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医培训.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9294373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4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医培训.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校医培训.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校医培训.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校医培训.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校医培训.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校医培训.ppt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校医培训.ppt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校医培训.ppt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校医培训.ppt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校医培训.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校医培训.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校医培训.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校医培训.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校医培训.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校医培训.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校医培训.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校医培训.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校医培训.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校医培训.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校医培训.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医培训.ppt

《校医培训.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医培训.ppt(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校医培训.ppt

保健教师卫生知识培训,雹泉学校2018.11,学校传染病防控存在主要问题,1、发现的疫情不报告2、晨午检流于形式3、消毒开展不规范4、缺课追查不仔细5、宣传教育不主动,学校常见传染病的种类,1、呼吸道传染病:

肺结核、流感、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甲型H1N1流感等。

2、肠道传染病:

霍乱、伤寒副伤寒、甲肝、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等。

一、手足口病,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

人肠道病毒感染对外界抵抗力较强,75%酒精、乙醚、5%来苏等不能对其灭活,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如高锰酸钾、漂白粉,甲醛、碘酒,含氯消毒剂或1001min都能灭活病毒。

病毒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播,传染性和毒力强。

部分患者可排毒数周,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污水中存活时间较长。

该病各年龄均可感染,成人和大年龄儿童主要为隐性感染,发病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重症感染主要为3岁以下婴幼儿,常在局部地区引起暴发。

手足口病防控-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部分患者无发热,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少数患儿可出现中枢神经、呼吸系统损害,引发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病例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

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

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

手足口病防控-传染源,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

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手足口病防控-传播途径,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

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

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手足口病防控-易感性,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

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

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手足口病防控-流行特点,疫情流行时间长、范围较大该病流行期间,学校易发生集体感染。

家庭也有发病聚集现象。

主要在儿童中发病,经粪口途径和接触传播,传染性强,潜伏期为2-7天,病程一般为7-10天。

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

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容易出现暴发和短时间内较大范围流行。

手足口病防控-病例和报告,1周内,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班级(或宿舍)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暴发疫情:

1周内,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学校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或暴发疫情时,应以最快的方式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手足口病防控措施-个人预防措施,1、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等,要饮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完全加热后再食用。

2、家长要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3、注意孩子营养的合理搭配,让孩子休息好,适当晒晒太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4、家长要注意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曝晒。

家禽、家畜要圈养,避免人、畜混住一处,尤其要减少儿童与家禽、家畜的直接接触。

5、成人带手足口病毒不会发病,却会把病毒带给孩子,所以要提高警惕。

抵抗病毒最简单办法就是洗手,不仅要给孩子做好清洁卫生,自己也要保证卫生,如果出入了可疑环境,在彻底清洁前,最好与身边的儿童隔离。

6、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7.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8.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手足口病防控措施,

(1)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采取立即送诊、居家观察等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2)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或1周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建议病例所在班级停课10天;1周内累计出现10例及以上或3个班级分别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时,经风险评估后,可建议托幼机构停课10天;(3)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老师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状况;(4)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5)定期对活动室、寝室、教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6)托幼机构应每日对厕所进行清扫、消毒,工作人员应戴手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7)托幼机构应配合卫生部门采取手足口病防控措施。

手足口病防控措施,对公众:

做好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要重点教育儿童家长做好个人卫生,特别是洗手,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学校手足口病防控工作任务

(1),学校一旦发现出现发热、皮疹等不适症状的孩子,应做到以下几点:

1、学校应成立手足口病防制领导小组,实行责任制,督导落实各项措施,培训所有员工。

2指定专人(保健医生)或兼职教师负责本单位内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病缺勤等健康信息的收集、汇总与报告工作。

一旦发现有发热、皮疹等不适症状的患儿后,要由疫情报告人作进一步排查,一旦怀疑时,应立即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同时向属地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报告,并立即通知患儿家长,及时送医院进行诊治。

3加强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登记工作,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4注意教室换气通风,特别是幼托机构要每日对玩具、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减少间接接触传播的机会。

对住校学生及幼儿宿舍的被褥、衣服要放在阳光下曝晒。

5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与家长一起教育学生及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重点是饭前便后要洗手;同时建议家长不要让孩子在地上摸爬玩耍,更不要用家长自己嚼过的食物喂食孩子。

6、建立完整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档案:

考勤、缺勤记录、各种物品的消毒记录、培训和健康教育记录等。

7、接受卫生教育行政部门和疾控部门的督导检查,学校手足口病防控工作任务

(2),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没有发生手足口病疫情的学校应做好预防性消毒工作。

做好环境卫生及粪便无害化处理。

教师要保持手部清洁,并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活动室、教室和宿舍等要保持良好通风。

