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石化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262220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6.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石化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湖北省石化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湖北省石化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湖北省石化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湖北省石化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湖北省石化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湖北省石化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湖北省石化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湖北省石化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湖北省石化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湖北省石化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湖北省石化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湖北省石化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湖北省石化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湖北省石化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湖北省石化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湖北省石化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湖北省石化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湖北省石化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湖北省石化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石化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docx

《湖北省石化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石化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省石化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docx

湖北省石化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

循环经济与我省石化行业发展对策

 

引言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战略目标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正成为当今世界的一股潮流和趋势,并为世界各国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契机。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战略。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如何实现我省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已刻不容缓。

石油化学工业是我省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我省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石化行业又是资源和能源消耗大、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行业。

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我省石化行业的许多企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开始重视清洁生产、节能降耗,积极采取措施,治理环境污染,对我省环境质量的改善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并涌现一批循环经济典型。

但从行业的总体情况看,在资源利用率、单位能耗、污染物排放、生态产业链的发展等方面,不仅与国际先进水平也与国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为了更好地贯彻国家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方针,落实湖北省石油化学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目标,研究我省石化行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对策,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组织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省石化行业投资促进中心等单位的有关专家组成的“循环经济与我省石化行业发展对策”课题组。

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我省部分重点石油化工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形成了《湖北省重点化工企业循环经济调研报告》(附件一)。

课题组借鉴国内国际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针对我省石化行业的现状,提出了我省石化行业实施循环经济的主要任务、总体目标、主要指标、工作重点、具体措施和政策建议。

同时征集和整理了省内外石化行业循环经济支撑技术(附件二)用以推广和应用。

此外,作为本课题的延伸,课题组成员单位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应企业的要求,为湖北楚源精细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制订了“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附件三),以供业内的企业借鉴、参考。

一、循环经济及国内外的实践与经验

(一) 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战略目标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为世界各国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契机。

循环经济是以物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倡导在经济发展中坚持“低消耗、高利用、再循环”,是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的三条基本原则是:

减量化、再使用和资源化,即三R(Reduce,Reuse和Recycle)原则。

所谓“减量化”原则,有两个含义:

一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减少污染排放,实行清洁生产;二是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也包括产品的包装简化和产品功能的扩大,以达到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目的。

所谓“再利用”原则,要求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尽可能重新变成可以重复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有害的垃圾,即从原料制成产品,经过市场直到最后消费变成废物,又被引入新的“生产――消费――生产”的循环系统。

所谓“资源化”原则,要求产品和包装器具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和反复使用,而不是一次性消费,使用完毕就丢弃。

同时要求系列产品和相关产品零部件及包装物兼容配套,产品更新换代零部件及包装物不淘汰,可为新一代产品和相关产品再次使用。

其中减量化原则具有循环经济第一法则的意义。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式,它具有三个重要的优势:

一是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二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赢”发展;三是将生产和消费纳入一个有机的持续发展的框架中。

循环经济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包装资源消耗)和消费(包装废物排放)有机地联系起来。

这些层面包括:

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共生的企业生态网络;城市内部的资源循环利用;区域或整个社会的废弃物回收和再利用系统。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自身的独立特征:

一是新的系统观,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组成的大系统。

二是新的经济观,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

三是新的价值观,循环经济价值观是将自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而且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是新的生产观,循环经济的生产观要求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在生产过程中要求遵循“3R”原则,尽可能地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统一,真正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五是新的消费观,循环经济的消费观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考虑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二) 循环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

  循环经济观正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一股潮流和趋势。

然而其发展都经历了从人类的环境危机到联合国通过的《21世纪议程》的行动计划、从末端治理到清洁生产、从清洁生产到现在的循环经济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

1、      人类的环境危机及《21世纪进程》

在人类活动中生产是与环境发生作用最频繁、最密切的部分。

环境问题是指人类活动给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这两大类。

环境问题贯穿于人类发展的整个阶段。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的差异,环境问题的类型、影响范围和程度也不尽一致,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自人类出现直至工业革命为止,是早期环境问题阶段;从工业革命到1984年发现南极臭氧空洞为止,是近现代环境问题阶段;从1984年至今为当代环境问题阶段。

