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公务员联考申论热点范文.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93275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4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公务员联考申论热点范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近公务员联考申论热点范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近公务员联考申论热点范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近公务员联考申论热点范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近公务员联考申论热点范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近公务员联考申论热点范文.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近公务员联考申论热点范文.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近公务员联考申论热点范文.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近公务员联考申论热点范文.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近公务员联考申论热点范文.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近公务员联考申论热点范文.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近公务员联考申论热点范文.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近公务员联考申论热点范文.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近公务员联考申论热点范文.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近公务员联考申论热点范文.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近公务员联考申论热点范文.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近公务员联考申论热点范文.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近公务员联考申论热点范文.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近公务员联考申论热点范文.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近公务员联考申论热点范文.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公务员联考申论热点范文.doc

《近公务员联考申论热点范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公务员联考申论热点范文.doc(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近公务员联考申论热点范文.doc

2011年公务员联考申论热点:

湖泊的开发与治理

来源:

华图【考试大,有你,也有我!

】2011年4月21日

  湖泊是地球表层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的联结点,是陆地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等关系密切。

流域是湖泊之源、湖泊是流域之汇,湖泊与流域是一个自然与社会密切相关的互为反馈的动态变化系统。

  我国的淡水湖泊大多处于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区,冬夏季风交替显著,四季降水分配不匀。

洪水季节,湖面辽阔,烟波浩渺,一望无际;枯水季节,水束如带,呈现出“高水是湖、低水似河”的自然地理特征,丰枯季节湖泊水面和蓄水量差异甚大;秋冬季节,湖滩外露;草洲湿地植物种群多、数量大,浅碟形洼地中浮游植动物、水草、底栖动物、鱼类十分丰富,湖泊湿地上生物的多样性非常明显。

  一、湖泊的重要性

  湖泊不仅具有调蓄洪涝、引水灌溉、饮用水源地、交通运输、发电、水产养殖和景观旅游的功能,还具有调节区域气候、记录区域环境变化、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和繁衍生物多样性的特殊功能。

  二、湖泊环境问题的现状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湖泊在自然和人为活动双重胁迫的共同作用下,其功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现状堪忧,给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主要表现在湖泊萎缩与干涸、水面积锐减;污染严重、湖泊富营养化加剧;湖泊围网养殖过度、生态系统受损;流域水土流失加剧,湖泊淤塞严重;湖泊水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受损等。

  三、湖泊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一,全球气候变暖;

  第二,过量排放污染物使湖泊环境恶化;

  第三,围垦及围堤养殖使湖泊面积锐减,调蓄功能降低;

  第四,人类不合理利用水资源;

  第五,对湖泊缺乏统一的管理;

   四、湖泊环境问题的治理举措

  第一,重视立法,依法管理;

  第二,构建合理的权利结构,调动有关各方参与流域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科学制定流域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第四,以相关“行动计划”为载体,整合资源解决湖泊突出问题;

  第五,尊重利益相关方合法权益,调动公众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第六,应用“生态学系统方法”,综合管理流域自然资源;

  第七,用科技创新引领支撑,提高流域管理的科学性。

  五、实用语句积累

  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苏轼)

  烟光山色淡演钱,千尺浮图兀倚空。

湖上画船归欲尽,孤峰犹带夕阳红。

(元尹廷高)

  柳暗花明春正好,重湖雾散分林沙。

何处黄鹤破瞑烟,一声啼过苏堤晓。

(明杨周)

  放棹西湖月满衣,千山晕碧秋烟微。

二更水鸟不知宿,还向望湖亭上飞。

(明董斯张)

2011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之用工荒倒逼产业升级

来源:

京佳【有了考试大,考遍全天下】2011年4月4日

  【背景信息】

  “原来我们计划今年扩充产能,招工4000人左右,但现在连2000人都没招到,还不如以前的工人多,只能无奈减少今年的生产量。

”山东青岛哈达石墨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总说,公司普工的工资已涨到2300元以上,即便如此,今年工厂仍招不满工,这大大限制了企业的生产能力。

  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各地迎来今年最大的节后返工潮。

但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山东、珠三角、长三角等地了解到,返工潮并未解决当地大量企业结构性缺工的矛盾。

