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背景意义成功与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23310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辛亥革命的背景意义成功与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辛亥革命的背景意义成功与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辛亥革命的背景意义成功与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辛亥革命的背景意义成功与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辛亥革命的背景意义成功与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辛亥革命的背景意义成功与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辛亥革命的背景意义成功与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辛亥革命的背景意义成功与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辛亥革命的背景意义成功与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辛亥革命的背景意义成功与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辛亥革命的背景意义成功与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辛亥革命的背景意义成功与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辛亥革命的背景意义成功与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辛亥革命的背景意义成功与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辛亥革命的背景意义成功与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辛亥革命的背景意义成功与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辛亥革命的背景意义成功与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辛亥革命的背景意义成功与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辛亥革命的背景意义成功与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辛亥革命的背景意义成功与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辛亥革命的背景意义成功与否.docx

《辛亥革命的背景意义成功与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辛亥革命的背景意义成功与否.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辛亥革命的背景意义成功与否.docx

辛亥革命的背景意义成功与否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成功与否)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1民族危机

2政治统治

3经济基础:

4阶级基础

5思想基础

 

二、辛亥革命的意义

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帝制

2.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权利

4.客观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5.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否

成功的原因:

推翻了中国延续的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将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传播传播到了中国,是中国近代在政治民主化的正确探索,是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其革命纲领三民主义中第一次提出了民生。

可以说,辛亥革命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失败的原因;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两半社会的命运(注意“推翻了中国延续的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并不能说明反封建成功,其只在政治上完成,但经济并没有,封建制度最终瓦解是在20C50年代的土地革命)也没有彻底发动群众,(这便是中共领导的革命会胜利的原因,后者在革命中广泛发动群众)最后,革命的成果还被袁世凯等人窃取

五、名词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成功与否)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发生在20世纪初期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民主政体,从此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革命。

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时期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为后来人民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石。

这次伟大的革命爆发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民族危机:

列强以华治华,加紧资本输出,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外国侵略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国门以来,中国人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外来侵略,中国一步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

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血腥镇压义和团,清政府于1901年屈辱地签订了《辛丑条约》,随着帝国主义各国侵略的进一步加深,中国沦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

国土大片沦丧,主权旁落殆尽,四亿同胞在水深火热之中苦苦挣扎。

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加剧,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横征暴敛,促使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二)政治统治:

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反动卖国的本质日益暴露,促进了人民觉醒。

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当时统治中国的清政府不但不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相反却大量出卖国家权益,“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镇压义和团的反抗斗争,维护摇摇欲坠的反动统治。

清政府成为了“洋人的朝廷”,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在20世纪初年大大激化,显示了内部矛盾的特别尖锐性。

人们越来越形成了一个共同的信念:

必须打倒清朝的统治,中国才有出路。

革命,逐渐成为广大人民普遍的要求,成为一股汹涌奔腾、不可阻遏的洪流,滚滚向前。

(三)经济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下,许多人纷纷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

在20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新的高潮。

1905~1908年间,中国出现了设厂办矿的热潮,四年当中,新设厂矿共238家,资本总额达61219千元,超过了初步发展阶段的一半。

这次发展的规模、投资的金额、投资的范围都有了明显的扩大。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四)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了历史舞台

近代中国新政治力量的出现——资产阶级。

20世纪初,出现了一批同时投资于几个行业或拥有较雄厚资金的上层资产阶级,中国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

上层资产阶级凭借自身兼有的封建性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关系,揽有一定的特权,获得中下曾资产阶级不能得到的资本积累条件,形成拥资数百万元的大资本家。

经济的发展,必将会引起到政治上的巨大变革。

1905年后中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和立宪运动走向高涨,就是其中的表现。

辛亥革命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集中表现,没有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就不可能使辛亥革命具备比较更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规模。

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五)思想基础:

西方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传播,震撼着中国思想界,并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

与民主思潮广泛传播的同时,国内外出现许多革命团体。

影响较大的有兴中会、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和光复会。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成立。

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二、辛亥革命的意义

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帝制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可以举出很多条。

其中突出的一条,就是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

我们不能把从君主专制到建立共和国,只看作无足轻重的政体形式上的变化,甚至只看作是换汤不换药的招牌的更换。

到了近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急遽激化,使中国社会处于剧烈的动荡和变化中。

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前仆后继。

但是,直到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前,还没有一个人提出过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主张来。

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旧式农民革命的最高峰。

洪秀全做了天王,其实还是皇帝。

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更只是“扶清灭洋”。

资产阶级改良派鼓吹爱国救亡,介绍了不少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学说、政治制度到中国来,起了巨大的启蒙作用。

