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需要的常识.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92536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65 大小:6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需要的常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湖北省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需要的常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湖北省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需要的常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湖北省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需要的常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湖北省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需要的常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湖北省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需要的常识.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5页
湖北省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需要的常识.doc_第7页
第7页 / 共65页
湖北省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需要的常识.doc_第8页
第8页 / 共65页
湖北省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需要的常识.doc_第9页
第9页 / 共65页
湖北省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需要的常识.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65页
湖北省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需要的常识.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65页
湖北省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需要的常识.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65页
湖北省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需要的常识.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65页
湖北省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需要的常识.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65页
湖北省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需要的常识.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65页
湖北省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需要的常识.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65页
湖北省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需要的常识.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65页
湖北省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需要的常识.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65页
湖北省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需要的常识.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65页
湖北省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需要的常识.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65页
亲,该文档总共6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需要的常识.doc

《湖北省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需要的常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需要的常识.doc(6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省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需要的常识.doc

地理概况

  湖北省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部,简称鄂。

地跨东经108°21′42″-116°07′50″、北纬29°01′53″-33°6′47″。

东邻安徽,南界江西、湖南,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北与河南毗邻。

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

全省国土总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

 

  全省地势大致为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低平,略呈向南敞开的不完整盆地。

在全省总面积中,山地占56%,丘陵占24%,平原湖区占20%。

  山地。

全省山地大致分为四大块。

西北山地为秦岭东延部分和大巴山的东段。

秦岭东延部分称武当山脉,呈北西-南东走向,群山叠嶂,岭脊海拔一般在1000米以上,最高处为武当山天柱峰,海拔1621米。

大巴山东段由神农架、荆山、巫山组成,森林茂密,河谷幽深。

神农架最高峰为神农顶,海拔3105米,素有“华中第一峰”之称。

荆山呈北西-南东走向,其地势向南趋降为海拔250-500米的丘陵地带。

巫山地质复杂,水流侵蚀作用强烈,一般相对高度在700-1500米之间,局部达2000余米。

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其间,形成雄奇壮美的长江三峡,水利资源极其丰富。

西南山地为云贵高原的东北延伸部分,主要有大娄山和武陵山,呈北东-南西走向,一般海拔高度700-1000米,最高处狮子垴海拔2152米。

东北山地为绵亘于豫、鄂、皖边境的桐柏山、大别山脉,呈北西-南东走向。

桐柏山主峰太白顶海拔1140米,大别山主峰天堂寨海拔1729米。

东南山地为蜿蜒于湘、鄂、赣边境的幕阜山脉,略呈西南-东北走向,主峰老鸦尖海拔1656米。

  丘陵。

全省丘陵主要分在两大区域,一为鄂中丘陵,一为鄂东北丘陵。

鄂中丘陵包括荆山与大别山之间的江汉河谷丘陵。

大洪山与桐柏山之间的 水流域丘陵。

鄂东北丘陵以低丘为主,地势起伏较小,丘间沟谷开阔,土层较厚,宜农宜林。

  平原。

省内主要平原为江汉平原和鄂东沿江平原。

江汉平原由长江及其支流汉江冲积而成,是比较典型的河积-湖积平原,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整个地势由西北微向东南倾斜,地面平坦,湖泊密布,河网交织。

大部分地面海拔20-100米。

鄂东沿江平原也是江湖冲积平原,主要分布在嘉鱼至黄梅沿长江一带,为长江中游平原的组成部分。

这一带注入长江的支流短小,河口三角洲面积狭窄,加之河间地带河湖交错,夹有残山低丘,因而平原面积收缩,远不及江汉平原坦荡宽阔。

河流与湖泊

  湖北境内除长江、汉江干流外,省内各级河流河长5公里以上的有4228条,另有中小河流1193条,河流总长5.92万公里,其中河长在100公里以上的河流41条。

长江自西向东,流贯省内26个县市,西起巴东县鳊鱼溪河口入境,东至黄梅滨江出境,流程1041公里。

境内的长江支流有汉水、沮水、漳水、清江、东荆河、陆水、滠水、倒水、举水、巴水、浠水、富水等。

其中汉水为长江中游最大支流,在湖北境内由西北趋东南,流经13个县市,由陕西白河县将军河进入湖北郧西县,至武汉汇入长江,流程858公里。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之称。