十八世纪兴起的工业革命,既给人类带来希望和欣喜,也埋下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潜在威胁。

西方国家首先步入工业化进程,最早享受到工业化带来的繁荣,也最早品尝到工业化带来的苦果。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环境公害事件”层出不穷,导致成千上万人生命受到威胁,甚至有不少人丧生。

当前世界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森林破坏与生物多样性减少、大气及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国际水域与海洋污染、有毒化学品污染和有害废物越境转移等。

由此,人们逐渐认识到,治理环境问题已刻不容缓。

自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以来,人类为保护“唯一的地球”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992年6月,联全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通过了《21世纪议程》,这是一个广泛的行动计划,涉及与地球持续发展有关的所有领域,给各国政府提供了至21世纪来的行动蓝图。

因此,各国必须制定和组织实施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政策,以迎接人娄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

2、      从末端治理到清洁生产

由于工业活动是造成污染问题的主要根源,因此,自工业化革命以来的环境治理主要集中在工业环境治理。

然而长期以来人们采用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办法,又称“末端治理”。

这种污染治理的模式导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资源日趋短缺的局面。

工业发达国家在对其经济发展过程进行反思的基础上,认识到不改变长期沿用的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来推动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必须寻找污染的根源,进而避免产生污染,这就是清洁生产。

所谓清洁生产,联合国在1989年提出这一术语时提出,清洁生产是对生产过程、产品及服务中不断采用的一体化预防性环境策略,它可以全面提高效率以减少产业发展对人类与环境的危害。

清洁生产既是一种战略,体现于宏观层次的总体污染预防,又可以从微观上体现于企业采取的预防污染措施。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不同在于:

末端治理把环境责任只放在环保研究、管理等人员身上,把注意力集中在对生产过程中已经产生的污染物的处理上,具体对企业来说只有环保部门来处理这一问题,因而是消极、被动的办法。

而清洁生产是要引起决策者、研究开发者、生产者、消费者,也就是全社会对于工业产品生产及使用全过程对环境影响的关注,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办法。

而且推行清洁生产包含了末端治理,是更为有效的措施。

3、      从清洁生产到循环经济

虽然清洁生产具有多方面的优势,然而废物资源化、循环利用在清洁生产中还无法得到很好地应用。

因此,对于推动整个产业界走向可持续发展,为人类提供对环境友好的产品和服务还缺乏足够的推动力。

为此,生态学家、环境学家和产业界都在不断扩展和深化清洁生产的概念和内容,一种系统化和一体化的新的环境管理理念应运而生,这就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工业生态学,这就是循环经济的本质,即以工业生态形式出现的循环经济。

由此可见,清洁生产是循环经济的基石和重要途径,循环经济是清洁生产的扩展。

它们有共同的时代背景,都是为了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应运而生的;它们有共同的实现目标和相通的实施途径。

循环经济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其核心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重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的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率。

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实现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双赢,可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三) 国外实行循环经济的实践和经验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循环经济已经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不仅发达国家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活动,而且在发展中国家迅速得到推广。

英国是立法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它是世界上最早实施清洁生产立法的国家之一。

早在1875年,就制定了清洁生产、环境保护相关的《公共健康法》,1972年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控制危险废物的法律《有毒废物处置法》,随后又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废弃物管理法》、《污染预防法》等一系列法律,以促进经济社会结构循环式发展。

为使这些法律得以顺利实施,英国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其核心是实施废弃物循环综合利用。

这些措施包括:

一是增加对废弃物产生及运输的严格控制,创立新的废弃物管理系统;二是采取经济手段,鼓励清洁生产,限制排放污染物;三是设立专门执法机构,使立法与执法分立。

英国还在最小排放区建设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日本循环经济的特点是资源再生形成产业。

近年来,日本各类资源再利用的工厂遍地开花,而且已经发展成为新的产业,其产业规模正发展到近100亿美元。

专家估计,10年后,包括资源再利用产业在内的环保产业,总规模可达1000亿美元。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依法建制,优惠处罚并举。

