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经典命题选谈.ppt2.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9311973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6.9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哲学经典命题选谈.ppt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西方哲学经典命题选谈.ppt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西方哲学经典命题选谈.ppt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西方哲学经典命题选谈.ppt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西方哲学经典命题选谈.ppt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西方哲学经典命题选谈.ppt2.ppt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西方哲学经典命题选谈.ppt2.ppt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西方哲学经典命题选谈.ppt2.ppt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西方哲学经典命题选谈.ppt2.ppt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西方哲学经典命题选谈.ppt2.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西方哲学经典命题选谈.ppt2.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西方哲学经典命题选谈.ppt2.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西方哲学经典命题选谈.ppt2.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西方哲学经典命题选谈.ppt2.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西方哲学经典命题选谈.ppt2.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西方哲学经典命题选谈.ppt2.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西方哲学经典命题选谈.ppt2.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西方哲学经典命题选谈.ppt2.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西方哲学经典命题选谈.ppt2.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西方哲学经典命题选谈.ppt2.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哲学经典命题选谈.ppt2.ppt

《西方哲学经典命题选谈.ppt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哲学经典命题选谈.ppt2.ppt(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方哲学经典命题选谈.ppt2.ppt

西方哲学经典命题选谈,一个有文化的民族,如果没有哲学,就像一座庙,其它各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

黑格尔,没有哲学,我就寸步难行。

我愿意把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

乔布斯,“光靠努力还不行,还要得法,得法就是要学习哲学”。

“哲学这门学问说来也神,你的工作越变化、越新,它显得越有用,你的地位越高、场面越大,它的作用越大;你碰到的问题越困难、越复杂,它的效力越神奇;面对的问题越关键,它发挥的作用越关键”。

李瑞环,习近平说:

“研读哲学经典,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规律。

”,习近平,西方哲学史讲述的是从公元前6世纪以后到公元20世纪之前的2500多年间,西方哲学产生、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主要分为四个时期:

古代哲学、中古哲学、近代哲学、现代西方哲学。

目录,目录,一、“哲学之父”泰勒斯:

水是万物的始基,在西方,哲学诞生于古代希腊,而泰勒斯是希腊哲学史上的第一位哲学家。

他生活于伊奥尼亚的米利都城邦,开创“米利都学派”。

他是位博学的学者,对自然哲学情有独钟,也对天文学、几何学等有深入研究,他更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泰勒斯第一个测定了冬至、夏至的节气,并把年分成365天。

有一次,泰勒斯预言:

公元前585年5月28日太阳“将变成黑色”。

他还懂得如何测算金字塔的高度。

“只有站在高处的人,才有掉进坑里的资格。

”,泰勒斯的经商经历:

他在春天,把米利都城的榨油机全部租了下来。

当时正是机器闲置的季节,租金虽然便宜,但榨油机的确没什么用场。

开始人们都以为泰勒斯真的疯了。

等到收获的季节来临,人们才感受到泰勒斯的先见之明。

原来,他根据自己的天文知识,判断出当年雨水充足,橄榄一定丰收。

等人们收获了橄榄,需要榨油机榨油时,却发现只能从泰勒斯那里租用榨油机。

泰勒斯提出了“水是万物的始基”的命题,第一次尝试回答“世界从哪里开始”的问题,是人从“本原”的意义上认识世界的开创之举。

在泰勒斯看来,万物都要靠水分来滋润,所以,如果追溯世界的源头和起始,只能是水。

与这种观念相联系,泰勒斯还认为“灵魂是种具有活动能力的东西”,弥漫在整个宇宙之中,也就是说世界充满了神明。

尽管这些论断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但其开创性的意义在于它提出了关于世界本原的问题,不仅摆脱了神话式的解说,更重要的是,他以单一元素来说明复杂无比的自然现象,这种“以一统多”或“一以贯之”的思考模式,正是爱智者的主要标志,对人类认识的发展而言具有石破天惊的力量。

