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材料.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254970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材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材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材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材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材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材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材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材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材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材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材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材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材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材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材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材料.docx

《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材料.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材料.docx

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材料

课外文学名著导读材料(不含全部)

1《西游记》吴承恩著

作者吴承恩(约1504—1582)明代小说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原籍安东。

《西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部产生过巨大影响的长篇神话小说。

它是由“大闹三界”“取经缘起”和“西天取经”三大部分组成的百回大书。

这三大部分既是有机联系的艺术整体,又各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部分也由各有起讫相对独立的若干小故事组成。

大闹天宫是《西游记》中最精彩的部分,它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人民的反抗斗争,赞颂了反封建正统、反皇权尊严的反抗思想和叛逆性格。

大闹天宫所表现的反抗思想在当时是进步的思想。

西天取经的故事,在《西游记》中共八十八回,它表现了唐僧师徒四人取经和妖魔鬼怪阻挠取经的矛盾也表现了这样一个主题:

即要实现一个美好的理想,完成一个伟大的事业,一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而且必须战胜这些困难。

孙悟空的精神反映了中国人民积极进取、克服困难的理想主义精神和摧毁一切邪恶势力、百折挠的愿望和信心。

《西游记》共一百回,可分三大部分。

前七回写孙悟空的来历和大闹天宫,这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通过写孙悟空的脱生死轮回,打乱天宫秩序,反映了人民群众渴求自由解放的愿望,也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精神。

八至十二回,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和唐僧出世等故事,交代取经的缘起。

十三回至结尾,写取经过程,这是全书的主体部分,在唐僧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中,有七十七难发生在这一部分。

这一部分的描写,取经这一目的远不如达到这一目的而表现出的顽强斗争精神来得重要。

四十一个小故事中所描绘的妖魔形象,即是自然灾害的化身,也是当时社会邪恶势力的象征。

通过大大小小斗争场面的叙写,孙悟空的性格更迸射出耀眼的光辉。

他嫉恶如仇,除恶务尽,坚韧顽强,乐观自信,机智多变,善于斗争的种种精神,都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大闹天空的情节,勾画了孙悟空的基本性格,西天取经同妖魔的斗争,使孙悟空的性格得以丰害、深化和最后完成。

小说的丰富内容,既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也寄托了作者对现实的愤激感情,有着深刻的认识意义。

《西游记》的艺术成就是杰出的也是多方面的,但它最主要的成就,无疑是成功地运用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把我国浪漫主义的实际应用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西游记》总的艺术风格是乐观、开朗、风趣、幽默。

2《水浒传》施耐庵著

《水浒传》是我国古代描写农民革命斗争的著名长篇小说。

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人。

《水浒传》它艺术地再现了梁山农民起义队伍的产生、发展、和失败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光辉业绩,成功地展现了起义的零星复仇之火如何发展到革命的燎原之火的斗争历程。

小说写了花和尚——鲁智深、青面兽——杨志、行者——武松、黑旋风——李逵、小旋风——柴进、豹子头——林冲、及时雨——宋江、智多星——吴用等108名英雄好汉。

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杨柳;林冲大闹山神庙杀了陆谦等人,雪夜上梁山;晁盖、吴用、公孙胜等人在黄泥岗,智取生辰纲;武松景阳冈打虎、醉打蒋门神;宋江浔阳楼题反诗(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都是很出名故事。

《水浒传》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说明了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乱由上作”。

小说歌颂了他们的反抗精神和正义行动,也讴歌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高超的武艺。

《水浒传》在结构上的特点是竹节蛇式的连环结构,全书既是统一的整体,各个局部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

全书以误走妖魔为楔子,以智取生辰纲展开故事,围绕着一个“逼”字,突出了一个“曲”字,以人物齐聚梁山为总合,展开了农民起义的广阔画面。

《水浒传》以北宋末年宋江故事为题村,通过生动的艺术描写,成功地再现了中国历史上一次农民起义的全过程。

首先,通过“官逼民反”过程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深刻而又广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段中贪官污吏的腐朽无能和贪暴横行,歌颂了反抗封建压迫的英雄人物,反映了他们劫富济贫、打土豪、杀贪官的斗争。

