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复习备考方案高考必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30642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826.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化学复习备考方案高考必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中化学复习备考方案高考必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中化学复习备考方案高考必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中化学复习备考方案高考必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中化学复习备考方案高考必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高中化学复习备考方案高考必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高中化学复习备考方案高考必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高中化学复习备考方案高考必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高中化学复习备考方案高考必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高中化学复习备考方案高考必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高中化学复习备考方案高考必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高中化学复习备考方案高考必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高中化学复习备考方案高考必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高中化学复习备考方案高考必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高中化学复习备考方案高考必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高中化学复习备考方案高考必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高中化学复习备考方案高考必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高中化学复习备考方案高考必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高中化学复习备考方案高考必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高中化学复习备考方案高考必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复习备考方案高考必备.docx

《高中化学复习备考方案高考必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复习备考方案高考必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化学复习备考方案高考必备.docx

高中化学复习备考方案高考必备

高中化学高考复习备考方案

目前学校普遍采用的高中化学高考复习备考方案为比较成熟的“三轮复习法”。

“三轮复习法”的时间安排一般为:

当年8月~第二年2月底进行一轮基础知识复习,3月初~4月底进行二轮专题突破和综合训练,5月初~6月初进行综合强化训练,并进行查漏补缺和自我调整。

一、各轮次复习的目标、要求、作用和价值

1.第一轮复习:

全面复习基础知识,按章节复习

复习目标:

以考试说明为纲,以教材为本,全面复习,打实双基,消灭知识盲点。

强调“细、低、全”。

“细”是指复习要全面细致,精心复习全面的基础知识点,不遗漏教材和考试说明规定的基础知识。

“低”是指复习时把握中下难度,不偏离教材内容和考试说明的范围和要求,不选那些孤僻怪异的题目,不随意“挖深、挖宽”知识,严格控制例题和练习题难度,做到不脱离学生自身学习状况,不超过教学基本内容。

“全”是指复习要针对全体学生,把握第一轮复习的中等难度就是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掌握考试说明所要求的化学知识和化学基本技能。

第一轮:

抓基础;系统复习所学知识,然后适当提高要求,初步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积累阶段

2.第二轮复习:

进行专题复习,突出主干知识

复习目标:

完善学生知识框架,熟练运用知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加强能力训练。

第二轮:

抓提高;把几个月的复习积累转化为卷面成绩,完善知识网络,滚动提高。

——爆发阶段

3.第三轮复习:

回归课本、知识和谐阶段、能力协调阶段

复习目标:

弥补知识缺陷,查漏补缺,并强化答题的规范性和文字表达的准确性。

第三轮:

抓稳定;把一二轮的复习成果稳固下来,并再提升。

——稳固再升阶段

一轮复习夯实基础,分数增加不明显;二轮复习过程实现明显增分;用三轮复习稳定复习成果,保证成功。

二、各轮次复习策略及注意事项

(一)第一轮复习策略

课本是教与学的根本,高考所用的知识全部来自课本,即使是信息题,也需要学生调用头脑里储存的课本知识,结合新信息进行知识的联想、类比、模仿、重组,才能使试题得到正确解答。

再者,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和载体,没有知识,永远不会产生很高的能力。

1.过好基本关

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方程式、实验都要熟透于心,要求学生对每个知识点掌握到位,对化学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规律和原理的适用范围有本质、透彻的理解。

2.重视课本中新出现的知识点

例如:

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

新增①焓变和熵变说明常见化学反应的方向;

②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③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等。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

新增①官能团:

醚键;

②李比希的有机元素定量分析、质谱法、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

③烯烃的顺反异构等。

3.抓好实验复习

化学实验综合题的解题思路

第一步:

明确目标第二步:

表征问题

第三步:

唤起记忆第四步:

建立联系

第五步:

正视干扰因素第六步:

尝试解决

第七步:

形成答案第八步:

检验校准

第九步:

修正答案第十步:

规范表述

4.把元素及其化合物网络化

非金属按:

单质——氢化物——氧化物——酸——盐顺序复习;金属按:

单质——氧化物——碱——盐顺序复习。

学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既可以“结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性质(先共性,再特性)→用途→制法”为思路。

又可从该单质到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复习,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钠及其化合物

知识主线:

Na→Na2O→NaOH→Na2CO3

知识网络:

氮及其化合物

知识主线:

NH3→N2→NO→NO2→HNO3→NaNO3

知识网络:

5.抓基础的同时要注重能力的培养

对化学概念、理论的复习,要弄清实质和应用范围;对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要反复记忆不断深化;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等规律性较强的知识,则应在化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总结、归纳,使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结构化、规律化。

规范化学用语的使用,规范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6.提高解题能力

要建立自己的解题思维模式;要养成做题后总结反思;要长期坚持限时训练。

7.第一轮复习中要注意的问题

(1)要狠抓课本“双基”,把握知识体系

复习基础知识可以跳出课本,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拓展,加强前后联系。

例如,复习浓硫酸的特性——强氧化性时可设计下列问题:

①常温下,铁片放在浓硫酸中会溶解吗?

若能,请写出化学方程式;若不能,请说明为什么?

②加热呢?

③过量的铁片放在一定量的浓硫酸中加热充分反应,请写出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并讨论:

a.可能产生什么气体;b.产生气体的物质的量与发生反应的铁的物质的量的关系(填:

大于、小于、等于);c.产生气体的物质的量与发生反应的硫酸物质的量的关系(填:

大于、小于、等于)。

(2)要强化解题训练、提高解题能力,培养应考实战能力

①加强章节训练,过好单元关。

②注重规范、落实细节。

③重视每一次测验考查的试卷评讲。

④注重做题的质量。

⑤适当穿插综合模拟训练。

(3)用好课堂45分钟,提高复习效率

提高复习效率的根本方法,是用问题去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产生假设,设计解决问题方案,并通过归纳或演绎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

从而主动地建构知识,提高各种能力。

(4)要研究新课程高考化学试卷,体会新课改理念,有助于我们把握高考的新动向

研究的内容:

①“考题”涉及的主要知识点——如何注重基础考查?

②“考题”涉及的主要能力点——如何突出能力考查?

③“考题”的难度——如何体现高考选拔功能?

④学生答题中的突出问题——教学应注意什么?

⑤“考题”的创新性——如何体现新课改理念?

⑥“考题”与《考试大纲》比较——如何体现“考纲”具体要求?

(二)第二轮复习策略

1.教师要从认识上提高

(1)坚持二轮复习不等于做习题。

二轮复习应让学生从更高的角度去驾驭知识,而不能就题论题,将获得题目的答案当作学习的目的,要使习题练习为知识的巩固、学生能力的形成和价值观的树立而服务。

在二轮复习中,要保证师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总结、提炼、反思,所以要精选习题,要求学生做一些典型的、变式的、能多角度思考的题目。

练习是二轮复习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要求学生做一定量的习题是必要的,它能提高解题速度、巩固基础知识,又能培养解题能力。

但不能认为习题多多益善,搞题海战术。

教师必须认真精选习题,坚决删除超纲的、超能力要求的习题。

引导学生精做习题,做到答一疑会一类,明一知百,练一题习一法,举一反三,从而帮助学生走出题海。

(2)要精研《考试说明》。

对《考试说明》应特别关注三个方面:

①要求理解(掌握)和综合应用的部分,是学习的主体和掌握的重点;

②相对上一年《考试说明》是新增内容的,在高考中必会有所体现;

③相对上一年《考试说明》是删减内容的,必须坚决抛弃。

命题者和一线教师相比,前者更重视对课标、高考方案、样题、考纲、考试说明等的研究,后者则更容易受学校教学软硬件设施、教材、学生、复习资料等的限制。

可以说命题人对考纲的理解更深刻一些,而且在一套高考试题中体现新课改精神要比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新课改要容易得多。