境内湖泊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上。

面积百亩以上的湖泊约800余个,湖泊总面积2983.5平方公里。

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洪湖、长湖、梁子湖、斧头湖。

植物及动物资源

  全省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海拔高低悬殊,树木垂直分布层次分明,优越的森林植被呈现出普遍性与多样化的特点。

全省已发现的木本植物有105科、370属、1300种,其中乔木425种、灌木760种、木质藤本115种。

这在全球同一纬度所占比重是最大的。

本省不仅树种较多,而且起源古老,迄今仍保存有不少珍贵、稀有孑遗植物。

除有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水杉、珙桐、秃杉外,还有二级保护树种香果树、水青树、连香树、银杏、杜仲、金钱松、鹅掌楸等20种和三级保护树种秦岭冷杉、垂枝云杉、穗花杉、金钱槭、领春木、红豆树、厚朴等21种。

藤本植物,种类多而分布广,价值较高的有爬藤榕、苦皮藤、中华猕猴桃、葛藤、括娄等10多种。

全省的草本植物有2500种以上,其中已被人们采制供作药材的有500种以上。

  湖北在动物地理区划系统中属东泽界、华中区,有陆生脊椎动物562种,其中两栖类45种、鸟类415种、哺乳动物102种。

全省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112种。

其中,属一类保护的有金丝猴、白鳍豚、华南虎、白鹳等23种;属二类保护的有江豚、弥猴、金猫、小天鹅、大鲵等89种。

全省共有鱼类176种,其中以鲤科鱼类为主,占58%以上,其次为鳅科,占8%左右。

全省鱼苗资源丰富,长江干流主要产卵场36处,其中半数以上在湖北境内。

矿产资源

  湖北省矿产资源丰富,全省已发现矿产136种(不含亚矿种,下同),约占全国已发现矿种数的81%;其中已查明了资源储量的矿产有87种,约占全国已查明资源储量矿产的56%;已发现但尚无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有49种。

列入《湖北省矿产储量表》的矿种有80种(石油、天然气、地热、铀、钍、地下水、矿泉水等未列入)。

已上《湖北省矿产储量表》矿区956个,矿产地1287处,产地数较多的矿产有:

煤、铁、磷、石灰岩、铜、金、硫铁矿、银、矿盐、铌、钽、芒硝、白云岩、粘土、石煤等。

1287个矿产地资源储量规模为中、小型的矿产地占90%,大型、特大型的矿产地仅占6.9%。

磷、矿盐、芒硝、石膏、铁、铜、金、银、石灰岩等是湖北省具有优势的矿产。

化肥用橄榄岩、碘、溴、石榴子石、累脱石粘土、建筑用辉绿岩居全国首位。

保有资源储量位于全国前10位的矿产有57种。

按2000年底保有矿产资源储量,全国统一计算的矿产资源潜在价值,湖北省为14728亿元,居全国第14位;人均潜在总值2.48万元,居全国第17位。

气候特征

  湖北地处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区内。

全省除高山地区外,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

全省大部分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为85-114千卡/厘米2,多年平均实际日照时数为1100-2150小时。

其地域分布是鄂东北向鄂西南递减,鄂北、鄂东北最多,为2000-2150小时;鄂西南最少,为1100-1400小时。

其季节分布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秋两季因地而异。

全省年平均气温15-17°C,大部分地区冬冷、夏热,春季温度多变,秋季温度下降迅速。

一年之中,1月最冷,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2-4°C;7月最热,除高山地区外,平均气温27-29°C,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C以上。

全省无霜期在230-300天之间,各地平均降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间。

降水地域分布呈由南向北递减趋势,鄂西南最多达1400-1600毫米,鄂西北最少为800-1000毫米。

降水量分布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一般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全省夏季雨量在300-700毫米之间,冬季雨量在30-190毫米之间。

