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灾知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9295252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8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灾害防灾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地质灾害防灾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地质灾害防灾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地质灾害防灾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地质灾害防灾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地质灾害防灾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地质灾害防灾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地质灾害防灾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地质灾害防灾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地质灾害防灾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地质灾害防灾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地质灾害防灾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地质灾害防灾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地质灾害防灾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地质灾害防灾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地质灾害防灾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质灾害防灾知识.docx

《地质灾害防灾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灾害防灾知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质灾害防灾知识.docx

地质灾害防灾知识

地质灾害防灾知识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常见的地质灾害

1、什么是地质灾害?

通常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

地质灾害可划分为30多种类型。

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

根据2003年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6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什么是滑坡?

指在山坡岩体或土体顺斜坡向下滑动的现象。

一般由降雨、河流冲刷、地震、融雪等自然因素引起。

近年来,由于斜坡前缘切坡、后缘弃土加载、庄稼灌溉等人为工程活动引发的滑坡比例明显增加。

在农村,滑坡也俗称“地滑”、“走山”、“垮山”和“山剥皮”等。

滑坡的科学分类非常复杂,国际上将它作为斜坡运动的统称,包括了5大类13种类型。

滑坡的规模小到数立方米,大到10多亿立方米,滑动距离可达数千米。

3、如何判定滑坡危险性?

滑坡临滑前具有许多前兆,通常表现为:

(1)滑坡山坡上有明显的裂缝,裂缝在近期有不断加长、加宽、增多现象,特别是滑坡后缘出现贯通性弧性张裂缝,并且明显下座时,说明即将发生整体滑坡。

(2)滑坡体上出现有不均匀沉陷,局部台阶下座,参差不齐。

(3)滑坡体上多处房屋、道路、田坝、水渠出现变形拉裂现象。

(4)滑坡体上电杆、烟囱、树木、高塔出现歪斜,说明滑坡正在蠕滑。

(5)滑坡前缘出现鼓胀变形或挤压脊背,说明滑坡变形加剧。

通常可以从下表初步判定滑坡的危险性。

滑坡危险性野外判别依据

滑坡要素

危险性高

一般

危险性低

滑坡前缘

滑坡前缘临空,坡度较陡且常处于地表迳流的冲刷之下,有发展趋势并有季节性泉水出露,岩土潮湿、饱水

前缘临空,有间断季节性地表迳流流经,岩土体较湿,斜坡坡度在30º~45º之间

前缘斜坡较缓,临空高差小,无地表迳流流经和继续变形的迹象,岩土体干燥

滑体

滑体平均坡度大于40º,坡面上有多条新发展的滑坡裂缝,其上建筑物、植被有新的变形迹象

滑体平均坡度在25º~40º之间,坡面上局部有小的裂缝,其上建筑物、植被无新的变形迹象

滑体平均坡度小于25º,坡面上无裂缝发展,其上建筑物、植被未有新的变形迹象

滑坡后缘

后缘壁上可见擦痕或有明显位移迹象,后缘有裂缝发育

后缘有断续的小裂缝发育,后缘壁上有不明显变形迹象

后缘壁上无擦痕和明显位移迹象,原有的裂缝已被充填

4、什么是崩塌?

指陡倾斜坡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根据运动型式,崩塌包括倾倒、坠落、垮塌等类型。

根据岩土体成分,可划分为岩崩和土崩两大类,崩塌的运动速度极快,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崩塌的规范大到数亿立方米(山崩),小到数十立方厘米(落石),崩落距离可达数千米。

5、如何识别崩塌危险性?

