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人教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58904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最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最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最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最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最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最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最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最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最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最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最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最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最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最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最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人教版.docx

《最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人教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人教版.docx

最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人教版

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新课导入: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19世纪中期世界资本主义潮流加速滚滚向前。

1840年前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不久法国和美国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1861年美国南北双方围绕奴隶制的存废问题展开了一场战争,以林肯总统为代表的北方获胜,奴隶制被废除,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就连清政府也不能无视这股潮流,18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与此同时俄国、日本开始了更为深刻的变革,揭开了他们近代化的序幕。

小结:

19世纪中期世界潮流是近代化,资本主义化。

从18世纪初开始,由沙皇主导的改革,使俄罗斯的大国之路起起伏伏,常常在灾难之后变得强大,随后又在强盛的巅峰遭遇挫折。

一.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农奴制加剧社会矛盾,引起农奴反抗

概念解析:

农奴制

15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俄国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地主庄园经济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法律制度。

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低层,实际上是农奴。

19世纪上半期的俄国报纸上,曾经有出售家奴与阉马的广告。

有饲养猪犬和吹笛唱歌等专长的农奴竟与马匹同列。

1.开始形成:

15C末16C初、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

2.正式确立:

17C中期(《法律大全》颁布)

3.发展:

18C以后历代沙皇强化农奴制

(1)彼得一世:

购买

(2)18C中后期的沙皇:

赏赐、扩展

(3)19世纪中叶:

俄国90%人口在农村,农村一半以上人口是农奴

农奴的主要膳食为卷心菜汤、黑麦面包、小麦或小米制成的粥。

他们的住房狭小,常常只有一间同牲口挤在一起的小屋。

   ——当时俄国官方的一份调查报告

农民连同妻子儿女及其财产都属于领主所有;农民永远不能随意离开主人,如果逃亡,领主有权无限期追捕…… ——«法律大全»

材料19世纪上半期的俄国报纸上,曾经有出售家奴与阉马的广告。

有饲养猪犬和吹笛唱歌等专长的农奴竟与马匹同列。

特点:

农奴世代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低层,处境恶劣。

4.危机:

19C上半期

1801-1860年农民骚动越来越多,暴动的农民不仅拒绝给地主服劳役和缴纳代役租,而且提出彻底废除农奴制的要求。

沉重打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农奴制是国家脚下的火药库,尤其是因为军队也是农民编成的,便是更加危险了。

”——时任全国警察局长给沙皇的报告

(二)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受到农奴制的严重阻碍,改革呼声高涨

19世纪中期,俄国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开始工业革命;但农奴制下缺乏自由劳动力、工业投资和国内市场;落后于英法等国。

为什么说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农奴被紧紧束缚在土地上,造成俄国工场手工业缺少自由劳动力,其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欧。

人民购买力低,国内市场狭小(农奴遭受严重剥削,生活困苦,无力购买商品因而国内市场狭小,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国际竞争力弱,国际市场也狭小

缺乏充足原料来源,且为西欧原料供应地

经济水平低,投入工业的资金不充足

技术水平低,处于手工工场阶段

(三)改革新思潮涌动

1、背景:

青年军官受西欧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

2、新思潮的内涵:

反对沙皇专制,废除农奴制,发展资本主义

3、表现:

十二月党人起义。

革命民主主义者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斗争。

1859~1861年间,俄国出现了一些革命组织。

如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在彼得堡成立的组织和赫尔岑等人在伦敦成立的组织,都制订了革命纲领。

但是,这些革命活动最终并没有真正发展为革命。

这样,“自下而上”地消灭农奴制的企图终于以失败告终。

阅读下列材料:

五名十二月党人领袖被处死时,沙俄当局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祈祷式,以示庆祝。

赫尔岑后来写道:

我参加了祷告式,我当时只有14岁,隐没在人丛中,就在那里,在那个被血淋淋的仪式玷污了的圣坛面前,我发誓要替那些被处死行的人报仇,要跟这个皇位、跟这个圣坛、跟这些大炮战斗到底。

(1)材料中,“五名十二月党人领袖”为什么会被处死?

发动武装起义,试图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废除农奴制

(2)赫尔岑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位怎样的人物?

