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电子教学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260950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04 大小:13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会计电子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管理会计电子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管理会计电子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管理会计电子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管理会计电子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管理会计电子教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4页
管理会计电子教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4页
管理会计电子教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4页
管理会计电子教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4页
管理会计电子教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4页
管理会计电子教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4页
管理会计电子教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4页
管理会计电子教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4页
管理会计电子教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4页
管理会计电子教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4页
管理会计电子教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4页
管理会计电子教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4页
管理会计电子教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4页
管理会计电子教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4页
管理会计电子教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4页
亲,该文档总共10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会计电子教学案.docx

《管理会计电子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会计电子教学案.docx(10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管理会计电子教学案.docx

管理会计电子教学案

 

教案

第一次课

第1章

管理会计概述(第1、2、3节)

课时

2

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

教学目的

本课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概念、熟悉管理会计的职能、内容以及管理会计产生的背景及其发展的根本原因

重点

管理会计的含义、管理会计的职能

难点

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

讲授内容:

第一章管理会计概述

一、管理会计的一般概念

(一)管理会计的定义

1.狭义:

狭义的管理会计,又称微观管理会计,是指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以现代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价值表现为对象,通过对财务等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职能的一个会计分支。

本书主要讨论狭义的管理会计问题。

2.广义:

广义的管理会计,是指用于概括现代会计系统中区别于传统会计,直接体现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责任考核评价等会计管理职能的那部分内容的一个范畴。

(二)管理会计的职能

管理会计的职能是指管理会计实践本身客观存在的必然性所决定的内在功能。

按照管理五职能的观点,可以将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规划经营目标;控制经济过程;考核评价经营业绩

(三)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

管理会计的内容是指与其职能相适应的工作内容,包括预测分析、决策分析、全面预算、成本控制和责任会计等方面。

其中,前两项内容合称为预测决策会计;全面预算和成本控制合称为规划控制会计。

预测决策会计、规划控制会计和责任会计,三者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现代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

二、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管理会计的历史沿革

1.会计发展史的角度看,由传统近代会计向现代会计的过渡形成了管理会计产生的时代背景

2.从20世纪50年代起,管理会计首先在西方得到迅速发展

3.管理会计实践的发展,大大促进了管理会计学理论研究的繁荣

(二)管理会计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1.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市场经济的繁荣及其对经营管理的客观要求,是导致管理会计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原因

2.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加速了管理会计的完善与发展

3.在管理会计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现代管理科学理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管理会计的发展阶段及其趋势

1.传统管理会计阶段  

在管理会计的发展史上,20世纪初~50年代期间被称为传统管理会计阶段。

2.现代管理会计阶段

20世纪50年代迄今被称为现代管理会计阶段

3.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

三、管理会计假设与原则

(一)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

  所谓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是指为实现管理会计目标,合理界定管理会计工作的时空范围,统一管理会计操作方法和程序,满足信息搜集与处理的要求,从纷繁复杂的现代企业环境中抽象概括出来的,组织管理会计工作不可缺少的一系列前提条件的统称。

具体内容包括:

1.多层主体假设

  又称多重主体假设。

该假设规定了管理会计工作对象的基本活动空间。

2.理性行为假设

3.合理预期假设

4.充分占有信息假设

(二)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

管理会计原则是指在明确管理会计基本假设基础上,为保证管理会计信息符合一定质量标准而确定的一系列主要工作规范的统称。

1.最优化原则。

它是指管理会计必须根据企业不同管理目标的特殊性,按照优化设计的要求,认真组织数据的搜集、筛选、加工和处理,以提供能满足科学决策需要的最优信息。

2.效益性原则。

该原则包括两层涵义。

第一,是指信息质量应有助于管理会计总体目标的实现;第二,是指坚持成本—效益原则。

3.决策有用性原则。

决策有用性是指管理会计信息在质量上必须符合相关性和可信性的要求。

信息的可信性又包括可靠性和可理解性两个方面,前者规范的是管理会计信息内在质量的可信性,后者规范的是管理会计信息外在形式上的可信性。

4.及时性原则。

这个原则要求规范管理会计信息的提供时间,讲求时效,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迅速完成数据收集、处理和信息传递,确保有用的信息得以及时利用。