皇帝宠信的高太尉是统治集团代表人物;祝朝奉、毛太公、西门庆、镇关西、牛二等,是土豪、恶霸、泼皮的典型,他们的丑恶,正表达了作者的批判倾向。

而小说所描写的英雄,如鲁智深、林冲、武松、李逵、阮氏三雄等等,又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肯定了农民起义的合理性。

其次,细致而生动地描写了农民起义如何由零碎的复仇星火发展到燎原之势的过程;同时也写出了起义的悲剧结局,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原因。

水说再现水浒英雄由个人反抗到联合斗争的发展过程。

智取生辰纲是联合斗争的萌芽,江州劫法场后的白龙庙小聚义是联合斗争的形成,梁山泊树起了“替天行道”的大旗,出现了起义英雄武装割据政权的新局面,主动出击,连续获得三打祝家庄、踏平曾头市、两赢童贯、三败高俅等一连串胜利,震撼了封建统治的根基。

然而,就在这种节节胜利的形势下,由于宋江“忠义报国”的思想在山寨起了支配作用,终将起义引向了受招安的道路,导致了起义的失败。

对宋江的“忠义”思想和起义的受招安结局,小说是持肯定态度的,这是它的局限性。

3《三国演义》罗贯中著

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人,相传是《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学生。

《三国演义》不仅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小说,也是中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作品。

小说描写了从公元184年到280年近百年间的风云历史,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

全书共一百二十回,结构宏大,故事波澜壮阔,情节奇峰迭起,人物性格各异,代表了我国古典长篇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

它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作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人民在动乱时代的灾难和痛苦,也表现了他们对统治集团的爱憎和向背,以及人民反对战争和分裂,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

全书把蜀汉当作矛盾的主导方面,把刘、关、张、诸葛亮作为小说的中心人物。

通过对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的歌颂和曹操、董卓等的谴责,表达了作者对丑恶的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曹操是统治阶级的利己主义形象的典型,“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是他的处世哲学,也是一切剥削阶级的行为准则。

这表现了作者对这一类封建统治者深恶痛绝的政治态度和伦理思想。

刘备忠厚仁爱,他在新野败于曹操时,仍带着10万难民,一日只能走十几里路,结果被曹兵赶上,几乎陷于绝境,这反映了一个胸怀大志的杰出政治家的民本思想。

诸葛亮是作者倾心赞颂的忠贞智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艺术形象,曹操是一个奸狡诈又颇具雄才大略的政治野心家和军事家的典型,而刘备则是一个与曹操奸雄性格相对立的仁君的形象。

张飞嫉恶如仇、粗豪莽撞的性格,就是通过怒鞭督邮,古城会关羽,以及责问刘备迟迟不发兵为关羽复仇等情节表现出来的。

诸葛亮在赤壁大战、三气周瑜、七擒孟获、草船借箭、空城计等事件中的神机妙算,关羽在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中的英雄气慨,以及张飞大闹当阳桥,赵云长坂坡救主等情节都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传色彩。

4《红楼梦》曹雪芹著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清朝人。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全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情悲剧为中心,描写了贾府由盛到衰的变化。

它艺术结构的严密和完整,超过了它以前的任何一部小说。

电视剧《红楼梦》主题曲中“一个阆苑仙芭,一个美玉无瑕”就分别指林黛玉和贾宝玉。

全书人物四百多个,情节错综复杂,千头万绪,但情节和场面的转移十分自然。

对《红楼梦》的主题大致有以下说法:

1、封建家庭衰亡史说(以恋爱、婚姻悲剧为中心,写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王、史、薛四大家庭的兴衰,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

2、爱情主题说3、封建社会青年女性普遍剧说4、反封建主义说。

名人评点:

“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鲁迅

“《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

”——周汝昌

《红楼梦》主要了解作者及金陵十二钗及其命运。

宝玉、黛玉:

封建反叛者形象,因爱情上受到打击抑郁而终。

贾母、贾政、王夫人:

封建卫道者形象。

十二钗:

