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漫谈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2647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清漫谈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清漫谈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清漫谈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清漫谈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清漫谈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清漫谈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清漫谈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清漫谈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清漫谈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清漫谈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清漫谈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清漫谈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清漫谈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清漫谈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清漫谈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清漫谈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清漫谈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清漫谈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清漫谈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清漫谈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清漫谈2.docx

《高清漫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清漫谈2.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清漫谈2.docx

高清漫谈2

高清晰度电视在国外的最新发展状况

高清在美国已经发展好几年了,但是年初的时候,我们还担心高清的广播会夭折。

原因有很多,诸如市场和经济因素。

因为广播电视界不愿意播放高清节目,观众也因此不愿意买高清电视机,没有高清电视机,广告商就认为没有观众看高清节目,所以也不愿意多投钱做高清节目,这样几乎扼杀了广播电视高清生存的可能性。

这一年的变化非常大,突然间高清红火起来,这是基于各方面的因素,是一个连锁的反映。

首先,政府起了很大的作用,美国FCC(联邦通信委员会,相当于国内的广电总局)大力推动高清的广播业务,建立了新的标准,并规定未来几年的电视机要带高清机顶盒接收器,这样高清广播的气氛就烘托起来了。

从制作人的角度,《星球大战》推出后,又有好几部高清电视片相继推出。

制作成本大大降低,效果非常好,所以突然间高清就红火起来了。

据非正式统计,会有44部黄金时段的电视剧采用高清设备拍摄,其中有一些可能到最后不会播放,但是总的趋势是急剧向上的。

我们过去以为采用高清技术来做电影是为了独立制片人省钱的一个方法,是一个代用品,后来发现连大的片场都已经开始用这项科技了,最新的一部是《间谍小子-2》,这种趋势发展非常快。

在这大半年里高清电影在美国非常红火,欧洲的情况也是这样。

欧洲没有高清广播制式,没有广播标准,但是欧洲的制片人都认识到高清制作的优势,纷纷改用24P的格式来拍摄。

与国内的情况不同,美国的制片人觉得用高清能省钱。

其中一个原因是美国黄金时段的节目大部分是用35毫米胶片来拍,从这个意义来说,改用高清,确实在生产成本、拍摄成本方面省了很多资金。

同时,更大的好处是制作时间大大缩短了。

因为用了高清拍摄,我们已经不需要等洗印厂洗底片,不需要印成毛片,或者通过胶转磁的过程变成磁带,然后剪接,最后还要套声音。

理论上来说,用高清拍摄一面拍,一面可以剪接,马上可以从录像机输入到计算机里面去,当然这样说有点夸张,在现实中可以做到上午拍,下午剪,而且是带着声音的。

电视片不需要做现场的电影放映,所以不需要担心转成胶片的成本和工艺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从监视器上面看到是怎么样的情况,基本上就是将来的成品。

对150万美元一集的电视片来说,改用高清就省了很多资金,这是美国制片人采用新科技的一个原因。

欧洲虽然没有开始高清广播,很多节目仍然是用数字BETACAM,BETACAM的来拍的,但是由于高清的成本已经开始降低,并且目前只有高清提供24P逐行扫描的格式,而它是一个国际承认的交换节目标准,他们认为这是非常好的契机,也渐渐开始使用。

由于现在高清拍摄成本已经接近标清成本,很多纪录片、电视剧、少部分电影都是用它来拍摄,他在美国和欧洲正在蓬勃发展。

高清电影制作的工艺流程

先讲一下高清制作的工艺流程,这跟拍摄电视剧没有太大的区别,关键在于后期,最大的不同是要不要做成胶片来放映。

拍摄的程序,灯光、效果要根据每一个制作组自己的要求,如果觉得你追求的是电影感、胶片感的效果,灯光方面恐怕也不能像拍录像的方法一样简单,会跟电影或者传统的电影胶片的拍摄基本差不多。

