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参考资料阅读的意义与方法《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云梦学刊》座谈会发言选登.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14510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典参考资料阅读的意义与方法《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云梦学刊》座谈会发言选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经典参考资料阅读的意义与方法《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云梦学刊》座谈会发言选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经典参考资料阅读的意义与方法《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云梦学刊》座谈会发言选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经典参考资料阅读的意义与方法《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云梦学刊》座谈会发言选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经典参考资料阅读的意义与方法《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云梦学刊》座谈会发言选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经典参考资料阅读的意义与方法《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云梦学刊》座谈会发言选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经典参考资料阅读的意义与方法《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云梦学刊》座谈会发言选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经典参考资料阅读的意义与方法《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云梦学刊》座谈会发言选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经典参考资料阅读的意义与方法《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云梦学刊》座谈会发言选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经典参考资料阅读的意义与方法《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云梦学刊》座谈会发言选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经典参考资料阅读的意义与方法《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云梦学刊》座谈会发言选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经典参考资料阅读的意义与方法《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云梦学刊》座谈会发言选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经典参考资料阅读的意义与方法《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云梦学刊》座谈会发言选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经典参考资料阅读的意义与方法《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云梦学刊》座谈会发言选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经典参考资料阅读的意义与方法《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云梦学刊》座谈会发言选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经典参考资料阅读的意义与方法《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云梦学刊》座谈会发言选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经典参考资料阅读的意义与方法《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云梦学刊》座谈会发言选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经典参考资料阅读的意义与方法《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云梦学刊》座谈会发言选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典参考资料阅读的意义与方法《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云梦学刊》座谈会发言选登.docx

《经典参考资料阅读的意义与方法《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云梦学刊》座谈会发言选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参考资料阅读的意义与方法《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云梦学刊》座谈会发言选登.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典参考资料阅读的意义与方法《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云梦学刊》座谈会发言选登.docx

经典参考资料阅读的意义与方法《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云梦学刊》座谈会发言选登

经典阅读的意义与方法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云梦学刊》座谈会发言选登

编者按:

2013年8月21日,由《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与《云梦学刊》共同主办的"经典阅读的意义与方法"座谈会在南湖藏书楼(南湖藏书楼为余三定的私家藏书楼,坐落在岳阳市南湖畔)举行,参加研讨会的,除《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云梦学刊》的同仁和楼主余三定外,还有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湘水》编辑部、岳阳市教育局、岳阳市八中、中湘实业有限公司以及湖南理工学院两办、期刊社、团委、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等单位的人士,总计30余人。

下面是发言选登。

   

  讨论经典阅读适逢其时

  余三定

  (湖南理工学院两办,湖南岳阳414006))

  

 

  今天,我主要讲三个方面的意思。

  第一,表示欢迎。

欢迎北京大学的石运佳老师,柳春蕊老师以及各位同学;欢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郭晓鸿老师,中央党校的王巍老师,还有湖南《湘水》杂志主编黄友爱先生和湖南大学傅湘龙老师;欢迎我的好朋友、中湘公司董事长陆镇林先生,岳阳市教育局副局长徐载满先生、岳阳市八中刘晓红老师以及我们学校的同事和同学们。

也很感谢北大团委把南湖藏书楼确定为北大的一个社会实践基地(定名为"燕湘学社",刚才举行了挂牌仪式),对此我感到非常荣幸,非常高兴,有了这个平台,我们就能更好地交流,更好地合作。

  第二,关于这次座谈会的主题。

先说明一下,我们这里所说的"经典",包括"文学经典"和"学术经典"。

将"经典阅读的意义与方法"作为今天座谈会的主题,是我与石运佳、柳春蕊、王巍等老师反复交流、讨论后确定的。

其间,程熙等同学也参与了讨论。

确定这个讨论主题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其一,是考虑了讨论主题的连贯性。

今天已是《北大研究生学志》的朋友们第四次来藏书楼举行座谈会(研讨会)。

2010年讨论的题目是"南湖藏书楼上话藏书"(第一次),2011年讨论的题目是"南湖藏书楼上好读书"(第二次),2012年讨论的题目是"南湖藏书楼上谈著书"(第三次)。

