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1623.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17771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8.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162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162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162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162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162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162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162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162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162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162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162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162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162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162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162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162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162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162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162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162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1623.docx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162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1623.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1623.docx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1623

第十六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一怎样理解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答:

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1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从总体实力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直要比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强大的多,它们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种种形式的武力进攻和和平渗透。

这种态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都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社会主义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社会主义的建设和经济发展将是长期、艰巨的任务。

2内部落后经济因素的制约。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前都发生过长期的战争,这些战争使原本就落后的经济遭受到严重的破坏从而更加落后,在这样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不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是不可能接近或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

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取代旧经济制度的过程中,充满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即使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起来,它所面临的历史任务依然是非常艰巨复杂的,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能最终完成。

4历史上其他社会制度的更替,只是用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都经历了漫长的时期。

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必须经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对此一定要有充分认识。

二谈谈对社会主义一般特征的理解。

(重点!

答:

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可以概括为:

1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不断发展。

生产力不是判断社会经济制度的唯一标准,也不能说生产力发达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但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一定要有不断发展并最终高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

2建立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公有制形式和所有制结构。

社会主义要建立公有制,但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公有制在整个社会主义经济中占的比重大小和采取的形式,要与社会主义不同的发展阶段相适应。

3实行与生产力发展要求和所有制关系相适应的分配形式。

分配关系是所有制关系的实现,其宗旨是要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究竟实行何种分配形式,要根据生产力发展和所有制关系的要求而决定。

4建立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社会主义上层建筑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而不断改革、不断完善,使之成为保护经济基础,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制度完善的重要力量。

第十七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如何实行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答:

1要体现效率优化、兼顾公平的原则。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大问题。

效率优先,就是在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时,把劳动报酬和劳动效率挂起钩来,不仅要衡量投入劳动的量,更要衡量劳动的质和劳动绩效;在按生产要素分配中,则要把生产要素获得的收益同各种生产要素的经济效率联系起来。

兼顾公平,就是在分配中允许拉开合理差距的同时,要防止两极分化。

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

2要建立、健全市场分配机制,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

①要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及其客观调节机制,使每个劳动者的收入分配都置于同一规范和调节机制之下,受客观的市场分配规律的制约,实现公平合理的分配。

②要建立、完善其他生产要素市场及其运行机制,特别要建立、健全和完善价格机制,使价格真正成为调节收入分配的客观的指示器。

③要通过企业改革塑造合格的市场主体。

3要加强宏观调控、健全法制,对个人收入分配实施有效的宏观管理。

具体措施有:

①制定并实施价格政策。

②加强税收政策调节。

1加强法制建设。

4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第十八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体制

一解释下列概念:

1要素市场

是指能形成生产能力的各种基本要素的交换场所及其交换关系的总和。

主要包括:

金融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和产权市场等。

二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是什么?

答: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它强调的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又具有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特殊性。

2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

(参见政治教材)

3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自己的特点:

①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的。

②是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结合在一起,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的。

③发展的方向服从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大目标。

第十九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一解释下列概念:

1市场(交易)主体

在市场活动中,交易关系是最基本的经济关系。

市场作为交易关系的总和,将各个由社会分工所形成的处于分离状态的利益主体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形成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交易关系和协作关系。

这些参与市场交易的利益主体就是市场(交易)主体。

经济学中一般将市场(交易)主体概括为三类:

个人、企业和政府。

二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重点!

答:

1自主经营。

即企业拥有自主的经营权。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独立经营主体和交易主体,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有权决定自己的经营方向和经营目标,有权决定经营什么、经营多少和怎样经营,有权按效益最优化原则配置资源等。

2自负盈亏。

即扣除成本、税收后的盈利归企业所有,亏损由企业自己负责。

这是核心特征。

只有自负盈亏,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才有足够的经营动力和压力。

3自我发展。

即企业规模的扩张、经营链条的延伸、跨行业甚至跨国经营,都取决于企业自身的能力并由企业根据市场状况及其预期的利润空间自主决策。

企业投资资金主要靠自我积累,或主要凭借自身能力或信誉通过直接融资、间接融资途径获得。

规模扩张受硬预算的约束。

4自我约束。

即企业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要在成本与收益、风险与收益的比较中,形成自觉的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

