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266037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5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docx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docx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

小数乘整数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小数乘整数》。

一、说教材

《小数乘整数》是在整数乘法、积的变化规律等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同时为后面学习小数乘小数、小数除法等知识作铺垫。

我根据教材的知识建构和学生思维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使学生经历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方法,能正确计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作合适的解释。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学习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算理。

二、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2、启发质疑法3、学练结合法

三、说学法

1、自主探究法2、联系实际法

(怎么教才能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实现上述目标呢?

我准备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质疑法”、“学练结合法”“物质化的和非物质化的教学手段的运用(如:

多媒体体课件整合各种音相资源、自制卡片、小磁铁、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肢体动作等)以期望学生能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实际,自主探究,正确迁移类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四、说教学设计

依据教参,紧扣教本,我充分利用语言的亲和力、电脑课件和自制卡片等物质化和非物质化手段,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安排我的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堂伊始,怎样才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很快的进入课堂学习呢?

爱因斯坦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充分挖掘主题图的内涵,创设明明一家准备进行户外放飞风筝前的采购活动,用声情并茂的话语把学生带入现实生活的情境中,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学生熟知的购买食品入手,(意在复习整数乘法,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后提出明明家准备购买三个喜鹊风筝,要学生帮助算要多少钱,还要学生谈想法,这时学生的情绪高涨。

老师要学生先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能写几种就写几种。

教师巡视,走近学生,倾听心声,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融洽师生间的关系,当学生和老师的亲近感进一步增强时,他们自然会踊跃发言,急于把自己的想法与老师分享、与同学们分享。

并主动参与购买风筝的行列中。

这时老师唯一能做的就是与学生一起快乐分享他们的智慧,凸显计算策略多样化,并引导分析比较得出将小数化为整数的这种方法是比较简便的,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会了知识。

“如果是你,你会怎样买?

买几个?

共需多少钱?

”更是把此次购买活动推向了高潮。

学练结合及结合情景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就像春雨润物细无声。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自主探索

2、汇报交流

3、总结方法

在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心之际,老师引导提出“刚才我们解决的都是有关钱数的问题,如果不是钱数,如0.72×5,那该怎样计算呢?

你能运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再次被调动起来。

在老师的鼓励下,他们为了在师生面前展现最好的自己,积极主动投入到有效的思考中,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

而后再请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并相互补充,碰撞思维的火花。

最后引导得出0.72×5=3.6,并深刻理解了其算理。

也就是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老师起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作用。

在次基础上,教师再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

难点突破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实际运用开拓创新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根本目的。

习题的设计由易到难并有所拓展,每题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比如第一题,侧重比较每组里的两个算式,从而得出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的不同,同时理解它们间的相互联系。

第3题是运用老师自制卡片题,列举了学生在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整数时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求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能很好地吸引学生。

第4题是第2题所发现规律的运用,尤其是最后一小题,答案不唯一,具有拓展性和一定的开放性,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在总结中谈收获,便于老师和学生进一步沟通,更好地梳理所学知识。

 

小数乘小数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小数乘小数》。

它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教学小数的计算,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和一个练习。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小数乘以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及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要求:

1、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和教师引导,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进行估算、口算、笔算。

2、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与概括的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交流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使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不断探究、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感受探索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学生自己探索获得“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即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转化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因数中小数位数与积中小数位数的对应关系,悟出“两个因数中的小数位数就是积中的小数的位数”。

二、说教法、学法

紧紧依托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顺应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取向,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在不断地“产生疑问、进行探索、释疑、运用”这一循环过程中,自然地发现“积中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1、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条件,积极营造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交流学习中来感悟、探究、发现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让学生经历对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

如课堂中首先呈现房间平面图,启发学生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列出算式说明及依据。

教学计算要善于捕捉差距,关注生成。

如:

通过以上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与经验,紧接着出示阳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自主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两位小数与两位小数相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并在小组里讨论过程中学生自主生成,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从而真正体现是学生迈过学习,自主获得知识的生成过程和计算方法。

2、正确把握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本课力求在每一个环节的推进过程中都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再让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教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与信任,提供其广阔的思考空间与交流机会,使其通过个体思考,小组或组际交流逐步得出自身认可的计算法则或规律,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比如:

教材重点组织学生探索笔算的方法,先告诉学生可以把竖式中的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来计算,再结合直观图示讨论,按整数相乘后怎样才能得到原有的数?