前三年讨论的题目都是比较大(比较宏观)的题目,从今年开始我们将讨论比较微观、具体的题目。

今天讨论的"经典阅读的意义与方法"就是比较具体的题目。

其二,是考虑了今天这个题目的社会现实性、针对性。

我们知道,当下是一个非常浮躁的时代,相当多的人几乎不读书了;一些人读书也是以读网络上的东西为主,而网络上的东西大多是炒作出来的、比较肤浅的;还有一些人是热衷于读畅销书,被书商们炒作出来的"畅销书"牵着鼻子跑;经典阅读反而被忽略了。

所以,我们今天在这里提倡阅读经典,探讨经典阅读的意义与方法,是很具时代意义和现实针对性的,可以说真正是适逢其时。

其三,经典阅读对高校师生尤为重要。

在座的各位大多是高校师生。

阅读经典对一般老百姓重要,而对高校师生尤其重要。

《中国教育报》曾经约我写过一篇文章,我在该文中谈到,高校师生有"疏离"文学经典的现象。

因此,提倡阅读经典对今天的高校师生具有特殊的意义。

其四,这个话题我们肯定能讨论得好。

在座的柳春蕊老师对经典就读得很好,他在北京大学主讲《庄子》、《文心雕龙》等中国的传统经典,特别受学生欢迎。

还有陆镇林先生,他一直自觉坚持读经典,他能够背诵《文心雕龙》,他还与董京泉先生深入地讨论过《老子》。

其他在座的许多人经典也读得很好。

可以说,在座的各位对经典阅读的意义与方法问题都很有发言权。

  第三,关于开好座谈会的建议。

我建议,我们在围绕"经典阅读的意义与方法"这一主题讨论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既要谈经典阅读的"意义",也要谈经典阅读的"方法",但希望重点谈"方法"。

其二,要结合实际,要结合当今的社会实际,特别要结合自己读书的实际,谈自己阅读经典的心得和体会。

其三,要努力"重读经典"。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讲到"重读经典",我理解"重读经典"有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方面是"读"经典,即要扎扎实实地读,一篇一篇、一本一本地读;第二方面是"重"读经典,"重",即重新,就是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新时代的眼光来读,这样经典就才更具有生命力,我们的阅读才更有意义。

   

  "死活读不下去"的经典

  郭晓鸿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00720)

  

 

  今年6月某大学出版社开展了一个活动,即"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

这是由某大学出版社通过对近3000名读者吐槽最多的"读不下去"的书进行统计后发布的排行榜。

在这份榜单前10名中,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尽数在列,其中《红楼梦》位居榜首,是读者们吐槽最多的"读不下去"的书。

  榜单中所举书目,大都是尽人皆知的经典著作,如四大名著,不仅历年来都被列入各种推荐阅读书目,其中很多段落还被选入语文课本。

可见,如今的"理想之书"似乎应是通俗的、短小的,而沉重的大部头经典显然是不受欢迎的。

  21世纪以来,社会上流行所谓"浅阅读"、"快阅读"、"碎片化阅读"甚至是"读图"之类的概念,恰恰就是迎合乃至强化了当下读者的浮躁心理。

此类种种之风盛行,正是导致阅读"去经典化"、名著"读不下去"的罪魁祸首。

  经典读不下去的原因,当然有经典本身的问题,比如《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传达的价值观,带有明显的文化局限性,很难引起今天读者的共鸣,读者读不下去,也情有可原。

其他如《西游记》艺术手法的单调,想象力的匮乏,很难令今天看过《魔戒》《哈里波特》的读者满意。

榜上有名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能成为一时的所谓经典也是特殊时代的产物,并不能长久,读者读不下去也自有道理。

  当然,经典读不下去读者本身已也难辞其咎。

当今的网络化时代,阅读的浅表化、图像化,已经造成了人们思想的懒惰和肤浅,需要宁心静气才能读懂和理解的经典著作显然是不能满足人们短时间内就要获得的阅读的愉悦快感要求的。

现在的读者似乎只有能力消费流行的图书,即快餐化阅读。

这不是读者一方面的问题,是全社会的浮躁和各方面压力造成的。

这需要全社会积极地来营造一个读书的氛围来引导。

  在目前不可能改变大环境的情况下,可以做的就是从小抓起,重视对孩子经典阅读的培养。

经典阅读是一种人文教育,可以教给人们如何甄别善恶,反省人生,润泽和充实心灵,区分正义与非正义。

在校学生是接受经典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强,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阶段,最需要正确的引导。

