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第三版曹龙琪编章节概念及课后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25682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03 大小:105.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学》第三版曹龙琪编章节概念及课后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金融学》第三版曹龙琪编章节概念及课后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金融学》第三版曹龙琪编章节概念及课后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金融学》第三版曹龙琪编章节概念及课后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金融学》第三版曹龙琪编章节概念及课后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金融学》第三版曹龙琪编章节概念及课后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3页
《金融学》第三版曹龙琪编章节概念及课后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3页
《金融学》第三版曹龙琪编章节概念及课后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3页
《金融学》第三版曹龙琪编章节概念及课后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3页
《金融学》第三版曹龙琪编章节概念及课后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3页
《金融学》第三版曹龙琪编章节概念及课后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3页
《金融学》第三版曹龙琪编章节概念及课后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3页
《金融学》第三版曹龙琪编章节概念及课后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3页
《金融学》第三版曹龙琪编章节概念及课后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3页
《金融学》第三版曹龙琪编章节概念及课后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3页
《金融学》第三版曹龙琪编章节概念及课后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3页
《金融学》第三版曹龙琪编章节概念及课后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3页
《金融学》第三版曹龙琪编章节概念及课后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3页
《金融学》第三版曹龙琪编章节概念及课后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3页
《金融学》第三版曹龙琪编章节概念及课后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3页
亲,该文档总共10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融学》第三版曹龙琪编章节概念及课后答案.docx

《《金融学》第三版曹龙琪编章节概念及课后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学》第三版曹龙琪编章节概念及课后答案.docx(10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金融学》第三版曹龙琪编章节概念及课后答案.docx

《金融学》第三版曹龙琪编章节概念及课后答案

第一章货币概述

等价交换原则:

商品交换中,相互交换的两种商品必须具有相等的价值(即生产这两种产品时,必须耗费同样多的人类劳动),这就是等价交换原则。

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

人类社会最初的商品交换相对应的商品价值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过程中的原始阶段。

当时只是有了剩余产品而交换,还没有专门的商品生产,商品的价值只是偶然地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所以称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式:

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的价值不仅表现在某一种商品上,而且表现在一系列其他商品上。

这种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

即一切商品的价值共同表现在某一种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而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上。

货币价值形式:

即一切商品的价值固定地由一种特殊商品来表现,这种特殊商品(黄金、白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它是价值形式的最高阶段。

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是由国家和银行提供信用保证的流通手段。

它通常由一国政府或金融管理当局发行,其发行量要求控制在经济发展的需要之内。

信用货币包括辅币、现钞、银行存款、电子货币等形态。

货币量层次划分:

货币量层次划分,即是把流通中的货币量,主要按照其流动性的大小进行相含排列,分成若干层次并用符号代表的一种方法。

价值尺度:

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时,发挥价值尺度的职能。

这是货币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

价格标准:

指包含一定重量的贵金属的货币单位。

在历史上,价格标准和货币单位曾经是一致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单位名称和货币本身重量单位名称分离了。

流通手段:

货币充当商品流通的媒介,就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贮藏手段:

当货币由于各种原因退出流通界,被持有者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绝对化身而保存起来时,货币就停止流通,发挥贮藏手段职能。

支付手段:

当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态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着支付手段职能。

如货币用于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所执行的职能。

世界货币: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货币超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时,执行着世界货币职能。

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该国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与组织形式。

它主要包括货币金属,货币单位,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准备制度等。

铸币:

是指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状、重量和成色(即贵金属的含量)并标明面值的金属货币。

本位币:

本位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本位币是指用货币金属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所铸成的铸币。

本位币是一种足值的铸币,并有其独特的铸造、发行与流通程序,其特点如下①自由铸造。

②无限法偿。

金银复本位制:

金银复本位制,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以金币和银币同时作为本位币,均可自由铸造,自由输出、输入,同为无限法偿的货币制度。

金银复本位制又分为平行本位制和双本位制。

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又称金单本位制,它是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

其形式有三种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无限法偿:

即在货币收付中无论每次支付的金额多大,用本位币支付时,受款人不得拒绝接受,也即本位币具有无限的法定支付能力,即无限法偿。

有限法偿:

有限法偿是指,货币在每一次支付行为中使用的数量受到限制,超过限额的部分,受款人可以拒绝接受。

格雷欣法则:

即所谓“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

就是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的情况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所谓良币)必然会被人们熔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所谓劣币)反而会充斥市场。

银行券:

银行券是一种信用货币,它产生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职能的银行证券。

国际货币制度:

