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53541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

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读图一、图二完成下面小题。

1.A,B两地经度分别是()

A.160°E,160°E

B.160°E,20°W

C.0°,180°

D.20°W,160°E

2.观察图二并参考图一,C处的海峡是哪两个大洲的分界线()

A.①②B.③④C.③⑤D.③①

【答案】1.A2.D

【解析】

【分析】

【详解】1.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自20°W向东至160°E为东半球,自20°W向西至160°E为西半球。

读图一可知,左图主要的大洲是南北美洲,所以是西半球,右图主要的大洲是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所以是东半球,A、B在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A点位于西半球以西,经度是160°E,B点位于东半球以东,经度是160°E,A正确,故选A。

2.读图二,由经纬度位置可知,C是白令海峡,是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

读图一可知,图中代表亚洲的是③,代表北美洲的是①,D正确,故选D。

【点睛】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六个大块和许多小块,面积较大的陆地叫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称大洲。

全球共有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分别为: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自20°W向东至160°E为东半球,自20°W向西至160°E为西半球。

南北半球的划分是以纬线即赤道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七大洲之间有的相连,有的被运河或海峡分割。

读下图所示的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各题。

3.根据图三中信息可知,①处的地形类型为()

A.高原B.平原C.山地D.丘陵

4.①②两处的相对高度大约是()

A.450mB.550mC.850mD.1250m

【答案】3.A4.C

【解析】

【3题详解】

图中可知,①地的海拔较高,在500米以上,地形平坦,周围比较陡峭,其地形是高原,A符合题意,选A。

【4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等高距为200米,①的海拔在800-1000米,②的海拔在0-200米,相对高度是指地面某个点高出另一个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点之间的高度差;①②两处的相对高度大约是600米-1000米,题中C符合题意,选C。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5.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图中是不同时期大陆分布示意图,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③④②①D.①③②④

6.台湾海峡海底有古森林遗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海水运动B.地壳运动C.气候变暖D.人类活动

【答案】5.C6.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假说。

【5题详解】

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大约2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块超级大陆称为泛古陆,后来,大陆开始分离,大约6500万年以前,北美洲大陆和欧洲大陆分离,大洋洲与南极洲最后分离,经过逐渐漂移,南极洲大陆最后移到了南极地带,目前形成了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分布,据此可知,图中顺序应为③④②①,所以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6题详解】

台湾海峡海底有古森林遗迹,说明以前台湾海峡是陆地,如今变成海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地壳运动,属于海陆变迁现象。

所以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点睛】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偶然翻阅世界地图时发现:

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南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这边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大陆的凹进部分凑合起来,他坚信这不是巧合,便顺着这条思路研究下去,后来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下图反映的是聚落的演变过程。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7.由村庄演变为一般城市的顺序是()

A.①②③④B.③④②①C.②③①④D.①③②④

8.演变到第④阶段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a交通拥堵b住房紧张c犯罪率上升

d空气质量好e教育条件好f对周围地区的发展带动作用降低

A.abceB.cdefC.abdfD.abef

【答案】7.C8.A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城市和乡村景观有明显的差别,城市自然景观变化快,道路纵横,网线密集,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较多;乡村与城市间演变的一般过程是村庄-集镇-城镇-城市;读图可得,②为村庄,③为集镇,①为城镇,④为城市,C符合题意,选C。

【8题详解】

大量乡村人口迁移到城市,演变到第④阶段时,带来

问题是:

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就业、入学、医疗紧张;垃圾、噪声污染、环境污染。

故A符合题意,选A。

【点睛】了解聚落的演变和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齐鲁晚报》2017年12月12日讯:

受强冷空气的影响,从12日起山东全省开始出现大规模降温、降雪天气过程,降温幅度可达10℃左右,预计13日夜间到14日,全省大部分地区阴有小雪。

冷空气过后,空气质量将会明显好转。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9.下列天气符号表示13日夜间到14日天气变化的是

A.

B.

C.

D.

