,因陈得失,奏王侯就国,节省浮费,赈恤穷孤,则恩泽下畅,黎庶悦豫,上天聪明,必有立应。

”由不能用。

窦宪为车骑将军,宪弟笃、景并起邸第,兴造劳役,百姓愁苦。

敞上疏谏日:

“臣虽斗筲之人,诚窃怀怪,以为笃、景亲近贵臣,当为百僚表仪。

今百姓愁苦,县官无用,而遽起大第,崇饰玩好,非所以垂令德也,宜且罢工匠,恤人之困。

”书奏不省。

后拜为尚书,复上封事日:

“昔郑武姜之幸叔段,爱而不教,终至凶戾。

由是观之,爱子若此,犹饥而食之以毒,适所以害之也。

宪秉三军之重,笃、景总宫卫之权,而虐用百姓,奢侈僭逼,诛戮无罪。

今者论议凶凶,成谓叔段复生于汉。

虽知言必夷灭,而冒死自尽者,诚不忍目见其祸而怀默苟全。

敞数切谏,言诸窦罪过,宪等深怨之。

时济南王康尊贵骄甚,宪乃白出敞为济南太傅。

岁余迁汝南太守。

敞疾文俗吏以苛刻求当时名誉,故在职以宽和为政。

及举冤狱,以《春秋》义断之。

是以郡中无怨声,百姓化其恩礼。

其出居者,皆归养其父母,推财相让者二百许人。

又修理阳旧渠,百姓赖其利,垦田增三万余顷。

吏人共刻石,颂敞功德。

(节选自《后汉书·卷四十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先家于汝阴家:

安家

B.寻公家之用寻:

不久。

C.非所以垂令德令:

美好。

D.宪乃白出敞为济南太傅白:

禀告。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何敞深得吏民敬重的一组是(3分)

①辟太尉宋由府,由待以殊礼②司徒袁安亦深敬重之

③由、安惧然不敢答④宪乃白出敞为济南太傅

⑤百姓化其恩礼⑥吏人共刻石,颂敞功德

A.①②④B.③④⑤C.③⑤⑥D.①②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敞被征召到太尉府后,京城及周围出现奇异的草木鸟兽,有人认为是祥瑞之兆,但何敞持不同意见。

B.窦氏专权,赏赐超过规定,何敞劝谏并恳请宋由送回得到的赏赐,给属下作表率,但是没有被采纳。

C.窦宪弟笃、景一起兴造邸第,劳民伤财。

何敞上书劝谏,言辞恳切,认为窦宪应该给百官做好表率。

D.何敞多次讽谏,指出窦氏诸人罪过,遭到窦宪嫉恨,后被窦宪排挤出京,做了济南王的太傅。

7.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夫瑞应依德而至,灾异缘政而生。

今异鸟翔于殿屋,怪草生于庭际,不可不察。

(5分)

(2)及举冤狱,以《春秋》义断之。

是以郡中无怨声,百姓化其恩礼。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生

白居易

春生何处暗周游?

海角天涯遍始休。

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

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

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8.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现“春生”?

结合全诗分析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5分)(改编作业五)

 

9.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请鉴赏其抒情的妙处。

(6分)(改编作业三)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原创题)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荀子《劝学》)

(2)        ,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

(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___________,斯已矣。

(庄周《逍遥游》)

(4)__________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

《赤壁赋》

(5)总角之宴,。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氓》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西南联大的闻一多

闻一多在联大中文系讲楚辞、古代神话和唐诗三门课,立论新颖,考证严密,深受学生欢迎。

他的古代神话课,图文并茂,用整张的毛边纸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

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

因此,不单是联大中文系、文学院的学生争着听这门课,就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学生也赶来听。

闻一多是一位浪漫的诗人,他会把讲课变成一个充满诗意的过程,所以他把上午的课换到了晚上。

七点多钟,电灯已经亮了,闻一多穿着深色长衫,抱着几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稿抄本,昂然走进教室。

学生们起立致敬又坐下之后,闻一多也坐下了;但并不马上开讲,却慢条斯理地掏出纸烟匣,打开来对着学生和蔼地一笑:

“哪位吸?

