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生物化学习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261560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生物化学习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基础生物化学习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基础生物化学习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基础生物化学习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基础生物化学习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基础生物化学习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基础生物化学习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基础生物化学习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基础生物化学习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基础生物化学习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基础生物化学习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基础生物化学习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基础生物化学习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基础生物化学习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基础生物化学习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基础生物化学习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基础生物化学习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基础生物化学习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基础生物化学习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基础生物化学习题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生物化学习题及答案.docx

《基础生物化学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生物化学习题及答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础生物化学习题及答案.docx

基础生物化学习题及答案

《基础生物化学》习题

练习

(一)蛋白质

一、填空

1.蛋白质具有的生物学功能是、、、、

、、和等。

2.蛋白质的平均含氮量为,这是蛋白质元素组成的重要特点。

3.某一食品的含氮量为1.97%,该食品的蛋白质含量为%。

4.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种,它们的结构通式为,结构上彼此不同的部分是。

5.当氨基酸处于等电点时,它以离子形式存在,这时它的溶解度,当pH>pI时,氨基酸以离子形式存在。

6.丙氨酸的等电点为6.02,它在pH8的溶液中带电荷,在电场中向极移动。

7.赖氨酸的pk1(-COOH)为2.18,pk2(

)为8.95,pkR(

)为10.53,其等电点应是。

8.天冬氨酸的pk1(-COOH)为2.09,pk2(

)为9.82,pkR(-COOH)为3.86,其等电点应是。

9.桑格反应(Sanger)所用的试剂是,艾德曼(Edman)反应所用的试剂是。

10.谷胱甘肽是由个氨基酸组成的肽,它含有个肽键。

它的活性基团是。

11.脯氨酸是氨基酸,与茚三酮反应生成色产物。

12.具有紫外吸收能力的氨基酸有、和。

一般最大光吸收在nm波长处。

13.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中,含硫的氨基酸有和两种。

能形成二硫键的氨基酸是,由于它含有基团。

14.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时,蛋白质的含量应等于测得的氨素含量乘以。

二、是非

1.天氨氨基酸都具有一个不对称性的-碳原子。

()

2.蛋白质分子中因含有酪氨酸,色氨酸和苯丙氨酸,所以在260nm处有最大吸收峰。

()

3.自然界中的氨基酸都能组成蛋白质。

()

4.蛋白质在280nm处有紫外吸收是因为其中含有—SH—的氨基酸所致。

()

三、名词解释

1.氨在酸的等电点2.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四、写出结构式及三字母符号

1.色氨酸2.半胱氨酸3.谷氨酰胺4.天冬氨酸5.组氨酸

五、问答题

1.什么是肽键?

肽的书写与方向是什么?

2.为什么可以利用紫外吸收法来测定蛋白质含量?

3.计算半胱氨酸、酪氨酸、谷氨酸、精氨酸和组氨酸的等电点分别是多少?

在pH7的溶液中各带何种电荷?

在电场中向哪个方向移动?

 

练习

(二)蛋白质

一、填空

1.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主要有、和三种形式。

稳定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力是。

2.测定蛋白质分子量最常用的方法是、和。

3.当蛋白质分子处于等电点时,它的净电荷为。

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时,蛋白质的含量应等于测得的氮素含量乘以。

4.肽键上有键的性质,它不能,因此,它不能决定多肽链主链的。

5.酰胺平面是由组成键的个原子与相连的两个原子处在而形成的。

6.目前,研究蛋白质构象的主要方法是法。

7.-螺旋结构中,每一圈螺旋含有个氨基酸残基,螺距为nm,每个氨基酸残基上升高主为nm,大都是螺旋。

8.结构域的层次介于和之间。

9.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包括、、、、结构。

10.蛋白质是电解质,在等电点时它的溶解度。

11.镰刀型贫血病是由于蛋白级结构变化而引起的。

12.变性蛋白质失去了生物活性是由于发生变化所引起的。

13.蛋白质变性作用的实质是分子中键断裂,天然构象,不涉及键的断裂。

二、是非

1.肽键可以自由旋转,因此蛋白质的构象是由肽键的旋转而决定的。

()