在义务教育阶段,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孩子们的日常阅读慢慢渗透,中西并举,使他们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经典著作有个基本了解,大学阶段可以引导学生深度阅读经典著作,还可以开展读书会、讨论会、读书征文等活动来让学生们广泛参与。

在此阶段读经典,会对其今后的人格培养和人生道路有积极的影响。

如今迅猛发展的网络和新媒体技术,也为经典的阅读带来更多的渠道和方式,这对经典的普及是很有好处的。

要让人们感受到,人生太短,好书太多,我们只有阅读经典。

真正经典的著作其表现的人性美和深邃的思想是可以跨越时代的。

   

  谈谈读经典的三个问题

  王巍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北京100091)

  

 

  围绕"经典阅读的意义与方法"这一主题,我想谈谈读经典的三个根本问题:

什么是经典?

为什么读经典?

怎样读经典?

  第一个问题:

什么是经典?

每个学科都有若干经典著作,这些经典著作都是历史长河中各个时代人类智慧的结晶、时代精神的精华。

判断经典的标准至少有:

一是在思想史上是否引起争论,二是研究这一经典的成果有多少,三是是否经过较长历史时间的检验。

要谨防仅以发行量的多少来判断经典。

  重点谈一下第二个问题:

为什么读经典?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

一是对于个人的作用和意义。

一个人如果总是快餐式地读一些畅销书,自己的情趣、格调、眼光、追求等等也会慢慢降低。

现在大学里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只读教科书。

教科书的优点是条理清楚,但不可否认,它只是介绍了这个学科最基础的一些知识。

而读经典的意义则与之完全不同。

对读者来说,阅读经典,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涵养口才与谈吐能力、增加思想深度和训练思维方式的过程,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的升华。

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受经典熏陶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其气质、风度、雅量是截然不同的。

因而,读经典最直接的作用是修身养性,培育气质、见识与气象,增加生存智慧、生活智慧与生命智慧。

这正是所谓的"学问改变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

关于这一点,很多先哲已有精辟论断。

譬如,西方哲人培根所说的,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又如,朱熹主张"读书穷理",认为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变化气质,"唯学能变化气质耳",认为多读书,才能充实学问,涵养性情。

他所说的书,指的当然是儒家经典。

湘人曾国藩在给儿子书信中发挥了朱熹的这一思想: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假以时日,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阅读经典,对个人而言,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

二是对于学术发展和思想史的意义。

借用冯友兰先生的说法,读经典一方面是要"照着讲",另一方面也要"接着讲"。

在学术史上,通过重读经典而推进学术思想发展的例子比比皆是。

就拿中国思想史来讲,就有新儒学和现代新儒家。

新儒学是北宋时期出现的以阐发儒家经典义理为特征的哲学思潮,也称之为理学或宋明理学;而现代新儒家则直接以"返本开新"为其思想纲领,通过对经典的重构与重建,以"老内圣"开出"新外王"。

  第三个问题:

怎样读经典。

孟子云,"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可夺矣",这句话可以很好地诠释读经典的方法。

这里的"大",指的是读经典要从大处着眼,抓住经典中最精彩的东西。

首先必须要搞清楚经典的历史语境,先搞清楚经典"为什么说"。

中国人叫"知人论世"。

只有当你明白了"为什么说",才能很好地把握经典"说什么"和"怎么说"。

在具体方法上,一是咬文嚼字,下苦功夫,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做半句空;二是直接读,直面经典,不要借助于二手研究著述;三是重复读,"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读破万卷,首推名著经典。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在与经典密切对话的过程中,读者不断地"生发"出对自己所关怀的问题具有新意义的东西来。

经典之所以历久不衰、历久弥新,正在于其提供了传统与当代、世界与民族进行对话创造的丰富资源。

让我们对经典心存一份温情与敬意,让阅读经典成为我们共有的日常习惯和生活方式,让阅读经典营造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让书香中国成为美丽中国的重要标识。

   

  经典阅读:

悦读、苦读与攻读

   

  胡士颍

  (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人类历史文化中,权势阶层往往对文化群体或推崇利用,或轻蔑辱杀,而对书籍这样的一个知识载体有着同样的处理方式,以至于文化精神不得不在烟火的烘烤熏染下曲折前行。

尽管如此,书籍还是成了人类进步的阶梯。

如今人们又有了新的关于书与精神文化的思考,比如奥威尔的《1984》、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以及波兹曼的《娱乐至死》,面对我们人类当下的心灵与现实难题,我们怎样认识、面对和成就自身,并从成己达到成物的目的?