”学生们笑了,自然不会有谁真的接受这绅士风味的礼让。

于是,闻一多自己点了一支,长长的吐出一口烟雾后,用非常舒缓的声腔念道:

“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

”之后才开始讲课,有时讲得兴致盎然,闻一多会把时间延长下去,直到月光洒满校园的时候,才带着清凉的露水回到他的新南院住宅。

闻一多讲唐诗是联大叫座的课。

他原来就是诗人,对唐诗的理解,其见解和感受有别于其他学者。

闻一多最赞赏五言绝句,认为五言绝句是唐诗中的精品,二十个字就是二十个仙人,容不得一个滥竽充数。

汪曾祺说:

“能够像闻一多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

因为闻先生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而且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新境界。

”他讲唐诗,不蹈袭前人一语。

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特别讲到“点画派”。

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他的《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曾把这首诗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这首诗有浓厚的唯美倾向,却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

何兆武评价说:

“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

唐诗中有这样空灵唯美的诗意,有人生幻灭的虚无感,更重要的是,唐诗中的人间疾苦更能引起闻一多的感触。

闻一多经常跟学生说起这样的事情,说完以后就讲唐诗,讲杜甫的三吏三别,他愤怒地说:

“为什么隔了一千多年了中国的事还是这样悲惨,比那时候还不如?

”学生还因此有这样一个作业“给蒋委员长的一封公开信”,令他们记忆深刻。

抗战期间,看到国家糟糕到这步田地,闻一多如坐针毡,他在给学生臧克家的信中写道:

“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壳,放射出光和热来。

”以1943年为时间标记,闻一多走出书斋,从一个学者变成了一个激情喷发的民主斗士,在许多公开场合作“狮子吼”。

1946年西南联大开始分批北上,为了工作需要,他坚决留在昆明。

在白色恐怖下,1946年7月11日,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惨遭暗杀,闻一多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置生死于度外。

7月15日,他义无反顾地前往参加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面对国民党特务,他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悲愤地表示为了民族“要像李先生一样,前足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坚定决心。

追悼会后,又出席了民盟在《民主周刊》社为李公朴被暗杀事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

当天下午在回家途中即遭到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年不满48周岁。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闻一多的课堂氛围富有诗意,为了创造意境,他可以把时间改到晚上,映着灯光和月光给学生讲。

课堂上的闻一多很有名士风度。

B.闻一多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诗歌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C.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认为这首诗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

D.闻一多也是美术家,他不仅善于鉴赏中外各种风格的画作,而且能将绘画意境和诗歌意境融为一体。

E.闻一多写:

“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壳,放射出光和热来。

”这句话是在痛苦自己没有迸发出激情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

(2)第四段末引用何兆武的评价:

“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6分)(改编假期作业第三套题型)

(3)从本文看,闻一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分点陈述。

(6分)(改编假期作业第二、三套题型)

(4)关于闻一多的牺牲,有人十分敬佩,有人十分惋惜。

你的看法呢?

请就你认同的其中一种观点结合本文阐明自己的看法。

(8分)

第Ⅱ卷语言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改编题)(3分)

A、11月16日甘肃省正宁县一幼儿园校车被撞致19人死亡,这一重大交通事故,再次暴露了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全面管理不严格等问题。

人们对这场本不该发生的事件痛不欲生。

B.赵本山、宋丹丹均在近日宣布“不再上春晚”,这对于喜欢“山丹丹组合”的观众来说,明

年春晚将不能再看到他俩神气活现的表演了。

C.在当今社会中,投资风险性的行业一定要小心谨慎,稍不注意,有的投资就等于泥牛入海,

肯定收不回来。

D.在楼市处于非理性状态的今天,鼓励盘活存量,或许能够为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扼住信马由缰般飞涨的楼价。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改编题)

