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预言的地震带.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249104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89.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光预言的地震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李光预言的地震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李光预言的地震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李光预言的地震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李光预言的地震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李光预言的地震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李光预言的地震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李光预言的地震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李光预言的地震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李光预言的地震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李光预言的地震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李光预言的地震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李光预言的地震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李光预言的地震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李光预言的地震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李光预言的地震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李光预言的地震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光预言的地震带.docx

《李光预言的地震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光预言的地震带.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李光预言的地震带.docx

李光预言的地震带

李四光预言的地震带

有部分人听过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有四个地方将会发生大地震的预言吧。

其实他老人家只是指出我国的主要地震带。

那么再看看我国的地震带分布。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

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

“华北地震区“。

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江苏、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区。

在五个地震区中,它的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位居全国第二。

由于首都圈位于这个地区内,所以格外引人关注。

据统计,该地区有据可查的8级地震曾发生过5次;7-7.9级地震曾发生过18次。

加之它位于我国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经济、文化、交通都很发达的地区,地震灾害的威胁极为严重。

华北地震区共分四个地震带。

(1)郯城-营口地震带。

包括从宿迁至铁岭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区。

是我国东部大陆区一条强烈地震活动带。

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地震、1969年渤海7.4级地震、1974年海城7.4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地震带上,据记载,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60余次。

其中7-7.9级地震6次;8级以上地震1次。

(2)华北平原地震带。

南界大致位于新乡-蚌埠一线,北界位于燕山南侧,西界位于太行山东侧,东界位于下辽河-辽东湾拗陷的西缘,向南延到天津东南,经济南东边达宿州一带。

是对京、津、唐地区威胁最大的地震带。

1679年河北三河8.0级地震、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

据统计,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40多次。

其中7-7.9级地震5次;8级以上地震1次。

(3)汾渭地震带。

北起河北宣化-怀安盆地、怀来-延庆盆地,向南经阳原盆地、蔚县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灵丘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至渭河盆地。

是我国东部又一个强烈地震活动带。

1303年山西洪洞8.0级地震、1556年陕西华县8.0级地震都发生在这个带上。

1998年1月张北6.2级地震也在这个带的附近。

有记载以来,本地震带内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60次左右。

其中7-7.9级地震7次;8级以上地震2次。

(4)银川-河套地震带。

位于河套地区西部和北部的银川、乌达、磴口至呼和浩特以西的部分地区。

1739年宁夏银川8.0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

本地震带内,历史地震记载始于公元849年,由于历史记载缺失较多,据已有资料,本带共记载4.7级以上地震40次左右。

其中6-6.9级地震9次;8级地震1次。

“青藏高原地震区“。

包括兴都库什山、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喜马拉雅山及横断山脉东翼诸山系所围成的广大高原地域。

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宁夏、四川、云南全部或部分地区,以及原苏联、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缅甸、老挝等国的部分地区。

本地震区是我国最大的一个地震区,也是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

据统计,这里8级以上地震发生过9次;7-7.9级地震发生过78次。

均居全国之首。

此外,“新疆地震区“、“台湾地震区“也是我国两个曾发生过8级地震的地震区。

这里不断发生强烈破坏性地震也是众所周知的。

由于新疆地震区总的来说,人烟稀少、经济欠发达。

尽管强烈地震较多,也较频繁,但多数地震发生在山区,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与我国东部几条地震带相比,要小许多。

值得一提的是“华南地震区“的“东南沿海外带地震带“,这里历史上曾发生过1604年福建泉州8.0级地震和1605年广东琼山7.5级地震。

但从那时起到现在的300多年间,无显著破坏性地震发生。

李四光

李四光,原名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大地构造学家、第四纪冰川学家、地质学家。

蒙古族。

湖北黄冈人。

1919年和1927年分别获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曾留学日本和英国。

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

曾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

1949年10月19日,尚是漂泊国外之时,他已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归国后,他长期担任着政府地质部部长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李四光历任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副主席。

他是中国地质学的先驱之一,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

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

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运动及其与矿产分布的规律,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

毕生倡导以力学观点研究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及组合的规律,认为各种构造形迹是地应力活动的结果,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

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并为大庆、胜利等油田的发现所证实。

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

晚年发表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对我国学科大交叉的倡导产生深刻影响。

对中国地质教育、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著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中国北训之科》、《中国地质学》、《冰期之庐山》、《地质力学概论》及文集《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

李四光,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回龙镇下张家湾村的一个乡村教师家庭。

童年随父亲入村塾读“四书”、“五经”,学写诗文。

他勤奋好学,爱好劳动。

由于常听父亲讲甲午中日海战,中国惨败,清政府腐朽无能、丧权辱国的故事,他从小就萌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