可是,他们把忠君和爱国看作是一回事。

康有为那些声泪俱下、处处不忘“列祖列宗及我皇上深仁厚泽涵濡煦育数百年之恩”的话,是最能打动当时一般士大夫的心的。

而那时世界上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法美两国外,英国、日本、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沙俄等等无一不保留着君主制度。

所以,康有为提出以俄国彼得大帝和日本明治天皇的改革作为中国学习的榜样,在许多人看来是很有理由的。

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破天荒地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

孙中山在几次演讲中旗帜鲜明地指出: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

”(见《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

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而为此不完不备之立宪乎?

”(见《中国民主革命之重要》)1905年8月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明确地把“创立民国”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之一。

它在第二年冬颁布的《革命方略》更是响亮地宣告: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

”“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这在当时确实是石破天惊之论!

比一比,从“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到“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是何等巨大的根本性的变化!

他们坚韧不拔地通过报刊鼓吹、秘密宣传,使这种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到辛亥革命爆发时,推倒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已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任何反动势力都已无法把它再扭转过来了。

辛亥革命果真把“皇帝拉下马”了,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倒了。

这一下,真是“把天捅了个大窟窿”。

它带来的直接后果,至少有两条。

中国封建社会本来有个头,那就是皇帝。

它是大权独揽的绝对权威,是反动统治秩序赖以保持稳定的重心所在。

辛亥革命突然把这个头砍掉了,整个反动统治就乱了套了。

这以后,从袁世凯到蒋介石,象走马灯似的一个接着一个登场,却始终建立不起一个统一的稳定的统治秩序来。

不用说人民革命的浪潮一浪接着一浪,就是反动阵营内部也无法再保持统一。

这自然有很多原因,而辛亥革命在这里所起的巨大作用是无法抹煞的,它为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开辟了道路。

2.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辛亥革命是我国近代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的统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这场革命的发生,是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

革命酝酿之际,正是清政府处于内外交困之时。

政局混乱、民不聊生。

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制,发展资本主义的心情日益高涨。

顺应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适时的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革命纲领。

以武装斗争的形式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民族资本主义大革命。

1911年10月10日,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发动成功武昌起义,并在随后的两个多月带动中国各地的革命响应。

12月29日,清朝原有的22个行省中业已独立的17个省,派出代表,推选刚刚返国的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职,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3.使中国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大解放

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

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

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前夜写过一篇《偶像破坏论》说道:

“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做元首,一旦亡了国,象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斯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

这等亡国的君主,好象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

但是这等偶像,未经破坏以前,却很有些作怪;请看中外史书,这等偶像害人的事还算少么?

”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

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

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中国封建势力的统治,实在是太根深蒂固了!

推翻它,消灭它,决不是一两次革命运动的冲击所能完成的。

辛亥革命诚然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这一点,始终应该有一个清醒的估计),但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了,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

这种不朽的业绩

而过去长时期中,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确如林伯渠同志当年所说的那样,常常被过低估计了。

这里,除了认识上的原因外,还有时代的原因。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皇帝,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革命尚未成功”。

这是事实,因此,在我们党领导的民主革命阶段,许多同志着重强调的常常是辛亥革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一点,来鼓舞人们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继续奋发向前,去夺取胜利。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强烈地感受到的也是这一点。

这在当时是对的。

可是这一来,对辛亥革命在历史上的巨大功绩,就常常来不及作出足够的估计,甚至被有意无意地忽视或贬低了。

到了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极左思潮泛滥,肯定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仿佛就成了替资产阶级涂脂抹粉的莫大罪过。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更谈不上对辛亥革命作出公正的评价。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同时也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它拉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谈及辛亥革命,在人们的观念中,往往留下“辛亥革命失败”的印象。

之所以如此,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我们的研究和宣传中,长期以来始终没有把辛亥革命本身的胜利同辛亥革命胜利后的失败这两个问题区分开来。

“辛亥革命失败论”的一个典型的论据就是:

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篡夺,中国资产阶级没有能够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而且,“辛亥革命的失败”成了普遍运用于论证旧民主主义革命何以必然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依据。

无庸讳言,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篡夺是事实,中国资产阶级没有能够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也是事实。

然而,这并不足以成为论证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据。

把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看作就是辛亥革命的失败,其根源仍在于把近代中国的整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辛亥革命混为一谈。

衡量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基本目的和预定的目标是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