启发学生理解,把两个因数看成整数,等于把原来两个因数分别乘以10得到整数,因数扩大100倍,积也就积也就相应扩大100倍。

因此要得到原来算式的积,应用整数相乘的积反过来除以100。

除此以外,学生可以通过单位换算把米化成分米得到的积后再换算成平方米。

学生可以通过对笔算结果与估计结果的比较,判断笔算结果是否合理,从而确认相应计算方法的正确性。

在引入“3.6X2.8”时要求学生先用两种方法估算,并说明正确答案的范围,根据以上推断,让学生独立计算,为接下来笔算方法提供一种支持。

四、说教学程序

为充分体现以上的一些设想,本课的具体过程如下:

1、创设情境,引出可探索的“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对学生熟悉的住房面积计算,既复习了旧知,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要探索的新知,同时,赋予了计算一定的生活意义与实际意义,使学生感悟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计算确实是一种需要,产生急于要弄明白的求知心理,激起了探索的欲望与兴趣,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

如在创设情景引入的过程中,教师问:

“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可以体现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列式,自己解答,使枯燥知识变成善于学习的知识。

2、对算理和算法的自主探索。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知识自己去探索,凭学生自己的理解来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

再通过相互的交流,不断产生认知冲突,思维产生碰撞的火花,营造出继续探索规律,解释新问题的氛围。

(1)独立尝试。

学生在独立计算4.2×3.6时,势必会根据对前面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的算法和算理的理解来进行计算,这一尝试可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计算小数乘以小数时在认知上的难点,为教师接下来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教学找准了最佳的切入口。

(2)交流各自的算法与想法。

在交流中,教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算法与想法,及时掌握学生不同的思维生长点和认知区别。

比如在计算小数乘小数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估算2.8X3.6的结果最大是多少,然后让学生再进行计算。

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对学生算法、算理和结果上的对与错不作判断,而是把各种不同的算法与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其产生思维的碰撞与冲突,为其留下思维的空间。

3、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算理,获得方法。

运用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来指导计算,一方面可加深对算理的理解,提高对算法的感性认识,为归纳出小数乘以小数的法则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

如在课堂练习环节中,设计了练一练的习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再指名在全体学生面前谈自己的想法与算法,通过计算与交流,学生对小数乘以小数的算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中就有几位小数这一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

4、运用法则,进行专项训练与开放训练,以拓宽思维,促进发展。

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是对小数乘法算理在操作层面上最简单的概括,对学生在计算时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是思维的简约化,是解题策略的优化。

为此,设计了一些专项性习题,根据算式特点在积或因数中点上小数点的正确位置,以更一步强化积中的小数位数由因数中小数的位数来决定这一规律。

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安排了一组开放性练习,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落实,也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探索能力得到训练。

最后还安排了一个实践题:

一种西装面料,每米售价58.5元。

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

(先估算的数,在计算)并应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计算出物品的总价。

让学生在颇有兴趣的计算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将探索获得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工作中去,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总之,本课力求改变以往计算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少,以计算技能的培养为主,以正确计算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方法,而是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运用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同桌讨论、合作交流,去发现和创造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从而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得到培养和发展,使数学思想方法得到渗透。

 

《循环小数》说课设计

一、对教材的认识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循环小数》。

《循环小数》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第九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

从知识角度来看,“循环小数”是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即从“有限”扩展到“无限”,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个飞跃。

教材是这样安排的,通过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赛跑情境,让学生计算冠军的速度,引出“循环小数”,旨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理解数学产生的现实背景意义。