他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为中国争气,学会造船,打败帝国主义的侵略。

1902年,两湖开办新学堂,李四光离开家园,到了省城武昌,考入西路高等小学堂。

由于他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因此学习未满两年,没有毕业就被湖北省选派官费留日深造。

1904年7月,到达东京,入宏文书院习日语。

1905年8月,由孙中山先生亲自主盟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第一批会员中年龄最小的会员。

孙中山见其年轻,勉励他要“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从此李四光更加坚定了刻苦学习,报效中华的决心。

1907年7月,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舶用机关科,学习造船机械。

初步实现了他为祖国学习造船的心愿。

1910年7月,毕业归国,任武昌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教师兼工场场长。

第二年秋夏之交,参加清廷举行的留学生回国第六次廷试,成绩优等,获“工科进士”称号。

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推翻了清政府,武昌成立了鄂军都督府,李四光先任都督府理财部参事,后被选为湖北省实业部部长,1912年改为实业司司长。

不久,袁世凯窃权,篡夺了革命果实,辛亥革命失败。

李四光怀着郁闷的心情,愤然辞去了实业司司长的职务。

计算自己年龄还不太大,不如再读书10年,准备一份力量。

1913年7月,获临时稽勋局通知,官费保送留英学习,入伯明翰大学。

考虑到为祖国造船,不能没有钢铁,要钢铁就得先搞冶炼,因此先学了采矿一年,又感到采矿离不开地质,再又决定转到理科地质系,开始专攻地质学。

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

李四光在英学习期间,在导师W.S.包尔顿(Boulton)教授的指导下,他一面博览群书,一面实地调查,不仅在学术上造诣日深,而且在文字语言上提高也很快。

英、日、德、法各国文字,均可运用。

他视野辽阔,信息敏捷,基础知识深广。

1918年6月,在伯明翰大学通过了毕业论文《中国之地质》的答辩,获自然科学硕士学位。

毕业后,他婉谢了国外的高薪聘请,1919年考察欧陆地质后,接受了国立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的聘书,于1920年5月,回到了北京,出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他一面为祖国精心培育人才,一面积极参与北京大学一些重要的校务活动。

在不少重要的科学研究工作中,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就。

他声誉日著,很快成为当时北京大学的名教授之一。

1927年冬,应蔡元培邀请,南下到上海,参加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的筹建工作。

1928年1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成立,李四光任所长,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为止。

抗日战争爆发前,仍兼任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和教授。

1934—1936年,根据中英两国交换教授讲学的协议,应邀赴英讲学,在伦敦、剑桥、牛津、都柏林、伯明翰等8所大学,讲授中国地质学。

讲稿整理后在伦敦正式出版《中国地质学》,此书除英文版外,还有俄文译本和摘要汉译本。

学术界给予很高的评价。

英国李约瑟(JosephNeebham)博士称作者为“最卓越的地质学家之一”。

1936年回国途中过美国,在他的学生朱森协助下,对美国地质做了一次由东到西的实地考察。

回国后住在庐山做第四纪冰川研究工作。

第二年“七七”事变,全国燃起了抗日烽火。

李四光率领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同仁,辗转内迁。

1938—1944年夏,基本上以桂林良丰为基地,依靠广西地方当局的支持,开展了广西地质的调查研究,填制了广西地质图。

并多次长途跋涉考察南岭东段地质,考察川东、鄂西、湘西、桂北和贵州高原等地的第四纪冰川遗迹。

撰写了大量的学术论文。

其间还创办了桂林科学实验馆,亲任馆长,为战时研制必要的科研实验器材和仪器。

1944年11月,日军入侵,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再度搬迁重庆。

由于旅途过度疲劳,李四光病倒在沙坪坝,幸医疗及时,愈后健康显著减弱。

1945年4、5月间,应重庆大学、中央大学联合邀请,向两校地质系师生作《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的学术报告。

这是他20多年来研究地质力学的第一次总结。

1945年8月15日,日军宣布投降,全国人民无不欢欣鼓舞。

但是,不久出现了内战阴霾,李四光为此忧心忡仲,焦虑不安。

1946年秋,离开重庆东下直抵上海养病,未去南京,此时他有祖国虽大,似乎难觅容身之地的感触。

待到1948年2月,借出席在伦敦召开的第18届国际地质学会,偕夫人许淑彬乘船再度赴英,并经挪威接受奥斯陆大学授予的哲学博士学位。

1949年10月1日,李四光在英伦海峡之滨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讯,特别兴奋。