三为什么作为计划经济体制微观经济基础的国有企业不能直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答:

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存在以下几个弊端:

1产权不清。

因而不具备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那样的投资主体责任,不能形成有效的委托——代理关系,从而也无法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2政企不分。

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应该是自主经营的。

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缺乏基本的自主经营权。

企业的基本权利分散的掌握在与企业发生直接和间接关系的各级政府部门手中。

3权、责、利不明。

在市场经济中,权、责、利应该分明。

而且对于每一主体,权、责、利既要具有统一性,又要具有对称性,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具有竞争动力和约束力。

而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国有企业各方面主体之间不仅权、责、利不明确,而且不统一、不对称。

普遍存在有权无责、有责无权或有权有责而无利等情况。

同时在分配中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

4管理不科学。

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在利润动力和市场竞争压力的双重驱使下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加强管理。

而计划经济中的国有企业由于产权不清、政企不分和权、责、利不明,行政管理代替企业管理,尤其是企业缺乏进行制度创新和加强管理的动力,因而不可能形成科学的管理制度。

四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制度创新?

(重点!

答:

1国企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是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所谓公司治理结构,即以股东为核心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相制衡关系的泛称,其核心是在法律法规和惯例的框架下,保证以股东为主体的利益相关者利益为前提的一整套公司权利安排、责任分工和约束机制。

在我国,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3公司治理结构是否有效发挥作用,关键是组成治理结构的各个权益主体能否充分发挥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同时能对他们的行为实施有效的制约。

因而从一般意义上讲,要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需形成一系列的制度安排。

这些制度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健全的行之有效的法规体系。

②形成股东可以“用脚投票”的健全的股票市场。

③竞争性的职业经理市场的作用。

④有效的激励机制。

⑤健全的严格的财务及其相关信息的披露制度。

4我国目前转轨时期制度创新的途径:

①基本制度创新:

⑴建立健全与公司制度相关的法规体系,尤其是要严格执法。

⑵规范证券市场,强化证券市场的监督和约束功能。

⑶形成竞争性的职业经理市场,强化经理人市场的约束功能。

⑷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等等。

②借鉴国际经验。

五如何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答:

1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①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责、利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②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等,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其他国有资产由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

③中央政府和省市两级地方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继续探索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体制和方式。

2各级政府要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坚持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殖。

2要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在大力推进企业制度创新的同时,实行技术和管理创新。

3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4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

5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积极引入竞争机制。

6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

7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

第二十章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

一解释下列概念:

1社会总产出

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根据社会需要和生产资源的供应状况,将全社会的生产要素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行各种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即社会总生产。

社会总生产的成果称为社会总产出或社会总产品。

社会总产出的实物构成按社会生产成果存在的形态,可分为物质产品和服务两部分。

2投资需求

又成投资支出,是指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货币资金的支出形成的对投资品的需求。

3投资结构

合理的分配和使用投资,以及由此形成的各部分投资之间的分配比例及其相互关系,就是投资结构。

投资结构具体包括投资的部门结构、地区结构、技术结构、再生产结构、规模结构、主体结构等。

4重置投资

是指用折旧费进行的投资,它主要用于重新购置、替换和更新已经报废的现有固定资产及企业的改建。

由于它常与企业的改造结合在一起,因此又称为更新改造投资。

5社会消费水平

消费需求的总量即社会消费水平,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实际消费的消费资料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的总和,它表明消费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

二试分析投资规模及其决定。

(重点!

答:

1投资规模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用货币资金支出表现的对投资品的总需求。

划分投资类别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主要有:

①从投资补偿的时间和形式分,可分为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

前者又可分为重置投资和净投资,以及经营性投资和非经营性投资等。

②从资金来源分,可分为预算内投资和预算外投资。

③从管理形式分,可分为计划内投资和计划外投资。

④从投资主体分,可分为国家投资和各微观经济主体投资。

⑤从时间跨度分,可分为年度投资和在建投资。

2投资规模的主要决定因素有:

①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增长率。

在国民收入分为积累资金和消费资金的比例一定的条件下,社会用于新增投资的规模将取决于国民收入的数量及其增长率。

国民收入数量越多,可用于投资的数量越多,投资规模越大;国民收入增长率越高,投资增长幅度越大。

②消费率与积累率。

在国民生产总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率与积累率之间是此消彼长的。

积累率提高,投资规模增大;消费率提高,投资规模减小。

③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所能提供的物力和人力。

由于投资支出终究要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要素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国内生产总值划分为消费率和积累率的比率必须同社会所能提供的物力和人力及其构成相适应。

④投资效益的高低。

投资规模与投资效益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投资效益的提高对投资规模的扩大具有促进作用。

⑤经济体制对投资主体行为的影响。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不承担投资风险,因此有强烈的投资冲动,从而导致投资规模的膨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投资规模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受到理性决策的影响。

三影响居民可支配收入转化为消费或储蓄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重要!

答:

1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

这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和储蓄都会相应的增加。

2消费品价格水平的变动及价格预期。

如果物价水平稳定,随着收入的提高消费和储蓄都会稳定增加;如果短期内物价上涨速度超过了收入提高的速度,消费的增加就只能以储蓄的减少为前提。

若人们预期价格将持续上涨,则会大量提款抢购,导致储蓄锐减消费骤增。

3市场上适应居民消费结构的消费品的供给状况。

如果市场上商品的供给数量增长较快,消费会增加而储蓄会减少;反之部分消费会被迫转化为储蓄。

4银行存款的利息率。

利息率影响居民可支配收入转化为消费和储蓄比例的程度,要看上述诸因素的情况而定。

5货币幻觉。

只看到物价水平上升而忽视了货币收入提高的消费者会误认为自己的实际收入减少了,从而减少储蓄增加消费;只看到货币收入提高而忽视了物价水平上升的消费者会误认为自己的实际收入增加了,从而增加储蓄减少消费。

四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可能性和形式。

答:

1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可能性:

①源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存在的内在矛盾。

由于货币的出现,产生了供给和需求的分离。

一些已经卖掉商品的货币持有者不立刻重新买进商品,急于卖掉商品的生产者难以马上脱手。

如果这种情况扩大至全社会,就会导致社会总供求的失衡。

②微观方面的原因。

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个人的活动都是分散进行的,其活动不可能与国民经济运行的整体目标完全一致,由此产生了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可能性。

③宏观层面的原因。

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信息不对称或人们处理信息能力的局限性,或者由于宏观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宏观调控不力等原因,都会造成社会总供求失衡。

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上述原因外,体制因素是造成这一可能性的最主要原因。

2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形式:

①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通常称为需求膨胀或供给短缺,表现为经济过热、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双膨胀”、信用过分扩张和市场秩序混乱,作为以上几种状态的综合表现,严重时可引发通货膨胀。

②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

其表现是:

经济增长乏力,投资不足,消费需求不足,出口不振,企业开工不足,失业、下岗增加。

这种情况也被称为供给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严重时可导致通货紧缩。

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一解释下列概念:

1产业结构

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它是国民经济结构的一个基本方面。

一般说来,产业结构的变动可以从两个方面衡量:

一是产值的部门构成,二是劳动力的部门构成。

2区域结构

是指一国范围内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状况与相互联系,主要包括:

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基础结构。

区域结构设计经济增长要素的空间分布,区域结构的优化对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二元经济

指的是采用现代技术的现代部门同采用传统技术的传统部门并存的一种经济结构。

二元经济是发展中国家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演进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是在资本积累不足、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科学技术极为落后、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严重缺乏等基础上进行的。

因此,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现代化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4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将当前经济发展与长远经济发展相结合,既要满足当前的需要和利益,又要重视后代人的需要和利益,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经济的全面进步。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这三方面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二试分析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

答:

1经济增长的含义: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因就业人数增加、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包括物质产品和劳务)在数量上的扩大和增加,它反映了一国国民经济总量的变化状况。

2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

①生产要素投入特别是劳动就业量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

②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

③其他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

⑴投资增长率和投资效率。

⑵科技进步程度及其应用。

⑶自然资源的数量与开发利用程度。

⑷制度或体制。

⑸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经济增长还要受到该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状况的制约。

