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小学科学上册教案表格式.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16725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37.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六年级小学科学上册教案表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苏教版六年级小学科学上册教案表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苏教版六年级小学科学上册教案表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苏教版六年级小学科学上册教案表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苏教版六年级小学科学上册教案表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苏教版六年级小学科学上册教案表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苏教版六年级小学科学上册教案表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苏教版六年级小学科学上册教案表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苏教版六年级小学科学上册教案表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苏教版六年级小学科学上册教案表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苏教版六年级小学科学上册教案表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苏教版六年级小学科学上册教案表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苏教版六年级小学科学上册教案表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苏教版六年级小学科学上册教案表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苏教版六年级小学科学上册教案表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苏教版六年级小学科学上册教案表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苏教版六年级小学科学上册教案表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苏教版六年级小学科学上册教案表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苏教版六年级小学科学上册教案表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苏教版六年级小学科学上册教案表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六年级小学科学上册教案表格式.docx

《苏教版六年级小学科学上册教案表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六年级小学科学上册教案表格式.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六年级小学科学上册教案表格式.docx

苏教版六年级小学科学上册教案表格式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教学内容

1.水滴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做好观察记录。

2、知道微生物是个体微小、分布极广的生命体,绝大多数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3、了解列文虎克世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观察、认识微生物。

难点:

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教时

1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放大镜、显微镜、烧杯

学生准备:

抹布、水样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观察水样

引导学生取出水样,交流水样的采集地点,肉眼观察的发现和想进一步了解的知识。

二、用显微镜观察水样

三、认识微生物,了解列文虎克

四、拓展

了解微生物的分布情况。

1、出示水样,要求学生把采集的水样由瓶子倒进烧杯,提醒保持桌面整洁。

2、请学生观察水样。

3、教师质疑学生发现:

水滴里面除了一些肉眼可以看见的小颗粒外还有有其他的吗?

借助什么来观察可能会有收获?

4、教师示范用法。

强调轻拿轻放。

5、教师强调:

(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6、教师小结:

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

(板书:

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

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

7、简单介绍列文虎克的故事。

8、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找到微生物?

怎么证明他们的存在?

1、倒水

2、学生有序观察观察,然后进行交流。

显微镜:

3、生按顺序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

4、小组汇报交流,选取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5、学生观察投影中的的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特点。

6、学生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7、请学生小组为单位课后解决。

板书设计

水滴里的生物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2.做酸奶

教学目标

1、能尝试自己动手做酸奶或泡菜,知道酸奶是乳酸菌使牛奶发酵变成的。

2、知道细菌是一类分布极广地微生物,以及它们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地作用。

3、知道减少致病细菌传播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做酸奶的活动。

难点:

在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中计算细菌繁殖个数。

教时

2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酸奶、存牛奶、保温壶、小盆、白糖

学生准备: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体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谈话引出课题

 

二、指导学生制作酸奶

1、同学们是否喜欢喝酸奶?

知道酸奶是怎么做的吗?

想动手尝试吗?

2、教师示范做酸奶的方法。

提醒学生注意:

①牛奶加热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最好请家长帮助,加热后一定要冷却到35~40℃。

②加入酸奶后要保温5~6小时。

③酸奶做成后放入冰箱不可太久,变质的酸奶不可以饮用。

惊喜

 

学生回去后有条件的尝试制作。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

做好的酸奶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体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品尝酸奶。

 

二、认识酸奶的制作原理。

 

三、体验其惊人的繁殖速度。

 

四、认识细菌的功与过。

 

1、请同学们把自己小组做成的酸奶拿出来进行品尝,选出每小组一名评委。

2、教师介绍:

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合起来只有头发丝那么粗),有三种基本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繁殖迅速(几小时内可以繁殖出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后代)。

3、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并计算出细菌的繁殖数量。

4、酸奶是怎么制成的呢?

教师进行小结。

5、引导学生讨论:

今天我们认识了细菌的特点,你能联系生活说说生活中细菌有着怎样的作用?

又有哪些危害呢?

6、引发我们生病的细菌我们称之为病菌,你有哪些好的办法帮助我们预防它们?

