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紫禁城.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2933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05.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紫禁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北京紫禁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北京紫禁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北京紫禁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北京紫禁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北京紫禁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北京紫禁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北京紫禁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北京紫禁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北京紫禁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北京紫禁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北京紫禁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北京紫禁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北京紫禁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北京紫禁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北京紫禁城.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紫禁城.docx

《北京紫禁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紫禁城.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紫禁城.docx

北京紫禁城

北京紫禁城

简介

  紫禁城[1]位于北京市中心,现称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

  

北京紫禁城

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当今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最雄伟、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和古建筑群。

其中太和殿最为高大、辉煌,皇帝登基、大婚、册封、命将、出征等都在此举行盛大仪式。

内廷中最著名的是养心殿。

明朝所建紫禁城有两座,一在北京,一在南京。

  紫禁城文化,是以皇帝、皇宫、皇权为核心的帝王文华、皇家文化,或者说是宫廷文化,而代表皇权的莫过于宝玺。

梁海燕装置艺术清朝宝玺(11张)

  [2]

(1)大清受命之宝白玉质面14厘米见方,通高12厘米,纽高8.2厘米以章皇序之用

  

(2)皇帝奉天之宝碧玉质面14厘米见方,通高15.2厘米,纽高11.5厘米以章奉若之用

  (3)大清嗣天子宝鎏金质面7.9厘米见方,通高7.6厘米,纽高5厘米以章继绳之用

  (4)皇帝之宝青玉质面12.5厘米见方,通高9.5厘米,纽高6.3厘米以布诏赦之用

  (5)皇帝之宝栴檀香木质面15.5厘米见方,通高16.6厘米,纽高11厘米以肃法驾之用

  

梁海燕装置艺术清朝宝玺(14张)

  (6)天子之宝白玉质面7.8厘米见方,通高6.4厘米,纽高4.2厘米祭祀百神之用

  (7)皇帝尊亲之宝白玉质面6.8厘米见方,通高6.1厘米,纽高4.3厘米以章奉若之用

  (8)皇帝亲亲之宝白玉质面7.2厘米见方,通高7.7厘米,纽高4.2厘米以展宗盟之用

  (9)皇帝行宝碧玉质面15.6厘米见方,通高13厘米,纽高7厘米以颁锡赍之用

  (10)皇帝信宝白玉质面10.5厘米见方,通高6.5厘米,纽高5厘米以征戎伍之用

  (11)天子行宝碧玉质面15.5厘米见方,通高13.8厘米,纽高7.8厘米以册外蛮之用

  (12)天子信宝青玉质面12.1厘米见方,通高8.5厘米,纽高4.5厘米以命殊方之用

  (13)敬天勤民之宝白玉质面10厘米见方,通高9.8厘米,纽高5.3厘米以饬觐吏之用

  (14)制诰之宝青玉质面13厘米见方,通高14.7厘米,纽高8.5厘米以谕臣僚之用

  (15敕命之宝碧玉质面11.3厘米见方,通高9厘米,纽高5.5厘米于诰敕谕旨上钤用

  (16)垂训之宝碧玉质面13厘米见方,通高10.5厘米,纽高5.9厘米以扬国宪之用用

  (17)命德之宝青玉质面13厘米见方,通高10.4厘米,纽高6.2厘米奖励忠良之用

  (18)钦文之宝墨玉质面11.7厘米见方,通高9.8厘米,纽高5.5厘米专钤于有关文教之谕旨

  (19)表章经史之宝碧玉质面15.3厘米见方,通高13.2厘米,纽高7厘米以崇古训之用

  (20)巡狩天下之宝青玉质面15.3厘米见方,通高13.3厘米,纽高7.3厘米以从省方之用

  (21)讨罪安民之宝青玉质面15.3厘米见方,通高13.9厘米,纽高7.5厘米以张戎伐之用

  (22)制驭六师之宝墨玉质面17厘米见方,通高10.8厘米,纽高6.6厘米以整戎行之用

  (23)敕正万邦之宝青玉质面13厘米见方,通高10.7厘米,纽高6.3厘米以诰外国之用

  (24)敕正万民之宝青玉质面12.6厘米见方,通高10.4厘米,纽高6.2厘米以诰四方之用

  (25)广运之宝墨玉质面19厘米见方,通高15.6厘米,纽高9厘米以谨封识之用

  紫禁城即故宫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经典文化,经典具有权威性、不朽性、传统性。

故宫文化具有独特性、丰富性、整体性以及象征性的特点。

同时,她与今天的文化建设是相连的。

对于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经典文化永远都是其生命的依托、精神的支撑和创新的源泉,都是其得以存续和赓延的筋络与血脉。

