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初中化学.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263509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义务教育初中化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义务教育初中化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义务教育初中化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义务教育初中化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义务教育初中化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义务教育初中化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义务教育初中化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义务教育初中化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义务教育初中化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义务教育初中化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义务教育初中化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义务教育初中化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义务教育初中化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义务教育初中化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义务教育初中化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义务教育初中化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义务教育初中化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义务教育初中化学.docx

《义务教育初中化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义务教育初中化学.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义务教育初中化学.docx

义务教育初中化学

《义务教育初中化学》“分子原子”实验分析与实验教法建议

1.关于教材中碘的受热与冷却。

本实验的目的是要说明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是在不断运动。

碘管一般学校没有,必须自制,具体制法如下:

取一段玻璃管,先将一端在喷灯上封口,冷却后,在玻璃管内放入小米粒大小一块碘,而后将玻璃管在喷灯上微微加热,使玻璃管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将管内的空气排出一部分,而后集中火力,再将另一端封闭即可。

碘管不宜做得太长,一般在10cm左右为好。

此管做为演示实验,可见度较小,建议教师再加以改进。

2.关于教材中硫粉与铁粉混合。

它的实验目的,是为了说明纯净物与混合物这两个基本概念而设计的。

实验没有难度,比较好做。

二、实验教法建议

本章的演示实验较少,教师可以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加以补充。

1.分子的运动性

微粒的运动性,是一切微粒的共性,教师根据手头现有的材料,选择补充下列实验。

(1)气体分子的运动性

①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取一集气瓶有色气体,如溴蒸汽或二氧化氮气体。

将有色气体放在下边,空气瓶放在上边,将中间的玻璃盖片抽去,让学生观察现象。

②实验说明:

溴蒸汽与二氧化氮均有毒,演示后,应将它们拿出室外,以免影响室内空气。

(2)液体分子的运动

①实验装置:

将一支大号试管水平固定在铁架台上。

用酚酞试液在滤纸上,滴一排点后,插入大试管中。

用棉花蘸一点氨水,放在试管口内,管口用胶塞轻轻塞住。

让学生注意观察,滤纸上酚酞试液点的变化。

并追问学生为什么?

同理,也可以用石蕊试液代替酚酞试液;用浓盐酸代替氨水,效果一样直观。

②实验说明:

用酚酞与氨水的演示效果较好,红点更加鲜明、突出;用盐酸与石蕊的现象,不如酚酞与氨水。

若没有氨水,石蕊与盐酸,也可以。

(3)固体分子的运动

①在常温下碘分子的运动。

用图钉在大号胶塞的小头固定一条湿润的淀粉试纸条,将集气瓶微微加热后,放入一小粒碘,并将带淀粉试纸的胶塞,塞入集气瓶口,让学生观察淀粉试纸的变化。

②碘的受热与冷却。

有个实验仪器叫“碘升华球管”,部分学校已经配备。

在演示时,只要将球管竖直放在石棉网上,并在上边凹槽内注入少量水,作为冷却用,在下边用酒精灯加热,即可看到碘分子的运动——升华;碘蒸汽上升到冷却部位,又马上凝结,形成具有一定几何形状的紫色晶体。

这个仪器可以反复使用,现象直观。

③实验说明:

a.集气瓶微微加热,是为了加快碘分子的运动,缩短演示实验的时间。

b.碘升华球管上槽注水,量不要超过水槽容积的1/2,太多容易外溢,加热时容易使球管破裂。

2.分子间的间隔性。

我们说石子与石子之间有间隔,黄豆与黄豆之间有间隔,这些学生都会非常相信,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这部分感性知识。

当你说液体与液体之间有间隔,学生就绝不会相信,因为他们没有这部分的感性知识。

你说分子与分子之间有间隔,当然他们更不相信。

所以建议教师演示分子之间有间隔的实验,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1)具体做法如下:

取一支液液互溶演示管,先在演示管中注入1/2体积的水,然后再注入1/2体积的着色酒精,至演示管a处。

用胶塞将管口塞紧,翻转几次,使管内的水与酒精充分混合,将管直立,让学生观察混合后液体体积的变化,他们立即发现,混合后体积减小,降至刻度b处。

形象的说明了,分子之间有间隔。

(2)实验说明:

①酒精一定要着色,使学生容易观察。

②在化学中,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特性,一般是对物质微观结构及其运动的本质认识。

因此,我们对于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的认识,就要掌握其本质特性。

例如:

初中化学关于分子特性的描述: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很小……肉眼看不见”,“分子并不是静止存在的,而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这些描述不是分子的本质特性,因为这是与其它事物所共有的(如原子、离子、电子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这才是真正描述分子的本质特性。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分析清楚。

化学:

中考化学复习思路——到日常生活中学应用

作者:

佚名文章来源:

本站原创点击数:

599更新时间:

2010-3-3111:

06:

17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教材的不断调整,化学中考试题也出现了新的变化趋势和特点。

例如选择题中经常出现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的题目。

家庭中厨房用的食盐、食醋等经常在试题中遇到,纯碱的用途、变质、发生反应也经常在考题中出现。

这一类题目的知识点难度不高,可部分学生在这类题上往往要出错,这主要是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不会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化学问题。

  忌只重结果不重过程

  我们在化学复习中,除对知识网络进行归纳外,应注重利用化学知识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并提高学生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解决问题要追根溯源,不仅注重本学科知识的前后联系,同时要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比如,溶液的密度与浮力相关题目和植物的光合作用等。

中考简答题主要是考查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而不少学生对这类试题无从下手,即使答完了也往往不知对错。

这主要是学生在平时学习化学和解答问题时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学生在听完老师讲评试卷后的订正,只是简单地记录答案,将答案直接写出来,忽略了解题过程的详细描述。

实际上,考查一个知识点,就是要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要结果,必要的语言叙述和重要的解题步骤,在中考占有很大分值。

信息给予题是近两年中考化学中经常出现的题型,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区分度很大,然而很多学生面对信息题往往束手无策。

其实信息题看似复杂,实则考查的内容和知识点都很简单。

其信息来源主要是来自课本选学部分或课外,学生需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改被动听讲为参与

  学生在化学学习中不能只是一味的被动听讲,而要积极参与分析,去寻找并提出问题。

在复习整理化学知识过程中要非常重视构建知识网络、形成有效的体系。

学生在构建知识网络时应该遵循的顺序:

阅读回顾→建立网络→提出问题→交流与共享→反思评价→巩固练习→矫正提高。

这样的一种学习模式就能培养提取信息、筛选信息、信息加工的能力。

面对信息题不会望而生畏了。

  总之在化学复习中不能依靠大量做题,搞题海战术,复习时的大容量,不等于完全掌握了知识,学生还是要从基础抓起,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仅是得出问题的答案,关键是要从知识点源头上掌握解题的过程与方法。

化学:

注意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作者:

佚名文章来源:

本站原创点击数:

778更新时间:

2010-4-110:

55:

24

 

烟台一中备课组组长王韶波老师认为:

初中课程进行新课改之后,新题型大多已被使用过,考试时几乎不会有太新太难的题,都是平时练习过的。

在最后冲刺阶段中,同学们不用过于紧张,但在平时的练习中要做个有心人,要善于总结规律,对题进行归类。

做到“把练习当作考试,把考试当作练习。

  注意化学的生活应用

  中考化学的复习,夯实基础仍然是关键。

同学们可以根据老师编的提纲,把最基本的问题弄透。

对于基本的概念、定义、化学用语要记忆并能够正确使用。

平时多做练习题,但不要做太难的题。

很多同学由于初三时学得不好,思维能力跟不上,对原子构成等立体感较强的问题上想像能力也有所欠缺,这就需要同学们有意识地去培养化学素养。

王老师说: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其实,化学无处不在,我们吃的食物、穿的衣服、烹制食物的过程,甚至洗涤用品,都蕴含着化学原理,同学们要善于发现,善于思考。

化学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科,初中化学也并不难,只要愿意学肯定是可以学好的。

  建立错题集主攻薄弱项

  第二轮复习主要是一个横向的复习,老师在这一阶段重在串连知识,理清脉胳,同学们要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同学们复习过程中要注意提高课堂效率,不要搞题海战术,少做无用功。

做题时要认真,对做错的题要弄清楚做错的原因。

“不少同学做过的题以后遇到时仍然错,建议同学们建立自己的错题集,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重点攻自己的薄弱项。

”另外,鼓励同学们之间相互交流,互相解答疑难问题。

王老师说:

“老师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同学,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有主动性,同学之间多交流。