黛玉、宝钗、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妙玉、王熙凤、巧姐、史湘云、李纨、秦可卿

此外,了解刘姥姥、袭人、晴雯、平儿、鸳鸯等次要人物。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并题诗曰: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5《朝花夕拾》鲁迅

《朝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所作的叙事散文集,共10篇。

最初发表在《莽原》杂志上,总题目为“旧事重提”1927年5月编订成书时改为《朝花夕拾》。

它没有思古之幽情,也没有沉缅于往事的回忆,而是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与现实斗争结合起来而创作的优美抒情的散文。

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充满欢乐谐趣的童年生活,饱受压抑痛苦的少年遭遇,历尽艰辛的青年奋斗。

《朝花夕拾》包括《狗、猫、鼠》、《二十四孝图》,这两篇以以议论为中心,中间穿插和描述童年时代的生活;《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主要描述童年和少年时代的一些经历,议论寓于描述往事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生活画面中自然流露出来;《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则是在描述往事中,集中笔力于发掘普通人善良的素质和高尚的情操。

6《骆驼祥子》老舍

《骆驼祥子》是老舍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他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小学后,因家贫考入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曾当过中学老师,1924年赴英国讲学,并开始写小说,1930年回国,任大学教授,在此期间创作多部长短篇小说,他的作品还涉及剧本、鼓词、京剧等。

语言贴近人民生活,被称为“人民艺术家”。

老舍先生爱祖国,积极从事文艺组织领导和文学创作工作,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到残酷迫害,于8月24日不幸逝世。

《骆驼祥子》开篇首先为书名作了清楚的交代,说明这里所要介绍的不是骆驼,而是人力车夫祥子,因为祥子曾经用三匹骆驼换了几十块钱,因而落下了“骆驼”这样一个外号。

祥子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整部小说是以祥子的生活遭遇作为描写的重点和结构中心的。

这部说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老舍先生虽然是一个幽默大师,但《骆驼祥子》却是一个悲剧作品。

作家没有刻意幽默,而是摹写生活的本来面目。

作品中的人物都在走着下坡路,从祥子、虎妞、小福子、二强子、老马祖孙,到曾经威扬一时的刘四爷,都在走向绝望、暗淡。

由这些人物的悲剧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大悲剧。

《骆驼祥子》的成功首先在于它人物的成功。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胡适、刘半农、鲁迅等作家都不同侧面地写到了人力车夫,但他们是以一个知识分子居高临下的观察和道德评价,对这个职业或扩而大之对下层劳动者给予同情或赞美。

祥子,是一个性格鲜明的普通人力车夫。

他正直勤劳,老实要强。

他想凭着自己的力气和节俭,买一辆自己的车,做一个不“受栓车人们的气”的“自由洋车夫”。

他的这种微小的、正当的生活愿望,却被吃人的社会无情地、一次又一次地打破了。

第一次,祥子经过三年苦苦挣扎买了一辆洋车,可是拉上不到半年,在军阀混战中,车被乱兵抢劫了。

第二次,样子努力和命运抗争,拼命地抢座,奔跑,为再买一辆车日夜不停的奋斗。

结果,他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几十块钱和衣物都被特务孙侦探抢劫一空。

祥子的生活信念再一次受到无情的作弄。

从此,“他好象是死了心,什么也不想,给它个混一天是一天,有吃就吃,有喝就喝”,变得有些麻木了。

沉重的打击,虽然使样子的生活信心骤然跌落,但他并未完全绝望。

第三次,祥子在车厂老板刘四爷的女儿虎妞的利诱胁迫下,和她结婚成了家,并用虎妞的私房钱买了一辆半新不旧的车。

后来,虎妞因难产而死,为了办虎妞的丧事,他被迫不得不把车子卖掉,使他的心灵遭到严重的摧残。

“三起三落”的打击和失败,彻底粉碎了样子买一辆洋车,做一个“自由洋车夫”的生活理想。

于是,他开始学坏:

“他吃、他喝、他嫖、他赌、他抢、他狡猾”,他打架、他骗钱、他占便宜、他出卖人命,他甚至讨厌拉车,变成一个无赖,最后竟沦落为一个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