他的基本主张与十二月党人有何相同之处?

是俄国历史上杰出的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

他的主张是无条件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

相同点:

受西方进步思想影响,反对沙皇专制,主张废除农奴制。

(3)从材料可以看出十二月党人活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打击了沙皇专制制度,唤醒了俄国民众,鼓舞了更多的人为废除农奴制度进行斗争。

提问:

这些意味着什么?

人民已经开始使用暴力,准备通过自下而上的革命来推翻沙皇统治,废除农奴制度。

虽然没有成功,但给沙皇和贵族地主敲响了丧钟。

过渡:

面对严重的统治危机,沙皇首先想到的仍然不是改革,而是另外一条解决途径:

战争!

当时的沙皇尼古拉一世为摆脱国内的统治危机发动了一场战争,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场“在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对手进行的一场错误的战争”。

这场战争就是——克里米亚战争。

(四)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失败成为改革导火线。

1.双方:

俄国-----英国、法国、土耳其;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的俄国同工业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英法之间的战争。

2.克里米亚战争爆发的背景。

克里米亚战争是西欧资本主义列强与沙皇俄国之间在土耳其问题上的矛盾尖锐化的结果。

这个矛盾之发生,首先是由于这些强盗国家都想利用土耳其国力衰弱而占有它或奴役它。

而且土耳其处在欧亚非三大洲的交界的地方,地理位置颇为重要;其首都君士坦丁堡及附近的达达尼尔海峡及博斯普鲁斯海峡有经济上及战略上的价值。

君士坦丁堡是东西方贸易往来必经之处,也是控制黑海与东地中海的咽喉。

因此,欧洲列强都想控制海峡和君士坦丁堡。

俄国为了扩大势力范围、攫取更多的土地和转移国内矛盾,一直想鲸吞奥斯曼帝国的土地,控制海峡。

3.克里米亚战争的经过及结果。

1853年至1856年,俄国为夺取黑海出海口发动了克里米亚战争。

起初,奥斯曼帝国军队不堪一击,俄军占据了大片土地。

俄军的行动严重损害了英法的利益,英法派兵干涉,这样,俄国的主要对手实际上是英法。

在战争中,俄国的士兵英勇善战,但形势却令人绝望;俄国士兵使用的步枪的射程只有西方军队士兵步枪射程的1/3;俄国士兵要用帆船对付英法国家的汽船;由于克里米亚没有铁路,俄国士兵不得不用马车来拉军需品,不得不在抵达前线之前步行数百里。

联军却在克里米亚占领区修筑了铁路,能及时地补充作战物资。

除此之外,俄军还缺乏必需的医疗器械和药品,甚至没有作战地图。

军官也利用战乱侵吞公款、贪污军需物品。

因而,恩格斯在谈到这次战争时写道:

“克里米亚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对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对于战争的结果,也早就有人做出过这样的预言:

“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

我们不能以我们所有广阔的领土和无数的人口来对付这场斗争。

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

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

4.克里米亚战争的性质:

俄国与英法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5.克里米亚战争对俄国的影响:

战争暴露农奴制的落后;

国际地位下降;

国内矛盾激化;

失败感弥漫;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是俄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失败。

这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的俄国同工业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英法之间的战争。

这一沉重的打击,使沙皇制度不仅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丢了丑,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同时也使国内阶级矛盾进一步加剧。

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农民苦不堪言。

政府加重农民的赋税以充军费,使得农民在旧的不满上又添了新的不满。

结果,爆发了席卷全国的农民运动。

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震撼了贵族地主的统治。

沙皇政府不得不承认,“必须立即进行改革,没有时间再耽搁了”。

小结:

15~19世纪俄国封建社会中封建领主在其土地上建立起来的剥削奴役农奴的经济体制。

农奴制改革前的俄国,政治上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危机四伏,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上俄国资本主义缓慢发展,与西欧国家有很大的差距。

思想文化上,革命民主主义者积极宣扬革命,积极发动武装起义,准备推翻俄国农奴制。

在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这些都最终使沙皇的统治受到威胁。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俄国必须进行农奴制改革。

〖学思之窗〗

十九世纪俄国一名知识分子说:

“维护奴役人的农奴制度本身,是不会有成效的,而且也毫无裨益,无论社会良心或当代工业、国民福利和国家安全的要求,都已判处它的死刑。

”他为什么这样评论农奴制,你对农奴制有什么看法?