10.为减少雾霾天气的出现,提高空气质量,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经常使用纸质贺卡表示祝贺B.教室长明灯

C.绿色出行D.过春节大量燃放烟花爆竹

【答案】9.B10.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天气符号的辨认和空气质量。

【9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13日夜间到14日天气变化的是阴有小雪,A为阴转中雪,B为阴转小雪,C为阴转雨夹雪,D为冰雹转大雨。

所以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0题详解】

经常使用贺卡会导致森林资源破坏,不利于减少雾霾天气,所以A错误;教室长明灯会浪费电能,不利于减少雾霾天气,所以B错误;加大绿色出行的宣传,提高人们绿色出行意识有利于减少雾霾天气,所以C正确;大量燃放烟花爆竹会加剧雾霾天气,所以D错误。

故选C

【点睛】在天气预报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符号,这些符号都是用来表示天气状况的,他们都有特定的含义。

空气污染指标是衡量一个地区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污染指数越高空气质量越差。

11.5月20日15时,美国中部俄克拉荷马州遭遇龙卷风袭击,造成24人死亡,40人失踪的重大灾难,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灾难发生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北半球昼短夜长B.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C.南半球昼长夜短D.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春分日,即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平分,此后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直到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据此可知,5月20日,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B正确,故选B。

【点睛】

下图是每年一度的东非野生动物迁徙示意图。

请认真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2.东非高原分布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D.热带沙漠气候

13.造成非洲动物迁徙的主要因素是

A.降水B.高温C.低温D.人类捕猎

【答案】12.C13.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非洲气候的特点和分布。

【12题详解】

东非高原主要属于热带草原气候,该气候是非洲分布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

所以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3题详解】

非洲气候以赤道为中心,呈南北对称分布,由于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非洲热带草原气候区的干湿季节交错分布,根据图中动物迁徙路线可知,非洲动物迁徙的的路线是随降水带的变化而迁徙,所以主要因素是降水。

故选A

【点睛】非洲大部分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赤道穿过中部地区,气候以赤道为中心,呈南北对称分布,以热带草原和热带沙漠气候为主,又被称为“热带大陆”,该洲最广的气候类型是热带草原气候。

非洲大部分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赤道穿过中部地区,气候以赤道为中心,呈南北对称分布,以热带草原和热带沙漠气候为主,又被称为“热带大陆”,该洲最广的气候类型是热带草原气候。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4.图中A、B、C三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因素B.海陆因素C.地形地势D.人类活动

15.从E→D→C的气候类型,正确的组合是()

A.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C.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答案】14.A15.B

【解析】

【分析】

【详解】1.读图可知,图中A、B、C三地中,从A→C→B纬度逐渐增大,气温逐渐降低,降水逐渐减少,因此,纬度因素是影响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A正确,故选A。

2.根据图中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可知,E地的气候特点为冬季温暖,夏季凉爽,一年内降水均匀,为温带海洋性气候;D地的气候特点为冬冷夏热,温差大,降水少,为温带大陆性气候;C地的气候特点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为温带季风气候,B正确,故选B。

【点睛】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以及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归纳气候特点,进而判断气候类型,是本题考查的要点。

读世界局部气候类型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6.关于图中①②③④与其气候类型名称,对应正确的是()

A.①是地中海气候B.②是热带草原气候

C.③是热带雨林气候D.④是温带海洋性气候

17.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气候类型分布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B.②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C.③气候分布在中纬度地区的大陆东岸D.④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18.我们考试时,上图中的A地区最有可能出现的天气是()

A.阴雨连绵B.狂风暴雨C.艳阳高照D.大雪纷飞

【答案】

16.B17.A18.C

【解析】

16题详解】

图中可知,①是热带雨林气候,②是热带草原气候,③是热带沙漠气候,④是地中海气候,故B符合题意,选B。

【17题详解】

A.①是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A正确;

B.②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在南北纬10°-23.5°之间,B错;

C.③是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在23.5°-30°N的大陆内部和西岸地区,C错;

D.④是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D错;

故A符合题意,选A。

【18题详解】

地中海气候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我国考试时是冬季,A地区位于南半球是夏季,其特征炎热干燥,故其天气是艳阳高照,C符合题意,选C。

2014年1月7日,美国方面要求对从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进口的太阳能电池产品进行双反合并调查。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19.接受美国方面要求的国际机构是以下四幅图中的哪一个?