小说通过样子买车丢车“三起三落”的悲惨命运的描写,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同时也批判了样子自身的弱点,宣布了企图用个人奋斗解放自己的道路的破产。

7《繁星》•《春水》冰心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原名谢婉莹。

她在二十年代初写的小诗具有哲学的意蕴、智慧的光芒,风格隽丽清新,感情细腻澄澈。

《繁星》、《春水》收集了她这一时期三百余首小诗,绝大多数是吟咏童年、花草、大海、星星,表现刹那的人生感慨,寄寓一种美的情思和人生哲理,使人回味,给人启示。

这些作品主要母爱的伟大、童心的纯真和大自然的壮丽,宣扬“爱的哲学”。

人们称之为“冰心体”。

冰心祖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

童年在山东烟台度过。

1913年全家迁至北京。

五四运动爆发,她受到很大影响,从1919年9月起,以冰心为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如《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杀人》、《去国》等,在社会上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

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这时作品多围绕着母爱、童心和自然美描述“爱的哲学”,代表作有《超人》、《烦闷》等。

1920年开始,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又写出了短诗集《繁星》和《春水》,为文坛瞩目。

1923年8月赴美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读书,不久因病住疗养院七个月。

这时期代表作有《悟》、《寄小读者》等。

1926年得文学硕士学位后返国,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平女子文理学院。

1931年的小说《分》、1934年的《冬儿姑娘》等作品中都表现出对于“爱的哲学”的深化和突破。

1946年,与丈夫吴文藻同往日本,应邀在东京大学教课。

l951年秋回国。

解放以来相继出版散文、小说、诗歌集《小桔灯》、《樱花赞》、《再寄小读者》等。

自1954年以来,当选为历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

现为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冰心除创作外,还翻译过一些外国文学作品。

《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集子里。

总的说来,它们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主题是:

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

这种母爱的颂歌,在《繁星》《春水》里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可以说,正是对母爱的深情赞颂,奠定了这两部作品深沉细腻的感情基调。

与颂扬母爱紧密相连的,便是对童真、童趣、童心及一切新生事物的珍爱。

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

在冰心看来,人类来自自然,归于自然,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一致的。

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我们称这部分诗为“哲理诗”。

8《鲁滨孙漂流记》笛福(英)

丹尼尔•笛福(1659或1660~1731)英国作家。

生于伦敦。

《鲁滨孙飘流记》是一部成功的现实主义小说。

作者用生动逼真的细节把虚构的情景写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使故事具有强烈的真实感。

作品语言朴素生动,文字明白易懂,虽然艺术上并不十分成熟,但它对英国小说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小说主人公鲁滨孙也因此成为欧洲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形象。