立即准备起程回国,为了摆脱国民党驻英大使馆的阻挠,独自化名先行,经巴黎至巴塞尔,等候夫人一道至意大利登轮,在海上漂泊数月,1950年4月6日经叶剑英派人接应,由香港到达广州,终于回到了祖国。

5月6日到北京,及时地会见了中央领导周恩来、董必武等同志,作了长时间的交谈。

李四光回到新中国后,除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外,还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在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主席。

9月,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成立,李四光任主任委员。

1952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成立,李四光任部长,直到1970年地质部改为计委地质局时才离职。

1958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立,李四光被选为主席。

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9年4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970年8月,任中国科学院党的核心小组第一副组长和国务院科教组组长。

1971年4月29日逝世,享年82岁。

李四光一生,经历了祖国几次伟大的社会变革。

他由一个朴素的爱国主义者,参加了民主主义革命,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最终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毕生为繁荣中国近代科学事业,提高地质科学水平,发展地质工作,做出了光辉的业绩。

他留下了数百万言的科学论著和丰硕的科研成果,以及他创造性的治学精神、治学方法和奉献精神,都是祖国科学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后人应当继续发扬光大之。

李四光早年为悼念一个好学生曾写过此诗,亦为其毕生从事地质科学研究的光辉写照。

崎岖五岭路,嗟君从我游。

峰峦隐复见,环绕湘水头。

风云忽变色,瘴疠蒙金瓯。

山兮复何在,石迹耿千秋。

附李四光简历

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回龙镇下张家湾村。

1904—1907年留学日本,入东京宏文学院普通科学习。

1905年8月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

1907年—1910年7月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舶用机关科学习造船机械。

毕业归国后任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教师。

1911年10月—1912年8月先后任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事,湖北军政府实业司司长,湖北省同盟会支部书记。

1913年10月—1918年6月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先学采矿,后学地质学。

毕业时获自然科学硕士学位。

1920年归国,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

1928年1月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

1931年英国伯明翰大学授予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1934年—1936年4月在英讲学,接受挪威奥斯陆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37年11月率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迁广西桂林。

1948年8月赴英出席在伦敦召开的第18届国际地质学大会。

1950年5月回到北京。

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员会主任,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主席。

1951年4月当选为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

1952年9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

1956年2月成立地质力学研究室,兼室主任,1958年室改成所,兼任所长。

1958年6月被苏联科学院授予国外院士。

8月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委员会主任。

9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9年4月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970年8月任国务院科教组组长。

1971年4月29日逝世于北京。

当年李四光预言了中国的4个有可能随时发生的地震带

1、唐山——邢台(已震)

2、新疆(已震)

3、云南丽水(已震)

4、山东郯城——日照或是连云港(未震)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地震带:

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

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

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

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

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

中国地震历史

河北邢台地震

1966年3月8日至29日,连续发生多次6、7级地震。

首次地震发生于邢台地区隆尧县以东,震级为6.8级,此后,又发生5次6级地震,以22日发生于宁晋县东南的7.2级地震为最大。

由于灾区土质松散,地下水位较高,古河道等因素影响,地震造成破坏损失严重,破坏范围大。

6.8级地震波及142个县市,7.2级地震破坏范围包括136个县市。

有感范围北到内蒙多伦,东到烟台,南到南京,西到铜川等广大地区。

地震共造成8182人死亡,51395人受伤,破坏房屋400余万间,损坏桥梁86座。

灾区共发生事故性火灾115起,烧死16人,烧伤26人,烧毁简易房153间。

邢台西部山区和井陉、武安一带发生山崩300余处,山崩飞石引起火灾22起,烧山80公顷。

地裂缝、冒沙、冒水现象普遍,断续延长几十米至数公里。

地裂最宽达2米。

井水上升或外溢等很普遍。

滏阳河上几座桥遭严重破坏。

艾辛庄大桥桥面向南移动,与桥墩错开1.8米,致使交通中断。

地震影响区域广。

天津市和琢县有发电机掉闸,造成短暂停电现象。

石家庄以西和山西昔阳等地破坏程度也较高。

国务院非常重视邢台地震,即令当地驻军赶赴灾区进行抢救。

全国各地大力支援灾区,派出医疗队,支援大批食品和救灾物资。

周恩来总理3月9日冒着地震危险到震区隆尧县听取灾情汇报和救灾情况,慰问灾区人民。

震后进驻灾区的医疗队达到94支,医务人员达到7115人。

云南大关地震

1974年5月11月,大关发生7.1级地震。

四川盆地大部分地区有较强烈震感。

有感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

地震造成1423人死亡,1600余人受伤;损坏房屋6.6万余间,其中倒塌2.8万余间,房屋破坏区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

