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弘扬五四精神中国青年运动史专题团课讲稿.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9324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6.4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弘扬五四精神中国青年运动史专题团课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弘扬五四精神中国青年运动史专题团课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弘扬五四精神中国青年运动史专题团课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弘扬五四精神中国青年运动史专题团课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弘扬五四精神中国青年运动史专题团课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弘扬五四精神中国青年运动史专题团课讲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弘扬五四精神中国青年运动史专题团课讲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弘扬五四精神中国青年运动史专题团课讲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弘扬五四精神中国青年运动史专题团课讲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弘扬五四精神中国青年运动史专题团课讲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弘扬五四精神中国青年运动史专题团课讲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弘扬五四精神中国青年运动史专题团课讲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弘扬五四精神中国青年运动史专题团课讲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弘扬五四精神中国青年运动史专题团课讲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弘扬五四精神中国青年运动史专题团课讲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弘扬五四精神中国青年运动史专题团课讲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弘扬五四精神中国青年运动史专题团课讲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弘扬五四精神中国青年运动史专题团课讲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弘扬五四精神中国青年运动史专题团课讲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弘扬五四精神中国青年运动史专题团课讲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弘扬五四精神中国青年运动史专题团课讲稿.docx

《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弘扬五四精神中国青年运动史专题团课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弘扬五四精神中国青年运动史专题团课讲稿.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弘扬五四精神中国青年运动史专题团课讲稿.docx

中国青年运动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走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硝烟弥漫中感受中国青年如何抛头颅、洒热血用青春和鲜血,带着广大人民紧跟中国共产党打破一个旧世界!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卷中,一代代中国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以集体行动的方阵,义无反顾地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前列,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前赴后继、浴血奋战。

中国青年运动也因为要打破一个旧世界而呈现出激烈的抗争性。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爆发于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是青年学生第一次以群体方式登上中国政治舞台,"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成为五四青年最强烈的政治表达;“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成为五四精神的集中概括。

从北京到上海再到20多个省份、100多个城市,从学生到工人再到社会各界,斗争如燎原之火蔓延全国。

这种态势在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

因此,五四运动被称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1922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国共青团的前身)正式成立之时,已有团员5000多人。

作为党的助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中国青年运动优秀的组织者和动员者。

“打倒列强,除军阀!

在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中,“打倒列强,除军阀!

”这一最为流行的口号,激励着广大青年踊跃投身革命洪流之中,积极推动废约运动和国民会议运动,并在非基督教运动、收回教育权的斗争中,成为运动的生力军。

1925年5月30日,3000多名上海学生、工人为反对外国资本家而上街演讲,遭到租界巡捕开枪镇压而酿成五卅惨案。

这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怒,形成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的局面。

全国约有1700万人直接参加了这一运动,"五卅运动"的到来推动着全国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批判的武器不能替代武器的批判。

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在中共各级组织的发动下,一大批革命青年前来投报。

徐向前、陈霹、左权、许继慎、蒋先云、王尔琢、周士弟、宣侠父等都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员。

这期学生中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有56人,占学生总数的1/10。

在之后的东征战役和北伐战争中,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革命青年作为国民革命军的骨干,冲锋在前,不怕牺牲,用鲜血和生命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打土豪,分田地”

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前行。

1927年,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相继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宣告失败。

随着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打响,中国共产党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广大共青团干部、团员和革命青年很快投身新的革命潮流之中。

曾任团中央局总书记的张太雷,就是在领导广州起义中壮烈牺牲的。

当中国革命走上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以后,许多生活在大、中城市的青年学生、青年工人、青年军人也毅然离开城市,走向农村,跟着中国共产党参加创建和巩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也就是说,中国青年运动在城市中遭遇挫折后,在革命根据地中又开始兴盛起来。

为了更好地团结、教育青少年,各根据地都建立起共青团、少年先锋队、儿童团,这些组织在分配土地、查田运动、建立政权、动员青年参军、发展教育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

1933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前,共青团成功完成组建“少共国际师”的任务。

这支近万人的部队,平均年龄18岁左右,共青团员占到70%,在此后保卫苏区的战斗中经受了锻炼,发挥了作用,直到长征中被编入红军主力军团。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当南方的工农红军和国民党反动派陷入连年苦斗而不得不实施战略转移之时,日本帝国主义却加紧了对中国侵略的脚步,一个扶植汉奸控制华北的阴谋正在酝酿。