6月中旬至7月中旬雨最多,强度最大,是湖北的梅雨期。

人口结构

  2008年底,湖北省户籍总人口为6110.8万人,常住人口为5711万人(居住本省半年以上人口)。

常住人口与2007年相比,增加12万人,增长速度为0.21%,与1990年和2000年两次人口普查间的年平均增长速度0.95%相比,降低0.74个百分点,人口总量呈现持续低速增长的态势。

户籍总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167.45万人,女性人口为2943.34万人。

全省平均每户人数为3.36人,人口密度为327人/平方公里。

人口出生率为9.21‰,人口死亡率为6.5‰,自然增长率为2.71‰。

与2007年相比,人口出生率、死亡率都略有上升,出生率上升0.02个千分点,死亡率上升0.54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下降0.52个千分点,稳定在较低水平。

全省5711万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为2581.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达45.2%。

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129.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54.8%。

与1990年和2000年两次人口普查时的28.75%和40.22%相比,2008年湖北省城镇化率分别上升了16.45和4.98个百分点。

  全省17个市、州的人口(公安户籍人口)分布情况是:

武汉市833.2万人,黄石市257.3万人,十堰市351.0万人,宜昌市400.8万人,襄樊市584.4万人,鄂州市106.8万人,荆门市300.1万人,孝感市525.1万人,荆州市653.1万人,黄冈市735.1万人,咸宁市288.2万人,随州市256.1万人,恩施州395.3万人,仙桃市150.7万人,潜江市100.7万人,天门市164.8万人,神农架林区8万人。

 

民族宗教

  民族概况

  湖北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

除乌兹别克族、德昂族外,全省共有53个少数民族成分,少数民族人口28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68%。

过万人的少数民族有:

土家族(217.7万)、苗族(21.4万)、回族(7.8万)、侗族(7万)、满族(1.5万)和蒙古族(1.1万)。

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鄂西南民族自治地方和武汉市(5.4万)、荆州市(3.3万)等地。

湖北省是全国8个既有自治州又有自治县,还有民族乡的省份之一。

现有1个自治州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个自治县是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全省散居少数民族聚居区有12个民族乡镇。

即:

钟祥市九里回族乡、洪湖市老湾回族乡、仙桃市沔城回族镇、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乡、宜都市潘家湾土家族乡、神农架下谷坪土家族乡、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宣恩县晓关侗族乡、宣恩县长潭河侗族乡、赤壁市周郎嘴回族镇、鹤峰县铁炉白族乡。

还设有多个民族村(街)。

全省民族自治地方区域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6,民族自治地方总人口44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7.34%。

湖北民族自治地方的10个县市,其中有9个属全国重点贫困县,有6个属全省特困县市,需要国家和省予以重点扶持。

  宗教概况

  湖北省是一个有多种宗教的省份,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教俱全。

全省有7个省级爱国宗教组织,即省佛教协会、道教协会、伊斯兰教协会、天主教爱国会、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基督教协会,有35个市、州、县成立了爱国宗教组织。

全省正式开放宗教活动场所1744处。

受国务院宗教事务局的委托,开办了2所面向中南6省区招生的宗教院校,即天主教中南神哲学院、基督教中南神学院。

经省政府批准,省佛教协会恢复重建了武昌佛学院。

全省共有各教信教群众167万多人,经各级政府宗教部门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2300多处,建立或恢复的爱国宗教团体140多个,区域或地方性宗教院校3所。

全省宗教界与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宗教界人士、组织有联系。

历史沿革

建置沿革

 

  湖北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简称鄂。

湖北历史悠久。

夏王朝时期,夏文化的影响已经到达江汉地区。

商朝建立后,湖北即纳入商的版图。

西周时期,湖北境内已出现诸多小国,春秋战国时期,南方诸国逐渐统一于楚。

  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后,废除分封,实行郡县制,湖北大部属南郡,西北、北、西南各一部分属汉中、南阳、长沙、黔中和九江郡,并置若干县。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湖北大部属荆州刺史部,东汉(25~220年)沿置南郡、南阳郡、江夏郡以及汉中郡、庐江郡等。

  三国(220~280年)时期,魏、蜀、吴争夺荆州,后魏、吴分置江夏郡、武昌郡、南郡、宜都郡、建平郡、武陵郡、长沙郡、襄阳郡、南阳郡、南乡郡、义阳郡、魏兴郡、新城郡、上庸郡等。

