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专业建设方案doc.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25758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6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高专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专业建设方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职高专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专业建设方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职高专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专业建设方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职高专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专业建设方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职高专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专业建设方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高职高专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专业建设方案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高职高专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专业建设方案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高职高专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专业建设方案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高职高专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专业建设方案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高职高专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专业建设方案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高职高专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专业建设方案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高职高专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专业建设方案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高职高专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专业建设方案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高职高专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专业建设方案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高职高专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专业建设方案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高职高专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专业建设方案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高职高专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专业建设方案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高职高专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专业建设方案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高职高专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专业建设方案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高职高专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专业建设方案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职高专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专业建设方案doc.docx

《高职高专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专业建设方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高专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专业建设方案doc.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职高专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专业建设方案doc.docx

高职高专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

项目组成员

项目组组长:

胡大华城市科学系系主任/副教授/博士

项目组副组长:

王国祥南京师范大学全国高职高专环保与气象类专业教指委秘书长/教授

张祥志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教授级高工

王志良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江苏省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

周剑峰江苏优联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韩承辉城市科学系系副主任/副教授/博士

项目组校内成员:

张晓教务处、校企合作处副处长/副教授/博士

冯国刚城市科学系副处长/副教授/硕士

刘海霞城市科学系讲师/硕士

周丹城市科学系高级工程师

潘涛城市科学系副教授/硕士

戴朝霞城市科学系讲师/硕士

刘霞城市科学系讲师/博士

干方群城市科学系讲师/博士

秦品珠城市科学系讲师/博士

唐荣城市科学系讲师/博士

陈海蓉城市科学系助教/硕士

程婷城市科学系助教/硕士

黄兆琴城市科学系助教/硕士

项目组校外成员:

王小平江苏省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高级工程师

吕路南大金山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工

龙超南大金山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教授

朱晓燕南京市鼓楼区环境监测站站长/高级工程师

顾俊南京恒泰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赵恒星江苏优联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经理

丁曦宁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工程师

章勇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工程师

 

一、概述1

二、建设目标2

(一)总目标2

(二)具体建设目标4

三、建设背景和建设基础6

(一)建设背景6

(二)建设基础8

四、建设内容与改革举措14

(一)创新校企合作机制14

(二)夯实“校中厂”、“厂中校”为重点的实训基地建设14

(三)深化“三结合、三进阶”的人才培养模式15

(四)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17

(五)教师队伍建设20

(六)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20

(七)建立第三方评价20

五、专业群建设21

(一)专业群现状21

(二)建设目标21

六、建设进度与项目预算22

七、预期效果30

 

一、概述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是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我院重点建设专业。

该专业建于1992年,当时和省环保厅合作创办专业证书班,1994年举办成人大专班,1997年开始举办全日制普通专科,2006年开始改为全日制高职高专专业,2009年被选为我院高职重点建设专业,2010年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目前该专业在校生214人,累计为社会培养各类毕业生近800人。

专任教师15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有6人,博士7人,硕士7人。

本专业主要面向江苏及长三角地区的环保公司、工矿企业的环保部门、城镇污水处理部门和环保机构,培养能适应环境监测、分析检验、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和工业水处理等工种岗位工作需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精深专业技能和良好职业素养的技能型人才。

在环保职能部门指导下,与南京、宜兴等地大型环保企业密切合作,以“学做合一,多证融合”的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较好专业基础知识和职业综合能力,具有良好个人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环保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本项目主要建设任务有:

1.以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为先导,在共赢互惠基础上成立由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共同组成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加快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的步伐。

2.以校内省级实训基地为依托,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中厂”,将基地打造成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技术研发、技能鉴定和科学研究的平台;以校外紧密型合作企业为依托,在车间、生产区建立“厂中校”,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提高教学效果,推动教学改革。

3.深化“三结合,三进阶”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和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与企业合作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完善教学资源建设,突出素质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4.以校企合作为纽带,以教学模式改革为突破口,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结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5.建立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研究机构等共同参与第三方人才质量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建立健全第三方评价机制。

本建设项目的经费预算为470万元。

其中,中央财政投入200万元,学院自筹资金200万元,企业投入70万元。

项目建设资金主要用于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实训实习条件改善、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建设、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实习实训耗材补贴、实习意外伤害保险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等方面。

二、建设目标

(一)总目标

以服务江苏环保产业为宗旨,立足江苏,面向长三角地区,在环保厅直属职能部门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单位指导下,与环保企业密切合作,以“学做合一,多证融合”的思路创建具有专业特色的“三结合,三进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环境污染监测与治理工作过程和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培养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精深专业技能和良好职业素养的技能型人才。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平台见图-1。