清华大学学生党员蒋南翔在起草的《告全国民众书》中,悲愤地喊出了爱国学生共同的心声: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1935年12月9日,清华大学、东北大学、中国大学、燕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校的学生在中共北平临时委员会领导下高喊"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抗议蒋介石政府同意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揭露日本吞并华北进而独占中国的阴谋,打击国民党的妥协退让政策。

这就是一二九运动。

在北平学生斗争的影响下,从11日开始,天津、保定、太原、杭州、上海、武汉、成都、重庆、广州等城市先后爆发学生爱国行动,许多地方的工人也进行罢工。

上海和其他地方的爱国人士和团体成立各界救国会,要求停止内战,出兵抗日。

抗日救亡斗争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

1935年12月下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学生联合会组织平津南下扩大宣传团,到河北农村进行抗日宣传,开始踏上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在宣传团的基础上,1936年2月初,在北平成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抗日民主为奋斗目标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对团结广大青年、促进抗日救亡运动起了重要作用。

"到延安去"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国青年运动的重心逐渐转向西北。

中共旗帜鲜明而又合情合理的宣传、共产党人坚定的信仰和无私的献身精神、延安自由开放的社会环境、积极进取的社会风尚、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和中共领袖亲民务实的作风,都深深打动了爱国青年的心。

成千上万的爱国青年怀着抗日救国热情,先后从日寇占领区、国民党统治区甚至海外,长途跋涉,越过层层封锁,历尽艰辛,奔赴陕北参加革命,其中包括不少平津的大学生。

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已日益成为万众瞩目的红色大本营,“到延安去"成为当时一切向往革命的热血青年和有识之士的共同选择。

一位青年当时在日记中写道:

“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

据统计,仅1938年5月至8月,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介绍奔赴延安的爱国青年就有2288人。

全面抗战初期的两年间,奔赴延安的爱国青年和知识分子多达4万余人,其中南洋华侨青年有600多人。

这些进步人士和青年知识分子,在陕北这座革命熔炉中,通过共产党的教育和自身的社会实践,大多数成为中国革命坚定的奋斗者。

毛泽东曾经赞扬道:

"延安的青年们是团结的,统一的""而且和工农群众相结合”"他们是抗日救国的先锋”"延安的青年运动是全国青年运动的模范。

延安的青年运动的方向,就是全国的青年运动的方向”。

“打日本,救中国”

抗日战争是漫长而艰苦的,广大青年投入救亡运动是勇敢而忘我的。

1938年"月,毛泽东为西北青年救国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题词:

"努力前进,打日本,救中国",从而成为抗战时期中国青年运动的主旋律。

在各个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青年救国会等各种青年救亡团体蓬勃而起,在宣传抗日主张,提高青年抗日意识,动员青年拿起武器,投身抗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抗战开始到1940年上半年,在华北和各战区,有几十万名青年参加了军队,这些青年成了八路军、新四军的主要兵源。

各级青救会抽调大批干部到农村开展青年工作,在各村普遍建立青年抗日先锋队、青年队和儿童团,为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的“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第三师的"刘老庄连"、东北抗日联军集体投江的8位女战士等都是青年官兵血战到底的杰出代表。

风起云涌的第二条战线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不顾社会各界对和平的渴望,悍然发动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武装奋起自卫。

国民党的倒行逆施必然引起越来越多的社会民众尤其是广大青年的强烈反对。

毛泽东曾评论说:

"中国境内已有了两条战线。

蒋介石进犯军和人民解放军的战争,这是第一条战线。

现在又出现了第二条战线,这就是伟大的正义的学生运动和蒋介石反动政府之间的尖锐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的学生运动,经历了从小到大逐步发展的过程。

抗战胜利仅3个月,国民党当局就在最高学府西南联大制造了一二一血案,从而引发全国范围的大规模抗议、请愿运动。

运动的主题是争取和平民主,唤醒更多青年学生。

从1946年12月起,学生运动风起云涌。

在抗议美军暴行运动中,北平学生高喊:

“美军滚出中国去!