2.蛋白质的-螺旋结构中每3.8个氨基酸残基便旋转一周。

()

3.蛋白质的亚基和肽链是同义词,因此蛋白质分子的肽链数就是它的亚基数。

()

4.蛋白质变性后,其一级结构受到破坏。

()

5.-螺旋结构是由两条多肽链形成的。

()

6.蛋白质在等电点时,最易溶解,因此时溶解度最大。

()

7.用凝胶过滤法分离蛋白质时,分子量大的蛋白质先洗脱下来。

()

三、名词解释

1.超二级结构2.肽平面(酰胺平面)3.蛋白质的变性与复性4.盐析

四、计算及问答题

1.从夫菌中分离得到一种蛋白质,这种蛋白质的分子量为176,000(氨基酸残基平均分子量为120),问:

(1)如果这种蛋白质是一条连续的-螺旋,它是多长?

(2)如果这种蛋白质是单股-折叠,它应是多长?

2.计算一个含有89个氨基酸残基的-螺旋的轴长?

如果此多肽的-螺旋充分伸展时有多长?

3.什么是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三级结构有什么特点?

稳定蛋白质三级结构的力有哪些?

4.什么是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组成蛋白质四级结构的亚基是否必须相同?

5.何谓蛋白质的变性与复性?

变性蛋白质发生了哪些性质上的变化?

 

练习(三)核酸化学

一、填空

1.核酸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是。

2.DNA与RNA碱基组成的主要差别是

(1);

(2)。

3.细胞中所含的三种RNA是、和。

4.B-DMA双螺旋中,每个碱基对上升,每圈双螺旋上升,双螺旋每转一圈含有碱基对。

5.某DNA样品含18%腺嘌呤,T的含量为%,C的含量为%,G的含量为%。

6.稳定DNA双螺旋结构的力是、和,其中是最主要的力。

7.生物体内天然状态的DNA主要是以型存在。

8.DNA分子中A-T之间形成个氢键,G-C之间形成个氢键。

9.脱氧核糖核酸在糖环的位置不带羟基。

10.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后者是由和组成的,基本组成单位之间通过键相连而成为核酸。

11.DNA双螺旋的两股链的顺序是关系。

12.碱基与戊糖间为C-C连接的是核苷。

二、是非

1.DNA中碱基酸对规律(A=T,G=C)仅适用于双螺旋DNA,而不适用于单链DNA。

()

2.双链DNA中一条链的核苷酸顺序为pCTGGAC,那么另一条链相应的核苷酸顺序为pGACCTG。

()

3.双链DNA中,嘌呤碱基含量总是等于嘧啶碱基含量。

()

4.在一个生物个体不同组成中的DNA,其碱基组成不同。

()

5.脱氧核糖核苷中的糖环3位没有羟基。

()

6.DNA双螺旋的两条链方向一定是相反的。

()

7.自然界中只存在右旋的DNA双螺旋。

()

8.碱基配对发生在嘧啶碱和嘌呤碱之间。

()

9.生物体内存在的DNA都是以Watson-Crick提出的双螺旋结构形式存在的。

()

10.DNA只存在于细胞(真核与原核)中,病毒体内无DNA。

()

三、名词解释

1.DNA的一级结构2.碱基配对规律

四、写出结构式及相应符号

1.写出胸腺嘧啶、尿苷、5—腺苷—磷酸的结构式及代号

2.写出3,5—环腺苷酸的结构式及缩写符号

五、计算题及问答题

1.某基因的分子量为6.18105道尔顿,求此基因的长度。

(碱基对平均分子量为670)

2.某DNA分子长度为50m,求其近似分子量。

3.如果人体有1014个细胞,每个体细胞的DNA含量为6.4109对核苷酸,试计算人体DNA的总长度为多少公里?

这个长度相当于地球与太阳之间距离(2.2109公里)的多少倍?

4.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Watson-Crick双螺旋结构模型有何生物学意义?

