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3203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docx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docx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依法治校教真育爱加快改革科学发展

努力开创独立学院建设与发展新局面

一、学院基本情况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是云南师范大学与云南德慧科教开发有限公司根据国家《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等相关法规政策的规定,以及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的具体要求,在原云南省教育厅2000年批准设立的云南师范大学世博学院(专科)的基础上共同举办的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

学院占地面积1000余亩,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以人文化、园林化为原则建设的现代化教学、生活配套设施设备一应俱全,安全优质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完善有力。

学院聚优势教育资源,不断优化办学实力。

下设外语学院、人文学院、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城市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艺术传媒学院7个二级学院,15个教学部系,3个中心。

开设了20个本科专业、122个专业方向,覆盖七大学科门类。

现在校生人数已达8,500余人。

学院秉承“博文明理、敦品励学”、“文理并蓄、中外交融”校训传统,坚持“依法治校”方略,遵循“专家治校、教授治学”的理念,设有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督导委员会,建立党、政、团、学系统和院、系、班级层次的学生教育管理组织机构和层层落实、分层负责的长效管理机制。

创建现代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特色精品课五类课型体系,形成以文为主、文理结合、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专业体系,推行“综合基础知识教育—→专业方向分流培养—→实习实训能力训练与就业对接”的培养方式,开设多门类、跨学科、强技能的公选课,实行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是“ITAT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教育工程培训基地”和“ITAT数字艺术设计培训点”,全国秘书、公关、人力资源、营销、物业管理、茶艺师、插花师等各类职业资格培训站及资格鉴定考试点,为学生专业化、个性化与特长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学院实施学生就业“一把手”工程,推行“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采取多种方式和多种就业渠道扩大毕业生就业面,历年毕业生最终就业率达93%以上,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

学院坚持国际化办学发展方向,立足云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走“文理并蓄、中外交融”的内涵发展特色道路,聘请了一批外教,开设了韩语、日语、泰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小语种,并与10多所国外知名院校建立了长期交流合作关系及教育文化联合体。

2009年,经云南省教育厅批准,学院和韩国又石大学签署了教育交流合作协议,举办了首批“本科人才培养‘2+2’国际合作项目。

2009年学院成功举办了由10个国家30名代表参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人类和平与安全》——大学课程编写”研讨会议,为响应云南省委、省政府“走出去,引进来”教育改革发展战略,走国际化办学创新模式做出了积极有效的实践。

学院围绕依法治校、教真育爱,加快改革、科学发展,全心致力于创建核心竞争力强、品牌特色鲜明的现代新型大学,坚持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突出价值教育、能力教育、制度教育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

经过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的办学条件、办学规模等都有了一定发展,管理体系、师资队伍、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形成了较好的办学形象和社会声誉,为学院今后五年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学院办学成就

学院创建以来,始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决定》(云发[2008]17号)、省政府《关于加快民办教育发展的决定》(云政发[2009]71号)等文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重点,以素质教育为根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在现代教育管理实践中,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力军地位和学院和谐效率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充分发挥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传承文明的功能作用。

十年累计培养输送合格本专科毕业学生7000余人。

历年多次获得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好评,2008年,学院被云南省教育厅评定为“省级依法治校示范校”;被昆明市评为“文明单位”;被属地综治办授予“平安校园”称号;2009年经昆明市精神文明办现场检查验收被命名为昆明市“市级文明单位”,被昆明市委、市政府评为“平安创建先进单位”。

2010年5月,被云南省教育厅授予“云南省民办教育事业发展先进集体”的称号;2010年7月,荣获中国独立学院协作会“全国先进独立学院”称号。

2010年5月学院董事长王永明博士被云南省教育厅授予“云南省民办教育事业发展先进个人”称号、2010年7月被中国独立学院协作会授予“全国独立学院优秀工作者”称号。

(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师资队伍素质提高。

从2005年本科建制时的占地220亩,建筑面积近10万㎡,发展到现在拥有两个校区,龙泉路校区和杨林校区。

其中,龙泉路校区占地220亩,杨林校区规划总用地1050亩,一期建设用地500亩,并于2008年9月投入使用,成为省内首家同城异地扩建校区的独立学院。

学院现在用校舍总建筑面积25.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达38019万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250万元,图书藏书量75万册。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75人,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350人,占74%;具有高级职称的152人,占32%。

教师的学历结构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214人,占45%;具有博士学位的24人,占5%。