A.

B.

C.

D.

20.联合国是世界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全球性国际组织,共设有六大机构。

我国是哪个机构的常任理事国?

A.秘书处B.托管理事会C.经济及社会理事会D.安全理

【答案】19.A20.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主要的国际组织和联合国的机构设置。

【19题详解】

世界贸易组织是当代最重要

国际经济组织之一,制定监督,管理和执行共同构成世贸组织的多边及诸边贸易协定,作为多边贸易谈判的讲坛,寻求解决贸易争端;材料中的国际机构是世界贸易组织(WTO),A图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标志,B图是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简称亚太经合组织(APEC),C图是欧洲联盟,D是东南亚国家联盟。

故A正确,BCD错误。

【20题详解】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是联合国所设六个主要机关之一。

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为美、俄、中、英、法,所以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睛】国际组织是现代国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两个以上国家或其政府、人民、民间团体基于特定目的,以一定协议形式而建立的各种机构。

国际组织分为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间组织,也可分为区域性国际组织和全球性国际组织。

政府间的国际组织有联合国,欧洲联盟,非洲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世界贸易组织等,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有国际足球联合会,乐施会,创行,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国际红十字会等,各种国际组织在当今世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综合题(共5小题,共30分)

21.读世界人口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由上图可知,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居住在____纬度地区。

(2)图中①②③④世界四大人口密集区中,②地的人种主要是____。

(3)C处所在大洲的北部地区流行的语言是____,信奉____教。

(4)图中A处人口分布稀疏,主要原因是____。

(5)上面右图反映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

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

【答案】

(1).中低

(2).黄色人种(3).阿拉伯语(4).伊斯兰(5).纬度高,气温低,气候寒冷(6).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7).城市中教育水平高;医疗水平高;好找工作等。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是对世界人口、人种、语言、宗教、人口迁移以及读图能力的考查。

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人口稠密,有的地方人口稀疏。

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而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人口更为集中。

【详解】

(1)据图可知,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比如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等地区,高纬度地区由于气候终年严寒,不适合人类居住,人口稀疏。

(2)据图可知,图中①在欧洲西部,②在亚洲东部,③在北美洲东部,④在亚洲南部。

图中的②地区在亚洲东部,属于黄色人种,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美洲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也属于黄种人。

(3)据图可知,图中C处所在大洲是非洲,其北部地区属于阿拉伯国家,流行的语言是阿拉伯语,信奉伊斯兰教。

(4)据图可知,图中A处属于俄罗斯境内的西伯利亚地区,由于这里纬度较高,气候严寒,不适合人类居住,所以人口稀疏。

(6)上面右图反映

是人口迁移现象,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乡村人口要向城市迁移的原因是城市教育水平高,医疗条件好,有较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生活质量等。

【点睛】

22.读下图所示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各题。

(1)小青乘小船沿清水溪顺流而下,在经过小桥时,船头的朝向是___________方向。

(2)小明在图中某地游玩时发现他位于一个较为平坦的地方,并且前后都有一座山峰,他应该位于图中的_____处,此处的地形叫______。

(3)经测量,G处海拔850米,气温为21℃,F村的海拔高度为150米,气温应为____。

(4)F、D两村的图上距离为4cm,某人从F村以每小时5千米的速度步行前往D村,整个行程用时___________小时。

(5)一队攀岩爱好者到图示区域开展活动,他们最有可能选择_____处,此处的地形被称为______。

【答案】

(1).西北

(2).C(3).鞍部(4).25.2℃(5).0.4(6).E(7).陡崖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是对地图方向、比例尺、地形图判读、地势对气温的影响以及读图能力的考查。

