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复习学习笔记.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92846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测复习学习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行测复习学习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行测复习学习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行测复习学习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行测复习学习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行测复习学习笔记.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行测复习学习笔记.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行测复习学习笔记.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行测复习学习笔记.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行测复习学习笔记.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行测复习学习笔记.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行测复习学习笔记.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行测复习学习笔记.doc

《行测复习学习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测复习学习笔记.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行测复习学习笔记.doc

图像推理总结

数量关系

考察方向

考点

备注

题目辨识

答题思考顺序

交点的数量

线

1、线条数2、笔画数3、一笔画

一笔画注意数奇点,只有具有2个或0个奇点的图形才可以一笔画

1、封闭区间的数量2、面的部分数3、面的种类(图形的种类)4、面的数量

面的部分数:

连在一起的才是一个部分

角的数量

注意题目中算的是什么样的角的数量(锐角、直角、钝角)

位置关系

平移

依靠图案的移动规律来寻找答案

1、题目中出现明显的位置关系(如:

表格、象限)

2、题目中出现明显的重复图形

旋转

依靠图案的旋转规律来寻找答案

图型长相相同

翻转

依靠图案的翻转规律来寻找答案

注意轴对称及中心对称图形

组合叠加

直接的相加及相减

题目中图形部分相同,能够进行简单的运算。

相加后进行去同存异或去异存同的运算

注意运算后再进行图形的翻转或平移。

规律叠加

注意叠加公式(常考黑+白=?

其他知识点

对称性

轴对称和中心对称

注意对称轴的方向和数量

元素分布

图形中的元素位置

直曲性

直线图形和曲线图形

注意直曲线组合而成的图形,注意数曲线或直线的数量

封闭性

封闭图形和开放图形

立体图形

折纸盒

注意面的方向

Z字法确定对称面和画在橡皮上

三视图

注意侧视图的方向

截面

多做题熟悉截面吧

逻辑判断

一、体系

必然性推理:

前提是真的,结论肯定是真的

可能性推理:

前提是真的,结论不一定是真的。

差别:

必然性强调整体到部分的推理(一般到特殊)

可能性强调部分到整体的推理(特殊到一般)

必然性推理知识点:

1、直言命题、三段论、复言命题、朴素逻辑

可能性推理知识点:

1、类比推理、归纳推理

二、关键词

1、有些:

(1)含义:

包含一个、一部分、全部。

至少有一个就可以称为有些。

(2)推理:

例如:

我们班有些同学及格了。

不能推出我们班有些同学不及格

2、逆否命题:

例如:

我是人。

A→B原命题

人是我。

B→A逆命题

非我是非人。

非A→非B否命题

非人是非我。

非B→非A逆否命题

逆否命题=原命题

三、必然性推理

1、直言命题:

(1)含义:

只判断了一件事,只表达了一个判断。

例如:

我考上了公务员、所有人都考上了公务员。

(2)种类(6种):

PS、括号了表示的是逻辑关系

a、全部:

全部的肯定和全部的否定。

例如:

所有的同学都及格了(全肯。

所有是)所有的同学都不及格(全否、所有非)

b、部分:

部分的肯定和部分的否定。

例如:

有些同学及格了(部肯、有些是)有些同学不及格(部否、有些非)

c、个体:

个体的肯定和个体的否定。

例如:

张三及格了(个肯、某个是)张三不及格(个否、否个非)

(3)否定:

a、如何否定:

A不/不是/并非A例如:

我们班同学都及格了我们班同学不/不是/并非都及格了

b、双重否定:

表达肯定

(4)矛盾:

a、什么是:

没有中间状态的两个概念或两个命题。

例如:

生和死男和女(黑和白上和下左和右)都不是矛盾关系

b、特点:

矛盾的A和B必定一真一假

c、矛盾和否定的关系:

是等价的关系A和不A必定一真一假没有中间状态

(5)真和假:

a、判断真假符合材料给定的客观事实就是真不符合就是假

b、重点要关注假话对假话做一个否定就可以得到真话。

(6)相互关系:

a、矛盾关系:

