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5琥珀优秀教学设计1.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263656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5琥珀优秀教学设计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5琥珀优秀教学设计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5琥珀优秀教学设计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5琥珀优秀教学设计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5琥珀优秀教学设计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5琥珀优秀教学设计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5琥珀优秀教学设计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5琥珀优秀教学设计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5琥珀优秀教学设计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5琥珀优秀教学设计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5琥珀优秀教学设计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5琥珀优秀教学设计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5琥珀优秀教学设计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5琥珀优秀教学设计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5琥珀优秀教学设计1.docx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5琥珀优秀教学设计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5琥珀优秀教学设计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5琥珀优秀教学设计1.docx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5琥珀优秀教学设计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5琥珀优秀教学设计1

《琥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三、教具准备

1、琥珀形成过程课件。

2、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趣了解琥珀

1、揭示课题,分析字形,理解字义。

(灯片2)

2、通过文字、图片资料,认识琥珀。

(1)(灯片3)看课后小资料:

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

透明,外观像松香,由浅黄色、褐色、红褐色等多种美丽的颜色,有的还带香味。

琥珀很“娇气”,怕敲击,怕暴晒,怕高温,怕汽油,怕酒精……包裹着小生命的琥珀很珍贵,市场上见到的大多是人造品。

(2)补充湖泊的用途:

(灯片4)琥珀用途广泛,可以用来做饰品,能做芬芳的香料,也是贵重的药物。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

琥珀可以“安五脏,定魂魄,杀精魅邪鬼,消淤血,通五淋”。

据说唐代有一产妇,产后暴死,埋葬时,恰好唐代名医孙思邈路过。

他见到棺材渗出鲜血,断定死者尚有生机,便叫她丈夫打开棺材抢救,施以“神药”,三天后产妇病愈如初。

这“神药”就是琥珀。

3、欣赏老师课前收集到一些琥珀的图片(灯片5)

(二)巧设疑问引出课题

过渡:

看一块块琥珀形态各异,似脂似玉,玲珑剔透,光彩夺目。

在这些琥珀里,包裹着昆虫的是最为贵重的,我们称之为“灵珀”。

今天我们课文里写的是怎样一块琥珀呢?

(灯片6)这就是文章里写的那块琥珀,看,里面还有两只小昆虫——小苍蝇和蜘蛛呢。

一块多么美丽、奇异的琥珀,看到它你一定有很多问题要问。

(学生质疑)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琥珀》这篇课文,一起从文中寻找答案吧。

(三)初知课文理清脉络

1、听课文配乐朗诵,初知课文(幻灯片7-15)

2、文章分段理清脉络

我们初步了解到,课文讲了一个发生在一万多年前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接着告诉我们它是怎样被发现的,最后描写了琥珀的样子和它有什么价值。

根据这些,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四部分。

(灯片16)

第一部分

(1)琥珀形成的时间。

第二部分(2-13)琥珀形成的过程。

第三部分(14-19)琥珀发现的过程。

第四部分(20)琥珀样子和在科学上的价值。

不动笔墨不读书,你可以在你的书上用“︱︱”给文章分段,并在段后注上时间、形成、发现、价值几个词作每一段的小标题。

(四)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理清了文章脉络,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看看一万年前到底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这块琥珀是怎么形成的。

1、学习第二部分

请你快速读课文第二部分(课文2-14自然段),找找这块琥珀的形成经历了几个阶段?

(灯片17)

2、学生读后交流:

这块琥珀的形成经历了两个阶段。

(灯片18)板书:

松脂球的形成;松脂球变成化石。

描写松脂球形成的过程是2-11自然段自然段,松脂球变成化石12-14自然段。

3、认真阅读2-11自然段,思考并讨论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灯片19)

集体交流总结:

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四个条件(灯片20)

(1)夏天,阳光强烈。

(2)老松树

(3)苍蝇、蜘蛛巧遇松脂

(4)松脂继续滴下来

4、再读2-11自然段

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

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

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层,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做标记。

好在哪里。

把理由写在旁边。

(灯片21)

5、集体交流赏析文段(灯片22-28)

(1)“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

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

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

””

“展开”、“飞舞”、“穿过”、“飞进”这几个词,把小苍蝇的快乐劲儿写出来了。

是呀,暖暖的天,香香的味,这么好的一个环境,它能不出来飞吗?

