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先佐教育经济学.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260547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docx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范先佐教育经济学.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docx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

――范先佐著(1999年12月第一版)

一、目录

第一章

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

第二节

教育经济学的形成

第三节

教育经济学的发展

第二章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一节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

第二节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我国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章

教育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第二节

教育与经济发展

第三节

教育、劳动力与经济增长

第四章

教育与人力资本形成

第一节

人力资本及其在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节

人力资本理论评说

第三节

教育在人力资本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第四节

我国人力资本发展的若干问题与对策思路

第五章

教育供给与需求

第一节

教育与劳动力供求

第二节

教育供给与需求

第三节

教育供求的矛盾运动及其调节

第六章

教育与就业

第一节

就业问题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第二节

教育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作用

第三节

我国教育结构的改革和发展

第七章

教育投资的负担

第一节

教育投资的性质与特点

第二节

教育投资的合理负担与补偿

第三节

我国教育投资负担与补偿模式的构建

第八章

教育投资的合理比例

第一节

教育投资的外部比例

第二节

教育投资的内部比例

第九章

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第一节

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含义

第二节

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考核与评估

第三节

教育资源的浪费

第四节

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

第十章

教育成本与效益

第一节

教育成本概述

第二节

教育效益分析

第三节

教育效益的计量

第四节

关于探讨我国教育经济效益计量方法的思考

第十一章

教师的劳动与报酬

第一节

教师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第二节

教师的职责与任职条件

第三节

确定教师劳动报酬的理论依据和原则

第四节

我国现行的教师工资标准

第五节

改善和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

第十二章

学生资助制度

第一节

学生资助制度的含义、来源及其作用

第二节

学生资助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节

我国学生资助制度分析

第四节

进一步完善我国学生资助制度的对策思路

第十三章

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

第一节

二元经济结构与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

第二节

现代经济社会的转型与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

第三节

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与确立所应遵循的原则

第四节

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发展战略选择

二、教材主干内容

走近教育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孕育出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致力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的教育

发展问题,阐释经济建设与教育发展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揭示现代经济发展中教育与经济关系之运行规律,

提供经济增长中的人力资源配置和教育发展中经济决策与管理技术。

所以,教育经济学是集理论与实践研究于一体,

兼容规范与实证研究方法论,开拓理论新领域与提供应用技术相结合的新兴学科。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经济学出现于世界学术之林,是随着社会、科学技术和生产的不断发展,教育经济思想的逐步演化和系统化的结果。

第一章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

一、教育经济思想的萌芽

中国:

1、春秋初期起锅的政治家与思想家管仲(公元前725—前645)

2、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前551—前479)

3、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翟(约前468—前376)

4、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约前372—前289)

西欧:

1、古希腊柏拉图(前427—前347)——《智术之师》

二、古典经济学家的教育经济思想

1、定性:

马克思主义产生值钱的古典经济学,它是代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具有一定科学成分的经济理论体系。

2、代表人物:

1)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统计学家威廉.配地(1623—1687)

2)法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重农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魁奈(1694—1744)

3)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建立者亚当.斯密(1723—1790),他明确地把人的才能和教育投入的费用看作为资本。

4)法国萨伊(1767—1832),他在斯密的论述上展开了进一步的分析,特别强调了人才,尤其是有特殊才能的企业家的作用。

三、庸俗经济学家的教育经济思想

1、定性:

庸俗经济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和英国。

到19世纪30年代以后,取代古典经济学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中占据统治地位。

2、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1)19世纪四十年代,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者李斯特(1789—1846)在批评斯密、萨伊等人的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

生产力理论。

李斯特认为,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

他提出把资本分为两类:

物质资本和精神资本。

与此划

分相对应,把一国之中最重要的工作划分为:

精神工作和物质工作,且这两种工作相互依存。

2)继李斯特之后,再度重视人的能力与才智的,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集19世纪庸俗经济学之大成者马歇尔(1842

—1924)--《经济学原理》强调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生产要素:

土地、劳动、资本、加:

教育。

四、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经济思想

该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

1、教育与经济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人类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决定这教育及其发展。

2、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

马克思是把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放在社会在生产中加以考察的。

重视发挥劳动者的作用,必须对劳动者进行教育和训

练。

因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

原因如下:

第一,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性质。

通过教育可以把非熟练劳动力,培养训练为熟练劳动力,改变人的劳动能力性质,提高人的劳动能力质量。

第二,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

教育可以把一个简单劳动力、一般劳动力,加工训练成为一个复杂的和专门的劳动力。

第三,教育可以增进劳动者劳动变换的能力,使劳动者能够适应于不断变换的劳动需求。

大工业生产的本性要求劳动的变幻、只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

大工业的这种本性客观地要求,劳动者不能仅有

简单的劳动技能以适应小小范围内社会生产的需要,还必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适应社会生产的应变能力,以便较为自由地选择职业并适应职业的变换。