有时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一种化学现象,可能比老师讲解得更容易理解。

  实验探究题不可怕

  实验探究题是化学考题中的“大头”,占的分值比例是最大的。

做这类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提供的信息和资料。

题目中已有结论的,就要围绕结论进行论证;若题目中没有给出结论,对肯定和否定两方面都要作出假设,回答时语言要规范,且要全面,切不可漏要点。

做题时一定要仔细分析题目所考查的是哪些知识点。

王老师说:

“同学们不要对实验探究题抱有恐惧心理,这类题考查的还是基础,把熟悉的知识放入陌生的环境,考查同学们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不懂的问题要弄清

  最后冲刺阶段,同学们对自身要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基础薄弱的同学在复习时要多下点功夫,平时要多做题,通过做题找到自己成绩不好的原因,而且一定要敢问、多问。

王老师:

“问问题时不要怕别人笑话,无论看似多简单的题都可以问,问得多了,慢慢也就入门了。

必要时可以找找家教,一对一的辅导可能更有效一些。

”成绩中等的考生则要着重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层次的同学往往对综合性试题感到束手无策。

在考试时,这部分同学一定不要轻易放弃,多给自己一点积极的心理暗示。

而化学成绩优秀的学生,可适当做一些难题,在复习中可以跟老师适当脱节。

“难题做得多了,简单题答起来就更是游刃有余。

化学:

学生的兴趣与实验课教学

作者:

佚名文章来源:

本站原创点击数:

541更新时间:

2008-8-916:

12:

56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为一个愉快学习的过程,使学生通过观察绚丽多彩的化学现象,积极探索化学奥秘,发展智慧和创造能力,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是我们化学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

一、妨碍学生实验兴趣发展的原因分析

1.实验课的内容与形式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最感兴趣的是那些有所了解却又非完全已知、能够引起思考的东西,而现行教材中的实验大多具有已知操作过程、已知实验结果的特点,有些还是教师曾演示过的,很容易流于重复与枯燥。

此外,实验课也大都是“填鸭式”的,即教师与教材设计好了一切,为保证实验正常进行,教师准备得较多较细,学生只管“照方抓药”,根本谈不上独立思考。

实验室开放时间有限,实验内容多而时间少,没有给学生留下实验失败后重做的时间。

2.考试作为一种外部激励手段是有一定作用的。

虽然近年来一再强调重视并加强实验教学改革,但从考核学生成绩、评价学生素质的标准与方法上仍反映出偏重理论课、轻视实验课的倾向。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得不将大部分精力与时间用于理论课学习。

上实验时,心中无数,只求机械地模仿教师的操作过程完成实验,很少考虑实验原理、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实验结果的处理等。

长此以往,化学实验也就失去了培养学生能力的意义。

3.教师重视实验,严格要求学生是十分必要的,但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策略不当,也是妨碍学生兴趣发展的主要因素。

过分强调实验仪器珍贵的做法,会给学生增加心理负担,使不少学生做实验时小心翼翼、缩手缩脚,不敢大胆实验。

还有的教师过分强调试剂药品的毒害作用,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实验时采取避而远之的态度。

教师在实验中应以身示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不应人为增添实验的“紧张”气氛。

教师在提示过药品用量、实验操作规范以后,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做,同时加强巡视指导,给学生带来鼓励和安全感。

总之,实验教学和其它课堂教学一样,如何从情感陶冶、示范引导等方面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减轻或消除学生实验时的心理障碍,是教师应认真重视的。

二、激发实验兴趣和学习动机

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使学生从内心体验到他们亲自动手实践而带来的喜悦、惊讶和满足感,有意识地把实验所带来的直觉兴趣引导到化学变化的因果关系或对实验本质的研究上来,有目的地激发和培养学生持久的认知兴趣,使之不仅成为做好化学实验的动力,也成为促进学生心理品质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

1.化学实验的中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及实验工作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有目标、有重点地进行训练,既重视操作技能的培养,又注意科学思维方法的养成,还要锻炼其从事实验教学的能力。

同时,也可增加一些实验在技巧上的难度,除做好规定实验外,还可增加探索性实验,开放实验室,增加实验考核的权重,设计含有新信息的综合实验等,以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

2.化学实验是由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等构成的一个统一体,学生实验能力的大小不仅表现在实验结果的准确率上,而且更多地体现在实验过程中。

由于诸多原因,学生在实验中也许没有获得预期的结果,实验不会次次成功,但应引导学生如实分析失败原因并安排重做,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3.若能设立一些内容不很确定,无现成教材,学生有充分自由来组织和发挥的实验,并在考核中注意衡量学生实验设计的逻辑性和创造性、实验总结与讨论中的知识性和探索性、以及表达方式的科学性,使学生能较多地以科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分析实验问题,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强烈的成就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所形成的非智力心理优势,会使智力上的某些欠缺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使智力发展达到更高水平。