1、品尝酸奶,评选出最好的。

2、学生可以就自己对细菌的了解进行介绍。

也可以提出自己想知道的?

3、学生阅读资料,学习操作。

1-2―4―8―16―32―64―128―256―512-1024-2048-4096-8192-16384-32768-65536(16代)―131072―262144―524288―1048576―2097152(21代)

4、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7、交流汇报:

捂住鼻子打喷嚏、勤洗手、用热水冲洗筷子等。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3.馒头发霉了

教学目标

1、能利用显微镜观察物品上的霉。

2、能够设计有控制变量地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

3、能够用图和文字表示显微镜下霉菌的特点。

4、指导霉菌也使微生物的一种。

5、知道霉菌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地作用。

6、知道发霉的原因,了解防止发霉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探究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容易发霉。

难点:

设计有控制变量地探究性实验。

教时

2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学生显微镜、镊子、载玻片、大烧杯、馒头

学生准备:

发霉的食物(馒头)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体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了解到霉有颜色差异。

二、用显微镜观察,认识到霉有形状差异。

三、探讨发霉的条件。

设计实验进行研究。

 

1、出示发霉的馒头,请学生观察。

2、请学生借住放大镜进行观察。

3、分发显微镜,要求仔细观察,用图画画下所看到的霉菌样子。

4、师给于肯定,提出质疑:

这些霉菌在什么情况下最容易产生呢?

根据是什么?

5、让学生做出预测,请各小组根据自己的预测设计实验。

比一比谁最快发霉,发霉最多?

6、师分发同样对的同一时间生产的馒头。

1、学生观察带来的发霉食物,比较其颜色,认识到颜色多样:

黄、绿等

2、汇报发现:

在放大镜下看到的霉成颗粒状或则丝状等等。

3、按小组进行观察,边看边画,师给于指导。

然后汇报。

4、引发学生的讨论。

温暖潮湿?

温暖干燥?

寒冷潮湿?

寒冷干燥?

 

5、学生根据预测,小组讨论如何实验。

 

6、进行实验。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学生显微镜、镊子、载玻片、大烧杯、馒头

学生准备:

发霉的食物(馒头)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体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展示霉菌生长情况,比较得出:

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最容易发霉。

二、讨论食物和其他物品防止发霉的办法。

三、霉的功与过。

1、请同学们出示各小组地馒头发霉情况,比较生霉的多少。

2、师小结:

霉菌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最容易滋生与生长。

3、引发讨论:

那么我们该怎么来防止发霉?

4、介绍其他一些防止生霉的方法:

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太阳曝晒。

5、这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6、霉菌在生活中经常可见,我们有时要运用它,有时要避开它。

介绍霉的功与过。

(制酱、做腐乳、生产农药、发酵饲料、弗莱明-青霉菌-青霉素,使食物霉变)

1、小组展示并介绍馒头是在什么环境中。

2、进行记录。

3、讨论得出:

寒冷、炎热、干燥的环境中都不易发霉。

 

4、黄梅天气后晒衣服,食物的存放等等。

5、学生自学。

板书设计

3.馒头发霉了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教学目标

1、能有调试好的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细胞。

2、知道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3、知道细胞有不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的细胞拨并进行比较。

难点:

理解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教时

1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学生显微镜、镊子、载玻片

学生准备:

洋葱、小刀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体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认识细胞的形状、结构和特点。

 

二、借助显微镜比较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的区别。

 

三、进一步了解细胞有着不同的功能。

 

1、通过谈话(积木)引出细胞,请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认识各种细胞。

2、组织讨论:

细胞有些什么特点?