3、劳动价值论与教育的社会效益。

劳动价值论揭示:

教育之所以能促进经济增长,带来社会效益,其直接原因就在于教育可以生产和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可以把简单劳动变为复杂劳动,从而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

第二节教育经济学的形成

一、教育经济学的形成

1、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的标志,是苏联著名经济学家、科学院院士斯特鲁米林(1877—1974)1924年发表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一文,这是世界上第一篇教育经济学论文。

该文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是体力劳动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第二部分是劳力劳动与教育程度的关系。

2、美国学者沃尔什1935年发表的《人力资本观》,是西方研究教育经济学的最早论文。

他采用“现值计算法”证明了教育上的投资符合一般的资本投资性质。

3、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并运用余数分析法对人力资本在美国经济

增长中的贡献和收益率作了实证分析,为西方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4、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丹尼森于60年代初,运用因素分析法进行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于1962年出版了《美国经济增长因素和我们的选择》一书。

5、1962年英国经济学家韦锥出版了《教育经济学》,标志着教育经济学的产生。

1963年国际教育经济学召开了首次教育经济学的国际学术会议。

1966年布劳格选编的《教育经济学书目选注》出版。

1969年苏联经济学家冉明出版了《教育经济学》

1972年英国出版了,都柏林大学教授、经济学家希恩的《教育经济学》,同年,英国经济学家布劳格出版了《教

育经济学导论》阐述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975年苏联经济学家科斯坦扬出版了《国民教育经济学》

6、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和核心内容的西方教育经济学,被称为“主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

(美)舒尔茨、贝克尔、丹尼森、(英)布劳格等。

研究的主要问题:

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投资的来源、分配及其使用

效率,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包括教育对国民收入的贡献,教育的个人和社会收益率等等

20世纪6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学形成。

二、教育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1、教育经济学的产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结果。

教育的迅速发展,导致了教育在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中战略地位日益提高,日益成为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教育已经被视为国家的以种“知识产业”。

这就为教育经济学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2、教育经济学是西方增长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发展的结果。

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增长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先后发展起来的。

增长经济学是西方研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再生产和长期发展的宏观经济学分支学科。

发展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论。

3、计量经济学的进步和发展,直接促进了教育经济学的诞生。

计量经济学亦称“经济计量学”,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剩余因子”“的发现。

----教育

第三节教育经济学的发展

一、70年代的发展

1、概述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期石油危机的出现,激发了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经历的经济危机。

人们产生对

人力资本理论的怀疑。

自70年代以来,西方部分教育经济学家试图摆脱人力资本理论的束缚,采取新的方法以及途径

分析教育与经济的关系,重新评估教育的经济效益。

于是包括:

筛选理论、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以及激进的社会化理论在内的有关教育成效的新学说应运而生,使居于主流地位的人力资本理论受到了挑战。

2、新学说的简介:

1)筛选理论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提出视教育为一种筛选装置,以帮助雇主识别不同能力的求职者,将他们安置到不

同职业岗位上的理论。

创始人是:

斯宾斯和索罗等。

(教育-----信号------雇主------合适的求职者)

比较:

筛选理论与人力资本理论

同:

都认为求职者的教育水平与工资高低成正比,并且在分析中都采用了简化法。

异:

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是:

“教育一一劳动生产率一一工资”;

筛选理论的观点是:

“教育一一筛选(信号)一一工资”

总之,该理论描述和解释了70年代以来困扰许多国家的教育文凭膨胀问题,并因此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传播,但该

理论片面强调教育的信号筛选作用,进而否认教育提高人的认识技能、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作用的观点是错误的。

2)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该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出现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有:

皮奥里、戈登、多林格、卡诺伊等。

1954年,克拉克.科尔,发表《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一文,首次提出内部劳动力市场和外部劳动力市场的概念,当时

并未引起学界重视。

1971年,多林格和皮奥里共同发表了《内部劳动力市场及人力政策》一书,把劳动力市场分为:

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得以初步建立。

他们认为:

人力资本理论对教育的作用,以及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分析是不精确的,因为没有考虑劳动力市场的内部结构,忽视了劳动力市场是划分为不同部分的,在不同的部分中教育与工资的关系是不同的。

70年代中后期,戈登、爱德华兹、卡诺伊等进一步发展了皮里奥和多林格的理论。

他们采用西方制度主义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劳动力市场结构,说明不同种类或不同阶级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会受到不同的待遇。