一些分析人士指出,在企业生产复苏和通胀预期背景下,劳动力短缺现象短期难以解决。

用工荒倒逼企业尝试以“机器代替人”的模式破解困局。

  【原因分析】

  第一、从表面看,这与外贸需求复苏、一部分外向型企业订单增加有关。

目前全球电子产品正进入一个更新换代期,对通讯电子产品需求量很大。

新增订单主要集中在欧洲和美国市场,日本的市场份额也会有一定增加。

  第二、用工荒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抢劳力”。

从沿海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到闽东南、浙东南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再到长三角和京津唐地区,直至江西、河南、湖南这样的劳动力流出区域,“用工荒”和“技工荒”开始蔓延。

  第三、受困于目前严格的户籍制度、高昂的城市生活成本以及农民工在社保、医疗、子女就学等方面待遇问题的考虑,相关企业仅仅靠加工资很难挽留农民工。

近两年物价的不断上涨,让在外务工人员也承受很大的压力。

另外,内地不少省市经济快速发展、就业机会增加、薪资待遇提高,使农民工纷纷回流返乡。

  第四、农产品价格快速上升让一些农民切实获得实惠,二产三产之间的收入水平渐渐缩小,也令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数量减少。

  【对策分析】”

  核心对策:

产业升级

  遭遇了严重的用工荒和成本上升,不少企业开始想方设法进行产业升级,通过提高自动化程度和技术改造,尝试以“机器代替人”的模式破解企业的“用工荒”困局。

  靠临时性涨工资是不够的,改善“用工荒”的核心在企业。

中小企业解决“用工荒”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增强创新能力,完成产业升级。

  从国际经验来看,“民工荒”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前奏。

如在上世纪60年代,日本就出现过此现象,当时日本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约50%,产业工人的短缺使日本制造业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

为此,日本采取推动设备投资扩大、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办法予以破解。

2011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之推进依法行政

来源:

京佳【考试大:

助你考试通关,掌握未来】2011年4月4日

  【政府声音】

  2011年3月28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推进依法行政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进行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我们必须增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

他指出,推进依法行政,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是党的十七大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形势、推进依法治国进程而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对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依法行政必要性】

  1、依法行政是约束政府工作人员避免出现违法行政,以免对社会、人民造成严重后果,同时也是在公平、公正、公开的情况下保护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二者是对立统一的。

  一面,各级政府机关以法律为依据管理各种事务,要求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依法享受权力、履行义务,对那些不能够正当行使权力和不能够很好履行义务的人们追究法律责任。

另一方面,政府工作人员也必须依法管理各项事务,在行使权力时,必须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必须用法律这把尺子衡量是非对错,而不是施权者的主观意识所决定。

干部的权力,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使用,绝对不能够越权或者违法施政。

法律约束被管理的公民,同时也约束施政的国家公务员,这是统一的。

管理者依法办事是前提和基础,他们根据法律规定的内容进行管理,最终目的是使被管理者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有了各个职能部门的依法行政,才会有公民遵守法律,社会才能走上法治之路,公民的生产,生活才能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转,公民才能有安全意识和创造意识,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2、依法行政是行政管理为人民服务的切实保障。

中国是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只有依法行政才能体现“人民权力人民用”,“赋予权力为人民”的宗旨观念。

人民需要行政机关,以实现自己的利益保障,人民授权行政机关行使权力最终目的是通过管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依法行政才能保证国家行政管理人员在管理各类事务时不至于偏离“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这一航道。

才能切实保障人民的自由、财产和安全。

  3、依法行政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证。

只有依法办事,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才能保护该保护人群的利益,对那些不履行义务、违法乱纪的人严厉打击,保证安定团结的大局。

  4、依法行政是提高政府形象,提高工作效率,取信于民的重要保证。

  5、依法行政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要保证。

  

(1)它是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要求的具体体现。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目的,成功的经济需要市场的驱动,市场驱动除了需要建立经济类型的机制外,还需要建立负责和透明的政府系统,完善的法治标准,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市场经济中的公平竞争,因此,市场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越迅速发展,对法治化要求就越高。

