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50487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48.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最新考纲]

1.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考纲解读]

1.识记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貌的影响。

2.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3.理解掌握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重点)

[思维导图]

考点一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

2.表现形式及其影响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垂直运动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岩浆活动

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变质作用

间接影响地表形态

3.结果: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

运动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动方向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对地形的影响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

举例

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

2.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举例

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冷凝形成火山

火山地貌,如富士山、夏威夷群岛、五大连池

变质作用

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拓展延伸 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1)板块的划分

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外,其余五大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如下图。

(2)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运动

张裂

相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边界类型

图示

(xx·九江月考)读“某地海陆轮廓和板块示意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图中箭头所示边界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壳运动活跃B.陆地区域边界

C.海洋区域边界D.板块消亡边界

2.下列地表形态形成在此类边界处的有(  )

A.喜马拉雅山B.日本群岛

C.马里亚纳海沟D.东非大裂谷

答案 1.A 2.D

考情速查

命题揭秘

xx·北京文综,36

(2)

xx·大纲全国文综,6

xx·海南地理,17

xx·广东文综,1

以区域海陆分布或景观图为背景,考查内力作用的表现及其影响。

考向一 内力作用表现形式的判断

1.(xx·广东文综)如图为某地实景图。

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

A.搬运作用B.地壳作用

C.变质作用D.风化作用

答案 B

解析 图片显示的是褶皱山地,四个选项中只有地壳作用会形成褶皱山地。

见题知本 溯源归法

常见材料形式

常见设问形式

常用解题方法

地质构造示意图

该地质构造的成因是什么

依据岩层和地貌的基本形态判断

考向二 结合区域分布图考查板块构造及其影响

2.(xx·大纲全国文综)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

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

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

K岛处于(  )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答案 C

解析 本题属于记忆性内容,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线经过马来群岛南缘,K岛位于此线北侧。

见题知本 溯源归法

常见材料形式

常见设问形式

常用解题方法

区域海陆分布图、区域地形图

某地相对于板块的位置;某山脉、湖泊及其特征的成因

在板块图中进行定位;主要用消亡边界作参考

考点二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读甲、乙、丙三幅图,回忆下列知识。

(1)图甲中a表示风化作用、b表示搬运作用、c表示堆积作用。

(2)乙图是三角洲,其形成原因是流水沉积作用,多分布于河流入海口。

丙图是风蚀蘑菇,其形成原因是风力侵蚀作用,多分布于干旱地区。

(3)乙图所示的地貌,以面积大小论,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面积最大。

丙图表示的地貌,以地区分布来看,我国的_西北内陆干旱地区较为典型。

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

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

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

雅丹地貌)

流水侵蚀

侵蚀

使谷地、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红色沙漠”“石漠化”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

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

桂林山水、路南石林)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

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千湖之国——芬兰)

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堆积作用

冰川堆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堆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颗粒大、密度大的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后沉积(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

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堆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

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

海浪堆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

(xx·威海调研)下图为“四个不同地区的景观图”。

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地貌景观成因中,具有因果联系的是(  )

A.③④B.②③C.①③D.①④

2.②③两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流水侵蚀、风力沉积B.流水沉积、风力侵蚀

C.风力沉积、流水沉积D.风力侵蚀、流水侵蚀

3.与②地貌类似的景观可能存在于我国的(  )

A.四川盆地B.云贵高原

C.准噶尔盆地D.山东丘陵

答案 1.A 2.D 3.C

解析 第1、2题,读图可知,图中①为岛屿,是地壳运动形成的,②为风蚀城堡,是风力侵蚀形成的,③为黄土高原的沟壑,是流水侵蚀形成的,④为黄河三角洲,是流水沉积形成的。

由于流水侵蚀,使得河流含沙量增大,在河口地区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二者具有因果关系。

第3题,风蚀城堡,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及山东丘陵均位于我国季风区,准噶尔盆地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区,故选C。

读下图所示的两种地貌,回答4~5题。

4.左图所示地貌名称为(  )