主要劳动力市场、次要劳动力市场,教育决定其去向。

总之,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揭示了教育在资本主义国家劳动力市场划分中的作用,解释了教育的扩展未能改变阶级、集团间收入不平等的现实,从而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它对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的论述是不够全面的。

3)社会化理论

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于西方国家,创始人是鲍里斯和金梯斯。

社会化理论是一种认为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生存和发展的激进理论。

他们采用西方新马克思注意的观点和方法,强调教育对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所起的作用,认为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阶级矛盾关系的反映。

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教育的经济功能源于它的社会功能,而教育的社会功能,远比教育提高知识技能对经济的影响更重要。

教育的社会化功能又是一个个性“差异性”的社会化过程。

总之,社会化理论的贡献是:

揭露了资本主义教育的阶级实质,指出学校教育的社会化职能不仅在于使未来劳动者或得必要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还在于习得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个性品质。

缺陷是:

在强调教育与经济的对应关系的同时,

却忽略了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以及教育与经济生活相矛盾的一面,因而,它对教育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的论述带有片面性。

上述理论1)2)3)由于或缺乏证据、或缺乏逻辑上的严密性,对人力资本理论挑战有限,顾人力资本理论一直处于主流地位。

二、80年代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教育经济学在理论上未出现重大的突破,但伴随新问题的出现,一些分析新问题、修正旧观点、采取新方法的研究便相继出现。

部分问题简介如下:

1、高新技术发展与教育的关系研究

科技革命有可能使教育的两极分化进一步加剧。

结论是:

高新技术发展对教育的影响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大,不能夸大教育对培养高科技人才的需求。

2、过度教育与生产率研究

过度教育表现为:

知识失业和知识贬值。

知识失业:

指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超过了社会需求,大量的学生毕业即失业。

知识贬值:

指受过较高教育的劳动者从事只需受过较低教育的劳动者就能胜任的工作,大材小用。

研究结果显示:

教育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并不必然是现行的或正向的。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使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

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相平衡,劳动者能够找到满意的工作,实现其职业愿望,而不是劳动者受教育的层次越高越好。

3、关于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和收入分配

研究结果显示:

早期二元论分析过于简单。

因为,头等劳动力市场的非竞争性,并非受了高等教育就可以进入头等市场。

还有,个人收入水平受多因素的影响,如行业、职业、个人天赋、能力以及家庭背景等。

教育在实现收入分配均等化方面并不能起多大作用。

4、学校规模经济研究

学校规模经济的理论主要来自经济学中的规模经济。

学校适度规模:

是指学校拥有恰好可以使资源获得充分与适当的运用而不衍生各种弊病的适当学生人数。

三、90年代以来的发展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西方教育经济学对一些新产生的问题兴趣日增。

包括:

教育政策与经济生产的全球化;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的影响;教育与迅速变化以及以信息为基础的经济之间的联系等。

具体为:

1、教育和以信息为基础的世界经济

为迎接新世界经济的挑战,教育部门必须提倡批判性思考和注重解决问题的技能,并且更多地注意一般性的灵活的技

能而不是过分专门化的职业技能。

应对所有儿童实施素质教育计划。

终身学习随时间的推移正在变得越来越有必要。

并且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终身学习“是进入21世纪的关键所在,也是必须适应职业界的需要和进一步控制

不断变化个人生活的节凑和阶段的条件”。

2、信息技术对教育生产的影响

一方面,技术的发展可以创造使知识和学问来源多样化的文化教育环境。

另一方面,为人们提供的可能性的范围越来越广。

3、教育成本及财政的研究

有关教育成本及财政的研究涉及的是教育生产资源的数量、筹措、配置以及利用。

教育成本---经济成本、机会成本

教育财政:

是指那种获得资源并对资源进行配置,以支持所希望的教育活动的机制或过程。

西方经济学家,用来判断教育财政体制好坏的三原则:

第一:

资金投入的充足与否;第二:

资源获得和分配的效率高低

第三:

资源获得和分配是否公平

教育财政的一个关键问题是:

关于财政责任在政府和个人之间的合适划分。

根据利益获得原则,社会和各种成员都应负担与其所得利益有关的教育成本,

4、教育经济学跨国家比较研究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

第一章(完)娄自强2008-3-27

第二章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一节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

一、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经济学所研究的是关于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问题,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而复杂,同其他学科有很多交叉。

教育经济学既要从宏观角度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的规律,也要从理论与实际的角度探讨教育与经

济相互作用的各个方面,同时还要研究教育领域发生的经济现象及其规律,为促进教育目的的实现和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服务。

二、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主要问题)

1、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其联系的基本途径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教育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也是研究探讨教育经济学其它问题的理论基础。

