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怎样写反思.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261713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怎样写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师怎样写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师怎样写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教师怎样写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教师怎样写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教师怎样写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教师怎样写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教师怎样写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教师怎样写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教师怎样写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教师怎样写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教师怎样写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教师怎样写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教师怎样写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教师怎样写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教师怎样写反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怎样写反思.docx

《教师怎样写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怎样写反思.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怎样写反思.docx

教师怎样写反思

《教师怎样写反思》讲稿

提到反思自古就有。

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成长公式:

成长=经验+反思,他认为,一个人或许工作了二十年,如果没有反思,也只是一个经验的二十次重复。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这些,都说明了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对于我们每一个一线的教师来说,我们必须认识到:

教师只有自己才能改变自己,只有自己意识到自己教学经验的局限性,并经过反思使之得到调整和重组,使自己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去粗取精,自己的教学质量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教育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

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

  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它是我们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如何写好教学反思呢?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共同交流学习:

一、教育反思的概念

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目标,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反思应贯穿于教师的整个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殊任务。

它不仅仅是教学经验、教训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就一节课而言,教学反思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而不只是课后才做的事。

一句话,时时是反思之时,处处是反思之地。

 

根据其在教学过程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的不同,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可以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计划与准备。

在课堂教学前,明确所教课程的内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学生的发展水平、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并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可能产生的教学效果。

(也就是课前反思)

2.课堂的组织与管理。

在课堂密切注视学生的反应,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时准备有效地处置课堂上出现的突发事件。

3.教材的呈现。

这个过程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个核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学生的反应等随时保持有意识的反省,并能根据这些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使之达到最佳效果。

4.言语和非言语的沟通。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言语和非言语的沟通是很重要的,教师应努力以自己积极的态度去感染学生,以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一旦发现沟通过程中的问题立刻设法纠正。

5.评估学生的进步。

教学的效果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他们能力的发展速度与水平上。

因此,教师要采用各种方法评估学生的进步程度,以便于改进自己的教学。

6.反省与评价。

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的课上完后,教师要对自己上过的课进行回顾和评价,分析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合于学生的实际水平,是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等。

二、教育反思的时代价值

反思是教师理解、评价教学实践的一种手段,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和具有伦理性的选择,是对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建构。

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学,课前都要对课进行精心“预设”,但在课堂实施时会出现以下多种结果:

第一,事先的预设比较顺利地“生成”了;

第二,出现“预设未生成”的尴尬局面;

教师根据课前预设,展开教学。

不少教师在实践中也发现学生的认知基础高于预设时的估计,但是教师担心任由学生发挥会影响接下来的探索活动,而且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随机生成,缺少预设如何调整的准备,担心教学会因此而“乱”。

所以教师往往是利用自己的“权利”,有“技巧”地将学生的生成扼杀于摇篮之中,以换取教学的“严谨与流畅”。

例如《圆的周长》教学环节:

教师请学生动手测量圆形实物或图形的周长。

一开始,教学按照教师的预设有序展开。

师:

说说你们是怎样测量这些圆的周长的?

(教师话音未落,教室里就已经小手如林了)

生1:

我先用绳子沿着硬币的周长绕一圈,然后量出绳子的长,就是硬币的周长。

生2:

我是将象棋子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就知道了它的周长。

还有一个画在纸上的圆没有反馈,而下面高举的小手已经很稀疏了,教师心里稍稍踏实了一些。

师:

要知道这个画在纸上的圆的周长,还能用刚才的办法吗?

这时,教师多么希望学生齐声回答:

“不能!

太麻烦了!

”但事与愿违,下面的小手伸得更高了,一个戴着眼镜的小男孩忍不住叫了出来:

“行的!

行的!

”边说还边跑到了投影仪前,用绳子仔细地沿着圆周绕了一圈。

师: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样做方便吗?

(生齐:

不方便!

这时,几乎所有的小手都放了下去,那个戴眼镜的小男孩也耷拉下了脑袋,教师心里暗暗高兴。

可没等教师将教学纳入轨道,不少放下去的小手又倔强的举了起来,教师心想:

“坏了!