国际货币制度就是各国政府对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所确定的规则、措施和组织形式。

它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

②汇率制度的确定。

③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方式。

布雷顿森林体系:

为了消除金本位制崩溃后国际货币的混乱局面,1944年7月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的有44个国家参加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通过了以美国怀特方案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从而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浮动汇率制度:

汇率随市场浮动,各国政府对汇率的变动不予干预的汇率制度。

管理浮动汇率体系:

管理浮动汇率体系是浮动汇率体系中的一种,在该体系中货币当局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干预外汇市场,使汇率向有利于本国的方向浮动,或维持在对本国有利的水平上。

联系汇率制度:

所谓系汇率制度,是指将本地的货币与某种特定的外币相挂钩,按照固定的汇率进行纸币的发行与回收的一种货币制度。

特里芬难题: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实行的实际上是一种美元本位制。

因此,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要求美国提供足够的美元,以满足国际间清偿的需要;同时,还要保证美元按官价兑换黄金,以维持各国对美元的信心。

而这两方面是矛盾的,美元供给太多就会有不能兑换黄金的风险,从而发生信心问题,而美元供给太少又会发生国际清偿力不足的问题。

这种矛盾就是所谓的“特里芬难题”。

区域货币一体化:

所谓区域性货币一体化,是指一定地区内的有关国家和地区在货币金融领域实行协调与结合,形成一个统一体,最终实现一个统一的货币体系。

欧洲中央银行:

欧洲货币联盟的执行和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和实施统一的货币政策,是跨国家的银行,为欧洲有史以来最为强大的超国家金融机构,且与各成员国中央银行的并存,是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在组成结构上的一个创举。

欧元:

欧元是欧盟各国统一使用的唯一法律货币,是区域货币的代表,其中罗伯特·蒙代尔因倡议并直接设计了区域货币——欧元,他因此获得了“欧元之父”之誉。

本章思考题

1.马克思是如何分析货币起源的?

马克思依据货币根源于商品的理论,用以下两种方法阐述货币的起源。

(1)抽象的逻辑分析法

马克思运用抽象的逻辑分析方法,说明货币本身也是一种商品,而且这种商品是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形式。

在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商品的价值表现经历了四个阶段,有过四种价值形式,它们分别是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

货币价值形式。

这四种价值形式的发展,解决了“商品怎样、为什么、通过什么成为货币”的问题,使货币从商品中脱离出来,成为一般等价物。

(2)具体的历史分析法

马克思运用具体的历史分析方法,通过考察商品内在矛盾的发展来揭示货币的产生,侧重于说明货币的根源在于商品本身。

马克思从商品和商品交换着手进行分析,认为在原始共同体中,劳动产品归整个共同体所有,既不存在商品,也不存在货币。

随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不同生产者分别生产不同产品,产生了产品品种单一性和消费需求多样性的矛盾,从而出现了相互交换劳动产品的要求。

但私有制的存在使劳动产品的交换变成了商品交换关系。

马克思运用上述两种分析方法,科学地揭示了货币之“谜”。

从中可以得出①货币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为了适应交换的需要而自发地从一般商品中分离出来的。

②商品变成货币是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发展的产物。

③商品变成货币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即四种价值形态),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总之,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根源于商品,并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自发地产生。

2.如何全面、科学地表述货币“质”的规定性?

(1)货币“质”的规定性实际上就是要解决“什么是货币”的问题,并对货币的本质作出理论说明。

(2)货币“质”的规定性在于货币是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固定地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货币是一般等价物;货币反映特定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随着历史的发展,货币形态出现过实物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等四种不同类型。

3.试述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的类型。

(1)实物货币。

即作为非货币用途的价值与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相等的货币。

它们具有以下条件和特征①普遍接受性;②价值稳定;③价值均质可分性;④轻便和易携带性。

据此条件和特征,金属货币最为适宜,其中又以金为典型。

(2)代用货币。

代用货币作为实物货币的替代物,其一般形态是纸制的凭证,故亦称用纸币。

代用货币都有十足的金银等贵金属作为保证,可以自由地用纸币向发行机构兑换成金、银等实物货币。

代用货币较实物货币有明显的优点①印制纸币的成本较铸造金属币为低;②避免了金属币在流通中的磨损和有意切割;③降低了运送的成本和风险。

(3)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是由国家和银行提供信用保证的流通手段。

信用货币通常由一国政府或金融管理当局发行,其发行量要求控制在经济发展的需要之内。

信用货币包括辅币、现钞、银行存款、电子货币等形态。

4.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货币量范围的论述?