全肯与部否之间是矛盾关系(所有是和有些非)全否与部肯之间是矛盾关系(所有非和有些是)个肯与个否之间是矛盾关系(某个是和某个非)

b、上反对关系(所有是和所有非):

例如:

所有的同学都及格了所有的同学都不及格这两句话不能同真但能同假两句话必有一假

c、下反对关系(有些是和有些非):

例如:

有些同学及格了有些同学不及格这两句话不能同假但能同真两句话必有一真

d、推出关系:

基本的推出关系PS:

交叉关系均为矛盾关系

基本突出图表所有是上反对关系必有一假所有非所有是可以推出某个是

某个是可推出 可推出 某个非某个是可以推出有些是

所有非可以推出某个非

有些是下反对关系,必有一真 有些非某个非可以推出有些非

推出公式:

①所有的A是B→有些B是A但不能推出所有B是A例如:

1班学生都考A→有些考A的是1班的。

不能推出所有考A的都是1班的学生。

②有些A是B→有些B是A但不能推出有些A不是B例如:

1班有些学生考A→有些考A的是1班的。

不能推出有些1班的学生不考A。

③所有A不是B→所有B不是A例如:

1班的所有学生都不考A→考A的不是1班的学生。

④有些A不是B不能推出有些B不是A例如:

有些1班的学生没有考A,不能推出有些考A的不是1班的学生

(7)直言命题常见题型

a:

矛盾法:

题型:

题干中给出几句话,并告诉其中有1句或2句为真或为假。

解题思路:

找矛盾→跳出矛盾→判断矛盾→推理

例如:

黄某说张某胖,张某说范某胖,范某和覃某都说自己不胖。

如果四人陈述只有一个为假,那么谁一定胖?

A仅黄某B仅张某C仅范某D仅张某和范某

答:

黄某:

张胖;张某:

范胖;范某:

我不胖;覃某:

我不胖。

其中张某和范某所说为矛盾,必定一真一假,题目只有一人说假话,则黄某和覃某所说为真,则题目选择B。

b:

反对法:

题型:

题干中给出几句话,并告诉其中有1句或2句为真或为假。

解题思路:

找反对→跳出反对→判断反对→推理。

例如:

某单位共有20名工作人员。

①有人是本科学历;②单位的负责人不是本科学历;③有人不是本科学历。

上述三个判断中只有一个是真的。

以下哪项正确表示了该单位具有本科学历的工作人员的人数?

(        )

A。

20个人都是本科学厉B。

只有1个人是本科学历C。

20个人都不是本科学历D。

只有1个人不是本科学历

答:

第①句与第③句为下反对关系,下反对关系的两句话必有一真,本题题干说明三句话只有一句为真,因此第二句话肯定是假的。

因此可以推出单位的负责人是本科学历。

根据基本推出关系某个是为真则有些是肯定为真则第①句话为真,第③句为假,根据矛盾关系,有些非与所有是为矛盾关系,必定一真一假,因此有人不是本科学历可以推出所有人都是本科学历,因此本题选A。

反对法常见题型总结:

上反对关系下反对关系

遇到上反对关系:

即所有是与所有非,题干中一般会说三句话中只有一句为假,则某个是或某个非必为真,看见这样的题型直接在答案中找所有是或所有非(注意上图中的对应关系,对应项为某个是对所有是、某个非对所有非),如选项中没有所有是或所有非,可以找有些是/某个是或者有些非/某个非。

遇到下反对关系:

即有些是与有些非,题干中一般会说三句话中只有一句为真,则某个是或某个非必为假,看见这样的题型直接在答案中找所有非或所有是(注意上图中的对应关系,对应项为某个是对所有非、某个非对所有是),如选项中没有所有是或所有非,可以找有些是/某个是或者有些非/某个非。

c:

推出关系:

主要提问方式为,下列选项中那些不能确定真假。

答题思路:

找肯定为真的和肯定为假的,运用排除法确定选项。

在中唐公司的中层干部中,王宜获得了由董事会颁发的特别奖。

如果上述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断定不能确定真假。

Ⅰ中唐公司的中层干部都获得了特别奖。

Ⅱ中唐公司的中层干部都没有获得特别奖Ⅲ中唐公司的中层干部中,有人获得了特别奖。

Ⅳ中唐公司的中层干部中,有人没获得特别奖。

A.只有Ⅰ。

B.只有Ⅲ和Ⅳ。

C.只有Ⅱ和ⅢD.只有Ⅰ和Ⅳ。

答案:

王获得了特别奖为真,即某个是为真,根据基本推出公式,某个是为真则有些是为真、所有非为假。

因此II为假、III为真,I、IV无法确定真假故答案选D。

2、三段论

3、复言命题:

(1)组成:

直言命题+逻辑词项(连接词)考察重点为逻辑词项

(2)种类:

①联言命题:

a、形式:

A且B,A和B为联言支命题,地位等价。

即A且B=B且A

b、常用语:

表并列、递进、转折的含义的连接词,都属于“且”的范畴

c、含义:

A且B→A.B两个联言支命题都是真的。

即A、B都真→A且B,为真。

A、B有一假→A且B,必定为假。

d、矛盾:

A且B与非A或非B互为矛盾

②选言命题:

相容的选言命题:

a、形式:

A或B也可以写成B或AA和B可以共存

b、常用语:

或;或者;或者。

或者;也许。

也许;可能。

可能;两者不同时(小红和小明不能同时出现)

c、含义:

A或B→A、B至少有一个为真。

即:

A、B只要1真→A或B为真。

只有A、B都假→A或B才能为假

d、否定式推理有效:

A或B+非B→A例如:

小红去或小明至少去一个,小明没去,则小红肯定去。

e、矛盾:

A或B与非A且非B互成矛盾。

例如:

小红去或小明不去,该句为假。

则小红不去且小明去为真。

不相容的选言命题:

a、形式:

要么A要么BA和B不能共存

b、常用语:

要么。

要么;或者。

或者。

,两者不可兼得;可能。

可能,二者必居其一。

c、含义:

要么A,要么B→A、B之间必定一真一假。

d、矛盾:

要么A,要么B与要么A且B,要么非A且非B。

例如,要么小明去,要么小红去为假。

则要么都去,要么都不去为真。

③假言命题:

a、含义:

如果明天天气晴,那么我就出去玩。

b、形式:

A→BA为真则B肯定为真,A为假则B肯定为假

c、常用语:

I:

关键词:

如果A,那么B;只要A,就B;若A,则B。

看见这些可以写成A→B

II:

只有A,才B;除非A,才B;不A,不B;除非A,否则不B。

看见这些关键词可以写成B→A例如:

没有报名成功,就不能成为公务员。

可以推出:

成为公务员需要报名成功(不A,不B);除非吃药,否则不能治病。

可以推出治病需要吃药(除非A,否则B)

III:

加关键词,一句话要是可以改成如果/只有A,那么/才B。

则句子逻辑为A→B

IV:

句子表示A一定B的含义,则句子罗姐为A→B

V:

充分条件推出必要条件。

例如,听课是考上公务员的必要条件。

可写成:

考上公务要→要听课。

d、推理规则,A→B只能得到非B→非A

e、矛盾:

A且非B例如:

如果小红去,那么小明不去为假,则小红去且小明也去肯定为真。

基本法

矛盾法

假言命题的推理规则

题型一:

题目中给出A→B非B→非A给一个A

综合推理

4、朴素逻辑

A:

列表法:

针对题型:

多人物或多事物,让我们找到他们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每个选项只给出部分情况。

横纵列表(针对题目中只给出两类条件)

连线列表(针对题目中给出三类以上条件)

B:

代入法:

针对题型:

多人物或多事物,让我们找到他们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每个选项都给出所有的情况。