聘用外籍教师22人。

选聘省外知名高校毕业的教师比例从2005年的10%上升到2010年的54%,优化了教师地缘逐结构,逐步形成了教师知识及教育经验的多元化。

(二)办学规模稳步扩大,系科专业逐年增加。

目前,学院在校本科生规模从2005年的1400人达到2010年的8500余人,年平均增长10%。

2007年被省招生考试委员会授予“纪念恢复高考30周年先进单位”。

现学院设有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农学、教育学等7大门类。

2005年学院被确认为独立学院时仅开设10个本科专业,发展至2010年已开设了英语、法语、对外汉语、朝鲜语、汉语言文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物流管理、旅游管理、公共事务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艺术教育、艺术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城市规划、园林、园艺,专业总数达到20个本科专业122个专业方向。

2009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为全国招收本科少数民族班的三所高校之一,同年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首次招收了少数民族本科预科班。

目前,学院基本形成文理并重,相互交融,多学科、多结构综合发展的格局。

(三)教学体系日臻完善,学生素质普遍提高。

从2005年以来,学院修订完善了教学工作规章制度,从严格教风、学风、课堂教学、实验及实践教学、考试工作各环节等方面入手,以建设本科主干课程为桥梁、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开课达80余种,逐步完善了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制度和系级在教学组织和管理中的作用,并形成以云师大专家督导组、学院督导组、行政领导、同行专家和学生评教评学的教学质量评估监控体系。

开展的非学历教育职业岗位培训、考试和鉴定100余种,培训鉴定达6000多人次。

与行业协会、专业对口的企业合作共建教育教学实习基地30个,专业教育科研基地5个。

建成1个国家级职业资格鉴定中心,取得40多种职业资格的认证。

学院鼓励在校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职业鉴定认证活动,参加全国CCTV英语演讲比赛、ITAT电子设计竞赛等大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并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级奖励。

2009年,外语学院英西双语班谭思未同学在“CCTV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云南赛区总决赛中荣获一等奖,并代表云南省赴北京参加全国总决赛,获得全国第15名的好成绩;2010年1月学院在全国学校体育舞蹈比赛获云南省维也纳华尔兹健身舞(大学组)一等奖和最佳校园形象奖;获第五届中国学生体育舞蹈锦标赛(CSARA)维也纳华尔兹健身舞(大学组)全国二等奖。

(四)科研工作取得突破,学科建设初显成效。

学院科研课题数量逐年增加,层次级别明显提高。

截止2010年8月累计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立项98项。

其中:

国家部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3项;厅级项目30项;承担国际合作项目1项。

被列为国家级和省部厅级项目实施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团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品课程;民族民间工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小语种人才培养项目(重点专业项目)朝鲜语教研室和小语种人才培养项目(教师培养);能力核心嵌入社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文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独立学院教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创新及实践等也取得了较好成效。

设立了学术论文、教材和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了学院的“论文集”5部及18篇学术核心期刊论文的发表,基本形成了教师业务成长的基础平台。

同时以英语专业、韩语专业为平台,不断开拓第三语种的人才培养,逐步形成以外语学院英语、朝鲜语为核心的外语学科群,并不断拓展小语种专业的办学空间,目前外语学院在校生已达1600余人。

(五)以学科专业建设为支撑,推进教育国际化步伐。

在实践和总结中确立了走“文理并蓄、中外交融”的发展道路,以外语学院韩语、日语、泰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小语种建设为重要推动力和纽带,不断开拓与小语种国家进行教育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学院先后与美国佛蒙特大学,西班牙阿维拉大学,日本淑德大学,韩国培材大学校、光州大学校,泰国皇家理工大学、远东大学、美国韦伯斯特大学(泰国分校)、如诺大学、曼谷大学、易三仓大学,越南国家大学等20多所国外知名院校建立了长期交流合作关系及教育文化联合体,设立了培材韩国语教育中心、云南对外教育交流中心法语培训中心、美国韦伯斯特大学泰国校区“教育信息中心”,是国家教育部在西南地区首家批准设立韩语本科专业的高校。

(六)积极探索独立学院现代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学院内部管理体系。

按照《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和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的规定,学院始终坚持董事会是学院的决策机构,院长由董事会聘任,负责学院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

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基本形成举办方、合作方、办学方责权清晰、义务明确的制度框架,进行了具有现代大学制度特征的行政系统决策、学术组织咨询管理以及监事会、董事会办公室、督导组监督的运行体系的有益探索。

各类管理制度、管理程序和规范性行政操作正逐步建立和推进,学院决策力、执行力得到加强,工作绩效显著提高。

(七)以学生为主体将校园安全稳定工作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过程的始终。

针对独立学院办学特点,充分发挥学院党委在学生思想政治稳定工作中强有力的政治核心作用,积极慎重地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工作,建立了具有学院特色、符合大学生发展需要的校园文化体系。

其中以创建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综合素质考评体系和奖学金、助学金、勤工俭学、特困补助、募捐资助等贫困生资助方式、就业工作管理为抓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辅之以三生教育、安全教育、应急机制和完善后勤管理的服务意识和工作方式为手段,确实保障了校园环境整体上安全、稳定、和谐的秩序。