很多时候,广告宣传会带来一个误解,认为用高清拍摄会省钱,拍得很快,可以用很少的灯光,但这与现实并不相符。

用高清省了胶片的钱,省了洗印的钱,胶转磁的钱,套台词的钱,后面套底片的钱,翻正和翻底的钱,但是从灯光的数量,从工作人员队伍,灯光组、摄影组的数量来说不见得会特别少,特别省。

如果产生这个误解的话。

如果用高清拍后期用数字BETACAM制作,成本比较低的电视节目的拍摄方式也是可以的,但是就不能追求广告或电影拍摄那种比较细腻的灯光效果。

灯光的数目基本上差不多,同一个摄影师的风格,假如拍电影胶片用20个灯,拍高清恐怕也要18、19个灯来。

但是由于高清的敏感度、灵敏度,对暗部的反应比较好的缘故,灯可能会小一点,,不需要同样大小的灯光来做补光。

高清摄像机的成像器件对某种颜色的灯光,对某种角度照过来的灯的反应跟胶片不一样,可以用小一点型号的灯。

如果要做同样的效果,要在同一个地方放灯,灯不会少,不会因为用了高清可以少打一半的灯,因为这样出来的效果不一样。

这是我个人和其他摄影师的一些理解。

制作人员也有同样的情况,用高清拍摄不见得摄影队人会减少很多,比如在美国可能是少了一个装片的和打板的第二助理之类的人。

但是同时,要考虑到由于目前的高清摄像机的取景器是黑白的,不是看得很清楚,摄影师、摄影指导能发挥的最大作用是站在监视器前面,与导演一起研究镜头,指挥灯光师和助理把机器架起来,布好灯光。

拍摄的过程中,如果看着摄像机的观景器,黑白的图像有时候看不清楚,灯光效果是否最好,演员的表演是否最好,机器运动和演员走位的搭配是否最理想,都不会看得很清楚。

所以理想的环境是需要一个掌机的人,其他什么都不管,就是摇机器,这方面可能会加多一个人。

摄影师、摄影指导兼顾掌机也可以,但效果并不好。

作为制片人,在新技术环境之下,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考虑问题:

第一,成本。

如果不需要转成胶片的话,成本一定是相对降得很多,如果原来准备用胶片拍,只是要效果,而不需要重新转换成胶片的话。

如果将来打算用胶片拷贝,在电影院放映的话,就考虑成本,从前期节省的资金是否补贴了后期制作的成本。

不知道国内的价格是怎样的,在美国平均一个九十分钟的片子,好一点的设备的话,平均价格是7万美元。

成本的节省就看原来投放在电影胶片的总成本衡量一下到底有没有降低。

制片人、监制除了看钱以外,还要看科技给大家带来的可能性。

由于用了高清设备,我们拍摄的过程不一定加快,在速度问题上,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拍高清会快了,跟拍录像带一样,在某些意义上是快了,不用经常换胶片,只是五十分钟的一盘带子,成本是65美元左右,非常好。

但是,我刚才说了,需要灯光、需要排练,需要跟摄影机走位,所有这些都不能省。

把摄影机架起来的过程,要拉一堆线,连接监视器,过去独立的录音机不用了,直接录到了录像机去,就如同数字BETACAM的拍摄方法,又要拉一堆线。

实际上不见得一定会很快,但我们觉得更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做特技的时候,今天通过这个方式做特技,成本会降低,速度会加快,从高清带子直接采进电脑,马上编辑,之后就可以马上出片子,这样会快许多。

到目前为止我看过四部高清的电影,一部是《星球大战之二》,第二部是《午夜曼哈顿》,第三部《间谍小子之二》,还有一部法国惊险片《VIDOCQ》。

除了《午夜曼哈顿》以外,其它都是利用高清科技的都是特技方面的影片。

就导演而言,最大得好处是不用换磁带,换胶片,不用打断演员的情绪,可以多拍而不需担心和胶片相关的成本。

更大的好处是能看到监视器,今天的技术已经达到监视器显示的基本上是将来得到效果的90%或95%,如果是直接播出用的,不打算转胶片的话,是95%,如果打算转成胶片的话,有90%的准确度,从色彩、对比度、亮度等等方面来考虑,都是非常好的。

