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3002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俗文化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民俗文化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民俗文化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民俗文化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民俗文化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民俗文化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民俗文化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民俗文化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民俗文化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民俗文化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民俗文化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民俗文化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民俗文化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民俗文化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民俗文化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民俗文化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民俗文化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民俗文化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民俗文化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民俗文化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俗文化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民俗文化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俗文化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民俗文化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我们主要了解中国汉民族丰富多彩的的民俗事象及其文化内涵

第二节民俗的基本特征与社会功能

一.民俗的基本特征

民俗的集体性与地域性

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

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民俗的类型性

民俗的规范性

2.民俗的社会功能

教化功能

规范功能

维系功能

调节功能

第三节中国民俗的起源与发展

一.史前民俗

史前民俗,指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以前的民俗,即原始社会的民俗。

史前时期没有国家政权,在氏族生活中,一切按传统习俗办事。

因此,

民俗是原始社会生活的唯一规范,这是史前民俗的显著特点。

二.古代民俗

古代民俗,指从夏王朝建立到鸦片战争之前这段期间的民俗。

它可以大略分为两个阶段,汉末以前为一阶段,这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的形成期,也是中国古代民俗系统的形成期。

汉代以后为一阶段,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民俗的发展与繁荣期。

三.近现代民俗

近现代民俗,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民俗。

在短短的一个半世纪中,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中国近现代民俗也发生着很大变化,一些不适应现代生活的封建民俗,如缠足、男人蓄辫、长袍马褂等逐渐消亡;

同时,在现代文明影响下,一些西方民俗传人中国,与中国固有的民俗体系发生着交流与融合,以适应新的社会生活的需要。

人民又不断地创造出一些既适合我国情况,又满足现代生活的新民俗来。

第二讲物质生产的民俗

第一节物质生产民俗的定义和特征

一、物质生产民俗的定义

v物质生产民俗——

由广大民众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从事物质生产、商品交换等活动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事象,包括农业生产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与交通民俗等。

二、物质生产民俗的特征

地域性——物质生产民俗的形成离不开自然环境条件。

“北麦南稻山猎水渔”。

季节性——物质生产民俗的形成受时令节气的制约。

“春播,夏长,秋收,冬藏”。

功能性——物质生产民俗首先(或主要)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

科学性——物质生产民俗是生产实践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第二节农业生产民俗

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民俗的特点:

物质生产民俗中,农业生产民俗居于中心地位;

具有东方农业文化特色;

具有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具有明显的传承性。

一、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

v二十四节气——

v亦称“二十四气”,我国民间传统节令。

是根据地球在天球(古人观察日月星辰,为了方便假想的一个天体空间)的“黄道”中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所处的位置变化和地面气候、物候演变次序,把一年平均地划分出二十四等分——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360度,以春分时为0度,清明时为15度,以后每隔15度为一个节气,其日期在阳历中是基本固定的。

自小寒至谷雨,八个节气,每节气三候,计二十四候,每候应一“花信风”。

二、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

·

观天象测天气(阴晴雨雪旱涝)

年前立春过年暖,过年立春二月寒。

立春节日露,秋来水满路。

立春落雨到清明,一日落雨一日晴。

夏至有雨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雨落小暑头,干死黄秧渴死牛。

小暑起西北,鲤鱼飞上屋。

v观天象测生产

雨水前后,植树插柳。

春分一到昼夜平,耕田保墒要先行。

小满前后,种瓜点豆。

芒种芒种忙忙种,芒种一过白白种。

v观天象测收成

正月十五雪打灯,一个谷穗打半斤。

惊蛰种麦堆满仓,清明种麦一把糠。

春分前后怕春霜,一见春霜麦苗伤。

立冬若遇西北风,定主来年五谷丰。

三、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

v棉区棉农在元宵节看灯芯,盼棉花丰收;