A.三角洲B.冲积扇C.河漫滩D.沙丘

5.右图所示地貌,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C.风力堆积D.流水沉积

答案 4.B 5.C

考情速查

命题揭秘

xx·全国文综Ⅰ,7~9

xx·全国文综Ⅲ,36

(1)

xx·安徽文综,32

xx·福建文综,9~10

该考点在高考命题中,常以区域自然环境或景观图为背景,以选择题或非选择题形式,考查区域地貌的外力作用及其表现。

考向一 外力作用类型的判断

1.(xx·安徽文综)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

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b)。

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

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

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答案 C

解析 由沙山的物质组成(松散沙粒)和垄槽相间的地形特点可知,该地貌是典型的风力作用地貌(风积地貌和风蚀地貌)。

见题知本 溯源归法

常见材料形式

常见设问形式

常用解题方法

区域地貌示意图

地貌的成因是什么

判断干湿区域,进而确立主导性外力作用的类型;根据地貌特征判断

考向二 外力作用的过程和原理分析

(xx·全国文综Ⅰ)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

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

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据此完成2~4题。

2.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

3.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

由此(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4.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答案 2.C 3.B 4.D

解析 第2题,贝壳堤是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所以,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位置相对稳定,这样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才能在海水的作用下在同一位置集中堆积形成贝壳堤。

第3题,当一条贝壳堤形成后,海水搬运大量的泥沙在此堆积,意味着海岸线将向海洋推进,所以加大了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第4题,由图可知,渤海湾沿岸该地区形成了多条贝壳堤,且自西向东分布,反映了自陆地向海洋方向的海岸线变迁,同时说明河流向入海口输送了大量的泥沙。

所以,入海口有大量泥沙沉积,导致海岸线多次变动。

见题知本 溯源归法

常见材料形式

常见设问形式

常用解题方法

区域地貌变化示意图及说明性文字

地貌形成过程中某要素的位置及特征是如何变化的

据材料结合原理推断

考点三 岩石圈物质循环

读“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回忆下列知识。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

A沉积岩、B变质岩、C岩浆、D侵入型岩浆岩、E喷出型岩浆岩

(2)图中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数码是①,属于外力作用的数码是②。

(3)写出图中各代码代表的地理事象。

(其中丙为沉积岩)

甲为岩浆,乙为岩浆岩,丁为变质岩。

①冷却凝固作用,②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③重熔再生,④变质作用。

(xx·泉州质检)“巨人之路”是位于英国北爱尔兰海岸的著名旅游景点,在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这个由数万根高低不一的玄武岩石柱聚集而成的、绵延数千米的堤道,从峭壁伸至海面,数千年如一日的屹立在大海之滨,看起来就像巨型石阶,所以被称为“巨人之路”。

下图为“巨人之路的景观图”和“岩石圈物质循环图”。

完成1~2题。

1.组成“巨人之路”的石柱的岩石属于上图中的(  )

A.AB.BC.CD.D

2.推测“巨人之路”地貌景观的地质形成过程正确的是(  )

A.深海沉积——地壳抬升——流水溶蚀下切——海水侵蚀

B.板块张裂——岩浆侵入——岩浆冷却结晶——风力侵蚀

C.板块碰撞——岩浆侵入——地壳隆起抬升——风力侵蚀

D.板块张裂——岩浆喷出——岩浆冷却结晶——海水侵蚀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石柱是玄武岩,是岩浆岩中的喷出岩;图中A是侵入岩,B是喷出岩,C是沉积岩,D是变质岩。

选B正确。

第2题,北爱尔兰地处大西洋中部,处在早期的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张裂带,地下岩浆形成的火山不断喷发,后岩浆冷却结晶形成玄武岩,再经海水侵蚀形成巨型石柱群。

选D正确。

3.下列都有可能找到化石的一组岩石是(  )

A.砾岩、大理岩、石灰岩、花岗岩

B.页岩、石灰岩、砂岩、砾岩

C.砂岩、玄武岩、页岩、大理岩

D.石灰岩、花岗岩、砂岩、页岩

答案 B

考情速查

命题揭秘

xx·天津文综,3

该考点常结合岩石圈物质循环图或区域地质地貌特点,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地质作用表现、岩石类型等。

考向 地质循环过程判断

1.(xx·天津文综)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

人们在下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  )

A.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B.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C.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D.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答案 C

解析 该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岩层断裂,岩浆沿裂隙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使该矿物存在于岩浆岩中。