崩塌发生在危岩体或危险土体区,通常具有如下特征:

(1)坡度大于45º,且高差较大,或坡体成孤立山嘴,或为凹形陡坡。

(2)坡体内部裂隙发育,尤其产生垂直或平行斜坡方向的陡裂缝,并且切割坡体的裂隙、裂缝即将贯通,使之与母体(山体)形成了分离之势。

(3)坡体前部存在临空空间,或有崩塌物发育,这说明曾经发生过崩塌,今后还可能再次发生。

6、诱发滑坡、崩塌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降雨:

大雨、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融雪,使地表水渗入坡体,软化岩、土及其中软弱面,易诱发滑坡、崩塌。

(2)地震:

引起坡体晃动,破坏坡体平衡,易诱发滑坡、崩塌。

(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

河流等地表水体不断地冲刷坡脚或浸泡坡脚、削弱坡体支撑或软化岩、

区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够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碎屑物有堆积场所。

松散物质来源条件:

地表岩层破碎,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另外,岩层结构疏松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质来源;一些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如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采矿、采石形成的尾矿、弃渣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

水源条件:

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重要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的动力来源。

水源有暴雨、冰雪融水和溃决水体等。

我国泥石流水源主要来自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高山融雪及冰湖溃决等。

9、如何识别泥石流易发沟谷?

当一条沟谷的松散固体物质来源、地形地貌条件和水源水动力条件等三个方面都有利于泥石流形成时,可能成为泥石流易发沟谷。

(1)松散土石丰富。

沟道两侧山体破碎、滑坡和崩塌作用频繁、水土流失和坡面侵蚀作用强烈,以及沟道内松散固体物质积存量大的沟谷,是特别容易发生泥石流的沟谷。

能够进入沟道的松散固体物质越丰富,泥石流发生的频率通常也越高。

(2)地形地貌便于集水、集物。

能够汇集较大水量、保持较高水流速度的沟谷地形,可以能保证流水有足够的动力,搅动、容纳和搬运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形成特殊的流体。

易发生泥石流的沟谷大多具有以下地形特征:

沟谷上游三面环山、山坡陡峻,平面形态呈漏斗状、勺状、树叶状;沟谷中游山谷狭窄,沟道纵坡降较大,束流特征明显;下游沟口地势开阔,有利于固体物质停积。

(3)沟内能迅速汇集大量水源。

流水是形成泥石流的动力条件。

局地暴雨多发区的沟谷、有溃坝危险的水库或塘坝的下游沟谷、季节性冰雪大量消融区的沟谷,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流水,在沟道中汇集成湍急水流,易诱发泥石流。

农村建房应保护地质环境

新农村建设中应遵照党中央提出的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以人地关系和谐为目标,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景观条件为原则。

无视地质环境的条件和容量,“贪大求洋”,盲目追求“大手笔”、“大工程”,不仅可能导致新农村地域景观资源的丧失,浪费建设资金,还可能遭受地质灾害。

1、乱挖乱填可能诱发地质灾害

对新农村而言,保留一定的地形起伏,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护地质生态环境,保留泥石流等的行洪通道,还可以使建筑物错落有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新农村品位。

过度追求场地的绝对平整,不仅会增加建设费用,而且因之形成的挖、填方边坡还可能成为滑坡隐患,填方厚度较大时,还可能导致地面和建构筑物基础不均匀沉降问题。

南方不少农村经常在植被茂密但岩层风化强烈的斜坡地段开挖,形成圈椅状边坡围成的场地,而又不能采取必要的支护,暴雨时,极易遭受滑坡灾害。

2、人为改变河道路径可能引发山洪与泥石流地质灾害

天然河道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经由内外地质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或弯或直因循的是自然规律。