整体

  紫禁城南北长961m,东西宽753m,占地面积达720,000㎡。

有房屋980座,共计8704间。

四面环有高10m的

紫禁城景观图集

(1)(20张)

城墙和宽52m的护城河。

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其中南面的午门和北面的神武门现专供参观者游览出入。

城内宫殿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

红墙黄瓦,画栋雕梁,金碧辉煌。

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

朝暾夕曛中,仿若人间仙境。

城之南半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殿、武英殿两殿,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称为“前朝”。

北半部则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三宫及东西六宫和御花园为中心,其外东侧有奉先、皇极等殿,西侧有养心殿、雨花阁、慈宁宫等,是皇帝和后妃们居住、举行祭祀和宗教活动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称为“后寝”。

此外还有斋宫、毓庆宫,重华宫等等,前后两部分宫殿建筑总面积达163,000㎡。

整组宫殿建筑布局谨严,秩序井然,寸砖片瓦皆遵循着封建等级礼制,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在封建帝制时代,普通的人民群众是不能也不敢靠近一步的。

名称的由来

  紫禁城其名称系借喻紫微星坛而来。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曾把天

  

由神武门方向眺望故宫

上的恒星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

三垣包括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

紫微垣在三垣中央。

中国古代天文学说,根据对太空天体的长期观察,认为紫微星垣居于中天,位置永恒不变,因此成了代表天帝的星座。

是天帝所居。

因而,把天帝所居的天宫谓之紫宫,有“紫微正中”之说。

而【禁】,则更为人理解,意指皇宫乃是皇家重地,闲杂人等不得来此。

  封建皇帝

紫禁城景观图集

(2)(11张)

自称是天帝的儿子,自认为是真龙天子;而他们所居住的皇宫,被比喻为天上的紫宫。

他们更希望自己身居紫宫,可以施政以德,四方归化,八面来朝,达到江山永固,以维护长期统治的目的。

  明清两代的皇帝,出于维护他们自己的权威和尊严以及考虑自身的安全,所修建的皇宫,既富丽堂皇,又森严壁垒。

这座城池,不仅宫殿重重,楼阁栉比,并围以10米多高的城墙和52米宽的护城河,而且哨岗林立,戒备森严。

平民百姓不用说观赏一下楼台殿阁,就是靠近一些,也是绝对不允许的。

  明王朝的皇帝及其眷属居住的皇宫,除了为他们服务的宫女、太监、侍卫之外,只有被召见的官员以及被特许的人员才能进入,这里是外人不能逾越雷池一步的地方。

因此,明代的皇宫,既喻为紫宫,又是禁地,故旧称“紫禁城”。

建筑格局

  总体格局

  北京紫禁城占地面积724250平方米,还没把护城河与城墙的绿化带计

  

北京紫禁城的一角

算在内。

宫殿建筑总面积达163,000㎡。

紫禁城是一座长方形的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周有高10米多的城墙围绕,城墙的外沿周长为3428米,城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是护卫紫禁城的重要设施。

城墙四边各有一门,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

城墙的四角有四座设计精巧的角楼。

紫禁城宫殿都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

其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都可以说世上罕见的。

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大成,是中国二千多年专制社会皇权思想的集中体现。

与中国历代皇宫一样,故宫的总体规划和建筑形制完全服从并体现了古代宗法礼制的要求,突出了至高无上的帝王权威。

  北京紫禁城筹建于明成祖永乐(公元1404年~公元1424年)五年,兴建于永乐十五年至十八年。

整个营造工程由侯爵陈圭督造,具体负责是规划师吴中。

从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起,明成祖集中全国匠师,征调了二、三十万民工和军工,经过14年的时间,建成了这组规模宏大的宫殿组群。