你能把小苍蝇的快乐劲儿读出来吗?

自己试着读读。

(2)“那只小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

她抬起腿来掸掸翅膀,刷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

她飞了大半天,身上已经沾满了灰尘。

苍蝇歇的时候,用了几个动词:

伸、掸一看就知道它丧失警惕了。

(3)“忽然有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苍蝇当做一顿美餐。

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作者把蜘蛛写活了,“慢慢地”、“小心地”写出当时蜘蛛的样子,用四字词来形容就是:

小心翼翼、蹑手蹑脚、鬼鬼祟祟,偷偷摸摸。

读这段话时语气要紧张,还要轻,能夸张点读吗?

老师也来读一读。

(4)“哎呀!

这位小姑娘身子并不大,除去一双绿翅膀,一对触须,剩下的就很小了,不过少虽少,总还是一顿美餐。

要是我不小心,被她的大眼睛看见了,她马上飞开,我的美餐就要落空了,说不定要饿上一天呢?

这段心理描写运用拟人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看出他一心想吃小苍蝇。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5)“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

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突然、刚好、一齐几个词表现事情发生得巧极了

(6)“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

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

语句幽默,让人感觉两只小动物很可怜;同时也写出了老松树的不忍心但又无可奈何。

这两个家伙,一个美得想歇,一个馋得想吃,哪能想到大祸就要临头呀!

你能用四字成语来形容就是“乐极生悲”八字成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学习12-14自然段

(1)《琥珀是怎样形成的》视频

生动形象的叙述使我们对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了解清楚了,下面我们来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又需要哪些条件。

播放《琥珀是怎样形成的》视频(灯片29)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2-14自然段,看看松脂球怎样变成化石的。

(灯片30)

(3)交流小结:

由于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水把森林淹没了,树就腐烂了,沙子埋住了松脂球。

几千年过去了,松脂球变成了化石。

(灯片31)

据地质学家考证,地球已经历了45亿年的悠悠岁月。

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海底上升为陆地、陆地隆起成山峰、山脉被夷为平地、平地又沉入海底。

这样的变化不知经历了多少次。

我们把这样大的变化用一个成语概括——沧海桑田或沧桑巨变。

(灯片32)

(4)再读12自然段

这部分讲化石的形成,为什么又提到了苍蝇、蜘蛛(灯片33)请你读有关的句子。

读后交流:

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块琥珀太少见了。

5、回顾总结明确详略(灯片34)

(1)成经历两个阶段:

一阶段是松脂球的形成,第二阶段是松脂球变成化石。

这两层意思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

(第一层详,第二层略。

(2)什么这样安排呢?

因为人们最想知道的就是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所以作者把它作为重点来详细描写。

而古生物是怎样变成化石的,一般人都有这个常识,没必要写那么详细。

6、学习第三部分

过渡: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如何得当地安排详略,了解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又初步体会到了作者推理的严密,收获真是不小!

由于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这块琥珀被深深埋在了地下,它是怎样被人发现的?

请你快速读一读文章第三部分。

(灯片35)

(1)学生自由朗读

(2)交流小结:

,我们知道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那埋在泥沙里的琥珀也随着被卷上了岸,被渔民父子发现并挖了出来,“快活”“高兴”表现他们发现琥珀是高兴的心情,“少见的”则表现了琥珀的不可多得,非常宝贵。

我们在读的时候一定要读出高兴的语气。

7、学习第四段理解合理的推测。

过渡:

父子俩在沙滩上挖出了这块少见而奇异的琥珀,从此埋在泥沙下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琥珀得以见天日,与世人见面了。

老师头脑里不禁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

一万年前的故事作者凭什么知道?