现场马上和摄影师进行沟通,可以跟美工沟通,这里太亮,那里太暗,这里太空,那里太虚,可以跟副导演和道具马上沟通。

真正做到IT界所说的“所见即所得”,几乎是这样,很方便沟通,也不用事后来补救,或者猜测。

摄影师告诉你,这个镜头拍出来,一定很暗,气氛一定很好,但是你不知道,这“气氛”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直到影片洗印出来才能看到效果,这是最大的进步,对很多导演来说这是最大的吸引力。

至于胶片与录像带的比较,我带了两个片子,一个是我没开拍以前做的一个实验,两种拷贝片不同的效果,我们一会儿先放片子,看一下高清的带子没有经过校色处理的,做出来的影片,大家可以看一下校色前后的区别,另外是《午夜曼哈顿》的片花,是经过大量的校色处理,尽量模仿电影胶片出来的效果,我们看看这个片子,大家可以有比较,高清是怎么样,胶片是怎么样。

这是两年前做的片子,可能今天做出来的效果会比当时更好。

逐行扫描与隔行扫描

简单介绍一下逐行扫描和隔行扫描的区别,哪一类节目内容比较适合哪种方式。

这是Sony美国公司提供的一些资料。

逐行扫描与隔行扫描的应用

逐行扫描隔行扫描

电视电影现场演出

电视片体育节目新闻杂志

黄金时段情景喜剧现实生活特别节目

独立电影自然风光历史素材

小连续剧肥皂剧

纪录片

美国的电视电影就是为电视而拍的,不一定合乎中国的国情。

中国的情况不一样,大家比较多采用数字BETACAM来拍电视电影和电视片,所以也许高清对你们的吸引力可能不大。

但是对于美国常用胶片来拍的人,高清的好处对他们十分有利,尤其是电视片。

电视片跟国内的连续剧不一样,每个星期只播放一集,46分钟,主要人物是相同的,但是故事是独立的,传统来说都是胶片拍摄的。

黄金时段的情景喜剧也是用胶片拍的,还有独立电影,就是几百万美金,投资较小的电影。

我个人的意见认为从50万到几百万美元的电影,高清对它的帮助和节省是最显著的。

如果是两三千万美元的电影,就不在意节省了。

这是经济上的节省,创作上的节省是一定的。

小的连续剧就是小电视片,美国有一些四集、六集的连续剧,好一点的记录片以前都是用胶片拍摄,现在都用高清了。

24P的格式,好处是全球共同承认的一种节目交换的方式,比如欧洲人过去用50i的数字BETACAM拍的片子,不好交换,拿到美国去卖,变成N制的,转制式时图像质量的损耗太大,现在如果用24P的格式来交换的话,就非常容易,就好像电影胶片转换成磁带的效果一样。

高清录像工程师的重要性和任务

刚才我提到摄影组人手的安排,美国有一个新的制作模式,就是加了一个高清录像工程师在现场,这个人的任务非常繁重,而且只有到了高清设备才会用到的一个人,在国内的情况恐怕有一些不一样。

这样的人工资通常很高,应为受过培训的人不多,很难找。

如果真的要使用这个人,成本会增加,这不一定是我们想要的。

就高清录像工程师的任务可能会变成摄影师或者由摄制组、摄影助理、租器材的公司、后期公司大家合起来分担这个角色。

美国分工比较细,摄影师要兼顾创作部分,灯光部分,需要懂一点数字图象的制式,其他都可以交代给一个录像工程师来做。

但是,在小规模、低成本的环境下,在国内,在国外没有培训那么多录像工程师的情况下,今天新一代的摄影指导需要重新定位、重新学习,就好像我自己一样,重新来掌握录像的科技、数字的技术。