5.重要性原则。

贯彻重要性原则,必须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和决策有用性原则的要求;同时它也是实现及时性的重要保证。

6.灵活性原则。

尽管管理会计也十分讲求其工作的程序化和方法的规范化,但必须增强适应能力,根据不同任务的特点,主动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提供不同信息,以满足企业内部各方面管理的需要,从而体现灵活性原则的要求。

(三)管理会计基本原则与基本假设的关系

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是组织管理会计工作的必备前提,是实现管理会计基本原则。

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是在基本假设的基础上对管理会计工作质量(尤其是对其信息质量)所提出的具体要求。

课后作业

见随堂随练

参考资料

1.余绪缨主编,《管理会计学》,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2.吴大军主编,《管理会计》,北京: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年

3.(英)怀特(Wright,D.)著,《管理会计》,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

4.潘飞主编,《管理会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教案

第二次课

第1章

管理会计概述(第4节)

第2章

成本性态分析(第1节)

课时

2

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

教学目的

本课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固定成本、变动成本的概念、构成内容、特征及其类型。

重点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成本按经济用途分类、成本按其可盘性分类

难点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讲授内容:

第一章管理会计概述

四、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

1.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同属于现代会计。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两者源于同一母体,都属于现代企业会计,共同构成了现代企业会计系统的有机整体。

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补充。

2.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最终目标相同。

两者都以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价值表现为对象;它们都必须服从现代企业会计的总体要求,共同为实现企业和企业管理目标服务。

3.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分享部分信息。

在实践中,管理会计所需要的许多资料来源于财务会计系统,它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深加工和再利用,因而受到财务会计工作质量的约束;同时,部分管理会计信息有时也列作对外公开发表的范围。

4.财务会计的改革有助于管理会计的发展。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1.工作主体(范围)的层次不同。

管理会计的工作主体可分为多个层次,它既可以以整个企业(如投资中心、利润中心)为主体,又可以将企业内部的局部区域或个别部门甚至某一管理环节(如成本中心、费用中心)作为其工作的主体。

而财务会计的工作主体往往只有一个层次。

2.工作侧重点(具体目标)不同。

管理会计工作的侧重点在于针对企业经营管理遇到的特定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而财务会计工作的侧重点在于根据日常的业务记录,登记账簿,定期编制有关的财务报表。

3.作用时效不同。

管理会计的作用时效不仅限于分析过去,而且还在于能动地利用已知的财务会计资料进行预测和规划未来,同时控制现在,从而横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态;财务会计的作用时效主要在于反映过去。

4.遵循的原则、标准和依据的基本概念框架结构不同。

管理会计在工作中还可灵活应用预测学、控制论、信息理论、决策原理、目标管理原则和行为科学等现代管理理论作为指导,它所使用的许多概念都超出了传统会计要素等的基本概念框架;而财务会计工作必须严格遵守“公认的会计原则”。

5.信息特征及信息载体不同。

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往往是为满足内部管理的特定要求而有选择的、部分的和不定期的管理信息;财务会计能定期地向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集团或个人提供较为全面的、系统的、连续的和综合的财务信息。

6.方法体系不同。

管理会计可选择灵活多样的方法对不同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财务会计的方法比较稳定。

7.工作程序不同。

管理会计工作的程序性较差;财务会计必须执行固定的会计循环程序。

8.体系的完善程度不同。

目前管理会计体系尚不够完整;财务会计现在已经达到相对成熟和稳定的地步。

9.观念的取向不同。

现代管理会计更为关注管理的过程;财务会计不大关心管理过程及其结果对企业内部各方面人员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10.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不同

第二章 成本性态分析

一、成本及其分类

(一)管理会计中的成本概念

从管理会计的角度看,成本(Cost)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象化的,以货币表现的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应当或可能发生的各种经济资源的价值牺牲或代价。

(二)几种主要的成本分类

1.成本按其核算的目标分类

成本按核算目标不同可分为业务成本、责任成本和质量成本三大类。

2.成本按其实际发生的时态分类

成本按其时态分类可分为历史成本和未来成本两类。

区分历史成本和未来成本有助于合理组织事前成本的决策、事中成本的控制和事后成本的计算、分析和考核。

3.成本按其相关性分类

成本的相关性是指成本的发生与特定决策方案是否有关的性质。

成本按此分类可分为相关成本和无关成本两类。

4.成本按其可控性分类

成本的可控性是指责任单位对其成本的发生是否可以在事先预计并落实责任、在事中施加影响以及在事后进行考核的性质。

以此为标志,成本可分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两类。

5.成本按其可辨认性分类

成本的可辨认性是指成本的发生与特定的归集对象之间的联系,又称可追溯性,以此为标志可将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大类。