  两晋(265~420年)时期,湖北大部分仍属荆州之江夏、襄阳、南郡、建平、宜都、义阳、南乡、南阳、上庸、新城以及南平、长沙、天门、武陵、魏兴等郡,开始侨置州、郡、县。

  南北朝(420~589年)时期,湖北主要属南朝范围,仍设州、郡、县,侨置州、郡、县增多,变更频繁,建制紊乱。

  隋朝(581~618年)统一全国后,先撤销侨置州、郡、县,隋大业三年(607年)又行恢复。

今湖北除西北部分和东部一隅外,绝大部分属荆州,统领南郡、夷陵、竞陵、沔阳、清江、襄阳、舂陵、汉江、安陆、永安、江夏等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江夏郡曾一度改称鄂州,治江夏,后来鄂州又成为治所。

今湖北简称鄂即源于此。

  唐代(618~906年)初,全国分为十道,后增至十五道。

湖北西部为山南东道,东部为淮南道,东南部为江南西道,西南部为黔中道。

改江夏治鄂州,并改京山、富水置郢州,另有襄州、随州、均州、房州、峡州、复州、全州和蕲州、安州、黄州以及沔州等十五州。

后设山南东道节度使、荆南节度使、武昌节度使,分领各州。

  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湖北境内的襄、均、房、随、郢、复、安七州一直属于五代,黄、蕲、鄂三州初属吴,后属南唐;黄、蕲二州复又归后周。

江陵地区的南平国(924~963年)建都江陵,据荆、归、峡三州;施州属蜀。

  宋代(960~1279年)在湖北中部设荆湖北路(湖北之名始此),有鄂、复、峡、归诸州和江陵府、德安府以及荆门军、汉阳军等(辖县33个),占湖北大部分地区;北部设京西南路,有随、金、房、均、郢诸州和襄阳府以及光化军等(辖县19个);东部约以长江为界,北部属淮南西路,有蕲、黄二州(辖县5个),南部属江西南路,为兴国军(辖县3个);西部的施州属夔州路;鄂西南为羁縻州。

  元代(1279~1368年)在全国设3个中书省、11个行中书省。

今湖北境内,长江以南属湖广行省(治江夏,今武汉市武昌),有武昌路、兴国路、汉阳府与归州;长江以北属河南行省,有襄阳路、黄州路、蕲州路、中兴路、峡州路和安陆府、沔阳府及荆门州;西北部一隅属陕西行省,西部夔州路、羁縻州属四川行省。

  明代(1368~1644年)初,湖北属湖广行省。

后分全国为十三个布政使司。

今湖北全境基本属于湖广布政使司(治江夏,今武汉市武昌),有武昌府、汉阳府、黄州府、承天府、德安府、荆州府、襄阳府、郧阳府。

  清代(1644~1911年)初仍沿用明制。

至康熙三年(1664年)湖广分治,大体以洞庭湖为界,南为湖南布政使司;北为湖北布政使司,定为湖北省,省会武昌。

是为湖北省建省之始,省名从此确立并沿用至今。

湖北领武昌、汉阳、黄州、安陆、德安、荆州、襄阳、郧阳等8府,湖北省行政区域之概貌已经基本形成。

至清末,湖北省共领武昌、汉阳、安陆、襄阳、郧阳、德安、黄州、荆州、宜昌、施南等10府和荆门直隶州、鹤峰直隶厅共60县、6散州、1散厅。

  民国年间,湖北省总体区划变化不大。

1912年,废除府、州、厅建制,重新划分,省下设道、县两级政区;1927年,废除道一级建制,实行省、县两级行政区;1932年于省、县之间增设行政督查区;至1949年,湖北省共设1市(武昌市,汉口市为国民政府直辖)、8行政督察区、69县。

另,汉口有时为省辖市,有时为特别市。

  自1927年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建立过许多革命政权。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成立过黄安农民政权,扩建为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湘鄂西苏维埃五县联县政府,后改为湘鄂西苏维埃政府、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