高清工程师或者高清电影摄影师面对的问题很多,这是过去胶片拍摄时代所没有的。

过去我们掌握了胶片的性能、光学、化学特性就可以完成你的任务,灯光效果做得好,创意方面有自己的风格就可以了。

今天要掌握这个机器,把高清摄影机掌握得好的话,恐怕从片子没有拍之前就要定下来,首先要定格式,是24P还是23.976P,这个问题国内人不关心,因为国内标清是用50i的制式,美国很关心,因为只有从23.976拍出来的东西,在今天的技术中才能下变换成N制的图像来做离线编辑。

光学滤光片与软件滤光片

我们拍电影的时候,会准备滤光镜,这在数字时代有新的冲击。

今天要考虑新的摄影机到底是用光学的滤光镜效果好,还是用电子的滤光镜效果更好,再新一点,后期的滤光镜每天都在不断发展,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今天我讲话以后,明天又有新的东西。

我讲话没有讲稿,就是因为我一直把我的讲题研究到昨天晚上,看看有没有最新的东西加上去。

我们发现科技的变化,数字时代,不光是高清,数字电影,还包括其他后期的工作的工艺流程,连柔焦镜,平面摄影中上面的插件,已经很多能够用进电影电视里面了。

到底哪一个给你最好的效果,从经济利益来说是最好的效果,从技术角度来说是最好的效果。

如果今天加了玻璃的滤光镜、光学的滤光镜,可能以后调不回来了,就柔焦镜来说,传统拍电影,加一个黑幕或者是其他五六种的滤光镜,是在镜头前面加呢,还是在摄像机的电路上加呢?

摄像机已经带有一部分这样的效果了,还是在后期加呢?

这个已经不是很新鲜了,过去Davinci就可以做这样的事情了,现在连家用的电脑都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了。

颜色的操控也是这样的,可以加滤光镜在镜头前面,把画面变成橙色的、夕阳西下、或者蓝色的,我们在过去加一个滤光镜,整个画面就变成彩色的了,数字科技允许进行局部的调色。

如果还不满意,可以后期来做,把这个工艺流程推后的好处就是可以恢复,光学的滤光镜恢复的机会不大,而且信号已经受损了,在摄像机上加的话,也是录到磁带上面了,推到后期做,通过Davinci做,还是家里的电脑做,做的话会增加多少成本,掌握一个平衡。

掌握了这个平衡,就需要你对科技从头到尾的了解。

过去的工作比较好干,今天的工作比较复杂,原有的电影技术全要掌握,电影语言的知识也要掌握,电子、数字完全不能代替人的创意,只是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更多的地方令你混淆、混乱,令你想的更多,可能性更多。

在原有的基础上,还要不断提升,不断掌握新的格式和新的经验。

所以我觉得,摄影师的任务已经跟过去不同。

刚才讲过。

高清刚刚流行的时候,电影人都建议用光学滤光片,尽量减少用摄像机带的滤光片,这样质量会好一些,稳定度高一些,事实是否是这样,有待于大家研究。

今天面对着更大的可能性,就是软件滤光镜,从校色的角度,从效果的角度,不一定用光学的滤光片,都有简单、成本低的软件达到这样的效果,所以拍摄的时候是不是还是坚持用光学滤光镜,或者是机身上面的滤光片呢?

有待于大家探索。

电影人在数字时代的新机遇与挑战

我刚才说到工程师的作用,是在条件不许可的情况下,交给摄影助理来分配,摄影助理怎么测试一个摄像机好不好呢?