南方用水占年成好坏;

v广东除夕把盐米放在灶上,用碗盖起来,看米的聚散,占卜丰歉;

v陕西农民在冬至向巴山看雪占验来岁年景;

v广济(今武穴市)一带农村除观天象兆年成外,又以物象取兆,除夕零时以后如果狗先叫,兆丰年,猫叫则兆荒年。

等等。

四、农业禁忌习俗

过年是祭祀活动最集中最频繁,因而过年期间大都

有禁忌生产劳动的习俗规约。

据说此间耕作会冲犯神灵,主一年百事不顺;

或遭遇天灾、虫害、荒年。

逢五不耕田:

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忌下田耕作。

逢五耕作,俗谓之破五,破则不吉。

正月初一不能睡觉,否则要倒田塍;

二月一日忌鸟雀;

立秋农家禁止家人在田间行走,否则秋收减产;

七月二十日,棉花生日忌雨;

安陆农民正月禁青苗;

林木禁忌(枝江、蒲圻、远安)等等。

五、农业祭祀习俗

™打春牛与迎句芒神

据说自西周时期兴起。

《礼记·

月令》记载,先秦时期,每逢孟春之月,天子就要率领三公九卿到郊外迎春。

后来,这成了官民共同遵守的礼俗,历代最高统治者都照行不误,每年春季“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县府的开耕仪式由县官主持,乡村的春耕仪式由民间组织主持。

历代沿袭,唐宋尤盛,至今已有3000多年。

这种习俗,一般以四人抬泥塑春牛为象征,由春官执鞭,有规劝农事、策励春耕的含义,也是喜庆新春、聚会联欢的形式。

™祭社神——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社”

™祭土地神

™敬果树

™敬五谷神

™敬龙神

™敬牛王神

六、农业娱乐风习

这种民俗文化,有的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进行的;

有的是在丰收以后庆节时表演;

有的在元宵等节日文娱活动中,或歌或舞,丰富多彩。

像四川天全县上元节制作的“祈谷灯”、“白果灯”,点燃通宵达旦。

台下各由两人抬神像,来祈求当年五谷丰登。

又如,农民制作的“九曲莲灯”,插竹一亩见方,由巫师在里面跳舞祈年,叫“踹灯神”。

七.农业生产过程习俗

™击鼓催春--荆州农村腊月初八

™关冬水与烧生田--竹山水田;

宜昌山地。

™早春备耕--修整犁、耙、耖和缆索;

给小麦、油菜、豌豆追肥。

™烧荒与烧火粪;

沤土肥与粪基土;

积粪肥、积绿肥等。

™浸种播种——鄂州农村,缸面放镰刀等,催芽与下谷种时不得饮酒。

™开秧门——荆州、浠水、蒲圻等农村。

第三讲物质生活民俗

▪物质生活民俗——

▪由广大民众在一定的社会生活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有关饮食、服饰、居住、建筑及器用等日常生活方面的文化事象。

孔子在《礼记·

礼运》里讲——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中国饮食发展演变——四个阶段

时期

标志

时间

炊具

萌芽期

火烹期

50万年前的

旧石器时代

形成期

陶烹期

1万年前的

新石器时代

陶器

发展期

铜烹期

4千年前的

夏商时代

铜器

繁荣期

铁烹期

自秦汉以来

铁器

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现有的粮食品种(除若干外来品种外)都已经具备,当时主要的粮食作物被人统称为“五谷”,这些农作物品种主要包括稷、黍(shǔ)、麦、菽(shū)、稻等。

▪先秦时期的菜肴烹调方法大致可分为七类:

1、炙(zhì

)——烧烤。

2、醢(hǎi)——肉酱。

3、羹藿(huò

)——浓汁。

4、脍(kuà

i)——切丝法。

5、脯(pú

)腊——干肉。

6、菹(zū)齑(jī)——腌菜。

7、鲊(Zǎ)——鱼酱。

▪豆腐的诞生,是我国东汉时期饮食业的又一重大发明。

它在中国乃至世界饮食文化史上,都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中国也成为世界各国豆腐文化的发源地。

