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经济综合名词解释及知识延伸.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59078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等学力经济综合名词解释及知识延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同等学力经济综合名词解释及知识延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同等学力经济综合名词解释及知识延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同等学力经济综合名词解释及知识延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同等学力经济综合名词解释及知识延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同等学力经济综合名词解释及知识延伸.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同等学力经济综合名词解释及知识延伸.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同等学力经济综合名词解释及知识延伸.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同等学力经济综合名词解释及知识延伸.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同等学力经济综合名词解释及知识延伸.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同等学力经济综合名词解释及知识延伸.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同等学力经济综合名词解释及知识延伸.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同等学力经济综合名词解释及知识延伸.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同等学力经济综合名词解释及知识延伸.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同等学力经济综合名词解释及知识延伸.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同等学力经济综合名词解释及知识延伸.docx

《同等学力经济综合名词解释及知识延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等学力经济综合名词解释及知识延伸.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同等学力经济综合名词解释及知识延伸.docx

同等学力经济综合名词解释及知识延伸

理性预期(1999):

是指经济当事人对价格、利率、利润或收入等经济变量未来的变动可以作出符合理性的估计。

理性预期包含三个方面的特征。

其一,预期平均说来是正确的。

其二,经济当事人在充分利用所有有效信息的基础上对某个经济量作出的预期。

其三,经济当事人进行作出预期时所使用的信息包含经济理论,从而得出的结果与经济模型的预测相一致。

理性预期假设(2008):

是指经济当事人对价格、利率、利润或收入等经济变量未来的变动可以作出符合理性的估计。

理性预期包含三个方面的特征。

其一,预期平均说来是正确的。

其二,经济当事人在充分利用所有有效信息的基础上对某个经济量作出的预期。

其三,经济当事人进行作出预期时所使用的信息包含经济理论,从而得出的结果与经济模型的预测相一致。

外在性(2000):

又称外部经济影响,指从事某种经济行为的经济单位不能从其行为中获得全部收益或支付全部成本。

结果,社会所得到收益或成本与经济行为人的收益或成本不相一致,进而使得私人的最优与社会的最优产生偏差,从而导致低效率。

市场失灵(1999):

是指由于外部条件或内部原因导致的市场机制转移资源的能力不足而达不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现象(或者说市场机制在资源的配置中不能起到基础的作用)。

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外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等。

自动稳定器(2014):

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降低经济波动幅度的机制。

财政制度具有较好的自动稳定功能,它主要通过财政收入支出两方面发挥作用。

首先,当经济衰退时,国民收入水平下降,个人收入减少,政府税收会相应地自动减少。

在累进税率的情况下,由于税收减少导致总需求增加,因而将会促使经济回升,当经济过热时,失业率会下降,人们收入增加,税收会随着个人增加而自动增加,税收增加起到抑制经济繁荣的作用。

其次,政府支出中的转移支付也具有自动稳定功能。

当经济出现衰退或者萧条时,失业增加,需要救济的人数增加,用于社会福利的转移支付就会相应增加,从而起到了扩大总需求的作用。

反之就会起到抑制经济过热的作用。

(延伸)金融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功能:

(1)帮助实现资金在盈余部门和短缺部门之间的调剂。

在良好的市场环境和价格信号引导下,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

(2)实现风险分散和风险转移。

通过金融资产的交易,对于某个局部来说,风险由于分散、转移到别处而在此处消失;至于对总体来说,并非消除了风险。

(3)确定价格。

金融资产均有票面金额。

在金融资产中可直接作为货币的金融资产,一般来说,其内在价值就是票面标注的金额。

但相当多的金融资产,如股票,其票面标注的金额并不能代表其内在的价值,每一股份上的内在价值是多少,只有通过金融市场交易中买卖双方相互作用的过程才能“发现”。

总供给曲线(2003):

总供给是经济社会中可供使用的商品和劳务总量。

在生产技术等因素既定的条件下,社会的总供给量与一般价格水平呈同方向变动。

总供给曲线是表示总供给量与一般价格总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

总供给曲线有短期和长期之分。

总需求曲线(2006):

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是指对应于既定的价格总水平的社会总支出水平或总需求量。

表示需求总量与价格总水平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就是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量与价格总水平之间通常呈反向变动关系,该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提供曲线(2015):

提供曲线(offercurve)又译作供应条件曲线,也称相互需求曲线,是由马歇尔和艾奇沃斯提出的,它表明一个国家为了进口一定量的商品,必须向其他国家出口一定量的商品,因此提供曲线即对应某一进口量愿意提供的出口量的轨迹。

