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培优补差 精品.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19374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培优补差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五年级语文培优补差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五年级语文培优补差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五年级语文培优补差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五年级语文培优补差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五年级语文培优补差 精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五年级语文培优补差 精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五年级语文培优补差 精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五年级语文培优补差 精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五年级语文培优补差 精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五年级语文培优补差 精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五年级语文培优补差 精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五年级语文培优补差 精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五年级语文培优补差 精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五年级语文培优补差 精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培优补差 精品.docx

《五年级语文培优补差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培优补差 精品.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培优补差 精品.docx

五年级语文培优补差精品

五年级语文培优补差工作计划

一、指导计划

提高优生的自主和自觉学习能力,进一步巩固并提高中等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差生取得适当进步,让差生在教师的辅导和优生的帮助下,逐步提高学习成绩,并培养较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语文基本能力。

培优计划要落到实处,发掘并培养一批语文尖子,挖掘他们的潜能,从培养语文能力入手,训练良好学习习惯,从而形成较扎实的基础和阅读写话能力,并能协助老师进行补差活动,提高整个班级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成绩。

二、制定目标:

在这个学期的培优补差活动中,培优对象能按照计划提高读、说、写的综合语文能力,成绩稳定在90分左右,并协助老师实施辅差工作,帮助差生取得进步。

补差对象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好,成绩有一定的提高。

特别是语文考试这一基本的能力。

三、定内容:

培优主要是继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话能力。

介绍或推荐适量课外阅读,让优生扩大阅读面,摄取更多课外知识,尤其是散文化倾向方面,多给他们一定的指导,以期在写作中能灵活运用,提高写话水平,定时安排一定难度的练习任务要求他们完成,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补差的内容是教会学生敢于做题,会做题,安排比较基础的内容让他们掌握,写话至少能写得出,可先布置他们摘抄。

仿写,后独立完成,保证每个差生有话可说,有文可写。

训练差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堂上创造情境,让差生尝试说、敢于说、进而争取善于说。

四、培优对象:

裴富晓刘雨李锦裴建鹏任雨婷张广宇刘润芝邓道裴冬杰

五、补差对象:

唐平唐安邓超邓家帅王丽邓婉君刘知青

六、主要措施:

l.课外辅导,利用课余时间。

2.采用一优生带一差生的一帮一行动。

3.请优生介绍学习经验,差生加以学习。

4.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差生。

5.对差生实施多做多练措施。

优生适当增加题目难度,并安排课外作品阅读,不断提高做题和写作能力。

6.采用激励机制,对差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其继续进取,在优生中树立榜样,给机会表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功感。

7.充分了解差生现行学习方法,给予正确引导,朝正确方向发展,保证差生改善目前学习差的状况,提高学习成绩。

8.重视中等成绩学生,保持其成绩稳定和提高。

9.必要时与家长联系,协助解决差生的学习问题。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中不良行为及矫正实验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扩大阅读范围,提高阅读质量,无疑能给学生带来多方面的好处。

单就语文学习而言,凡是分析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较强的小学生,几乎都从长期的课外阅读中受过益,所以有经验有远见的语文老师总是十分重视并鼓励学生多读文学作品及其他有益、健康的读物。

教育部发出的《关于当前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也对"阅读"一项作了明确要求:

"课外阅读应有一定量的要求。

小学二年级一般应达到五万字左右,三年级5--10万字,四年级20--30万字,五六年级40--60万字。

由此可见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的确不容忽视。

但同时我们又发现农村小学生阅读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诸多不良的行为。

这些不良行为的存在对课外阅读的开展和阅读的效果产生较严重的负面影响。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使我们对此不良的课外阅读行为进行研究并探索予以矫正的策略。

二、研究目标。

探寻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的不良行为的心理基础,调查出各不良行为的严重程度。

并探索行之有交的矫正方法。

最终使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真正取得实效。

三、研究对象:

农村小学三--六年级的学生。

四、研究的方法:

1、调查过程中采用谈话、观察法和问卷法。

2、结合其他研究方法,进行矫正方法的实施,反馈信息的统计。

五、研究的内容。

(一)对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1、在课题实施前我们对全校三--六年级共11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

调查之一--对阅读意识的调查:

经常看能看但不多21人,只看些订阅的报刊29人,基本不看50人,时间很苦(没兴趣)没书其他10人。

调查之二--对阅读的材料的调查:

什么书都看20人,卡通类为主70人,作文选为主10人,什么都看10人。

调查之三--对阅读的目的的调查:

父母或老师的规定60人,为了写好作文20人,好奇心多积累知识10人。

其他原因10人。

调查之四--对阅读方法的调查:

大致地看内容重点60人,摘录好词好句20人,对重点段落仔细看20人能坚持写读后感10人以上方法结合用7人。

2、对以前测的分析:

综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分析认为学生的课外阅读的不良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慵懒行为。

才能来自勤奋,从调查一的情况来看学生中懒于与书打交道的同学具有一定的数量,而且问题之所在的是他们常常把原因主要归结为客观的因素,诸如没时间,没书或一些其他的原因。

从其他几个调查来看即使是那些常看书的同学也或多或少存在着这一普遍问题。

(2)、敷衍行为。

这是学生被动阅读的一个重要体现。

从调查一的"只看些订阅的报刊",和调查二的"同学看什么我也看什么"以及调查三的"父母或老师的规定"中不难发现学生中的这一问题。

(3)、偏食行为。

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对阅读材料的选择上,错误的认为提高作文能力就是要多看作文书。

所以在方法选择上也较偏重于"好词好句的摘录"这一形式上。

(4)、功利行为。

主要表现在他们在对看书的目的上,较片面地认为看书主要是为了向人家炫耀看书的数量、赢得老师的表扬和仅仅是为了写好作文。

但忽视了知识的积累等重要的目的。

所以自然能坚持写读后感的同学自然就少了。

(5)、盲从行为。

这主要表现在学生课外阅读无目的性与无方向性。

调查一的"只看报刊"与调查二的"同学看什么我也看什么"以及大多数同学都选择看"作文选"就突出体现了这一点。

文史、科普类也就少人问津了。

(6)、浮躁行为。

这主要表现在其阅读过程中的无"法"可依,缺乏指导之后茫然无绪,找不到"航标灯"之后的心理冲撞。

从调查就可以看出,许多学生虽然在看书,但到底怎样看书还是打不到"北"的。

久而久之,就自然会影响到他们的课外阅读心理。

课外阅读兴趣就会逐渐降低。

(二)、实施的策略。

策略之一:

培养兴趣--阅读动机的激发与作用。

1、榜样引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都知道这一名言。

青少年喜欢模仿,而且年龄越小,模仿性越强,这是人类共有的天性。

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行为前,不失时机地通过榜样示范,让他们了解古今中外一些伟人、著名科学家以及身边的同学的读书、学习的可贵品质,逐渐地产生强烈的自我需求的趋向。

我们试图从这里敲开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之门。

做法一:

选择一些中外成名作家的写作之路和故事向学生作介绍。

做法二:

选择一些中外伟人与书的故事向学生做介绍。

做法三:

挖掘本校、本班学生与书的感人事例和其取得的成绩。

就以上一些做法利用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向学生作宣传。

为了加强这方面的"攻势",明确一个星期利用好一节晨间课,一节读报课,一次中年广播时间,一个月利用好一节班队课。

形成了一种良好的"集团"教育氛围。

2、引导归因。

海德的"归因理论"认为人们需要控制周围的环境,预见他人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中生活。

因此每个人都会致力于寻找人们行为的因果性解释。

所以人如何才能预见个人的行为并有效控制环境,关键在于对行为或事件作出原因分析。

借鉴他的理论,我们试着让学生把自己的课外阅读行为结合榜样进行归因,让他们明确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

做法一:

开一次主题队会,讨论"他们带给了我什么"。

做法二:

写好两篇文章进行交流,一是"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二是"我的未来"。

3、动机诱发。

动机是为实现一个特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

人从事任何活动都有一定的原因,恩格斯指出:

"就个别人说,他的行为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的动机。

"可见动机对一个人行为的重要性。

而产生动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诱因。

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刺激或情境是非常必要的。

做法一:

利用广播做全校性的优秀图书介绍。

做法二:

优美文章、世界奇闻、片断节选等等介绍。

做法三:

进行经常性的优秀书报展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其学莫如激其趣",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学生都有了一种愿意为之(需要),急欲尝试(动机)的冲动。

策略之二:

指导方法--阅读行为标准的确立与作用。

1、注意到一个前提:

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2、着力于一个保障:

让学生有"米"可炊。

解决途径有三:

一是班内利用

学生拥有书籍建立图书馆;二是学校挤出资金购买;三是积极与中心小学联系,利用中心小学图书馆优势,搞一个流动图书馆。

3、明确四个要求:

(1)、讲清读的方式精读、略读、跳读、浏览读、美读、研究读等的选择性使用。

(2)、学会划、圈、点。

(3)、不动笔墨不读书,要边读边思考。

(4)、多摘录、多写体会。

4、尝试做到六个一:

 

(1)、用好一本好词、好句、好段摘录本和一本读书笔记本。

(2)带着一个主题去搜索读。

(3)、读一本(篇)写一篇。

(4)、每天必看至少一页书。

(5)、每天至少与人交流一次读书内容或感受。

(6)、一本好书(好文)反复读。

策略之三:

养成习惯--自我效能与及时强化的方式与作用。

1、及时强化的策略:

新老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曾作过很多有益的探索,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结论,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刺激和反应之间连接的形成。

其中强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做法一:

竞赛,这既是一种竞争,也是一种有效的监督机制。

分三个层次进行,既校内班与班的竞争;班内组与组之间的竞争;人与人之间的竞争。

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量,主要看本数与篇数;二看质,主要看摘录本与读书笔记。

做法二:

榜样,这是一种正强化。

分校内与班内进行"读书星"的评定。

分三个阶段进行:

即周--月--学期。

并每次利用升旗仪式进行全校性的表扬。

做法三:

奖励,是对人成绩的肯定,更是一种有效的激励。

主要是通过评"读书积极分子"。

奖励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物质奖励;二是"特种借书卡"的奖励。

2、自我效能的策略:

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对自己具有成功完成某一特定学习任务的能力判断。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知能够影响学生的任务选择、努力程度以及坚持性。

效能信念决定了人们为自己设定什么样的目标、付出多大的努力、在面临困难时坚持多久以及遇到失败后的恢复能力。

这一策略主要是通过自我要求、自我激励,更能使习惯成为一种较为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

做法一:

建立一本自我评价本,主要是对自己所用读书方法的评价以及"六个一"的完成进行自我评价。

做法二:

明确一个竞争对手,并制定竞争计划及自我发展目标。

做法三:

每天给自己一句表扬或批评的话(围绕课外阅读)。

通过以上两个策略的实施,达到了内因与外因的双重作用,有效地帮助了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

(三)、后测:

通过一年的课题研究,我们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行为又进行了一次全校性的测试,测试情况如下:

对阅读意识的调查

经常看80人,很少看10人只看些订阅的报刊10人,基本不看5人。

没时间很苦(没兴趣)没书其他5人。

对阅读的材料的调查:

什么书都看75人,卡通类为主15人,作文选为主同学10人,什么都看5人,科普类其他5人。

对阅读的目的的调查:

父母或老师的规定30人,为了写好作文50人,好奇心多积累知识25人,其他原因5人。

对阅读方法的调查:

大致地看内容20人,只摘录好词好句35人,对重点段落仔细看35人,能写读后感20人,以上方法兼用20人。

六、实验的结论:

通过实验前后测验的比较,结合我们对整个实验过程的分析,我们认为:

1、学生中阅读的不良行为有了根本性的改善,明显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形成了一个正确的行之有效的课外阅读行为习惯。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2、小学生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行为的实验是可行的。

3、我们在实验中采取的"策略之一,培养兴趣--阅读动机的激发与作用。

实施策略是较为有效的;策略之二:

指导方法--阅读行为标准的确立与作用;策略之三:

养成习惯--自我效能与及时强化的方式与作用。

"是较为有效的。

4、本实验有助于形成学校良好的课外阅读的氛围,建立一个良好的语文教育大环境。

七、思考:

1、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起点不一,如何合理对待这种差异,分层实施尚需实践。

2、教师素质的差异,对实验的影响很大。

3、如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时间,进行适时的指导这在实践中比较难解决的问题。

 

小学课题研究制度一、工作思路以新课程理论为指导,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推进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

二、总体要求在新一轮课改实验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必须加强教学改革实验与研究,以教学研究来推动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来推进新课程的实验。

为此,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我们必须把立足点放在教学和课改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上;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把生长点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上,努力实现“三个转移”(即:

角色转移,行政人员要转变角色,深入课改一线,成为新课程实验的参与者、组织者、服务者,成为教学研究的帮助者、实践者;重点转移,把学校工作重点真正转移到新课程实验上;目标转移,把教学研究目标转移到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用科学方法研究新课程实验最需解决的问题,验证新课程标准),推进课程改革实验。

各课题组长要切实加强对课改实验工作的指导,课题组长要负主责,建立层层管理、逐级落实、全员参与的教学研究管理与活动机制,确保教学研究工作落到实处。

三、具体制度1、行政领导分工蹲点制度。

行政人员要分工蹲点到课题组,定期参加课题组(或备课组)活动,及时了解实验教师在课改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督促课题组(或备课组)开展课改实验工作,掌握和积累第一手资料。

2、课改实验专题研讨制度。

各课题组在每周课题组(或备课组)活动要安排专门的时间,围绕新课程实验,开展以“总结、交流、反思本周教学情况,进行课例评析,思考、研讨下周教学内容”为重点的教学研讨活动。

针对学科教学中遇到的难点、疑点、突破点进行研讨,发挥集体智慧,提高学科新课程的实施水平。

3、课改骨干老师示范制度。

学校将聘任课改实验带头人(或牵头人)1—2名,并通过开放课堂教学和定期上研讨课、示范课等方式,来带动课改研究的深入,依托“典型引路”来提升课改的实施水平。

4、课改展示活动制度。

凡是参加新课程实验的老师每人要上一次公开课,公开课的教案及教后反思要上交教务处备案。

5、课题研究制度。

各备课组要紧紧围绕研究课题,在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难点、疑点问题,制定由课改实验带头人(或牵头人)领题,备课组全体人员参与研究的各学科子课题,并认真研究与实验,以次来推进课改的深入,提升课改实验的品位。

6、课改实验工作月报制度。

各备课组长要将课改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成功做法和体会、理论学习体会、课题研究等情况在教研时进行汇报。

7、家校联系制度。

为了使新课程中好的理念、好的设计让每一个家长都知晓、认可,进而引导家长积极参与,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

实验年级每学期开展一次家长学校活动,对家长进行普及性培训,同时要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直接参与听课、评课活动,利用家长的覆盖面宽的优势,为课改实验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帮助。

8、校际协作交流制度。

要积极参加区、片级课改研究和交流活动,与兄弟学校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提高。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定期举行片(或区)级课改研究与交流活动

例谈改造数学练习题的策略

新课程呼唤有情有趣的数学,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浓,越有利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针对学生这样的特点,我们不但要追求课堂教学的生动活泼,练习也应力求形式活泼多样。

因此,可以对原有教材中的部分练习题进行灵活大胆的改造,使教学资源更加优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唤醒学生的灵性。

本文试图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改造数学练习题谈谈一管之见,以求引发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一、变“远离现实”为“回归生活”

加强数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是数学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

传统的数学往往强调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而对数学应用于实际的能力重视不够,导致绝大部分学生能熟练地解答数学课本上的习题,而面对实际问题,往往束手无策。

因此,在设计练习时,可以适当为练习题添置现实背景,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如:

选择:

一个数是10,先增加10%,再减少10%,结果会()。

A、增加B、减少C、不变

这是一道学习“百分数应用题”后非常典型的练习题,它能有效地检测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掌握情况。

然而,由于其缺乏现实背景,给人以刻板、沉闷的感觉,导致学生对解答这样的练习题缺乏兴趣。

因此,教学中我们可以按照新课改“注重教学内容现实性与应用性”的理念,改造成如下的练习:

A、王老板以600元钱买进一张电脑桌,增加20%后再出售,可是过了一段时间无人问津,王老板就告诉店员将现在的标价降价20%卖掉,算一算,王老板卖出电脑桌后是亏了还是赚了?

上述练习题,给题目增添了“卖电脑桌”这样的现实生活背景,将研究视角直接切入到现实生活中,恰到好处地将“学科数学”与“生活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学生感受到“百分数应用题”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应用能力。

在平时设计练习时,取材应联系社会实际,关注学生生活,注重从报刊、电视、广播及学生生活实践中挖掘适合学生学习的素材,在不减弱知识成分的前提下,给纯粹的数学命题加以生活化包装,把对数学知识的检测放置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真正使练习焕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二、变“技能训练”为“人文熏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然数学是一种文化,在平时的教学和考查中,就应该体现现代文明。

传统的数学教学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缺乏人文性,易使学生滋生厌倦感,这样必然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如:

18×96=1530÷30=

这样的练习题无论是在教材中,还是在作业本上比比皆是。

虽能有效地检测学生“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样的知识点,但如果经常做这种纯数学化的练习,学生便会觉得索然无味。

因此可以作如下修改:

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将题目的结果填入短文中,使短文成立。

733÷38=121×16=130÷26=

99×19=1210÷22=317×6=

你知道吗?