清朝沿用以后,只是部分经过重建和改建,总体布局基本上没有变动。

建造者

  蒯祥和他的香山帮匠人

  北京紫禁城是蒯祥及以蒯祥带领的香山帮匠人集体营造的。

蒯祥充当了“鲁班”的角色,是总设计师。

  蒯祥是苏州香山渔帆村人。

生于1398年,卒于1481年。

香山是山名又是地名,今属苏州胥口镇。

香山是“吴中第一峰”穹隆山的余脉。

高仅120米,虽小,但地处幽雅,风光旖旎,颇具形胜。

香山帮以木匠领衔,是一个集木匠、泥水匠、石匠、漆匠、堆灰匠、雕塑匠、叠山匠、彩绘匠等古典建筑中全部工种于一体的建筑工匠群体。

  明永乐年间,蒯祥设计营造了北京故宫、天安门、午门和两宫。

明正统年间,领导过重建三大殿、五府、六部衙署和御花园的建设。

京城中文武诸司的营建,也大多数出于他手。

他奠定了明清两代宫殿建筑的基础,所以明代故宫的鸟瞰图上,把蒯祥的像画在上面。

北京都城正中

  紫禁城位于北京都城正中,中轴线穿过皇城正中,也就是穿过紫禁城中三大殿、后三宫。

紫禁城正门为正南面的午门,也被称为“五凤楼”。

午门是宫城中最高的一座门,朝中大赦、献俘等重大仪式都在午门举行。

其北门为神武门,东门为东华门,西门为西华门。

  紫禁城作为明清两代的宫城,全部宫殿分“外朝”和“内廷”两部分。

位于紫禁城的前部。

外朝由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组成的中轴线和中轴线两旁的殿阁廊庑组成。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为主,前面有太和门,两侧又有文华、武英两组宫殿。

从建筑的功能来看,外朝是皇帝办理政务,举行朝会的地方,举凡国家的重大活动和各种礼仪,都在外朝举行。

内廷是皇帝后妃生活的地方,包括中轴线上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和两旁的东西六宫等宫殿群组成。

内廷位于紫禁城的后部(北部),包括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是帝后居住的地方,这组宫殿的两侧有居住用的东西六宫和宁寿宫、慈宁宫等;以及分布在内廷各处的四座御花园。

宫城内还有禁军的值房和一些服务性建筑以及太监、宫女居住的矮小房屋、宫城正门午门至天安门之间,在御路两侧建有朝房。

朝房外,东为太庙、西为社稷坛。

宫城北部的景山则是附属于宫殿的另一组建筑群。

  太和门

  太和门建于永乐十八年,是外朝三大殿的正南门,明初称"奉天门",清代改名"太和门"。

它坐落在三米高的一层石须弥庭上,面阔九间,进深四间,通高23.8米,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最高,最大的门。

它的屋顶形式为重檐歇山式。

门前摆著一对高大的青铜狮子。

太和门两侧还有昭德、贞度二门;庭院的东西面有协和、熙和二门;各座门之间都有庑房相连,在东北、西北两个角上建有祟楼。

所有这些门、楼和庑房的尺度、体量都比太和门小,使太和门在整个广场中显出突出的地位。

进太和门之后,是更大的庭院。

东西宽仍是二百米,南北深约一百九十米,足以容纳万人的仪仗队伍。

广庭中是外朝三大殿:

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明朝称:

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嘉靖时改名:

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

  太和殿 

  

  

紫禁城太和殿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明清两代北京宫城内最高大的建筑,包括三层须弥座高35.05米,加上正吻总高37.44米,每层都是须弥座形式,四周围以白玉石栏杆,栏杆上有望柱头,下有吐水的螭首,每根望柱头上都有装饰。

其殿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建筑面积达2377平方米,也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规模最大的木结构殿宇。

大殿的屋顶重檐庑殿式,即殷商时的"四阿重屋",为"至尊"形制。

屋顶的角兽和斗栱出跳数目也最多;御路和栏杆上的雕刻,殿内彩画及藻井图案均使用代表皇权的龙、凤题材,月台上的日规、嘉量、铜龟、铜鹤等只有在这里才能陈设。

殿内的金漆雕龙"宝座",更是专制皇权的象征。

太和殿是皇帝举行登基大典,庆典及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的地方,如遇有将帅受命出征,也要在太和殿受印。