请朗读最后一节。

(灯片36)

(1)学生自由朗读最后一段。

(2)“从那块透明琥珀里,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

”理解“推测”:

根据已知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灯片37)

(3)默读最后一段,运用“推测”的词义,找出已知的事情和想像出来的事情。

分别用“——”和“﹏”标出。

(灯片38)

(4)交流(灯片39-40)

老师点拨:

因为“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趴着”,所以“我们可以看见”,因为“可以看见”,所以“可以想像”,进而有了“推测”,“知道”的内容,则是一种结论了。

(灯片41)

(5)现在你知道哪是想象的情景,哪是真实的情景?

一、二段是想象的情景,三四段是真实的情景。

作者的推理特别严密,想象极其合理(灯片42)

(五)总结全文拓展学习

1、这篇生动的故事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是德国生物学家柏吉尔(灯片43)

作者通过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运用有关这方面的科学知识,展开了合理地想象,想象出这样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这个故事虽然是推测出来的,但有科学的根据,因此是合乎情理,令人信服的。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着它的价值,小苍蝇和蜘蛛虽然被包在了松脂球里,但变成化石以后为我们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从他们身上科学家们可以了解一万年前地球上的生物、环境、地质变化等情况,这也是他们生命及价值所在,他们的生命获得了永恒。

(灯片44)

世界上有许多我们未知的事物,这就需要我们认真观察,进行合理的想象,作出正确的推测,来了解世界,造福人类。

2、拓展学习:

(灯片45)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

请你展开想象,试着写下来。

 

阅读理解

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炊烟(节选)

在我看来,走进乡村最触动人心的莫过于那随处可见的炊烟。

我钟爱炊烟,一如我钟爱这朴实的乡村生活。

我是一个习惯于早起的人,可是乡村的炊烟比我更早的醒来,温柔地升起在这宁静而祥和的村庄上。

乡村的生活是极有规律的,就如这炊烟,一天便能三次见它升起。

早晨,天色往往最见清淡,这时的炊烟在我看来是最彻底的。

在清淡的天空下,伴着清凉的晨风,你会看见炊烟婀娜的身姿,看见它缓缓地升起然后渐渐地淡去。

我想,这样的炊烟是最让人惬意的。

一到中午,阳光逐渐变得霸道。

这个时候你若想看见炊烟非得仔细才行。

乡村里的炊烟不比城里那么张扬,它总是丝丝缕缕,却让人打心眼里喜欢。

这时的炊烟应该是最随意的。

而到了黄昏,炊烟的升起总会让人有很多的感慨。

如果你出门在外,或是外出劳作了一整天,看见乡间四起的炊烟,心中涌起的应该是一种温暖的感觉,亦或是一种归心似箭的急切。

傍晚的炊烟,总是被人们赋予了很多很多。

(1)“归心似箭”的意思是________。

这个词语中含有________的修辞手法,像这样的词语还有________。

(2)从文中找出一个拟人句,用“________”画出来,并仿写一句。

(3)短文是按照________顺序来描写炊烟的:

清晨的炊烟是________的,中午的炊烟是________的,黄昏的炊烟总会让人________。

(4)短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

(1)想回家的心情像射出的箭一样急。

形容回家心切;比喻;泪如雨下

(2)一到中午,阳光逐渐变得霸道。

示例:

傍晚的阳光很温柔。

(3)时间;惬意;随意;有很多的感慨

(4)短文表达了作者钟爱炊烟,钟爱这朴实的乡村生活的感情。

【解析】【分析】

(1)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2)拟人句:

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主关键词语,由“清晨、中午、黄昏”可知,作者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4)把握思想感情,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⑴想回家的心情像射出的箭一样急。

形容回家心切;比喻;示例:

泪如雨下;⑵一到中午,阳光逐渐变得霸道。

示例:

傍晚的阳光很温柔。

⑶时间;惬意;随意;有很多的感慨;⑷短文表达了作者钟爱炊烟,钟爱这朴实的乡村生活的感情。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熟读课文,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考查学生对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