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其基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统治,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从革命的最终结果看,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改变。

因此,我们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再深透点讲,辛亥革命实际上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虽然革命失败了,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国成立后,国内实业团体纷纷成立,开设工厂、设银行都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里有了显著的增大,无产阶级队伍也日益壮大。

辛亥革命还打落了亚洲第一个皇冠,具有国际意义.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为中国的发展趋势,铺开了一条金色的道路.但辛亥革命成功得仓促,到手的乃是不彻底的胜利.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只完成了第一项——民族主义,其他民权、民生长期挂着欠账。

而且就民族主义一项来说,完成的也仅仅是“驱除鞑虏”,各个帝国主义势力原封不动地保存。

袁世凯上台后,中国在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下,三民主义成了纸面上的东西,他们挂羊头卖狗肉,虽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

就这一点来看,辛亥革命的成功虽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但却是煮了一锅夹生饭。

“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辛亥革命不等于中国资作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端,辛亥革命当然不可能将整个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一下子进行到底,事实上,就连欧美诸国世界上最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也是“分步走”才完成的。

所以,我们并不能苛求辛亥革命.“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

低估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混淆辛亥革命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界限,便必然会得出辛亥革命失败的结论;混淆辛亥革命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界限,纵然得出辛亥革命成功的结论,也是不能令人口服心服的。

在尽量避免这些缺陷的前提下肯定辛亥革命的成功,丝毫不会遮掩中国共产党所发动和领导的一系列新的革命运动的光辉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同时也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它拉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谈及辛亥革命,在人们的观念中,往往留下“辛亥革命失败”的印象。

之所以如此,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我们的研究和宣传中,长期以来始终没有把辛亥革命本身的胜利同辛亥革命胜利后的失败这两个问题区分开来。

“辛亥革命失败论”的一个典型的论据就是:

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篡夺,中国资产阶级没有能够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而且,“辛亥革命的失败”成了普遍运用于论证旧民主主义革命何以必然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依据。

无庸讳言,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篡夺是事实,中国资产阶级没有能够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也是事实。

然而,这并不足以成为论证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据。

把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看作就是辛亥革命的失败,其根源仍在于把近代中国的整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辛亥革命混为一谈。

衡量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基本目的和预定的目标是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

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其基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统治,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从革命的最终结果看,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改变。

因此,我们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再深透点讲,辛亥革命实际上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虽然革命失败了,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国成立后,国内实业团体纷纷成立,开设工厂、设银行都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里有了显著的增大,无产阶级队伍也日益壮大。

辛亥革命还打落了亚洲第一个皇冠,具有国际意义.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为中国的发展趋势,铺开了一条金色的道路.但辛亥革命成功得仓促,到手的乃是不彻底的胜利.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只完成了第一项——民族主义,其他民权、民生长期挂着欠账。

而且就民族主义一项来说,完成的也仅仅是“驱除鞑虏”,各个帝国主义势力原封不动地保存。

袁世凯上台后,中国在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下,三民主义成了纸面上的东西,他们挂羊头卖狗肉,虽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

就这一点来看,辛亥革命的成功虽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但却是煮了一锅夹生饭。

“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辛亥革命不等于中国资作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端,辛亥革命当然不可能将整个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一下子进行到底,事实上,就连欧美诸国世界上最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也是“分步走”才完成的。

所以,我们并不能苛求辛亥革命.“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

低估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混淆辛亥革命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界限,便必然会得出辛亥革命失败的结论;混淆辛亥革命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界限,纵然得出辛亥革命成功的结论,也是不能令人口服心服的。

在尽量避免这些缺陷的前提下肯定辛亥革命的成功,丝毫不会遮掩中国共产党所发动和领导的一系列新的运辉

4.客观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通过对中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订立了许多不平等条约。

根据这些条约,它们一方面牢牢控制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把封建统治阶级变为它们统治中国的支柱;一方面操纵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在经济上进行剥削掠夺,阻碍中国资本主义的生长和生产力的发展。

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极大危机。

1895年,孙中山先生在《香港兴中会章程》中指出,中国的外部环境是“堂堂华国,不齿于列邦;济济衣冠,被轻于异族”,“强邻环列,虎视鹰瞵”,“瓜分豆剖”,“蚕食鲸吞”;国内状况则是“政治不修,纲维败坏”,“鬻爵卖官,公行贿赂”,“盗贼横行,饥馑交集,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这是一幅何等触目惊心的悲惨景象!