未经专业人员科学合理地论证,都不宜大兴工程,人为改变河道的自然状态。

山水相依才是适合人居的自然环境,自然山水功能用人造山水功能无法替代,优美的自然环境可遇不可“造”。

由于山区可供建设用地资源非常宝贵,因此常常在山洪泥石流的行洪区或堆积区,人为地缩小河道宽度,或改变流通方向,致使山洪地质灾害加剧。

3、随意兴建池塘也会诱发地质灾害

在村镇建设中,为了生活、生产用水的需要,常常新建不少池塘,也美化了乡村景色。

由于未经过合理的选址和设计,这些池塘往往建设在滑坡体或不稳定的斜坡上。

当滑坡体或不稳定斜坡发生变形拉裂时,池塘的水体极易渗入,加剧了滑坡的形成,带来了严重的地质灾害。

因此,应该合理地选择池塘的位置,特别是位于房屋后部斜坡上更应该注意,同时,也要控制池塘的规模。

4、轻视基础设施建设将会诱发地质灾害

在许多新农村的规划建设中,往往对房屋建筑设施较重视,但对生活废水和雨水的排放设施重视不够,常年不断的入渗水源,致使坡体稳定性大大降低,地面裂缝增加增大;乡村的排水设施,特别是位于后山的拦山堰等地基处理较差,很快拉裂破坏,暴雨时不仅发挥不了排水的作用,反而起到汇集地表水渗入坡内的恶果;场平或道路切坡后,未能对边坡合理加固,引发了较大范围的滑动。

5、随意选择绿化植物也可能诱发地质灾害

大量的事例说明,当斜坡较陡、表层土体松软时,过密的植被、过高的乔木反而更易引起表层滑坡。

农村常称之为“鬼剃头”;香港称之为“山泥倾泻”;国外的教科书称之为“碎屑流”、“泥流”、“泻流”等。

后山绿化是防治坡面泥石流的一种好方式,但是要常常查看后山植被物变形形状,如“马刀树”、“醉汉林”等表示斜坡不稳定。

在台风等多发区,房屋后面斜坡一定范围内最好不要种植茂密的竹林或高大乔木,“树林招风”,树木迎风摆动时会加剧土体的松动和促进水体的入渗,导致山坡稳定性下降,甚至诱发滑坡灾害。

滑坡体作为建设用地必须注意的问题

在山区,由于古老滑坡堆积形成的地形较为平坦,常常作为农村居民点、村、乡镇甚至县城的场址。

在利用古老滑坡作为新址时,除应经专业部门勘察论证其稳定性外,还应注意以下因素。

1不可在滑坡前缘随意开挖坡脚

在滑坡体上修房、筑路、场地整平、挖砂采石和取土等活动中,不能随意开挖滑坡体坡脚。

如果必须开挖且挖方规模较大时,应事先由相关专业部门制定开挖施工方案,并经过专业技术论证和主管部门批准,方能开挖。

坡脚开挖后,应根据施工方案和开挖后的实际情况对边坡进行及时支档。

2、不得随意在滑坡后缘堆弃土石

对岩土工程活动中形成的废石、废土,不能随意顺坡堆放,特别是不能堆砌在乡镇上方的斜坡地段。

当废弃土石量较大时,必须设置专门的弃土场。

最好的办法是把废弃土石从环境负担变为可用资源,在整地、造田、修路等需要填土的工程中加以充分利用。

3、管理好引排水沟渠和蓄水池塘

在滑坡上部布置的引水系统最好采用管道输水,避免渠道开挖渠水入渗引发山坡失稳,管道一旦发生漏水时,也比较容易监控。

生产、生活废水排放系统要保证安全、有效,避免堵塞沟渠、污水渗漏和冲蚀或渗入滑坡体。

山坡低凹处降雨形成的积水应及时排干,否则,当坡体变形时极易引发池塘拉裂,导致地表水入渗滑坡体内,加剧变形破坏。

4、注意控制滑体上的建筑密度

古老滑坡体在自然状态下具有一定的地质环境容量,随意地扩大建筑规模,将可能超过古滑坡有限的载重量,导致稳定性的降低,引发局部甚至整体的滑动,造成严重的损失。

在滑坡体上规划新村镇时,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建设用地(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程序和工程建设勘察设计程序,请专业队伍进行专门的地质工作,并报请政府部门审批。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

1、什么是地质灾害群测群防?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是指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和村(居)民委员会,组织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在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相关专业技术单位的指导下,通过开展宣传培训、建立防灾制度等手段,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地质灾害前兆和动态进行调查、巡查和简易监测,实现对灾害的及时发现、快速预警和有效避让的一种主动减灾措施。

这是《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明确规定的法定制度,已成为现阶段我国农村地质灾害减灾防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群测群防网络结构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由县、乡、村三级网络和群测群防点,以及相关的信息传输渠道和必要的管理制度所组成。