截止2009年底,历年荣获国家奖学金24人、国家励志奖学金340人,省政府奖学金78人、省政府励志奖学金118人;国家及省政府助学金3065人。

三、改革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重心由规模转向质量提高,为独立学院提供了发展空间。

“十二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其发展重点是内涵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中,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将成为重要力量。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展思路,到2020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从目前的21%提高到40%。

云南省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实现低起点高跨越,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与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这为独立学院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需求平台。

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海啸”造成的经济负影响在范围上在不断扩大,影响深度也进一步加剧,“十二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将进一步得到科学调整,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变化将进一步推进人力资源的细分,应用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将成为人才需求的重要部分突显出来,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独立学院,将在这一转变中承担历史的重任,获得较为有利的社会环境和空间;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第26号令)为独立学院发展建立了法律和政策基础,为独立学院的持续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和政策平台,将进一步推动独立学院的健康有序发展;云南省委省政府深化改革,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决心为学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树立了信心;我院具备跨越式发展的资源条件。

当前学院的办学资源可以容纳12000人学习和生活,2010年2300人招生计划完成后仍将有近4000人的资源闲置。

1、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特色品牌建设亟待加强。

随着国家教育部对独立学院办学要求的不断提高,独立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实施以及将逐步按普通本科高等院校的标准进行规范,根据云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云教高[2008]59号)、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方案》指标要求,围绕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应用人才,学院在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和培养模式上需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举措与之相适应。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独立学院的特色发展和办学品牌效应是至关重要的。

我院在人才培养上面临着专业设置与母体和其他独立学院雷同的情况,教学管理机制不完善,照搬照抄、僵化固守等现象普遍,“独、特、优”优势的埋没禁锢了发展步伐。

同时校园文化缺乏个性,独立学院走特色办学之路,决定了独立学院在文化上应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

但由于历史积淀不够,很难创设出较浓厚的文化底蕴。

再加上学院发展时间较短,经验积累不够,发挥社团组织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方面的作用不够,很容易出现大学文化断层的现象。

2、学院硬件设施建设尚需改善,办学成本增大问题亟待解决。

随着办学空间的拓展和规模的逐步扩大,办学规模与办学硬件配套的矛盾日益显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亟待提升。

具体体现在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的提升必然要求的现代化教学设备、校园网和专业实验室等办学条件和教学设施设备必须大力改善,教学及行政管理体制和效能也需进一步理顺和提高。

同时学院现有两个校区,管理成本和教学成本经运行分析比对明显升高,而政府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的配套兑现却比较滞后,杨林校区后期建设受到地方政府相应规划条件的限制,严重制约着二期建设的发展,投资风险随之加大。

3、目前嵩明杨林职教园区仅有文理学院和爱因森两所学校,尚未形成社区生活、文化等相应条件。

目前广大师生出行交通难、周边生活无依托的问题是杨林职教园区发展的瓶颈,仅靠嵩明县委政府有限财力是难以打造出上规模层次的职教公共周边硬件环境的。

建议加大对嵩明杨林、安宁等民办教育基地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如公交、通讯、医院、商业、周边环境等,以确保校园周边环境安全稳定和维护师生必须的正常教学、生活秩序。

四、学院建设发展规划

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要求,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和具体要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意识,以国家发展战略和云南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为导向,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主动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趋势。

以《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方案(第六稿)》为基本依据,以2011年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对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达标验收和2012年前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为阶段目标,以建设特色鲜明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省内外知名的“万人大学”为总目标,坚持“Think(思考)、Change(改变)、Do(行动)、Review(反思)”的办学理念,坚持“博文明理、敦品励学”的校训和“能力本位、人格升华、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思想,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主旨,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为中心,以规模发展和质量提高为重点,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依托,以特色发展和课程体系改革为突破口,以制度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为保障,为云南省和国家培养更多的高质量具有可持续发展潜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促进学院又好又快地发展。

1、办学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推进我院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积极为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具体概括为:

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教学科研并举,努力拓展国际视野,强化“三个坚持”,即:

坚持以教学质量立校,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坚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建设和谐文明校园。

内抓质量、外树形象,推动我院建设发展事业再上新台阶。

2、办学定位。

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扩展非学历及研究生教育,做强与做优国际教育;文理并重,多门类、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立足云南,面向西部,辐射全国,走向南亚、东南亚;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综合性创新人才;经过5—10年的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西部前列、国内有重要影响的教学、科研、创新、实践型大学。

3、近期目标。

力争于2011年顺利通过教育部对我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验收、2012年以前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并实现部分专业独立或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教学质量和学院办学声誉与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相适应,初步构建以“服务教学、服务学生、服务社会”为目标的现代大学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塑造“崇尚学术、追求真理”的大学精神。