内容提要

鲁滨孙出身于一个体面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一心想去海外见识一番。

他瞒着父亲出海,第一次航行就遇到大风浪,船只沉没,他好不容易才逃出性命。

第二次出海到非洲经商,赚了一笔钱。

第三次又遭不幸,被摩尔人俘获,当了奴隶。

后来他划了主人的小船逃跑,途中被一艘葡萄牙货船救起。

船到巴西后,他在那里买下一个庄园,做了庄园主。

他不甘心于这样的发财致富,又再次出海,到非洲贩卖奴隶。

船在途中遇到风暴触礁,船上水手、乘客全部遇难,唯有鲁滨孙幸存,只身飘流到一个杳无人烟的孤岛上。

他用沉船的桅杆做了木筏,一次又一次地把船上的食物、衣服、枪支弹药、工具等运到岸上,并在小山边搭起帐篷定居下来。

接着他用削尖的木桩在帐篷周围围上栅栏,在帐篷后挖洞居住。

他用简单的工具制作桌、椅等家具,猎野味为食,饮溪里的水,度过了最初遇到的困难。

他开始在岛上种植大麦和稻子,自制木臼、木杵、筛子,加工面粉,烘出了粗糙的面包。

他捕捉并驯养野山羊,让其繁殖。

他还制作陶器等等,保证了自己的生活需要。

虽然这样,鲁滨孙一直没有放弃寻找离开孤岛的办法。

他砍倒一棵大树,花了五六个月的时间做成了一只独木舟,但船实在太重,无法拖下海去,只好前功尽弃,重新另造一只小的。

鲁滨孙在岛上独自生活了17年后,一天,他发现岛边海岸上都是人骨,生过火,原来外岛的一群野人曾在这里举行过人肉宴。

鲁滨孙惊愕万分。

此后他便一直保持警惕,更加留心周围的事物。

直到第24年,岛上又来了一群野人,带着准备杀死、吃掉的俘虏。

鲁滨孙发现后,救出了其中的一个。

鲁滨孙把被救的土人取名为“星期五”。

此后,“星期五”成了鲁滨孙忠实的仆人和朋友。

接着,鲁滨孙带着“星期五”救出了一个西班牙人和“星期五”的父亲。

不久有条英国船在岛附近停泊,船上水手闹事,把船长等三人抛弃在岛上,鲁滨孙与“星期五”帮助船长制服了那帮水手,夺回了船只。

他把那帮水手留在岛上,自己带着“星期五”和船长等离开荒岛回到英国。

此时鲁滨孙已离家35年。

他在英国结了婚,生了三个孩子。

妻子死后,鲁滨孙又一次出海经商,路经他住过的荒岛,这时留在岛上的水手和西班牙人都已安家繁衍生息。

鲁滨孙又送去新的移民,将岛上的土地分给他们,并留给他们各种日用必需品,满意地离开了小岛。

鲁滨孙漂流记》是笛福的代表作,是一部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的文学名著。

它表现了强烈的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

作者用生动逼真的细节把虚构的情景写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使故事具有强烈的真实感。

小说主人公鲁滨逊也成为欧洲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形象。

它讲述的是鲁滨孙在荒岛上独自奋斗28年,历尽磨难,终于脱险的故事。

鲁滨逊的故事令我神往,鲁滨逊的精神令我佩服!

鲁滨逊被冲上荒岛时,没有绝望,而是靠自己的双手,一点点地把船上的物资运到岛上。

他在岛上种植、放牧,使自己衣食无忧。

他在岛上几次遇险,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化险为夷。

一个英国水手鲁滨逊遇船难漂流到一个无人的荒岛上,在这种极度与世隔绝,又需要与大自然博斗的情况下,他必须尽力让自已保持理智。

他在岛上将一个当地土著由食人族手中救出,而当他在面对一个与自己不同种族、宗教与文化的人时,第一个反应是要取得优势地位。

因此他将土著取名为星期五,而且叫他称呼自己为「主人」。

星期五是被族人当成祭祀品带回到原来的部落。

随著这段朝夕相处的日子,鲁宾逊因这个土著而改变了自己。

也由于他们之间的友谊他才得以存活下去,不幸的是星期五最后被奴隶贩子射杀,鲁宾逊在两年的流浪生涯之后带著这段友谊的怀念及一个全新的自己回到了家乡。

并回世界。

9《格列佛游记》斯威夫特(英)

乔纳森•斯威夫待(JonathanSwift,1667—1745)是英国启蒙运动中激进民主派的创始人,十八世纪英国最杰出的政论家和讽刺小说家。

斯威夫特的传世之作中,以《格列佛游记》(Gulliver'sTravels,1726)流传最广,也最为各国读者所喜爱。

该书通过里梅尔•格列佛船长之口,叙述了周游四国的奇特经历。

但仔细体会,却处处揭露着英国社会的黑暗现实,并寄寓着作者的理想。

《格列佛游记》是以主人公格列佛自述的口吻展开叙述的,这部作品共分为四卷,主要叙述了格列佛一生经历的四次航海生活。

第一次是在一艘名叫“羚羊号”的远航太平洋的船上,后来船在途中触礁沉没。

格列佛侥幸逃生,来到了一个名叫利立浦特的国度,这里的居民身高只有六英寸,只相当于我们普通人身高的十二分之一,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小人国”。

这里的国王和大臣们都很贪婪、残忍,而且野心勃勃,党派之间相互倾轧,与邻国之间战火不断。

第二次格列佛乘坐一艘名叫“冒险号”的船只再次出海,又意外地来到了另一个国度,这里的居民在格列佛的眼中身高犹如铁塔,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大人国”,这里虽然没有一套完备的文明体系,但民风淳朴。