于是我们站在无数先贤同样所处的岔路口,一遍遍思考我们可选择的道路在哪里?

如果说对历史的认识越深,对未来看得越远,那么阅读古圣先贤之作无疑是预览未来世界的窗口,下面我们要讨论有关经典阅读的三个层面悦读、苦读与攻读。

  一、悦读

  当下的时代,是个读图时代,是阅读的时代,文字好像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入到人类的生活,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甚至随心所欲地获得阅读材料,进而各种阅读也被冠以时尚的名词,如时尚阅读、流行阅读、通识阅读、专业阅读、传媒阅读、个性阅读、娱乐阅读、经典阅读等等,总之阅读已经成为我们丰富生活、打消寂寞、升级充电、提升阶层的重要手段,或者说成为一种重要生活方式、生产方式。

  上述意见,已然指出了当下阅读与生活的紧密关系。

我们也看到了工业社会以及后工业时代,人类的知识构成、精神气质、生活方式都有所推进,在科技改变生活的今天,科技确实为我们提供了非常便利的获取知识的途径,亦或改变了洛阳纸贵的神话,再也不用惜纸如命、一字千金了。

其实,我们从这几年社会媒体所提出的"悦读"一词,可以乐观地看待当前人们活跃的文化生活,不得不承认文字符号、文化知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离我们更近,对我们产生着无可估量的重大影响。

换言之,我们的确因为海量信息、便利获取而品尝到人生的种种乐趣、积累了更多的财富和实现了某些个人价值,当然这也包括对经典作品的阅读,古今中外皆是如此,艾伦·布鲁姆说:

"在人们重温柏拉图和莎士比亚的著作时,他们将比任何时候生活得更加充实、更加美满,因为阅读经典作品将使之置身于无限深蕴的本质存在,使人忘掉他们短暂分杂的现实生活。

永恒完善的人性不仅过去存在,而且永远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能够伸展自己探寻的指尖触摸到它,这样做将不断完善我们那不完善的人生。

"(《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

  然而,人类之中总有一些即便安乐却常忧患的人。

作为人类,我们总不堪忍受精神的压制与灵魂的禁闭,不甘窒息在文化压制与心灵控制的环境,同时也不能被所谓新世界与新人类的幻象所迷惑,在美丽的虚幻未来之梦中丧失独立与思考的本性。

波兹曼《娱乐至死》提出"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现实的映证,人类被其现代性疾病已经困扰多年,在那些癫狂、享乐、自负的背后,永远是心灵的失落、空虚和孤寂。

  在世界全球化和生活网络化的双重背景下,我们的生活无论是主动迎合还是被迫改变。

这种对生存状态的颠覆不仅表现在客观世界,也深深振动人类的每一个神经元,世界文化发展与人之精神呵护也随着主客世界的同质和谐与异化矛盾,产生或极端或低迷的种种复杂状况,人类的环境好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日趋恶劣,人性、心灵、信仰问题也从未像今天这样泛无所归。

我们的文化发展是空前的,知识急速增长,生活日新月异,然而人类的精神永远需要关注、需要呵护;阅读的形式、内容、途径的丰富,无疑是我们生活的一大福音,从中获得无可言表的身心快乐,得到精神的满足。

悦读是时代得以进步、魂灵由此升华的基点;由此出发,我们才能进入苦读的更高的阅读层次。

  二、苦读

  悦读的方式,根源于人类本性中对欢乐、幸福、欲望满足的追求,我们从先辈和自身的生存体验中,也有着切至的悦读体验,无论它是付诸文字的符号实体,抑或是只可会意而无法言传的"禅意"。

然而,这一过程之后,并非直通极乐的彼岸,现世的缺陷与人生的不如意总是形同魑魅一般如影随形,让我们浮躁、空虚、沉沦,也让我们清醒、反省、求放心。

也许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人生忧患读书始"的真意,生命的内在张力顿时在此萌动、激荡而起。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可以生于忧患的,更多的人恰恰是死于忧患的,以前的悦读并不能保证其达到真正的安乐,因为安乐死也需要面对恐惧的勇气,需要有直面惨淡人生的不屈精神,这些人或从容而死,或向苦而生,或超脱生死,为人类留下一部部厚重、伟大、艰涩的精神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很多形诸文字得以流传,最后成为人类文化中的经典书籍。

