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自由》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3073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与自由》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爱与自由》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爱与自由》读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爱与自由》读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爱与自由》读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爱与自由》读书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爱与自由》读书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爱与自由》读书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爱与自由》读书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爱与自由》读书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爱与自由》读书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爱与自由》读书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爱与自由》读书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爱与自由》读书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爱与自由》读书笔记.docx

《《爱与自由》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与自由》读书笔记.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爱与自由》读书笔记.docx

《爱与自由》读书笔记

《爱与自由》读书笔记

《爱与自由》读书笔记1

是的,读书只是一种提升自我的开始。

当我拿起孙瑞雪老师写的《爱和自由》的时候,我觉得抓住和把握一个儿童的前六年,真的太重要了,我们都以为自己很爱孩子,都可以想象自己很爱孩子,往往也便认为这就是爱孩子,但是,这和真正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

或许我们真的需要听下来看看:

我们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恐惧,是不是基于自己的焦虑和习性。

爱就是爱,恐惧就是恐惧,焦虑就是焦虑,认为就是认为,一切如是。

我有候就会觉得,我们真的要像孙瑞雪老师说的那样,学会从一切如是里面将爱剥离出来,那样的时候孩子才可以真的的接受到爱的礼物。

在今年六月份的时候,我听过一堂孙瑞雪老师关于《爱和自由》的讲座,那时候,对于一切还是很茫然,包括对于孙老师这个人都是一样的,充满好奇,可是,当见到她的时候,原来,她给人的感觉不是那么的高高在上,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个大姐姐一样,朴实,真诚,让人很愿意去跟她靠近和沟通交流,突然让我想起,她写在书中的一首最爱的诗:

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如果儿童要创造自己,他就必须生活在爱和自由里,他必须拥有时间空间,必须拥有爱的照顾和支持,这样,他才拥有创造自己的机会,就像儿童成长在自由当中,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你必须给他一样东西,那就是自由,只有把自由给他,他才能成为他自己,否则的话,他就要跟他的自我分离,这就是心理学中常说的一句话,你这一生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成为你自己,你要成为你自己,而你成为你自己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你必须拥有自由。

好多的家长看到这本书的时候,都觉得很庆幸,因为每一个人在育儿方面都有一些欠缺,而这本书里面又有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对于每一个孩子的每一阶段的成长期,敏感期的关注,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认为自己的内心会得到一个豁然开朗的答案,这真的是一本适合教育者以及家长去读有深度的好书。

书中说:

以爱的感情唤醒儿童成长的积极性,以自由的空间确立儿童的创造热情和自我意识,以规则的内化形式形成儿童的社会秩序和内在智慧,以平等的关系引导未来社会的和谐和文明。

的确,幸福和快乐感一定要在童年经历,经历了,体验了,感觉了,就会对幸福和快乐有了认识,将来就会成为这样,这正是幸福成长的内涵,幸福也是要成长的,所以之前所说的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这并不是我们以往认为的想做什么就是什么,而是你可以按自己的意识,执行自己的计划,你的计划不被任何人破坏。

可能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遇到过很多头疼的事情,不妨每一天抽出十分钟,二十分钟的时间来看看这本《爱和自由》,当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你便会发现,这是一扇窗,发现儿童,亦发现自己。

《爱与自由》读书笔记2

四年前就看过孙老师的这本《爱和自由》,当时看的时候就觉得这种教育方式很好,可是书看完了就完了,没有很深入的去执行,概念式的东西在头脑中停留不了多久就消失了。

曾经工作的早教机构虽然也主张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但就像孙老师在书里所说的传统的观念是那么根深蒂固,那条路越走越偏。

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总觉得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困扰着我。

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强烈的无力感,自己和孩子都很痛苦。

一直想不明白:

作为妈妈自己好像已经尽全力了,但是为什么教育的路还是那么痛苦呢!

直到我听到了孙老师的讲座,走入爱如是,参加读书会,再从新拿起《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的第一章中孙老师首先就提出了精神胚胎,其中有一段话特别的触动我:

人们从不会为一个孩子长不大而担忧,但却从不认为精神的种子曾在儿童内心存在过,从不认为儿童内在也有一个自然、有序的成长过程,它只需要我们提供一个适合发展的环境。

在儿童的精神上,我们一直在充当一个角色“造物主”。

在传统教育中我们从不怀疑孩子是教出来的,在孩子面前成人都以权威自居,我说的都是对的,都是为你好,你那么小你什么都做不了,你这样做是没有意义的!