县级行政区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在县级人民政府和州(市)国土资源局的领导下,由各县国土资源局组织实施;乡级行政区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在乡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和县国土资源局的指导下,由各乡国土资源所组织实施;行政村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由村委会组织广大群众,针对本行政村的具体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群测群防工作。

3、村级群测群防网络职责

由村委会主任担任村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负责人。

主要职责是;

(1)按照乡(镇)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方案的要求,组织开展本村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

(2)根据隐患点具体情况,安排、管理各隐患点的监测人员;落实临时避灾场地和撤离路线,规定预警信号,准备预警器具;在上级群测群防管理机构指导下,填写避灾明白卡,向受威胁村民发放。

(3)按要求做好隐患点的监测、记录和资料上报。

对隐患点进行日或周际变化动态的趋势分析,根据变化动态情况,及时调整监测工作,并将调整情况报告上级网络管理机构。

(4)按照上级命令,及时组织群众疏散避灾;经上级主管部门授权,在危急情况下可以直接组织群众避灾自救。

防灾预案及明白卡

1、什么是地质灾害防灾预案?

国土资源部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管理部门,每年汛期前必须编制汛期地质灾害防灾预案。

这是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的一项防灾减灾的有效措施。

地质灾害防灾预案要求:

一要明确组织指挥机构和抢险救灾队伍;二要摸清地质灾害基本情况,划分易发区和危险区,逐一列出易发生地质灾害地段;三要制定不同量级降雨地质灾害应急措施,明确不同量级降雨地质灾害点监测、易发地质灾害地段巡查地具体要求,临灾抢险救灾措施;四要明确标注村地质灾害应急队伍人员名单和联系电话。

2、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为了高效有序地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国家颁发了《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明确了国务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

出现超出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处置能力,需要由国务院负责处置的特大型地质灾害时,根据国务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建议,国务院可以成立临时性的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总指挥部,负责特大型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的指挥和部署。

3、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防灾预案

主要对省(自治区、直辖市)内重要城市、重点矿山、重要交通干线等灾害作出初步评价预测,对其防治提出原则建议,对影响特别大、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严重财产损失的隐患点,尽可能提出较为具体的预报意见,提出可行的防灾、减灾措施建议;作出汛期突发灾害隐患巡回检查计划。

4、市(地)、县级防灾预案

主要应参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防灾预案对本地区地质灾害的趋势预报和防灾要求,圈定重点防范区段;对重要灾害隐患点,作出中长期预报,对其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预测。

逐点落实包括监测、报警、疏散、应急抢险等内容的预防措施,防灾责任要落实到具体的乡(镇)、单位、签订责任书。

明确具体负责人;作出群测人员培训计划和重要隐患点巡回检查计划。

(1)简要说明上年度地质灾害的灾情(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重要设施的破坏情况),汛后各隐患点的稳定性变化情况。

(2)参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防灾预案对本地区地质灾害的趋势预报和防灾要求,圈定重点防范区段。

(3)对重要灾害隐患点,作出中长期预报,对其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预测。

逐点落实包括监测、报警、疏散、应急抢险等内容的预防措施,防灾责任要落实到具体的乡(镇)、单位,签订责任书,明确具体负责人。

(4)作出群测人员培训计划和重要隐患点巡回检查计划。

5、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分级

地质灾害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

(1)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I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2)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II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3)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III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中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中型地质灾害灾情。

(4)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IV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小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小型地质灾害灾情。

6、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宣传

预案落实后,要及时向群众宣传普及,通过分发资料、张榜公布、利用广播介绍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等形式,增强群众地质灾害防御知识,提高自救能力,并积极主动配合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抢险救灾工作有序展开,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7、地质灾害应急防范“明白卡”

根据已圈定的地质灾害危险点、隐患点,由政府部门填制简易的卡片,统称为“明白卡”。

将地质灾害的基本信息、诱发因素、危害人员及财产、预警和撤离方式以及政府责任人等,落实到乡(镇)长和村委会主任以及受灾害隐患点威胁的村民,并向村民详细解释具体地质灾害防治内容。