岩浆岩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使该矿物到达河滩泥沙中,故C项正确。

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

读下图回答2~3题。

2.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

在这一过程中(  )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

3.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

A.②B.③C.④D.⑤

答案 2.C 3.C

解析 第2题,石灰岩经过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变质成变质岩。

①过程代表变质作用,这一过程中温度升高,压力升高。

第3题,大洋中脊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是因为岩浆活动而形成。

图中④表示岩浆活动形成岩浆岩。

见题知本 溯源归法

常见材料形式

常见设问形式

常用解题方法

地质循环示意图、区域地质地貌图

相关地质作用的过程是什么;某地质地貌的成因是什么

用基本原理分析判断

课时作业

(xx·泉州调研)终碛堤是冰川携带物堆积在冰川末端形成堤状堆积体。

当冰川融水流过终碛堤后,冰水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堆积成扇形堆积体,称为冰水扇。

下图示意终碛堤及冰水扇。

据此回答1~2题。

1.终碛沉积物具有的特点是(  )

A.大小均匀B.层状结构

C.棱角明显D.磨圆度好

2.冰水扇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过程是(  )

A.流水堆积、侵蚀—冰川堆积、侵蚀

B.冰川堆积、侵蚀—流水侵蚀、堆积

C.冰川侵蚀、堆积—流水堆积、侵蚀

D.冰川侵蚀、堆积—流水侵蚀、堆积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终碛沉积物是冰川沉积物,是冰川侵蚀堆积作用的产物,在形成过程中大小混杂,棱角分明。

第2题,冰水扇是冰川作用形成终碛堤后,又经过冰川融水侵蚀、堆积形成的。

浙江台州市分布着国内罕见的珊瑚岩景观,是典型的火山熔岩地貌造型的代表作(下面左图)。

下面右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完成3~4题。

3.形成珊瑚岩的物质来自于(  )

A.地壳B.地幔

C.地核D.岩石圈

4.该珊瑚岩形成的主要过程与右图中序号直接相关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3.B 4.A

解析 第3题,珊瑚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形成的,而岩浆来自上地幔的软流层部分,故来自于地幔。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所有岩石都可以转化为丙,因此丙为重熔再生作用(④)形成的岩浆,甲为冷却凝固(①)形成的岩浆岩;乙为经过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及固结成岩过程(②)形成的沉积岩,变质岩为高温高压变质作用(③)下形成的。

与珊瑚岩形成直接相关的是①冷却凝固。

(xx·赤峰模拟)冰岛被称为“冰火之国”,这一特征深刻地影响了该国能源利用方式。

完成5~6题。

5.在冰岛各种可再生能源中,开发利用最多的是(  )

A.水能B.潮汐能C.风能D.地热能

6.冰岛位于(  )

①消亡边界 ②生长边界 ③海岭附近 ④海沟附近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答案 5.D 6.B

解析 第5题,冰岛位于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地热能资源丰富,因此在冰岛各种可再生能源中开发利用最多的是地热能,D正确。

第6题,冰岛位于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海岭附近,B正确;海沟形成于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xx·河南百校联考)下图示意我国福建省南部局部沿海全新世(开始于1.15万年前)以来海岸变迁状况。

读图完成7~8题。

7.全新世以来海岸变迁的状况是(  )

A.一直向陆地方向后退

B.一直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相对稳定

D.先向陆地后退,后向海洋推进

8.对海岸线的变迁影响较弱的地质作用是(  )

A.河流的堆积作用

B.地壳的升降运动

C.风力的侵蚀作用

D.海浪的搬运、堆积作用

答案 7.D 8.C

解析 第7题,根据图中不同时期海岸线的变化,可以看出海岸线是先向陆地后退,后向海洋推进的。

第8题,海岸线是地壳运动和河流堆积、海浪作用的共同结果,与风力作用关系不大。

(xx·烟台月考)浮石,主要产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天池附近。

该石多呈白、灰白、乳白、浅黄等色,多孔而质轻,能浮于水面。

读图回答9~10题。

9.对浮石成因的合理推测是(  )

①岩浆冷却较快 ②岩浆冷却较慢 ③在地表形成

④在地下形成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10.在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能够反映浮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

A.①B.②

C.③D.④

答案 9.A 10.C

解析 第9题,长白山天池是一个火山口形成的湖泊,说明该地曾有过火山喷发,结合浮石多孔而质轻的特点,可知它是岩浆喷出地表,较快冷却凝固而成,结合选项可知答案。

第10题,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的地质作用是外力作用、重熔再生、冷却凝固、变质作用,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正确答案。