充分发挥课改和高考对教育教学的双重引领作用,用高考促进课改,指导教学。

(3)要多研究高考和高考试卷。

高考的特点:

①满足高校选拔人才的需要——选拔性;②满足考试自身的需要——公平性、权威性;③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学生发展。

命制高考试题考虑以下因素:

①试题的命制:

材料在外、答案在内;起点高、落点低;背景公平,陌生之中考查熟悉;立意鲜明、贴近生活;设问灵活、层次清晰。

②试卷布局:

首先考虑重点内容的排位,设定考查点和层次要求,以此为基调,展开考查网络,拓宽考查空间。

③命题将更注意能力和创新点。

更多的体现知识是基础,是载体,思想方法是核心,能力是目标的考查原则。

试题将更多涉及到现实生活、热点问题,考查学生处理信息能力、开放性思维及实践能力。

④试题评价:

以课程标准中评价目标体系为指导,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学习能力为评价核心。

2.制订切实可行的二轮复习计划,抓热点,破难点

以金太阳二轮复习计划:

焦点透视模块第1专题化学用语、无机反应类型与反应热

第2专题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3专题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第4专题电解质溶液

第5专题电化学原理及其应用

第6专题重要的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7专题重要的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8专题有机物的组成、结构与性质

第9专题化学实验

第10专题化学计算

热点题型模块第11专题反应原理主观题型应对策略

第12专题无机推断题型应对策略

第13专题有机推断、有机合成题型应对策略

第14专题实验设计与评价题型应对策略

专题设置切忌面面俱到,集中全力寻求突破,始终不忘答题规范的指导和答题能力的培养!

3.优化教学行为,提高复习课的课堂效率

(1)复习课教与学行为刍议:

◇复习中学生最需要的帮助是告诉他哪有问题;

◇用课堂时间让学生找出自己的问题、解决问题是最合算的;

◇教师写出来、说出来、打出来仅是学生学习的可能前提条件;

◇学生只看见、听见,仅在短时记忆中起作用;

◇学生仅动脑思考,只是会做,但不一定做对;

◇中、高考分是学生写出来的,不是看出来、想出来的;

◇最低效,往往也是教师最放心的复习是“用话语大水漫灌”;

“我们是学得慢,忘得快”

“这是第几遍总结了?

“大家花点时间记一记”

(2)研究思考教与学的行为、优化行为

课堂要以问题为核心——把教学内容转化为问题

a.提问是一节课脉络发展的主线b.问题设置既要有层次,也要有思维跨度

将一个大问题分解问几个小问题之后,“讲问行为”是低效的

c.问题要明确

d.问题的驱动性强

e.用好叫答时间

必须把握叫答和理答的时间

通常情况下,候答时间Ⅰ对于开放性问题或高认知水平的问题更为重要,而侯答时间Ⅱ对于犹豫的回答或部分正确的回答更重要。

所以,高三教学中:

教师要及时将讲解问题转化为学生动手、动脑练习;教师要及时将个别同学的问题转化为班内多数同学的问题,将一个问题放大、扩展、联系相关或浓缩提炼。

这两点都需要教师对内容的准确把握和高效率的思考,需要教学实践性知识(缄默知识)的应用。

在不能完成两个转化,问题又不是多数同学的问题时,宁愿不讲。

(3)课堂上学生的收获获得途径

学习速度:

教师传授>同伴互学>过程体验

理解深度:

教师传授<同伴互学<过程体验

我们在课堂上请同学发言:

①制造适当的焦虑,激发全体同学思维

②被叫答同学是在向全班发言,而非只是对老师说;

③同学的回答不只是为了检测,更为了引发其他同学的思考,不同的同学回答不同的问题;

④教师应给予积极的期待,并尊重其意见。

学生错了,讲给他还是让他练?