抗日战争时期的1941年4月,成立鄂豫边区行政公署,1945年10月至1946年6月,扩大成立为中原解放区行政公署。

1946年8月至1947年5月,在鄂西北先后建立过5个地区。

1947年底,分别成立江汉行政公署和鄂豫行政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北行政区划进行过一系列变化调整。

至1990年,湖北省管辖6地区:

黄冈地区、孝感地区、咸宁地区、荆州地区、宜昌地区、郧阳地区;1自治州:

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8省辖市:

武汉市、黄石市、十堰市、沙市市、宜昌市、襄樊市、荆门市、鄂州市,22个县级市,46个县,2个自治县,1个林区。

今湖北省有12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38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其中3个省直管市)、37个县、2个自治县、1个林区。

  历史简介

  湖北地处长江中游,位居华中腹地,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在湖北郧县等地考古发现远古时代郧阳人、长阳人的化石表明,早在七八十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作,繁衍生息,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

湖北早期文化的代表是江汉地区的屈家岭文化遗址,这里出土大量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陶器,其中的蛋壳彩陶、壶形器和带谷壳的红烧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反映出当时农耕、水利、渔猎、手工业、纺织业已经发展到相当的程度,是楚文化发展的源头。

夏王朝时期,夏文化的影响已经到达长江之滨,至商朝,湖北已纳入其版图。

武汉市北盘龙城商代中期城址的发掘和省内许多地区商代铜器的出土,说明商朝势力已经远播到湖北汉水流域和长江南北。

  西周时期,湖北境内出现以楚国为代表的诸多小国,这些小国后均被楚国所吞灭。

东周时期,楚国以荆楚为基础逐渐壮大起来。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国力进一步强盛,势力所及,东达吴越、齐鲁之境,北至陈卫郑宋等中原腹地,南达湖南,横跨江淮,形成霸业,威服华夏。

楚国社会经济大步发展,铜器生产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铁器生产得到改善和推广,丝织、刺绣、髹漆、采矿、水陆交通、城市建设、商品交易等各行各业欣欣向荣。

精神文化方面的成就更是异常突出,从哲学到文学,产生了老子、庄子、屈原,历经800年,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楚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秦汉时期,荆楚地区人民以农业生产为主,利用江河湖泊纵横、沼泽密布、气候温湿、雨量充沛的自然条件发展林牧渔业,手工业、商业也比较发达,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医学、数学等科技、学术文化事业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发端于荆楚大地的绿林军农民起义,为推翻新莽政权建立了丰功伟绩。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分割荆州,在湖北境内发生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由于战乱连年不息,北方流民大量迁入,随着农业发展需要,江汉平原水利事业得到迅速发展,经济作物和渔牧业也十分兴盛。

武昌(今鄂州)、江陵、襄阳、夏口(今武昌)等城市的兴起与便利的水陆交通则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唐代,荆襄鄂地区农业生产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成为全国著名的粮食产区之一。

茶叶、柑橘等经济作物的生产与贸易得到空前发展,制漆业为全国之冠,麻丝织、竹编天下闻名。

经济发展带来文化的兴盛,出现了一批著名诗人、学者如孟浩然、皮日休、岑参、陆羽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游历荆楚留下了大量瑰丽诗篇。

  宋元时期,湖北农业经济曲折发展,城市经济与商品贸易比较活跃,教育事业蓬勃兴起;医学、文化、学术领域取得诸多成就,产生了著名的书法家米芾。

  明代,湖北农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

明中叶,汉口、沙市等城市迅速崛起,交通运输与转口贸易十分发达。

明末,以李自成、张献忠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席卷湖北,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清代,湖北政区正式形成。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湖北的农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棉花种植与纺织印染业兴起,经济比较发达。

以商业贸易带动手工业发展,汉口、沙市、宜昌等城市经济发展迅猛,带动了整个湖北经济社会的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列强势力的扩张,汉口、宜昌、沙市相继开埠,湖北逐步沦为半殖民地,湖北的资源和农副土特产品被大量掠夺,地方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交通、金融、财政等重要领域被外控制,民族灾难日趋深重,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晚清时期,以武汉为中心的湖北洋务运动全面展开,湖北创办了一大批近代企业,推动了湖北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伴随着洋务运动和新式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湖北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革命思想,聚集革命力量。