摄影助理需要重新学习。

今天拍电影常用一两个变焦镜头,一套定焦镜头,高清的环境原来不太理想,跟任何产品一样,开始的时候没有足够的器材可以用,今天越来越多了,这方面知识也需要不断更新,开始的时候只有变焦镜头,然后大家看到高清的可能性,生产了几个在原有录像镜头基础下变出来的电影专用的镜头,就是光学特性没改,还是用摄像机的高清镜头,外壳改了,齿轮改了,方便我们加调焦的功能,加伺服器变焦,方便了刻度读出和精密性。

经过两年的发展,我们有了四套、五套定焦镜头供大家选用。

今天我们重新比较定焦镜头有什么好处,变焦镜头有什么好处。

筹备拍摄的时候是从成本考虑,今天的定焦镜头非常昂贵,租金也是相当贵。

变焦镜头的缺点在哪里?

能不能接受?

就以《午夜曼哈顿》来说,两年前拍摄的,当时什么器材都没有,只能拿一套不太完美的镜头来拍,一会儿大家会看到它的缺点,今天如果重新拍的话,很多工具会改变,很多事情会好办,效果也会不一样,会重做很多事情,今天要演示的不是它的成功,是看一下如果再做的话怎么样重新弄。

今天比较幸福了,最起码器材方面,佳能出了一套,富士出了一套,蔡司出了一套,蔡司的效果是最好的,Panavision有专用的镜头,只能连着它的机器一起用,效果宣称是最好的,《星球大战》用的是它的东西。

还有一个代用品,安琴的专用的接环,把原有的电影镜头,35毫米的镜头改变光学程序,加到B4的节环里面,用在摄像机上,这是一个代用品。

但是接环成本太贵,而且成像是倒转过来的,这样要生产一块电子放大器重新反相一次,反相之后,可能会产生很大的热量,很多工艺和技术的问题都需要大家了解。

新时代摄影师的任务和角色是不一样的。

在现场要选择,一方面要研究镜头怎么运用,同时要考虑调参数,达到胶片的效果,在现实的环境中,以前我们事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要在摄像机中看,经济条件允许的话,还要转成胶片试试看,整个过程可变的因素太多,在你的操控之下,把很多变数降低,每一个实验都掌握得很准确,磁转胶的机器有不同的科技,不同的参数,用什么底片来做磁转胶是一个因素,而且磁转胶转成以后,用正片来印又是一个因素,我刚好做了一个实验,两个正片效果是不一样的。

我的经验比较痛苦,走得太快,两年前什么都没有,做的经验比较少。

摄像机一出来,我就买了。

我留意高清科技大概十年的时间了。

两年前,24P设备刚出来我就去买,因为我觉得这个产品比较成熟了,可以投资。

当时有一个片子要拍,原来是打算用35毫米的,我说考虑用高清,导演认为很过瘾,因为看到了很清晰的图象,跟我们常用的设备相差很多,清晰度、彩色度都无法相比,导演非常高兴,监制非常愿意试,但他说我投资三百万美金,怎么说也要看一看成片是什么样子的。

这样我们马上开始做,我拿了摄像机,也不知道怎么做,也不知道怎么拍,Sony派了工程师给我做介绍,花了一天的时间,最起码把最基本的程序搞定,然后拍,然后拿磁带交给一个公司做,这个公司刚刚买了一个激光的磁转胶机器,他说还没有搞好参数,但是如果你要用的话,就给你。

你能否把录像机借我一下,他们连录像机都没有,我就把我的机器抬过去,就转一分钟。

印片也不知道用什么片来印,随便他们乱搞,搞了一大堆以后,两三天以后我们去放映间看,一看以后,监制和导演马上起身走了,说不要拍了,还是拍胶片,因为大家没有掌握这个工艺,摄像机没有设定好,磁转胶的机器没有设定好,大家没有磨合,应该用什么样的伽玛值来搞,用什么底片,正片来做这个片子;灰蒙蒙一片,没有黑的地方,没有白的地方,惨不忍睹,我差点就丢掉这桩生意。

几天以后,我跟索尼的工程师再谈,那时候产品太新,没有其他人在用,别人有一点建议我们就采用了。

于是,我们重新拍了两分钟,交给另外一家。

他们磁转胶的历史比较长,用CRT的磁转胶的机器,掌握的时间比较长,过去从标清转胶片已经做的不错,就成了今天的一会儿要看的第二次测试片子,是否很理想呢?