但教材举例单一,不利于学生通过对数据比较、分类,自主构建循环小数的概念。

因此,我对教材作了一些改动,增加了五组数据,让学生计算赛跑比赛前六名运动员的速度,其中三名运动员的速度的是有限小数,另三名运动员速度是循环小数,包括纯循环小数和混循环小数。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数据进行观察、比较、分类,概括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在什么样的知识背景下学习这一内容的呢?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都感受过循环、重复等现象,比如:

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十字路口红绿灯的不断重复等,对循环这一概念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而且通过五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比如学生在学习图形的认识、学习统计等知识的时候,已经经历过将事物进行分类、整理的活动,具备了初步的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能力。

因此,我认为在这个阶段让学生开展一些探索性学习活动是可行的。

三、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认识,对学生情况的分析,以及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要求,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循环小数的特征,掌握循环小数的意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将数据进行比较、分类、整理的过程,自主概括循环小数的概念,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与态度: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初步与人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法、学法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循环小数”正是一个能很好体现这一理念的题材。

基于上述认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主要采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并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五、教学过程

1、故事导入,提出问题

本节课一开始,我用《老和尚和小和尚》的故事导入新课: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这样循环讲,直到学生能整齐地和我一起讲才停止。

我提出问题:

“你们为什么会讲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能讲完吗?

”学生回答后,我让学生说一些生活中的重复现象,比如:

周一到周日的循环,红、绿灯的循环等。

设计意图:

生动有趣的故事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个故事简单直白,学生容易明白教师的意图,利于形成对“循环”这一概念的初步认识。

为了让学生更深地感受重复现象,教师让学生说一些生活中的重复现象,这是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生活。

2、创设情景,探索新知

我用课件出示学生熟悉的400赛跑情景,让学生分组计算前六名运动员的速度,这是本节课的关键环节,我将分如下几步完成:

(1)初算,产生疑惑

我有意安排一、三、五组同学计算能除得尽的除法,二、四、六组同学计算商是纯循环小数和混循环小数的除法。

六个学习小组进行计算比赛,比一经哪些组算得又对又快。

当我观察到一、三、五组的同学基本完成时,我向二、四、六组的同学发问:

“为什么你们还没有算完,遇到了什么困难?

”学生会向我诉苦这些题怎么除也除不完。

(2)再算,明确问题

我将这个问题推给全班学生,我让一、三、五组的学生也来算一算,让大家都体验到400÷75、400÷96、400÷74这三道题余数重复出现,商中一部分数字也总是重复出现。

当学生初步感受到这些商的特点.

(3)分类,引出概念

让学生将六道题的除法竖式板书在黑板上,组织学生观察这些商的特点,并小组讨论如何分类。

学生可能主要有以下两种分类方法:

第一种将这三题分成一类,另三题分成一类;第二种将商是有限小数的三题分成一类,商是纯循环小数的分成一类,商是混循环小数的分成一类,共三类。

当学生说出第二种分类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后两类也有共同的特点,可以归为一类。

因此,这六个数其实可以分为两类。

这一类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我们称它为有限小数。

另一类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我们称它为无限小数。

然后我请学生小组讨论:

“这些无限小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进而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循环小数的主要特征。

我随机用课件出示循环小数的概念,揭示课题。

这里我还要向学生说明这些循环小数都是无限小数,还有些小数它们也是无限小数,但是小数部分不循环,不是循环小数,这种数我们以后会遇到。

像这些循环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循环的,我们书写时可以用省略号来表示。

(4)阅读、总结

在学生认识了“循环小数”的概念之后,我安排学生阅读教材,把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用笔划出来并读一读。

然后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对本课进行小结。

3、巩固新知,实践运用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我出了五道判断题,让学生应用概念进行判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质疑反思,拓展延伸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会有异议和疑问,在本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问题:

“同学们对循环小数还有什么疑问吗?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如果学生提出:

“循环小数是否还有其他记法?

除到哪一步就可以判断商是循环小数?