4、发展规模。

根据云南省教育厅《关于确定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十一五”期间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的意见》和《云南省高等院校2008-2012年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绩效考评实施方案及其指标体系》规定,到2012年实现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4000人,2015年实现全日制本科在校生25000人,少数民族预科生500人,留学生年均300人,各类培训、考试和鉴定人数年均达到6000人次。

2015年,培养合格毕业生25000人。

5、质量目标。

通过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加强实习基地和实验室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到2015年,本科毕业生毕业证、学位证获取率达到95%以上,毕业生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人数达到的80%以上,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累计过级率达到80%,计算机累计过级率达到95%;考研录取率到达8%以上;年终就业率达到90%以上。

6、专业建设。

基本思路是加强基础、注重应用,优化结构、增强优势,协调发展、突出特色,硕士研究生招生培养取得突破。

根据社会需求和现有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到2015年,完成泰语、日语、外事服务、德语、越南语、文秘教育、学前教育、社会工作、新闻与传播、法学、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城市管理、应用电子技术、教育技术、精算、电子信息工程、金融数学、通信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工程造价、茶学、播音与主持、音乐学、动画、表演、视觉传达艺术、保险、财税、金融学、区域经济学、国际经济合作38个专业的建设,到2015年专业总数达到58个左右,使文科专业数和学生数与非文科专业数和学生数的比例均达到7:

3。

同时,进一步调整省内和省外生源比例,逐步调高省外招生录取比例。

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到2015年,争取实现语言学、秘书学、旅游管理、计算机应用、数学与应用数学、城市规划、艺术设计、经济学、财政税务9个学术硕士和MBA、教育硕士、工程硕士等3个专业硕士的招生培养。

7、实施“以人为本、人才强校”战略。

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待遇保障人才,加强崇教厚德、为人师表的教师队伍和业务精通、整体素质较高的管理队伍建设。

完善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方式,以全面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和专业水平为重点,以树立“教学名师”为导向,力求实现教师队伍建设向提高素质转变、向培养高水平学科带头人转变、向建设省级教学团队和省级学术科技创新团队转变。

继续完善和实施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到2015年,全院专任教师达到1400人,生师比达到18:

1。

其中专职专任教师850人,超过三分之二。

学院硕士及以上学历者不低于980人,占专任教师的70%以上,讲师及以上职称教师达到840人,占到在编专任教师的60%,其中,高级职称专任教师达到630人,占到专任教师的45%以上。

教师职称中高、中、初级三个层级教师比例为4:

5:

1。

已聘任的本科学历的专职专任教师在5年内考上硕士研究生;争取每年选送5名左右的青年教师到重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培养和引进有一定知名度的学科专业带头人60名左右,基本实现每个专业有1名学科专业带头人;切实加强师德建设,探索建立师德修养与专业水平相统一的教师考核制度,建设一支“崇教厚德、为人师表”的教职工队伍。

政治辅导员逐步按本科1:

200配置,中层干部原则上需具备硕士及以上学历或讲师以上职称。

8、“质量工程”建设。

以顺利通过2011年教育部对独立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和起点,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加快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系统建设,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全面提高质量上。

规范教学管理过程,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全面优化教风和学风。

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调整优化实践教学,不断提高学生技能和素质。

今后五年,学院的工作重点要在内涵发展上下功夫,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培育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适当增加一些有一定发展前景的本科专业,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推进课程建设。

到2015年,基本建成15个左右的校级优质特色专业,建设20个校级重点专业,争取建设5-6个省级重点专业,省级特色专业2-3个,省级试点专业1-2个,争取实现国家级特色专业零的突破;整合教学团队资源,建设校级精品课程20-25门,省级精品课程5-8门,争取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

按照每个系1个教学团队的标准,建成约20个教学团队,建成省级教学团队5个;争取培养国家名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5-8名,培养校级名师35-40名。

建成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团队2个,校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团队5-7个;建成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4-5个,省级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5个,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0-12个。

9、装备优良、实用配套的办学基础条件建设。

今后五年,学院校园建设的重点放在学院杨林校区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上。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方案对土地及建筑用房的指标要求,根据25000人所需教学场地设施设备的要求,到2015年,再新征地1000亩,新建成40万平米校舍,完成杨林新校区三期工程建设,实现学院总占地面积合计1350000㎡(约2000亩),建筑面积约80万平方米。

2011-2015年根据学生增长情况,增加教学科研仪器设备8500万元,使学院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12500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价值达到5000元,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继续加强教学设备仪器及图书资料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资源的合理优化使用,增强学院教学科研的综合实力和对外服务能力。

稳步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完善校园网,建设数字图书馆,实现网络信息共享和电子政务,提高学院信息化应用水平。

到2015年,基本建成馆藏丰富、结构合理、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