(4)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飞行之王——蜻蜓

蜻蜓被誉为昆虫世界里的“飞行之王”。

在闷热的夏季里,暴雨将至或骤雨初歇,蜻蜓常常三五成群在空中飞舞。

它好似一架飞机,而飞行技巧却远远高出于飞机之上。

它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地飞行,它能微微抖动翅膀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它能悬在空中不移动位置,这时它的翅尖每秒钟要挥动30~50次,作长“8”字运动。

就这一手,大多数以飞翔著称的鸟类也望尘莫及。

它可以长途飞行,一小时飞行六七十公里而不着陆;也可以突然降落,停在一个尖尖的枝梢上,瞬间又飞得无影无踪。

唐诗中“蜻蜓飞上玉搔头”,生动地描写了这种“特技”表演。

蜻蜓飞得那么自由自在,是靠神经系统控制着翅膀的倾斜角度,微妙地与飞行速度和大气气压相适应。

蜻蜓这种“自动驾驶仪”比现代飞机灵巧得多。

人们从仿生学的角度不断研究昆虫的飞行与构造机能的特点,“移植”到飞机设计上加以应用。

例如在空气动力学中有一种“颤振”现象,如飞机机羽不能消除“颤振”,快速飞行时就会使机羽折断,招致机毁人亡。

蜻蜓则是消除颤振的“先驱者”,它的翅端前缘有一块色深加厚的部分,叫翅痣。

这是保护薄而韧的蜻蜓翅不致折损的关键,人们仿照翅痣,在飞机机羽上设计了加厚部分,于是战胜了颤振,保证了快速型飞机的安全。

(1)下列成语中的“望”字与“望尘莫及”的“望”意思相同的是(   )。

A. 德高望重                           

B. 一望无际                           

C. 众望所归                           

D. 喜出望外

(2)本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不包括(   )。

A. 列数字                                

B. 作比较                                

C. 打比方                                

D. 分类别

(3)文中介绍蜻蜓是飞行之王时写到了飞机,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用“________”画出蜻蜓能做哪些“特技表演”,并说说它能做这些“特技表演”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蜻蜓飞上玉搔头”是一句唐诗。

你还知道哪些写蜻蜓的诗句呢?

写一写。

【答案】

(1)B

(2)D

(3)突出了蜻蜓飞行技巧之高,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让读者对蜻蜓特殊的身体结构更容易理解。

(4)①它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地飞行,它能微微抖动翅膀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

它能悬在空中不移动位置,这时它的翅尖每秒钟要挥动30~50次,作长“8”字运动。

它可以长途飞行,一小时飞行六七十公里而不着陆。

②根本原因:

蜻蜓飞得那么自由自在,是靠神经系统控制着翅膀的倾斜角度,微妙地与飞行速度和大气气压相适应。

(5)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解析】【分析】

(1)先理解“望尘莫及“中望的意思,然后再选择和它意思相同的成语。

(2)仔细阅读文章,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筛选。

(3)拿飞机和蜻蜓做对比,对比手法是为了突出其中某一事物的特点,让人更容易理解该事物。

(4)仔细阅读文章本题可以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到答案。

(5)根据自己的积累进行解答。

故答案为:

⑴B;⑵D;⑶突出了蜻蜓飞行技巧之高,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让读者对蜻蜓特殊的身体结构更容易理解。

⑷它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地飞行,它能微微抖动翅膀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

它能悬在空中不移动位置,这时它的翅尖每秒钟要挥动30~50次,作长“8”字运动。

它可以长途飞行,一小时飞行六七十公里而不着陆。

根本原因:

蜻蜓飞得那么自由自在,是靠神经系统控制着翅膀的倾斜角度,微妙地与飞行速度和大气气压相适应。

⑸示例: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点评】

(1)本题主要考查字义的理解能力。

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也有所不同,做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理解。

(2)本题主要考查的对说明方法的理解。

做题时根据说明方法的定义和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理解。

(3)本题主要考查写作手法的作用。

做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仔细阅读文本,找到答案。

(5)本题属于积累拓展。

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解答。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命的呵护

   有个人去山里打猎,整整一天,一无所获。

傍晚时分,他发现了一对正在相互嬉戏的山鸡。

那是两个稚嫩的山鸡,对保护自身安全还一无所知,对他响亮的脚步声竟充耳不闻,继续在山岩上嬉闹。

   他大喜过望,取下肩上的猎枪,瞄准其中的一只。

就在他扣下扳机的一刹那,一只雌山鸡像一道闪电从草丛里腾起,落在两只小家伙的身前。

“嘣”!