两个国家的提供曲线的交汇点所决定的价格,就是国际商品交换价格(交换比率)

引致需求(2007):

不同于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厂商购买生产要素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直接需要,而是为了生产和出售产品以获得收益。

这种由消费对产品的直接需求所引发的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被称为引致需求。

消费者均衡(2004):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并将保持不变的一种状态。

在既定的收入约束条件下,当消费者每单位货币支出的边际效用都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时,消费者处于均衡状态,即RCS1,2=MU1/MU2=P1/P2和P1X1+P2X2=M

资本边际效率(2005):

是一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入的现值之和等于该项资本物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资本。

资本的边际替代率(2002年):

生产函数表示为Q=F(L,K),其中L表示的劳动,K表示的是资本,假设生产中只存在这两种生产要素,所以资本的边际替代率就是在产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减少一单位的资本必须增加多少单位的劳动才能使产量保持不变,数学表达式就是(-dK/dL)。

替代效应(2005):

因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使得消费者在保持原有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用较便宜的商品代替较昂贵商品而对商品需求量产生的影响,为替代效应。

吉芬商品(2013):

吉芬商品是指商品价格和商品的需求数量同方向变化的商品。

吉芬商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化,而收入效应与价格呈同向变化,且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所以总效应与价格呈同向变化。

【垄断】

寻租行为(2004):

寻租行为一般是指通过游说政府和院外活动获得某种垄断权或特许权,以赚取超常利润(租金)的行为。

寻租行为越多,社会经济资源浪费越大。

所有权(2009):

确定物的最终归属,表明主体对确定物的独占和垄断的财产权利,是同一物上不依赖于其他权利而独立存在的财产权利。

所有权概括和赋予了所有者能够实际拥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能。

所有权特定优势(2011):

是指企业具有的组织管理能力、金融融资方面的优势、技术方面的特点和优势、企业的规模与其垄断地位及其能力,这些优势组成了企业比投资所在国公司更大的优势,可以克服在国外生产碰到的附加成本和制度风险。

公共产品(2006):

公共产品与私人物品相对应,指私人不愿供给或供给不足的社会需要的产品或劳务。

通常具有非排他性或(和)非竞争性。

这些特征使得消费者试图成为免费搭车者,从而私人供给者不能得到供给该商品的所有成本,故公共物品时常由政府直接或间接提供供给。

公共定价法(2010):

①公共定价包括两个内容:

一是纯公共物品定价,即政府直接制定自然垄断行业(如通讯、公交等行业)的价格;二是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即政府规定竞争性管制行业(如金融、农业等行业)的价格。

②政府通过公共定价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可以使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或劳务达到最有效使用状态以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

垄断竞争市场(2012):

垄断竞争市场指的是具有如下特征的市场结构:

第一,行业中有大量的买方和卖方;第二,厂商提供有差异但是彼此接近的替代品,或者说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不大,因而厂商对商品价格有一定的控制力;第三,厂商进入或者退出行业是自由的。

就长期而言,垄断经济市场中的厂商利润为零。

一价定律(2014):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相同的交易产品或金融资产经过汇率调整后,在世界范围内其交易成本一定是相等的。

这个定律在经济中市通过诸如购买力平价、利息平价、远期汇率等经济关系表现出来的

价格歧视(2014):

厂商对相同的商品制定不同销售价格的现象被称为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可以分为三种:

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和三级价格歧视。

一级价格歧视是指垄断厂商对每单位商品索要的价格恰好等于商品市场价格的现象。

二级价格歧视指的是垄断厂商对不同的商品组别所要不同价格的现象,比如数量折扣。

三级价格歧视指的是厂商根据不愿同额消费者类型索要不同价格的现象。

基础货币(2001):

是指中央银行所发行的现金货币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的总和,它是一个国家货币创造之源。

投资乘数(2009):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收入变动与带动这种变化的投资变动的比率。

假定自主投资增加1个单位,那么根据均衡收入的条件,均衡国民收入将增加1/(1-β)倍。

式中:

β为家庭部门的边际消费倾向。

即国民收入的改变量与引起这种改变的投资改变量成正比,与边际储蓄倾向成反比。

这一结论被称为投资乘数定理,1/(1-β)为投资乘数。

贸易乘数(2003)(2012):

为1/(dM/dY),它指的是在开放条件下,对外贸易的增长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增长倍数。

它研究一国对外贸易与国民收入、就业之间的互相影响,描述了在开放经济体系内部促进经济增长的动态过程。

它的政策含义为:

一国出口收入应更多的购买国内产品,如果出口收入中较大部分用于进口,则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较小,反之较大;因此当需求倾向不变时,出口收入的增量应尽量少用于进口,这样可以扩大出口对经济的刺激作用。

流动偏好陷阱(2000)(2015):

西方经济学认为,利息是人们在一定时期内放弃流动偏好(指人们想以货币形式保持一部分财富的愿望)的报酬。

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货币的供求,流动偏好代表了货币的需求,货币数量代表了货币的供给。

货币数量的多少,由中央银行的政策决定,货币数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利息率。

但是,由于流动偏好的作用,低于某一点的利率,人们就不肯储蓄,而宁肯把货币保留在手中。

(延伸)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内生性是指货币供应量是在一个经济体系内部由多种因素和主体共同决定的,中央银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并不能单独决定货币供应量。

在我国,无论从现代货币供应的基本模型,还是从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来看,货币供给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内生性”的。

【货币政策·财政政策】

(延伸)政府干预市场的经济政策手段:

(1)财政政策手段

(2)货币政策手段(3)行政管制手段(4)经济法制手段(5)制度约束

(延伸)货币政策调节总需求的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为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政策。

货币政策目标为经济增长、价格水平稳定、充分就业、利率稳定、汇率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延伸)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目标: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

(延伸)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有:

(1)经济增长。

(2)物价稳定。

(3)充分就业。

(4)产业结构高级化。

(5)国际收支平衡。

货币政策时滞(2003):

货币政策时滞指的时货币政策从制定到获得效果,必须经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称为时滞。

时滞由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组成。

内部时滞是指从政策制定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的这段时间;外部时滞是指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这段时间。

(延伸)微观主体预期对货币政策效应的抵消作用:

微观主体的预期是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重要因素。

当一项货币政策提出时,微观主体会立即根据所能获得的各种信息预测政策后果,从而很快做出对策,极少有时滞。

货币当局推出的政策,面对微观主体广泛采取起消极作用的对策,可能归于无效。

但实际上,社会公众的预期即使非常准确、采取对策即使非常迅速,但对策发挥效果也要有个过程,这样,货币政策仍可奏效,只是公众的预期行为会使其效果大打折扣。

财政政策(2003):

政府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做出的决策被称为财政政策。

政府执行财政政策一般是斟酌使用的,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

财政赤字(2002):

是指在某一财政年度,计划的财政收支是平衡的,而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主客观不可预测性因素的影响,致使决算出现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

这个概念强调的是预算的执行结果,说明的是一种事实。

赤字依存度和赤字比率(2005):

赤字依存度是指财政赤字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说明一国在当年的总支出中有多大比例是依赖赤字支出实现的;赤字比率是指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说明一国在当年以赤字支出方式动员了多大比例的社会资源。

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2011):

购买性支出指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开支,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再分配活动。

转移性支出指政府资金的无偿、单方面的转移,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国债限度(2013):

一般是指国家债务规模的最高额度或国债的适度规模。

所谓债务规模包括三层意思:

一是历年累积债务的总规模。

二是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三是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

衡量国债限度的指标主要有两个:

一是国债负担率,即国债余额占GDP的比率;二是国债依存度,即当年国债发行额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率。

(延伸)简述国债的功能:

国债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

国债功能主要包括:

(1)弥补财政赤字。

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产生的主要动因,也是现代国家的普遍做法。

以发行国债的方式弥补财政赤字,一般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也较小。

(2)筹集建设资金。

首先,有些政府发行的公债有明确的目的和用途,如规定公债资金用于经济建设。

其次,即使政府为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的公债没有具体规定用于经济建设上,但财政赤字本身就可能具有生产性。

因为,财政赤字通常是由资本预算不平衡造成的,也就是说资本性支出超支造成的。

(3)调节经济。

国债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GDP的再分配,反映了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

国债资金用于投资或消费,就会改变社会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国债发行规模也具有宏观经济稳定作用。

【预算】

预算体制(现在大纲上没有)(1999):

预算体制是国家预算编制、执行、决算以及实施预算监督的制度依据和法律依据,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主导环节。

预算体制的核心,是各级预算主体的独立自主程度以及集权和分权的关系问题。

国家预算(2001):

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它的功能首先是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一般来说,有一级政府即有一级财政收支活动主体,也就有一级预算。

国家预算一般由中央预算与地方预算两部分组成。

国家预算法(2015):