马克思对货币量有“窄”的定义和“宽”的定义之分。

(1)“窄”的定义是指以金为基础的、一个国家内一切现有的流通的银行券和包括贵金属条块在内的一切硬币的总和。

(2)“宽”的定义是指包括银行券,汇票、支票甚至商业票据等信用货币在内的实现货币职能的各种货币形式。

马克思之所以要将货币量的范围作宽窄不同的划分,这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

马克思把任何时候都不受限制的、可以稳定地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金铸币视为流通的基础,而在研究现实经济问题时,马克思就不能不从“窄”的货币范围走向“宽”的货币范围。

7、标准的关系如何?

(1)价值尺度是货币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的职能。

这是货币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

作为价值尺度,货币把一切商品的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使它们在质的方面相同,在量的方面可以比较。

价格标准是指包含一定重量的贵金属的货币单位。

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是两个既有严格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概念。

(2)两者的区别是①价值尺度是在商品交换中自发地形成的;而价格标准则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

②金充当价值尺度职能,是为了衡量商品价值的;规定一定量的金作为价格标准,是为了比较各个商品价值的不同金量,并以此来衡量不同商品的不同价值量。

③作为价值尺度,货币商品的价值量将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而作为价格标准,是货币单位本身的重量,与劳动生产率无关。

(3)两者联系表现在,价格标准是为货币发挥价值尺度职能而作出的技术规定。

有了它,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作用才得以发挥。

因此,价格标准是为价值尺度职能服务的。

8.货币执行流通手段有哪些特点?

货币充当商品流通的媒介,就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具有以下特点:

(1)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不能是观念上的,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2)不需要有足值的货币本体,可以用货币符号来代替。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只是一种媒介,转瞬即逝,所以,单有货币的象征存在就够了。

(3)包含有危机的可能性。

在货币发挥流通手段职能的条件下,交换过程分裂为两个内部相互联系而外部又相互独立的买和卖行为。

这两个过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开了,货币流通手段的职能“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

9.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货币的贮藏作用有哪些进展?

当货币由于各种原因退出流通界,被持有者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绝对化身而保存起来时,货币就停止流通,发挥贮藏手段职能。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贮藏除了作为社会财富的绝对化身外,其作用进一步加强,具体表现在:

(1)作为流通手段准备金的贮藏。

即商品生产经营者为了保持再生产的连续性,能够在不卖商品的时候也能买商品,就必须在平时只卖不买,并贮藏货币。

(2)作为支付手段准备金的贮藏。

即为了履行在某一时期支付货币的义务,必须事前积累货币。

(3)作为世界货币准备金的贮藏。

即为平衡国际贸易和其他收支差额而用。

10.与流通手段相比,货币执行支付手段有哪些特点?

当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态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着支付手段职能。

与流通手段相比较,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有以下特点:

①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物;而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则是补足交换的一个环节。

②流通手段只服务于商品流通,而支付手段除了服务于商品流通外,还服务于其他经济行为。

③就媒介商品流通而言,二者虽都是一般的购买手段,但流通手段职能是即期购买,支付手段职能是跨期购买。

④流通手段是在不存在债权债务关系的条件下发挥作用,而支付手段是在存在债权债务关系下发挥的作用。

⑤货币赊销的发展,使商品生产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很长的支付链条,一旦某个商品生产者不能按期还债,就会引起连锁反应,严重时会引起大批企业破产,造成货币危机。

所以,支付手段职能的出现与扩展为经济危机由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创造了客观条件。

11.货币制度构成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该国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与组织形式。

它主要包括货币金属,货币单位,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准备制度等。

(1)货币金属即规定哪一种金属作货币材料。

货币金属是整个货币制度的基础,确定不同的金属作货币材料,就构成不同的货币本位。

(2)货币单位即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及其所含的货币金属的重量,也称为价格标准。

(3)一个国家的通货,通常分为主币(即本位币)和辅币,它们各有不同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4)货币准备制度是为稳定货币设立的。

在实行金本位制的条件下,准备制度主要是建立国家的黄金储备,这种黄金储备保存在中央银行或国库。

目前,各国中央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虽然不能再兑换黄金,但仍然保留着发行准备制度。

各国准备制度不同,但归纳起来,作为发行准备金的有黄金、国家债券、商业票据、外汇等。

12.为什么说金银复本位制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制度?