“老师,我只要用尺量出这个圆的直径,再乘以3.14就可以了”。

教师心里咯噔了一下,心想:

“糟了,下面要探索的结论都被他说出了,怎么办?

”教师的思维高速运转了起来。

第三,虽然教学出现了“意外”,但教师通过巧妙引导,获得了“非预设生成”的意外收获。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生本意识”,把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作为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关注知识技能目标达成的同时,更加关注过程性的目标的达成。

当学生的回答与我们的教学设计出现矛盾时,应给学生表达和表现的机会。

上述教学片段中,虽然教师在预设时并没有考虑到一些学生已经知道了圆的周长计算方法这一事实,但教师没有被自己的教案所束缚,而是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认识,变预设中对未知的探索为对猜想的验证,有效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使教学更具生命活力。

师:

3.14是什么意思?

生:

3.14就是圆周率。

师夸张的问道:

圆周率是什么东西?

(生大笑)

生:

我从书上看到祖冲之发现圆的周长大约是它直径的3.14倍。

这时,又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补充道:

我还知道这个圆周率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

(教室里响起听课教师热烈的掌声)

师:

这两位同学真厉害,知道的这么多。

他们认为“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3.14倍”,这个结论可靠吗?

你们验证过吗?

(教室里一下子变得那么安静,而从那一双双明亮的眼睛中,教师分明读出了疑惑,专注和脑海中正欲奔腾而出的思维浪花)那么,我们暂且把这种说法称为“××猜想”吧!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想办法验证“××猜想吧”。

其实,课堂上预设再充分,绝不可能考虑到教学生成的全部内容。

如果教师课后能对这些结果和过程及时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就能对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获得规律性认识,从而提高教学的自我监控能力。

长此以往,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会不断提高,后续教学行为会越来越合理,学生的“主动生成”会不断取代“被动接受”,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会不断得到提升。

当前老师们在反思中存在以下问题和现状:

1、反思流于形式,敷衍应付

 教师在观念上对教学反思的认识不足。

把写教学反思看做是一种任务,一种负担,往往是为了应付检查才勉强完成。

这样,教学反思的撰写就流于形式,教学反思的实际价值根本没有得到切实的体现。

 再加上小学的教学任务普遍繁重,教师想进行高水平的教学反思也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2、 不知反思什么

许多教师把反思当做小结,不知反思什么。

教学反思应以教师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以教学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本质是理念与时间之间的对话。

这种反思不是教学的经验与教训“小结”,而是反省、思考和解决教育过程中各个反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性质。

3、零散而不系统

目前,教学反思在内容方面比较分散、零碎,缺乏系统性。

一些老师常常是这次反思某个问题,下次又反思另一个问题,结果是每个问题都是泛泛而谈。

这样的反思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效果并不明显。

4、 没有真正认识到反思是一种教育的研究工作

教学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对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成长。

把教学实践中的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再来指导实践。

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升自我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行为,就可以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但很多教师没有真正认识到反思是一种教育的研究工作。

5、教学反思的方法单一

大多数教师的反思活动是通过教师个体来实现的,显得有些单一和封闭。

事实上,反思可分为集体反思、对话反思和个人反思等。

教师单独进行,只是单纯的内省反思活动,难以深入,容易陷于自己的思维定势而跳不出来。

因此,教师还应该加强与同事的交流对话,尝试进行集体反思,探索多样化的反思方法——同伴互助。

教育反思在教师成长中的作用表现在:

(一)问题意识的培养

教师在进行教育反思活动时,首先要学会做一个有心人,经常琢磨,学会在貌似没有问题之处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

例如:

教育教学过后,教师需要静下心来思考:

1、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目标要求?

2、我的课堂中是否关注了每一个学生?

学生是否在进行高效、优质的学习?

3、在教学中还存在什么问题?