在明代,殿试及元旦赐宴亦在太和殿进行。

  中和殿

  太和殿后的中和殿是一座平面呈中方形,深、广各三间,周围加廊的建筑,面积580平方米。

屋顶为单檐攒尖式、铜胎鎏金宝顶,是皇帝到太和殿上朝时的小憩之所和演习礼仪的地方。

而中和殿后的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

在清朝时期是举行殿试的地方。

  乾清门

  内廷的正门名乾清门,在它的前面是一扁长的庭院,俗称横街。

横街的南面是保和殿,保和殿后北面直下三层台基即到达横街,所以这里是外朝和内廷的交接部分。

乾清门位于横街之北,居中面向南,它是一座面阔五开间,单檐歇山屋顶,下有白石台基的殿式大门。

乾清门的规格比三大殿的正门太和门略低,在门的两旁各有一座琉璃装饰的影壁呈八字形分列左右。

这对影壁为砖筑,红墙上有琉璃檐顶,下有琉璃须弥座,壁面的中心和四角也都有琉璃装饰。

  乾清宫  

  乾清宫是后三宫的主要大殿,在明朝和清朝初期,乾清宫一直是皇帝和皇后的寝宫,

  

乾清宫

在内廷的最前面,高20米,宫外形为面阔九开间,重檐庑殿式屋顶,左右还有昭仁殿和弘德殿两座小殿相连。

两尽间为穿堂,可通交泰殿、坤宁宫。

平时除皇帝居住外,也经常在这里召见宫臣,披阅奏章,处理政务,甚至还在殿中接见外国使臣。

  

  

大殿

乾清宫是内廷的正殿,殿内的正中有宝座,内有“正大光明”匾。

两头有暖阁。

乾清宫是封建皇帝的寝宫。

清康熙前此处为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之处。

清雍正后皇帝移居养心殿,但仍在此批阅奏报,选派官吏和召见臣下。

  交泰殿

  交泰殿在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含“天地交合、安康美满”之意。

其建于明代,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重修,是座四角攒尖,镀金宝顶,龙凤纹饰的方形殿。

明、清时,该殿是皇后生日举办寿庆活动的地方。

清代皇后所谓亲蚕典礼,需至此检查祭典仪式的准备情况。

清代的“宝玺”(印章)也收藏在这里。

  坤宁宫

  

  

坤宁宫

坤宁宫在乾清宫的北面,也是面阔九开间,重檐庑殿顶的大殿。

它在明朝和清朝初期一直是皇后居住的正宫。

清顺冶时,按满族的风俗习惯,对坤宁宫进行了改造,主要是把宫内分为东西两部分。

在西面部分,沿著墙添置了环形大炕,室内安置了大锅。

在坤宁宫的东面部分则建成为皇帝结婚的洞房,入口改在东面,宫内有双喜的宫灯,红底金色双喜的影壁,靠北墙有龙凤喜床,床前挂著绣有百子图的五彩纱幔。

  养心殿

  

  

养心殿

养心殿位于内廷乾清宫西侧,是一独立的院落,南北长约63米,东西宽约80米,占地5000平方米。

养心殿前殿面阔三间,进深3间,正殿面阔7间,进深3间,自雍正到清末的二百年间,皇帝多在这里居住和进行日常活动。

  在紫禁城的东部靠北半面,有一组完整的宫殿建筑群,这就是宁寿宫建筑群。

在明朝,这里也有一组建筑,但规模不很大;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宣布退位后当太上皇养老在此建了宁寿宫,这是一组十分完整的建筑群体,它分为前面的宫殿和后面的寝居两部分。

在后一部分里,可分为三个区,中路是居住区,东路是娱乐区,西路是园林区。

整个建筑群四周有高墙相围,成为一个相当封闭的独立区域。

  宁寿宫

  

  

宁寿宫戏台

宁寿宫建筑群的正面入口是皇极门,门前有一横向的庭院,左右两边是钦禧门和钖庆门,南面布一影壁正对皇极门,组成门前的广埸。

皇极门用琉璃在墙外做成三间七楼加垂莲柱的三座门形式,三个门洞上都有琉璃瓦出檐,檐下有斗栱、横梁,梁上有琉璃贴成的旋子彩画,门上有石制须弥座,门前放置水缸四只,整座大门华而庄严。

在皇极门的南面立有一座琉璃照壁,照壁上有龙九条,俗称为九龙壁。

  宁庆门

  进入皇极门就来到了宁寿门前的庭院,庭院很宽阔,在四周种有松树,以表示它为太上皇使用的特殊用处。

宁庆门位于庭院北面的中央,五开间面阔,单檐歇山式屋顶,下面是一层白基座,基座前面有三条台阶,中史是御道,大门东西两侧各有影壁呈八字形摆开,门前左右还有鎏金铜狮两座,整座大门从形制到规模很像后三宫的乾清门。