成人固守着自己的信念,没办法站在平等的角度去观察孩子,更没办法观察到孩子的内在需求,也就不可能给孩子提供成长所需要的环境!

然后成人就开始抱怨这孩子真不乖,带孩子真是折磨人啊。

这也许就是我前面说到的所谓的“问题”。

如果不能了解儿童时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种“灌输”,而是需要条件的准备,儿童会自己吸收这一规律,那么这些问题就会一直困扰着我们。

我走进爱如是后,我仔细观察身边的孩子,他们大部分都很自在,沉浸在自己喜欢的工作中,老师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以平等的身份跟孩子交流,孩子表现出的那种工作时的平静,游戏时的喜悦,发生冲突时情绪的流淌一次次的震撼着我。

我从心底觉得在这种环境里的孩子是幸福的

“人类的发展中有一个法则,就是爱。

这个世界上最高贵的,最大的真理就是爱。

无爱和非正常成长史这个世界最大的罪恶。

”作为妈妈我们总是说自己多爱孩子,可是我们的爱是有条件的,不稳定的,变化莫测的,一切按照我们的计划进行时我们是爱孩子的,孩子要什么我们都会满足;孩子“捣乱”的时候,发脾气的时候,我们自己身体很累的时候,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都是不爱孩子的。

对于这一点我深有感触,经常会跟孩子说你怎么这样,你为什么不能体谅一下妈妈?

那种感觉非常的无力也非常的无奈。

现在每当我想说这句话的时候我知道那是因为我缺爱。

在我有情绪,我不舒服的时候我需要别人的安慰和爱,在得不到的时候我希望从孩子哪里得到。

我深深了解这种缺爱,不能独立,依赖带来的痛苦。

我想结束这种痛苦,更加不愿这种痛苦在孩子身上延续。

随着自己和宝贝在爱如是一天天的学习,我很明显的感觉到我们之间微妙的变化,我们开始定规则,开始分享情绪,开始平等的对我们的冲突发表意见,孩子知道妈妈不会再那么情绪化,对妈妈的爱有一种笃定感。

我也越来越明白“爱你如是,非我所愿”这八个字的意义。

书还是那本书,看书的人和看书的感觉已经不一样了,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反复感受的书,相信随着自己的成长每一次的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爱与自由》读书笔记3

最近我读了一本叫做《爱与自由》的书,它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专家孙瑞雪《爱和自由——新儿童教育法》的最新版本,.这是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正如作者所说:

”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

”这本书不是教你具体的方法和技巧,而是告诉我们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和理念:

对孩子的爱和尊重。

《爱和自由》饱含着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

在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她始终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她能看到儿童的渴求,知道儿童的想法,了解儿童的心情,感知儿童的苦难。

我们都曾经是孩子,成年后,我们又有了孩子。

孩子给我们带来希望和欢乐,也给我们带来困惑和焦虑,孩子的成长是每个家庭大事中的大事。

然而,正如作者所提到的,我们不是不想去爱孩子,而是,我们是否具备了爱的能力、、、

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里,我们面对的都是孩子,一个个独立而独特的个体。

那么,我们所学的幼教专业,自己有限的教育经验是否能够满足于这么多需要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呢?

这也是一个古老的教育话题——怎样因人施教,读后感《《爱与自由》读后感》。

即书中提到的”爱的能力”之一。

我觉得要树立孩子的一种比较良好的自我评价感觉,因为,孩子对自己的评价都不是很客观,大部分评价都来着成人。

所以,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好孩子比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坏孩子”更容易教育。

当孩子出现不遵守纪律的时候,要理解孩子的种种行为,不在孩子面前反复强调他的种种不是,而是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弱化他的错误行为。

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否能够不断发挥和扩充自己原有的优势,改善不足。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方案。

总之,需充分观察和了解孩子的特性,()来寻找相应的教育策略,持之以恒,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我们有足够的洞察能力,在每个孩子身上看到不同的闪光点,我们也将更加具备了爱的能力。

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爱真的要有方法,做父母的也真的要不断地学习。

如果因为爱孩子而毁了孩子不是太可悲和让人痛苦了吗?