思路:

由于农奴制的存在,农民处境恶劣、生产效率低下;工业发展缓慢;生活贫困、体质很差;农民暴动严重威胁着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治、影响社会安定和政局的稳定。

提示:

(1)因为他已经认识到农奴制是一种腐朽、落后的制度,已成为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必然会被历史所淘汰。

(2)只有废除农奴制,尽快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俄国才有出路。

二.废除农奴制改革

(一)改革酝酿

1、目的:

化解矛盾;巩固统治;增强国力;重振国威。

2、有利条件:

亚历山大二世受西方文明影响;

改革前公开研讨,借助舆论力量化解封建地主的阻力;

公开农民事务委员会,建立封建地主委员会。

(二)“二一九”法令(1861年签署)

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享有公民权

2.土地仍归地主,农民可赎买份地,交赎金并承担临时义务

3.农民交现金赎金和有息债券还本付息及服劳役(两年后代役租)后才能拥有土地的合法权利,

4.农民由村社负责管理

【合作探究】2: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二一九法令”的局限性

材料一:

农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1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5亿多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民共付出20亿卢布赎金。

农民虽付出了高昂的赎金,但得到的土地比改革前少了,质量也更差了。

材料二:

臭名昭彰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

”——列宁

材料三:

农民交付的赎金比当时地价高出2——3倍,农民要在以后的49年内以“赎地费”形式连本带利偿还给政府——列宁

(三)进步与局限

1、进步:

推动俄国社会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表现为解放农奴,推动工业革命发展,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动摇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是俄国历史转折点。

2、局限:

妥协的产物;地主控制村社,束缚农民;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农民仍然受地主的奴役。

三.农奴制改革与俄国近代化

1、经济:

①封建经济解体,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②资本主义农业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

【合作探究】:

资本主义农业与封建农业相比有何不同?

劳动对象

生产工具

劳动者

产品分配

封建农业

小块土地

简单农具

农奴

自给自足

资本主义农业

规模化生产

机械化生产

雇佣劳动力

进入市场

过渡:

1861年改革是沙皇以国家的名义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由于它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致使俄国工业迅速增长,工业革命进程加快,工业领域的主要部门出现了大机器逐渐排挤手工领导的现象。

③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

(表现、原因)

(1)原因

a改革增加了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国内销售市场;

b政府制定了扶植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政策;

c两次工业革命的先后进行。

(2)表现:

a19世纪后期,在主要工业部门中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到机器工厂的过渡

b石油、机器制造等新的工业部门迅速崛起,工业产量迅速增长

【知识链接】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600

7954

1879年

187

42000

51937

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增加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增加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整个工业产量增加了6倍,铁路线增长了35倍多

c新型交通工具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总体水平落后于欧美,依赖外国资本,发展不平衡

历史现场:

总体水平仍远远落后于美国和西欧;

19世纪末,俄国基本上还是个农业国家,农业人口仍占全国人口的六分之五,出口以谷物为主,进口几乎全是工业品,工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占41%,1913年,俄国工业总产值居世界第五位

对外国尤其是法国资本依赖严重;

【知识链接】长期内部积累的缺乏,使俄国关于经济对外国资本的依赖十分明显。

从19世纪70年代起,法国就向俄国大量投资,1887年法国借款5亿法郎给俄国,1888~1889年,俄国又在法国发行19亿法郎的公债;到1906年,俄国向法国借款已达79亿法郎之巨。

20世纪初,外国资本大量涌入俄国,沙俄政府为弥补资金亏空而大借外债,一战前,俄国外债总额达40亿卢布。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俄国的工业生产主要集中在莫斯科等几个主要地区,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工业成分很少。

2、政治、军事、教育改革

①在政治体制方面,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了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地主、富农、资产阶级进入自治机构。

②在司法制度方面,废除了等级审判制度,建立了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

③在军事上,缩短服役年限,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制。

在教育上,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合作探究】3:

观察p100漫画回答:

(1)“文明”是指什么?