”等问题时,我对学生进行充分的肯定,并随机将这两个问题抛给学生,将其设计成课外探究作业。

如果学生没有提出来,老师提出这些问题。

这样的作业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和创造的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也为下一节课做了充分的准备。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创设问题情境,提供研究素材,诱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点然智慧的火花。

 

《稍复杂的方程

(二)》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九册第四单元《稍复杂的方程

(二)》,本课是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内容。

一、说教材

 在学习《稍复杂的方程

(二)》之前,学生已认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作用,并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和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它解简易方程。

这一课时是对前面知识的提高深化,也是列方程,解方程内容的深化,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也是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及对学情的把握,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拟订为:

 二、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初步学会列形如ax+bc=d的方程解决一些简略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培育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接洽。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节课的重点定为:

学会解形如ax+bc=d的方程。

教学难点定为:

列方程和解方程

  三、说教法学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所以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激、导、探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在探索中学、在合作交流中学。

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学习目的。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根据教学要求,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部分: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探究,自主建构——巩固内化,拓展创新——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创设了一个“学校举行运动会”的情境,接着向学生出示问题:

为了给运动员加油助威,我们班买了10个鼓掌板和20个拉拉球,已知每个鼓掌板3.5元,每个拉拉球2.5元,一共花了多少元?

(在这里我主要是让学生说出数量关系)接着出示图片说:

运动员比赛很辛苦,所以老师还给他们买了水果。

再提问:

你从图片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苹果和梨各买了2千克,共花了10.4元,已知梨每千克2.8元)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从而提出学习目标:

(1)、根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列出比较复杂的方程解决问题。

(2)、求比较复杂的方程的解的方法。

并板书课题:

稍复杂的方程

(二)

让学生热情投入到解决问题中来。

提出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总结失败原因,发扬成功经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合作探究,自主建构

  这一环节是是本课的中心环节。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安排这样的几个小环节。

  1、独立探究

  让学生独立尝试列出比较复杂的方程解决问题,我会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便于学生思考解答。

  2、小组合作,集体反馈

  我把学生分成4个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方法,再各组派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3、教师讲评,优化算法

在解答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几种算法,有的直接列算式,有的设未知数列方程,我对他们的方法都给予肯定。

但是及时引导他们,直接列式计算比较麻烦,引导他们进行算法优化。

我再根据他们的回答进行板书:

设苹果每千克x元。

(2.8+x)×2=10.4

(把小括号看做一个整体,先同时除以2)

在这个阶段,我让学生平等参与学习,讨论。

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索解决和计算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了合作学习的作用。

使学生的探究能力、自学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三)巩固内化,拓展创新

  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方法后,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因此我让学生做了多种形式的练习。

  1、单一练习题

在这里我设计了三个方程,让学生进行计算。

(老师这里也有三个方程,你能帮我解决吗?

):

2×3.2+2x=18.4

5x-4×1.25=7.5

2(x+1.5)=8

2、巩固练习题

接下来第二个练习,我让学生完成课本练习第1、第2、第4题。

第2题要求学生看懂图意,列出方程,同样用算术法解答。

第四题让学生交流讨论,列方程解答。

这些练习有助于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培养学生根据具体问题的特点,灵活选择比较简单的算法,进而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第四部分是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最后请学生谈一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从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一起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1、首先读懂题意,理清数量关系,找出等量。

2、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3、求解。

4、验算并写出答语。

五、说板书设计

稍复杂的方程

(二)

设苹果每千克为x元,则

(2.8+x)×2=10.4

2.8+x=5.2

x=2.4

(把小括号看做一个整体,先同时除以2,再求出未知数x的值。

这节课在板书设计上,我力求简洁明了,突出重点,抓住特点。

使学生很容易记住列方程和解方程的步骤。

最终达到概括、巩固、提高的教学目的。

从而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总之,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上力求体现:

数学的教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理念。

在学习方式上力求体现: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理念,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算法的多样性。

在教学评价上:

我不仅关注计算方法的得出,更关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知识的学习过程。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观察物体

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中的例1和例2。

首先我对教材和学情进行分析:

观察物体,学生通过二年级第5单元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感性经验,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入“空间与图形”的第二学段,通过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或两个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遵循课程标准精神,我确定了以下目标与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一个或两个几何体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同时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