 

练习(四)核酸化学

一、填空

1.RNA的茎环(发夹)结构由和两部分组成。

2.tRNA的二级结构呈型,三级结构呈型。

3.tRNA的5端多为,3端为用于。

4.核酸分子对紫外光有强烈吸收是因为嘌呤碱和嘧啶碱基均有。

5.核酸分子对紫外吸收高峰在nm,DNA变性时,键断裂,变性后紫外吸收会。

6.真核生物mRNA5端有结构,3端有结构。

7.核酸变性后其紫外吸收,粘度,浮力密度,生物活性。

8.当热变性的DNA复性时,温度降低速度要。

9.(G—C)含量高的DNA,其Tm值较。

10.在碱性条件下RNA发生水解生成和。

11.DNA在温和碱性条件下不易发生水解是因为。

12.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RNA主要分布在,DNA一级结构中,其遗传信息贮存的关键部分是。

二、是非

1.DNA和RNA中核苷酸之间的连键性质是相同的。

()

2.tRNA的三级结构为三叶草型。

()

3.在碱性条件下DNA发生水解,生长2及3—核苷酸。

()

4.原核生物的mRNA为多顺反子。

()

5.不同来源的DNA单链,在一定条件下能进行分子杂交是由于它们有共同的碱基组成。

()

6.Tm值高的DNA,(A+T)百分含量也高。

()

7.多核苷酸链内共价键的断裂引起变性。

()

8.自然界中只存在右旋的DNA双螺旋。

()

9.核酸中的稀有碱基是核酸合成时发生错误引起的。

()

10.在较强的碱性条件下,DNA中的嘌呤碱会脱落,形成无嘌呤核酸。

()

11.病毒中的核酸都分布在蛋白质外部,易表达它的遗传特性。

()

三、名词解释

1.增色效应2.分子杂交3.Tm值4.核酸变性5.减色效应

四、问答题

1.比较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mRNA结构有何不同?

2.什么是DNA的热变性?

这种DNA热变性有何特点?

DNA热变性后,性质发生了哪些变化?

3.DNA与RNA的一级结构有何异同?

练习(五)酶

一、填空

1.全酶是由和组成的,其中决定酶的专一性。

2.酶活性中心处于酶分子的中,形成区,从而使酶与底物之间的作用加强。

3.酶蛋白中既作为质子供体又能作为质子受体,还是一个很强的亲核基团是。

4.酶活性中心的结合部位决定酶的,而催化部位决定酶的。

5.Koshland提出的学说,用于解释酶与底物结合的专一性。

6.胰凝乳蛋白酶活性中心的电荷转接系统是由Ser195,His57,Asp102三个氨基酸残基靠键产生的。

7.酶能加速化学反应的主要原因是和结合形成了,使呈活化状态,从而反应的活化能。

8.酶降低分子活化能实现高效率的主要因素有、、、和。

9.酶的活性中心包括部位和部位。

二、是非

1.酶活性中心为非极性环境。

()

2.核糖酶是核糖核酸酶的简称。

()

3.酶促反应是通过降低反应的自由能,而加速化学反应的。

()

4.全酶是由辅基和辅酶组成的双成分酶。

()

5.酶活性中心的催化部位决定酶的专一性。

()

6.酶蛋白和蛋白酶虽然名称不同,其基本功能是相同的。

()

7.酶促反应即能缩短化学反应到达平衡的时间,又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

()

8.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蛋白质,其它的生物分子,则没有催化活性。

()

9.酶的绝对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作用于某一类特定的底物。

()

三、名词解释

1.酶的活性中心2.酶的诱导契合学说3.酶

四、问答题

1.酶和一般催化剂相比有什么特点?

2.什么是酶的专一性?

酶的专一性如何分类?

3.按照国际系统命名法,根据什么将酶分为哪六大类?

4.酶活性中心有哪些特点?