教育与经济联系的基本途径是熟练劳动力和各种专门人才的培养、训练。

教育的进行必须以经济提供资源投入为条件,也即教育和社会发展决定者劳动力的需求,包括劳动力的总量、结构、

质量;教育则从宏观上决定着劳动力的供给,包括教育培养的劳动力的总量、结构、质量。

教育经济学要研究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如何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及可能提供的条件相适应。

2、教育投资的来源、外部和内部的比例

教育经济学要研究教育投资的来源、负担及其结构,要研究一国一定时期一定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教育投资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合理比例,以及在教育投资总量既定条件下,教育投资在三级教育中的分配和作用。

3、教育资源的配置及其利用率

教育经济学要研究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包括二者的评价指标、计量方法、影响因素或提高途径。

4、教育的私人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教育经济学要研究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私人经济效益,包括形成过程、计量方法、影响因素等。

5、教育体制与经济体制

体制问题实质是资源配置方式问题,它关系着稀缺资源合理有效的分配。

教育经济学要研究教育体制与经济体制的关系,尤其在经济体制变革时期,要研究如何建立和完善与经济体制相适

应的教育体制,尤其是教育投资体制。

6、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种协调是多层面、多层次的,但主要体现在教育发展的目标、规模和结构与社会发展目标、规模和结构的协调上。

第二节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概述:

我国教育经济学是建立在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上的学科,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

本方法,将1、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2、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3、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4、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结合起来,构成较完备的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体系。

二、具体来说

1、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定性分析是从事物的大量现象出发,大量占有材料,经过分析和综合,找出其规律的方法。

2)定量分析是对事物和社会现象的存在、发展、以及构成事物和社会现象的成分、关系、空间排列等用数量表示其规定性的研究方法。

2、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实证分析方法是一种以既定的社会行为为前提,分析和预测在这种前提下所产生的社会现象之间相互作用、不

断再生和不断变化的运动过程的方法。

------回答:

“是什么”的问题。

实证分析强调研究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并通

过实际分析来验证事物发展变化的结果,不涉及对事物本身的评价。

2)规范分析法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

------回答:

“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分析强调价值判断,它并不是先去检验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而先去验证行为本身是否合乎

标准,然后才对其发展变化过程作出判断。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是对同一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不同方面的分析!

3、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静态分析是对某一时点上的事物或现象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其特点是承认事物或现象的相对稳定性。

教育经济学运用静态分析法在于,对某一时期的教育经济现象进行分析、考察,对其当时状况和特点作出分析和

结论。

2)动态分析是对所研究的事物或社会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变化以及运动情况进行,以寻找一定规律的方法。

其特点是在事物或现象运动中进行考察分析。

教育经济学运用动态分析法在于,对某一时期(过去或未来)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教育现象与经济现象相互作用、

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所发生的变化,编制一定的数列进行分析;通过一定时间内教育经济现象数量、质量的运动变化趋向,来寻找一定规律。

4、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宏观分析是从整个社会或国家范围以及对社会事物总量的发展变化所作的考察分析。

教育经济学应用宏观分析方法,是从整个社会和国家的角度对教育现象进行考察分析,或将一国发生的经济活动和

教育活动总量的发展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考察。

教育经济学运用宏观分析时,要将教育经济现象置于特定的社会形态下考察。

2)微观分析对所研究的单个事物或事物内部进行分析。

教育经济学运用微观分析法在于对教育内部的经济现象,或某一教育单位、教育者、受教育者发生的经济现象,经济条件的变化进行考察分析。

实际操作中:

微观分析要以宏观研究为指导,要以宏观要求为原则;而宏观分析要以微观研究为基础,以微观内容为素材。

此外,社会科学研究的其他方法,如:

国际比较法、统计分析法、相关分析法、调查分析法等,也都是教育经济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学习教育经济学的意义:

教材P46—47。

第三节我国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在我国,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它是在党的^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随着教育和经济迅猛发展的产物。

一、我国教育经济学形成和发展的简要回顾

1979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上正式提出要建立我国的教育经济学。

1980年8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在北京召开全国教育经济学研究工作交流会。

1984年9月中国教育经济学会在黄山市正式成立…….

二、我国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基本理论的明确和形成

1、学科性质: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我国教育与经济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初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2、我国教育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

1)教育投资的经济价值理论

教育------劳动生产率------经济增长(经济价值)

2)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理论

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是教育经济价值的进一步推广。

所谓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是指教育在经济增长及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前者强调量的优势,后者强调质的提高。

3)教育的生产理论

教育生产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一切经济资源都是稀缺的,从事教育生产过程与从事其他生产过程一样,都要消耗一些宝贵而稀缺的经济资源,或者说都需要消耗一些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这就要求介乎而教育资源。

而教育资源节约的途径只能有两条:

提高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和降低教育成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