6.成本按其经济用途分类

成本按其经济用途分类可分为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两类。

生产成本又称为制造成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为制造产品而发生的成本。

包括:

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个成本项目。

非生产成本又称非制造成本,是指生产成本以外的成本。

7.成本按其可盘存性分类

按可盘存性进行分类,可将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成本分为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

成本按可盘存性分类的意义在于能够指导企业准确进行存货估价,正确计算损益。

课后作业

见随堂随练

参考资料

1.余绪缨主编,《管理会计学》,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2.吴大军主编,《管理会计》,北京: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年

3.(英)怀特(Wright,D.)著,《管理会计》,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

4.潘飞主编,《管理会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教案

第三次课

第2章

成本性态分析(第2、3节)

课时

2

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

教学目的

本课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与熟悉成本性态和相关范围概念及其意义,明确成本性态分析与成本性态分类的异同

重点

成本性态、固定成本、变动成本、相关范围的意义、成本性态分析

难点

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特点、混合成本的细分、回归直线法

讲授内容:

第二章 成本性态分析

二、成本按其性态分类

(一)成本性态的涵义

成本性态(CostBehavior)是指成本总额与特定业务量(Volume)之间在数量方面的依存关系,又称为成本习性。

在最简单的条件下,业务量通常是指生产量或销售量。

这里的成本总额主要是指为取得营业收入而发生的营业成本费用,包括:

全部生产成本和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及财务费用等非生产成本。

(二)成本按其性态分类的结果

1.固定成本

(1)定义:

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其总额不随业务量发生任何数额变化的那部分成本。

(2)固定成本的特点:

固定成本总额(用a常数表示)的不变性;单位固定成本(以下用a/x表示)的反比例变动性。

(3)固定成本的进一步分类:

约束性固定成本,是指不受企业管理当局短期决策行为影响的那部分固定成本;酌量性固定成本,是指受企业管理当局短期决策行为的影响,可以在不同时期改变其数额的那部分固定成本。

  2.变动成本

  

(1)定义:

变动成本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其总额随业务量成正比例变化的那部分成本。

(2)变动成本的特点:

变动成本总额(用bx表示)的正比例变动性;单位变动成本(用常数b表示)的不变性。

(3)变动成本的进一步分类:

技术性变动成本是指在其单位成本受客观因素决定、消耗量由技术因素决定的那部分变动成本;酌量性变动成本是指在单耗受客观因素决定,其单位成本主要受企业管理部门决策影响的那部分变动成本。

3.混合成本

(1)定义:

混合成本是指介于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之间、既随业务量变动又不成正比例的那部分成本。

(2)混合成本的存在具有必然性

(3)混合成本的进一步分类:

按照混合成本变动趋势的不同,又可分为阶梯式混合成本、标准式混合成本、低坡式混合成本和曲线式混合成本四种类型

(三)相关范围对成本性态的影响

1.相关范围的定义:

在管理会计中,把不会改变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性态的有关期间、业务量的特定变动范围称为广义的相关范围,把业务量因素的特定变动范围称为狭义的相关范围。

2.固定成本的相关范围

3.变动成本的相关范围

4.相关范围的意义:

由于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相关范围的存在,使得各项成本的性态具有相对性、暂时性和可转化性的特点。

因此不应该对成本性态作绝对的理解。

三、成本性态分析的程序和方法

(一)成本性态分析的涵义

成本性态分析是指在明确各种成本的性态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最终将全部成本区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大类,并建立相应成本函数模型y=a+bx的过程。

(二)成本形态分析与成本按形态分类的关系 

1.联系:

第一,两者的对象相同。

不论是分析还是分类,都以企业的总成本为对象;第二,开展成本性态分析要以明确成本按性态分类为前提。

2.区别:

第一,两者的性质不同。

成本性态分析包括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成本按性态分类则仅仅属于定性分析;第二,两者的最终结果不同。