这样,一方面需要市场主体的行为必须受到法律的规范和约束,有效地利用法律、法规调整社会利益分配,另一方面,作为市场管理者,各级政府行为必须更加规范有序,在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力。

没有健全的法律,就没有良好的经济秩序,不能够依法行政,就不能促进市场经济的法制化,就不可能改善投资环境,也就不可能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

  

(2)依法行政是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具体表现。

社会主义法制体现人民的意志,保障人民合法权益,规范和约束人们的活动,制裁和打击各种危害社会的不法行为。

纪律是保证社会工作正常运行的必要观念,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增强人民的民主观念,法治观念和纪律观念,而这三种观念恰恰构成了社会主义的法制文化,依法行政要实践“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法制文化,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观念,保证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实施行政行为。

  6、依法行政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本保证。

  社会主义法制归根到底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据利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法律一旦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不是立法意义上的法律。

行政主体在行使权力时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宗旨,把维护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原则,依法行政是将着眼点放在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基本保证。

  【工作方向】

  1.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认真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以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以事关依法行政全局的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增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提高制度建设质量、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保证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为着力点,为保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发挥更大作用。

  2.要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有利基础上,继续通过完善立法加强和改进制度建设,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着力抓好促进科学发展、深化改革开放、保护资源环境、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政府建设等方面所急需法律法规的制定或修改工作,力求体现规律要求、适应时代需要、符合人民意愿、解决实际问题。

  3.要更加注重行政执法,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加强行政决策程序建设,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4.要更加注重行政监督和问责,完善监督体制机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切实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要更加注重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完善行政调解制度,提高行政调解效能,完善行政复议制度,完善信访制度。

  【具体措施】

  第一,行政人员的问题。

  行政的运作离不开人为因素,政府工作人员在行政运作的过程中,腐败行为给依法行政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法律是靠人来执行的,法律秩序是靠人来维持的,没有一支高素质的行政执法队伍,法律的落实就是一句空话,因此,要推进依法行政,就必须高度重视行政执法队伍建设。

  1.要严把“入口”,要明确规定进入行政执法队伍的条件,并且要逐步提高门槛,在目前的情况下,进入行政执法队伍的人员应至少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并可根据情况的发展,要求进入行政执法队伍的人员中须具有全日制大专学历。

坚持逢进必考的原则,由人事、法制部门共同组织考试,对新录用的人员采用试用期的方式进行考查,经考查合格的人员,再发给其执法证件,方可从事行政执法活动。

  2.要疏通“出口”,对于严重违法执法人员,要坚决将其清除出行政执法队伍,从整体上确保行政执法队伍素质。

  3.抓好对现有行政执法人员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意识,通过开展“文明执法”竞赛,评选“文明执法单位”和“人民满意的执法者”等活动,形成竞争激励机制,弘扬正气,树立行政执法队伍良好的形象,推进依法行政向纵深发展。

  4.所有行政执法队伍的工作经费由各级财政统一予以保障,其罚没收入也不再返还,使行政机关行使职权与部门经济利益彻底脱钩,从源头克服利益“驱动”。

  第二,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的改造,加强学习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

  加强行政执法队伍法治教育,不断增强依法行政观念,加强为人民服务典型事迹的学习,树立“守纪律、讲奉献、顾大局”的观念,树立“执政、创业、为民”的思想理念,做廉洁的公务员。

  一方面,要加强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宣传教育,促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转变思想观念,清除官本位、特权思想等封建专制意识的影响,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治”与“法治”的关系,权力与法律的关系,牢固树立法律权威至上、法律大于权力、权力服从法律的观念,只有这样,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要作好人民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使人民群众不但知道法律,更要熟悉和掌握法制,增强自觉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要变过去的“以教”为中心的“静态”普法为“动态”普法,把普法的单向灌输关系变为双向互动关系。

将普法有机地融入群众的生活之中的,在形式上注重趣味性,使“要我学法”逐步转变为“我要学法”,公众才会在接纳法律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法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感染,逐渐地拥有法治精神,改善社会的法治文化氛围。