赫拉克利特:

小亚细亚爱非斯人,生于爱非斯王族,本可以继承王位,但他让位给了兄弟,自己隐居山间,成为了第一个职业哲学家,一生专门从事哲学研究。

二、“辩证法奠基人”赫拉克利特: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哲学思想中最光辉的是他的辩证法思想。

他认为,宇宙是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火不断地转化为万物,万物也不断地再变成火,变化的思想在他的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致于后来人称他的哲学为变的哲学。

他既形象又深刻地表达了他关于变的思想,说: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是代表他辩证法思想最有名的一句哲学格言。

赫拉克利特把存在的东西比作一条河,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因为当人第二次进入这条河时,是新的水流而不是原来的水流在流淌。

在他看来,宇宙万物没有什么是绝对静止的和不变化的,一切都在运动和变化。

恩格斯高度评价了他的这个思想:

“这个原始的、素朴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的:

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灭。

”,赫拉克利特不仅承认世界万物是变化的,而且认为变化是有规律的。

他说,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的分寸熄灭。

土变成水还是以水变成土的同样比例为尺度。

他认为,规律不易被人们所认识。

要认识规律,只靠一般的耳闻目睹是不够的,还必须用心思索,要付出像从沙里淘金一样的艰苦劳动。

赫拉克利特还进一步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

他认为,运动和变化都是对立面的斗争和统一造成的。

他提到了生与死、醒与梦、少与老、冷与热、干与湿、善与恶、日与夜、冬与夏、战与和等大量对立统一现象。

比如他讲,海水是最干净的,又最脏:

鱼能喝,有营养;人不能喝,有毒。

他认为,这些成对的现象之间不仅存在着对立,而且存在着统一,可以相互转化。

如果没有高音和低音的存在,就不会有和声;如果没有雄性和雌性的对立,也就不会有生物。

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中是最早的表述。

列宁称他是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

近代德国辩证法大师黑格尔说过,没有一个赫拉克利特的思想,没有被他纳入他的逻辑学之中。

“务必要结婚,娶个好女人,你会很快乐,娶个坏女人,你会成为哲学家。

”,“我早知道,雷声之后,必有暴雨。

”,三、“智慧助产婆”苏格拉底:

自知其无知,“擅长马术的人总要挑烈马骑,骑惯了烈马,驾驭其他的马就不在话下了。

我如果能忍受得了这样女人的话,恐怕天下就再也没有难于相处的人了。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哲学对后世影响深远,而最能拨动我们心弦的,就是他提出的一个名言自知其无知。

他的另一句名言就是“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

”,“自知其无知”的命题,集中反映了苏格拉底哲学思想的核心。

在他看来,追求知识不仅是人的本性和使命,更是医治雅典民主制度痈疾的良药。

而人要追求知识,首先必须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心灵的内在原则,他将这种原则称之为“德性”。

苏格拉底认为,德性是人的本性,是人人都有的。

但只有在理性的指导下,人才能让自己的德性显现出来,成为现实的善。

而理性的指导,主要就表现在人对自身局限性的认识,知道自己还有不足,还需要通过对知识的了解显现自己的德性。

他提出的“美德即知识”、“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等等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都是从这个意义上使用的。

这个命题的本意,是让人们知道自己的有限,但并不是让人们满足于这种有限性。

正因为无知,才能在求知的过程中,体会发现价值,实现自己的德性。

如果离开这个根本,去盲目地寻求所谓的“真知”,得到的只能是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

“智慧助产婆”,苏格拉底之死,苏格拉底以善辩著,四、“唯心哲学第一人”柏拉图:

哲学为王,“哲学王”的观念,是柏拉图对哲学的态度的最好说明。

柏拉图代表作是理想国,在书中柏拉图勾勒了一个理想国家的蓝图。

他先从一个假设的国家开始。

这样的国家起源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的需要所产生的分工,比方说,吃需要农民来种地打粮食,穿需要裁缝来量体裁衣,住需要盖房子的建筑工人,行需要做鞋的鞋匠,等等,一个人显然无法满足所有这些需要,所以大家结合起来形成了国家。