有道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及有如孔子者,其思想总是传达对人类亘古长存的苦难、本性、未来道路等主题的思考,以此警醒子孙、启发后人、开示真理,因而又可以说"人生忧患始读书",通过圣贤而反诸身,籍由经典而求诸己,以此远苦难、求真谛、得解脱。

  无论是历史事件,还是宗教故事,都喻示着求真向善、救苦救难的道路是艰辛的,其中包括读书一事,非苦读无以神契古人,无以贯通古今,必须苦读才可能从遍布荆棘的蛮荒中劈开自由之路。

史载张载读书,"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

其志道精思,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

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

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

"(《横渠先生行状》)我们所理解的苦读书与读书苦,其实很多人都是有着初级的、基本的身体与精神体验的,尤其在当下写论文已成为体力活,发论文成为一种苦役,其苦是身心双重的也是时常让人懊恼却又鲜有超越的;真正的苦读书所指的是一种在追寻圣贤的脚步,在挖掘精神的深度和探寻真理的高度时所产生的苦闷,这是一个精神遭受酷刑、心灵被反复拷问的过程,张载的读书状态才是我们所谓苦读书的代表。

  试想,如今的功利性阅读、浅层性阅读、快餐式阅读、表演化阅读,大都贪图休闲享乐、逃避身心问题、无视世间苦难、丧失主体思考,这样的阅读自然是低端、小气、不上档次的,不仅不能使生命不朽,反而使得自己在时间的消磨中加速腐朽。

元代高明《琵琶记》所言: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苦读圣贤书以求功名从体制性层面来说自然无可厚非,但这已经去"为己之学"甚远,更不是欲求"古人仁人之心"以实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瞻情怀。

  三、攻读

  经典阅读,在今天并没有为人所忘,相关问题一直讨论不休。

何谓经典?

这一词语的使用在媒体语言和学术表达中出场率很高,譬如说人文经典、学科经典、儿童经典、科技经典等等。

如若联系经典一词的前世今生,可以看到这个由线网本义发展到经纶、经学,由一般书籍应用到特定、重要典籍的过程,实际上已经是漫长的筛选之路--只有具有根本的原发性、不竭尽的原动力、深刻的启发性和无限的阐释空间的著作才可以在长期历史淘汰甄选中成为经典,换句话说,这样的书是千锤百炼、千挑万选的包含人类(或民族)普遍诉求的价值、理想、思想、智慧之书;它们不是某个专业的经典,而是所有学科必读书与基本典籍,无论是人文学科还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或医学。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不能把经典仅仅等同于一般的重要、有特点、畅销、大家喜欢诸如此类的词语。

  经典阅读,在今天应该包含两层意义,首先是对经典的阅读,经典书籍成为我们认识、理解、思考的对象;其次是经典的阅读,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方式、体验,是不同于浅阅读、娱乐性阅读以及功利性阅读的严肃阅读。

打开经典,宛如和古圣先贤会晤,便是打开了一条思想碰撞、交流、对话的通道。

如果说,经典作为文化体系源头,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和深度的思想内蕴,那么阅读经典无疑是一次思想的高端对话,甚至可以说是一场考验思考能力、思维智慧、身心体悟、生命体验的综合战役。

  苏轼曾对王痒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

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章之类,亦如之。

他皆仿此。

此虽愚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又答王痒书》)把阅读经典与战争攻伐的差别固然是很大,但也不是没有可比性,尊重对手,做到知己知彼,有如尊重文本方能心生敬畏,潜心学习;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即是对待经典要多方谋求识文断句以准确理解其中的意思,换句话说,即是进入文本;灵活机变,奇正相生,有如不可拘泥古人,被文字所限,活学才能活用。

苏轼八面受敌之法,或者就可以看做选择文本、深入文本、研究文本,最后获得知识的积淀,语言文字运用自如。

苏轼的八面受敌,似乎还包含一种人与书、主观与客观、主动与被动的辩证关系。

由于经典历史久远、语言晦涩、文化差异、思想艰深,读书时仿佛面对一个固若金汤的城池,一座无法攻克的堡垒,让怯者恐惧,使怂者败退,唯有真正豪杰方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苏轼的方法似乎还没有突出更为重要的一点,阅读经典的最终目的不是拜伏在经典的脚下,不是尽拾古人的牙慧,更不是因文生障,食古不化,是以孟子亦言"尽信《书》,不如无《书》"。