A.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个性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而且,人的个体和谐又是自然和谐的产物。

B.在这首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大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乐曲声中,我们听到了极为和谐而又令人震撼的音符。

C.11月26日、27日,日本主流媒体《朝日新闻》用四个整版罕见地刊登名为《日中战争》的专题报道,对侵华战争进行全面冷静的反思。

D.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

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每个国家和民族,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当积极地行动起来。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改编题)

这个景象使很多初来乍到的中国旅行者很受震动,——,——,——,——,——,——,方知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两头失落。

①这倒是一个不难让人理解的理由②走到欧洲街道上东张西望、暗暗比较

③如果我们仅仅因历史过于厚重而失落了现代④看来事情并不是这样

⑤原本总以为我们拥有历史,人家拥有现代⑥但厚重的历史保存在哪里呢

A.②⑤④⑥①③B.②⑤⑥④③①C.⑤④③①⑥②D.⑤②④③①⑥

15.仿照下面的示例,以“选择”为话题,续写两句话。

(6分)(假期作业第一套相关创新题)

选择高耸入云的峭崖,便需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信念;

,;

,。

16.为下面一则新闻拟一个标题。

(5分)(假期作业第一、二套相关创新题)

新华网北京12月10日电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10日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说,卫生部9日收到国家粮食局提交的有关“停用面粉处理剂——过氧化苯甲酰”的申请材料,将提请全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化委员会按照有关规则进行讨论,再最后作出是否禁用的决定。

据介绍,国家粮食局提交的材料中指出,由于我国小麦品种改良及面粉加工工艺改进,要求在面粉加工过程中停用面粉处理剂——过氧化苯甲酰。

过氧化苯甲酰加到面粉中,具有改善面粉色泽和焙烤质量的作用,被人们俗称为“面粉增白剂”。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材料,请谈谈你的看法或感受。

“仇富”是近年来被屡屡提及的字眼,被“仇”的对象包括政府官员、企业家,甚至一些专家、教授。

7月19日,在湖南车展上,袁隆平为老伴挑选座驾,无意中透露出“已有六七辆车”。

针对他坐拥六七辆车的新闻,网友则呈现众口一词的支持,甚至有网友直言:

“给袁老配飞机都不过分。

”为何会出现这种鲜明的对比和反差?

人们仇视的真是“富裕”吗?

 

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谈谈你的看法和感受,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衡水中学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答案

温馨提示

1、及时订正答案,并结合详细参考答案整理好主观题。

2、校对答案后,认真分析试卷中的错因,及时完成考后满分答卷。

详细答案

1.C【解析】“儒、道两家对‘道’的理解是一致的”,在文中无依据。

2.B【解析】A“在儒家那里”错误,应为“按照中国文化的理解”。

C“反对关心任何超现实的对象”,无中生有。

D“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意义的生成过程联系起来”。

3.A【解析】“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是《中庸》提出的一种思想,并非能达成的结果。

4.B【解析】寻:

推究。

5.D【解析】③是表现宋、袁二人的担心;④是表现窦宪打击何敞;⑤是表现百姓被他的恩德感化。

6.C【解析】“认为窦宪应该给百官做好表率”错,应该是“认为窦宪弟笃、景应该给百官做好表率”。

7.答案见参考译文。

(1)“依德而至”“缘政而生”各1分,“于殿屋”,“于庭际”各1分,通顺1分。

(2)“举”“狱”“断”各1分,“化”被动1分,通顺1分。

10.默写答案略

11.