我从《爱和自由》学到的,该怎么爱我的孩子!

我才有资格和权利对孩子说:

”妈妈爱你!

《爱与自由》读书笔记4

近些天,翻阅了孙瑞雪的书《爱和自由》,让我明白了,爱孩子就要给他充分的自由,当然,这样的自由是建立在纪律的基础上的。

《爱与自由》的一个最具有颠覆性教育观念就是蒙特梭利“精神坯胎”论,所谓的“精神坯胎”是说,胎儿在母体中形成的一瞬间,内在就有了一样东西,这样东西将在儿童一出生就指导儿童的发展,指导儿童该去抓什么,摸什么。

这种观点要求我们相信儿童是一个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这种精神发展模式发展。

基于这种观点,儿童的成长不需要大人灌输什么新内容,而只需要为儿童创造成长的环境和条件。

如果仔细思考一下我们掌握语言的过程,就不难看出,环境对儿童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一般三岁前,儿童就能基本掌握本土语言,在这个过程无需大人为孩子专设课程,儿童便能在周围充斥的语言声音中自行掌握语言,可见,儿童是自我发展的。

而这种自我发展基于感觉之上,从感觉中发展并由感觉伴随着。

我很赞赏这本书的观点:

“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心理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在心理成长之上的。

”这个与中国大陆“知识至上”的教育观念似乎完全相悖,”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拼命给孩子灌输知识,这就是我国教育的现状,殊不知这种完全违背儿童内在成长规律的教育观念,正在吞噬着孩子的心智。

蒙氏的教育,自由是建立在纪律的基础上,也是说,当孩子的行为超越纪律的范畴时,我们应该是有权利说“不”的,但这个“不”要怎么说,以什么方式去引导,去告诉孩子呢。

在蒙错理念中,一切都要为了心灵让步。

比告诉孩子对错更重要的,是保护孩子,使孩子不至于陷入困境,使孩子心灵不受到伤害。

孩子是通过感觉来认知这个世界的,通过感知而发现宇宙的定律,或许我们简简单单一个字眼,就会伤害到这幼小柔嫩的花朵。

蒙氏的教育理念强调孩子自我教育,家长和老师只是观察者,引导者,能够让孩子在自由中自己找到纪律和约束,心甘情愿的遵循规则。

这个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网上现在蒙氏的教具炒的很热,家长们热衷于送孩子们上数学班,音乐班,大大小小的教学机构都高悬蒙氏的金字招牌。

转也赶过潮流去上过几期早教课,当时我并不是很了解什么是蒙氏,当然现在也不是很了解。

对当时的我而言,蒙氏教育就是眼花缭乱的教具。

我觉的现在中国的早教机构已经把蒙氏教育当成是万能的,已经有些脱离了爱和自由的原则。

我们带孩子去早教班的时候征得他们的同意了吗,当他们不愿意的时候我们遵从他们的意愿了吗?

我想答案是没有。

我们应该坐下来好好反省,我们带孩子上早教班是什么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自由中找到本我,还是为了让孩子学习更多的语言能力,数学能力,绘画能力。

《爱与自由》读书笔记5

看了《爱和自由》这本书我觉得接受孙瑞雪老师“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教育理念的孩子们真的很幸福,每看到这八个字,心里舒服,很和谐。

因为我心里也渴望这样不被束缚,跟着自己的内心走,不受外界的干挠,做自己,爱自己,感受自己。

书中有几处我心里的感触颇深的。

在未加入爱如是幼儿园并还读了几年的学前教育的书竟不知道胎儿在妈妈体内形成的时候,她内在本身就有一样东西,等孩子出生就指引孩子去发展,去捏什么,去抓什么,蒙台梭利把它称为“精神胚胎”。

是的,我们太认为孩子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什么都不懂,成人给什么,孩子就接受什么,迫不急待地想把自己的知识,经验甚至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孩子们,按其我们所希望那样让孩子成长。

想想就觉得很难过,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做他自己,甚至孩子想玩个沙或玩水,家长都要去制止生怕会弄脏衣服,但孩子这时地心情很不舒服的,心里的欲望被压抑。