国家预算管理的法律规范,是组织和管理国家预算的法律依据。

主要任务是规定国家立法机关和国家执行机关、中央和地方、总预算和单位预算之间权责关系和分配关系。

(延伸)挤出效应是政府为了平衡财政预算赤字,采取发行政府债券的方式,向私人借贷资金市场筹措资金,从而导致市场利率上升,私人投资和支出因而相应地下降。

这就是公共支出造成的财政赤字对私人投资和支出的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取决于私人储蓄和投资对市场利率的反应程度和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和卖出政府债券从而调整货币供给的程度。

政府采购制度(2000):

政府采购制度是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应商(厂商),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一种制度。

它具有公开性、公正性、竞争性,其中公平竞争是政府采购制度的基石。

资产证券化(2002):

是指将已经存在的信贷资产集中起来并重新分割为证券进而转卖给市场上的投资者,从而使此项资产在原持有者的资产负债表上消失。

资产证券化的本质含义是将贷款或应收帐款转为可流通的金融工具的过程。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2004):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成本推动的主要包括工资和利润推动。

无论是工资还是利润,如果超过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速度,则会对商品和劳务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形成压力。

(延伸)

1.按发生原因分

需求拉动型。

总需求过度增长引起的通货膨胀。

成本推进型。

由于工会力量或行业垄断引起工资水平或利润水平的提高超过物价上涨水平而推动通货膨胀。

结构型。

由于部门性经济结构不均衡引起的通货膨胀。

混合型。

需求、成本和社会经济结构共同作用引起的通货膨胀。

财政赤字型。

因财政出现巨额赤字而滥发货币引起的通货膨胀。

信用扩张型。

指由于信用扩张,即由于贷款没有相应的经济保证,形成信用过度创造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国际传播型。

又称输入型,指由于进口商品的物价上升,费用增加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2.按表现状态划分

开放型。

也称公开的通货膨胀,即物价可随货币供给量的变化而自由浮动。

抑制型。

也称隐蔽的通货膨胀,即国家控制物价,主要消费品价格基本保持人为平衡,但表现为市场商品供应紧张、凭证限量供应商品、变相涨价、黑市活跃、商品走后门等的一种隐蔽性的一般物价水平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

3.按通货膨胀程度划分

爬行式。

又称温和的通货膨胀,即允许物价水平每年按一定的比率缓慢而持续上升的一种通货膨胀。

跑马式。

又称小跑式通货膨胀,即通货膨胀率达到两位数字,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通货膨胀有明显感觉,不愿保存货币,抢购商品,用以保值。

飚升式。

又称恶性通货膨胀,即货币急剧贬值,物价指数甚至可达到天文数字。

【收入与就业】

收入指数化(2006):

工资上涨压力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在一定的通货膨胀出现之后,工人以此为理由要求增加工资。

如果工资的上涨超过通货膨胀率,那么就会形成新一轮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为此,经济学家建议执行收入指数化政策,即以条文规定的形式把工资和某种物价指数联系起来,当物价上升时,工资也随之上升,这种工资与某种物价指数相联系的方式被称为收入指数化。

货币工资刚性(2011):

指货币工资不随劳动需求和供给的变化而迅速作出相应调整,特别是当劳动的需求量低于供给量时,货币工资下降后出现刚性,这主要的原因是劳动者对货币收入存在货币幻觉。

自然失业率(2010):

自然率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当劳动市场在竞争条件下达到均衡时所决定的失业率率。

由于这一失业率与经济中的市场结构、社会制度、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因而被冠以"自然失业率"的名称。

此时,菲利普斯曲线为一条垂直于水平轴的直线。

自然率假说(2012):

自然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当劳动市场在竞争条件下达到均衡时所决定的就业率。

由于这一就业率与经济中的市场结构、社会制度、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因而被冠以"自然率"的名称。

使用自然就业率的概念,货币主义认为经济处于自然率水平,也就是说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因而短期的有效需求政策,例如为了提高就业而制造通货膨胀长期而言只会造成通货膨胀,而不会影响到就业。

这就是所谓的自然率假说。

公司治理结构(2008):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契约制度,它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使企业内的不同利益主体形成有效的自我约束和相互制衡机制。

【税收】

税收中性(2003)(2008):

所谓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

税收转嫁(2002)(2005):

税负转嫁是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在价格可以自由浮动的前提下,税负转嫁的程度,还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主要的有供求弹性的大小、税种的不同、课税范围的宽窄以及税负转嫁与企业利润增减的关系等。

分类所得税(2004):