 

3、组织学生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

教师具体介绍洋葱表皮细胞的切片制作方法,及观察方法、注意事项等等。

4、教师到小组中巡视,具体指导有困难的小组完成实验。

5、组织汇报。

6、提供人体表皮细胞切片给小组进行观察。

7、引导学生自学资料“胡克发现了细胞”。

8、了解细胞的特殊作用。

9、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细胞的简单知识。

1、学生观察,交流发现的特点。

 

2、让学生观图讨论,汇报得出:

细胞很小(除了蛋黄),细胞各种各样,各不相同,细胞是组成生物体的最基本单位。

3、学生提出疑问。

 

4、学生领取材料和仪器。

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5、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进行记录。

6、学生观察人体表皮切片。

7、学生自学资料,并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查找到的有关细胞的资料。

8、由学生自学资料“伤口化脓是怎么回事”。

板书设计

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

教学内容

1.地球的形状

教学目标

1、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难点:

比较观察船体在球面上和平面上航行的差异。

教时

1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地球仪

学生准备:

玩具小船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三、认识地球的大小

 

1、出示课件:

地球

2、谈话:

这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我们人类自从在这个星球上诞生起就在不断的探寻它的真面目,有一首诗写到: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古时候的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的呢?

3、教师补充介绍古代中国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天圆地方说”和“擎天柱补充说”。

4、张衡有着怎样的大胆认识?

他的认识根据是什么?

5、教师补充介绍,强调:

张衡能够认识到地如鸡卵是很了不起的。

6、普通百姓对于地球又有着怎样的认识?

7、师做演示实验。

8.介绍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总结:

麦哲伦经历了重重困难,牺牲了生命终于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认识,这种勇于献身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地球是个球体为什么古时候的人们没有认识到呢?

还出现了哪些荒唐的想法呢?

地球到底有多大呢?

1、观察地球

2、阅读资料。

说说自己的想法:

古人愚昧。

古人落后,古人充满幻想,古人也在不断探索。

3、学生质疑

4、进一步阅读资料,张衡和亚里士多德的大胆推论。

5、普通百姓通过出航与归航的船只认识到地球的形状。

6、学生配合实验的完成。

7、生阅读相关材料,并介绍自己所查找到的资料,全班交流。

地球很大。

根据资料测量绕地球行走一圈所需的时间。

板书设计

1.地球的形状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2.地球的表面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形状。

2、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3、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

4、能用平面图描绘地表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特征。

难点:

制作地表模型。

教时

2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塑料盘、大块玻璃、风景图片

学生准备:

泥沙小草等等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二、制作地表模型

 

三、指导画地形图

 

四、总体认识地球表面形状

 

1、出示风景图片。

2、地球上除了这些美丽的风景还有什么样子的地方?

3、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书中插图。

认识几种典型地貌。

师介绍其特点。

4、想不想把这些特别的地貌制作出来呢?

师指导制作方法。

要求:

明确分工,注意安全。

5、师巡视并予以指导。

6、要求用大块玻璃把制作的地形画下来,并试着画到纸上,用各种颜色表示不同的地貌:

绿色是平原,黄色是高原,蓝色是河流或海洋等等。

师补充:

地图由此得来。

7、我们地球表面的情况十分复杂,前人制作一份地图非常的不容易。

补充介绍现今人们可以凭借的手段,及高科技。

1、学生观察。

2、学生交流后汇报:

沙漠、高山、河流、海洋、岛屿、绿洲、峡谷等等。

3、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有关这些地貌的资料。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准备的材料尝试制作。

5、介绍制作中的地貌特征有哪些。

6、学生进行操作。

然后展示作品。

了解前人制作地图的方式方法。

7、发表自己的看法。

板书设计

2.地球的表面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3.地球的内部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内部构造是科学家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出来的。

2、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

3、能够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

难点:

猜想暗盒里有什么。

教时

1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体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二、讨论地球内部构造

 

三、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

 

1、出示暗盒,你们不打开能否知道里面是什么?

2、每小组分发材料。

3、组织交流汇报:

你们小组认识是什么?

根据是什么。

4、师引导,那么我们有什么方法来认识地球的内部情况呢?

5、引导学生观图,思考:

地震、火山爆发、地热等现象对于我们认识地球内部有什么帮助?