也不是,最起码把导演和监制留住了,感觉这个科技还不成熟,还需要发展,一面拍一面研究。

整个片子拍完了,从高清合成完了以后,经过了三四个月不断磨合,做成最后的片花和整个片子,整个片子出来不是每一版都完美,还要不断修改。

当时没有经验的时候,是需要不断磨合。

作为摄影师和导演,还是要试不同的东西,如果大胆尝试新的技术,要做更多的试验,不是光拿着人家的经验来用,要找出自己的出路。

因为数字技术发展的缘故,整个角色都不一样了。

磁带拍完了,就今天的科技来说,还是下变换到标清进行离线编辑,再拿EDL套高清的片子,今天高清的非线性已经成熟了,对编也可以,因为电影大部分经脱机编辑的,这样都可以。

拿着声音做好的带子交给胶转磁的公司,这个过程中,有一个非常有利于电影工作者的工序,就是校色,如果大家有做胶转磁的经验的话,就不需要我多讲。

今天DaVinci也好,其他软件也好,做到校色的这一部分,是过去电影不可想象的,过去拍电影和胶片只能在红绿蓝某一个颜色里调整,要么是全画面来调,要么是亮一点,暗一点。

一旦运用了数字科技,高清制作环境里面,可以调的范围非常宽,非常大,可以选择性地调整,选择某一个色来改变,改变某一个密度,某一个亮度,可以整个改变,可以局部改变。

改变的可能性非常大,大家看看广告的胶转磁和MTV的效果就可以明白了,这是过去电影所不可想象的。

数字中间片

既然今天讲数字电影,我也不想过多停留在高清话题上。

电影界,最起码在好莱坞有一个新的趋势已经开始实行了,经济上能不能普及,将来能不能推开呢?

这一点还不知道,要看发展趋势。

就是数字的中间反转片,什么意思呢?

今天大家拍底片,把底片全部转成数据电脑文件,在文件里处理,编辑、配音,在文件中进行校色、多层次的合成,各种特技,成本相当贵。

硬盘的存储量要求非常大,不是每一个独立制片人所能承受的。

我们要看趋势,美国的大片已经开始这样做了。

就是我刚才说的可能性,特技的可能性,剪辑的方便性,但是校色这一块,特技的好处非常大,最后在电脑数字环境中完成电影,再从文件转换成为胶片。

由于是文件,色彩的带宽完整;原来是胶片输入进去的,彩色的带宽比较宽,是一个不压缩的过程,校色的过程非常方便,宽容度非常大,就等同于有胶片一样,就等于用胶片进行胶转磁一样,这个趋势肯定要发展,但是有多少人支付这个费用是一个问题。

完成影片,用电脑文件变成胶片,肯定是传统的工艺在清晰度和透亮度方面不能相比拟的,底片转成正片,然后又转成反转底片,才印成拷贝,这样的图象质量就差得多了。

无论怎么说,作为监制,作为导演,特别是摄影师要考虑的因素很多。

我刚才说数字反转片的科技趋势和工艺流程,如果用了16毫米拍摄,转换成高清,然后变成35毫米,这也是一个可能性,效果如何,留待大家探索和试验,或者是16毫米拍变成电脑文件,然后变成35毫米拷贝出去放映,都是有可能性的。

但是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摄影师,新时代的电影人对这方面的科技不能完全不懂,需要进一步了解。

以转成胶片为目的的高清摄像机“最佳”设置

下面讲我们大家都关心的问题,怎么用高清摄像机做到像底片和胶片的效果,伽玛是怎么一回事,留待王亚明先生跟大家交流,他可以从技术角度、工程角度跟大家介绍伽玛的用处;我讲的是从用户的角度,不是工程师的角度。