学生的收获之一是“过程体验”;对于个别学生出现的错误,通过引申、扩大,使它转化为多数同学的错误,待他意识到自己有问题后,再讲解;所以:

解决学生中的错误,首选要让他练,通过练让他认识自己的错;教师的讲是必需的,该讲的时候要大胆地讲,斩钉截铁地讲;只有在学生将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之后的讲,才是高效的;讲授是人类目前已知的最快的知识传授方法。

(4)高效复习应具有的特征

复习的内容准确,对准高考;

学生自学解决面上的问题,课堂解决本班学生残存的问题;

课堂复习内容的策略视角高于原新课教学;要从中学化学知识体系整体的高度来看待和处理要复习的内容;

课堂复习活动以问题为引导分为若干板块,且问题是多数同学的问题。

4.精心选编训练素材,提高训练的有效性

(1)优秀试题标准:

“一新二有三不”

【新颖】在试卷中要避免陈题出现,这是首当其冲的要求。

【有味】一道好的试题,往往揭示或考查一系列规律,设计巧妙。

有味并不意味着该题转了几个弯,因此有味与难度无关。

【有坡】若是非选择题,所设置的几个问题应该有坡度,做到有易有难,从而提高区分度。

【不偏】一道试题考查的应是教材的主干知识,也就是高考可能考的内容。

【不怪】怪和新颖有时较难区别,某些试题,形式上与众不同或设问方式非常特殊,但高考不可能以该形式出现,就应定为怪。

【不难】这里的不难是指不过难,也就是不能超过高考同类试题的难度标准,否则尽管味道十足,但训练及考试价值却大打折扣。

(2)编创好题、新题、精题的主要方法

改编:

先找到一道较新颖的优秀试题,对其题干及设问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改编,弃除及替换原题中陈旧部分,保留原题中认为有价值部分。

改编力度尽量大,像一些非选择题可以配合图表的形式改变呈现方式。

嫁接:

当所选用的多个同类题中每题均只有少部分可用,此时适合用嫁接的方法,即把这些有价值的部分揉合在一起。

如NA题或文字型推断题等。

模仿:

根据某些试题的创新模式进行仿造,使人觉得该题外形象原题,但又能发现考查点有明显不同,模仿的最高境界是形似神不似。

原创:

原创是创新试题的最高境界,原创关键要找到与高中化学知识相关的素材,然后选取一些关键信息,结合高中化学教学实际进行命题。

5.教给学生有效的解题方法

化学三二一工程

三种化学思维:

守恒、差量、极值

两种突破方式:

问概念想概念、问什么设什么

一种最高境界:

“画学”

(2010年全国Ⅰ理综,12)一定条件下磷与干燥氯气反应,若0.25g磷消耗掉314mL氯气(标准状况),则产物中PCl3与PCl5的物质的量之比接近于A

A.3︰1B.5︰3C.2︰3D.1︰2

(2007新课标全国卷理综,31)已知A、B、C、D和E5种分子所含原子数目依次为1、2、3、4和6,且都含有18个电子。

又知B、C和D是由两种元素的原子组成。

请回答:

(1)组成A分子的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是;

(2)B和C的分子式分别是和;C分子的立体结构呈型,该分子属于分子(填“极性”或“非极性”);

(3)若向D的稀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有无色气体生成。

则D的分子式是,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若将1molE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只生成1molCO2和2molH2O,则E的分子式是。

10电子微粒

分子

阳离子

阴离子

单核

Ne

Na+、Mg2+、Al3+

N3-、O2-、F-

双核

HF

OH-

三核

H2O

四核

NH3

H3O+

五核

CH4

NH4+

9电子微粒

分子

9电子微粒

单核

Ne

双核

HF

—F

三核

H2O

—OH

四核

NH3

—NH2

五核

CH4

—CH3

18电子微粒(10+8、9+9)

(2009年全国Ⅰ理综,29)(15分)已知周期表中,元素Q、R、W、Y与元素X相邻。

Y的最高化合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酸。

回答下列问题:

(1)W与Q可以形成一种高温结构陶瓷材料。

W的氯化物分子呈正四面体结构,W的氧化物的晶体类型是;

(2)Q的具有相同化合价且可以相互转变的氧化物是;