岗位调研

学习锻炼

 

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带头人

专任教师、兼职教师

 

基于工作过程

的课程体系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校企共建“校中厂”

校企共建“厂中校”

校企共建“技术研发中心”

技能鉴定站

技能证书获取

课程资源平台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平台

 

图-1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平台示意图

通过二年建设,使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能在全省高职院校环保类专业中脱颖而出,具有较为显著的专业优势和专业特色,具有良好的社会声望和行业影响,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研究、课程建设、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果。

(二)具体建设目标

1.以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为先导,在共赢互惠基础上成立由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共同组成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加快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的步伐。

2.以校内省级实训基地为依托,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中厂”,将基地打造成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技术研发、技能鉴定和科学研究的平台;以校外紧密型合作企业为依托,在车间、生产区建立“厂中校”,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提高教学效果,推动教学改革。

(1)依托“污染监测与控制技术”省级实训基地,在基地内引入“江苏优联南京分公司”和“江苏省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建立“校中厂”。

双方共同建设“江苏省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环境技术中心”、“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江苏优联联合实验室”,企业在学生订单培养、实习实训、顶岗实习、专业建设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建设期内技术服务到账金额60万。

(2)与江苏省环境监测站、江心洲污水处理厂及南京恒泰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在生产车间建立“厂中校”,将生产过程和教学内容结合,实施现场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3)与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共建“环境监测培训中心”。

建立“三废处理工”和“水质检验工”技能鉴定站,提升专业对行业、社会的服务能力,建设期内职业技能鉴定人数500人次。

3.深化“三结合,三进阶”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和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与企业合作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完善教学资源建设,突出素质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学校、政府、企业相结合,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结合,技能培养与职业素养相结合,让学校、政府、企业共同成为人才培养主体,更加明确和真正发挥学校、政府、企业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二年建设,在借鉴同行示范性职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基础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

坚持职业素养培育为先、能力本位的原则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以环境监测与治理岗位关键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三结合,三进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2)构建“一平台、两模块、三实训”基于工作过程和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和企业共同建设2~5门专业优质核心课程,按照精品课程的建设标准和要求,建设1~3门省级精品课程;加强教材建设,在二年期间,编写省级精品教材、省级立项教材或国家级规划教材2~4部,编写校级实训教材3~5部。

(3)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与企业合作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完善教学资源建设。

重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发各种多媒体教学课件和教学包,建立工学结合的案例库、电子教案、习题库、教学资料库等教学资源。

4.以校企合作为纽带,以教学模式改革为突破口,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结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建设一支政治素质优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实践经验丰富、技术应用能力强的专兼结合双师素质师资队伍,重点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骨干教师5名,双师素质教师7名,培养或引进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2名。

二年实现专任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的比例达到90%以上,建立一支由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组成的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建成40人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

建设省级教学团队1个,争创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5.建立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研究机构等共同参与第三方人才质量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建立健全第三方评价机制。

(1)和企业合作建立学生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等质量评价和反馈机制。

(2)和用人单位、毕业生共同构建以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指标为依据的学生就业评价网络,加强学生创业、就业行为的指导,增强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标准。

(3)和麦可思数据公司合作,在就业状况分析、职业与雇主分析、工作能力策略、核心知识分析、课程有效性分析、生源分析等方面共同参与第三方人才质量评价,健全第三方评价机制。

三、建设背景和建设基础

(一)建设背景

1.行业、产业分析

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得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十一五”规划里提出“到2010年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和“到2010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60%”具体的污染治理目标,而在“十二五”规划里,这些目标变为“城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5%和80%”,表明了我国政府整治环境的决心和对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

这也为我国的环保产业带了发展机遇。

江苏是我国的经济大省,也是污染较重的省份之一,环境保护一直是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

省委、省政府把环保优先确立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之一,将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考核体系,实行一票否决,引导各地在小康进程中保护环境和建设生态。

《江苏省“十一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由2005年96.6万吨削减到2010年的82.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5年137.3万吨削减到2010年的112.6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二级)达到8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率达到50%。

为此,江苏省在环保上的投入也不断加大,全省环保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九五”末的1.6%提高到“十五”末的2.3%,而“十一五”期间全省环境保护投资共需3450亿元,约占同期地区生产总值的3%。

《江苏省“十一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中还提出“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支持宜兴、常州、苏州国家级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发展,不断壮大以园区为骨架的环保企业集群”,“到2010年,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