成本性态分析的最终结果是将全部成本区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个部分,并建立相应成本模型,成本按性态分类的结果是将全部成本区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三大类。

(三)成本性态分析的基本假设

1.相关范围假设:

在研究成本性态分析时,必须假定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总是处在相关范围之中

  2.一元线性假设:

假定总成本可以近似地用一元线性方程y=a+bx来描述

(四)成本性态分析的程序

1.分步分析程序

分步分析程序又称多步骤分析程序,属于先定性分析后定量分析的程序。

2.同步分析程序

同步分析程序又称单步骤分析程序,属于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同步进行的程序。

(五)成本性态分析的方法

成本性态分析的方法是指完成成本性态分析任务必须采取的技术手段。

常用的成本性态分析的方法包括:

技术测定法、直接分析法和历史资料分析法。

1.技术测定法

技术测定法又称工程技术法,是指利用经济工程项目财务评价技术方法所测定的企业正常生产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分析确定在实际业务量基础上其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水平,并揭示其变动规律的一种方法。

2.直接分析法

直接分析法又称个别确认法,是指在事先已经掌握有关项目成本性态的基础上,在成本发生的当时对每项成本的具体性态进行直接分析,使其分别归属于变动成本或固定成本两大类的一种方法。

3.历史资料分析法

历史资料分析法是指在占有若干期相关的成本(y)和业务量(x)历史资料的基础上,运用一定数学方法对其进行数据处理,从而确定常数a和b的数值,以完成成本性态分析任务的一种定量分析的方法。

(1)高低点法

高低点法又叫两点法,是指通过观察一定相关范围内的各期业务量与相关成本所构成的所有坐标点,从中选出高低两点坐标,并据此来推算固定成本总额(或混合成本中的固定部分)a和单位变动成本(或混合成本中变动部分的单位额)b的一种成本性态分析方法。

(2)散布图法

散布图法又称布点图法或目测画线法,是指将若干期业务量和成本的历史数据标注在坐标纸上,通过目测画一条尽可能接近所有坐标点的直线,并据此来推算固定成本(或混合成本中的固定部分)a和单位变动成本(或混合成本中变动部分的单位额)b的一种成本性态分析方法。

(3)一元直线回归法

一元直线回归法又称最小二乘法或最小平方法,是指利用微分极值原理对若干期全部业务量与成本的历史资料进行处理,并据此来推算固定成本(或混合成本中的固定部分)a和单位变动成本(或混合成本中变动部分的单位额)b的一种成本性态分析方法。

课后作业

见随堂随练

参考资料

1.余绪缨主编,《管理会计学》,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吴大军主编,《管理会计》,北京: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3.(英)怀特(Wright,D.)著,《管理会计》,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

4.潘飞主编,《管理会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教案

第四次课

第3章

变动成本法(第1、2节)

课时

2

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

教学目的

本课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变动成本法的理论前提;了解变动成本法的一般概念;掌握变动成本法的理论依据。

重点

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的理论依据

难点

变动成本法的理论依据

讲授内容:

第三章 变动成本法

一、成本计算分类概念简介

(一)成本计算的涵义

狭义的成本计算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成本核算,即归集和分配实际成本费用的过程;广义的成本计算是指现代意义上的成本管理系统,这个系统是由成本核算子系统、成本计划子系统、成本控制子系统和成本考核子系统有机结合而成的。

管理会计学中使用的是广义成本计算概念。

(二)成本计算的主要分类

1.按成本计算的演化进程分类

以此为标志分类,可将成本计算分为原始成本计算、主要成本计算、加工转换成本计算和传统成本计算。

2.按成本计算流程的不同分类

以此为标志可将成本计算分为按批量不定期进行的分批成本计算和按加工步骤定期进行的分步成本计算。

它们简称为分批法和分步法。

3.按成本计算时态的不同分类

以此为标志可将成本计算分为事先进行的估计成本计算、事后进行的实际成本计算和介于两者之间的标准成本计算。

4.按成本计算对象的类型不同分类

以此为标志可将成本计算分为业务成本计算、责任成本计算和质量成本计算。

5.按成本计算规范性的不同分类

以此为标志可将成本计算分为常规成本计算和特殊成本计算。

6.按成本计算手段的不同分类

以此为标志可将成本计算分为手工操作式成本计算和电算化成本计算。

二、变动成本法概述

在现代管理会计的常规成本计算过程中,还有一种十分重要的分类,这就是成本计算按产品成本期间成本的划分口径和损益确定程序的不同进行的分类。

以此为标志,可将成本计算分为完全成本计算和变动成本计算。

(一)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概念

1.变动成本法的定义

变动成本法在是指在组织常规的产品成本计算过程中,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前提,只将变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而将固定生产成本及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按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计量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