但是,这还仅仅是国家的雏形,因为这个国家的目的只是满足大家的物质欲望,这样的国家,柏拉图形象地称之为“猪的城邦”。

接下去,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邦的扩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中的问题开始凸现出来。

显然,单纯的物质生产者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间同时兼顾这些事情。

这样,护卫者阶层应运而生,他们一方面要肩负用正确的思想引领这个国家的任务,还要保证这个国家内部和外部的团结与安全。

至此,整个国家分成了三个大的阶层,领导者、护卫者和生产者。

在柏拉图看来,人的灵魂由理性、激情、欲望三部分构成,而作为放大的个人,国家的三个阶层即统治者、武士和生产者,应该分别具有智慧、勇敢和节制的德性。

只有各守其德、各司其职,国家才能达到正义。

而统治者如何才能具备智慧的德性呢?

柏拉图的答案是:

“除非真正的哲学家获得政治权利,或者城邦中拥有权力的人,由于某种奇迹,变成了真正的哲学家,否则,人类中的罪恶将永远不会停止。

”,柏拉图对哲学家情有独钟。

有一个学生曾经问柏拉图,哲学家是什么样的人,柏拉图用一个比喻来回答他:

“住在洞穴里的囚徒只能了解洞穴里的影子,当他走出洞穴时才能看清楚真正生态平衡的世界,哲学家就是这样一种人,他看到世界后又返回洞穴里,带着更多的囚徒走出洞穴。

”这在后来被称为“洞穴比喻”。

为了培养具备这种德性的哲学家,柏拉图建立了以“理念论”为基础的哲学庞大体系。

这一体系成为后来诸多哲学流派的思想基础。

五、“希腊哲学集大成者”亚里斯多德: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对后世的贡献,集中表现在他的作品中。

据说,他的全部著作多达l000多卷。

仅就流传下来的47篇著作来说,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涉及逻辑学、生物学、天文学、心理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语言学和天文学等学科,几乎覆盖了当时所有的知识领域。

三段论的研究,就是亚里士多德独创的研究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是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代表作形而上学的开篇第一句话。

他对自己的代表作的定位是:

“这里所要讨论的主题是大家用来阐释事物的原因与原理的所谓智慧;因此,如上所述,有经验的人较之只有些官感的人富于智慧,技术家又较之经验家,大匠师又较之工匠富于智慧,而理论部门的知识比之生产部门更应是较高的智慧。

这样,明显地,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

”,他将知识分成感觉、记忆、经验、技术、智慧五个等级,并将探寻智慧的任务交给了从事“物理学之后”(他的著作形而上学,直译就是物理学之后)研究的哲学,为哲学的发展确定了明确的方向。

弗兰西斯培根,英国16、17世纪之际的哲学家,经验主义哲学的奠基人。

新工具是培根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在书中培根提出了经验认识原则和经验认识方法,并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等经典命题。

六、“经验主义先驱”培根: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在哲学上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一系列原则;制定了系统的归纳逻辑,强调实验对认识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称培根是“英国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创始人”;是“整个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这是对培根哲学特点的科学概括。

培根认为,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的知识(认识)只有通过感性经验从客观外界获得。

他说:

“人是自然界的仆役和解释者,因此他所能做的和所能了解的,就是他在事实上和思想上,对于自然过程所见到的那么多”。

他认为,认识的真实性和存在的真实性是一致的,“其间的差别不过是直接的光线和反射的光线而已”,这是一种相当彻底的唯物主义反映论。

“经验主义先驱”培根,为什么人的认识必须从经验开始呢?