格列佛的第三次航行乘坐的是“好望号”,这次航行他先后到过“飞岛国”、“巫人岛”等地,见识了许多新鲜的东西,后经日本、荷兰又回到了英国。

格列佛第四次航行是受聘为“冒险号”的船长,这次他来到的国度是“慧盄国”,在这里马是一种高贵而有理性的动物,也是这个国家的统治者,而另有一种长相像人,名叫“野胡”的动物则贪婪、嫉妒,是罪恶的化身,这部分实际上也是作者对人类文明的反思。

“小人国”和“大人国”有哪些现实寓意?

有关小人国和大人国的故事流传很广,深受人们的喜爱,这不仅是因为小人国和大人国的故事想像奇特、生动有趣,更因为在这两个故事当中蕴涵了对现实社会的讽刺意义。

《格列佛游记》高超的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能够把虚构和现实讽刺巧妙地结合起来,小说中的一切讽刺都是有现实基础的,但这些都是以虚构的形象表现出来的,如小人国里国王和大臣们的种种荒唐的所作所为,无一不是以当时的英国政府为对应的;作品第三卷描写的飞岛国里国王和大臣们居住在飞岛上,哪儿有人民抗拒交税,他们就将飞岛压在人民的头上,这实际上是对当时英国政府对爱尔兰人民的统治和压迫的讽刺。

正因为作者是借助于虚构的形象来对现实展开讽刺的,所以他在写作时才能做到无所顾忌。

这样,整部作品的文风就显得大胆、泼辣,读来觉得既真切又有趣。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杰出的讥讽小说,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社会的一些矛盾,揭露了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和英国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疯狂和残酷剥削。

10《童年》高尔基(俄)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第一部,写作者小时候的悲惨生活。

小说展现了十九世纪末期俄罗斯人民的悲惨而倔强的生活,具有浓郁的俄罗期风味,同时也用辛酸的笔调描绘了作者幼年的寄居生活,揭示他后来的成长道理。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是俄罗斯、苏联作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对我国的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童年》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三部曲分别是《童年》(1913年)、《在人间》(1916年)、《我的大学》(1923年)。

三部曲描写了“我”的成长过程。

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高尔基的成长历程。

《童年》讲述的是孤独孩童“我”的成长故事。

小说以一个孩子的独特视角来审视整个社会及人生。

“我”寄居的外祖父家是一个充满仇恨,笼罩着浓厚小市民习气的家庭,这是一个令人窒息的家庭。

此外,小说也展现了当时整个社会的腐败、没落而趋向灭亡的过程。

小说通过“我”幼年时代痛苦生活的叙述,实际反映了作家童年时代的艰难生活及对光明与真理的不懈追求,同时也展现了19世纪末俄国社会的广阔社会画卷。

三部曲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的生活图景,揭露剥削阶级的残暴,小市民习气的恶劣,描述劳动人民的苦难,刻划了阿辽沙不屈从黑暗势力、追求光明、刻苦自学、探求革命真理的真实形象。

1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是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苏联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

奥斯特洛夫斯基出身于乌克兰一个工人家庭,由于家境贫寒,他只念过3年书。

十月革命胜利后,他积极投身于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成为骑兵团的一名战士。

苏联著名的无产阶级作家和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土。

在革命战争中,他身负重伤,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但以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创作出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暴风雨所诞生的》(第一部)。

本书是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光芒、洋溢着炽热的革命激情的长篇小说。

作品是以作者的生活史为原型写成的,但又并非作者本人的自传,而是经过艺术加工提炼、典型化的文学珍品。

小说通过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革命斗争中成长的历程,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从十月革命、国内战斗到恢复国民经济各个时期的苏联社会特点和时代气氛,热情歌颂了为祖国而战的苏联年轻一代,展示了他们的成长历程和精神风貌。

本书一出版,就受到国内外广大读者的欢迎和赞扬。

它在国内被成百次地再版,并被译成50多种民族语言广泛传播;在中国、印度、巴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