  第三、加大监督力度。

监督应是多方面的,监督抓好了就能做到“抓苗头,堵源头”,达到防微杜渐的目的。

  1.开展经常性行政执法监督,扩展监督范围,加强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防患于未然。

  2.积极开展行政执法争议和矛盾的协调,明确执法权限和责任,化解执法矛盾,杜绝多头执法、重复执法和执法打架情况的发生。

  3.将行政执法监督的对“事”权,扩大到既对“事”又对“人”,将对“人”的“建议权”转变到“直接处理权”,以提高行政执法监督的权威。

  4.进一步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对行政执法职能和要求的调整变化,将行政执法责任及时分解落实到行政执法机构及行政执法岗位。

加大对行政执法责任制执行情况的评议考核力度,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行政机关执法状况的重要标准。

  5.完善行政执法公示工作,健全相关制度,依法向社会公开主体资格、法定职责、执法依据、执法程序、监督办法;建立行政执法投诉制度,受理人民群众对违法行政行为的投诉,严肃查处违法行政问题,加强对行政机关具体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健全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追究的范围和具体程序,通过严格的责任追究,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落实。

积极稳妥地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解决好多头执法、职权交叉、重复处罚、执法扰民以及政执法机构膨胀等问题,提高执法效率和服务水平。

  第四,加大对国家公务员的查处力度。

查处要严,要狠,对不能够坚持依法行政的人员,包括高层领导,除了承担责任后果外,要按规定按章程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甚至是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进一步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建设。

  一是改变“倒三角”的工作体制,加强基层政府法制机构设置。

  二是对政府法制机构的设置取消“软指标”,制定“硬指标”。

  三是强化政府法制机构权威。

  四是要进一步改变依法行政工作的体制,使政府法制序列从国务院到地方实行垂直领导,其人事任免、经费保障等直接由上级政府法制机构负责,各级政府法制机构不再是当地政府的工作部门,而是当地政府和部门在依法行政工作方面的领导和监督实施机构,使政府法制机构彻底摆脱地方政府的束缚和干扰,全心全意地开展依法行政工作。

2011年公务员联考申论热点:

生态文明

来源:

华图【考试大,有你,也有我!

】2011年4月21日

  一、背景链接

  生态文明是价值观的革命,是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升华。

与长期以来所提倡的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等概念相比,生态文明具有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不能将生态文明建设简单化。

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体现着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以人为本的现代思维,是人类对自己行为的深刻反思的重大成果.

  二、治理生态问题的措施

  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既着眼当前,又考虑未来,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建设生态文明,前提和关键是如何发展。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只有发展,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选择有利于生态安全的经济发展方式,建设有利于生态安全的产业结构,建立有利于生态安全的制度体系,逐步形成促进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的良性运转机制,使经济社会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对后代人的需求不构成危害,最终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第二,建设生态文明,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的总和,其本质特征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是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理念和根本目标,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评价标准。

  第三,建设生态文明,目标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落实到改善人民生活上,坚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

  第四,建设生态文明,基本途径是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全社会履行维护生态安全的责任和义务。

现实社会中资源和环境危机的实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出现偏差造成的。

“生态效益高于一切”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理念和所遵循的最高价值。

生态文明倡导的社会消费模式应当是:

低消费、生态化、俭朴、健康而有益。

  第五,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思想意识上实现三大转变:

必须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必须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必须从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转变。

2011年重庆公务员考试申论专项高分系列之范文点评:

抗旱减灾

来源:

中公【考试大:

中国最给力的教育考试网站】2011年4月19日

  【背景材料】

  2010年前后,我国西南地区遭遇了6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干旱范围之广、历时之长、程度之深、损失之大,均为我国历史少有。

其中云南省楚雄市尤为严重,20余万农村人口缺水。

严重干旱已经造成云南全省742万人、459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云南各灾区采取凭票供水、筑坝蓄水、组织运水等措施保障灾区民众用水。

2010年,小春播种面积3700万亩,受灾面积达3148万亩,占已播种面积的85%。

西南地区几省把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放在抗大旱、保民生、促春耕的第一位。

  【题目】

  结合背景材料,从“构建抗旱减灾的长效机制”角度,以“在旱灾面前我们如何作为”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观点鲜明,条理清晰,联系实际,文字表达流畅,1000字左右。