日本已公布了《推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有效利用资源促进法》、《家用电器再利用法》、《汽车再利用法》等等。

这些法律强制性地要求企业必须回收和再利用所生产产品,否则将追究其责任,甚至被处罚。

在法律的约束下,企业不得不主动上门回收产品,进行再利用。

同时,日本政府在资金方面给予优惠,扶植刚刚起步的资源再利用产业,如提供40%--70%的补贴,给予特别退税的优惠等。

象瑞士、新加坡这类资源贫乏的国家,是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它们优先发展第三产业,以旅游业为主,同时提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鼓励投资循环经济。

端士联邦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规范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工作,鼓励全民回收利用可再生资源,如全国废弃塑料瓶回收率已超过80%,废旧电池回收处理率已达65%以上。

新加坡政府公私机构及民众三方合作,订立了保持健康生活环境的十年规划,提出了废物处理、清洁空气、自然保护等24个项目的155个行动计划,并定期进行检查、评估、监督及落实,特别是垃圾减少和废物循环工作卓有成效。

美国是以生态工业带动循环生产。

生态工业园区是工业生态学的实践,工业生态是指依照自然界生态过程的物质循环方式来规划工业生产系统的一种工业模式。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生态工业园已作为一个新兴的工业生产理念在美国引起了政府、科研机构及工商企业的高度重视,美国政府在“总统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下面设立了“生态工业园特别工作组”,并指定4个社区作为生态工业园区的示范点,目前全美已建有20多个生态工业园区。

这些园区是一个包含着许多工业企业,也包含农业、居民区等的区域系统,每个企业内部都要实现清洁生产,以减少废物源,而在每个企业之间实现废物、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达到尽可能完善的资源利用和物质循环以及能量的高效利用,使得园区对外界的废物排放趋于零。

美国生态工业园区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虚拟生态工业园区,这类园区并不严格要求其成员企业在同一地区,通过建立计算机模型和数据库,建立起成员间的物料或能量联系。

虚拟生态工业园可以省去一般建园所需的土地及设备购置费用,避免进行大量的工厂迁址工作,其缺点是需要较高的运输费用。

二类是现在改造型,这类园区对现存的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在区域进行废物和能量的交换,园内建立生物燃料发电设备向企业提供电力,园内所有企业都采用可持续性生产方式制造可持续产品。

三类是全新创建型,这类园区主要吸引具有“绿色制造技术”的企业入园,并创建一些基础设施使园内企业间可以实现废水,废热等的交换。

与传统工业园区相比,生态工业园区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一是园区的基本理念以“工业共生”与工业生态学为核心,从根本上消除发展与环境的矛盾;二是由企业组成的社区,不是单个企业的简单总和,而是通过协作生产提高生产力;三是具有生态工业的创新精神,通常一个企业的废料往往与另一个企业的进料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园区管理者和成员企业探索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改变某种产品设计或改良某种副产品的质量以求该副产品适应一个企业的进料要求。

纵观世界各国发展循环的理论与实践,他们理念先进,措施具体,效果明显,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

首先是完备的立法和严格的执法,这是推动循环发展的根本保障。

其次必要的经济支持、经济激励措施特别是政府的调节措施,这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三建立生产工业园区,发展生态产业链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示范。

第四以政府绿色采购来启动和引导市场需求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

此外,依靠科技进步,构建技术支撑体系,充分发挥公众和中介组织的作用,也是推动循环经济可采取的重要措施。

(四) 我国实施循环经济的情况

1.经历的三个阶段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大体也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当时在实际生产中强调“三废”的回收利用,已具有循环经济的萌芽。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002年,是在环境压力下对循环经济理论认识的深化阶段。

随着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政府和民众的环境意识开始觉醒,治理环境污染开始由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转变,清洁生产和减少消耗成为环境保护部门的重要问题,发展经济生态系统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

在这一阶段,我国积极参与实施联合国环境规划暑制定的《清洁生产计划》,并在发展中国家中首先制定了《清洁生产促进法》,第三个阶段。

从2003年起进入到循环经济理论和实践的推进阶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短缺与环境制约一样将会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瓶颈,提高资源利用率,不再仅仅是环境保护的需要,而是涉及国家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循环利用资源,将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再生利用为外在表现形式的循环经济模式,就成为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两大难题的重要出路。