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怎样的策略与措施更有效,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

4、“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

或许,老师们刚开始写反思日记时,是强迫自己进行的,但经过了一段时间后,就会慢慢增强对问题的敏锐性,善于发现问题,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二)批判性思维习惯的养成

在我国,大多教师习惯于专家怎么说自己就怎么想,领导怎么安排自己就怎么做,缺乏批判性的思考。

通过反思,教师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提升自己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学术型”和“创作型”角色的转变。

(三)教学实践合理性的追求

教育反思能让教师学会发现问题、分析探讨问题、解决处理问题的方法;引领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养成自己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习惯,让教师成为教育的思想者、研究者、实践者创造者。

三、教育反思的内容

教学反思一般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反思。

课前反思——是与文本的再一次对话,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学生的发展水平对自己备课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手段进行检查,并预测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怎样处理这些问题,同时还要预测可能的教学效果。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做教学前的反思.其实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课中反思——是教师在课堂上密切注意学生的反应,随时准备有效地处置课堂上出现的突发事件,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机智。

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如果没有沟通,你永远也不可能了解学生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是怎样想的,也就不可能通过观察而积累起丰富的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课后反思——可以分阶段进行,如每天课后反思自己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第二天批改作业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在什么地方还不太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自己第一次反思的差距等;每个单元教学后根据检测情况反思学生的掌握情况,下一步如何改进或补救;学期末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提出一些经验和问题,重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定位。

课后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教育反思不在多,贵在精。

可以记录以下内容:

1.记课堂生成。

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如何,学生的讨论有哪些精彩的成果,课堂上生成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为教师的下次备课提供可借鉴的素材,使备课中的“备学生”有据可依。

【例如:

《圆柱的认识》】

反思:

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个环节——以手里圆柱为研究对象,小组观察、讨论、记录、并说明此特征你是用什么方法,通过什么渠道获得的。

其中的一个环节,孩子们的回答很值得记录。

经过观察圆柱的高,你发现什么?

生:

圆柱有无数条高。

生1:

两个底面圆的半径上有无数个点,每两个相对应的点连接起来就是一条高,所以圆柱高有无数条。

生2:

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圆柱的高也有无数条。

生3:

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长方形的两条长是平行的,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高就有无数条。

生4:

我们想象一下,把圆柱的底面无限延伸,由于两个底面是平行的,那么无限延伸的这两个面之间的任一距离都是圆柱的高。

2.记下规律。

课堂教学中教师总会有所感悟,应该及时地将这些感悟记下来,从中发现点滴的教学规律,并思考提炼出实用而有所创新的课堂教学方法。

案例描述:

我教学“乘法的简便算法”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

在班上选择了全班公认数学最优秀的和最差的进行口算“比赛”,两组题目如下:

1、32.4 ×( 73+27)  72.5×(8.9+1.1)  2、32.4×73+32.4×27  72.5×8.9+72.5×1.1  比赛的结果当然是成绩差的获胜,顿时全班学生从疑惑不解到热情高涨,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意见,“气愤”比赛的不公平:

两组题中,乘整百、整千当然简单一些……

课的发展如设计一样顺畅,但是“比赛”学生的表现却令我时至今日仍然不能平静:

2名“优秀”学生都在不发表任何意见的基础上独自伤心的哭了,而2名“差生”表现大同小异:

眼里闪过一丝得意,但是脸上没有一丝的笑容,他们体现出的“荣辱不惊”令我记忆犹新,那不是许多成大事者追求的境界吗?

当学生作业时,我立即叫过“优生”,向他进行了简单的解释。

课后我向学生道歉(老师没有考虑你的感受),并重点帮助他分析了“哭泣”的原因,希望他在遇到困难时,变得更坚强和从容。

对差生我问他为什么胜了不高兴呢?

我表扬了他的进步,鼓励他继续努力,这时我看到了他开心的笑容。

案例反思:

反思一:

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

本节课的情景创设目的是为了激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差生比优生算得快的“意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发现题目特征,理解简便算法的实质是“凑整”。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对于多数学生而言,课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当我看到“优生”那哭泣的表情,差生体现出的“荣辱不惊”时,我知道对他们我失败了,显然这不是他们的精神需要。

反思二:

教学中应该考虑对差生更多鼓励,对优生进行挫折教育

差生体现出的“荣辱不惊”使我想到了“小学数学教育网”上网友讲的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

一位老教师到农贸市场去买菜,遇到当年他教的一名做小生意发了财的学生,正在卖鸡蛋的学生热情的邀请老师去吃饭,老师说:

“卖鸡蛋这样的工作你不觉得难为情吗?