(1)BC(B原文应为“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C闻一多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认为“这首诗有浓厚的唯美倾向,还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的是本文作者)

(2)(①闻一多对诗歌、绘画等艺术的美的感受贯穿他的一生,在他的课堂讲授、诗歌创作、艺术鉴赏中都体现出对“美”的独特感悟,此人做事也极有风度,无一不美。

(3分)②闻一多的内心更燃烧着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这种热情更是贯穿他的一生。

(3分)(意思对即可)

(3)(①他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教师,课堂教学充满诗意。

为了创造意境,特地把课程从上午调到灯光昏暗的晚上,在灯光和月光下讲诗,讲授时也极有名士风度;并能引导学生领悟古代神话、楚辞、唐诗的美。

(2分)②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

能站在诗人的立场上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由于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艺术比较的新境界。

(2分)③他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一位杰出的民主斗士。

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义,置生死于度外,最后为国殉身。

(2分)(意思对即可)

(4)①十分敬佩。

闻一多先生是“民族的脊梁”,是最坚定热忱的爱国者。

(2分)作为一位著名的诗人和有着巨大成就的学者,闻一多没有埋头书斋潜心学问,时刻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在危难时机敢于挺身而出,承担起一位知识分子所应有的民族责任。

先生的遇难,就是他作为一个坚定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最有力的证明。

他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

他挺起了民族的脊梁。

(6分)(开放性答题,言之成理即可)

②十分惋惜。

他的死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更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2分)其实闻一多先生当时完全可以暂避风头。

李公朴被杀,说明当时的白色恐怖已经相当严重,闻一多先生可以选择在演讲完毕后撤离本地。

既达到目的,又保存了自己。

毕竟活着的他可以为国家再做更多的事情,无论是在社会方面还是在学术方面。

(6分)(开放性答题,言之成理即可)

12.C(A.痛不欲生:

指悲痛得不想活下去。

形容悲痛到极点。

这里应该用痛心疾首。

B项“神气活现”:

形容突出地表现得意而又傲慢的样子。

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C.泥牛入海:

比喻一去不复返。

D项“信马由缰”,比喻漫无目的的闲逛或随意行动。

不能用来修饰“楼价飞涨”。

13.D(A项不合逻辑,“而且”前后分句是并列关系,“而且”应改为“同时”。

B项“这首……乐曲声”不搭配.C.词序不当,“罕见地”应放在“用四个整版”前)

14.C(注意各句中相互照应的词语,“原本”“并不”“如果……因”“理由”“但”“比较”)

15.答案:

选择高耸入云的峭崖,便需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信念;

选择波涌浪滚的大海,便需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豪情;

选择寒风劲厉的荒漠,便需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博大胸怀。

16.(5分)卫生部将就“面粉增白剂”禁用问题提交讨论

17.作文评分原则:

1.因为审题难度不大,所以确定文章等级首先考虑立意;

2.在立意准确的基础上以理解深刻、逻辑严密、结合现实者为最佳;

3.在选材、结构、表达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作文给予发展等级方面的考虑。

袁隆平买豪车网友为何不仇富

7月19日,在湖南车展上,袁隆平先生为自己老伴挑选座驾,并无意透露出“家里已经有六七辆车”的信息。

针对袁隆平老先生坐拥六七辆车的新闻,在网上也掀起一番热论,但出乎意料的是网友们对袁隆平并没有口诛笔伐,而呈现众口一词的支持态度。

(7月24日《成都商报》)

  “仇富”是近年来被屡屡提及的一个字眼,被“仇”的对象包括政府官员、各个行业的企业家,甚至是和袁隆平一样的专家、教授。

但面对袁隆平“家里已经有了六七辆车”的坦言,网上网下却几乎没有质疑之声,相反倒是得到了众口一词的支持,甚至有网友直言:

“给袁隆平爷爷配飞机都不过分。

”为何会出现这种鲜明的对比和反差,我想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

  其一,“家里已经有六七辆车”的袁隆平富而不奢、富而不骄。

用袁隆平秘书的话说,袁老的子女很多,这些车并非袁老一个人用。

而袁老平时开的车,只是一辆普通的欧赛。

和袁隆平相比,有些“富豪”可没有袁老这么低调。

曾经名噪一时的河北“著名企业家”,唐山华云集团董事长杨树宽,车库里的各类高档汽车不下几十辆,甚至为自己配备了装甲车。

可就是这位富豪,最终却因为强取豪夺,欺压百姓,涉嫌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