在诸多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

化学实验能同时以声、光、色等多种渠道,大容量地提供生动的信息,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兴趣而产生探究的欲望……

在实验教学中只要我们教师怀着强烈的责任感,注意探索实验教学的规律,启迪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教育氛围,便能为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的全面提高创造有利的条件,从而使知识与能力同步增长,把素质教育落在实处。

化学:

化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环境意识

作者:

佚名文章来源:

本站原创点击数:

456更新时间:

2009-7-110:

49:

15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心与重视。

发达国家曾经走过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并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刚刚起步,理应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尽量减少污染,走一条发展与治理同步、以预防为主的环保工作新道路。

为此,必须大力普及环境科学知识,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一、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我国的环境状况并不容乐观。

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已经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灾害性影响。

曾经风景如画的南京十里秦淮,如今已是垃圾充溢臭气熏天的“龙须沟”,淮河水无法饮用,大运河鱼虾绝迹,九七年的黄河断流,九八年的长江洪水,去年的沙尘暴等等,其后果已是触目惊心。

至于城市的酸雨、近海的赤潮、湖水的干涸等,早已不再是新闻。

因此,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摆上了国民教育的重要议事议程。

而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环保意识一旦形成,对其一生的社会行为乃至对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无疑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一件事关未来、影响深远的大事情。

二、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环境意识中的重要地位

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环境意识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同物理、生物等都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学科。

许多污染物的成分、特性、形成过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等,都与化学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

初中、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提出,化学教育应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三、化学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在化学教育中,化学教师应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1、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包含许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例如作为大气污染物中的头两号“杀手”so2和co,在初中课本和高中一年级课本中都做过初步和系统地学习。

教师在讲授该节内容时,就应给学生讲清so2、co的产生、特性及对人类的危害,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讲解如何避免so2、co的产生及so2、co中毒后如何处理等。

并由so2的特性讲解“酸雨”这种污染物的形成及危害。

对于大气污染中的另一“杀手”——光化学烟雾,在高中第二册(试验本)教材中也介绍过,教师可结合1942年的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给学生讲清其形成过程及危害,从而提高学生对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

2、在化学试验过程中,进行环境教育

化学试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职责,并且较之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

一方面,教师可以以环境污染物为试验样品,进行观察分析与研究。

例如测定大气飘尘的浓度、测定雨水的ph值、用so2形成硫酸、硝酸的过程等等。

另一方面,化学教师在自己做或指导学生做实验时,也可以切身实地的进行环境教育。

例如在做有有毒性气体(如so2、co等)放出的试验时,可增加尾气处理装置,以减少有毒气体排放。

对实验结束后的试验废液、废物应放入指定地点,这样既可减少污染物污染,也教育学生环境保护要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3、在化学课外活动中,加强环境教育

 

一方面,可以通过化学课外兴趣小组,开展环境保护活动。

例如组织学生测定大气污染物浓度、测定附近河、湖水的酸碱度,到附近工厂进行污水排放观察及污水处理参观,利用节假日到野外收集废电池等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程度及其危害性,增强环境观念。

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时刻牢记环保使命,充分利用节约能源(如节水、节电、充分燃烧煤气、石油液化气等),合理分类存放生活垃圾(如电池回收、不乱到污水等),不使用污染环境的物品(如含p洗衣粉、喷发胶等),敢于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努力将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总之,利用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越条件。

广大中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越性,为保护好我们的生活环境,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在未来几年、几十年都能快速健康发展,做出自己应尽的努力。

化学:

环境化学的回顾与展望

作者:

佚名文章来源:

本站原创点击数:

408更新时间:

2009-7-1815:

10:

45

 

摘要:

环境化学是化学和环境科学的重要分支。

文中简要回顾了20年来环境化学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和我国环境化学研究取得的成绩并对未来环境化学的发展作了简要讨论。

环境化学主要研究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存在、转化、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化学的原理和方法。

它是化学科学的一个新的重要分支,也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的划分,环境化学的研究主要包括环境分析化学,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化学,污染生态化学,污染控制化学等四部分内容。

环境化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970年以前为孕育阶段,70年代为形成阶段,80年代以后为发展阶段。