”在南北呼应的五二O运动中,“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呼声响彻长空。

在反美扶日运动中,上海、北平学生齐声呐喊:

“不许西洋鬼子帮东洋鬼子。

”这3次运动高潮环环紧扣,迅猛推进,往往都是一地发起,全国响应,运动怒潮此起彼伏,形成了波澜壮阔的第二条战线,进一步使国民党反动派在政治上陷入孤立,动摇了其统治的“合法化"根基。

学生运动之所以被称为第二条战线,能够在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本原因在于,人心向背从来都在政治局势演变中发挥着决定作用。

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青年运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始终是中国青年运动的主线,坚定听党话、跟党走始终是中国青年运动的信念,不怕牺牲、顽强斗争始终是中国青年运动的精神。

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数以千万计的青年前仆后继,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献出年轻的生命,书写了壮丽的人生篇章。

以青春之名,筑复兴之路,青年英烈们擎起的梦想火炬,将永远激励后辈奋勇前行!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走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建设征程中,感受中国青年把青春献给祖国的无悔奋斗!

一个时代最为鲜明的特点,莫过于改天换地,新旧交替。

1949年10月1日被历史定格,一个旧时代结束了,新的时代开始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

广大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同全国人民一道,踏上了实施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征程。

这一时期的中国青年运动体现出鲜明的建设性特征。

1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各级政权,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

正当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时候,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立即武装干涉,新中国受到外国侵略的严重威胁。

中共中央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中国不好战,但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从来也不惧怕战争。

为了激发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广大青年的爱国热忱,一场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爱国运动随即在全国范围展开,“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成为宣传教育的主基调。

全国迅速掀起参军、参战、支前热潮,报名参军的青年达70万人。

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也奉调随第一批志愿军入朝参战。

大批青年和学生踊跃报名参加志愿军和各种军事干部学校,青年铁路工人、汽车司机、医务人员纷纷志愿奔赴战争前线进行战地服务,并成立了运输队、担架队、医疗卫生队等服务组织。

在全国踊跃捐献的热潮中,广大青年参加了“中国青年号"“中国学生号”“中国儿童号”飞机的爱国捐款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大城市学生捐款和中国青年报社代收的捐款,到1951年10月中旬达到旧币60亿元。

抗美援朝运动以高度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教育广大青年,极大地鼓舞了他们的革命精神和劳动热情,成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推动各项社会改革的巨大动力。

2

“急难险重新”面前的青年突击队

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协议签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人民迎难而上、奋起直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热气腾腾地在神州大地全面铺开。

新的形势和任务往往催生新的组织形式。

1954年1月,在北京展览馆的建设工地上,当工程进入冬季施工最紧张的时候,18名青年团员自发地成立木工青年突击队,创造了以181个工完成原计划478个工的任务,提高生产效率146%o这一出色成绩给工区青年以极大影响,到2月中旬,工区又建立了瓦工、抹灰工、电气工、水暖工等6支青年突击队。

青年突击队的出现引起团中央的关注,随即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仅全国各地基建工地的青年突击队就有7500个,参加青年13.5万人。

其中,北京市第六建筑工程公司张百发钢筋工青年突击队、北京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的李瑞环木工青年突击队等成为先进典型。

从20世纪50年代起,青年突击队在“急、难、险、重、新”的工作中发挥了独特作用,激励着一代青年踊跃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其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

3

“向荒山、荒地、荒滩进军"

20世纪50年代,随着国家建设的全面展开,对粮食和农产品的需求量大大增加。

如何发展农业、增产粮食成为摆在执政党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团中央向全国青年发出“向荒山、荒地、荒滩进军”的呼吁,从而掀起一场大规模的青年志愿垦荒运动。

青年中从来就不缺乏激情和奉献精神。

1955年8月,北京石景山区西黄乡以乡长兼团支部书记杨华为首的5名青年,向团北京市委递交倡议书,最后组成了由60人组成的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

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胡耀邦亲自为他们授旗出征。

9月,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到达祖国北部边陲黑龙江萝北县,全体垦荒队员在嘟噜河畔的荒地宣誓:

坚持到底,不做逃兵,要把边疆变成家乡!

经过一年艰苦奋战,垦荒300亩,生产粮豆140吨,上缴国家70吨。

此后,天津、河北、哈尔滨等省市组织的14批青年志愿垦荒队陆续到达萝北,垦荒队员达到2600多人。

青年垦荒队出征萝北的消息迅速传遍了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各地青年闻风而动,跃跃欲试。

上海青年把请战书送到陈毅市长的办公室,经过组织的批准和安排,一支98人的上海志愿垦荒队奔赴江西,在鄱阳湖畔的德安县九仙岭下八里乡安营扎寨,垦荒种地。

在海防前哨,温州青年组成200多人的志愿垦荒队登上大陈岛,他们的誓言是:

坚持到底,决不退缩,把荒岛变成乐园!