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众的饮食以蔬谷为主,优质蛋白非常缺乏,而豆腐及豆制品则弥补了这一不足。

▪植物油的问世,大约始于西汉。

一、日常食俗

1、主食

南方--水稻(稻米分粳米、籼米和糯米);

北方--麦稷;

加上小米、玉米、高粱、豆类等。

稻米一般做成饭、粥、糕及其它制品。

麦子一般制成面粉后做馒头、面条、烙饼。

●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生活方式不同,对主食的加工制作也就不同。

●南方--米饭为主食,用米制成糕饼、汤圆、米粉米粑等。

●北方--馒头、包子、饺子、面条、饼子等。

●青藏高原--青稞面﹢豌豆面=“糌粑”,拌酥油茶食用。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多喜食糯米。

2、副食

主要是蔬菜、肉类、奶类和饮料等,其制作方法也因地面异。

3、酒类

商代酒为统治者常用(甜米酒);

周代酿酒工艺成熟,有专管造酒的官员酒正、浆人、大酋;

张骞出使西域带回葡萄和葡萄酒的酿制技术,汉代制定酒类专卖政策“初榷酒酤”;

魏晋南北朝北方大曲和南方小曲出现;

唐代酒都冠以“春”的雅号,太宗时宫中酿成葡萄酒;

南宋出现蒸馏酒,即烧酒、白酒,迄今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二、节日食俗

除夕----“团圆饭”。

莱肴十分丰富,一般要做十二道菜,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

有些菜的象征意义。

鱼--“年年有余”;

芹--勤快;

葱--聪明;

蒜--算计;

青菜、白菜--清清白白等。

元宵节吃汤圆。

端午节吃粽子。

中秋吃月饼。

“冬至馄饨夏至面”。

腊八节吃腊八粥等。

节庆宴席:

婚丧喜庆宴席浙江西部的“十大碗”,四川的“九大碗”,陕西安康的“十全花”、“八大件”,陕西潼关的“八八到底席”等。

湖北宴席特点:

无鱼不成席,无圆不成席,无汤不成席。

婚宴离不开全鱼,酒过三巡上,吃中间留头尾。

三、祭祀食俗

▪腊祭供灶神。

徽州“二十四餜”,武当山十二个祭灶饼。

▪清明节扫墓时要做上几样死者生前爱吃的食品供祭。

▪中元节有些地区也要以各种菜肴食品祭祀祖先。

▪重阳节食重阳糕

▪端午节吃粽子、腊八节吃腊八粥等早先属祭祀食品。

▪丧葬习俗中的祭祀食品具有更多的巫术内涵,如点“长明灯”、做一碗“倒头饭”,“打狗棍”,“打狗饼”、长子“开光”、上供品,供饭、“开喉仪式”等等。

四、待客食俗

▪坐席方位,宾客位置,筷子的摆放、使用,斟酒、敬酒,进食不语,尊长吃完离席等等礼节。

也都有社会往来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避讳上的要求。

▪大冶招待贵客多用鸡肉下面,有时还打几个荷包蛋。

客人接受面条后,不能喝完,须留下一半汤或剩下鸡腿作为“回碗”。

如果空碗放下,则意味着主人家小气,主人会再添一碗赔不是,但这位客人下次将不再受欢迎了。

满汉全席

五、对中国菜系的认识

按级别分类:

民间菜,寺观菜,官府菜,宫廷菜

按地域分类:

比如十二大菜系,鲁菜川菜淮扬粤菜湘菜浙菜闽菜皖菜京菜沪菜豫菜秦菜

六、口味特点与饮食文化圈

1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

咸重,葱蒜的辛辣,生食

2中北地区饮食文化圈:

以咸重为主

3西北地区饮食文化圈:

以咸为主,适当的干辣与香辛料

4黄河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

酸辣,味稍重

5京津地区饮食文化圈:

以咸香为主,兼容并蓄八方风味

6黄河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圈:

咸鲜,味正,葱蒜的辛辣

7长江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

酸辣和微辣

8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圈:

咸甜适中,清淡,食甜突出

9西南地区饮食文化圈:

麻辣,酸辣

10东南地区饮食文化圈:

清淡、咸鲜

11青藏高原地区饮食文化圈:

咸重,微辣,辛香

第二节居住建筑民俗

一、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

第一阶段,是利用天然空间,主要是巢居、穴居。

第二阶段,是人造居住空间,主要有五种风格各异的类型:

半穴居、井干式、石室、干栏式和竹木结构的草屋。

二、我国居住建筑的典型形式

(一)干栏式建筑

中国上古的居住文化以淮河为界分为南北两大系统,即南方的干栏式建筑和北方的穴居式建筑。

▪所谓干栏式建筑,就是先在地上立木桩,然后在木桩的半腰或顶上架设木板、搭建阁楼的一种建筑形式。

▪干栏式房屋的结构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纯木结构,一种是土木结构

▪干栏式建筑优长有二:

一是具有防卫功能;

二是具有卫生功能。

(二)地穴式建筑

▪窑洞是就是一种穴居式建筑,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

(三)四合院

(四)南方天井式瓦房

▪徽派建筑之“四水归堂”,徽派建筑之“五岳朝天”

(五)闽赣粤客家人:

大围楼

(六)帐篷式建筑类型

帐篷式建筑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创造的一种非常适合游牧生产需要的民居形式。

三、民居建筑中的哲学思想和神秘文化

“太极”和“八卦”是我国古代哲学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神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居建筑的中梁、门头等多画有“太极”和“八卦”图。

民居多坐北朝南,除了便于采光,还与阴阳学说有关,传统习俗,居中面阳为尊,面东西者次之,面北者最低。

故正房、上房住长辈,晚辈子媳住两侧。

民居还十分注意阴阳适中,以利于延年益寿。

民居讲究风水,包含一些积极成分,受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等学说的影响,人们把天体运行、宅地方位与人生相对应,认为地理环境、山川形势与人的祸福吉凶乃至子孙的命运前程有关,无论选生宅还是墓地,都请地理先生看风水。

风水术在东汉后期形成,有2000年的历史;

它糅合了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与易经哲学,论述了上至天象、下至地理、中贯人文的驳杂内容。

八卦城地处新疆天山北麓西隅的特克斯昭苏盆地,坐落在中国古丝绸之路最西端的伊犁河谷乌孙高原上。

浙江兰溪诸葛八卦村正好与文献上记载的“八阵图”相吻合,有很强的防卫功能与观赏价值。

第四讲社会组织民俗

社会组织通常指有意识地建立,以便达到特定目标的社会单元,例如军队、企业。

本章的“社会组织”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民间各种形式的具有稳定的互动关系的人们共同体,例如家族、行会、帮会、钱会、老会、十姊妹、秘密宗教和庙会组织。

社会组织民俗,则是指为人们在建立并沿袭群体内的互动关系,以推进群体事件的时候所形成的习俗惯例。

第一节宗族与家庭

一、宗族与家庭——

宗族组织包括有血缘关系的丁口,显示这种血缘关系的族谱、祠堂、祖坟,资助这一组织及其活动的族产,以及协调这种关系的族规和族房长。

家庭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阶段:

(1)血缘家庭(也称班辈婚)

(2)群婚家庭(3)对偶婚。

“望门居”——“从妇居”(4)一夫一妻制家庭。

二、宗族的功能

对内功能——

(1)保证使家族按父系(或母系)血统延续发展,家长在这种延续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2)调整家族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其达到和睦融洽;