C:

排除法:

针对题型:

只要符合列表法和带入法的题目都可以使用排除法,该方法效率最高。

D:

找突破口:

发现题目中有特殊条件时使用该方法

四、可能行推理

(一)含义:

前提为真→结论不一定为真

(二)与必然性推理的关系:

可能性推理是缺少条件的必然性推理。

必然性推理是增加条件的可能性推理

(三)可能性推理的解题原则:

找到漏洞,去加强或削弱。

(四)题干分析:

1、类比推理模型:

给两个事物A和B,A有x、y、z个特点,B描述了x、y两个特点。

得到的结论是这个z.

削弱方式:

类比的双方是一样的加强的方式:

类比的双方是一样的。

2、枚举法归纳模型:

材料通过举例子的方式的到的结论。

该模型的核心为样本的选择。

削弱方式:

样本不具有代表性(样本的选取不具有代表性或样本的选取标准不具有代表性)或样本的数量不够大。

加强方式:

样本具有代表性(样本的选取具有代表性)或样本的数量足够大。

3、因果论证模型:

材料通过严格的因果关系等到的结论,即材料中有非常明显的因果关系。

知果求因:

已知结果分析原因。

削弱方法:

另有它因和否定此因

知因求果:

已知事实,推测其结果。

削弱方法:

因不致果和断开因果

因果共存:

已知两个事实,推测一个导致另一个。

削弱方法:

另有它因和因果倒置

削弱方式:

削弱论据(论据是错的、另有他因)、削弱论点(论点是错的)、削弱论证即削弱证明过程(承认论据是正确的,但得不到正确的论点)、因果倒置(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原因和结果不能互换,互换则产生削弱效果)

加强方式:

加强论据(论据是对的、排除他因)、加强论点(论点是对的)、加强论证(建立起论据和论点的联系)

4、数据比例模型:

(1)仅有数量不能得到结论。

(从比例角度进行加强和削弱)

(2)仅有比例不能得到结论。

(从数量角度进行加强和削弱)(3)平均比例

5、科普论证模型:

(1)通过举例的方式来加强和削弱。

(2)通过解释原理的方式来加强或削弱。

6、缺桥论证模型:

只靠加强,和因果论证模型知识点一致。

(五)分析选项:

错误选项:

1、主观项:

2、类比项:

选项采用类比的方式进行加强或削弱。

3、偷换概念的选项:

4、解释类的选型:

该类型不能做削弱。

5、无关项:

(六)问法分析:

1、削弱类提问。

2、加强类提问。

3、解释类提问:

给出一个表面性的矛盾,将其解释清楚即可,利用生活逻辑解题。

4、评价型提问:

(1)结构相似类:

分析题干的结构关系,找到选项中与题干结构一致的。

(2)评论类

5.结论型的可能性推理:

(1)必须按照逻辑阶梯,尊重材料,材料没说就是没有。

(2)选项的排除:

绝对化的、偷换概念类的、强加因果类的、无关项类的,这些选项都排除。

(3)每一个选项都要看,选择最优的。

类比推理

一、解题原则

(一)内部规律优先,结合外部规律寻找最优答案:

1、横向规律。

2、逻辑规律

(二)造句排除原则:

二、常考考点

(一)逻辑关系:

1、概念之间的关系:

全同、全异、交叉、包含

2、命题之间的关系: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因果关系、顺承关系

3、矛盾关系。

上反对关系、下反对关系、推出关系

(二)言语关系:

字:

构字法(字是怎么构成的):

象形、形声、会意

词:

词性、词义、色彩、语法、分类(构词法)

句(短语):

(三)常识关系:

1、功能关系2、组成关系:

注意与包含关系的组合考察。

包含关系可以用“是”来连接3、职业关系医生对患者

4、加工关系木材对桌子5、引导关系飞机对航线6、位置关系火车对铁轨

地理常识和文学常识也常考

定义判断

一、常考题型

单定义判断:

给出一个定义,找到符合定义的选项。

做法:

读定义,画三个左右的关键词,弄清楚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读选项。

二、解题方法

一)核心成分分析法(画关键词或关键点):

题目概念描述明确时使用

关键词:

1、概念描述的主体2、概念描述的客体3、需要满足的条件、4想要达到的目的5、采取的方式6、产生的结果

二)主特征分析法:

题干概念描述不明确,不容易理解。

需要自行概况概念的特点或要点属+种差

三)结构分析法:

用于题干中出现多个定义的情况

1、并列结构:

全部定义都需要看

2、总分结构:

直接看提问中提问的定义;然后在看总的定义。

三、解题技巧

一)列举排除法:

题干中存在多个并列的列举项。

排除列举项,剩下的就是答案。

二)关注被定义项:

当遇到所熟悉的或和专业相关概念时,

事件排序

一、常考考点:

一)时间顺序:

二)因果顺序:

三)流程顺序:

二、阶梯方法:

一)直接排序法:

二)首尾排序法:

结合选项排除三)带入排序法:

四)排除排序法:

逻辑填空

一、语境分析

一)逻辑呼应法:

找线索、找提示

二)逻辑关系的类型:

1、反对关系:

前后相反2、联合关系:

前后一致3、解释关系:

概况和解释

二、词语辨析:

一)词语类型:

1.同话题实词:

例如:

充足(用于具体的东西,资金充足)、充分(用于抽象的东西,理由充分)

2、同话题成语:

例如:

骇人听闻、耸人听闻

二)辨析角度:

1、语意轻重2、范围的大小3、搭配对象4、含义的侧重5、感情色彩

语句表达

一、解题原则:

一)话题一致二)思路一致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一致

二、语句排序:

一)抓逻辑起点二)抓标志词语三)抓行文脉络

三、成语使用:

1、望文生义2、不辩色彩3、不管范围4、不避重复或矛盾5.谦敬错位6.形似混淆

言语理解与表达

考点总结:

片段阅读:

主旨概括题、标题填入题、细节理解题、意图判断题、词句理解题、代词指代题、态度观点题

逻辑填空

语句表达:

语句衔接题、语句排序题

一、主旨概括题

一)提问方式:

1、主旨类:

本文的中心/主题/中心议题/关键词/核心/主要/重在(观点、介绍、讲述。

2、概括类:

本文概括/归纳/总结/复述

二)解题思路:

1.主旨类就是找文段重点。

2、概括类就是找文段的(重点加其他)全面总结

三)重点出现的位置

1、微观:

A:

关键词:

重要的是。

;有趣的是。

;关键的是。

;这使得。

;“:

”“?

B:

关联词

2、宏观:

行文脉络

四)关联词语

1、转折:

A强转:

虽然。

,但是。

B弱转:

其实。

;事实上。

;实际上。

;只是。

;当然。

替换词语:

虽然:

尽管/虽说/固然。

但是:

可是/不过/然而/却。

考点:

A转折后是重点B、替换词语可以任意搭配C、“虽然。

”部分可能会省略。

2、递进:

典型格式:

不但。

,而且。

;不但。

,而且。

,甚至/更/还。

替换词语:

不但:

不仅/不单/不止/不光而且:

并且/并/也/还/甚至/更。

考点:

A:

递进后是重点B:

替换词语的任意搭配C前部分可省略。

3、因果:

典型格式:

因为。

所以。

;之所以。

是因为。

替换词语:

因为:

由于所以:

因此/故而/总之/看来/由此可见。

考点:

A结论后是重点B倒装结构出现后,原因重要C替换词的任意搭配D原因部分可省略

4、必要条件:

典型格式:

只有。

才。

;除非。

才。

;应当/必须/应该/需要

替换词语:

没有。

就没有。

;不。

不。

;除非。

不。

;除非。

否则不。

;如果不。

那么不。

考点:

A“才”前是重点B“只有”“除非”会省略C表黑的部分为解决问题对策的标志词(对策是重点)