这是Sony一份半内部的文件中的简单介绍。

我们回到刚才的题目,新的科技发展了,我们需要的知识和经验更多,过去我们拍电影就拍,就上电影院,回来就胶转磁,卖录像带,做DVD。

今天要求不一样了,到底拍的东西,将来最大可能性是做广播还是磁转胶,或者是数字影院,大屏幕投影,数字影院用哪一个品牌投影机,用哪一种技术,是DLP的还是其他的都可能就影响到你的设定。

但是无法照顾这么多设定,这一关就留待DaVinci和校色那一关的工作人员来把握。

不同应用的摄像机设置

广播用磁转胶用

最低色彩校正中立比色法

中度轮廓增强调低GAMMA值

纯黑调调低拐点

黑GAMMA上调

大屏幕数字投影,应该有什么样的伽玛值和什么样的参数效果才是最好的,把原来的创意保留,都有不同的方式。

美国的摄影师提出很多意见,新的工作流程中提出让他们参与后期工作,让他们有权掌握最后节目或者影片在不同的环境播映、放映的视觉效果到底应该是怎样的,要求有这个权力来参与创作。

很多老片子,经过十五、二十年以后重新发行,可能经过修改,可能经过弥补,整个过程没有摄影师的参与,交给另外一些人来掌握,色彩、对比度、亮度都会改变,因为是另外一个人的心意。

所以摄影师希望尽量争取参与这个过程,自己掌握最后的视觉效果。

在投影上面的调整都是简单的做法。

根据Sony一份文件,如果是广播用,不希望大家用太多的校色,最低色彩校正、中度轮廓增强电路、尽量把黑色保留。

如果是磁转胶用,用中立比色法、调低伽玛值、调低拐点、黑伽玛上调(数字上调,其实是压下去的意思)。

在摄像机中可以操控增强胶片感的地方,主要就是在PAINT菜单里面。

第一页是STATUS,这些纯粹是参考值,不是一定要这样做才会像胶片,纯粹是个人的喜好。

黑伽玛要开,拐点要开,WHITECLIP要开,轮廓增强要关掉,SKINDETAIL基本关掉,MATRIX要打开。

FLARE是一种电子线路,在镜头里面来避免杂散光的,把摄像机里的杂散光压掉,尽量把色彩保持较黑的一个电子线路,所以我们建议打开,把高光压掉。

黑伽玛是管暗部反映的曲线,如果从胶片的角度来考虑,就是用暗部的曲线,就是趾部。

拐点是最重要的一环,拐点是如何把高清或者录像尽量接近胶片的效果的重要一环。

今天说高清,用电视技术拍摄,可能没有胶片好,什么原因呢?

我们一般是认为有关高光、高亮度部分太过直线,太过线性,超过一点,就把画面洗掉了,全白了,没有层次和内容了。

胶片不一样,胶片是非线性的,最起码在肩部是非线性的,很多光落在胶片上面,胶片还可以保留它的相对的一些层次,这不是线性的,不是多一点光密度就增加很多,密度再增加就全白了,不是这样的,是慢慢地变很多光进来,慢慢变,变成多一点层次。

我们希望通过更改拐点,把高光部分,非常亮的部分压下来。

IRE是NTSC制式的单位,百分之百的IRE就是纯白,录像带无法记录的部分。

通过这个电路,就可以改变拐点,最起码把超过10%的高亮部分压下来,压到录像带可以记录的范围。

所以希望通过改变拐点,高清的科技比较接近胶片。

VIDEOLEVEL,我们建议伽玛值降低20%,每一项可以调红绿蓝三个颜色,如果需要每一项都要压下去的话,可以独立,但是实际生活中需要不大,而且要非常小心,如果过头的话改不回去。

伽玛菜单,红绿蓝三个颜色,如果改变的话,会强调某一个颜色,有点像摄影机里面的校色,是否这样做是按自己的意愿,留到后面做比较保险,摄影机提供这个可能性。

纯粹追求电影感的话,只是把MASTERGRMMA调低就可以了。

电影的胶片在暗部的反映不太敏感,到了暗部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