在政策支持下,江苏的环保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全省从事环保产品生产、环境工程服务、资源综合利用、清洁产品生产的企业达5000多家,其中年产值200万元的规模以上企业就超过1500家,从业人数逾20万人。

江苏的环保产品和承包的环保工程遍布国内外,是中国环保产业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2.人才需求分析与预测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

”,而江苏省环保事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一直处在全国前列,这预示着环保类人才需求将不断增长,环保专业就业前景十分看好。

随着对污染指标控制要求不断严格,各地大量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设施和废气处理设施。

仅“十一五”期间江苏省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600万吨/日,按照一个日处理污水3万吨/日的污水处理厂,需要配备化验室人员3~5人,设备操作工人10~15人计算,这一项就需要新增分析监测人员1000人,设备运营操作人员3000人。

另外,生活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将成为环保产业的一个新热点,“十一五”期间江苏重点建设88个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新增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3.9万吨/日,而目前关于这方面人才培养极少,大部分院校培养的是污水和废气治理技术人才。

江苏环保运营市场日渐成熟,拥有专业技术的“第三方”在治污第一线逐渐“唱主角”,但目前具有资质的企业不多,主要原因之一具有专门技能的操作人员人数没有达到国家要求,到2010年下半年,江苏省获得资质证书的企业只有160家,远低于目前实际运营的企业。

随着第三方运营的规范发展,将为本专业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空间。

在“十一五”基础上展望“十二五”发展,江苏环保产业将得到更大的发展,因此,关于环保人才的需求也相应增加。

在《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与服务外包、物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光电、智能电网等作为重点、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江苏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新增节能环保领域人才52000人。

在《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中也强调要“重点加强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环保、软件、物联网等领域的人才培养”。

(二)建设基础

1.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办学定位准确

根据国家、省政策,立足江苏行业企业需求,通过多渠道调研,准确定位专业。

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立足江苏,服务于长三角,培养主要面向环保公司、工矿企业的环保部门、城镇污水处理部门和环保机构,能适应环境监测、分析检验、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和工业水处理等工种岗位工作需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精深专业技能和良好职业素养的技能型人才。

2.形成“三结合,三进阶”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学做合一,多证融合”与学院人才培养规格“厚基础,高素质,精技能”指导下,积极推进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借鉴当前职业教育研究的新理论和实践经验,将学生的学业进步、职业定位和事业目标全盘考虑,构建本专业“三结合,三进阶”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2)。

图-2“三结合,三进阶”人才培养模式

“三结合”是指“学校、政府、企业相结合,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结合,技能培养与职业素养相结合”。

“三进阶”是指学生的“基础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逐步递进式培养。

“三结合,三进阶”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为目标,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逻辑思维、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能积极应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而体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

3.“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基于“三结合,三进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梳理本专业的就业核心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了基于岗位能力需求的“平台+模块”式课程体系(见图-3、图-4)。

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拓展

图-3基于岗位能力需求的“平台+模块”式课程体系

图-4课程体系结构图

这种全新的课程体系,不仅考虑了专业综合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培养,还注重学生职业迁移能力与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它摒弃过去“本科压缩饼干”式学科课程设置,而是根据核心岗位能力需求及典型工作任务重新整合课程,将专业核心课程与岗位技能、职业资格证书紧密结合,既保证了以就业为导向,又兼顾了个性化学习,并为将来的岗位迁移和能力提升打下厚实基础。

4.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加强课程建设,积极进行课程改革: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选择教学内容;按工作过程、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方式设计教学内容;校企合作制订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教学方法和手段灵活、多样,融“教、学、做”为一体;引入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实施“多证书”教育。

通过改革,教师教学取得一定成果,近三年校企合作开发校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教材1部;省级精品立项建设教材1部,省级精品教材1部,省级精品课程1门。

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1项,校级8项。

近三年教师承担教改课题4项,其中省级项目1项,校级项目3项。

5.师资队伍建设

(1)专任教师

目前专任教师15人,生师比为18:

1。

整个专业教学团队师资配置比例及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队伍稳定。

高级职称比例达40%,35岁(含)以下青年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比例达100%,博士7人,占46.7%。

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5人,校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5人。

(2)兼职教师

从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江苏优联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共12名组成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4人。

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承担课程开发、实训项目开发、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指导工作,参与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

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和企业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

(3)教学团队

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组建了3个教学团队,分别为基础教学团队、污染监测教学团队、污染治理教学团队。

6.实训基地建设成果

(1)校内实训基地

与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共同申报成功省级“污染监测与控制技术”实训基地,省环境监测中心派出专家参与基地建设的全过程。