因此进入2003年后,我国不断深化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同时,开始加快循环经济实践的步伐,范围也不断扩大,从企业层次到生态工业园区,进而扩大到城市或省区,并取得一些成绩和经验。

2.化工企业和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成功的典型案例

(1)从企业层面来看,近年来,国内涌现了一批以规划、构建特色生态工业链为目标的企业或企业集团,如鲁北化工厂生态工业模式就是石化行业的代表。

其特点是通过开发高技术含量的补链技术和工艺,以工业废弃物磷石膏以及海水为主要原料,开发两条生态产业链,创建发展生态工业,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这两条生态产业链为:

一是石膏制酸技术生态工业链。

鲁北化工依托早期的技术成果建成了我国第一套磷铵、硫酸、水泥联合生产装置。

用生产磷铵排放的废渣磷石膏制造硫酸并联产水泥,硫酸又返回用于生产磷铵,使上游产品废弃物成为下游产品的原料,资源在生产全过程得到了高循环利用。

二是“一水多用”生态产业链。

就是使海水在海水蒸发净化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分布调节,实现初级卤水养殖、中级水提溴、饱和卤水制盐、盐碱电联产、高级卤水提取钾镁、盐田废渣盐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的良性循环资源的综合利用。

鲁北化工的这两条产品产业链由于原料费用低,产品成本低,同样的磷铵、水泥和溴素,其成本比单项生产厂家低30―50%,从而大大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带动了化肥、化工建材、盐水等项目群的发展,促进综合经济的增长。

(2)从生态工业园和园区层面看,全国各地化工园区的建设方兴未艾,特别是长江下游两岸和浙江东部就已建成了南京、常州、张家港,泰兴、南通、上海等化工园区,有的已经或正在进行生态工业园区的实践示范。

如上海化工区探索了一条“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新路。

其特点是:

一是产业链形成于开工之始。

即从招商引资开始,精心编制了一条上、中、下游企业的一体化产业链。

如中石化与英国BP公司合资的上海赛料90万吨乙烯工程居上游,中方与巴斯夫合资的联合异氰酸酯工程、德国拜耳公司聚碳酸酯等项目在中游,德固赛公司的精细化工诸项目在下游,各企业在化工原料、中间体、产品、副产品及废弃物等方面互供共享,改变了传统工业生产体系中各家相互独立、资源浪费的旧貌。

二是生产流程依“邻居”而调整。

如天原集团生产30万吨聚氯乙烯。

按传统的生产模式是将20万吨的氯气与15万吨的乙烯反应生成,而现在20万吨氯气先送到巴斯夫公司生产出29万吨MDI/TDI,同时回收副产品氯化氢,再被送回天原公司,与乙烯“配对”生产出氯乙烯,这样实现了一份氯在两个企业“打两份工”,氯的利用率提高了1倍,污染却减半,成本可降低近3亿元。

三是“吃干榨尽”是追求的目标。

对于园区内化工企业副产的蒸气回收,用于发电、供热,每年可发电量1亿千瓦时。

并开启中水回用项目,将污水厂出水处理至中水,回用供绿化喷灌、道路和车辆清洗、景观用水等。

赛科在乙烯生产中产生的废焦油,被哥伦比亚化学公司引进,生产碳黑,用作汽车轮胎的添加材料;天原烧碱项目产生的盐泥,也被作为下家的原料,生产人行道板。

正是这种一体化循环生产发展模式,使企业间资源利用最大化,能耗下降约30%,投资成本降低近半。

(3)城市和区域层面看,上海市和贵阳市的经济发展都具有代表性。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长江三角洲的龙头,通过发展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将循环经济建设尽可能融入经济结构调整、城区改造、产业布局优化以及生态建设等各项工作中。

如通过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及发展其它环保产业,发展轨道交通和优化道路结构减少大气污染,扩大绿化面积,保护耕地和湿地等。