(2)“到西伯利亚”说明了什么?

(1)欧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2)说明改革带有明显局限性,改革后仍然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沙皇权力至高无上,任何对沙皇专制的挑战都要受到惩罚

3、进步与局限

①客观上促进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沙皇统治下俄国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②改革后仍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四.对俄国1861年改革的总体评价

1、进步之处:

①俄国走向近代化,是俄国历史转折点。

②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③促进政治体制、司法、军事、教育等近代化;

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2、性质:

是沙皇(封建地主阶级)主持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合作探究】4:

关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有下列两种观点:

观点一: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是沙皇以国家名义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观点二: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是沙皇为巩固封建统治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封建改革。

请回答:

你同意哪一种观点?

为什么?

同意观点一:

①它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促使俄国工业迅速发展。

在19世纪80年代便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②改革也使农奴人身得到解放,挣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获得了一定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富农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营农业,到19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

同意观点二:

①从改革内容上看,它是在保护地主阶级利益的前提下进行的,实质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合法”的掠夺。

其表现为:

最好的农田为地主所有;农民所得份地不仅比原来耕种的份地少,而且还要交纳高出地价数倍的赎金。

所以,当农民真的“解放”以后,实际上已变得一贫如洗了。

他们大多数无法独立经营,只能向地主租地、借款,失去的枷锁又重新戴上。

②从政治上看,这次改革并没有触动封建的沙皇专制制度。

所以说这次改革实质上是一次封建性质的改革。

3、局限性:

①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巩固沙皇专制统治;政治统治是落后的。

②农民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保留了大量农奴制的残余,改革后俄国仍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改革后农民重新再受盘剥,社会矛盾激化。

历史现场:

社会矛盾的表现

1、资产阶级:

既不满政治上无权,又要依附于地主阶级;

俄国没有发生过欧美那样的资产阶级革命,封建制度顽固地占据着统治地位,改革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在前资本主义的封建制度的重重影响下进行的,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由于广大农民的贫困,社会购买力低下,大大缩小了工业品的国内市场。

同时由于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不高,不可能为工业提供必要的原料。

封建国家政权掌握国家经济命脉,专制国家是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全国1/3的土地和2/3的森林)、最大的资本家(掌握用珍贵原料在国营工厂生产的一切产品,出卖一切酒精产品,在中心银行协助下掌握全国财政和全国7/8的电讯设备),最大的铁路所有者(占有全国铁路的2/3)。

政治上,俄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以沙皇为代表的封建贵族地主阶级统治着俄国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

资产阶级既没有独立地掌握过政权,也没有获得分享政权的资格。

由于长期的封建农奴制统治造成的贫穷落后,以致资本原始积累没有准备好充足的资金,为解决资本严重缺乏的问题,除了加紧对国内人民的剥削外,还有两个办法,一是不断对外侵略掠夺,二是大量吸收外国资本,而这些都必须依仗国家的力量。

因此,俄国的资产阶级一方面不满意自己政治上的无权地位,另一方面又需要依附于掌握国家政权的封建地主阶级。

2、农民阶级:

受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双重压迫,反抗不断;

1861年俄国进行了农奴制改革,这样,农奴从法律上得到了人身自由,但是,改革后获得“自由”的农民还要受控制在地主贵族手里的村社管理。

由于改革的不彻底,获得自由的农民在经济上却没有得到根本的解放,所受的压迫仍然存在。

农村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很大优势。

1877~1878年欧俄部分的9150万俄亩的私有土地中,有7300万俄亩属于封建地主,占了80%。

部分劳动力仍被束缚在封建经济活动中,依靠封建地租进行生产。

农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1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5亿多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民共付出20亿卢布赎金。

农民虽付出了高昂的赎金,但得到的土地比改革前少了,质量也更差了。

由于土地的减少,农民在经济上更加不能自立,他们不得不向地主租地。

这样,获得“解放”的农民又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

与此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俄国的迅速崛起,又使大批农民走向破产,沦为无产者。

农村中,资本主义和农奴制残余紧密结合,广大农民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

农村的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农民反对地主土地所有制、沙皇专制制度的斗争日益高涨。