6、师介绍人类所认识的地球内部情况。

7、我么来制作一个地球的构造模型。

1、学生介绍想到的方法。

2、小组为单位进行尝试。

3、汇报。

4、学生总结实验所得并发言:

摇一摇,闻一闻,听一听,尝一尝,在对地球的认识有所改变。

5、了解地球内部的成分。

了解地球的深度。

 

6、学生提出疑问,师生给予解答。

7、生做地球构造模型。

板书设计

3.地球的内部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4.火山和地震

教学目标

1、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部内力作用的结果。

2、会做模拟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实验。

3、知道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以及预防地震的措施。

4、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了解张衡及他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难点:

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

教时

2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二、探究火上喷发的原因

 

1、复习:

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地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么?

2、谈话因为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得地球表面造成巨大的影响,比如火山爆发和地震,今天我们来研究。

3、播放录像—火山爆发。

4、组织谈话:

看了刚才的录像,你对火山又有了哪些了解?

心中还有哪些疑问?

5、教师对于学生的叙述适时给予补充介绍。

6、火山爆发时是什么样子的呢?

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指导学生做火山爆发模拟实验。

7、组织汇报交流:

火山在即将爆发的时候有些什么征兆?

 

1、学生:

地核、地幔、地壳。

2、生说自己对于火山和地震的认识。

 

3、生观看录像。

 

4、火山爆发的原因和火山的结构。

 

5、生领取材料根据教师要求进行实验。

师进行巡视指导。

小组交流观察的收获。

6、火山冒烟、地热、鸡犬不宁、火山灰落下等。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四、谈谈安全教育。

火山很可怕,地震也很可怕,而且我国是一个地震很多的国家。

引导观看录像。

师介绍我国1976.7.28发生的唐山大地震。

地震是如何产生的呢?

师做演示实验。

我们国家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对于地震的研究也很早。

师介绍张衡和地动仪。

地震来临我们该怎么做呢?

组织全班交流。

师做小结:

在室内应该躲在空间狭小的地方,在室外应该跑到空旷的地带,远离高大的建筑物。

 

生看录像。

学生补充对于唐山大地震的了解,或是其它大地震。

生阅读资料。

师补充介绍。

生观察并描述。

生可以补充介绍有关张衡的资料。

 

生小组讨论

板书设计

4.火山和地震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5.地表的变迁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表面是不断变化的。

2、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3、之奥什么叫风化。

4、知道什么叫侵蚀。

5、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会使地表产生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岩石的风化和侵蚀对地表的影响。

难点:

了解家乡地表的改变情况。

教时

2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推测喜马拉雅山的过去。

 

二、初步探究是什么力量使地球表面变迁。

 

三、了解家乡地表的变迁。

 

1、出示喜马拉雅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赏。

2、师质疑:

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上能找到鱼龙、蚌壳的化石呢?

3、有什么证据证明你们的猜测?

 

4、喜马拉雅山只是地球上的一个地表现象,还有很多地表形态,是什么力量使他们形成的呢?

5、引导学生观赏书中的插图:

石林、火山口湖、风蚀石、海边礁石等,并质疑学生它们的形成可能性?

 

6、我们家乡有些怎样的地貌呢?

它们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建议学生课后查找资料解释。

 

 

1、生观赏,阅读书中资料。

2、生小组讨论交流。

并汇报:

这里很久以前可能是海洋。

3、化石是以前生物留下来的痕迹,是我们认识过去的重要依据。

4、生小组讨论,并汇报:

火山、地震、风吹日晒雨淋等等自然界的力量。

5、生小组进行讨论,并形成共识:

石林是因为风、流水、碳酸盐石材分解形成,风蚀石是强风对岩石的摩擦作用形成的。

 

6、生课后完成。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四、探究自然界的风化和侵蚀作用。

 

五、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7、大自然真有这么巨大的力量吗?

我们借助实验来验证。

8、组织交流,指导学生实验:

日张冷缩影响岩石。

9、汇报实验收获。

10、当岩石因为日张冷缩而变成沙粒和泥土后会怎样呢?

指导实验:

水流对沙石泥土的搬运。

11、引导:

其实我们人类也在促使大自然发生变迁,你知道人类有哪些行为使得大自然在变迁吗?