极震区内木结构房屋的木构架无破坏,而土、石墙多倒塌,土搁梁房和毛石砌筑石搁梁房,大多数坍塌或倒平。

地震还造成山坡崩滑与地裂缝,毁坏道路,农田、水渠、埋没村舍。

最大规模滑坡的前缘冲抵小河对岸,形成高约30米的堤坝,堵水成湖。

辽宁海城地震

1975年2月4日,海城发生7.3级地震。

极震区面积为760平方公里。

这次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工业发达的地区,是该区有史以来最大的地震。

由于我国地震部门对这次地震作出预报,当地go-vern-ment及时采取了有力的防震措施,使地震灾害大大减轻,除房屋建筑和其他工程结构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失外,地震时大多数人都撤离了房屋,人员伤亡极大地减少。

伤亡人员总数为29579人,占总人口的0.32%,其中死亡2041人,占总人口的0.02%。

伤亡人员多为老、弱、病、残、儿童和不听指挥的人。

地震造成城镇房倒塌及破坏约500万平方米,公共设施损坏165万平方米,农村房屋毁坏1740万平方米,城乡交通、水利设施破坏2937个,各种设备、物资也遭到严重损失,总计约8.1亿元。

地面喷沙孔大的直径达2.5米。

有一地震断裂,长约5.5公里,裂缝带宽处达40米。

营口市破坏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53.1%。

震后,及时展开救灾工作。

解放军出动了3.5万余人,1173部汽车,12架飞机参加救灾。

派进灾区的医疗队达到101个,人员3480人。

震后两天供水修复;2月7月灾区全部恢复供电。

灾民群众在“三防”简易房欢渡了春节。

交通和工农业生产一个月后基本上得到恢复。

海城地震预报的成功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据推测,如无预报,人员伤亡将达15万人左右,经济损失将超过50亿元。

云南龙陵地震

1976年5月29日,云南西部龙陵县先后发生两次强烈地震。

第一次发生在20时23分18秒,震级为7.3级,第二次发生在22时0分23秒,震级7.4级。

这次地震属于震群型地震。

余震活动额度高,强度大。

每次地震各出现了两个极震区。

自5月29日至年底共记录到3级以上地震2477次,其中,4.7、5.9级19次,6.2级、7.3级及7.4级各一次。

这次地震使云南省保山地区、临沧地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9个县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人员死亡98人,重伤451人,轻伤1991人,房屋倒塌和损坏42万间。

受灾面积约1883平方公里。

地震引起的滑坡也造成较严重损失。

滑坡毁坏农房180幢,稻田、牧场、森林茶园近3900公顷,破坏渠道1126条,摧毁一座装机容量为240千瓦的水电站和三座20千瓦以下的水电站。

破坏道路185公里,塌方量达78万立方米。

龙陵地震经历了中期和短临预报的过程,并在震前采取了相应的防震措施。

浅层崩塌性滑坡是此次地震的典型现象。

河北唐山地震

1976年7月28日,唐山市发生7.8级地震。

地震的震中位置位于唐山市区。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罕见的城市地震灾害。

顷刻之间,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化为一片瓦砾,人民生命财产及国家财产遭到惨重损失。

北京市和天津市受到严重波及。

地震破坏范围超过3万平方公里,有感范围广达14个省、市、自治区,相当于全国面积的1/3。

地震发生在深夜,市区80%的人来不及反应,被埋在瓦砾之下。

极震区包括京山铁路南北两侧的47平方公里。

区内所有的建筑物均几乎都荡然无存。

一条长8公里、宽30米的地裂缝带,横切围墙、房屋和道路、水渠。

震区及其周围地区,出现大量的裂缝带、喷水冒沙、井喷、重力崩塌、滚石、边坡崩塌、地滑、地基沉陷、岩溶洞陷落以及采空区坍塌等。

地震共造成24.2万人死亡,16.4万人受重伤,仅唐山市区终身残废的就达1700多人;毁坏公产房屋1479万平方米,倒塌民房53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到54亿元。