(1)双本位制是金银复本位制的主要形式,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了金银的比价。

(2)用法律规定金银比价,这与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相矛盾,于是就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也称“格雷欣法则”。

所谓“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就是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的情况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所谓良币)必然会被人们熔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所谓劣币)反而会充斥市场。

(3)因此,在金银复本位下,虽然法律上规定金银两种金属的铸币可以同时流通,但实际上,在某一时期内的市场上主要只有一种金属的铸币流通。

银贱则银币充斥市场,金贱则金币充斥市场,很难保持两种铸币同时并行流通。

所以说,金银复本位制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制度。

33.典型的金本位制具有哪些特点?

它在历史上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为什么?

(1)金币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又称金单本位制,其主要特点是:

①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和自由熔化,而其他铸币包括银铸币和铜镍币则限制铸造,从而保证了黄金在货币制度中处于主导地位。

②价值符号包括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为金币,使各种价值符号能够代表一定数量的黄金进行流通,以避免出现通货膨胀现象。

③黄金可以自由地输出入国境。

由于黄金可以在各国之间自由转移,从而保证了世界市场的统一和外汇汇率的相对稳定。

(2)金币本位制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扩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为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

这种货币制度使得货币的国内价值与国际价值相一致,外汇行市相对稳定,不会发生货币贬值现象。

44.为什么说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是残缺不全的金本位制?

(1)金块本位制亦称“生金本位制”,是在一国国内不准铸造、不准流通金币,只发行代表一定金量的银行券(或纸币)来流通的制度。

实行金块本位制的国家,虽然不允许自由铸造金币,但允许黄金自由输出入,或外汇自由交易。

(2)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

在这种制度下,国家并不铸造金铸币,也不允许公民自由铸造金铸币。

流通界没有金币流通,只有银行券在流通,银行券可以兑换外汇,外汇可以兑换黄金。

(3)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实行的条件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和拥有大量用来平衡国际收支的黄金储备。

一旦国际收支失衡,大量黄金外流或黄金储备不敷支付时,这种虚弱的黄金本位制就难以维持。

所以,金汇兑本位制和金块本位制都是一种残缺不全的本位制。

15.信用货币制度具有哪些特点?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是以纸币为本位币,且纸币不能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这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一种货币制度。

其基本特点是:

(1)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一般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并由国家法律赋予无限法偿的能力。

(2)货币不与任何金属保持等价关系,也不能兑换黄金。

(3)货币通过信用程序投入流通领域,货币流通是通过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调节。

(4)这种货币制度是一种管理货币制度。

一国中央银行或货币管理当局通过货币政策保持货币稳定和汇率稳定。

(5)货币流通的调节构成了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货膨胀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流通所特有的经济现象。

(6)流通中的货币不仅指现钞,银行存款也是通货。

随着银行转账结算制度的发展,存款通货的数量越来越大,现钞流通的数量越来越小。

6.为什么说不理解货币制度及其演变,就不能更好地理解当代金融?

当代金融领域的重大课题,几乎都与货币制度由金属货币制度演变为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有关。

当代金融可以发挥调节宏观经济总量平衡、结构平衡、稳定物价、提高效益的功能。

这种功能产生的前提,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建立,而如何更好地实现上述功能,则是金融研究的中心课题。

因此可以说,不理解货币制度及其演变,就不能理解当代金融。

7.一国两制下香港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港元为香港的法定货币。

港币的发行权属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中国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为港币发行的指定银行,港币的发行须有百分之百的准备金。

(2)香港货币单位为“元”,简称港元,用符号“HK$”表示。

(3)港元实行与美元联系的汇率制度,7.8港元兑换1美元。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外汇基金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管理和支配,主要用于调节港元汇价。

(4)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实行外汇管制,港币可以自由兑换,外汇、黄金、证券、期货市场完全放开。

8.什么是国际货币制度?

国际货币制度谋求解决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目前解决的状况如何?

(1)国际货币制度就是各国政府对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所确定的规则、措施和组织形式。

它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

②汇率制度的确定。

③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方式

(2)国际货币制度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国际贸易和国际支付手段的发展。

具体体现在这一制度要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力并保持国际储备资产的信心,以及保证国际收支的失衡能够得到有效而稳定的调节。

(3)国际货币制度经历了金币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本位制)以及当前的管理浮动汇率制的发展历程。

(4)目前,多元化的储备体系基本上摆脱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基准货币国家与依附国家相互牵连的弊端,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特里芬难题”。

以主要货币汇率变动为主的多种汇率体系安排能够比较灵活地适应世界经济形势多变的状况。

在这种国际货币制度中,多种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并行,各种调节机制相互补充,而不是单单依靠哪一种调节手段,从而缓和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条件下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失灵的困难,对世界经济的正常运转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当前国际储备多元化体系下,缺乏统一稳定的货币标准,国际清偿力的增长既没有金本位条件下的自发调节机制,又没有形成国际货币基金对其全面控制。