”学生说:

“这和当年您教育我的情形相比,算不了什么……”。

这个故事主要讽刺老师对待差生的教学行为,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正如学生比赛胜了也不敢“声张”,是啊!

我们真的应该给差生更多的阳光,不仅让他们可以经受挫折,还能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全的人格。

从另一个层面看:

学生得益最大的竟然是老师的“关照”。

他在无数次的挫折和打击面前变得坚强,而这种品质将使他终生都会享用它的利息。

所以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课,而学习上一帆风顺的优生,却很少遭受挫折,所以才会在一次不正规的比赛“输”掉后哭泣不已。

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优生”几乎是在“优待”中成长。

身上存在害怕困难、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差等特点。

事实上,孩子们的一生中不遇挫折是不可能的。

老师有责任早一点让他们具有免疫能力。

让他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从容不迫,不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

因此,老师在教育教学中还应注意设计教育环境,不要一味给学生营造一切需求都能轻易得到满足的教育环境,更不要阻碍他们适当接受困难和挫折磨练的机会。

3.记下精彩。

在课堂教学中的精彩之处应该在备课中批注、勾画。

这些记号可以用固定的色彩做上醒目的标记,并在旁批上做上点评,这样不但可以为下次备课提供捷径,还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进行资源共享。

如:

有时精彩的导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特别活跃;有时恰当地运用了某种成功的教学方法;有时教师灵机一动,有了解决问题的妙想;有时课堂教学中的某一应变措施特别得当;有时开展探究合作活动取得意外的成功;有时某些教育思想得到了有效的渗透;有时备课未曾考虑到,而在课堂上突然闪现出灵感的火花。

成功的教学,体现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思维,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合理地挖掘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这些闪光点又是提升我们自身教学能力的有效资源,如果能及时的进行教研整合,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画角》反思:

生成往往是教师预设下的生成,学生仍然是在教师的教案“导演”中不断地“中计”,走进教师预设好的一个又一个口袋。

这一节课,我在预设的过程中没有想到会有学生提出"断角的三角尺如何画角"的问题。

但是我及时地改变原有教学设计,打破"教学定势",让学生在发现真实问题中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案。

这节课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个意外,学生用自己的三角板画出了60度、45度、90度的角,这时一个学生突然叫起来,“老师,我的这个三角板断了一个角,这个角不能画成尖尖的了,变成了这个摸样。

”“同学们,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怎样才能画出一个原来的角呢?

精彩记录:

“老师,我们组讨论发觉如果将这两条线延长下去,就会得到一个角,我用量角器量了一下,这个角正好是30度”,一个学生发现新大陆似地叫了起来。

他的发言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许多学生都按照他的说法开始了试作,“真的,真是这样!

”他们激动地叫起来。

师:

“现在同学们会用三角板直接画出30度、45度、60度、90度的角,但是老师还会用三角板画75度、105度等许多角,你们会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如果说刚才学生的思维已处于预热状态,那么现在学生的思维则处于高温状态,"老师我画出了15度的角""老师我画出了105度的角""老师我还画出了195度的角"……此时课堂上没有一个坐着不动,没有一个不在思考,他们不断地动手实践,不断地有新的发现,书本上"如何画角"的文字叙述已经不再显得重要,我不适时机地将他们成功的经验反馈给大家。

4.记下败笔。

有成功,就有失败。

对课堂教学中的败笔进行回顾、梳理,并探究剖析其根源,有利于教师自身快速成长、迅速成熟。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活动,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如:

教材内容处理得不妥;教学方法选取用不佳;师生间的教学活动不够协调;教学效果不太理想;教学中出现了一个看似很小却无从下手的问题,使自己处于尴尬的境地;学生活动组织的不够严谨;活动的内容没有价值等等。

如果教师在每堂课后都能仔细查找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对课堂活动失败的原因认真地剖析,多积累“案例”,同时对症下药寻找解决“方案”,就会收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

我在《重叠问题》一课,存在的不足:

1、对于学生出现的一些回答,不敢追问。

比如在提到“你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表格变得美观些呢?

”,有学生回答“我用分数来表示!

”,我随口表扬了一句,如果能追问“你怎么用分数来表示呢?

”,就能让学生把他的想法完全展示在大家面前。

同样,在做拓展练习时,有学生认为可能是一种花,我应该追问“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呢?