  【范文】

发展资源水利 构建抗旱减灾长效机制

  俗话说“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生命就无法得到保障,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2010年,云南遭遇60年一遇的全省性特大旱灾,受旱范围之广,干旱持续时间之长为历史罕见。

严重的旱情,不仅使农业受灾,直接威胁着粮食安全和群众生活,还影响工业生产、城市供水和生态环境,给云南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

  旱灾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除了自然因素,还有社会因素。

全球变暖、温室效应增加了降水极端情况发生,部分地区发生强降雨的同时,其它地区变得更为干燥。

此外,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植被遭受破坏,自然蓄水能力降低,导致水资源严重短缺,客观上“促成”了旱灾的频繁发生。

旱情如此严重,其直接元凶固然是天灾,但幕后黑手却是人祸。

透视旱灾,缺的不仅是水,也暴露出背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抗旱意识不强、水资源粗放利用等问题。

在旱灾面前,我们必须把抗旱减灾当作改善民生的大事和要事来抓,转变单一的抗旱模式,积极探索,多措并举,构建抗旱减灾的长效机制,将“人定胜天”落到实处。

  首先,尊重规律,和谐发展。

旱情的出现,根本上是由于自然环境恶化造成的。

我们应该以科学发展作为指引,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按生态规律办事,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环境,改善区域气候条件,减少地表水分蒸发,降低干旱风的危害,真正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

综合评价发展成果,不光要看到创造了多少GDP,还要看保护了多少青山绿水,从根本上避免和减少旱情造成的危害。

  其次,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大旱暴露出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存在的很多问题: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健全,许多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水利设施淤塞,导致农业抗旱能力薄弱。

因此,要大幅度增加财政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建立健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政府主要投入大型工程和公益性设施,并采取奖励补助等形式,调动农民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引导农民积极采用节水设备和技术,尽快扭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长期薄弱的局面。

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提高抗击干旱灾害能力。

  再次,节约用水,科学抗旱。

旱情越是严重,越凸显出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意识的重要性。

合理、科学地使用水资源,才是治理旱灾的长久之计。

面对严峻旱情,当务之急是节约用水,调整种植结构,减少高水耗农作物的种植面积,错开用水高峰期,推广应用喷灌、滴灌等微灌技术,缓解用水矛盾。

  最后,信息共享,协调指挥。

加强抗旱信息化建设,做到信息共享。

抗旱信息通信网络向区县抗旱指挥部和中型水库管理机构延伸扩展,扩大网络覆盖范围,及时获取和输送抗旱信息。

建立土壤墒情、旱情测报系统,提高科学抗旱决策水平。

强化抗旱指挥体系,完善各级各部门的抗旱工作应急预案,提高科学抗旱指挥调度水平。

  总之,抗旱减灾是个系统工程,必须克服松懈麻痹的思想,实行科学规划、多措并举、综合治理,建立抗旱减灾的长效机制,提高应急抗旱减灾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

  【教育点评】

  本文属于侧重对策论述的策论文,用近半的篇幅侧重论述了抗旱减灾需采取的相应对策。

全文可分为四大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文章以引用俗语开篇,引出云南特大旱灾及其恶劣影响,运用恰当,自然流畅;第二段为第二部分,从天灾和人两方面深入分析造成旱灾的原因;第三段至第六段为第三部分,为对策部分,提出“多措并举,构建抗旱减灾长效机制”的观点,紧扣题目要求。

接着从眼前与长远、根本与直接等多个层次提出构建抗旱减灾长效机制的对策,对策全面、可行,针对性较强;末段为第四部分,用倡议作结,夯实文章观点,并对其做进一步升华拔高。

  总体看来,文章结构完整,脉络层次清晰,语言流畅自然。

教育专家认为,文章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对问题的分析深刻入理,较为全面,与现实情况结合的较紧,提出的对策针对性和可行性都比较强。

2011年4.24宁夏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点评:

水资源节约与保护

来源:

中公教育【有了考试大,考遍全天下】2011年4月7日

  【背景材料】

  我国水资源的主要特点,一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二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