练习(六)酶

一、填空

1.米氏方程的表达式为,它表述了的定量关系,其中为酶的特征性常数。

2.对于具有多种底物的酶来说,Km值的底物是该酶的最适底物。

Km值越大,表示酶和底物的亲和力越。

3.酶促反应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以反应速度对底物浓度作图,得到的是一条线,以反应速度对酶浓度作图,得到的是一条线,以反应速度对pH作图,得到的是一条线。

4.抑制作用,不改变酶促反应的Vmax,抑制作用,不改变酶的Km值。

5.反竞争性抑制作用使酶的Km值,使酶的最大反应速度。

6.大多数酶的反应速度对底物浓度的曲线是型,而别构酶的反应速度对底物浓度的曲线是型。

7.FAD是的简称,是酶的辅基,其功能基团是。

8.酶的可逆性抑制作用分为、和三大类。

9.影响酶反应速度的主要因素有、、、、

和等。

二、是非

1.别构酶由多个亚基组成,其反应速度对底物浓度的关系图是S型曲线,不符合典型的米氏方程。

()

2.酶的抑制剂可引起酶活力下降或消失,但并不引起酶变性。

()

3.酶的Km值越大,表明酶的底物的亲和力越小。

()

4.用不同的酶浓度测定Km应得到不同的值。

()

5.酶在最适pH下活性最高。

()

6.酶活力随反应温度升高而不断地增大。

()

7.竞争性抑制剂不会改变酶的最大反应速度。

()

8.TPP参与辅酶A的组成,是酰基转移酶的辅酶。

()

9.Km值通常用酶浓度表示,即当反应速度为Vmax一半时的酶浓度。

()

10.别构酶除活性中心外,还有一个或多个别构中心用于调节物结合。

()

三、名词解释

1.酶的最适pH2.别构酶3.Km4.同工酶

四、计算及问答题

1.在一个酶促反应系统中,要使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的90%,所需底物浓度是多少?

2.有50m纯酶酶剂,5分钟内催化生成4mol底物,计算酶的比活力(mol/分钟毫克)

3.1g纯酶在最适条件下催化反应速度为0.5mol/分,计算酶的比活力。

4.某酶的Km值为4.010-2mol/L,当底物浓度为200mmol/L时,求该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的百分数。

5.简述下列因素对酶的Km值及该酶所催化的反应速度各有何影响。

(1)酶的浓度;

(2)底物浓度;(3)竞争性抑制作用;(4)非竞争性抑制作用;(5)反竞争性抑制作用

6.竞争性抑制作用和非竞争性抑制作用有何区别?

练习(七)碳水化合的代谢

一、填空

1.蔗糖生物合成有三条途径,即是、和。

2.在蔗糖磷酸合成酶途径中,葡萄糖的给体是,葡萄糖的受体是。

3.纤维素的葡萄糖之间是以糖苷键连接而成,而淀粉的葡萄糖之间是以键连接而成。

4.直链淀粉的生物合成有、和三条途径。

5.真核生物的糖酵解是在进行的,三羧酸循环是在中进行的。

6.糖酵解过程中,催化不可逆反应的酶是、和,其中最重要的调控酶是。

7.高等植物中发现的第一个糖核苷酸是,它是双糖和多糖合成中的活化形式和的给体。

8.UDPG是一种核苷酸,UDPG是由葡萄糖和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9.当有G—1—P存在时,淀粉磷酸化酶催化形成淀粉时,需要加入,它是键的化合物。

10.用于淀粉合成时的“引子”,要求它的最小分子是。

11.葡萄糖经糖酵解途径,产生的终产物是,产生的能量形式为。

二、选择题

1.UDPG是葡萄糖与哪一种核苷酸结合的化合物。

()

A.ADPB.UTPC.CDPD.CTP

2.纤维素是由葡萄糖残基的哪种糖苷键连接形成。

()

A.-1,6-糖苷键B.-1,4-糖苷键C.-1,4-糖苷键D.-1,6-糖苷键

3.选择正确答案。

哪一种酶是糖酵解中最重要的调控酶。

()

A.丙酮酸激酶B.磷权果糖激酶C.已糖激酶D.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4.下列哪个化合物,含有高能磷酸键。

()

A.3-磷酸甘油醛B.1,6-二磷酸果糖C.6-磷酸葡萄糖

D.磷酸烯醇式丙酮酸E.6-磷酸果糖

5.糖酵解中,下列哪个酶催化不可逆反应。

()