”,就可以让学生更加及时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2、教学的最后,我其实还设计了一个“现场调查”的环节,可是因为紧张以为没时间了,临时把它改成了学生的课后作业,导致提前了大约2分钟下课。

这些都成了无法弥补的遗憾了,只能在以后的教学生活中多多锻炼,多多提升。

争取让遗憾变成不再遗憾,向完美靠近!

5.记下灵感。

在课堂教学中,随着师生思维火花的碰撞,有时教师会从学生那里得到灵感,甚至产生顿悟。

这里一定要将这些“智慧的火花”记录下来。

【平均数教学片段】:

当人数相等的情况下比较总数就行了,“三人对四人,三人拍得次数比四人还多”,看到这个比-赛结果我一下子愣住了,这跟我预想的完全不同。

生:

还是蓝队赢了,蓝队三人一共拍了141下,红队四人一共拍了140下,蓝队就是有实力。

要不干脆让他们重新再来一次比赛,也许会产生我设想的结果。

但我马上又镇定下来,对自己说:

结果不可能更改,更不能重来,要把意外转变成有效的教学资源。

师:

如果让红队再多拍一下,也是141下,这样红队和蓝队就打成平手了。

生:

就算是红队也是141下,那也不能是平手,人数不一样,这样比不公平。

师:

怎么比才公平呀?

生:

分别把红队和蓝队每个人拍的次数和在一起平均平均就行了。

师:

同意他的想法吗?

那你们就按他说的平均平均看看。

生:

红队:

140÷4=35(下)蓝队:

141÷3=47(下),蓝队胜利了。

师:

其实同学们通过计算出来的结果就是两个队拍球的平均水平,也就是平均数。

生:

140和141虽然总数就相差1下,但平均数却相差12下。

生:

我知道了,当人数不相等时,比较总数不能真实地反映两个队的水平,只有比较平均每人拍多少下才行。

反思:

因为有了这节课对意外的巧妙处理,我才收获了这节课的精彩,课堂之所以是充满活力的,就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

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

生成的课堂需要教师展示学生的真实学习过程,及时调整预设的内容,不能拘泥于原来的教案不放。

一句“红队再多拍一下就和篮队打成平手了”,把学生引入新的天地。

巧妙地引入“平均数”这一概念。

这样的教学才会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我们才能收获到课堂的精彩。

四、怎样记课后反思?

在进行以上记录时,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①勾画圈点。

直接在备课教案上进行圈点勾画并进行批注,能够起到醒目的提示作用。

②旁批。

许多教师都习惯在备课本上留出一点空间作旁批,旁批能够起到及时的修正、强调作用。

③课后集中的记录。

如果教学设计有大的调整或上课过程中有精彩的片段,可以及时地集中记下,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如果上课后有需要及时补充的环节也可记下,抽时间给学生查漏补缺。

(补充图片:

北郊小学教师的备课本)

贵阳市北郊小学要求教师开展了以反思为形式的二次备课,其目的就是要让教师明白,教学需要不断形成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需要抬头看路,不断反思,不能埋头拉车,默默耕耘。

二次备课反思应该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

因为提前一周备课容易遗忘,因此二次备课的最佳时机是上课的头一天。

(1)备教材、备教参,二者结合

二次备课中研究教材、教参,可以促进教师不断学习。

在熟悉教参的基础上进而理解教材,不断达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娴熟程度。

如:

要求教师要在教参书上经过思考做旁批,对本节课教学重点、难点、新知要求达到的目标等等要在教参旁边做相应的批注。

【显示图片】

(2)备课堂教学困惑

二次备课中研究课堂,可以促使我们进行草根科研。

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会遇到很多困惑,如:

数学活动的有效性问题、怎样进行情境创设、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等问题,将这些问题和困惑进行分析,记录在备课本的相应环节,通过查找理论书籍指导实践,实践下来效果如何等等都可以做旁批。

在课堂实施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理论,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撑草根科研,使教与学更富有系统性,在研究中有助一线教师出成果。

(如:

有效提问)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

纵观我们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们往往没给孩子们提供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包办过多,始终想快速告知学生知识结果。

在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