三为什么要实现和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答:

1经济增长方式的含义:

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的结合方式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途径,称为经济增长方式。

2经济增长方式有两种类型:

粗放型增长方式和集约型增长方式。

两种增长方式相比,粗放型增长方式是单纯的数量扩张型的外延式增长方式,效益相对低下;而集约型增长方式是质量效益型的内涵式增长方式,效益相对较高。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

建国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比较落后,只能实行粗放型增长方式。

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在我国生产、建设和流通领域的弊端也逐渐显现。

主要是:

①产品质量差,品种单一,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②资源消耗量大,浪费严重。

③设备利用率低,工业流程落后。

④单纯热衷于上新项目,铺新摊子。

这些问题极大地损害了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

在这样的情况下,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①发展科技:

⑴科技进步是实现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基础。

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科技进步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

⑵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解决科技发展的结构性矛盾。

⑶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一方面是形成独立的高科技产业群,另一方面是以高新技术成果对广大的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

②大力发展教育:

⑴教育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

⑵在体制上解决好教育投资收益的归属和投资者长期行为问题。

措施主要有:

ⅰ教育投资的主体要由过去单一的政府主体转向政府、企业、居民共同办教育多元主体,形成多元投资主体的格局。

ⅱ为了使有限的教育经费带来更大的效益,必须调整和优化教育结构,实现教育投资的有效配置。

ⅲ做好再就业培训工作。

四如何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答:

1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含义: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在现有技术和资源条件下,生产要素得到合理配置,各产业间能协调发展,并能产生良好经济效益的过程。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向着产业内部综合生产率水平、技术结构水平更高的方向演化的过程。

2我国产业结构的低水平和不合理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正常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必须选择正确的产业发展战略,寻求有效的调节机制,推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3我国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方向是要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4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具体措施有:

①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

②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

③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努力提高我国工业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3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利建设,健全综合交通体系,优化能源结构,改善布局和结构。

4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五试论我国城市化道路。

答:

1农村剩余劳动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2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征是:

现代部门集中在城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向与城市化方向一致。

3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的情况则不同,我国城市劳动力剩余相当严重,如果农业剩余劳动力再大量流向城市,必然同城市本身的劳动力剩余产生尖锐矛盾,因此,发展中国家一般以农村城镇为中心,发展以当地资源为基础的小型劳动密集型工业化,通过农村工业化来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从而推动二元经济的现代化。

4我国改变二元经济现状还有自己的特点:

①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多层次多渠道的,既有离土不离乡,去小城镇就业;又有不离土也不离乡,在经营农业的同时兼营家庭工业和家庭运输业等;还有离土离乡,到城市就业。

②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顺序也是灵活的。

就我国而言,农业剩余劳动力可以同时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其中第三产业吸收剩余劳动力的潜力最大。

③要坚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

④强调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推动非农产业发展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

六为什么要实施和怎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答:

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其所包含的三方面内容: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将当前经济发展与长远经济发展相结合,既要满足当前的需要和利益,又要重视后代人的需要和利益,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经济的全面进步。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这三方面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必要性):

①自然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赖的物质基础。

如果单纯强调经济发展,就可能出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告诉经济发展的情况。

后代人不但要花费高昂的代价来拯救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而且也会严重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反之,如果孤立的追求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停止经济发展也是不可取的。

因为经济发展能富民强国,并为生态与环境的保护提供支持。

只有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才能达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②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稳步高速发展时期,面对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越来越大的压力,只有着眼国家未来发展需要和人民的长远利益,走一条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环境,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子,才是正确的选择。

七试分析我国经济增长波动的状况及超常经济波动的原因。

答:

1经济波动、正常经济波动和超常经济波动的含义:

经济波动一般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交替出现的扩张和收缩、繁荣和萧条、高涨和衰退现象。

大都由一个经济扩张期和接下来的收缩期构成,并用“峰顶”和“谷底”分别表示两个阶段的转折点。

经济波动可以分为正常经济波动和超常经济波动。

正常经济波动指经济波动的幅度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不对国民经济的运行构成危害的波动。

如果经济波动的幅度超出了一定范围,对国民经济的运行构成危害,这样的经济波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