(xx·全国文综Ⅰ)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

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

读下图,完成11~12题。

11.1975~xx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D.先淤积、后侵蚀

12.推测1992~1997年期间(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答案 11.D 12.B

解析 第11题,若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以沉积为主,则海水变浅,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距离会延长。

反之,若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以侵蚀为主,则海水变深,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距离会缩短。

图中两者距离1975~1978年扩大,此后总体减小,故先以淤积为主、后以侵蚀为主。

故D正确。

第12题,1992~1997年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缩小,说明泥沙沉积作用减弱,黄河入海泥沙减少,只有B项所述能出现这一现象。

故B正确。

在一片叫作“鲸之谷”的埃及沙漠中,散落着鲨鱼牙齿、海胆刺、巨型鲶鱼的化石。

结合“鲸之谷”中的一幅图像,回答13~14题。

13.“鲸之谷”沙漠中海洋生物化石的存在说明了该地区(  )

A.海面曾相对上升

B.海水沉积作用加强

C.陆地曾相对上升

D.海浪侵蚀作用加强

14.目前图示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为(  )

A.流水作用B.风力作用

C.冰川作用D.生物作用

答案 13.C 14.B

解析 第13题,海洋生物生活在海洋中,因而海洋生物化石也形成于海洋环境;现在海洋生物化石出现在“鲸之谷”沙漠中,说明陆地曾出现过上升运动。

第14题,图示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生物也十分稀少,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

(xx·雅安模拟)下图中①②③④为沉积岩,⑤⑥为岩浆岩。

读图,完成15~16题。

15.上图中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最可能为(  )

A.①②③④⑤⑥B.⑤⑥④③②①

C.④③②①⑤⑥D.④③②①⑥⑤

16.若①为石灰岩,则①与⑤的接触地带易形成(  )

A.花岗岩B.大理岩

C.页岩D.砾岩

答案 15.C 16.B

解析 第15题,一般下面的沉积岩先沉积、上面的后沉积,则①②③④形成的先后顺序为④③②①;⑤岩浆岩穿过了④③②①岩层,则⑤形成年代更晚;⑥岩浆岩穿过了⑤岩层,说明⑥形成年代晚于⑤。

第16题,岩浆温度很高,故岩浆运动过程中,会使接触处的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石灰岩会变质形成大理岩。

17.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下图为缅甸翡翠玉主产区分布示意图。

该地的翡翠是岩浆岩在高压条件下形成的。

采玉期集中在每年十月至次年四月。

清代,主要是人工采集河床上的翡翠石料(也称水石,如图2),现在则使用大型机械采掘。

80%以上的翡翠原料出口中国并加工、销售。

最近,缅甸准备将翡翠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

(1)根据资料推测乌龙河“水石”的形成条件。

(2)分析“水石”采集集中在每年10月到次年4月的原因。

答案 

(1)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岩浆侵入,高压作用下发生变质;后经地壳抬升、外力侵蚀、搬运、沉积。

(2)该地属于热带季风气候,6~9月是雨季,河水流量大,易搬运玉矿碎块堆积在河床上;10月至次年4月是旱季,水位低,玉石显露,便于采石。

 

2019-2020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六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9讲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优选学案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自然资源的分布、资源问题及其应对措施,一直是高考中经常涉及的问题。

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十分巨大,不同区域、不同时间突发的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御措施是高考中命题的重点。

一、自然资源

1.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历史阶段

农业社会阶段

工业社会阶段

后工业化阶段

生产力水平

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

较强

减弱

自然资源的

开发利用范围与规模

利用方式

单一

中等

多样化

利用率

自然资源对

产业布局的影响

自然条件较好、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农业文明才得以发展

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影响。

矿产资源的储存状况、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是影响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因素

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下降,后天性资源的地位上升,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减小,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日趋弱化

2.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问题及对策

类型

特点

分布

问题

对策

水资源

总量丰富,分布不均

夏秋多、冬春少,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水土配合欠佳,淡水日趋紧张,浪费惊人 

①修建水库,改变水资源的时间分布;

②跨流域调水,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

③节约用水;

④防治水污染

土地资源

类型多样,比例不当

东部季风区多耕地,西北内陆多草地,东北、西南多林地

水土流失、土地沙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