16个省(区、市)的青年在党和政府的组织下,相继组成青年志愿垦荒队到边疆垦荒,总人数超过20万。

4

争做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为了更好地发挥青年在国家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员全国青年为完成和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奋斗,1955年2月,团中央发起“争取做一个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和"为社会主义建设立功”活动。

消息一经发出,青年职工纷纷修订自己的生产、工作计划,创造新的定额,推行增产节约;农村青年也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行动口号和竞赛目标。

涌现了大批热爱工作、虚心学习、不怕困难、联系群众,在青年中很有影响的积极分子,全国约计不下400万人。

9月,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

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分别题词,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在大会上讲话。

团中央特向出席大会的青

年积极分子颁发了“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章",授予163个先进集体、单位题词为“朝气蓬勃,永远前进”的锦旗。

5

“青"字头活动蓬勃而起

1953年6月,在青年团二大期间,毛泽东接见大会主席团,发表《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特点》的著名谈话。

随后,一个创造性开展青年工作的热潮在全国迅速掀起。

除了前面提到的组织青年突击队、青年垦荒队、争做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之外,还组织青年节约队、设立青年监督岗,开展扫盲活动等具有青年特色的工作。

青年节约队是青年志愿组织起来的业余的义务劳动性质的生产组织。

1954年8月,长春建筑工程公司开始组织青年节约队。

1955年中共中央提出“厉行全面节约,克服一切浪费”的号召后,青年节约队在全国有了普遍的发展。

1955年9月底统计,全国有青年节约队7163个,参加的人数为31.4万人。

青年监督岗是根据生产与经济活动的实际需要,帮助党、政机关发现和消除厂矿企业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良现象而建立的。

自开展“增产节约,反对浪费”以来,青年监督岗就逐渐地形成群众性的活动,到1955年9月底,全国工矿企业有青年监督岗1122个,参加人数为5000多人,他们通过公开批评和内部协商等办法,达到解决问题消除缺点的目的。

青年扫盲队是青年团为有效开展扫盲活动而建立的青年组织。

1955年起,团中央要求全国农村团的组织普遍建立青年扫盲队,组织农村知识青年担任民校、记工学习班、识字小组的教员和辅导员。

1955年秋以后的一年时间里,全国农村就扫除文盲六七百万人,超过历史上的任何一年。

从1950年到1957年,全国共扫除文盲约3000万人,其中青年2000万余人。

组织青年参加义务劳动是劳动教育的又一种形式。

1954年9月,团中央一份报告中认为,义务劳动不仅在学生中有必要提倡,而且在机关、工厂和农村青年中也可以提倡。

12月,团河北省平谷县委发动3000多名团员、青年参加修路义务劳动,共修路210华里,不仅为国家节省了开支,使全县900万余斤粮、棉、油安全入库,同时又对青年进行了一次热爱劳动,热爱公共事业的教育。

此后,义务劳动作为团组织的一项活动内容,在全国开展起来,并成为一项传统性的活动。

6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森林资源缺乏,森林面积仅占全国总面积的7.9%。

1955年,毛泽东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在12年内绿化祖国的号召。

全国青年响应“绿化祖国”的号召,立即开展了一个规模空前的植树造林活动。

从1955年秋至1956年春,全国有6660万名青年投入了植树造林洪流,造林546万亩,种植树木22亿株。

1956年3月,五省区(陕西、甘肃、山西、内蒙古、河南)青年造林大会在延安召开。

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胡耀邦在会上作了题为《青年们!

把绿化祖国的任务担当起来》的报告,号召全国青少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伟大的祖国绿化起来,一定要把祖国大地变成绿色的"海洋"。

此后,全国青少年进一步开展了规模巨大的绿化祖国活动。

仅在1956年,全国就有1.2亿名青少年参加了植树造林活动。

他们把"绿化祖国,向荒山秃岭进军,,“给沙漠披上绿装,,“让黄河变成清河,,“把我们的家乡变成花果山,,“让荒山变成森林,把空地变成绿园”等口号变成自己的实际行动,先后开展绿化长江、绿化黄河、绿化长城、绿化西北黄土高原活动。

7

“向科学进军”

建设新中国最离不开的是科技。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也是新中国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

会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专家学者的政治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3月,国务院成立科学技术规划委员会,制定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