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一个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一个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这是因为,造成近代中国国弱民贫最根本的原因,正是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

漆树芬在1926年出版的《经济侵略下之中国》一书中曾这样写道:

“弱我中国者,资本帝国主义也;致我于危亡者,由此产生之不平等条约也。

资本帝国主义实为蚕食我之封豕长蛇;不平等条约实为束缚我之桎梏陷阱。

”在这种情况下,要挽救国家的危亡、寻求民族振兴的出路,就要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压迫和阻止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帝国主义及其附庸封建主义。

包括辛亥革命在内的中国革命运动,就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因此,如果要用最简洁明确的语言来回答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那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

“帝国主义的侵略引起了反抗”,“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

中国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为清朝是帝国主义的走狗。

事实上,进入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停止过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美好追求,没有停止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在辛亥革命以前,这种斗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在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面前,中国广大爱国将士和民众勇敢地拿起武器,进行顽强的抵抗,表现了中华儿女不畏强暴、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

不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还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都是如此。

但由于社会制度腐败、经济技术落后,这些战争都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二是以农民为主体的下层群众,不堪忍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欺凌和压迫,拿起原始武器,直接对封建统治阶级或帝国主义展开武装斗争。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义和团运动,就是其中最突出的表现。

但是,由于自身的局限性,这两个运动最终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血腥镇压下惨遭失败。

三是戊戌维新派的政治改革运动。

甲午战争前后,维新派总结了清王朝推行洋务运动、企图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物质文明的成功做法和失败教训,决心按照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对中国的封建政治进行大胆改革,发动了戊戌变法。

但这些改革举措为封建顽固势力所不容,变法活动仅仅进行了103天,就在慈禧太后的镇压下夭折。

这三个方面的斗争,都是中国人民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程度上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的斗争。

虽然这些斗争都作出了自己的历史贡献,但总体来说都还只处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因为它们都只是在个别方面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和国内封建势力,还没有能够提出较为系统的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政治纲领。

只有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才在比较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5.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其一,要把现代化研究范式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结合起来。

学术界以前用革命史“两条线”研究范式研究中国近代史,肯定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有其合理性,但是也存在局限性。

新时期开始用现代化研究范式研究中国近代史,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有新的审视,丰富了对历史的认识。

实际上,这两种研究范式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学说。

前一种研究范式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变更学说,肯定了辛亥革命在社会形态变更中的作用。

后一种研究范式更多是从强调了生产力变化来研究社会形态的变迁,从而肯定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我们只有从世界近代史角度,从长时段和世界范围把辛亥革命放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框架下研究,运用比较研究方法,才能使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有个合理的定位。

其二,从晚清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看辛亥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因为研究晚清的历史,可以看到,15世纪以后,欧洲开始了现代化浪潮,到20世纪初,全球自由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全球化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近代化的关键是工业化,如何进行工业化是个大问题。

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是在强调“中体西用”,即维持封建统治不变的情况下,运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来发展资本主义。

甲午战争宣告了这种工业化尝试的失败,它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是西方是通过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的,清政府采取的发展方式有问题,“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政策压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晚清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很薄弱。

真正能使中国近代迅速工业化的是民族资本主义,因为民族资本代表了中国的自由资本主义经济。

二是靠封建专制主义统治是不能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

清政府的腐败注定其官僚体制无法担当领导近代化的责任。

正如美国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所说,晚清时期,“政治上的失败乃是解释中国对现代化起步缓慢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只要封建统治存在,民族资本主义就不能发展,就不能迅速工业化,国家就不能富强。

其三,不能把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局限于民国初年。

关于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影响的延续时间,过去学术界有四种看法:

第一,辛亥革命似乎只留下了一块“民国”的招牌,对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没有重大作用;第二,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不久即为北洋军阀所取得,因此,辛亥革命对资本主义工业的推动作用局限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初期,至多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第三,辛亥革命对资本主义工业的推动作用不限于民国初年,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仍有相当影响;第四,辛亥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几年为止”。

这四种看法各有其合理性,但仍然有讨论的空间。

笔者认为,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影响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爆发。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为民国时期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政治障碍。

后来,虽然被北洋军阀接过了政权,但是辛亥革命的余绪仍在。

资产阶级革命派、改良派等各政治派别和团体分歧重重,但在振兴实业、发展经济这个问题上相对一致,能够达成共识。

振兴实业、实业救国、实业建国等口号表达的观念和愿望,已成为资产阶级和广大民众的迫切要求,并形成了比较广泛的“振兴实业”思潮。

并且,日本同为封建落后国家,由于较早实行以民间企业为中心的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