历史沿革

  紫禁城自明初永乐五年(1407年)始建,明清两代不断改建、添建,尤其是明代嘉靖时期的改制和清代乾隆年间的改建,使紫禁城最终形成今日之建筑规模。

紫禁城的建筑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之大成,从中可领略到中华五千年建筑文化的丰厚积淀。

  明代营建北京的四个时期--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1406年)诏建北京皇宫,此后营建工程一直陆续不断地进行,直至明朝末年。

除一般维修外,以工程量计算,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永乐开创时期。

这一时期,结合都城营建,将元大都故城整体向南推移,并完成了北京城墙的修建,从而确定了宫城的位置和规模。

由于紫禁城是吸取明初凤阳、南京两地宫殿营建的经验而施工的,其布局更为完整。

宫城南北分为前朝后寝,中轴线贯穿南北,左右对称,三路纵列,东西六宫环列,呈众星拱月之势,基本按《周礼》等传统文献中的王城规制进行规划。

现存的故宫基本保持了永乐时期奠定的这一平面格局。

  二、正统完成时期。

这一时期包括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是明代开国以后初步稳定和兴盛的时期,国家的财力、物力相对充裕,相继完成了北京各大坛庙和御苑的营建,紫禁城三大殿的重建和两宫的修缮也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工程。

朱祁镇登基后,第一件大政就是修建紫禁城,从正统元年(1436年)开始,到正统十年(1446年)完成。

  三、嘉靖扩建时期。

明朝此时日渐昌盛,商业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北京前三门外逐渐形成繁华的商业区。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加筑南部外罗城以资防卫。

这一时期的重点工程仍首推紫禁城三大殿的工程。

此朝火灾最多,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的大火竟导致“三殿十五门俱灾”,不得不陆续重建,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才重新建成。

其间因重建万寿宫致使三大殿工程一度停滞。

  四、明末衰落时期。

万历至明末,衰亡迹象日益明显,政府已无力进行大规模的兴建。

万历朝三大殿又发生火灾,但此次搁置18年方重建,且工程历时12年,持续到天启年间才修缮完毕。

建筑法式

  建筑法式是指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的中国古代建筑向标准化、定型化发展中形成的一整套专项制度。

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刊行的《营造法式》是关于宫室、坛庙、官署、府第等建筑的设计、施工和用料的规范。

据此,现代建筑史家将古建筑房屋的各部分及其构件的规格尺寸、比例关系和做法要求等简称为“法式”。

  紫禁城宫殿的建筑法式在继承以往标准化、定型化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颁行的《工程做法》是针对包括宫殿建筑在内的房屋建筑修造的条例规范,将宫殿修造的法式要求进一步制度化。

  明清宫殿的建筑法式较之以往更为完整、详尽、实用,在地盘布局、台基栏杆、大木构架、屋顶式样、墙体形制、内外装修及油饰彩画等诸多方面都有明晰规定。

建筑法式的制度化,一方面标志着建筑体系的高度成熟,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强化工程管理,但另一方面也有僵化的趋势,使建筑设计者的创造力受到极大的限制。

建筑技术

  明清两代,建筑技术有较大程度的发展。

设计与施工高度标准化、定型化,既加快了工程进度,又便于施工和经费的管理。

  清代宫殿修造,由内务府会同工部共同掌管。

内务府设营造司,负责紫禁城的修缮事宜。

营造司设“样房”和“算房”,负责设计图纸,制作“烫样”和估算工料。

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工部刊行《工程做法》,作为坛庙、宫殿、仓库、城垣、寺庙、王府等房屋建筑设计、施工、工料核算的准绳。

建筑施工总计十一个专业,约二十余个工种,分工明确,各有所司。

主要有木、瓦、石、扎、土、油漆、彩画、裱糊等八大专业。

各专业相互配合,共保工程质量。

  明清两代,砖瓦和琉璃构件的生产,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大大超过以往。

宫殿建筑普遍采用琉璃瓦顶,重要殿宇使用金砖墁地,建筑装饰也极尽奢华。

建筑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紫禁城建筑的对称布局、院落组合、空间安排、单体建筑、建筑装修、室内外陈设、屋顶形式以及建筑色彩等,都体现出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征,从中可了解和欣赏到中国古代建筑之美。

紫禁城不仅在总体规划、单体建筑设计等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在建筑色彩运用方面也堪称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代表。

  紫禁城的色彩设计中广泛地应用对比手法,造成了极其鲜明和富丽堂皇的总体色彩效果。

人们经由天安门、午门进入宫城时,沿途呈现的蓝天与黄瓦、青绿彩画与朱红门窗、白色台基与深色地面的鲜明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宫城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较为严格地遵循上述的总体效果,其它区域则根据建筑功能并结合周围环境酌情灵活处理。