5、并列:

典型:

既。

又。

替换:

是。

是。

;有的。

有的。

;也。

也。

;一边。

一边。

;不是。

而是。

;是。

不是。

考点:

A概括:

A+BB主旨提问:

A+B

小结:

①关联词可以表并列②标点符号可以表并列③词语(同时/同样/此外/另外/与此同时/和/又/以及/及)表并列

④“而”前后两个句式一样是表并列;其他情况表转折⑤句式杂糅⑥并列中的两个关系:

并存(美丽与智慧)相对(好与坏)

6、顺承:

典型:

首先。

然后。

;首先。

其次。

;先。

接着。

后来。

;先。

随后。

紧跟着。

;。

就。

;。

便。

考点:

A主旨:

A+B+C与并列的区别:

顺承更重视顺序

小结:

多个关联词同时出现

1、杂糅复句:

找重中之重2、行文结构中,关联词出现在分句中,不予考虑。

总说才重要。

五)行文结构

1、总-分-总:

重点:

综合首尾句

2、分-总3、总-分4、分-总-分重点:

重点在总说部分

5、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重点在解决部分,分析部分可省略

6、分-分:

并列A+B

7、议论文中。

论点为总,论据为分。

议论文中如何找论点

A:

举例:

例如。

;比如。

;以。

为例。

论点在例子的前面或后面

B:

反证:

例如:

应节约用水,否则。

论点在反证前标志词:

否则;如果不。

;要不然。

;反之。

C:

引用:

标志:

引号有人认为。

论点在前后(大部分在后)

D:

原因:

标志:

①因为/由于后面可能接所以+结论/解决问题的对策②重点+原因原因用于解释说明前文

二、意图判断题

1、提问方式:

①想表达、想告诉我们的是;意在表明/说明/阐明?

③可以推出什么,知道什么?

③文段的目的、寓意,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做题思路:

①故事寓言→道理(做人做事的、积极的、选项纠结时逆推)

三、标题填入题

1.提问方式:

最适合做本段标题的是

2.标题特点:

准确、鲜明、简洁、形式美

3.做题思路:

1)新闻导语:

提炼导语内容2)说明文:

说明要素、提炼要素3)议论文:

提炼中心论点

4.)散文:

型散神不散5)记叙文、游记:

概括性

四、词句理解题

1、提问方式:

文中划线的词或句子,如何理解?

2、答题思路:

1)解释说明2)语境(看文段含义、成语本意)3)分句之间关系(关联词)

五、细节理解题

1.提问方式:

下列说法正确/不正确;符合/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提问时具体到一个要素

2.解题思路:

1)具体要素2)理解全文3)一一对应

六、选项技巧

1、言内之意:

基于文段,尽量不要延伸2、慎选绝对项3、句子成分分析:

主谓宾4、主体分析:

主体不符的排除

数学运算——行程问题

一、普通行程问题

1、行程问题的基本公式:

路程=速度*时间(S=v*t)

2、正反比的应用:

S不变v、t之间成反比。

t不变,S与v之间成正比。

正比:

A/B=商为固定值,反比:

A*B=积为固定值

二、相遇追及问题

1、相遇问题:

S和=V和*t

2、追及问题:

S差=V差*t

三、多次相遇问题

1、基本公式:

S和n=(2n-1)*S

2、推论一:

t相n=(2n-1)*t

3、推论二:

S甲n=(2n-1)S甲n

四、流水行船

1、V顺=V船+V水V逆=V船-V水

2、V船=(V顺+V逆)÷2V水=(V顺-V逆)÷2

数学运算——工程问题

一、工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工作总量=效率×工作时间

二、考点

1、普通工程

2、多者合作:

合作效率=效率之和(工作时间相等)

3、交替合作问题:

合作效率=每个周期的工作量

4、正负交替合作:

工作总量M,正效率A,负效率B完成工作所需正效率的最少次数N=(M-A)÷(A-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