临灾前兆

地质灾害发生前数天、数小时甚至数分钟,前兆是清楚的。

只要普及地质灾害防范的基本常识,及时捕捉前兆,迅速采取措施,就可以成功避免人员伤亡。

1、滑坡前缘土体突然强烈上隆鼓胀

这是滑坡向前推挤的明显迹象,表明即将发生较为深层的整体滑动,滑坡规模也较大,具有整体滑动的特征。

通常伴随前缘建筑物的强烈挤压变形甚至错断。

2、滑坡前缘突然出现局部滑坍

这种情况可能会使滑坡失去支撑而即将发生整体滑动,但是,也可能是局部的失稳。

应该及时报告主管部门,及时查看滑坡前后缘和两侧的变形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3、滑坡前缘泉水流量突然异常

滑坡前缘坡脚有堵塞多年的泉水突然涌出,或者泉水(水井)突然干枯、井水位突然变化等异常现象。

说明滑坡体变形滑动强烈,可能发生整体滑动。

4、滑坡地表池塘和水田突然下降或干涸

滑坡表层修建的池塘或水田突然干枯、井水位突然变化等异常现象,说明滑坡体上出现了深度较大的拉张裂缝,并且水体渗入滑坡体后,加剧了变形滑动,可能发生整体滑动。

5、滑坡前缘突然出现规律排列的裂缝

滑坡前部甚至中部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时,表明滑坡体向前推挤受到阻碍,已经进入临滑状态。

6、滑坡后缘突然出现明显的弧形裂缝

地面裂缝的出现,说明山坡已经处于不稳定状态。

弧形张开裂缝和水平扭动裂缝圈闭的范围,就是可能发生滑坡的范围。

滑坡后缘的裂缝急速扩展,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风)。

7、简易观测数据突然变化

滑坡体裂缝或变形观测数据突然增大或减小,说明出现了加速变化的趋势,这是明显的临滑迹象。

8、危岩体下部突然出现压裂

在崖下突然出现岩石压裂、挤出、脱落或射出,通常伴随有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声响,这种迹象表明可能发生崩塌。

9、动物出现异常现象

猪、牛、鸡、狗等惊恐不宁,不入睡,老鼠乱窜不进洞,可能是滑坡、崩塌即将来临。

10泥石流沟谷下游洪水突然断流

要注意行洪区次级滑坡堵沟引发溃决型泥石流的危险。

上游行洪区次级滑坡在洪水冲刷淘蚀下发生滑动并堵沟断流,这是溃决型泥石流即将发生的前兆。

在泥石流形成区设置观测点,发现上游形成泥石流后,及时向下游发出预警信号。

暴雨期间沟谷堵塞时,随意去疏通是非常危险的。

11、泥石流沟谷上游突然传来异常轰鸣声

声音明显不同于机车、风雨、雷电、爆破等声音,可能是由泥石流携带的巨石撞击产生。

12、临灾前兆的综合判定

地质灾害的发生通常具有综合的前兆,单一由个别的前兆来判定灾害可能会造成误判,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

因此,发现某一前兆时,必须尽快查看,迅速作出综合的判定。

若同时出现多个前兆时,必须迅速疏散人员,并报告当地主管部门。

临灾处置

临时避灾不是灾难临头才想起避灾,而是要从发现灾害前兆之时起,就要有所准备,因为“有备”,才能“无患”。

躲避地质灾害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

1、预先选定临时避灾场地

在危险区之外选择一处或几处安全场地,作为避灾的临时用地。

要把地质安全放在第一位,避免从危险区又迁到另一处地质灾害危险区内。

2、预先选定撤离路线、规定预警信号

通过实地踏勘选择好转移路线,转移路线要尽量少穿越危险区,沿山脊展布的道路比沿山谷展布的道路更安全。

事先约定好撤离信号(如广播、敲锣、击鼓、吹号等),同时还要规定信号管制办法,以免误发信号造成混乱。

3、落实公布责任人

要事先落实并公布地质灾害防灾避灾总负责人,以及疏散撤离、救护抢险、生活保障等各项具体工作的负责人。

通过村民大会、有线广播等办法,对拟订的避灾措施进行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必要时还应组织模拟演习,以检验避灾措施的实用性,针对发现的问题,对方案进行完善。