全市供水、供电、通讯、交通等生命线工程全部破坏,所有工矿全部停产,所有医院和医疗设施全部破坏。

地震时行驶的7列客货车和油罐车脱轨。

蓟运河、滦河上的两座大型公路桥梁塌落,切断了唐山与天津和关外的公路交通。

市区供水管网和水厂建筑物、构造物、水源井破坏严重。

开滦煤矿的地面建筑物和构筑物倒塌或严重破坏,井下生产中断,近万名工人被困在井下。

唐山钢铁公司破坏严重,被迫停产,钢水、铁水凝铸在炉膛内。

三座大型水库和两座中型水库的大坝滑塌开裂,防浪墙倒塌。

410座小型水库中的240座震坏。

6万眼机井淤沙,井管错断,占总数的67%。

沙压耕地3.3万多公顷,咸水淹地4.7万公顷。

毁坏农业机具5.5万余台(件)。

砸死大牲畜3.6万头,猪44.2万多头。

唐山市及附近重灾县环境卫生急剧恶化,肠道传染病患病尤为突出。

震后,party中央和国务院迅速建立抗震救灾指挥部。

解放军和全国各地的救援队伍、物资源源不断地云集唐山,展开了规模空前的紧张的救灾工作,及时控制了灾情,减少了伤亡。

市区被埋压的60万人中有30万人自救脱险。

解放军各部队出动近15万人。

唐山机场一天起降飞机达390架次。

京津唐电网3000多人组成电力抢修队。

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和解放军、铁路系统的2万多名医务人员,组成近300个医疗队、防疫队。

空运重伤员到外省市治疗,共动用飞机474架次,直升机90架次;共开出159个卫生专列。

各级go-vern-ment及时解决了群众喝水、吃饭、穿衣问题。

重建家园工作1976年底着手准备,1978年开始,10年后一个欣欣向荣的新唐山出现在中国大地。

四川松潘-平武地震

1976年8月16日,松潘、平武之间发生7.2级地震。

地震属震群型,主震之后又发生22日6.7级地震和23日7.2级地震。

这次地震有感范围较大,西至甘肃高台,南至昆明,北至呼和浩特,东至长沙,最大半径1150公里。

震后连降暴雨,造成山崩、塌石、泥石流等,致使农田、道路、河床等破坏严重,通讯中断。

耕地被毁十几万公顷,粮食损失达500万公斤,牲畜死亡2000余头。

地震发生在人烟稀少的山区,加之震前已有预报,采取了人员撤离的措施,因此,人员伤亡仅为800余人,其中轻伤600余人。

多数是由震后泥石流、山崩、滚石等次生灾害所致。

四川省各级go-vern-ment在震前建立了防震抗震救灾指挥部,要求各部门做好各方面准备。

地震发生后成都市及附近地区群众,由于受唐山地震的影响,产生了严重的恐震心理,从而出现了惊慌、外逃、外迁、跳楼现象,给社会生活带来影响。

同时地震谣言四起,人心浮动,加剧了社会不安定状况,造成学校停课,商店停业,厂矿停产现象。

河北尚义地震

1998年1月10日11时50分,尚义以东地区发生6.2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是当年中国大陆地区最严重的一次地震灾害。

地震灾区涉及张北、尚义、万全和康定县的19个乡镇,灾区人口近17万。

地震中有49人死亡,11439人受伤,其中重伤362人,伤亡人数占全国当年总数的83.9%。

由于当地居民房屋的结构和选址不合理,房屋的建筑质量和抗震性能不强,有些房屋本身就已经危险,因此,房屋破损较为严重,破坏面积达到650多万平方米,其中完全毁坏175.4万平方米。

地震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7.94亿元,占当年总数的44.6%。

与该县相邻的山西大同高天镇县遭受的直接经济损失也达到587.9万元。

震后go-vern-ment和各方面共投入救灾款项8.36亿元。

(中国科学院数据中心)

曾经的悲痛,再次记起时,更加不堪回首!

李四光预测的地震带

他预言的是四大地震带而不是四个城市。

1.郯城-营口地震带。

包括从宿迁至铁岭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区。

2.华北平原地震带。

南界大致位于新乡-蚌埠一线,北界位于燕山南侧,西界位于太行山东侧,东界位于下辽河-辽东湾拗陷的西缘,向南延到天津东南,经济南东边达宿州一带。

是对京、津、唐地区威胁最大的地震带。

3.汾渭地震带。

北起河北宣化-怀安盆地、怀来-延庆盆地,向南经阳原盆地、蔚县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灵丘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至渭河盆地。

4.银川-河套地震带。

位于河套地区西部和北部的银川、乌达、磴口至呼和浩特以西的部分地区。

换句话说,咱合肥还是很有可能遭到灾难的……

另外看到关于李四光的预言的文章,也是看看合肥那个关于李四光预言的传闻

从网上查询到的住息来看,李四光的地震预测理论,是主导中国地震灾害预报的主要理论。

民间一直流传着李四光曾经预测过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