(3)R和Y形成的二元化合物中,R呈现最高化合价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4)这5个元素的氢化物分子中,①立体结构类型相同的氢化物的沸点从高到低排列次序是(填化学式),其原因是

②电子总数相同的氢化物的化学式和立体结构分别是

(5)W和Q所形成的结构陶瓷材料的一种合成方法如下:

W的氯化物与Q的氢化物加热反应,生成化合物W(QH2)4和HCl气体;W(QH2)4在高温下分解生成Q的氢化物和该陶瓷材料。

上述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各物质用化学式表示)是。

6.贯彻两个要求:

规范化和要点化

(1)高考化学答题的规范化要求

有机物结构式书写:

原子间的连接方式正确,不写错位;官能团不要简化。

注:

水的系数错,不得分。

注:

写C—H2不得分

细节决定成败,细心是成功的关键!

向规范要高分!

(2)高考化学答题的要点化要求

注:

黑体字部分为得分点

(2010全国Ⅰ理综,27)

(1)②加催化剂(1分);达到平衡的时间缩短,平衡时A的浓度未变(1分)

③升高温度(1分);达到平衡的时间缩短,平衡时A的浓度减小或A的转化率增大(1分)

(2)40%(或0.4)(2分);0.060mol/L(2分)

(3)>(1分);温度升高,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该反应为吸热反应(2分)

(4)0.014mol/L·min(0.013~0.015)(2分);0

.009mol/L·min(0.0085~0.0095)(2分)注:

单位不写扣1分,不重复扣分

7.注重能力培养:

审题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

(1)高考化学答题的审题能力

(2007年全国Ⅰ理综,27)

建议:

让学生形成这样的意识:

在审题上花时间是值得的,通过规范化的审题,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明确解题的要求,实现答题过程的快而准。

(2)高考化学答题的自学能力

①图表信息处理

2010年的27题:

2009年第13题:

  

2008年第10题:

②文字、化工生产流程图等信息处理

(2010年浙江理综,9)已知单位体积的稀溶液中,非挥发性溶质的分子或离子数越多,该溶液的沸点就越高。

则下列溶液的沸点最高的是

A.0.01mol/L的蔗糖溶液

B.0.01mol/L的CaCl2溶液

C.0.02mol/L的NaCl溶液

D.0.02mol/L的CH3COOH溶液

(2010年四川,29)四川攀枝花蕴藏着丰富的钒、钛、铁资源。

用钛铁矿渣(主要成分为TiO2、FeO、Fe2O3,Ti的最高化合价为+4)做原料,生成白色颜料二氧化钛的主要步骤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硫酸与二氧化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向滤液I中加入铁粉,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向沸水中加入滤液Ⅲ,使混合液pH达0.5,钛盐开始水解。

水解过程中不断通入高温水蒸气,维持溶液沸腾一段时间,钛盐充分水解析出水合二氧化钛沉淀。

请用所学化学平衡原理分析通入高温水蒸气的作用:

过滤分离出水合二氧化钛沉淀后,将滤液返回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利用滤液中的钛盐、、

、(填化学式),减少废物排放。

(4)A可用于生成红色颜料(Fe2O3),其方法是:

将556akgA(摩尔质量为278g·mol-1)溶于水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鼓入足量空气搅拌,产生红褐色胶体;再向红褐色胶体中加入3336bkgA和112ckg铁粉,鼓入足量空气搅拌,反应完成后,有大量Fe2O3附着在胶体粒子上以沉淀形式析出;过滤后,沉淀经高温灼烧得红色颜料。

若所得滤液中溶质只有硫酸钠和硫酸铁,则理论上课生成红色颜料kg。

2010年高考江苏、上海、安徽、四川、广东、浙江、福建、山东等都有这样的化工生产流程图信息处理题,这是学以致用理念的一种体现,是以后命题的一种流行趋势。

建议:

结合教材,增加阅读量和信息量,展示知识更新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3)高考化学答题的创新能力