4、预先做好必要的物资储备

有条件时,应在避灾场地预先搭建临时住所,使群众在避灾过程中拥有基本的生活条件。

群众的财产和生活用品可以提前转移到避灾场所,这样既能方便群众生活又可减少财产损失。

交通工具、通讯器材、雨具和常用药品等,也应根据具体情况提前做好准备。

地质灾害大多发生在雨季,特别是夜晚夜深入睡时造成的损失更大。

因此,暴雨期间,夜晚不要在高危险区内留宿。

灾后应急自救

地质灾害发生后,专业救灾队伍未到之前,应及时采取必要的避灾措施。

1、不要立即进入灾害区搜寻财物,以免再次发生滑坡、崩塌

当滑坡、崩塌发生后,后山斜坡并未立即稳定下来,仍不时发生崩石、滑坍,甚至还会继续发生较大规模的滑坡、崩塌。

因此,不要立即进入灾害区去挖掘和搜寻财物。

2、立即派人将灾情报告政府

偏远山区地质灾害发生后,道路、通讯毁坏,无法与外界沟通。

应该尽快派人将灾情向政府报告,以便尽快开展救援。

3、迅速组织村民查看是否还有滑坡、崩塌发生的危险

灾害发生后,在专业队伍到达之前,应该迅速组织力量巡查滑坡、崩塌斜坡区和周围是否还存在较大的危岩体和滑坡隐患,并应迅速划定危险区,禁止人员进入。

4、查看天气,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关注是否还有暴雨

根据多年的经验,并注意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了解近期是否还会有发生暴雨的可能。

如果将有暴雨发生,应该尽快对临时居住的地区进行巡查,建立防灾应急预案,指定专门的人员时刻监视斜坡和沟谷情况,避免新的灾害发生。

5、有组织地搜寻附近受伤和被困的人员

撤离灾害地段后,要迅速清点人员,了解伤亡情况。

对于失踪人员要尽快组织人员进行查找搜寻。

应急抢险处置

一般情况下,应急抢险处置应由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指挥部组织专业抢险队伍实施。

目前,在我国,针对滑坡、崩塌开展的应急抢险处置较为常见。

1、开挖排水和截水沟将地表水引出危险区

当滑坡、崩塌体尚未稳定,或者后山斜坡仍存在滑动,崩落危险时,可以根据现场情况,迅速开挖排水或截水沟渠,将流入危险内区的地表雨水堵截在外或将滑坡、崩塌区内的地表水体引出区外。

在未稳定的滑坡、崩塌堆积体上修砌排水沟渠时,注意基础的稳定情况,还需采取夯实、铺填塑料布等防渗措施。

否则,反而将地表水引入到滑坡体中,加剧滑坡的变形滑动。

2、及时封堵裂隙防止地表水的直接渗入

滑坡后缘出现裂缝时,应及时进行回填或封堵处理,防止雨水沿裂隙渗入到滑坡中。

可以利用塑料布直接铺盖,或者利用泥土回填封闭,也可利用混凝土预制盖板遮盖。

3、利用重物反压坡脚减缓滑坡的滑动

当山坡前缘出现地面鼓起和推挤时,表明滑坡即将滑动。

这时应该尽快在前缘堆积砂石压脚,抑制滑坡的继续发展,为财产转移和滑坡的综合治理赢得时间。

5、在后缘实施简易的减载工程

当滑坡仍在变形滑动时,可以在滑坡后缘拆除危房,设置清除部分土石,以减轻滑坡的下滑力,提高整体稳定性。

清除的土石可堆放于滑坡前缘,达到压脚的效果。

值得强调的是,在滑坡刚出现坡体拉裂、前缘隆起等变形迹象,总体尚处于稳定阶段时,乡、村基层组织就应及时组织村民,按照上述措施进行简易处置,防止由于降雨或其他不当人为活动引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