对于经典,尊重可也,推崇可也,同情之理解可以,如此并不意味着丧失主体性的思考。

相反,经典激发出来的应该是更强大的思想,更伟大的生命活力,因此我们不妨采用"先礼后兵"之道,礼之者乃敬畏文字,重视文本,心怀往圣;兵之道无非是批判、批判、再批判。

这样说在某些中国人看来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所以我要引用一个外国同仁的话以说明心同此理,教育家罗伯特·M·赫钦斯在《美国高等教育》中说"正是名著难以阅读的特点,使得他们比其他书籍更具可读性,也更值得阅读。

正是因为名著中提出的问题名著本身也没有做出最终的回答,他们能够激励我们思考、探索和讨论。

名著的难度不是来自于不良的写作活构思,而是来自于对人类面临最困难的问题作出了最简单明了的阐述,正因为如此,他们为我们提供了获得理解了的智慧的机会。

《孙子兵法·谋攻篇》有云: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经典的阅读与阅读的经典方法,亦犹如是,最高层次是超凡入圣,神契上智,直得其语言之内蕴、思想之精义;其次,与文本进行对话,通过反复的思考、揣摩,方能与作者有一些交流,在思想、思维、识见上产生有所发现、发明;伐兵与攻城则是不得其门而入者,读者总是游离在经典的之外,无法深入文本世界,不能领会经典思想蕴藉,这便好似和作者闹别扭,大有格格不入之感。

但无论是哪种层次,我们都必须敢于面对经典、质疑经典,勇于进行思想上的碰撞,最后才有可能在前贤往圣的道路上开启新的方向。

  白居易《长庆集六十苏州重玄寺法华院石壁经碑文》云:

"佛涅槃后,世界虚空,惟是经典,与众生俱。

"经典应该是对人类普遍价值理念、人性根本、世界本质的理解、思考,所关注的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永恒主题。

无论是哪个国家或时期,经典似旧而常新,可谓"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初照人"。

在提倡经典的生命、体验式阅读,从经典感悟人生、寻求价值的同时,也应该勇敢接过经典的思想旗帜,承担时代所赋予、发乎自身根本的责任。

"为诗章,动情肠"(《牡丹亭·肃苑》),诗章经典传递人性最崇高、普遍、共通的情感,同时也激励后人谱写新的诗章,阅读经典不仅是为了继承往圣之绝学,更为了为后世创造新的经典,如此方可告慰并避免奥威尔、赫胥黎、波兹曼等人的良苦用心,用中国传统表达也可以说是不要成为不肖子孙。

   

  经典的特征及经典阅读的方法

  汤凌云

  (湖南理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湖南岳阳414006)

  在一个人文理想与价值信仰缺失的时代,讨论经典阅读,其意义不言而喻。

什么是经典?

怎样才算经典?

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不需任何解释,其实却是隐藏着重重疑虑。

在我看来,经典是指那些经过历史淘洗而流传下来的,富有人文精神和价值内涵的文化形态。

可将经典的特征概括为三。

  一是历史性。

经典首先是一个具有历史维度的概念,经典的历史性反映出它背后的话语权支持。

哪些文化形态能成为经典,哪些则不能成为经典?

这个标准最终是由特定时代的人来确定的。

人生活于特定的时代和社会之中,他的文化行为必然深受当时历史情境的制约,人对经典的规定和评判也必定受到特定时代文化状况的影响,这是经典历史性的题中之义。

常听说学界对于经典标准的有种种讨论,也发现不同时代对同一文化形态是否属于经典经常产生不同的看法,这都表明没有万古不变的永恒经典。

从经典的历史性来说,它是一个流动性的概念。

在这种流动性的背后,不可忽视经典评判者本身的话语权因素。

经典是如何生成的?

一般说来,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有可能册封在他看来符合经典的东西,也就意味着,在部分经典确立的同时,也就有意或无意遮蔽了那些与之不符的东西。

任何经典的生成都不是固定的,经典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话语权的变迁史。

  二是个体性。

这里所说的经典的个体性包括两个方面:

从经典的确定与传播的角度看,它与特定的文化圈(如国度、民族、地域等)密不可分;从经典的阅读与接受看,它与个体差异的关系也非常复杂。

第一个方面较为宏观,略去不谈,这里仅说明第二个方面。

经典的世界向谁真正敞亮?

或者说,怎样才算是经典阅读?

对此,很难做出统一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