同时注重法律规建设,制定水价、SO2排放收费等环境经济政策,严格执行国家环境法规。

多年的实践使得上海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保护也有很大程度的改善,2002年获得了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颁发的“可持续发展成就奖”。

贵阳市作为西部开放城市,敏锐地抓住循环经济建设的机遇,做出了以循环模式建设生态城市的重大决策,并规划了“实现一个目标,转变两种模式,构建三个核心系统,推进七大循环体系建设”的建设方案。

其中七大循环体系是:

磷产业循环体系,铝产业循环体系,中草药产业循环体系,煤产业循环体系,生态农业循环体系,建筑与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循环体系,旅游和循环经济服务产业体系。

这七大循环体系所涵盖的行业占GDP总量的比重,到2005年达到75%,2010年达到78%,2020年达到83%。

此外辽宁、江苏等省都在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积极探索,也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

二、我省石化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一) 我国在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最近几年,国民生产总值得到快速增长。

与此同时,资源消耗和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资源短缺,消耗过高。

我国区域辽阔,资源种类繁多,有些资源和储量也位居世界前列。

但从整体上看,我国是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都严重不足,而且资源消耗的增长速度十分惊人。

在资源总量方面,我国的石油储量仅占世界的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9%,铜矿不足5%,铝土矿不足2%。

在人均资源量方面,我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草地资源为1/3,人均水资源为1/4,人均森林资源为1/5,人均石油占有量仅为1/10。

从资源消耗角度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世界工厂”的趋势非常明显,原材料工业和加工工业发展速度快,依靠高投入、高消耗、低效应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消耗过高,浪费严重。

从1990年至2001年,我国石油消费量增加100%,天然气增长92%,钢材增长143%,铜增长189%,铝增长380%,锌增长311%,十种有色金属增长276%。

如今,我国GDP总量占世界4%,而我国的钢材消费量已达到2.5亿吨,接近美国、日本和欧盟钢铁消耗量的总和,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40%,水泥消费8亿吨,约占世界的50%,中国油气资源的现有储量将不足10年消费,最终可采储量勉强可维持30年消费。

在铁、铜、铝等重要矿产品储量上,无论是相对还是绝对,中国都无大国地位。

2.能源供应紧张,利用率低。

我国是一个缺少能源的国家,人均能源占有量为世界人均量的1/7,但我国是属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同时能源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主要是依靠化石燃料(尤其是煤),大量使用,不但造成煤资源的过快消耗,还加重了对环境的破坏。

我国探明石油储量小,近一半需求量依赖进口。

水电资源相对丰富,但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基本上没有增加的空间,并且部分地方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的破坏。

核电因安全和环保问题,发展缓慢。

我国不仅能源供应紧张,而且利用效率低。

与发达国家的能源利用率相比,每百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我国为1274吨标准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

我国要在2020年实现国民经济翻两番,能源已成为瓶颈,并且能源问题已涉及到未来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大事,得到高度重视。

3.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向环境中排放的有害物质大量增加,还有局部地区构成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损害,环境质量逐渐恶化。

目前我国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并且已向农村曼延。

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

一是水的污染,流经城市的江河,由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绝大部分不能作为饮用水,大部分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问题十分严重;二是耕地减少,由于自然灾害,结构调整和非农用占地,每年约损失耕地667万公顷,现有耕地由于工业“三废”的危害、农药的污染、水土流失和干旱,土地恶化十分严重;三是大气污染,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和居民生活用煤排放出大量CO2、SO2,增加了空气中有害物质,导致许多地方发生酸雨,受灾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0%以上;四是固体废弃物的露天堆放,造成空气和水源的二次污染;五是矿产资源无序开采,乱采滥挖,不仅浪费资源,破坏植被,而且造成河流污染,山体滑坡;六是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加快。

环境恶化已构成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以上分析表明,我国国内资源能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过去高速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源的高消耗,导致资源约束矛盾突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加剧。

如果继续沿用粗放性的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

(二)石化行业的特点

石油化学工业是我国基础产业,它为国民经济中农业、能源、交通、机械、电子、纺织、轻工、建筑、建材等工农业和人民日常生活提供配套和服务,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建国后,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已进入世界石油和化工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