(3)组织家族内的生产和消费活动。

对外功能——

(1)调整家族与社会的关系,以便使家族地位与活动能得到

社会的承认和支持;

(2)由家长代表家族进行对外交往,保证家族利益不受侵犯

(3)力争使本家族的影响达于社会,甚至制约社会活动。

第二节宗族组织民俗

一宗族组织民俗的要素

v1.宗族成员——五服、九族。

v称谓民俗标明了丁口之间的亲属关系。

v2.族谱是宗族共同体存在的文字形式。

v3.族长执掌族权主持对内对外重要事项。

v4.祠堂是最基本的族产。

v5.族田是宗族重要的经济基础。

v6.共同的墓地和坟山。

v7、家训族规。

▪五服制度——我国古代的丧服称为“五服”,指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服制。

丧服的种类体现了一套严格的区分亲疏贵贱关系的丧葬等级制度,服丧制,以麻布的粗细来标志家庭成员的地位,强化了丧葬仪礼的伦理意识。

在民间,五服的范围即为血缘组织的范围,“出五服”就不算一家人了。

▪九族—— 

从我开始,上到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下到子、孙、曾孙、玄孙,是为九族。

事实上,九代人不可能同时在世,在世的人一般不出五服的范围。

同时还有上述亲属的旁亲,都是有服亲,叫内亲。

母亲一系叫外亲,服制只有一世,仅包括外祖父母、舅父、姨母、舅表和姨表兄弟,其他人则是无服亲。

同时,期亲指父系亲属,大功亲指祖父系亲属,小功亲指曾祖父系亲属,缌麻亲指高祖父系亲属,母系亲属均列入缌麻亲中。

二、有关宗族组织结构的民俗

(一)分家分灶、分居、析产、划分养老送终的义务、设立单独的祭祀。

(二)立族通常需要设立族产(如祖墓,坟山、祭田、祠堂等),编修族谱(包括订立成文族规),成立宗族管理班子(族长,房长、庄正或理事等)。

▪(三)入族主要涉及确认因婚姻和生育而新增人口的宗族成员身分的程序。

▪(四)合谱两个宗族的族谱上所载的祖先相同,证明他们是同源分流,它们协议合并成一个宗族组织。

三、宗族成员参与的民俗活动

宗族成员集体参与的民俗事件按参与时机可分为三类:

●按节候(年历)举行的,如拜年、清明会、寿庆等;

●择吉日举行的,婚嫁,建房等;

●随机发生而成员闻讯前往的,如生诞、丧葬、家族救助等。

重大的家族民俗事件:

●家族救助是载入族规的习俗惯制,包括救济和资助两种。

●拜年先集体到祖祠团拜,然后分头拜本族近亲。

在没有祖嗣的情况下,先拜近亲,再拜本族各家。

●宗族祭祀分为祠祭和墓祭两大类。

祭祀程序可以分为备祭、祭仪、会饮、分胙。

第三节社团和社区组织民俗

一、行会

行业组织的构成要素主要有行首(会长),值年(司年)、行

业神、神庙、业务场所、成员入行,出行、拜师以及同业的

重大活动,都有一定的习俗惯制。

行老或行头为一行之首。

值年或司年负责行会一年的会务

各行各业都供奉行业神,包括祖师神和保护神。

行业神供奉在庙、堂、馆、殿、宫、阁、祠等祭神建筑内。

各行均有固定的交易地点。

行会常规的重大活动是祭祀行业神。

各业学徒拜师入门的礼仪。

职业行话,亦称“行业语”。

语言禁忌和行为禁忌。

二、民间秘密宗教组织

民间秘密组织有两大类型:

一种是“秘密宗教”。

一种是“秘密结社”。

最早的民间秘密宗教组织,是东汉的天师道太平道。

影响最大的民间秘密宗教组织,是兴于宋、盛于元、在明清层出不穷的白莲教。

白莲教在组织上的常规的习俗惯制,主要有渡人和入教仪式,道场以及集会。

三、民间秘密结社

民间秘密结社兴盛于清代和民国时期。

其中以天地会系统和青帮的影响最大。

天地会(洪门)创设于明朝遗老,起于康熙时代。

该会“拜天为父,拜地为母”,又号称“洪家”或“洪门”。

青帮由清初运河上的“粮帮”发展而来,是一个家族式的秘密会党,组织严谨,有家庙、家谱和严格的帮规、帮俗。

又称“清帮”、“安清帮”。

天地会和青帮都有一套又一套内部成员相互联络的暗语和手势。

第五章岁时节日民俗

第一节岁时节日的由来和发展

一、岁时节日的由来

(一)节期的最初选择与确立,是以天文、历法知识为基础

◆对天象的观测及记录,使人对天象周期性变化的规律有了认识,形成了人们对时间的量度观念,并发明了历法

◆为了更精确地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以指导农业生产,人们又定出二十四节气

(二)节俗活动产生的内动力

v农业生产的需要

v与人类早期的原始信仰观念直接相关,包括自然崇拜和灵魂崇拜

(三)岁时节日有两项必不可少的要素:

 一是有相对固定的节期;

 二是节期中有特定的民俗活动。

二、岁时节日的发展:

v先秦时期,是我国传统岁时节日的萌芽期。

v汉代,是我国节日风俗的定型期。

v宋、元、明、清是岁时节日民俗的发展与繁荣时期。

三、岁时节日发展的影响因素:

v神话传说的嵌入;

v上层统治者的参与与提倡;

v民众情感在节日风俗中的积淀;

v宗教节日文化的渗透;

v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

第二节岁时节日的活动及特点

◆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

年--春节的由来

“年”是根据农业生产周期确立的岁名。

其本义《说文》释为“谷熟”。

远古谷物成熟一次就是一年,故引申指年岁。

《尔雅·

释天》:

“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夏代已有“年”的概念,过年—春节作为一个古老的节日,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

关于春节的由来,或说源于上古社会的腊祭,腊即岁终祭众神之名,因而春节乃是由一年农事毕后为报答神的恩赐而来。

蜡(zha,音炸)祭——《礼记·

郊特牲》注释,祭祀八神:

先啬、司啬、农(人神)、猫虎、昆虫(动物神)、邮表、坊(堤坝)、水庸(水渠)(田间设施神)。

目的报答诸神对农业生产的恩赐,为万物送终。

腊祭——目的主要在于家庭的团聚和享乐,让百姓得到修养。

古代祭百神为‘蜡’,祭祀祖先为‘腊’;

秦汉以后统称为‘腊官方蜡、腊二祭并行,民间逐渐合二为一。

梁代将腊日固定在十二月十八日,因当时佛教做腊八粥供佛,并向民间施散,深得民间响应。

灶神自汉以来地位上升的很快,宋代在腊月二十四日举行祭奠活动,从腊日节里独立出一个灶神节(小年)来。

从此,腊日节衰落而腊八节与小年成为腊月的两个节日。

过小年祭灶神

v宋代范成大的《祭灶词》云: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熟,豆沙甘松粉饵圆。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体现了民间祭灶的生动场景。

v《燕京岁时记》中有更加具体的描述:

“民间祭灶唯用南糖、关东糖、糖饼及清水草豆而已。

糖者所以祀神也,清水草豆者所以祀神马也。

祭毕之后,将神像揭下,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至除夕接神时,再行供奉。

是日鞭炮极多,俗谓之小年。

过大年

v年节周期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其间所有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

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v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

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

扫房屋、刷墙壁、剪窗花、贴春联、置办年货、添制新衣、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

v年节是祭祝祈年的日子。

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

西周初年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

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

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床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

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

除夕,民间俗信诸神下界。

于是,燃爆竹、点旺火,迎神“燎祟”、击鼓驱傩。

v年岁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

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

元日子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