枪响了,雌山鸡应声栽倒在岩石下,只发出半声凄叫。

   两只山鸡被突如其来的枪声吓呆了,它们挤在一起,傻傻地看着满身鲜血一动不动的母亲。

他也怔住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像巨锤砸在他的心头,猎枪从颤抖的指掌中滑落在地……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充耳不闻:

________②惊心动魄:

________

(2)写出这篇短文第二自然段的意思。

(3)那个打山鸡的人为什么感到“像巨锤砸在他的心头”?

写出你的理解。

(4)读了这篇短文,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

写在下面吧!

【答案】

(1)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使人神魂震惊。

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

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2)小山鸡的母亲被猎人打死了,猎人也怔住了。

(3)猎人心里十分震撼。

被小动物的母爱所感动了。

(4)略

【解析】【分析】⑴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⑵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

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⑶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

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⑷谈自己的看法,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

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故答案为:

⑴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使人神魂震惊。

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

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⑵小山鸡的母亲被猎人打死了,猎人也怔住了。

⑶猎人心里十分震撼。

被小动物的母爱所感动了。

⑷略。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⑵此题主要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

⑶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⑷谈自己的看法,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

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5.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渔夫和金鱼(节选)

  从前,大海边泥棚里面住着一对老夫妻,老头子心地善良,老太婆贪婪狡猾。

  一次老头儿出海,打上来一条金鱼。

金鱼请求说:

“您放了我吧,您要什么都可以。

”善良的老头儿就说:

“你走吧,我什么也不要。

  老头儿回家说到了打鱼的事。

老太婆大骂:

“我们那个盆太破了,哪怕去换个好点的盆也好啊!

”老头儿来到海边。

金鱼听了说:

“老太婆会实现这个愿望的。

”老头回去了,老太婆又破口大骂:

“再去要个木屋!

”老头来到海边,金鱼又答应了。

可是,老太婆又要当个贵妇人。

老头跪倒在海边。

金鱼看到老爷爷的样子,答应了。

  两周后,老太婆大叫:

“我要做女皇。

”老太婆要打老头儿。

金鱼出于对老头的同情,又一次满足了老太婆。

  没多久,老太婆又要做女霸王,还要金鱼亲自来伺候她。

这次,金鱼什么话也没有说,直接游走了。

  老头回到家里,看到老太婆衣襟褴褛地坐在门前,而她面前还是那只破木盆……

(1)给下列语境中的“打”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打:

①击,敲,攻击;②放出,发出;③揭,破,凿开;④捕捉,获取。

打上来一条金鱼。

________

老太婆要打老头儿。

________

(2)从哪里能看出老头儿心地善良?

在文中用“  ”画出来。

(3)文中的老太婆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1)④;①

(2)善良的老头儿就说:

“你走吧,我什么也不要。

(3)文中的老太婆是一个不断提出要求,永无止息的人。

我想用贪得无厌、凶狠粗暴来形容她。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能贪得无厌,只想获得,不想付出,否则是没有好下场的。

【解析】【分析】

(1)这是一道“一字多义”的练习题。

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品质。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

⑴④;①;⑵善良的老头儿就说:

“你走吧,我什么也不要。

”⑶文中的老太婆是一个不断提出要求,永无止息的人。

我想用贪得无厌、凶狠粗暴来形容她。

⑷示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能贪得无厌,只想获得,不想付出,否则是没有好下场的。

【点评】

(1)主要考查学生对多义字的理解,正确理解字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然后根据字的意思再一一对号座。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

(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