因为在培根看来,客观外界的事物只有通过人的感官,才能被人们所感知,用他的话来说,“个体(客观外物)首先刺激感官,感官好像是理智的入口和门户”。

值得注意的是,培根虽然强调感性经验对人的认识的重要性,但他没有把这一点绝对化,他只是强调感官是人认识外界的一个必经的通道,而并没有说通过感官获得的知识都是正确的,更没有说这种认识就是认识的全部。

“经验主义先驱”培根,“经验主义先驱”培根,相反,他认为感官本身有局限性,比如感官对于那些并不是很显露的、或过于微小、或空间距离过远的物体,这未必能认识得很清楚,所以他说:

“断定感官为衡量万物的尺度,是很大的错误”。

他说蜜蜂采蜜,原料来自花圃、田间的花丛,蜜蜂采集到花粉后,必须经过自己的加工制作,才能造出香甜可口的蜂蜜。

人的认识也一样,原料只能通过感官从外界获得,但这还不等于已经获得真正的知识,人还必须通过自己的大脑,把这些从外界获得的材料,“加以改变和消化而保存在理智中”,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知识。

培根的认识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认为要认识自然,就要破除人的心智方面的种种障碍,实现理智的解放。

在他看来人的认识错误来源于两个方面,即既来自感觉,也来自心智,心智方面的错误对人的认识影响更大。

他说:

“心智远不能同一面清明光洁的镜子的性质相比,在这镜面上事物的光线能按其真实的入射角而反射;不,它毋宁是一面受到蛊惑的镜子,如果不解除其魔障,恢复其原状,则充满迷信和欺诈。

”,来自心智方面的魔障,培根指出有四种:

种族幻象、洞穴幻象、市场幻象和剧场幻象。

种族幻象是指人类共同易犯的错误;洞穴幻象是指有人把自己想象出来的理论到处乱套,强使客观事物符合他的思想;市场幻象是指不恰当地运用概念、术语所导致的错误,特别是当客观事物已经发生变化,而原来使用的概念、术语来不及作相应的变化,同它所要说明的事物之间发生了脱节,就更容易犯这种错误;剧场幻象是指因盲目信仰传统的哲学所犯的错误。

培根指出,经院哲学家就是利用四种假相来抹煞真理,制造谬误,从而给予了经院哲学沉重的打击。

七、“唯理论大师”笛卡尔:

我思故我在,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作为哲学家的笛卡尔,是公认的现代西方哲学的奠基人。

哲学上,笛卡尔是一个二元论者以及理性主义者。

他认为,人类应该而且可以使用数学的方法也就是理性来进行哲学思考。

他相信,理性比感官的感受更可靠。

由此,笛卡尔第一步就主张对每一件事情都进行怀疑,而不能信任我们的感官。

从这里他悟出一个道理:

他必须承认的一件事就是他自己在怀疑。

而当人在怀疑时,他必定在思考,由此他推出了著名的基本公式“我思故我在”。

这个命题的主要意思是,当我在怀疑一切时,却不能怀疑那个正在怀疑着的“我”是存在的这一事实。

因为这个“怀疑”本身是一种思想活动,而这个正在思想着、怀疑着的“我”的本质也是一种思想活动。

这里的“我”并非指的是身心结合的我,而是指独立存在的心灵。

这种我是更为根本的。

在笛卡尔看来,“我思故我在”是哲学中最基本的出发点。

他认为,“我”必定是一个独立于肉体的、在思维的东西。

而这个思考着的“我”,用思考将自己与动物区别开来。

因为,只有人才有灵魂,人是一种二元的存在物,既会思考,也会占空间。

而动物只属于物质世界。

笛卡尔还试图从这个出发点,证明上帝的存在。

他认为,我们都具有对完美实体的概念,而我们是不可能从不完美的实体得出完美的概念的,因此,必然有一个完美的实体存在,这个没有瑕疵的理想存在,就只能是上帝了。

笛卡尔的这个命题对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个命题所倡导的“我在思考这件事情是不可怀疑的”,在一定意义上也突现了人的重要性。