基地按照教学、生产、科研、服务一体化的思路建设,建有14个实训室,总面积达4257.63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864.1万元。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实验实训开设情况,可供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开展所有课程实训,年使用人时数71460。

(2)校外实训基地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具有15家签约校外实训基地。

能够满足认识实习、课程实习实训、毕业作业、顶岗实习等技能培训的需要,近3年累计接纳实习实训人数932人次。

7.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拓展社会服务功能

(1)教学成果

①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100%,计算机英语考试通过率100%。

②在2010年全国高职高专环保与气象类专业学生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奖中获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篇。

③近三年获得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计划6项。

④近两年全国水环境监测技能大赛有14人次获奖。

首届全国高职高专环保类专业环境监测技能大赛获得个人全能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化学分析单项三等奖1项,江苏城市职业学院荣获团体比赛三等奖。

第二届全国高职高专环保类专业环境监测技能大赛获得比赛江苏城市职业学院荣获团体一等奖,获得个人全能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仪器分析单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化学分析单项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两位老师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在第二届全国水环境监测技能大赛比赛中我院选手是获奖进步最大的学校,受到了环保与气象教指委的领导和专家及众多参赛院校的称赞,为学院争得了荣誉。

⑤近三年本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获奖:

国家级1项、省级3项、校级2项。

(2)社会服务

依托校内产学研基地开展科技等服务,近三年获得横向课题4项,累积20万;参加多项由省财政厅和省环保厅组织的国家和省级环保基金项目的评审工作。

与江苏优联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共同成立江苏优联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对外进行监测分析服务。

8.加强交流,社会影响与日俱增

(1)在全省环保系统具有一定的影响。

全省大部分省、市、区(县)环保局、环境监测站等都有我们的毕业生。

(2)在同行中影响力逐步增强。

2010年,共有来自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的等10所同行院校领导老师来我院和本专业教师进行交流。

四、建设内容与改革举措

(一)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1.建设内容:

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

2.改革举措:

在共赢互惠、权利与义务对等基础上成立由学校、环保厅及其直属单位、行业企业共同组成的校企合作委员会。

“校企合作委员会”在各成员之间进行组织和协调,形成校企合作体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体制机制,发挥各成员自身优势,在订单培养、顶岗实习、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安排学校教师下企业锻炼、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等领域开展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二)夯实“校中厂”、“厂中校”为重点的实训基地建设

1.建设内容:

依托“污染监测与控制技术”省级实训基地,在基地内引入“江苏优联南京分公司”和“江苏省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建立“校中厂”;与江苏省环境监测站、江心洲污水处理厂及南京恒泰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等紧密合作型企业合作,在生产车间建立“厂中校”;与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共建“环境监测培训中心”。

建立“三废处理工”和“水环境监测工”技能鉴定站。

2.改革举措:

共营一个公司、创建一个中心、搭建一个平台。

共营一个公司:

与江苏优联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共同成立“江苏优联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该公司融产学一体,既是独立的经济实体,又是本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共营机制主要有:

学校提供场地,双方各按50%的比例进行设备投入,产权归学校,使用权归公司;学校和公司一起对40名左右环境专业的学生进行订单式培养;企业协助学校制定实习(实训)目标,建议实习(实训)组织方式和时间,合理组织实习(实训);公司将教师纳入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建设,教师可参与公司的生产活动,同时公司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人担任实习(实训)指导老师,组织教学,进行指导,保证实习(实训)教学的质量,实现校企双方人才共享;公司提供一定经费用来资助学生和本专业学生开展创业、技能大赛和环保公益活动。

创建一个中心:

与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同创建“江苏省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环境技术中心”,融产学研一体,为环境污染治理提供技术服务。

运行机制主要有:

学校提供场地,在校区内设立“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江苏省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和学校共建“江苏省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环境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将“技术中心”纳入到建设计划中,并负责“技术中心”所有设备的投入;“重点实验室”负责研究经费的投入;“技术中心”的仪器设备和研究成果双方共享;“重点实验室”参与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场所满足学生实习实训(或顶岗实习)的需求;江苏省环科院和学校合作开展行业培训、专业技能证书鉴定等社会服务项目;江苏省环科院设立“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科研基金”,用于奖励和支持城市科学系教师的教学科研、技术创新以及学生的科技作品竞赛。

搭建一个平台:

与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共建“江苏省环境监测培训中心”,面向江苏省环境监测系统开展业务培训。

主要运营机制有:

学校与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以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