如外朝东路文渊阁的屋顶采用黑琉璃瓦绿剪边,门窗、柱子也是绿色,与院落中叠石、花木共同构成幽静的文人园建筑环境。

内廷宫苑如御花园、乾隆花园,其中有大量亭台楼阁的色彩应用较为自由,变化丰富。

  紫禁城建筑的色彩处理既有大面积经营,更不乏细部推敲。

以皇极殿为例,其檐下青绿彩画、斗栱和朱红檐柱、门窗形成了冷暖、明暗对比的总体效果;而每攒斗栱间的垫栱板与上下额枋间的垫板却是红色,檐柱上悬挂的楹联又以蓝色为主,如此形成对比色调互向对方渗透的局面。

对比色调在主体色调中所占比重小,并不破坏整体色彩效果,而是起到调和、平衡的作用。

大量使用的金色装饰也使两种对比色调的过渡不显生硬。

如额枋上青绿彩画中多用金龙图案;朱红门窗多用金箔装饰裙板和槅心,并以金线勾划边框。

此外,黑色与白色的巧妙使用以及“间色”的手法,都在紫禁城建筑色彩细部的处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筑的室内色彩多根据其功能加以处理。

中轴线上主体建筑地位重要,殿堂内天花和梁枋多施青绿彩画,朱红门窗,大量使用金色装饰,以浓墨重彩烘托庄重华贵的气氛。

但在帝后休憩(qì)娱乐的寝宫里,色彩处理则完全不同。

门窗、槅扇、天花通常保持木材本色,内墙为白色粉壁或糊以白纸,装饰物的风格与色彩偏向素朴淡雅,加上室内的红木家具和陈设,整体色调趋向平和宁静。

数字秘密

  如同古埃及神秘的金字塔,紫禁城建筑中也暗藏着许多数字,学者们力图从数字中解读紫禁城营建者设置的密码,探讨隐藏在这些数字背后的神秘法则。

  后寝二宫乾清宫和坤宁宫组成的院落,南北长度为218米,东西宽度为118米,两者之比为6∶11;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组成的院落,南北长度为437米,东西宽度为234米,二者之比也是6∶11。

同时前朝院落的长、宽几乎是后寝院落的两倍,前朝的院落面积就是后寝的四倍。

后宫部分的东西六宫和东西五所,长宽尺度与后寝院落基本吻合。

中国古代皇帝有“化家为国”的观念,所以建造皇宫时以皇帝的家,也就是后寝为模数,按比例规划前朝与其他建筑群落。

  明代奉天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二者之比为9∶5;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共处的土字形大台基,其南北长度为232米,东西宽度为130米,二者之比也刚好为9∶5;天安门东西面阔九楹,南北进深五间,二者之比仍为9∶5。

古代数字有阴阳之分,奇数为阳,偶数为阴。

紫禁城中前朝部分宫殿数量皆为阳数,而后寝部分宫殿数量则皆为阴数。

阳数中九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古代常以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权威,称之为“九五之尊”。

在中轴线上的皇帝用房,都是阔九间,深五间,含九五之数。

九龙壁、九龙椅、八十一个门钉(纵九,横九)、大屋顶五条脊、檐角兽饰九个。

九龙壁面由270块组成(含九),故宫角楼结构九梁十八柱。

故宫内总共房间数为9999.5间,亦隐喻“九五”之意。

  清代的太和殿(即明奉天殿),面宽并不是九间,而是十一间,无法印证以上说法。

实际上,这是因为奉天殿在李自成进京后被毁,清康熙八年(1669年)重建时,老技师梁九亲手制作了模型,却因找不到上好的金丝楠木,只好把面阔改为十一间,以缩短桁条的跨度。

也有人认为,宫殿建筑包括殿宇开间体现等级区别,明代以九间为最尊贵,清代以十一间为最尊贵。

  太和门庭院的深度为130米,宽度为200米,其长宽比为0.65,与黄金分割率0.618十分接近。

紫禁城最重要的宫殿——太和殿位于中轴线上,在中轴线上,从大明门到景山的距离是2.5公里,而从大明门到太和殿的庭院中心是1.5045公里,两者的比值为0.618,正好与黄金分割率等同。

  紫禁城宫殿门的门钉通常都是每扇九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