当有天情绪不好时,会一齐爆发的。

如果我们真的爱孩子,不是限制他不许玩我们觉得很脏东西。

有时,我们大人觉得这个破的玩具没什么好玩的,可孩子会释他如宝贝,这就是孩子,也不是给孩子灌输自己各方面的经验,而是需要条件准备并了解儿童成长的科学规律,让孩子按精神胚胎的内在规律自然发展,遵循这个发展规律,孩子会发展的很好。

如今,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

每个人的脚步都是匆忙的,生怕一不留神就”退步“了。

越多的家长也越来越重视孩子们的教育,觉得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我们可以看到母亲们从胎教到早教,凡是觉得有益于孩子的就一味的灌输给孩子。

如,报早教机构培训班。

还记得去年,我在外面的一个书法培训机构兼职,孩子们每周双休日都会来这里培训,大的有初中生,小的只有四岁,有一大班的孩子跟我说”我周末都不能休息,我问为什么,他说周六我上午写书法,下午学唱歌,晚上学英语,周日早上学画画,下午弹钢“。

我听了不懂该说些什么,看到他无奈的表情,心里很是替他难过。

这种现象还不止他一个。

玩,是孩子的天性,这孩子因为父母希望他多才多艺为他报这么多培训班也是用心良苦,可我们试想下,孩子学这么多他真的喜欢吗?

学了真的能消化为自己的东西吗?

是有学到,但并不多,父母觉得让孩子多学点是为了孩子好,全然没想过孩子感不感兴趣,喜不喜欢,如果可以一定要把自由还给孩子,他们非常的需要,也很喜欢。

孙老师说,实际上技能不重要。

六岁以前儿童根本就不用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他所学的是掌握技能的方法。

在这这么多的孩子中,我很少看到孩子脸上的笑容,有的话不多,真的好想说各位妈妈们,这样真的很不好,不好。

有一次我记得开会林老师说,孩子的注意力高于一切。

当时我还是不够清晰。

但在爱如是幼儿园我发现老师跟孩子讲话时轻的,温和的,亲切的。

走路时轻的特别是在室内,生怕打挠孩子正在工作。

如果孩子在专注于某个工作,即便这孩子鼻涕要流出来,教师是不可以过去打挠他,有需要这孩子会自己解决的。

但在生活中我们常看到孩子在专注某工作时或是在思考时都会时不时的被大人们所干扰。

曾回想起自己也犯这样的.错误,罪过。

重要的是我已认识这点,在努力克服中。

另外,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是宝贝的不得了,舍不得让孩子们自己穿衣服,自己穿鞋,自己吃饭,一来嫌孩子慢,二是觉得孩子还小不会,干脆一切包办,疏不知,年龄越小的孩子他的手是停不下来的,而且他们也乐于操作,虽动作有些慢,但哪有孩子一生下来就会走的,需要过程,需要时间,尽量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我很庆幸自己来到爱如是幼儿园,我喜欢这样的教育,这里的老师,孩子,环境,和这些老师相比我没有经验处理孩子们发生的冲突,和孩子比我不会表达爱,深深的记得之仪握着我的手对我说”你的手好冰啊“,接着之仪帮我暖手,用她的樱桃小嘴帮我呼暖气,更让我感动的是她把我手放在她的衣服里,说实话我眼泪在里头打框了,我的手一直是冰,特别是冬天很少和人牵手,之仪没有嫌弃我,是心疼我,看在眼里,暖在心里,很幸福。

不管如何,我都要努力学习,告诉自己要加油!

《爱与自由》读书笔记6

近段时间仔细品读了园里推荐的书目------孙瑞雪老师的《爱与自由》一书,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情复杂万分。

就像书中所说:

孩子给我们带来希望和快乐,也给我们带来困惑和焦虑,孩子的成长是每个家庭大事中的大事。

曾几何时,当我成为一名幸福的母亲时,同所有母亲一样,我希望我的宝贝能够聪慧过人,帅气十足,甚至奢望他能够成为一名神童。

由于工作关系,我没能在孩子的幼儿时期陪他度过精彩的每时每秒,当他升小学了,我认真的告诉他:

一节课40分钟,课间10分钟,你要……”蛮以为幼小衔接的注意事项都给他说清楚了,但是没想到我和孩子从此过上了水深火热的生活,这是怎么了?

自从我进入幼儿园成为一名幼儿教师,逐渐意识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错估了许多,也失去了许多,不是孩子变得可怕、陌生了,而是我从来就没有走近她、了解她,我们口头上经常说要爱孩子,什么是爱?