(2010年全国Ⅰ理综,30)有机化合物A~H的转换关系如下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5)链烃B是A的同分异构体,分子中的所有碳原子共平面,其催化氢化产物为正戊为烷,写出B所有可能的结构简式

(6)C也是A的一种同分异构体,它的一氯代物只有一种(不考虑立体异构,则C的结构简式为

(2009年全国Ⅰ理综,29)已知周期表中,元素Q、R、W、Y与元素X相邻。

Y的最高化合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酸。

回答下列问题:

(5)W和Q所形成的结构陶瓷材料的一种合成方法如下:

W的氯化物与Q的氢化物加热反应,生成化合物W(QH2)4和HCl气体;W(QH2)4在高温下分解生成Q的氢化物和该陶瓷材料。

上述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各物质用化学式表示)是SiCl4+4NH3===Si(NH2)4+4HCl,3Si(NH2)4

Si3N4+8NH3↑。

建议:

教学不仅仅是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

(三)第三轮复习策略

第三轮以进行回归课本查漏补缺为主要目标

1.重读《考试说明》知识查漏

最后30天再读《考试说明》,检查《考试说明》中的每个知识是否按要求掌握,对于没有复习到的知识点或没有掌握的知识点进行重点复习。

对《考试说明》新增知识点进行二次强化复习。

认真分析《考试说明》中的题型示例,便于对高考题型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做到心中有数,思路清晰。

特别注意:

2011年《考试说明》与2010年《考试说明》的区别!

2.再读课本分类记忆

多年的高考质量分析表明,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答题中的一些失误,并不是因为缺乏灵活的思维和敏锐的感觉,而恰恰是因为对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还存在某些欠缺,甚至有所偏差所致。

所以在高考前30天一定要安排时间认真研读课本。

再读课本一定要做到分块研读分类记忆。

研读时应把注意点放在以下几方面

①各物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008年全国Ⅰ理综,7)下列化合物,按其晶体的熔点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SiO2CsClCBr4CF4B.SiO2CsClCF4CBr4

C.CsClSiO2CBr4CF4D.CF4CBr4CsClSiO2

(2010全国Ⅰ理综,6)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沸点:

B.熔点:

C.酸性:

C.碱性:

②各物质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电极反应的正确书写。

(2009年全国Ⅰ理综,27)浓H2SO4和木炭在加热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H2SO4(浓)+C

CO2↑+2H2O+2SO2↑

(人教版教材第一册120页及147页总复习题第6题)

③课本中的实验。

弄清课本上十几个典型实验的原理、目的、要求、步骤及主要仪器的名称、使用和注意事项等实验基础知识。

④研读课本中的边角。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研读引言。

引言是内容的总纲,阅读引言有助于对教材整体内容的把握,它经常是情境型考题的背景。

b.研读正文之后的结束语和讨论。

正文之后的结束语是对正文内容的高度总结和概括,或者是对正文内容作进一步引伸与拓展,这也正是高考考题在课本基础上的拓展。

讨论是就相关内容提出若干启发性问题供讨论,往往是对课本知识提出的一些深入研究的素材和问题,可能就成为高考题。

c.教材插图(包括模型图、示意图和曲线图等)要认真分析。

d.课外阅读(包括资料、阅读、家庭小实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等)不能放过。

资料、阅读是获取正文补充信息的途径之一,家庭小实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也可能成为设计探究实验的素材。

(2010年全国Ⅰ理综,13)下面关于SiO2晶体网状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存在四面体结构单元,O处于中心,Si处于4个顶角

B.最小的环上,有3个Si原子和3个O原子

C.最小的环上,Si和O原子数之比为1︰2

D.最小的环上,有6个Si原子和6个O原子

3.综合训练注重细节

每周保证:

一次理科综合训练,学生学会分配三科的时间;

一次化学学科训练,学会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化学学科测试,进行速度和熟练度的强化。

在训练中注重以下细节:

准确审题注意关键词。

如正确、错误,元素符号、元素名称,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结构式、电子式等等。

答题规范抓住重点。

化学试题答案中符号多、结构复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