A.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B.丙酮酸激酶C.醛缩酶

D.磷酸丙糖异构酶E.磷酸甘油酸激酶

三、是非

1.六碳的葡萄糖经一步反应即可为两分子的丙酮酸。

()

2.丙酮酸在有氧条件下可转变为乙醇或乙酸。

()

3.蔗糖是重要的双糖,它是由-D-吡喃葡萄糖及-D-呋喃果糖组成。

()

4.-淀粉酶只作用于-糖苷键,-淀粉酶只作用于-糖苷键。

()

5.丙酮酸氧化脱羧形成乙酰CoA是连接糖酵解与三羧酸循环的纽带。

()

四、完成反应方程式

1.UDPG+6–磷酸果糖()+UDP

 

2.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ADP

 

3.丙酮酸+()+HSCoACO2+()+()

4.3-磷酸甘油醛+()+Pi1,3-二磷酸甘油酸+NADH+H+

 

5.

C—O—

+ADP()+()

 

 

五、名词解释

1.UDPG2.糖酵解3.葡萄糖的异生作用

 

练习(八)碳水化合物代谢

一、填空

1.氧化脱羧,形成是连接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的纽带。

2.异柠檬酸氧化脱羧生成-酮戊二酸,CO2和NADH+H+,是由酶催化进行。

3.一分子乙酰CoA,经过TCA循环,氧化磷酸化,彻底氧化成CO2+H2O时,可生成分子ATP。

4.三羧酸循环的调控部位是、和。

5.TCA循环是联系代谢、代谢和代谢的枢纽。

6.真核生物PPP是在中进行,TCA循环是在中进行。

7.磷酸戊糖途径包括两个阶段,即和。

8.6-磷酸葡萄糖通过磷酸戊糖途径氧化时,其受氢体是。

二、是非

1.在TCA循环中,没有分子氧参加,所以TCA循环可在无氧条件下进行。

()

2.1分子乙酰CoA彻底氧化为CO2+H2O时,可生成12分子ATP。

()

3.1分子葡萄糖彻底氧化为CO2+H2O时,真核生物可生成38个ATP。

()

4.TCA循环是生物体内糖降解的唯一途径。

()

5.PPP途径生成的5—P—核糖是合成核酸的原料。

()

6.PPP途径是一个非氧化过程的途径。

()

三、完成反应方式程

1.-酮戊二酸+()+HS—CoA()+CO2+()

2.异柠檬酸+()()+CO2+NADH+H+

3.琥珀酰—S—CoA+GDP+Pi琥珀酸+()+()

四、问答题

1.三羧酸循环有何生理意义?

2.PPP途径有何特点?

有何生理意义?

 

练习(九)生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

一、填空

1.生物氧化进行的方式有、和等三种方式。

2.自由能与氧化还原电位的关系可用公式表示。

3.G即为pH为时的,其值为时,表明是放能反应。

4.E值越小,意味着获得电子的倾向愈。

5.电子传递体在呼吸链中的排列是按标准氧化还原电位由到顺序排列的。

6.真核细胸线粒体上电子进入呼吸链(电子传递链)一般有条途径。

7.两条电子传递链中,电子分别从和开始,最后传递给。

电子传递链中,电子的末端受体是。

8.电子传递链中的末端氧化酶是由组成的。

9.ATP水解掉一个高能磷酸键,还有个高能键。

10.生物体内,键水解时能释放kJ/mol以上键能的化合物称为高能化合物。

11.氧化磷酸化作用的部位是体内膜。

12.关于氧化磷酸化的作用机理,曾提出三种假说,即、和

,其中假说得到较多人支持。

13.真核细胞糖酵解过程产生的NADH只有经过才能把电子交给电子传递链。

二、选择题

1.真核生物细胞内,生物氧化作用在哪种细胞器内进行?

()

A.线粒体B.叶绿体C.高尔基体D.内质网

2.细胞色素属于下列哪一种物质:

()

A.属于简单蛋白B.属于结合蛋白质

C.是色素聚合物D.是细胞内合成的小分子色素

3.选择配对下述有关代谢反应的细胞定位:

()

(1)糖酵解途径A.胞液

(2)三羧酸循环途径B.线粒体内膜

(3)PPP途径C.线粒体衬质

(4)氧化磷酸化作用D.细胞核

4.鱼藤酮抑制哪个部位的电子传递?