二次大战以后至60年代,发达国家经济从恢复逐步走向高速发展,由于当时只注意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环境保护,污染环境和危害人体健康的事件接连发生,事实促使人们开始研究和寻找污染控制途径,力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60年代初,由于当时有机氯农药污染的发现,农药中环境残留行为的研究就已经开始。

这个阶段是环境化学的孕育阶段。

到了70年代,为推动国际重大环境前沿性问题的研究,国际科联1969年成立了环境问题专门委员会(SCOPE),1971年出版了第一部专著《全球环境监测》,随后,在70年代陆续出版了一系列与化学有关的专著,这些专著在70年代环境化学研究和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1972年在瑞典斯德歌尔摩召开了联*国人类环境会议,成立了联*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了一系列研究计划,相继建立了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和国际潜在有毒化学品登记机构(IRPTC),并促进各国建立相应的环境保护结构和学术研究结构。

应该说,这一系列的举措在人类的环境保护事业中起到了里程碑作用。

80年代全面地开展了对各主要元素,尤其是生命必需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各主要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人类活动对这些循环产生的干扰和影响,以及对这些循环有重大影响的种种因素的研究;重视了化学品安全性评价;开展了全球变化研究,涉及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同时加强了污染控制化学的研究范围。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国环境与发展会议(UNCED),国际科联组织了数十个学科的国际学术机构开展环境问题研究。

例如: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会(IUPAC)1989年制订了“化学与环境”研究计划,开展了空气、水、土壤、生物和食品中化学品测定分析等六个专题的研究。

1991年和1993年在我国北京召开的亚洲化学大会和IUPAC

会议上,环境化学均是重要议题之一。

 

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第一次授予三位环境化学家Crutzen,Rowland和Molina,他们首先提出平流层臭氧破坏的化学机制。

Crutzen于1970年提出了NOx理论,Rowland和Molina于1974年提出了CFCs理论,这几位化学家的实验室模拟结果在现实环境中得到验证。

从发现平流层中氧化氮可以被紫外辐射分解而破坏全球范围的臭氧层开始,追踪对流层大气中十分稳定的CFCs类化学物质扩散进入平流层的同样归宿,阐明了影响臭氧层厚度的化学机理,使人类可以对耗损臭氧的化学物质进行控制。

这些理论的研究成果因1985年南极“臭氧洞”的发现而引起全世界的“震动”,从而导致1987年《蒙特利尔议定书》的签订。

这充分表明环境化学家的工作已经引起全人类的重视,环境化学已经开始走向全面发展。

 

我国的环境化学研究也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自70年代起,在典型地区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容量和环境背景值调查,污染源普查,围绕工业“三废”污染,在大气、水体、土壤中环境污染物的表征、迁移转化规律,生物效应以及控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近年来,完成了一批攻关课题和重大基金项目等国家任务。

“八五”和“九五”期间,在有毒污染物环境化学行为和生态毒理效应、水体颗粒物和环境工程技术、大气化学和光化学反应动力学、对流层臭氧化学、区域酸雨的形成和控制、天然有机物环境地球化学、有毒有机物结构效应关系、废水无害化和资源化原理与途径等方面的工作分别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中国科学院重大重点等项目的支持,取得了一批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一支从政府到地方各级行政管理与环境保护部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多层次的管理人员与研究人员队伍。

 

在酸雨测量技术、形成机制、物理化学特征、高空云雨化学、大气酸性污染物来源和沉降过程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在天然源研究、区域酸沉降模式和酸雨成因、能源与环境协调规划、酸雨区域综*防治和临界负荷的研究方法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环境分析化学方面,从80年代起,我国先后制订出《环境监测标准方法》,《环境污染分析方法》和《环境监测分析方法》等,选取了200多种分析方法,近百种无机和有机物,所用的方法灵敏、准确、可靠,多年来在全国环境监测系统和有关实验室广泛应用。

对监测分析方法的统一与标准化,在提高分析监测水平及实验室质量控制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1992~1995年,国家基金委化学部资助了重大基金项目“典型有机污染物环境化学行为与生态效应”的研究,探讨了某些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在介质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污染物的环境风险评价、水生天然有机物的起源、表征、与重金属相互作用机理与模型以及卤代烃生成潜力等。

在新农药单甲脒的环境行为和生态毒理效应以及有机锡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中取得了创新性成果。

首次发现城市水源中的硝基多环芳烃的存在,对多氯联苯等的光解规律和产物毒性提出了新的机理和解释。

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