活动室、教室、宿舍等地面每天湿式拖扫,每周末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拖地一次。

门把手、桌、椅等各种物体表面每天用清水擦拭,每周末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擦拭消毒一次。

玩具保持清洁。

搞好食饮具消毒和食品卫生。

学校手足口病防控工作任务(3),发生疫情的学校停课后应及时做好终末消毒,包括:

校区内室内外地面、墙壁(墙壁可只消毒至2m高),门把手、楼梯及其扶手,场所内的各种物品表面,特别要注意患儿的衣服、被褥,学习用品,玩具,奶瓶和食饮具,厕所、卫生间,污水、垃圾等。

二、人感染H7N9禽流感,是由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自2013年2月以来,上海市、安徽省、江苏省、浙江省等10个省市先后发生不明原因重症肺炎病例,其中确诊人感染H7N9禽流感130例,36例死亡。

均为散发病例。

病原学,禽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

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不同,目前可分为16个H亚型(H1H16)和9个N亚型(N1N9)。

禽甲型流感病毒除感染禽外,还可感染人、猪、马、水貂和海洋哺乳动物。

可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为H5N1、H9N2、H7N7、H7N2、H7N3,此次报道的为H7N9禽流感病毒。

该病毒为新型重配病毒,其内部基因来自于H9N2禽流感病毒。

H7N9禽流感病毒,一个新的重配禽源性病毒:

H7N3和H11N9进行基因重配新型传染病,人类无抵抗性,病原学,禽流感病毒普遍对热敏感,对低温抵抗力较强,65加热30分钟或煮沸(100)2分钟以上可灭活。

病毒在较低温度粪便中可存活1周,在4水中可存活1个月,对酸性环境有一定抵抗力,在pH4.0的条件下也具有一定的存活能力。

在有甘油存在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目前已经在禽类及其分泌物或排泄物分离出H7N9禽流感病毒,与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高度同源。

传染源可能为携带H7N9禽流感病毒的禽类。

现尚无人际传播的确切证据。

(二)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分泌物或排泄物,或直接接触病毒感染。

(三)高危人群。

在发病前1周内接触过禽类者,例如从事禽类养殖、贩运、销售、宰杀、加工业等人员。

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7天以内。

(一)症状、体征和临床特点。

患者一般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咳嗽、少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

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多在5-7天出现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呼吸困难,可伴有咯血痰;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感染性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部分患者可出现纵隔气肿、胸腔积液等。

(二)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

重症患者多有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减少,可有血小板降低。

(三)胸部影像学检查。

发生肺炎的患者肺内出现片状影像。

重症患者病变进展迅速,呈双肺多发磨玻璃影及肺实变影像,可合并少量胸腔积液。

发生ARDS时,病变分布广泛。

如何预防人感染H7N9禽流感,目前有证据提示活禽市场暴露是人感染H7N9禽流感发病的危险因素,携带病毒的家禽及其排泄物、分泌物可能是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传染来源。

1.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直接接触活禽类、鸟类或其粪便,若曾接触,须尽快用肥皂及水洗手;2.不要购买活禽自行宰杀,不购买无检疫证明的鲜、活、冻禽畜及其产品;3.生禽、畜肉和鸡蛋等一定要烧熟煮透,加工处理生禽畜肉和蛋类后要彻底洗手;4.应注意饮食卫生,食品加工过程中要做到生熟分开;5.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6.若有发热及呼吸道症状,应带上口罩,尽快就诊,切记要告诉医生发病前的禽类接触史等,并在医生指导下正规治疗和用药。

学校易发传染病的流行特点-肺结核,1.传染源开放性肺结核患者是主要传染源2.传播途径以空气传播为主,即飞沫感染为最常见的方式。

肺结核患者排菌量越多,其对其他人群造成的危害性也越大。

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的痰液。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健康人吸入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带菌飞沫而被感染。

飞沫直径15m最易沉积于肺泡。

痰干燥后结核杆菌随尘埃吸入也可引起感染。

学校易发传染病的流行特点-流行性感冒,流感:

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以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如发热、剧烈头痛、全身酸痛、周身无力,而上呼吸道症状较轻为特征。

传染源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病毒携带者为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经空气和飞沫传播。

人群易感性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虽有一定的免疫力,但不同流感病毒亚型间无交叉免疫力。

病毒变异后,人群重新易感而反复发病。

流行特征流感病毒具较强传染性,加之以呼吸道飞沫传播为主要方式,极易引起流行和大流行。

一般多发生于冬季。

主要发生于学校、单位、工厂及公共娱乐场所人群聚集的地方。

学校易发传染病的流行特点-猩红热,猩红热:

是化脓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莓样舌、全身弥漫性猩红色皮疹和疹褪后皮肤明显脱屑。

传染源:

主要是猩红热病人和带菌者。

病人自发病前24小时至疾病高峰期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

主要由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

学校易发传染病的流行特点-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

临床主要表现有食欲减退、厌油、疲乏无力,部分病人出现黄疸、肝大、肝功能异常。

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传播范围广泛。

是我国发病率较高、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病毒性肝炎按引起发病的病毒不同目前可以分为7类,即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庚型肝炎、己型肝炎。

(甲型和戊型为肠道传染病,其他型为血液传播传染病),学校易发传染病的流行特点-甲型肝炎,传染源甲型肝炎主要传染源是急性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病毒主要通过患者或隐性感染者的粪便排出体外。

传播途径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

粪便中排出的病毒可以污染水、餐具、手、食物等,经口感染,通过日常生活接触为主要方式,通常引起散发性发病。

如病毒污染水源或生食污染的水产品(贝类),可导致局部地区暴性发流行。

人群易感性人类对各型肝炎普遍易感,各年龄均可发病,感染后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但各型肝炎之间无交叉免疫。

可重叠感染或先后感染。

我国属于甲型及乙型肝炎的高发地区。

常见传染病患者隔离期限,甲肝:

自发病日起隔离3周麻疹:

发病之日起至出疹后5日水痘:

隔离至脱痂为止,不得少于2周流腮:

从发病日起至腮腺肿大完全消退约3周猩红热:

症状消失后1周流脑:

症状消失后3日手足口病:

症状消失后1周(发病之后约2周)流感:

退热后2日,学校传染病防控措施,一、加强宣传教育,养成良好卫生习惯1、做好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洗澡、勤换衣服、勤晒被褥。

2、坚持体育锻炼,随季节变化增减衣服,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3、饮食均衡,保持平衡膳食,合理休息,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的紧张和疲劳,并注意防寒保暖。

4、集中住宿时不混穿他人衣物,个人生活用具单独使用。

5、不随地吐痰,打喷嚏是要进行遮掩,不直接面向他人。

6、讲究食品卫生,不喝生水,不暴饮暴食,不购买不食用过期变质和“三无”食品。

学校传染病防控措施,二、搞好大环境卫生1、注意教室、宿舍等生活环境的每天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打扫卫生时要坚持湿式打扫,避免尘埃飞扬。

2、学生经常停留的场所要定期进行消毒,教室、桌椅、讲台、窗台、地面等等。

可以用含氯消毒剂和来苏水交替使用进行消毒,学校传染病防控措施,三、严格执行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落实晨午检制度,住校时增加晚检。

做好登记,一经发现病人或疑似病人要立即隔离,到医院及时就诊。

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当发生多名学生发病时要及时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卫生部门报告。

同时做好疫点消毒(开窗通风、消毒液喷雾和擦拭等)和应急预防接种工作,防止疫情扩散。

学校传染病防控措施,四、加强学校食堂管理,做好防蝇、灭鼠工作,防止食物食品的污染,对公用餐具要定期消毒。

五、各小学及幼儿园在新生入学时认真落实学校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查验结束后要及时向所在地的接种门诊报告查验结果。

发现学生未按全程接种相应疫苗时,要求儿童及时到所在地的接种门诊进行补种。

学校传染病防控措施,六、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

在传染病流行前要进行相应疫苗接种的宣传教育,提高自觉接种意识。

呼吸道传染病防控重点,

(1)、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

(2)、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

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3)、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

患者在家或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免传染他人。

(4)、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5)、学校教室、宿舍等人员集中的场所每天应开窗通风数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6)、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不得已必须去时,最好戴口罩。

(7)、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季节前接种相应疫苗(如流感疫苗、流腮疫苗、麻疹疫苗、风疹疫苗、水痘疫苗、流脑A+C疫苗)也可减少感染的机会或减轻发病症状。

(8)、防控呼吸道传染病,关键要做到“四早”,即:

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消化道传染病防控重点

(1)加强对粪便、垃圾和污水的卫生管理,尽量消灭苍蝇、蟑螂等害虫。

(2)保证个人卫生,防止病从口入,要做到饭前便后用流动水洗手,接触病人后要消毒洗手。

(3)不喝生水,不食生海产品,不食用不洁净的瓜果、蔬菜,不吃腐败变质或苍蝇、害虫叮咬过的食物,剩饭、剩菜要煮热后食用,食具要经常消毒。

(4)多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同时,接受相应的疫苗(甲肝疫苗)预防接种,增强机体对疾病的免疫力。

一切为了学生健康!

防患于未然!

重任在肩!

我们共同努力!

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