12、组织汇报后教师补充“三峡大坝带来的影响”、“砍伐森林带来的影响”等。

7、小组交流如何来验证日晒雨淋的力量。

8、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提醒注意安全。

 

9、学生进行实验,小结:

越细小的沙石越容易被搬运。

10、小组讨论并形成共识:

砍伐森林、拦河筑坝、围海造田、开采煤矿等。

板书设计

5.地表的变迁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

教学内容

1.蜡烛的变化

教学目标

1、能从蜡烛溶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2、能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化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蜡烛溶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

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时

2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蜡烛、白瓷碗、烧杯、醋、鸡蛋、

学生准备:

易拉罐、干净的吸管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认识事物的两大变化。

 

二、有根据的分析辨别变化的所属。

 

1、出示一支蜡烛,并点燃。

引导学生观察,蜡烛根据你的经验,蜡烛会有哪些现象发生?

2、组织交流,并适时追问:

蜡烛为什么会有蜡油流下来?

蜡油从何而来?

为什么又会结成块?

3、对于有价值的回答及时表扬,并总结、板书:

这叫受热熔化、遇冷凝固。

这是蜡烛的一种变化。

4、我们看到蜡烛越烧越短,这是为什么呢?

5、师追问:

看来这也是一个变化,那么蜡烛变成什么了呢?

我们来研究。

师做演示实验。

烧白瓷碗底、用烧杯罩住。

发现了么?

6、总结:

物质的变化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形态的变化,二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7、引导看31页的图,小组讨论这分别是属于那一种变化?

1、学生:

蜡烛变短、蜡烛燃烧的过程中会有一些蜡油留下来,并在蜡烛上结成块、蜡烛的火焰有时候会跳跃或者抖动、蜡烛的灯芯也会变短

2、生:

蜡烛本来是不会流下来的,可是火焰把它烤了就化了,然后就流下来了,因为没有一直烤它所以就结成硬硬的块了。

3、按小组进行观察,边看边画,师给于指导。

然后汇报。

4、小组讨论,汇报:

蜡烛燃烧消耗了蜡烛(蜡油),所以越来越短。

 

5、学生观察发现,出现黑烟、和产生烟雾,这就是变化成的新物质。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三、试验中观察,并分析得出所属变化。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变化,分别属于那一种呢?

我们来研究研究。

根据学生汇报进行评价。

师示范实验:

把生鸡蛋放入醋中,组织学生预测出现情况,展示,并总结:

生鸡蛋变软,且出现气泡,所以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生活中变化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细心观察一定能准确的区分它们。

聪明的人是不会被表象蒙蔽双眼的,总能认识真实的一面。

 

学生观察并汇报交流。

学生:

把易拉罐挤压至变形。

用吸管朝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

汇报出现情况和分析得出所属变化类别

板书设计

1.蜡烛的变化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2.铁钉生锈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知道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

2、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3、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不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教时

2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谈话导入

 

二、观察铁锈

 

1、(拿出一块生锈的铁片和一块不生锈的铁片),这两个都是铁片,你发现了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铁生锈变成了铁锈,这是一种化学变化吗?

我们用什么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

3、分组研究活动。

4、汇报阐述,通过观察比较得出铁片和铁锈的不同点,得出铁生锈产生了新的物质是属于化学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的方法。

(1)颜色上观察;

(2)光泽上观察;

(3)利用放大镜观察它们的空隙;

(4)用手摸摸;

(5)用锤子击打;

(6)用电路检测器进行导电性能检测等。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活动设计

 

一、探索铁生锈的原因

 

二、课外延伸

 

1、在日常生活中,铁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生锈?

3、由此可见铁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我们每一小组来设计验证自己的假设吧?

4、小组设计实验。

6、那如何证明这些可能性是否成立?

7、学生推论:

如果第一个假设正确,则在干燥条件下,铁在空气中就能生锈;如果第二个假设正确,则铁在水中并和空气隔绝就能生锈;如果第三个说法正确,则必须在既有空气又有水分的条件下铁才能生锈。

你注意到河边的那些自来水管吗?

它们常常是上边不锈,下边不锈,只是靠近水面的那一段才生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