1861年俄国有1176个庄园的农民暴动,并持续到1864年;1862年、1863年分别又有400处、386处领地发生了最严重的农民反抗事件。

4、新的思想和新的社会力量不断发展,而俄国沙皇专制制度没有改变,因此革命在所难。

平民知识分子:

民粹派号召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政治主张:

号召知识分子去农村发动农民革命;消灭沙皇专制制度和封建农奴制残余;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把土地分给农民。

局限:

①否认工人阶级的选进性;

②看不到农民的力量;

③主张通过恐怖手段推翻沙皇专制制度。

历史现场:

沙皇遇刺

从1866年到1880年,亚历山大二世遭到的精心策划的未遂刺杀至少有5次。

1879年,激进组织民意党判处亚历山大二世死刑,组成了刺杀组织训练专门的刺杀人员。

在经过两次未遂刺杀之后,民意党的不懈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

1881年3月1日,埋伏冬宫拐角的刺客将炸弹投降经过的沙皇马车,将沙皇的卫兵炸成重伤。

沙皇以为自己又逃过一次刺杀,他从马车里出来,想察看伤者的伤情并说几句安慰的话,这时又一颗炸弹飞了过来,沙皇倒在血泊中,终因流血过多而死。

他的改革成了他被杀的重要诱因,这也许是他始料不及的

【合作探究】:

俄国的近代化在改革后为什么说是任重而道远?

(1)俄国仍然是封建君主制国家

(2)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总体水平仍远落后于欧美;

(3)保留大量封建残余,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合作探究】:

P102【学思之窗】列宁说:

“1861年诞生了1905年,第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改革的农奴制性质使发展受到阻碍,使农民遭到无数极其恶劣的和痛苦的折磨,但是它不能改变发展的方向,不能防止1905年的资产阶级革命。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列宁这段话的理解。

(1)1861年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无产阶级壮大,成为最具革命性的阶级),从而为1905年革命准备了经济条件和阶级基础

(2)1861年农奴制改革保留的封建残余成为1905年革命直接反对的目标

【合作探究】:

改革没有成功改造腐朽的沙皇专制统治的原因是什么?

(1)改革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巩固沙皇专制统治,因而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

(2)改革没有使旧矛盾得到解决,新矛盾又不断出现,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3)代表农民利益的民粹派遭到沙皇政府镇压后发生分化,其中一部分人主张通过恐怖手段推翻沙皇专制,展开对亚历山大二世的暗杀行动。

(4)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遭暗杀后,新沙皇终止了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专制统治。

【专题小结】

材料一:

“……这场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对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恩格斯

(1)这场战争指的是哪一场战争?

它直接催动了什么历史事件的发生?

克里米亚战争,1861年农奴制改革。

材料二:

1856年4月,亚历山大二世在接见莫斯科贵族代表时明确表示,要解决农民和地主之间的尖锐矛盾,“从上面解决要比由下面解决好得多”。

(2)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一定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吗?

历山大二世改革的性质是什么?

不是,封建地主阶级领导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材料三:

农民这样地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解放农奴宣言》

(3)历山大二世改革的首要举措是什么?

废除农奴制。

材料四:

1861年改革草案终于在国务会议上通过。

在这次会议上,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再三强调说:

“诸位相信,为了保护地主的利益,凡是能做到的一切都做到了。

(4)改革是在维护哪些人的利益?

根本目的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材料五:

他们反对农奴制度,痛恨沙皇制度,也不满意资本主义制度,……号召在知识分子的领导下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5)这是俄国社会哪一派别的观点?

他们属于哪一社会阶层?

民粹派,代表农民利益的平民知识分子。

材料六:

“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

(6)对于沙皇的解放,农民似乎并不领情,为什么?

改革具有掠夺性:

农民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

材料七:

“1861年以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这样的迅速,只用数十年的工夫就完成了欧洲某些国家整整几个世纪才能完成的转变。

”——恩格斯

(7)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什么道路?

俄国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步伐。

材料八:

“对于俄国来说,亚历山大二世属于一种新型的改革者,他像是两面神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