爱的方式、爱的方法、爱的含义、爱的方向、爱的…太多的爱让我迷惘了。

作为母亲,我错过了孩子许多宝贵的东西,作为幼儿教师,我不想再错过学生们宝贵的成长足迹了。

我希望《爱与自由》能够给我更多的帮助。

一直听说:

”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你在上面画了什么,他就会显现什么。

”但当我打开书的第一章节时,却看到:

”胎儿在母体中形成的那一瞬间,他内在就有一样东西,那东西将在儿童一出生就指导儿童如何发展,指导儿童去抓什么、摸什么……”这两种观念是相冲突还是相依存?

带着许多的疑问我开始了这次阅读。

当今的许多家长,对孩子关爱倍至,愿意为照顾好孩子而放弃一切,但是她们只注重的是帮助孩子做什么?

指导孩子该怎样做?

有时外出看到许多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带着宝贝在户外玩,你往往听的最多的是:

宝宝,不能碰着个,这个危险;宝宝,不能去那边,那边危险;宝宝,不要摸这个,这个太脏了……孩子就像是个小木偶,被指挥的晕头转向,当他稍有不从,就有会听到大人说:

”这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

”有的就像书中所说,大人们甚至因为孩子某些事情做不好,就认为孩子很笨。

在这本书中,孙瑞雪老师通过大量的实例来论述自己的观点:

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儿童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

非常喜欢书中的这一段:

爱是什么呢?

”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

”我常想,一个成人如果用有宾行为和态度来对待和理解孩子,这个孩子定会快乐、自信、勇敢和充满爱意。

更重要的是儿童能依据这种爱在未来去创造一人新的世界和生活——人相互平等,人与人相互理解;听不到吐痰声,看不到苍蝇和垃圾,人们带着孩子在门前的草坪上玩耍,老人在树荫下乘凉,哲人们在窗前的沙发上低声交谈,花丛里少女们静坐在木椅上手捧诗集,少年们奔跑在网球场上,诗人们在附近的茶馆里高谈阔论……这一切并不遥远。

如果你爱孩子,让他的精神愉快,你给了他们美好,儿童就能给我们带来一个金色的未来。

这个希望寄托在儿童身上要比寄托在任何成人身上更为可靠。

因为”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是文明之父”.

说到快乐,当今社会,大人们在终日为生机忙碌着的时候,经常听到他们说:

”真羡慕那些天真的孩子啊,整天乐呵呵的,无忧无虑的,他们才是快乐的。

”是啊,表面看起来孩子们每天就像没愁事似的,殊不知我们大人已经在无形中给他们灌输了许多他们不愿意接受或无法接受的知识、技能,同时还自以为是的认为是为她好的原则指导孩子这样做、应该那样做而压抑了孩子的许多天性。

也就是剥夺了他们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应该自己找到和享受的快乐。

说到这,您还觉得孩子们是快乐的吗?

我们大人有太多的”专制”和”专权”,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我们的安排,却不知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从前我也是片面的认为自由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任其发展,它怎么会和纪律并起,让孩子更好的学会控制自己呢?

但是通过亲身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的经历,我很有感触。

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家长被孩子的教育问题困扰着,孩子的学习压力增大,各种兴趣爱好班层出不穷,许多家长都推崇智力,他们把智力和儿童的自我割裂开来,他们积极地给孩子报各种班,让孩子提前学习各种知识,他们认为成绩的学生成绩的好坏是划分好学生、坏学生的标准。

但是他们没有从孩子的角度思考一下:

当知识填满一个孩子的脑袋时,他的心灵肯定失去了成长的空间和时间。

一个没有玩过水玩过沙,没有领略过大自然的美,没有和同伴追逐嬉戏过,没有发自内心大笑过的孩子,虽然浑身披挂着知识,却可能离幸福很远。

到底是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呢?

还是应该让他们提前接受良好的教育?