这些不稳定的因素,使外汇市场动荡混乱,汇率剧烈波动,加上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等方面的缺陷,对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产生消极影响。

9.试述国际货币制度改革及前景。

自20世纪60年代美元危机不断爆发以来,有关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建议与方案就层出不穷,而改革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国际货币本位的确定和汇率制度的选择这两个方面,其中国际货币本位的改革又是最基本的。

(1)国际货币本位的改革

有关国际货币本位改革的观点有四种:

其一是恢复金本位理论,认为黄金是理想的国际储备资产和本位货币,能够提供一个稳定的自动的调节机制。

其二是恢复美元本位制,认为美元在国际支付或国际储备中依然占有绝对优势,推行美元本位的基础仍然存在。

其三是多种货币本位论,认为目前多元化的货币本位是世界趋于多中心、多极化形势的必然产物,没有必要进行改革。

其四是世界统一货币本位论,即建立世界性中央银行,发行世界统一货币。

以上四种国际货币本位观点,在理论和实际操作中都存在相当困难,当前以美元为中心的多元货币本位制仍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而未来的国际货币本位改革及演变的方向是朝世界统一的货币本位发展。

(2)国际汇率制度

就汇率制度改革而言,在目前实行理论上的完全固定汇率制度或完全自由浮动汇率制度都是不可能的。

汇率制度改革的核心实际上是允许汇率波动的幅度。

汇率改革的最终目标还是在条件成熟时恢复某种形式的固定汇率制。

至于其发展的进程,一方面取决于各主要国家之间货币合作的密切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国际储备货币的发展状况。

第二章信用、利息与利率

信用:

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体现着特定的经济关系,是不发生所有权变化的价值单方面的暂时让渡或转移。

信用制度:

信用制度即为约束信用主体行为的一系列规范与准则及其产权结构的合约性安排。

信用制度安排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

正式的信用制度是约束信用主体行为及其关系的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而非正式的信用制度是约束信用主体行为及其关系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风俗习惯等。

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指工商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形式。

它包括企业之间以赊销、分期付款等形式提供的信用以及在商品交易的基础上以预付定金等形式提供的信用。

银行信用:

银行信用指各种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以存、放款等多种业务形式提供的货币形态的信用。

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一起构成经济社会信用体系的主体。

国家信用:

国家信用又称公共信用制度,伴随着政府财政赤字的发生而产生。

它指国家及其附属机构作为债务人或债权人,依据信用原则向社会公众和国外政府举债或向债务国放债的一种形式。

消费信用:

消费信用指为消费者提供的、用于满足其消费需求的信用形式。

其实质是通过赊销或消费贷款等方式,为消费者提供提前消费的条件,促进商品的销售和刺激人们的消费。

国际信用:

国际信用是指国与国之间的企业、经济组织、金融机构及国际经济组织相互提供的与国际贸易密切联系的信用形式。

国际信用是进行国际结算、扩大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手段之一。

出口信贷:

出口信贷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中长期贷款形式,是一国政府为了促进本国出口,增强国际竞争能力,而对本国出口企业给予利息补贴和提供信用担保的信用形式。

可分为卖方信贷和买方信贷两种。

卖方信贷:

卖方信贷是出口方的银行或金融机构对出口商提供的信贷。

买方信贷:

买方信贷是由出口方的银行或金融机构直接向进口商或进口方银行或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方式。

银行信贷:

国际间的银行信贷是进口企业或进口方银行直接从外国金融机构借入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

这种信用形式一般采用货币贷款方式,并事先指定了贷款货币的用途。

它不享受出口信贷优惠,所以贷款利率要比出口信贷高。

国际租赁:

国际租赁是国际间以实物租赁方式提供信用的新型融资形式。

根据租赁的目的和投资加收方式,可将其分为金融租赁(FinancialLease)和经营租赁(OperatingCredit)两种形式。

补偿贸易:

补偿贸易是指外国企业向进口企业提供机器设备、专利技术、员工培训等,待项目投产后进口企业以该项目的产品或按合同规定的收入分配比例清偿债务的信用方式。

信用工具:

信用工具亦称融资工具,是资金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进行资金融通时所签发的、证明债权或所有权的各种具有法律效用的凭证。

商业票据:

所谓商业票据,就是以信用形式出售商品的债权人,为了保证自己的债权能够实现,所掌握的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