2.完全成本法的定义

完全成本法是指在组织常规的成本计算过程中,以成本按其经济用途分类为前提条件,将全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只将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并按传统式损益确定程序计量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

(二)变动成本法的历史变革

(三)变动成本法的理论前提

管理会计理论认为:

在进行成本计算、界定产品成本与期间成本时,必须摆脱财务会计传统思维定式束缚,重新认识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的本质。

按照重新解释的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的定义,产品成本只应该包括变动生产成本,而不应包括固定生产成本;固定生产成本必须作为期间成本处理。

这就构成了变动成本法的理论前提。

课后作业

见随堂随练

参考资料

1.余绪缨主编,《管理会计学》,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吴大军主编,《管理会计》,北京: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3.(英)怀特(Wright,D.)著,《管理会计》,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

4.潘飞主编,《管理会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教案

第五次课

第3章

变动成本法

第3节

变动成本法的内涵等

课时

2

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

教学目的

本课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掌握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主要区别

重点

两法产品成本的构成、两法期间成本的构成、两法损益的确定程序

难点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

讲授内容:

第三章 变动成本法

三、变动成本法与完全程本法的区别

(一)应用的前提条件不同

变动成本法首先要求进行成本性态分析,把全部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部分,尤其要把属于混合成本性质的制造费用按生产量分解为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两部分;完全成本法首先要求把全部成本按其发生的领域或经济用途分为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

(二)产品成本及期间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

在变动成本法模式下,产品成本只包括变动生产成本,固定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则全部被作为期间成本处理;在完全成本法模式下产品成本则包括全部生产成本,只有非生产成本才作为期间成本处理。

 

(三)销货成本及存货成本的水平不同

当期末存货量不为零时,在变动成本法下,固定性制造费用被作为期间成本直接计入当期利润表,不可能转化为存货成本或销货成本;而在完全成本法下,固定性制造费用被计入产品成本,并要在存货和销货之间进行分配,使一部分固定性制造费用被期末存货吸收递延到下期,另一部分固定性制造费用作为销货成本被计入当期利润表,这必将导致分别按两种成本法所确定的期末存货成本及销货成本的水平不同。

(四)销货成本的计算公式不完全相同

完全成本法下:

本期销售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发生的生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

变动成本法下:

本期销货成本=单位变动生产成本×本期销售量

(五)损益确定程序不同

两种成本计算法的区别不仅限于成本方面,它们还会影响到营业利润的计量程序。

如在变动成本法模式下,只能按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计量营业损益;而在完全成本法模式下则必须按传统式损益确定程序计量营业损益。

由于两种成本计算法的损益确定程序不同,又派生出如下三点区别:

1.营业利润的计算方法不同

2.编制的利润表格式及提供的中间指标有所不同

3.计算出来的营业利润有可能不同

(六)所提供的信息用途不同

变动成本法是为满足面向未来决策,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的要求而产生的。

由于它能够提供科学反映成本与业务量之间、利润与销售量之间有关量的变化规律的信息,有助于加强成本管理,强化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业绩考核等职能,促进以销定产,减少或避免因盲目生产而带来的损失。

完全成本法是适应企业内部事后将间接成本分配给各种产品,反映生产产品发生的全部资金耗费,确定产品实际成本和损益,满足对外提供报表的需要而产生的。

由于它提供的信息在揭示外界公认的成本与产品在质的方面的归属关系,按该法提供的成本信息有助于促进企业扩大生产,能刺激增产的积极性。

课后作业

见随堂随练

参考资料

1.余绪缨主编,《管理会计学》,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吴大军主编,《管理会计》,北京: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3.(英)怀特(Wright,D.)著,《管理会计》,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

4.潘飞主编,《管理会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教案

第六次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