本书中孙瑞雪老师的一席话让我受益匪浅,她说:

儿童的智力来自于感觉,他们的感觉经验成人无法替代;个性跟创造力之间是画等号的,创意不能教;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苦难使他失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难的童年经历作斗争,都在寻找自尊和证明自己……当让我们用书中的一首诗来形容所有家长们的心声:

”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本书中孙瑞雪老师运用了大量的事例:

从幼儿园方面、家庭方面、著名艺术作品中的人物等方面,老师与学生、家长与孩子、人物自身等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和讲解,红薯的故事、大饼的故事、积木的故事、地平线的故事……许多许多类似的故事发生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但是我们没有用心去看、用心去分析、用心去改变。

作为母亲、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敏感期,尊重孩子,积极、正面地进行耐心引导,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和无私的爱,让孩子在充满自由和充满爱的空间中健康成长,使他们睿智、自信、快乐……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

首先,我觉得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一定要改变自己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

现在家庭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家长们总在思考应该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忽略了一点,自己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孩子就是一面折射自己的镜子,你在孩子面前是什么样子,孩子将毫无保留的将你的样子在同伴或他人面前折射出来。

老师亦是如此,在幼儿面前的一举一动也会全部在家长面前折射出来。

幼儿很爱模仿,家长、老师正是他们愿意模仿的对象。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老师不仅仅要重视孩子的学习教育,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让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

其次,给幼儿犯错的自由空间,比如:

孩子不小心犯了错误,有的家长便会不问青红皂白的批评孩子,一味的职责他,会让他觉得要提起心来做事,而且不能犯错,一旦犯错就会遭到批评。

这样,孩子一直生活在提心吊胆中,他失去了犯错的自由。

孩子难免会犯错,即使是大人,谁能保证自己不犯错呢?

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应该正确的引导孩子面对自己的错误,告诉他,应该怎样解决自己犯下的错,在今后怎样避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这样,孩子的内心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孩子不再自卑,也有了自由!

最后,我觉得真正的爱,应该是无私的,包容的,而爱的前提就是这个孩子必须拥有了自由,这个自由是心灵、行动、空间和时间各个方面的自由。

我们应该尊重他,给他自由的权利,让孩子真正的成为自己的主人。

让我们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吧,我相信只要多加引导和体恤,学会信任,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爱与自由》读书笔记7

自10月3日收到《爱与自由》以来,我翻看了其中大部分内容。

不时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比照。

有时这种比照让我很心痛,是愧疚之痛。

我对一些教育现象及其本质知道得太迟了。

错过了多少教育时机,又造成了多少遗憾!

比如昨晚看到的关于“神游”一节。

“神游”指胡思乱想,想的跟做的不一样。

这是心理障碍的表现:

心里想做某件事,却受到压抑,不敢做,转而去做了另外一件事情,或者只是幻想、胡思乱想。

这样的孩子何其多哉!

昨天下午我带心悦去外边玩“钓鱼”游戏。

有个男孩坐在那里用小鱼网捞鱼。

他妈妈看见后迅速过来说,孩子,这鱼是让钓的,不能用手捞。

说着,夺下男孩手里的鱼网,把一根鱼竿塞到孩子手里:

你看,就这样,用鱼竿钓鱼。

那孩子自始至终脸上毫无表情,目光迷离。

他的选择权被妈妈的好心剥夺了。

他只是想用鱼网尝试一下,却被横加阻止了,而他的妈妈对此毫无知觉。

我们玩了钓鱼以后去荡秋千。

一个约5岁的小女孩正在荡,荡得很低。

她妈妈显然对此很不满意,就口授“要领”:

“宝贝,你把腿往前伸,然后往回缩;再往前伸,往后缩;再往前,再往后。

”态度生硬,还有点漫不经心。

那小女孩听了并没有多大反应,而是看了我们一眼。

我感觉她的眼神里有一种难堪。

在一个小妹妹面前被妈妈以教训的口气教授荡秋千,一定让她很伤自尊。

经过一番指导,她荡得比刚才高一些了。

又荡了没几下,她就跳下来走了。

她根本没提起兴趣来。

这位妈妈跟女儿说话的语气就像一位严厉的体育教练,不像一位母亲,生硬,没有感情,简直不顾及女儿的感受,甚至还因为女儿动作的不协调而嗤嗤笑了一下。

而她的爸爸,就在一边玩跑步机,这一切似乎与他无关。

说到父亲,我领着心悦在外面玩,见过好几个父亲,他们根本不管孩子,我是说,不教育孩子。

虽然他们和孩子一起出来,但他们不跟孩子交流,不跟孩子一起玩,只是远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