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爆发了辛亥革命,率先敲响了满清封建王朝的丧钟。

  民国时期,湖北经历了军阀混战、江城五四运动风暴,于1920年成立了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湖北出现了新民主主义的曙光。

1923年2月汉口爆发了著名的“二七”江岸铁路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的巅峰。

大革命时期,武汉和湖北地区工农革命运动高涨,一度作为国民政府首都,成为大革命的中心。

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召开了“八七”会议,湖北各地举行秋收暴动,建立了鄂豫边、湘鄂西等苏维埃政权。

抗日战争爆发后,武汉又成为抗战首都。

著名的武汉大会战和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动的武装斗争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抗战胜利后,湖北经济濒于崩溃。

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建立革命根据地。

1949年湖北全境解放。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湖北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揭开了湖北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

湖北经历了3年的国民经济恢复,随后进行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开展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经历了“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恢复,湖北经济建设遭受到严重挫折,仍取得长足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

其后,湖北克服了“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

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湖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改革进程,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把一个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落后的省份建设成一个以工业为主体、门类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一二三产业结构比较协调、交通发达、具有相当经济实力、科技教育文化水平较高、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欣欣向荣的新湖北。

 文化名城

  荆州 位于湖北省中部偏南,地处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西部,南临长江,北依汉水,西控巴蜀,南通湘粤,又称江陵。

从春秋战国到五代十国,先后有34代帝王在此建都,历时515年。

春秋战国时曾为楚都城,秦置南郡,汉置江陵,唐为江陵府,明、清为荆州府治所,是我国历史上的名城重镇。

江陵地理位置重要,水陆交通方便,三国时诸葛亮称它“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江陵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经济发达,是长江流域的重要商业城市。

荆州城内的古物古迹很多,著名的有楚纪南故城遗址、八岭山古墓群、明代城垣,以及元妙观、太晖观等古建筑。

1982年2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武汉 位于湖北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别称江城。

市区由隔长江和汉水鼎立的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成。

龟山和蛇山雄踞大江南北,其形状使武汉成为长江中游的咽喉,南北交通的枢纽,素有“九省通衢”之称。

武汉历史悠久,自商周、春秋、战国以来即为重要的古城镇,盘龙城为中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宋、元、明、清以来就是全国重要名镇。

武汉还是革命的城市。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二七”大罢工、“八七”会议等都发生在这里。

现存的革命遗址、名胜古迹有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二七罢工旧址、八七会议会址、向警予和施洋烈士墓及胜象宝塔、洪山宝塔、归元寺、黄鹤楼、东湖风景名胜区等。

1986年12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襄樊 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

被汉水分为南北两城,南为襄阳,北为樊城。

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地区之一。

远在60万年前,人类已在此繁衍生息。

襄樊系襄阳、樊城两城合称,樊城因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于此而得名,襄阳以地处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

樊城始于西周,襄阳筑城于汉初。

自东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荆州牧刘表徙治襄阳始,襄阳历来为府、道、州、路、县治所。

襄樊交通发达,自古即为交通要辏,素有“南襄隘道”、“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历来为南北通商和文化交流的通道。

襄樊文物资源丰富,园林较多,城西的隆中山为“三顾茅庐”、“隆中对”的发生地,现有邓城、鹿门寺、夫人城、隆中诸葛亮故居、多宝佛塔、绿影壁、米公祠、杜甫墓、习家池等胜迹。

1986年12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随州 位于江汉平原与中原之间的过渡丘陵带。

是“西通宛洛,南达吴越,地当荆豫要冲,扼阻襄汉咽喉”的鄂北重镇。

传为神农小牛耕耨之乡,以烈山氏后代著称。

西周封为姬姓随国,春秋时其地域为随、厉、唐等国,战国末楚灭随,并厉、唐设置随县,秦汉因袭,隶属南阳郡。

西魏时升随为州,唐、宋、元,明、清均置州,中华民国降州为县。

现存名胜古迹有文峰塔、岁公桥(李公桥)、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