()

A.CoQCytbB.CytbCytcC.NADHCoQD.Cytaa3O2

5.一个生物化学反应自由能变化为什么值时,反应为放能反应,反应可自发进行。

()

A.负值B.0C.正值

三、是非题

1.氧化磷酸化与底物水平磷酸化作用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与电子传递过程相偶联。

()

2.解偶联剂不抑制电子传递,但阻ATP的产生。

()

3.真核生物三羧酸循环和糖酵解产生的NADH都能把电直接交给电子传递链。

()

4.在呼吸链中,电子转移的方向是从氧还电位较低的化合物流向氧还电位较高的化合物。

()

5.氧化磷酸化是生物体形成ATP的唯一来源。

()

6.磷氧比(P/O)是指在生物氧化中,生成1个ATP所消耗的氧原子数。

()

四、名词解释

1.氧化磷酸化2.磷氧比(P/O)3.解偶联作用

五、问答题

1.什么是能荷?

能荷的高低与代谢调节有什么关系?

2.典型的解偶联剂是什么?

它与桑格试剂有什么区别?

 

练习(十)脂类及其代谢(生物膜)

一、填空

1.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所需碳素来源是。

2.饱和脂肪酸合成时,乙酰CoA羧化所用的碳来自。

3.在脂肪酸生物合成中酰基的载体为,在脂肪酸-氧化中酰基的载体为。

4.1分子硬脂酸(C18)彻底氧化为CO2和H2O时能生成分子ATP。

5.脂肪酸-氧化中电子受体为和。

6.乙醛酸循环中,关键性酶是和。

7.生物膜中起识别作用的蛋白质是。

8.脂肪(三酰甘油)在酶的作用下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9.偶数碳原子的脂肪酸-氧化作用的产物为。

10.目前普遍接受的生物膜结构模型是。

11.膜脂中的脂肪酸链的长度及不饱和程度与生物膜的性有密切关系。

二、是非

1.生物膜中脂质是生物膜功能的主要体现者。

()

2.生物膜的组装是在一系列蛋白质和酶的作用下进行的。

()

3.偶数碳原子脂肪酸经过-氧化最后降解为乙酰CoA。

()

4.饱和脂肪酸从头合成时携带酰基的物质是ACP。

()

5.饱和脂肪酸从头合成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

()

6.从乙酰CoA合成一分子软脂酸(C16)必须消耗8分子ATP。

()

7.脂肪酸生物合成所需碳素来源是乙酰CoA。

()

三、名词解释

1.ACT2.BCCP3.脂肪酸的-氧化作用4.生物膜

四、计算及问答题

1.一分子月桂酸(12∶0)经-氧化,三羧酸循环和呼吸链彻底氧化为CO2+H2O时,可生成多少ATP?

计算根据是什么?

2.试述饱和脂肪酸的-氧化不是其合成的简单逆转?

五、完成反应方程式

1.ATP的+HCO3-+乙酰CoAADP+Pi+()

六、选择

1.在生物膜中起识别作用的物质是()

A.膜脂B.磷脂C.糖蛋白D.氨基酸

2.脂肪酸-氧化主要发生在:

()

A.胞液B.细胞膜C.微粒体D.线粒体

3.下列磷脂中哪一个含有胆碱?

()

A.脑磷脂B.卵磷脂C.磷脂酸D.脑苷脂

4.脂肪合成时需要哪些原料直接缩合()

A.甘油和脂肪酸B.-磷酸甘油和脂酰CoA

C.甘油和脂酰CoAD.-磷酸甘油和和丙二酰ACP

 

练习(十一)蛋白质的酶促降解与氨基酸代谢

一、填空

1.细菌中的固氮酶均由两种铁硫蛋白组成,其一是,另一种是。

2.氨的同化有两条途径,分别为生成氨甲酰磷酸和。

3.转氨作用是和相互转变的桥梁。

4.氨基酸的降解反应主要有三种方式,即、和。

5.通过尿素循环,可将转变为尿素,排出体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