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年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年前往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

1918年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年10月病逝于上海,终年岁。

改造后的练习题,其主要功能当然也是检测学生“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样的知识点,但本题突破了只考查本学科知识的局面、而是巧妙地引入了“鲁迅生平”这样的人文素材,与相邻学科建立联系。

学生在把这6道题的答案:

19、1936、5、1881、55、1902填入介绍“鲁迅生平”的文字的过程中,既用到了过去学过的年月日的知识,又需要学生进行合情推理,还达到了拓展学生知识面的目的。

这种别出心裁的设计,使学生感到练习轻松有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变“静态呈现”为“动态活动”

小学生的思维活动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学生对活动非常感兴趣,依据“做中学”的理论,教师要把教材上抽象的、静态的、前人积累下来的数学知识经验设计成有趣的、形象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情景中发现、探索,体验挫折与成功,亲历知识的产生、发展及其形成过程。

传统的教育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承,而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练习设计时,应根据教学材料特点,适时将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感悟和体验。

如:

一个长方形花坛,长20米、宽15米,绿化面积占75%,求绿化面积是多少?

这样的练习。

能有效地检测学生对“长方形的面积”与“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这些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然而,小学数学教学不但要完成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任务,而且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获得情感、智力、能力的全面发展。

因此可将上题设计为具有动态性的操作活动:

学校有一块长方形空地,长20米,宽15米,学校准备对这决空地进行绿化,要求使绿化面积占花坛总面积的75%,正在征集花坛设计方案,如果你的方案被采用,你的名字将被刻在小花坛的石碑上。

请你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和自己所学的知识,先写出一个设计方案,再画出一个设计图,并说明这样设计的好处。

改造后的练习题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中倡导的“教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一理念。

设计绿化方案,不但要计算绿化的面积,而且要画出设计图,并写出这样设计的好处,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机会。

这种融知识性、趣味性、开放性、挑战性于一体的作业,学生愿意做、乐意做,这样的作业,学生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真正体现了让他们在数学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理念。

四、变“单项练习”为“综合应用”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

“学生只有将所学知识形成一个系统,沟通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通过综合应用,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他们才算从深层次上掌握了知识。

”练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让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的过程。

填空题、选择题以及判断题这种类型的练习,往往只能了解学生一些支离破碎的数学知识,学生知道的很多数学观念以及观念之间的联系却不能有效地检测出来。

因此,练习设计时应增加主观性题目,尤其是需要增加让学生给出解释、举例、推理这类题目的比例,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关于他们对数学理解的情况。

如:

一本书共120页,小明3天看了45页。

照这样计算,小明看完这本书一共要多少天?

这样的练习学生用上课学到的“归一应用题”的方法就可以解答,实际上学生用到的只是一种技术,这种练习题的检测目标是单一的。

因此可将它改为:

小明在平时朗读时,5分钟能读完约800字的文章。

现在他拿到一篇约1000字的演讲稿,要去参加“校5分钟演讲比赛”,他该怎么办?

请你拿出一个合理的方案,并用算式来说明。

改造后的练习题,题目的背景丰富,容易引起学生思考,不仅能让学生进行常规的计算,而且需要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灵活、合理的决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删减演讲字数,或提高每分钟阅读速度。

这种综合性练习,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理解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广阔视野和方法,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五、变“封闭机械”为“开放灵动”

传统的数学曾给学生展示了这样一个误区,那就是任何数学题,它都具有完整的结构,包括适量的条件、惟一的答案、相对程式化的数量关系等。

我们的学生总是在这样一种反复训练中学数学。

而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哪一个问题拥有的条件是恰好的,问题的答案有时也并不惟一。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适当改造封闭性练习,用具有开放结构,富有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取代教材中的部分封闭性练习,以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

有含盐20%的盐水10千克,加入多少千克盐,使盐水合盐30%?

这样的练习题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百分数应用题”的掌握情况,但其语言的描述是严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单一的,结果是惟一的。

如果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