【详解】

(1)据图中的指向标和河流的流向可得,小船经过小桥时,船头的朝向是西北方向。

(2)鞍部地形较为平坦,并且前后都有一座山峰,据图可知,图中的C处是鞍部。

(3)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经测量,G处海拔850米,气温为21℃,F村的海拔高度为150米,气温应为21+(850-150)÷100×0.6=25.2℃。

(4)据图可知,F、D两村的图上距离为4cm,则其实地距离是4×50000=200000厘米=2千米,某人从F村以每小时5千米的速度步行前往D村,整个行程用时2÷5=0.4小时。

(5)据图可知,图中E等高线重叠,是陡崖,地势陡峭,该部位适宜做攀岩运动。

【点睛】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

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23.读地球公转和自转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请在地球公转轨道短弧上标出公转的方向。

(2)当出现右图所示现象是,对应的公转位置应该是左图中的____(甲、乙、丙、丁),此时正值北半球的____(季节)。

(3)当我国过春节时,地球公转至左图中的____之间。

A.甲、乙B.乙、丙C.丙、丁D.丁、甲

(4)A点位于____半球、____半球,在B点的____方向。

【答案】

(1)见下图

(2)丙;夏季

(3)A

(4)东;南;西南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公转和自转示意图的判读,通过地球公转示意图,可以考察地球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极昼极夜现象,还可以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变化、五带的划分等相关知识,考察面较多,应多加练习,牢固掌握。

【详解】

(1)地球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都是自西向东。

(2)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据此可知右图是南极地区俯视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南极圈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地球正好运行至左图中

丙处,为北半球的夏季。

(3)当地球运行在左图中的乙处时,为3月21日前后;运行在丙处时,为6月22日前后;运行在丁处时,为9月23日前后;运行在甲处时,为12月22日前后;春节一般在1月下旬和2月中旬之间,此时地球正好运行在左图中甲和乙之间,A正确,故选A。

(4)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据此可知右图是南极地区俯视图,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以北为北半球(北纬),以南为南半球(南纬),所以A点位于南半球;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据此可知,A点位于东半球。

有经纬网的地图要根据经纬网辨别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结合图中地球自转方向可知,A点在B点的西南方向。

【点睛】

24.读世界气温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大洲是____。

(2)右图所示区域应该位于____半球的____(季节)。

(3)A处位于____(地形区),此处等温线出现较大弯曲的原因是:

____。

【答案】

(1).南极洲

(2).北(3).夏季(4).青藏高原(5).海拔高,气温低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世界气温分布图以及等温线图的阅读能力,要求能从图中提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详解】

(1)读图可知,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是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据此可知,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大洲是南极洲。

(2)从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可以看出,北半球气温由南往北递减,南半球气温由北往南递减,右图等温线数值由南往北递减,说明右图所示区域位于北半球。

北半球夏季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冬季陆地气温比海洋低,据此可知,右图所示区域为北半球的夏季。

(3)由图可知,A处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摄氏度,所以青藏高原的气温低于周围其他地区。

【点睛】

25.读世界部分地区气候类型分布图及相关资料,回答下列各题。

(1)世界上分布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⑦是____。

(2)右图所示的气候资料图中,降水量变化最大的是____(填序号)

(3)我们学校所在地气候类型是____,气候特征是____。

【答案】

(1).温带大陆性气候

(2).乙(3).温带季风气候(4).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以及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能力。

【详解】

(1)由图可知,气候类型⑦位于亚洲内部,由于这里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海洋上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2)根据图中甲乙两地的降水量柱状图可知,甲地降水量最多约为120毫米,最少约为10毫米;乙地降水量最多约为620毫米,最少为10毫米;丙地降水量最多为460毫米,最少约为170毫米;丁地降水量最多约为10毫米,最少约为0毫米;据此可知,甲乙丙丁四地中,降水量变化最大的是乙地。

(3)我们学校位于山东省,对照世界地区气候类型分布图可知,山东省位于图中的⑧处,⑧处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其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