一场“向科学进军”的热潮在全国迅速形成。

青年团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青年知识分子中广泛动员,也在党政组织的领导下,为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实施向科学进军计划,创造了一些必要条件,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向科学进军的年代,是一个劳动和创造的年代,一个建设和奉献的年代。

1956年,第一批国产汽车出厂;第一架喷气式飞机飞上蓝天;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通车;1959年,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喷射出石油;1960年,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以中青年为主体和生力军的科技工作者,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国家的建设事业当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中国的历史纪录。

8

“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为了帮助广大民众正确了解中国革命的经验,掌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理论和方法,1951年10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正式发行,第一批总发行量超出62万册。

在中共中央的倡导下,各界人民群众迅速掀起学习毛泽东著作的热潮。

随着1952年4月、1953年4月《毛泽东选集》第二、三卷的出版,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在全国得到广泛传播。

1958年,共青团三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组织广大青年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毛泽东著作的决议》,各地团组织按照决议要求,广泛组织青年开展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学习毛泽东著作。

到1960年2月,参加学习人数达到2000万人。

1960年4月,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在哈尔滨联合召开“全国青年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著作黑龙江现场会议”。

同年5月至7月,团中央又组织“全国青年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毛泽东著作观摩团",分两路到25个省(市、区)的87个城市进行观摩学习和交流经验活动,使各地100多万人受到宣传教育。

千百万名青年把毛泽东著作作为必修的教科书,从中学习观察、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带动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

9

“学习雷锋好榜样"

改造社会、开创社会主义新风尚需要新的人格、新的社会风尚,塑造人的工程自然要从青少年开始才会更有效。

在新中国培养共产主义道德的活动中,1963年由共青团发起的学雷锋运动最为典型。

雷锋是个孤儿,生在旧社会,长在新中国。

在农村是劳动模范,在工厂是生产标兵,在部队多次立功受奖。

1962年8月因公殉职后,他所在的部队举办了“雷锋烈士事迹展览室〃。

当时团辽宁抚顺市委号召全市青少年参观展览、学习雷锋。

1963年2月,团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国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学雷锋”的教育活动的通知》。

3月2日,《中国青年》出版“学习雷锋专辑〃,并刊出毛泽东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在青年中引起极大反响。

3月5日,按中央统一安排,首都各大报纸同时刊出毛泽东的题词,这一天就作为历史见证而载入史册。

此后,学习雷锋的热潮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推开。

半个世纪以来,学雷锋活动经久不衰,已经融入现代社会生活的节奏之中。

在雷锋精神激励下,一批批向上向善的青年茁壮成长。

而今,当我们向历史深处回眸,雷锋的名字已远远超出他个人的称谓,雷锋精神成为一种富有时代气息、、意蕴深远的文化载体,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青年是艰苦奋斗的一代、乐于奉献的一代、理想闪光的一代。

他们在帝国主义封锁的压力下,在国民经济困难的挑战中,紧密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致力于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画出了最新最美的图画。

这种大无畏的奋斗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

当代青年要汲取建设年代奋斗精神的内涵实质,持续奋斗,永久奋斗,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改革开放新时期

走进改革开放新时期,深入了解中国青年踊跃投身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需要广大青年焕发敢闯敢试的火热激情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理性,成为打破生产力发展束缚的排头兵。

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新长征突击手”领跑现代化建设“新长征”

1979年3月,根据党中央提出的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长征”的要求,共青团中央决定在全国青年中开展“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

这场活动很快在全国各行各业蓬勃开展起来,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竞赛热潮。

当时,全国国有经济单位及城镇集体经济单位职工数为9499万人,青年工人占一半以上。

作为新长征突击手活动的基本形式,青年突击队、青年掘进队、青年质量管理小组、青年安全监督岗、青年文明岗等‘青"字号组织蓬勃发展,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4年起,团中央发起了“为重点建设献青春、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

仅在当年,全国就有100多万青年、7000多支青年突击队参加了竞赛,有力地促进了“六五”计划的实施。

1986年有600多项青年突击工程参赛,比1985年翻了一番。

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是中国青年运动的重要发展,它把经济建设与思想建设相结合,把劳动竞赛与青年学科学、学技术相结合,以此来提高广大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技能本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五讲四美三热爱”引领时代新风

改革开放大幕开启后,社会走向新秩序,国民道德文明和青少年价值理念亟需重塑。

1979年9月,中共H^一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问题;1980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塑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