是对纳税人的各种应纳税所得,分为若干类别,不同类别(或来源)的所得适用不同的税率,分别课征所得税。

例如,把应税所得可分为薪酬所得、服务报酬所得、利息所得、财产出租所得、营利所得等,根据这些所得类别,分别规定高低不等的税率,分别依率计征。

分类所得税一般采用比例税率,并以课源法征收。

这种税制的优点是征收简便、税源易控,可有效防止逃税行为,但其缺点是不能按纳税能力原则课征。

综合制所得税(2007)(2012):

综合制所得税是对纳税人个人的各种应税所得(如工薪收入、利息、股息、财产所得等)综合征收。

这种税制多采用累进税率,并以申报法征收。

其优点是能够量能课税,公平税负。

但这种税制需要纳税人纳税意识强、服从程度高,征收机关征管手段先进、工作效率高。

价内税与价外税(2009):

以税收和价格关系为标准,可将税收划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

凡税金构成价格组成部分的,称为价内税;凡税金作为价格之外附加的,称为价外税。

与之相适应,价内税的计税依据称为含税价格,价外税的计税依据称为不含税价格。

税收原则(2014):

设计税制和实施税法过程中所遵循的理论准则,也是评价税收制度优劣、考核税务行政管理状况的基本准则。

早期的税收原则由斯密提出,他提出了平等、确实、便利和最小征收原则,瓦格纳在斯密的基础上提出了财政政策原则、国民经济原则、社会公正原则和税务行政原则。

现代税收原则主要注重税收的效率原则和税收的公平原则,其中,效率原则主要是指税收的经济效率和税收的制度效率,公平原则主要是指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

单一税制和复合税制(2001):

在一个税收管辖权范围内,只征收一种税的税制称为单一税制,同时征收两种以上税种的税制称为复合税制。

世界上并未有国家真正实施过单一税制,而是普遍采用复合税制,原因是无论就税制本身,还是从财政收入、税收政策和税收负担等角度而言,复合税制都是符合经济运行要求的。

等产量线(2011):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可以生产相同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不同组合描述出来的一条曲线。

其距离原点的距离越远,代表的产量越高。

等产量曲线(2015):

等产量曲线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一种商品在一定产量下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的轨迹,在这条曲线上的各点代表投入要素的各种组合比例,其中的每一种组合比例所能生产的产量都是相等的。

【进出口】

汇率的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1999):

汇率是一国货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比关系,是外汇在市场中的价格。

汇率的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币为标准,用一定本币来表示其价格。

简言之,外币不动本币动。

汇率的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币为标准,用外币表示本币的价格,简言之,本币不动外币动。

外汇(1999):

是货币行政当局(中央银行、财政部等)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券和长短期政府证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可以用作支付使用的国际支付手段或债权。

外汇管制(2007):

外汇管制是指一国政府为平衡国际收支和维持本国货币汇率而对外汇进出实行的限制性措施。

外汇管制分为数量管制和成本管制。

(延伸)本币对外贬值对进出口的影响机制

(1)本币对外汇率的贬值,可以调整出口货物的外币价格和进口货物的本币价格,达到促进出口,限制进口的目的。

(2)当对外贸易出现逆差时,即进口>出口,通过本币对外贬值,使出口的外币价格下降,促使出口增长,进口的本币价格上升,进口下降,调整收支。

(3)如此做的条件:

①对方不报复;②本币对外贬值要快于对内贬值(通货膨胀);③要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即本国出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与本国进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大于1,也即进出口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较大。

(4)本币贬值到对外贸易逆差的到调整,需要一定的时间滞后,在这段时间内,逆差可能会更加严重,而且本币贬值,总要造成该国贸易条件的恶化。

倾销(2004):

出口商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进口国销售产品,并因此给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害的行为。

三个构成条件:

第一,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或公平价值的价格销售;第二,这种低价销售的行为对进口国产业造成了损害;第三,损害与低价这间存在因果关系。

进口配额(2008):

进口配额是指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于某些商品的进出口数量或者金额采取措施,加以直接的限制。

偿债率(2001):

在经济上衡量一个国家对外债务水平的指标,即该债务国当年还本付息/年出口收入。

实践证明,该比率在20%以内为宜,30%为警戒线

国际收支失衡(2013):

国际收支失衡是指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的余额出现问题,即对外经济出现了需要调整的情况。

国际收入失衡可以分为顺差和逆差,其调节方法主要有弹性法、吸收法和货币法。

广义的国际收支(2000):

广义的国际收支是指系统记载的在特定时期内,一个经济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各项经济交易,其中大部分交易是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的。

战略贸易政策(2006):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通过鼓励特定产业的出口或限制其进口来达到改善经济绩效目的的政策。

该理论动摇了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自由贸易政策的最优性,证明了政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