应该说,这个命题所隐含的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观点,对于人认识自己,特别是人的精神对于人的价值,还是富有启发的。

根据这一点,笛卡尔提出了对世界的认识。

他认为宇宙中共有两个完全不同的实体,即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他称之为“灵魂”和“扩延”),两者都是我们今天的世界的本原,而二者所赖以产生的共同基础,就是那个完美的实体上帝了。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法帕斯卡,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

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链接,八、“客观唯心主义巨匠”黑格尔:

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黑格尔哲学内容庞大,抽象难懂。

他最著名的命题应该就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时提出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这个命题。

乍一看,黑格尔的这个命题与现实中大多数人的看法格格不入,特别是“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这句话,显然有为现存的一切事物作辩护的嫌疑。

而在黑格尔当时的生活年代,说出这样一句话无异于在为普鲁士专制制度唱赞歌,因而这个命题一提出,便惹来一场不小的风波。

普鲁士政府对此表示无比的感激,认为这一命题提高了民众对政府的认同感,而当时的资产阶级自由派则对此表示无比的愤怒,他们攻击黑格尔哲学“不是长在科学的花园里,而是长在阿谏奉承的粪堆上”的“哲学毒瘤”。

对于“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这句话,黑格尔给了以下三个合理的解释和补充:

首先,黑格尔指出,说现实的东西是合理的,并不意味着现存的一切事物都是现实的,因而都是合理的。

事实上,在现存的一切事物中,一部分是现象,仅有一部分是现实的。

像我们日常生活中包括错误、罪恶在内的一切坏东西,尽管人们会随便把他们称为现实的东西。

但在黑格尔看来,因为这些坏的东西只是些没有什么价值、可有可无的偶然的存在,根本不配享受“现实”的美名。

那么,什么样的东西才配得上享受“现实”的美名呢?

黑格尔是这样回答的:

“真实的现实,就是必然性,凡是现实的东西,在其自身中是必然的。

现实性在它的开展中表明它自己是必然性”。

因此,将黑格尔的这个思想应用于当时的普鲁士政府时,黑格尔的意思,并不是要肯定政府的任何一个措施,肯定现存的一切事物,而只是说,这个国家在它的必然的这个限度内是合理的。

其次,按照黑格尔的观点,说现实的东西是合理的,并不意味着现实的东西就绝对的符合理性,都是好东西。

他认为,实际上有些坏东西也多少符合理性,否则它们就不能存在。

照此看来,即使肯定普鲁士的专制制度是现实的,因而也是合理的,也并不意味着肯定它绝对符合理性,就是一个好政府;恰恰相反,它也很有可能是一个和政府概念相应最少的、最坏的政府。

同样道理,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我们看来是极不合理的东西存在,然而,既然它们能够继续存在着,就说明其中自有它们之所以能够存在的道理,换句话说,它们的某些方面还多少符合它们的概念。

还有,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法,说现实的东西是合理的,也不是意味着现实的东西就是僵死不变的。

在黑格尔看来,世界上的各种具体事物都不过是“绝对理念”的“外壳”或“皮囊”,是“绝对理念”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或阶段。

当一个具体事物符合“绝对理念”发展要求的时候,它具有必然性,因而是现实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它就要同“绝对理念”向前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相矛盾,从而丧失其必然性,变成不现实的、趋于灭亡的东西。

这样,“绝对理念”便会甩掉这个旧的“外壳”,投入到一个新的更符合“绝对理念”的“皮囊”中去发展。

这也就是说,一切曾经是现实的东西,都必定要转化为不现实的东西;而一切符合“绝对理念”发展要求的东西,不管它同现存的一切怎样抵触,也必将变成现实的。

用这个观点去观察当时的普鲁士政府,首先肯定它在自己的必然的限度内还是现实的,但是,当这个政府一旦超出了必然的限度,它就要走向自己的反面,变成不现实的、归于灭亡的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